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國小校本課程開發計劃9篇 國小課程開發計劃: 培育未來領袖

國小校本課程開發計劃是一項重要的教育改革計劃,旨在為國小生提供更加全面、科學、實用的教育課程,促進其全面發展和綜合素質提高。該計劃將緊密圍繞國家教育方針,提高教育質量,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新型人才。

國小校本課程開發計劃9篇 國小課程開發計劃: 培育未來領袖

第1篇

以新一輪課程改革一切為了學生,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的教育理念為指導,從學校的實際狀況和學生的實際需要出發,構建學校辦學特色,打造個性化文化學校特色,發展學生特長,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基礎教育要重視基礎,校本課程將立足於打好學生文化基礎、品德基礎、身心基礎為目標。全面發展學生的能力,促進學生對學科知識的綜合和運用。

根據學校實際狀況,兼顧到每個學生的發展需要,樹立著眼於學生髮展的教育價值觀,把為學生的發展服務當作校本課程的基本價值取向。

校本課程是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而開設了課程,在開發過程中主要依靠學校的自身力量來完成,所以要充分考慮本校老師隊伍的整體實力,科研水平及學生的發展情況,還有學校的裝置資金等因素,目標不能遠離實際。

校本課程的主體性體現在課程的開發和實施需要,教師的充分參與,在課程的開發和實施中要重視教師的主動精神,要發揚團結協作的精神,使校本課程得到更大的開發。同時,還要充分了解和反映學生的實際,重視學生參與,注意學生的反饋資訊,不斷根據學生的需要完善優化校本課程。

校本開發不是一兩個人能完成的,是由校長、課程專家、教師、學生家長等共同參與的。學校要形成開發校本課程的組織網路,形成領導小組——教研組——教師——學生的開發網路,通力合作,共同建立學習化校園。

侯仁芝負責檢查教師上課情況與集學生與家長的反饋意見

1、在校本培訓中設立校本課程開發專題,進行講座輔導和自學研討,深入領會校本課程開發的意義和作用,提高認識,明確目標。

2、以學科教研組為單位,根據學科特點、學生實際、學校狀況、及目標導向等因素,研究開發校本教材,將此作為教研組教研活動和集體備課活動的一個重要內容。

3、強化科研意識,以校本教材開發為課題展開研討,使校本教材的開發步入科研、教研的科學軌道。

3、全面評估分析確定校本課程總體目標,制定校本課程的大致結構。

5、培訓教師—教師申報課程—對教師申報課程進行審議—編訂《學生選修課程目錄及課程介紹》。

3、課程評價評價:施實教師的計劃、方案、教案、教材修訂情況等

國小校本課程開發計劃9篇 國小課程開發計劃: 培育未來領袖 第2張

第2篇

以《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和課程標準為指導,結合我校尚德、博學、篤志的校訓,以德育人,文化立校,科學定位,錯位發展的辦學思想,牢牢把握講究道德情操,追求文化品位,崇尚科學精神,涵養民主風氣的校園文化建設核心理念,貫穿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學會與他人相處,學會處理個人與集體的關係的學生學習理念和培養目標,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為核心內容,堅持以學生髮展為本,尊重學生,信任學生,指導學生,促使每一個學生都得到個性發展。以我校文峰文化課程基地建立為契機,進一步提升學校品牌、創出學校特色、提高辦學水平,最終促使學校特色發展、教師專業發展、學生個性發展的和諧統一。

充分發揮團隊合作精神,深化課程改革,推進校本課程的開發和利用,豐富學生的生活,涵養學生的性情,以課程建設拓展學生樂學的空間,增強學生的學習幸福感。以校本課程建設推進學校課程體系建設,以學校課程體系建設拓展學生髮展的空間,凸顯學校辦學特色。

職責:負責校本課程的總體規劃、巨集觀調控及全面的研究和實施。

職責:組織實施校長決策,構思並制訂校本課程開發工作的總體規劃,做好指導、研究、實施、評估等工作。負責校本培訓,檢查校本課程實施,協調各部門的工作,組織教師編寫校本教材和安排教師上課,實施課程計劃。對校本課程的研究和實施進行指導、評估,調查、分析學生對校本課程的需求情況並根據情況在實施過程中進行適時調整,對校本課程檔案整理工作進行督查。

職責:制訂校本課程管理的有關規章制度並組織實施和考核。組織教師進行校本課程的理論學習,規範教學行為,提高教育教學能力。積累課改資料,及時提供教改資訊。

職責:經常深入校本課程實施課堂,指導開課、聽課、評課工作,負責對各年級校本課程教學實踐、研討活動和成果評比。

1、人本性原則。校本課程觀的核心思想是以尊重人的個性發展為根本出發點,把促進學生各項基本素質全面發展作為課程設計的中心,以整體、優化的課程結構觀為核心內容,在課程選擇使用上以人為本,重視學生的學習需求,尤其重視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使學生的學習需求得到尊重和滿足。

2、整體性原則。校本課程的開發要從整體上把握課程的目標與結構,校本課程的開發,學科課程應得到充分重視,活動課程應成為校本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開發潛在的課程資源,重視隱藏在課內外和校園文化中潛在的課程因素及對學生髮展的作用,使學生有較廣泛的興趣愛好及特長。

3、發展性原則。校本課程開發的發展性原則是針對校本課程的價值而出臺的,課程最大價值在於促進學生成材、教師成長、學校發展、社會發展。學校利用自身資源,構築有本校特色的適合學生髮展的特色課程。

4、科學性原則。深入系統地學習與課程改革相關的理論,借鑑外來的有益經驗,結合本校實際,實事求是,以科學的精神和嚴謹的態度,解決實驗遇到的實際問題和困難,調查研究,科學決策,邊實驗邊總結,創造性地開展工作。

5、靈活開放性原則:教學內容、方法應以學生的實際情況確定,教師應從學生的能力、效果等差異出發因材施教,靈活調整。內容的寬泛性、綜合性,時間、空間的廣域性、可變性,評價的主體性、差異性。

主要指科技知識普及、科學精神培養、發明創造能力等方面的課程,如科學課堂、學習方法、演講等。

主要指有利於學生關注祖國文化、民俗民情、校園文化、文學藝術欣賞。

主要指有利於引導學生心理健康成長,增強耐挫折能力,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等。如:運動與訓練、禮儀與形體、心理健康、禮儀與交往等。

主要指有利於培養和提高學生實踐與操作能力,提高為社會、為他人服務的意識。如:參觀考察、社群服務等。

校本選修Ⅰ。該板塊課程依託我校文峰文化課程基地建設,完全由學校自主開發的、結合並體現贛馬高階中學文峰文化特色的課程模組構成,具體包括:三生教育模組,贛馬高中校史研究模組,文峰名人模組,文峰詩詞模組,文峰風物模組,文峰碑記模組,龍山文化模組,贛榆戰役模組等。

校本選修Ⅱ為學生自選課程,由各教研組、備課組或教師個人開發模組。每生必須完成2個模組的學習,學校鼓勵學生多選多學。校本選修Ⅱ由學校課程委員會確定的八大類學生綜合素質課程模組構成,具體包括:學科專題輔導類,學科拓展延伸類,科學素養類,人文素養類,人文素養類,藝術類,身心健康類,社會實踐與社群服務類等。

我校的校本課程分為校本選修Ⅰ和校本選修Ⅱ。每門課程共開設9周,每個課程總課時數不超過18個學時。校本選修Ⅰ每週1個學時,共9個學時;校本選修Ⅱ每週2個學時,共18個學時。

根據課程開發內容的來源,我們把課程開發活動分為三種類型:選用、改編、新編。課程選用是根據學校的辦學目標制定出課程選擇的標準,依據標準從眾多可能的現有課程資源中選擇比較適合的課程;課程改編是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學校自身的現實條件,對已有的課程進行區域性的內容修改或結構調整;課程新編是指所有的課程成分都是依據學校現有的師資和校本特色資源由教師新開發的,不依賴現有的課程材料,例如可以圍繞學校文峰文化課程基地建設進行拓展挖掘。

2、在開發過程中,要進行課程要求評估和課程資源分析。

3、課程開發的個體內容應以教案、教材、資料袋等形式確定。

4、教師應不拘泥於某一內容某一型別,應按課程設定方向,綜合本人和學生特點,選取適當形式與內容開發並開展實驗。

1、建立領導機構由校長、中層領導、高階骨幹教師、課程專家共同組成校本課程開發相關機構,校長作為第一責任人,為校本課程開發提供組織保障和領導保障。其職能是:諮詢、把關、審查和提供幫助。

2、需要評估。需要評估是整個開發活動的前提和基礎,學校通過問卷、訪談、觀察等多種形式,調查和分析學生的發展需要,明晰學校的育人目標以及學校與社群的課程資源等,並且在校本課程實施的過程中,還要進行階段性的調查,以不斷改進和調整課程設定。

③社群和學校教育資源的狀況;教師的專業能力和學生的學習能力。

3、確定目標。在分析與研究需要評估的基礎上,通過學校課程審議領導小組的審議,確定校本課程的總體目標,制訂校本課程的大致結構等。

4、組織與實施。根據校本課程的總體目標與課程結構,對教師進行培訓,讓教師自主申報課程。學校課程審議領導小組根據校本課程的總體目標與教師的課程開發能力,對教師申報的課程(附課程介紹)進行審議。審議通過後,編入《學生選修課程目錄與課程介紹》。學生根據自己的志願選課,選課人數達到一定的數量後,才准許開課。在此基礎上,學校形成一份完整的《校本課程開發方案》(包括需要評估、校本課程的總體目標、課程結構與門類、實施與評價的建議以及保障措施等);教師在課程實施之前或過程中,撰寫自己承擔的《課程綱要》。

一般專案:包括主講教師、教學材料、課程型別、授課時間和授課物件等內容。

(1)課程目標的陳述(要求寫3~5點;必須全面、恰當、清晰地闡述課程涉及的目標與學習水平);

(2)課程內容或活動安排(要求突出重點,按從易到難的順序排列,涉及選擇什麼樣的內容以及怎樣組織這些內容,或安排什麼樣的活動,處理好均衡與連續的關係);

(3)課程實施(包括方法、組織形式、課時安排、場地、裝置、班級規模等);

(4)課程評價(主要是對學生學業成績的評定,涉及評定方式、記分方式、成績來源等)。

5、評價。包括課程的設計評價、實施評價和學生學習的評價,以及校本課程開發方案的評價與改進建議等。評價要貫穿在課程開發的各階段。通過這些評價,獲得反饋資訊,及時調整、修改學校課程的設計,以確保校本課程開發的質量和水平。

學校根據校本課程開發目標確立評價準則,採用多種評價方式,對課程實施定期進行評價,評價的結果定期向教師、學生、家長及相關人員公佈,接受社會對校本課程實施的監督。

1、定期評價《學校校本課程開發方案》,提出改進建議,為制定新學年的課程實施方案服務

2、定期組織教研組評價教學進度計劃,並對照實施情況調整與完善教學進度計劃,為制定新學年的教學進度計劃作好準備。

3、定期檢查部分教師的教案,組織教師經常交流自己的教案,並能為教師的後續教學提供建議。

學校發揮評價對教師教學的促進作用,嘗試建立一種全面評定教師教學業績的體系。堅持評價主體的多元化,把自我評價、同行評價、學生評價、領導評價結合起來;堅持評價方式的多樣化,把結果評價與過程評價、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結合起來;堅持評價內容的多維化;改變單純以學生考試成績和升學率來評價教師的教學業績。

1、教師教學必須有計劃,有進度設定,有教案,有考勤記錄。

2、按學校整體教學計劃的要求,達到規定的課時與教學目標。

3、教師應儲存學生的作品、資料及在活動、競賽中的成績資料。

4、教務處通過聽課、查閱資料、調查訪問等形式核實工作及津貼並納入月常規、終結性考核,成績優秀者評先、評優優先。

學校要發揮評價對學生素質發展的激勵功能。評價的內容應側重態度與能力,減少量化,多進行分析性的評價。要在學生活動的情景中評價學生,根據不同學生的實際背景進行個性化評價。同時,要幫助學生學會自我評價。

1、側重於態度與能力,減少量化,多進行分析性評價;

3、採用學分加記錄,每名學生每學期要選學一門校本課程,完成規定內容給2分。

4、校本課程不採用書面的考試和考查方式,但要作考勤評價記錄。

5、教師根據每個學生參加學習的態度進行評價,可評為優秀良好一般較差,作為評優秀幹部優秀學生的依據之

6、學生成果可通過實踐操作、作品鑑定、競賽、評比、彙報演出等形式展示,成績優秀者記入學生學籍檔案並上報推薦參加市級以上各項活動。

1、組織管理與保障。成立相應的領導組、指導組,加強課程的實施管理與保障。

2、制度保證。制定課程審議制度,教學管理條例,教師培訓制度、校內評價制度,校內課程管理職責,激勵制度。

3、課程計劃管理。學校制訂《校本課程開發方案》,並在每學年實施前遞交上級主管部門審議。每學年的8月底前為校本課程開發準備工作時間,在這一段時間,學校校本課程進行需求評估調查、制定方案、培訓教師等準備性工作,9月份正式實施。

4、課程實施管理。校本課程在實施過程中要充分體現學生學習活動的自主性、探索性、創新性;學習方式的活動性、實踐性、綜合性;教學過程的情境性、合作性、建構性;教授方式的靈活性、針對性、創造性。保證各類課程的合理比例,充分發揮它們對學生髮展的不同價值。

5、教師管理上,以備課組、教研組為單位,聯合開發管理。

6、教材管理。校本課程領域可選用教師指導用書,可為學生提供必要的操作材料或活動器材,原則上不允許要求學生購買人手一冊的教科書或資料。

7、課程評價管理。要建立和完善課程評價制度,每學年必須審定一次校本課程,以不斷改進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對學生的學習情況評價要納入學生檔案管理。

備註:請各學科教研組在本指南的基礎上,根據要開設的校本課程,制定具體的計劃和選課指導。

第3篇

校本課程給學校的發展、給教師專業的發展、給學生個性的發展提供了新的舞臺。學 校堅持以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為本,以興趣性、拓展性為主,發展學生個性為目標,讓課程適應和促進學生的發展,根據學校的辦學目標,充分利用學校現有的教學 特色以及豐富的資源優勢,認真做好校本課程的開發與研究,帶動學校師資隊伍建設與課程開發、管理、評價、教學資源開發等方面的和諧發展。

發揮團隊合力,結合課改推進校本課程的開發和拓展課程建設,以課程建設拓展學生樂學的空間,突顯學科特色。

在知識、品質、能力、個性等方面得到比較和諧、全面、可持續的發展,使學生的發展有更廣闊的空間。

學會學習、學會反思、學會創新,成為實踐的研究者,促進教師專業化成長。

以學校特色專案為基點,在和諧團隊氛圍下的開發校本課程,並逐步向各學科延伸,完善三大校本課程,即《愛你啊,母親河》、《寫字正人》、《田樓腰鼓竟風流》。

①構思並制訂校本課程開發工作的總體規劃,做好指導、研究、實施、評估等工作。

②制訂校本課程實施有關規章制度並組織實施和考核。

③組織教師進行校本課程的理論學習,規範教學行為,提高教育教學能力。

⑤經常深入校本課程實施課堂,指導開課、聽課、評課工作,和實施教師一起研究情況,幫助他們及時總結。

1、充分調動教師參加校本課程開發和實施的積極性,體現參與性。

3、仔細研究《國家基礎教育改革指導綱要》,保證校本課程開發的方向性與探究性。

4、構建灌河、寫字、腰鼓三個校本課程開發的和諧團隊,結合校本研修的管理模式,實施課程開發的研究和實踐。

1、發掘學校科技、體育、藝術的特色專案資源,發揮特色建立過程中的優勢,形成校本課程的生長點。

3、將課程內容與學生的實踐活動相結合,成為學校開展科技、藝術、體育教育的重要載體。

4、以學生和諧發展為出發點,明確校本課程實施的目標定位,完善課程體系,落實實施的途徑和方法。

5、運用網路平臺,釋出資訊,充實課程資源,交流校本課程開發的進度和成果,將研究與實施相結合。

6、逐步將灌河、寫字、腰鼓這三個校本課程納入學校課程管理體系,引導各學科實施拓展型課程的開發。

1、學校對參加校本課程實施的教師在外出學習、教學研究、校本教材編寫等方面提供物質支援。

6、在教師考評上充分肯定教師校本課程開發、實施及研究的成果。

7、學校對實施教師應做好各類設施的提供,如校園網等,為校本課程的順利開設準備物質條件。

8、對教師開發的校本課程,學校應組織評選,優秀的校本課程,鉛印成冊,並予以獎勵。教師開發出的校本課程的成果記錄在教師業務檔案。

9、根據師資培訓工作的要求,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創造條件,讓教師認真參與培訓,做到有計劃、有目標、有考核、有成效,並建立科學合理的獎勵制度。

第4篇

校本課程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組成部分,搞好校本課程的開發是落實新課程的需要,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給學校的發展、給教師專業的發展、給學生個性的發展提供了新的舞臺。我校堅持以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為本,以興趣性、拓展性為主,發展學生個性為目標,讓課程適應和促進學生髮展的原則。為了滿足學生髮展的需要,根據我校的辦學目標打好基礎,和諧發展,確定校本課程的主題為:傳承民族文化,弘揚民族精神,學會自我防護,擁有健康體質。通過校本課程的開發與研究,提高教師開發校本課程的能力,滿足學生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校本課程是根據自己學校特色開發的課程。完善課程體系,真正做到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的合格人才是我校開發校本課程的最終目標。通過校本課程的不斷完善與實施,使學生打好學會做人,學會學習,學會健身,學會生存,學會合作的基礎,以滿足學生可持續發展的需要。通過校本課程的開發,教師要學會學習、學會反思、學會創新,成為實踐的研究者,促進教師專業化成長。

人本課程觀的核心思想是以尊重人的個性為根本出發點,在課程選擇使用上以人為本,重視學生的學習需求,使學生的學習需求得到尊重和滿足。我校開設的校本課程正是本著這一原則,中華美德故事、古文學鑑賞課中我們蒐集了許多經典的故事及名著片斷,讓學生賞析、品味人物性格的特點,不斷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接受民族文化的薰陶,吸收民族精神的營養,使之成為學生成長成才的精神支柱。

校本課程的開發要從整體上把握課程的目標與結構,校本課程的開發,學科課程應得到充分重視,開發潛在的課程資源,重視隱藏在課內外和校園文化中潛在的課程。在校本課程的設定中,低年級重視學生的禮儀養成教育,中年級我們將重點放在學生的動腦、動手、動口、理解能力的培養。高年級主要學習以後在社會上生存的知識、方法。總之,讓學生通過各種活動,在知識、品質、能力、個性等各方面得到比較和諧、全面的發展。

校本課程開發的發展性原則是針對校本課程的價值而出臺的,課程最大價值在於促進學生成材、教師成長、學校發展、社會發展。我校利用自身資源,構築具有本校特色的適合學生髮展的校本課程。我們在各年級段,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及需求,設定了不同的課程內容,滿足了不同學段的發展要求。

1、充分調動教師參加課程開發的積極性,體現參與性。

3、仔細研究《國家基礎教育改革指導綱要》,保證校本課程開發的方向性與探究性。

4、構建校本課程開發的和諧團隊,結合校本研修的管理模式,實施課程開發的研究和實踐。

5、學校安排專職教師,做到有課程方案、教學計劃、教學進度、階段總結、跟蹤紀實等材料。

2、每課有課題、教學目標(必須有情感目標),最好設有習題。

4、單元題目為小一號字,課題為小三號字,其他為四號字。

2、任課教師應充分尊重學生的意願,採用學生喜愛的組織形式和活動方式,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3、校本課程的實施過程中,教師要給學生創造寬鬆的活動環境,允許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方式表述,教師要重視學生的過程體驗,不能只重活動的結果。

4、課程的開發過程中,教師必須樹立檔案意識,對校本課程開發中的所有資料蒐集整理好,以利總結、改進和推廣,並作好展示彙報工作。

2、教師組成校本課程開發團隊,積極參與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

3、對校本課程的評價,應重視過程性評價,旨在提高教師的業務水平及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

4、各任課教師每學期需對學生的學習情況採用國家要求方式評價,評價學生對該學科學習的興趣需求、學習效果等。

第5篇

1、通過校本課程的開發和實施,發展教師專業水平,形成我校一支良好的校本課程開發和實施的教師隊伍,形成我校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的科學管理隊伍及評價體系。

2、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發展個性特長,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自我完善的能力,拓展學生的知識領域,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3、培養學生的團結合作意識,提高學生的思想品德修養和審美能力,陶冶情操、增進身心健康,使學生熱愛學校生活,適應社會。

1、主體性原則: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生自主活動為主,教師講授、指導少而精,儘量讓學生多練、多動,多給學生以儘可能多的時間與想象、創造空間。

2、靈活性原則:教學內容、方法應以學生實際情況而定,教師應從學生的能力、效果等差異出發,因材施教,靈活的作內容形式上的調整,使全體學生都得到發展。

3、開放性原則:體現在目標的多元化、內容的寬適性、時間空間的廣域性、可變性,評價的差異性、主體性。

為了提高教師的思想認識,我校將以講座、自學、交流等多種形式組織教師學習,為校本課程的實施創造有利條件。

我校校本課程,學生的參與面廣、可開發空間大,課程研發組地採取一系列措施加強實驗的管理與督導,不斷推進此項工作的深入實施。

本學期將組織全體校本課程教師的教學展示課活動,通過大賽的評比,使每位教師更充分的利用和挖掘校本課程,瞭解學生的學習狀態,在提升教師的研究能力的同時,更有利於進一步完善和修正校本課程。

依據不同年級所學校本課程內容的不同,定期組織學生進行展示評比活動,檢測學生學習校本課程的效果,激勵學生學習興趣,使進一步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

總之,在全體教師的共同努力下,我們將進一步加強校本課程的使用和管理,為學生的個性發展提供更廣闊的空間,以此促進我校新課程的改革,使我校的素質教育再邁上一個新臺階。

第6篇

1、校本課程開發是我國基礎教育三級課程管理的重要內容,它是在多年實施活動課、選修課和興趣小組活動的基礎上繼承和發展而來的課程開發策略,意思是學校根據自己的辦學理念和實際情況自主開發一部分課程,校本課程開發是為了使課程更加符合學校教師和學生的發展特點與實際需要同,從而提高課程的實效。

2、校本課程的開發是學校一項具有持續性的專業活動,它需要有一種理性、民主、科學決策的過程。這一過程一般有4個主要步驟:

中學校本課程實施方案5篇活動方案①情景分析:包括明晰學校教育哲學、調查學生需求、分析學校資源、把握社群發展需要等等。

②確定方案(目標與計劃):包括確定校本課程總體目標、課程結構、科目、課程綱要。

③組織和實施:包括選擇安排知識或活動序列、班級規模、時間安排、資源分配,及需要注意的問題等事項。

④評價與改善:涉及教師、學生與課程方案三方面:評價內容與方式、結果處理、改進建議。

(1)策劃校本課程開發方案。委員會成員負責講座研究學校校本課程的課程設定計劃、實施方案、規章制度、開發方向等。

(2)管理校本課程實施過程。委員會成員負責監督管理校本課程的教學過程,評估校本課程的教學質量,落實校本課程委員會的決策、措施。

(3)對本部門(教研組)校本課程的教學負全責。以身作則,直接參與校本課程的教學,積極思考,主動探索,帶動本部門(教研組)校本課程開發的不斷深入和優化。

(4)協調、組織校本課程教學中的各種活動,瞭解和反饋校本課程教學中的各種資訊,確保校本課程開發的合理性、有效性、科學性。

曹衛東、範桂湘、李洪波、陳永興、汪輝、朱校鬆、陳志偉、陳利民、王洪軍、吳衛軍、仲崇文、盧振、樊君明、張麗豔

(1)積極思考:深入研究,大膽實踐對校本課程的開發有自己的思想、觀點、做法、成效。

(2)積極參與校本課程教學,並在教學活動中發揮骨幹作用,能將自己的教學經驗、體會在校內外推廣交流,通過實驗探索和理論總結,寫現一定數量和質量的校本課程教學論文。

(3)參與校本課程遴選,課題審批,研究性學習指導,專題講座,學習成果評定等學術性活動。

(4)參加研究性學習的全程指導和管理,對學生研究必申報、開題報告、研究方案、中期報告、結題報告進行審批指導。對學生研究性學習的方法、活動、實驗、調查、採訪等環節進行具體指導。對學生研究性學習的論文撰寫、成果體現進行指導和學術評定。

學校在近幾年已成功開設了《大語文》、《大南之魂》、《愛您以心》、《池塘養魚》、《英美文化介紹》、《英語閱讀》、《英語書面表達》、《感受生活中的化學》、《走進社會中的化學》、《趣味數學》、《蘇州歷史名人》、《蘇州歷史名鎮》、《自然災害及防禦》、《環境保護》、《園林綠化》、《電子元器件的認識與測量》、《食用菌栽培》等一系列校本課程。學校將根據新課程的理念和要求對已開設的校本課程進一步充實、提高和完善,同時根據學生的舉愛好、發展狀況和學校實際情況開設部分校本課程。

校本課程在實施過程中除遵循一般教學原則外,還要考慮到其自身的特點和規律,在校本課程的實施過程中還應注意以下幾條原則:

1、自主性原則: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生自主活動為主,儘量讓學生多練、多動,給學生裝以儘可能多的時間及想象、創造空間。

2、自願性原則:學生在自選校本課程的科目時,教師應新生學生的意願,按各自選擇重新組班開展活動,並且在一定的時間段內允許學生重新選擇課程專案,充分尊重學生的意願,發揮學生裝的個性特長。

3、靈活性原則:教學內容、方法以學生的實際情況而定,教師應人學生的能力、基礎等差異出發,因材施教,靈活地作內容及形式上的高速使全體學生都得到發展。

4、開放性原則:體現在目標的多元化、內容的宿寬泛性、即時性,時間空間的廣域性、可變性,評價的主體性、差異性。

校本課程每週2課時,以年級為單位按原班級組班,將選修的校本課程排入課表,每週安排兩次。上課地點包括原教室、各活動教室、實驗室、圖書館、體育館、學生活動中心、操場等,由教務處世哲學統一編排並相對固定。

選修課程原則上由本年級的老師擔任,每門選修課程根據參與課程開發的情況和教育教學能力由學校確定一位負責人。

建立較為規範的自覺自律的內部評價與改進機制。校本課程開發主要是由學校自主進行的,校本課程的評價更多地依靠學校進行進行自覺自律的自我評價,通過對學生、學生家長和教師的問卷調查及必要的專家指導,不斷反思課程開發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如校本課程規劃方案在課程定位、學生學業負擔、教師工作量等方面是否符合國家課程計劃以及相關的政策?是否有利於推進素質教育?校本課程目標是否科學、合理、有效?課程結構和門類是否合理?是否有利學習方式的改變或實現學習方式的多樣化?課程評價的方法是否多元?是否體現實用性、可行性、適切性、準確性等等,及時進行自我批評、自我激勵、自我改進,保證校本課程開發的健康順利執行。

學生評價強調過程性評價,綜合考慮以下各項,分為優秀、良好、一般、較差四類,以此人微言輕學生獲得該課程學分的依據及評選優秀學生裝的依據之一,具體由任課教師負責執行和落實,在該課程結束時由教務處統一登記並存檔管理。學生如有不同意見可向學校提出,學校負責核實並及時反饋。(1)學生學習該課程的學時總量;(2)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如態度、積極性、參與狀況等;(3)學生的小組評議意見和任課教師的評價;(4)學生家長的反映;(5)學習成果(通過實踐操作、作品鑑定、競賽、評比、彙報演出等形式展示,記錄於學生的成長記錄袋內)。

(1)教師對學校整體教學計劃的執行情況,教學目標的達成情況;(2)教師平時選修課的教學中教學常規的執行情況;(3)教學的實際效果,學生的反映;(4)學生家長的反映;(5)學生的學習成果。

1、成立校本課程開發研究工作小組。校本課程開發研究工攻小組負責教師進行校本課程開發的師資培訓、師資整合,對教師或教師工作組上報的校本課程規劃方案進行集體審議及指導,將校本課程規劃方案報上級教育主管部門備案、審議。

2、學校聘請教育局、教研室及有關專家等來校操作校本課程的指導工作。

3、教務處、年級部、備課組積極協調、安排和組織教學計劃的執行。

4、校本課程與必修課程一樣,計入教師工作量,並通過聽課、查閱資料、調查訪問等形式,對教師的工作實績進行考核,並載入老師的業務檔案。

5、學校保證課程開展必需的場地、器材、經費等物質條件,嚴格做到從時間、師資、內容、評價、保障各各個方面落實到位。

一方面評價校本課程要充分考慮學生、教師、學校和課程諸方面的綜合因素,多方面採集和收集資訊,進行分析和綜合,總結經驗,找出差距,提出豐富、補充校本課程的方案。另方面將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結合起來,用綜合分析的方法對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進行評估。特別要重視發展過程的形成性評價,為終結性評價奠定基礎、提供依據,使終結性評價具有客觀性和說服力。進而提出改進工作的思路和計劃,作為下一階段教學活動的起點。這樣一個迴圈往復的過程,既是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的不斷完善的過程,也是評價改革不斷深化和發展的過程。

第7篇

校本課程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組成部分,搞好校本課程的開發是落實新課程的需要,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給學校的發展,教師專業的發展,學生個性的發展,提供了舞臺。根據黨的教育方針,國家課程實施方案,根據學校的辦學目標,充分利用學校現有的教學特色,認真做好校本課程的開發與研究。

校本課程開發體現促進學生髮展為本的教育理念,讓學生通過感知、感悟和體驗受到本土文化的薰陶,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強調體驗性活動等社會經驗,克服課程脫離社會生活的弊端,密切學生與本地經濟發展和社會變化的聯絡,使學生了解家鄉,熱愛家鄉,增強建設家鄉的責任感;通過學生自主的探究活動,培養學生的探索能力和實踐能力。

根據校本課程的意義和本鎮、本校實際,制定本校校本課程的開發主要目標如下:

1、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2、瞭解家鄉的鄉土文化,吸收鄉土文化的營養,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以及環境意識。

3、能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時間能力,提供學生的科學素養。

4、初步學會進行人際溝通和交流,發展合作精神,培養學生策劃、組織、協調和實施的能力。

課程標準在總目標之下,按學習單元分別從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表現和價值觀三個維度提出具體目標,最終全面達成總目標。

校本課程是為了指導學生獲得感性知識,促進學生動作技能、人文情懷的發展而設計的一系列針對本校實際的以教學、綜合實踐活動為中介的學生主體活動內容和形式,根據本土實踐,我校校本課程建設力求突出以下幾個特點:

教材植根於顯示富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在使用過程中,以本地的生產、生活和環境為學習研究物件,因為學生生活在進化,相關的學習資源和實際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在,便於學習操作。

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強調課程的實踐性與體驗性,以綜合實踐活動為主,為學生設計體驗性活動和研究性專題。

課程的開發實施富有活力。課程的開發吸收廣大教師、學生參與,課程由教師去實施,學習的主體是學生,師生在積極互動中,共同發展、課程在開發實施過程中需要不斷的修正完善,師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予以補充、調整。

開發校本課程,需要對校本課程資源進行評估與選擇,根據對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予以補充、拓展的原則,使之更符合學生、學校和社會的特點和需要。在充分根據學校課程資源和地方資源的基礎上,開發旨在發展學生個性特長的、多樣化的、可供學生選擇的課程。

2、譚坊鎮校外教育資源豐富,根據本鎮實際,以家鄉地理-家鄉歷史-家鄉經濟-家鄉人物-家鄉旅遊-家鄉文化-家鄉特產為體系,介紹家鄉的地貌風情,激發學生對家鄉的熱愛;充分利用家鄉的資源開發教育實踐活動,培養學生多方面興趣愛好。

全校各年級結合學校的校本課程開發方案,結合教師個人素質、學生年齡特點等逐步實施,並在實施中完善,總結經驗。一般以班或年級為單位安排在興趣活動課進行,具體教學時間一般是每週一節課,也可以進行集中安排(如春遊、秋遊、考察等)。學校教導處負責課表安排,由具體課任教師組織教學。大型活動,則由學校統一安排。

1、成立校本課程評價領導小組(由校本課程開發領導小組兼),教導處具體負責校本課程的檢查和評價工作。

2、對校本課程的評價,應重視過程性評價,旨在提高教師的學業水平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3、各任課教師每學期需對學生的學習情況採用不同的方式進行評價,評價學生對該科目學習的學習效果。

4、我校校本課程開發的評價體系將體現:評價內容多元化;評價過程動態化;評價個體主動化;評價方式質性化;評價行為日常化;評價結果效益化。

2、鼓勵每位具備校本課程開發能力的教師自主申報開發課程,積極參與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

3、根據教師所申報課程,對學生興趣、特長、需求進行調查,確定開發專案。

4、校本課程領導小組指導教師制定校本課程實施計劃。

6、每學期校本課程領導小組組織對校本課程實施情況進行評估,並給予適當獎勵。

8、加強校本課程檔案建設,對校本課程開發中的所有資料蒐集整理,期末上交校本課程領導小組,以利總結、改進和推廣。

第8篇

通過對校本課程的需要評估,我們決定以體現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適應社會進步、經濟和科學技術發展要求為前提,將培養學生人文素養定為我校校本課程開發的基本方向。

以學生的生活為基礎,從生活出發,引導學生理解生活的意義,生活的方式,擴充套件學生生活經驗,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使學生從思想到行動,都能貼近生活,適應生活。從而解決學生生活中的問題,並創造生活,享受生活。因此,我們的校本課程與學生的生活緊密結合。在課程的開發過程中我們重視師生的自我發展、自我體驗,正視學生的個人知識。重視學生的自我意識、自我體驗、自我選擇,張揚學生知識中的個性化,使之共同成為時代精神的建構者。

開放可以給師生更廣闊的天地,校本課程內容上的開放可以使教師更好的把握教改的實質,形式上的開放可以促進內容更趨科學、完整。

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體現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為核心內容,以學生髮展為本,尊重學生,信任學生,指導學生,促使每一個學生生動活潑的發展,教師、學生共同成長。培養自尊、自強、自立的有獨特個性、有完善人格、有創造精神、敢於標新立異的人才。因此,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是我校校本課程的目標,針對學生實際,我們把它分為:尊重他人、認識自我、勤於反思、善於合作。

①學生髮展的需求,尊重學生意願,有利於學生的可持續發展。

②學生的年齡特點,考慮學生的興趣愛好和認知規律。

③學校的實際情況,包括學校辦學特色目標,師資和設施條件等。

(1)任課教師要有具體的教學計劃,計劃應詳細列述學生主體、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手段、教改措施、成果展現方式。附有教學配當,配當中應列出每週的具體學習內容,教師參照教學配當進行授課,教導處根據教學配當內容予以不定期檢測。

(2)任課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應注意關注學生的主動發展和自主提高,採用適合學會生特點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情感意識和參與熱情科學合理應用激勵評價,使每個學生都可以得到全面發展和主動發展。

(3)任課教師應注意做好過程性資料的積累和整理,關注每個學生的發展變化,注重授後反思,及時調整和彌補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4)任課教師注意選取恰當合理的展示和呈現方式,期末以成果回報的方式進行驗收評定,成績納入教師終結性評價體系。

1、對教師的評價:對教師的評價重過程,建立發展性的教師評價體系。根據教師積累的各種過程性資料以及成果展示,每學期分別評出優、良等級。

2、對學生的評價:對學生採用形成性激勵評價方式,注重學生主體參與實踐的過程及在這一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積極性、合作性、操作能力和創新意識。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相結合,關注學生的個體發展,尊重和體現學生個體發展。以促進實現自身價值為最終目標。在實踐中,我們主要採用自我評價、教師評價相結合的評價方式,根據學生的參與程度、及活動程序中的表現給予相應的等級。分別是優、良、合格。

第9篇

每所學校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歷史背景、外部條件和內部條件,我們應該充分認識到自己學校的優勢和風格,進而通過校本課程開發形成特色。 社會在發展,課程在進步校本課程就是在我校課題的指引下,結合我校的傳統和優勢以及學生的興趣和需要而開設的。近年來我校的校本課程一直在實踐和探索,本學期計劃如下:

校本課程不是教學層面上的一種教學活動,而是課程層面上的一種具有獨立形態的課程,是最能體現學生特色、滿足學生個性差異的發展性課程。面對校本課程的挑戰,我們對教師進行了校本課程的培訓。因為我們感覺,教師真正的成長不在於崗前培訓和脫產培訓,主要是在教學實踐中培養起來的。新的教育思想和新的教育觀念必須也只有在課程改革和教育教學實驗的探索之中才能逐步確立,教師專業能力的體現最初發生在課堂上,最終形成於研究之中。為了確保校本課程的順利進行,我們向全校老師徵集了學習指導課案例。

長期以來,我們的教學常常是靠教師的"一支粉筆、一張嘴。"學生從中得不到收穫。而學習指導課本身所固有的特性,靠死記硬背、靠灌輸學生是根本無法接受的。因此我們要求教師根據教材內容精心創設生活化的課堂情境,採用生活化的教學方法,達到形真、情切、理寓其中。尤其更要創設生活化、問題化的課堂情境,使學生更容易接受。

我校根據校本課程的特點,明確了評價的目的不僅是為了考察學生達到目標程度,更是為了對我們的教學情況進行反饋和分析,以利於改進教學,有效促進學生的發展. 在實施評價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創造性地開展研究工作,追求有教師個性的、有班級及課程特色的、兒童喜聞樂見的評價方式、評價工具與評價方法的創新。嘗試"寄語型評語"、"心理健康建議"等具有人性色彩和時代特色的新型評價方式,以實現新課程評價的最大效益。

總之,在校本課程開發過程中,學生的個性發展是目標,教師的專業發展是條件,學校的特色形成是結果。。我校雖然在校本課程開發上紮實地開展工作,但與先進學校相比,還有一定的距離。我們會不斷努力,充分發揮教師的主體性和創造性,加強校本課程的開發和研討,不斷提升我校校本課程的水平,使校本課程--學習指導課真正能成為童話中的點金術,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