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過年風俗作文4篇 傳統與時代結合,年味更濃

過年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也是一年的新開始。作為老百姓,我們在過年期間會有很多獨特的風俗習慣。無論是貼春聯、吃年夜飯還是放鞭炮、舞龍舞獅,每一個風俗都有其獨特的寓意與象徵。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會探討中國過年的各種風俗習俗,讓讀者更加了解這個傳統節日的獨特魅力。

過年風俗作文4篇 傳統與時代結合,年味更濃

第1篇

我的家鄉是洛陽,那裡有許多習俗,元宵節吃湯圓,清明節祭奠死去的親人,但是這裡有一個習俗由來已久——那就是貼對聯。

春節是我們中國人最看重的節日,因為它象徵著團圓。有一個傳說說道:春節時,有一個名叫年的怪獸來搶東西,但是有一個老爺爺知道,年怕紅色的東西,於是,每逢春節,我們便在門口貼紅色的對聯,穿紅色的衣服,放鞭炮,以防年來侵襲。

2007年的時候,我就和家人們度過了一個難忘的春節。

那天晚上,媽媽,姑姑煮餃子,我和爸爸妹妹便到門口貼對聯。我雙手緊握對聯,妹妹拿著膠水,爸爸帶著我們來到了門口。爸爸喊:“膠水!”妹妹趕緊遞上去,他又喊:“對聯!”我抽了一張給他,只見他一手拿膠水,一手拿對聯,把膠水往對聯上一擠,“啪”的一聲,拍上門框,又照葫蘆畫瓢,將另一張也拍了上去。

然後,甩著大手進去了,邊走邊喊:“貼——好——了——!”聽爸爸這麼一喊,大家都跑來看,可在“欣賞”了爸爸的“作品”後,大家捧腹大笑,笑完後,媽媽告訴他:“你貼反了!”爸爸疑惑不解的問:“怎麼貼反了?”“對聯分上下聯和橫批兩部分,上聯貼右邊,下聯貼左邊,橫批貼中間,你看你是不是貼反了?”姑姑回答。爸爸看了看,趕緊揭下來,重新貼,之後我們一起吃餃子,看電視,一個美好而又甜蜜的春節就這樣過去了。

這一次過春節,我不僅知道了對聯應該怎麼貼,還領略了中國傳統的源遠流長,連貼一張小小的對聯也有講究。

過年風俗作文4篇 傳統與時代結合,年味更濃 第2張

第2篇

中國的紹興是個古色古香的地方,歷史久遠,有許多頗具地方特色的風俗,雖然時移世易,但依然代代相傳地保留著這些風俗。

一跨入農曆臘月,各家各戶就開始準備年貨了。第一批是醃製品,雞、鴨、魚、肉琳琅滿目地掛滿廊前、屋下、陽臺。魚乾的種類有許多,如螺螄青、扁魚、白條魚……晒得差不多時,老人們便拎著一個塑料袋,去城市廣場的農副產品交流會搶購物美價廉的食品。到了臘月下旬,廿三晚上都要拜拜灶神,送灶神上天,可以不讓他在玉皇大帝面前說人們的錯誤。

過了臘月十二的夜晚,老人們說話都分外小心起來,最忌諱提及“死”、“窮”等字眼,過年穿的新衣服也開始物色與張羅。之後,大人們就會去到超市,去買湯圓等食品,會將在臘月上旬搡好、浸好的年糕拿出來,為年夜飯做準備。

到了除夕,一出門,到處都是酒肉的味道,家家戶戶都準備好了豐富的美味佳餚,主要都有年糕,象徵著年年高、八寶菜,象徵著富貴、魚,象徵著年年有餘,有一養菜不能缺,那就是鯗凍肉,關於這道菜,還有個傳說呢!相傳有一農戶,家裡有一個尖酸刻薄的婆婆和一個秀外慧中的媳婦,除夕吃晚飯時,婆婆故意將鯗頭燒入鯗凍肉中專讓媳婦食用。小叔看了,批評其母,說她不該如此對待嫂嫂,媳婦聽後笑著說:“叔叔錯怪了婆婆一番好意,這是為我討個吉利,今年有鯗頭,明年更有享頭了。”這句話打破了尷尬的局面,婆婆深受感動,從此一家和睦,日子越過越好,因此流傳至今。

正月七年級,古稱“元旦”稱大年七年級,這一天為紹興一年中最隆重的節日,通常以“湯圓”、“如意糕”作早餐。正月八年級,人們就開始走親訪友,恭賀新禧,親友則以酒、菜盛情款待,長輩還會將事先包好的紅包給小輩。

“正月十五月兒圓!”元宵節是春節的尾聲,這一天,家家都要吃湯圓,南方稱湯圓‘北方則稱元宵,這一天晚上會有猜燈謎的活動,家人都會帶著孩子去猜燈謎,看燈會。這一天也是寒假的尾聲。

這就是古城紹興的春節,傳統的民風民俗將這個小城市渲染的分外熱鬧。

第3篇

?舌尖上的中國》曾說:“這是鹽的味道,山的味道,風的味道,陽光的味道,也是時間的味道,人情的味道。”是的,說的就是香腸、臘肉。這些味道是我的家鄉重慶過年時不可缺的年味兒,是記憶中家的滋味,灌香腸、薰臘肉也就自然成了重慶過年的一種儀式、一種風俗,重慶人碗裡有了香腸臘肉,才叫過年!

又到了一年年尾——重慶大街小巷、村頭村尾灌香腸、薰臘肉的時候。家家戶戶陽臺上無一不用晾衣杆掛滿了臘肉香腸,看上去喜慶無比,濃濃的年味一下子就出來了。

我站在外婆、外公身邊,一邊幫忙一邊好奇地看她將新鮮豬肉絞成肉絲,加以配料調味拌勻,接著套上“腸衣”,最後均勻地分成一段段,打好結後用一根繡花針放掉多餘的氣泡和空隙……和家人一起準備香腸是年味兒的開始。

灌好香腸,也不能忘記薰臘肉。飛速發展中的重慶過年年味兒最濃的,除了香腸,非臘肉莫屬。當臘肉掛起,熟悉了味道入口瞬間,那種俗世的熱鬧和煙火氣又回來了。“重慶的臘肉沿襲具有500多年曆史的民間加工祕方,“外婆一面用各種材料熏製,一面對我說”使臘肉從鮮肉到加工再到存放,肉質不變,長期保持香味,還能讓肉就不壞。“哦,所以用橘子皮和柚子皮熏製是為了這些啊!“不錯,而且這樣還能使得夏季蚊蠅不爬,經三伏而不變質。”外婆耐心地繼續講到。原來一塊臘肉也有這麼多學問!

經過一系列的製作,到了香腸臘肉可以擺上餐桌時,春節就正式開始了。全家人圍在一塊兒,享用這獨具一格的地方美味,滿是年味兒的濃厚氣息。

第4篇

快到春節了,街頭商店熙熙攘攘,好不熱鬧。從臘八吃臘八粥開始,春節的大幕就徐徐拉開了:

臘月七年級蹦一蹦,不生災不長病。這是我姥姥常說的一句話,後來我媽媽也會了,這不現在我也學會了。這一天媽媽買來很多瓜子、花生還有甜甜的爆米花,只是不敢多吃,多吃會上火。甜甜的爆米花在脣齒之間瀰漫的時候,享受著來自長輩的祝福,對春節的盼望也愈加濃烈起來。

臘月初八這一天,家家有吃臘八粥的習俗。臘八粥又有福壽粥福德粥之稱,意思是說吃了以後可以增福增壽。多用糯米、紅豆、栆、栗子、花生、蓮子、百合、桂圓等煮成粥。據說先前臘八粥熬好後,要先敬神祭祖,然後贈送親友,以表祝福,最後才是全家人食用。如果臘八粥吃數天還有剩餘,人們便認為是年年有餘的好兆頭。

我媽媽做的臘八粥不僅有傳統的配料,還加入了枸杞、燕麥、薏仁等足足有二十來種,在高壓鍋裡煮呀煮,熬呀熬,加入耐心、愛心和糖煮成香噴噴,令我垂涎欲滴的臘八粥。在寒冷的冬天吃一碗熱氣騰騰的臘八粥,既香甜可口又有營養,那感覺簡直是相――當好。

臘八這一天還要將蒜剝好醃臘八蒜等過年吃餃子用。過了臘八就開始置辦年貨了。年的也味道越來越濃了。

臘月二十三,糖瓜粘,又稱小年,是民間祭灶的日子,人們認為灶神為掌管一家興衰福禍的一家之主,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惡,奏一家功過。在這一天吃糖,是賄賂一下灶王爺,希望他嘴舔著點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也就是多講好話,為家人帶來好運。俗話說吃人家嘴短,我想神仙也不例外。

臘月二十三還有吃餃子放鞭炮的習俗,我想為什麼叫小年呢,其實就是對年的一次彩排 預演,先品嚐一下年的味道。

臘月二十四這天大部分的家庭要進行一次全面的大掃除,好為新年營造一個煥然一新的環境,稱為掃年。因為塵與陳諧音,掃走塵土也就意味著把一切晦氣窮運掃走,把福氣掃進門,反映了人們企盼吉祥丶福氣的美好願望。就像一首兒歌中說的:一掃金,二掃銀,三掃掃個聚寶盆。聚寶盆裡有個寶,子子孫孫用不了。

家家戶戶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淨淨迎新春的歡樂氣氛。玥玥順便說一句,希望在打掃房間的時候也掃掃心靈的房間,把這一年的煩惱和憂愁也一掃而光吧!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工整、對偶、精巧的文字抒發了人們美好的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流傳至今。

一些人家還要在屋門、牆壁、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我國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有的人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

窗花即剪紙和年畫一樣都是我國古老的民間藝術。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寄託著他們對未來的希望。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

終於盼到了大年三十,年的大幕拉開了,我們就是年的主角。在這一天穿新衣、戴新帽、吃團圓飯、放鞭炮……

吃過晚飯,全家人一起包餃子看春節聯歡晚會。新年的鐘聲敲響了,四面八方的鞭炮聲此起彼伏,不絕於耳。禮花照亮了夜空。與鞭炮聲相映成趣的是同樣不絕於耳的簡訊嘟嘟聲,簡訊拜年已是現代人不可或缺的一種祝福方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