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蒙娜麗莎的微笑觀後感7篇 微笑背後的神祕魅力

《蒙娜麗莎的微笑》是一幅聞名世界的藝術作品,由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大師達·芬奇創作。這幅油畫以神祕的微笑和逼真的細節而聞名於世,誘人的目光引發了無數觀者的思考和想象。本文將對《蒙娜麗莎的微笑》的藝術魅力和其背後的文化含義進行探討。

蒙娜麗莎的微笑觀後感7篇 微笑背後的神祕魅力

第1篇

不是這次的學習,我還真事陋寡聞,原來還有這一樣一部精彩的電影《蒙娜麗莎的微笑》。

影片中的傳奇老師,茱莉亞·羅伯茨扮演的凱瑟琳·華森,以及她和學生們的情誼,讓我很受觸動。教育到底所為何物?教育到底應該是怎樣的?這部電影告訴了我很多很多,也讓我思考了很多。

這部《蒙娜麗莎的微笑》應該說也是一部非常精美和有思想的影片。所反映的時代背景是上世紀五十年代,人們的觀念依舊很保守,女子要以結婚為神聖的使命。在威斯理女子學院,對學生的教育並不是教她們如何獲得自己感興趣的知識,而是把這些女孩子訓練成賢妻良母,以便嫁個好丈夫。

?蒙娜麗莎的微笑》是從正面描寫女性追求自我意識與自我價值實現的優秀影片,通過主人公之口,溫和地表達了女性完全可以家庭與事業並重的看法。由茱莉亞羅伯茨扮演的凱瑟琳·沃森老師給女生們上的第一堂課非常失敗,但她沒有退縮,而是勇敢地堅持自己的教學理念,大膽地開拓嶄新的教學思路與方法。在第二節課上,凱瑟琳給學生們展示了教學大綱外的幾幅藝術作品,並順著爭論不休的學生們的思路,自然而然地提出了這門課所要回答的最重要的問題——“什麼是藝術?是什麼決定了藝術的好壞?又由誰來決定?”這些問題看似簡單,實難回答,它往往使人陷入更深層次的思考。凱瑟琳不畏艱難,執著地影響著威斯理的這群女生們,引領她們找回自我,啟迪她們大膽選擇自己的道路,最終實現自我價值。

電影故事中很多情節讓我想到:1、教育應當給學生足夠的多元化發展空間,教師自己應當有獨特的風格及,讓學生們有自由獨立思考的能力。2、在評判一件事物之前,先全面瞭解它。3、每一個學生都應該有自己的想法,並且能夠找到支援自己想法的理由,從而不害怕自己和別人不同,為了一個獨特的自己而驕傲。我們的教學也應該如此。

真正優秀的教育電影,常常是在電影藝術、人生哲理與教育行為方面都有極其豐富的蘊藏。好的電影,讓人終身難忘,終身獲益。

蒙娜麗莎的微笑觀後感7篇 微笑背後的神祕魅力 第2張

第2篇

這部電影不比好萊塢大片,不緊張,不刺激,沒有天馬行空的想象,沒有眼花繚亂的特技,朋友很好奇這麼“無聊”的電影我竟然看過不下6遍。但是,它有思考,有感動。我個人覺得每個女孩子都該看一次,涵養一下氣質。

電影的情節我就不贅述了,google一下就明白了。很多人看這部片子充滿疑惑,我想是因為對歷史大背景和衛斯里傳統的陌生。

這部電影反映的是50年代的美國,那時候二戰剛結束,經濟大蕭條。因為二戰中,男人都上前線了,所以政府就號召女人要自力更生,出來工作。但是二戰結束,男人歸國了,卻發現以前的工作機會都被女人搶佔了,於是,政府又號召女人要回歸家庭,照顧老公和小孩,這才是她們生來的職責和使命。這就導致以前的liberal(自由解放)話語重新迴歸到conversative(保守)話語。這種話語的轉變首先就滲透到學校教育體系中,catherine期望改變這樣一種教育,讓女生學會為自己而生活學習。

衛斯里女子學院,美國最有名的女子學院,貴族女校,校友中大家比較熟悉的當屬宋氏三姐妹,還有克林頓夫人。我有個朋友表示,如果她女兒申請到這所學校,她砸鍋賣鐵都要讓她念。50年代美國的大學逐漸開放女生名額,讓她們有高等教育的權利。衛斯里的女生都是來自富裕保守的中產階級家庭,她們期望女兒在那裡被培養成為得體的淑女,找到理想的丈夫(常青藤名校之一的哈佛就在附近),組成體面的家庭。所以那裡的女生要修藝術,文學和歐洲語言,還有家政課,但是她們學習並不是為了讓自己有所成就,她們最大的成就是成為高貴端莊的妻子,輔佐丈夫的事業。因此,衛斯里每年都有個滾鐵環的傳統,據說第一個滾到終點的就能第一個步入禮堂。她們大學四年就是趕快找到優秀的男人,把自己嫁出去。

電影中的四個衛斯里女生對這種話語和學校教育有的維護,有的認同,有的懷疑,有的不屑。最終,她們因為各自的遭遇都改變了自己原先的想法,都學著從表面看本質,不要為外象迷惑,要獨立思考和做人。

電影裡面最大的爭議就是女人是否生來就是要履行妻子和母親的主角,她們是否只能成為領導者的夫人而不是領導者,這個討論在當時歷史背景和衛斯里語境中,答案就是肯定的。

這天女人有了更多選取,但是也掙脫不了性別的宿命。一旦結婚,就面臨生育的壓力,事業和家庭難以兩全的顧慮。當全職太太不簡單,蠟燭兩頭燒更辛苦。雖然沒有人規定女人生來務必當妻子,當媽媽,此刻很多女人選取不婚不孕,但是沒人否認生理上只有女人能夠擔負這項社會生產的職責。如果你放下了社會生產,就會製造很多社會問題,老齡化,少子化。

這個社會對性別還是無法絕對公平的。女生從小要和男生一樣,千軍萬馬擠破頭,受高等教育,研究所畢業,發現自己到了尷尬的年齡,要事業還是要生育?怎樣都有遺憾。有了孩子,要付出全部的心力還要力圖持續自我,擔心對孩子的付出不夠也擔心對老公的照顧忽略,還擔心自己的事業陷入瓶頸。社會的話語也是一樣,一會兒要獨立自主新女性,一會兒要新全職太太,但是社會保障體系還是停滯不前,無論扮演什麼主角,都沒有十足的安全感。大眾輿論就更可怕了。不管怎樣,我們得明白,任何時候都會有矛盾出現,船到橋頭自然直。

第3篇

影片題材很討巧,藝術史教師在貌似高階新銳實則固步自封而僵化的衛斯理女校中執教,遭遇鬼怪精靈一眾女生放肆取笑,後憑藉自己真性情、真見地贏得女生愛戴。為捍衛自己的教學與人生理念離開女校,得全班女生熱淚相送。

女權啊,自我啊,反正還是這類老生常談。本片時代背景系二戰之後關於女性家庭社會地位的反思,編者努力給出女性在相夫教子、夫唱婦隨的另一條高度自我實現的人生道路,不過那條道路該咋走,編者也沒明明白白指出來。反正如果婚姻不幸福就離婚尋找自我,如果陷入甜蜜愛情就勇敢私奔,如果外在環境不容得做你自己就要勇敢的捨棄一切跳出來,如果愛情中遭遇謊言絕不妥協,如果誤會愛人就要勇闖男生宿舍去承認錯誤。如果以上都不成,要麼就忍氣吞聲在別人屋簷下吃糖果看垃圾節目、守著乏味日子等退休好了。從立意上沒啥新的。

影片開篇很吸引人,後面卻慢慢趨於程式化、臉譜化。在這樣一個老套題材裡,憑藉群像演繹是很難挖掘出深度的。所以,本片側重於故事的展開,而不是背後原因的深度挖掘。這讓我原本被抬高的期待迅速跌落到地面。每個人的人生之所以不同,取決於個體與環境的共同作用。片中幾個聰明絕頂的女生各自過上不同的生活,源於家庭、性格等多種不同影響的共同作用。當然,華森老師在此間發揮了重要的正面作用。鑑於篇幅,也鑑於本片的深度,無法對這些原因背後更為深層的元素進行剖析。

貝蒂的母親希望自己女兒變成一個上流社會的精緻洋娃娃,那是源於她自己也是這樣被長輩一板一眼捏出來的。這個角色一點都不陌生,最唾手可得的例子就是《絕望的主婦》中的bree.這樣的女性真是讓人望而生畏。出身豪門的白富美,聰明、博學、多金,伶牙俐齒,上天入地無所不能。只是上帝總是很公平,所有的都給你了,就是不肯給你一顆凡人的心。這樣的白富美太追求完美,於是水至清則無魚,她的丈夫八成是享受不了這般太空豔遇的,與其守著一顆太陽被灼燒致死,不如回到地面找只聽話小鳥廝混終身。

真會有這樣的人麼?實際上我從沒遇到過。可能是我活得不夠高階,我還真沒見過身邊有一個活得那麼精緻的人,如果換做是我去享受豪門恩怨,被窩裡偷笑還來不及呢。

如果不是衝著她,這部片子真沒啥看頭了。真情與矯情只是一步之差。就衝她的一顰一笑我也要咬牙把這早就猜到結尾的電影看完。

開篇華森上第一課的編劇很出彩,真是所有老師最不願意遭遇的一幕吧,正是從這一刻開始我才正襟危坐提神醒腦打算認真看完這部電影的。可惜,之後的課堂段落再無特別新鮮之感,對於當代藝術的看法也是隔靴搔癢,

本來很期待看到華森對當代藝術有啥詭異高調靈異的新說法,結果全是平鋪直敘,壓根沒啥醍醐灌頂的妙語。看來編劇也不敢貿然表現什麼先鋒觀點,於是影視劇創作中當代藝術大多都是被拿來做一個先鋒的幌子罷了,有名無實,缺少實際精神內涵與真知灼見。本來就是難以言傳的微妙瞬間。可惜又被拽來當載體。

還算是不不錯的電影吧。至少服裝很漂亮。貝蒂在舞會上的天藍色紗裙太美了。那個吸菸高個女生也很美。

第4篇

電腦裡積攢了許多亂七八糟的電影,有些已經存了多年卻還沒有看。今天終於把《蒙娜麗莎的微笑》看完了。

很喜歡“大嘴”美女朱莉亞羅伯茨,總記得在《我最好朋友的婚禮》中,最後她在婚禮上的淚與笑,從來沒有見過張那麼大嘴哈哈大笑的姑娘還能這麼美!那時候我覺得她的光芒完全閃耀過了新娘。恩,跑遠了,回到《蒙娜麗莎的微笑》。剛看到標題時,以為主題是講某個類似蒙娜麗莎的女人,美麗而神祕。看到後來才發現是講女性尋求獨立人格的主題,而且背景是二戰結束後。我很難想象那時候的女性有多保守,但是根據看的一些影視劇,大概那時候大多女人尋求的就是相夫教子。其實即使在今天,很多女子也將這個作為人生一大追求。在越來越多時代新女性的今天,這個話題仍然很有意義。

我自認為沒有資格去評論女性究竟是否應該將日後組建的家庭作為第一位,這是社會對女性的期望,但也在很多時候成為阻礙女性發展自己獨立人格的絆腳石。很多人說可以二者兼顧,就像katherine告訴joan的一樣。的確這種情況是可行的,但也有一些時刻你必須做出選擇。可是怎麼選擇並沒有好壞之分。就像joan對上門來找她的katherine說,也許有一天她會醒來為自己沒有成為律師感到遺憾,但絕不會比她沒有在她的家庭陪伴這丈夫和孩子的遺憾要大。她知道自己放棄了什麼,選擇了什麼,而這時候她的選擇就不再讓人覺得她好像犧牲了自己的發展,因為她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家庭主婦只是別人給她的標籤,這並不會讓她變得更愚昧、或者降低自己的人格。這也是為什麼joan是這裡面最可愛的學生,她明白老師告訴她的,但並不因此改變自己所想。

而與她看起來同樣優秀的betty就沒有這麼好的運氣了。她和spencer沒有joan和tom之間的親密,她看起來特立獨行,似乎一切都有自己的想法,敢發社論趕走老師,卻一直活在母親給她灌輸的價值觀的陰影中。就拿朗誦詩來說,她知道spencer不想讀,但她因為母親告訴她,好妻子會讓丈夫覺得他做的選擇是出於自己,而不是被妻子逼,她就想辦法讓spencer讀詩。在表面上看,她似乎得到了一切想要的,可是結婚之後卻發現是一場噩夢。而最讓她傷心的是母親並不接納她,並且母親最在意的仍然是外部的東西。其實我不是很確定她是在什麼時候改變對katherine的印象,是那次家庭主婦的幻燈片,還是在和母親對話的絕望後?不過我這才明白蒙娜麗莎的微笑的來源。“noteverythingisasitseems.”蒙娜麗莎在微笑,她是否真的幸福?她看起來是開心的,所以幸不幸福似乎沒那麼重要了?這就是她母親在意的,“theappearance”。看電影的時候總會覺得betty是礙眼的,太自以為是了,讓人忍不住想說“suchabitch”。但是她的面貌很大程度是由她母親造成的,也令人同情。她一直活在期望中,以組建人人稱羨的家庭為目標,卻發現得到的只是一具華麗的空殼,不管她怎麼證明,是拍照發社論或是其他,她都沒有辦法改變她自己是不幸福的事實。最後她和giselle一起離開,雖然她也不知道從何開始,但至少她邁出了逃離她母親控制的第一步。

再說說connie和giselle。connie讓我有點琢磨不清,總覺得她跟《其實他沒那麼喜歡你》中的gigi有點像。她敢於追求自己想要的,卻又特別容易受人影響。當然優點就是她也相信。所以一旦發現真相,她又會重新勇敢地追求心之所向。而giselle可能是唯一最與當時女性形象不符的了。她可以追求任何她想要的男子,不管是她的老師還是已婚男人,不管她在別人眼裡看來是不是沒有尊嚴的追求。她隨心而動,不顧外界,卻還是並不開心。可能是因為她內心的痛,就是她真正想要的卻得不到。這大概和她父母離異有關,不過電影中並沒有過多著墨。但是她的優點就是理解痛苦,因為痛苦過,所以懂得,所以在betty歇斯底里衝她破口大罵時,她還可以忍住憤怒,並看透betty心中的痛,給她擁抱,讓她感受愛。

最後看看我們的女主katherine。顯然她是電影的主旋律,也是尋求女性獨立人格的典範。但是我禁不住在想,如果她18歲訂婚的男朋友沒有離開,她是不是也會組建一個幸福的家庭,放棄去ucla讀書的機會。然而並沒有如果。正是變數早就了今天的她。她在片中和兩個男人的關係對我來說有點突然,甚至不記得她是怎麼跟bill開始的,又為什麼因為bill拒絕了從千里之外趕來的男友。但是撇開她的感情生活不說,她其實並沒有明確的反對婚姻,她也說“iguessiassumethatiwillatsometime”,只不過她不把結婚作為計劃。但是,有想法的人也容易犯一個錯,就是把自己的想法強加於他人身上,所以她幾次三番想要“指引”joan做出她認為正確的選擇,而joan最後回覆她的話也成為本片的一大亮點。所以,擁有獨立的人格和前衛的想法並不代表要完全與社會主流價值觀背道而馳,最重要的是瞭解自己,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從而選擇自己的路。當然有她這樣的女性代表的好處就是,她給我們打開了一扇思考的窗戶,我們不一定要選擇跟她一樣,但我們可以思考她的話的意義,那些我們一直認為對的價值是否真的適合我們。那就是交流最大的意義了。

想法有些零散,也要草草收尾了。不過我覺得一部電影能給人些思考、啟示就是有意義的,至於打星,那是影評人做的。我在這部片子裡面看到了不同的女性形象,不同的性格特徵,不同的人格魅力,還順便學習了英語(自我安慰,哈哈),那就足夠了。

第5篇

偶然的機會看完此片。油畫的風格,60年代的復古著裝,還有一些仿油畫的調色和構圖都是本人非常非常喜歡的元素。最重要的是本片新舊觀念對抗的女性獨立人格崛起的主題。讓我有衝動想稍微寫幾筆。

本片的新,也就是主人公katherine。她生長於加州大農村,享受著陽光、海灘與相對自由。畢業於ucla大學。主人公由加州來到華盛頓貴族學校後就遇到了各種各樣的障礙——學生不屑於她的課堂、同事質疑她的學問、與眾人羨慕的男友疏遠、後又與新情人出現問題。katherine面對障礙始終是用自己的堅強和努力化解著困難。學生自以為十分了解美術史,而她就用當代藝術的新興視角,帶領學生脫離對於藝術狹隘的定義;獲得學生的喜愛來讓那些觀念傳統的老師打臉;因為自己不愛了而選擇放棄一段關係,而不是因為社會眼光同意男友的求婚;再次放棄大眾情人、老司機義大利語老師。在這樣主人公不斷化解矛盾的過程中,足見編導對於主人公的偏心和喜愛。可是奇怪,為什麼我並沒有對katherine產生對於johnkeating那樣的喜愛和憐憫呢?katherine在處處都看起來是一個獨立、堅強的女性。即便是面對困難,編導也不捨讓她漏出膽怯更別提將她摧毀。當得知自己不得不擯棄終於找到的教授美術史的方法才能留校時,katherine也只是摔了一跤。除了在愛情上由於忠於內心而始終無法對誰託付終身外,我沒有感受到katherine的一點點柔弱。作為一個新女性內心的透不過氣甚至是對自己的質疑。這個人物有些太過完美了。

etty:真正傳統觀念的產物。她原本應該是一個傳統觀念的完美符號——美麗、來自一個名門望族、與自己門當戶對的男人擁有了一個完美的婚禮後成為了一名幸福的家庭主婦。但是此時,新婚丈夫卻出軌並拒絕與自己發生性行為。得到了自己從小渴望的一切,卻突然發現自己從來就不該把人生的夢想寄託在另一個人身上。由於婚姻的不幸和katherine老師的影響,betty最終選擇了主動打破這看似完美的婚姻,並獨自前往歐洲。在這個維度上,新觀念成功改變了本該選擇隱忍的傳統家庭婦女。但是katherine究竟起了多少決定性作用呢?betty最後成了那個最不捨老師離開的學生......但是看似katherine對於joan花的心血遠遠多於betty,那麼接下來讓我們看看joan

joan:擁有完美愛情的知識女性。一個讓人羨慕的女孩。在katherine潤物細無聲的引導下,嘗試去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卻最終因為無法擺脫從小到大收到的觀念制約,選擇了放棄耶魯的offer,陪伴丈夫前往賓州。joan本是katherine最喜愛的學生和最渴望改變的一個孩子。但是最終她的選擇,表現了作者對於那個時代女性尚未完全崛起的無奈。youcan do both!這句話即便放在今日,也會讓很多女孩望而卻步。我真的能兼顧事業和家庭嗎?joan真的能和未婚夫分居兩地,各自追求理想,同時維護好兩人的情感嗎?相信大部分人心中的答案都是否定的。況且,katherine的個人經歷也在方方面面暗示著觀眾,womancan't do both.或者至少,如果joan選擇了耶魯,那麼她也將擁有新的戀情,那她的下一個目標是否又註定了這段戀情的結尾呢?katherine最終沒能改變joan,這次傳統沒有能被打破。

levy:個人認為是本片最大的遺憾。瑪吉·吉倫哈爾的演出十分吸引人,叫我一度喜歡上這個狂放不羈、熱愛自由、不相信愛情卻又不斷地努力追求愛情的女孩。但是她卻從頭至尾都是傷心著的。老司機只是把她當做玩物,有婦之夫又拒絕與她在公共場合親熱。看似她的一切選擇都是錯誤。如果這樣,編導是否是在暗示一個來自不幸家庭的女孩註定就是飄搖?做出的選擇註定就是悲劇?這個人物的處理實在是有些草率...而且在這一層的師生關係中,katherine更多的是levy的情敵而非老師......這層關係也有點叫人困惑。兩個人明明都是獨立女性的象徵,卻都最終繼續單身、離開?本片想要探討的話題,在這個維度上就顯得有些奇怪了。

本片的支線情節中,katherine本人的戀愛是一條佔據較大篇幅的故事線。但是這條線在筆者看來實在是有些薄弱。

illy:好萊塢明星,與katherine相戀多時並千里迢迢的從美國東部飛到西部來和自己的愛人聖誕表白。而katherine的態度——老孃不舒服現在不想和你做愛。什麼你要和我結婚?在加州的時候我們好像還沒到結婚這一步啊!你好草率......這樣的理智不得不讓人覺得,哦?你獨立,你聰明,你剩女,你活該~

aul:katherine最初對於paul十分高冷,但是卻在與自己相戀多時的明星男友billy分手後,莫名其妙的就投入了paul的懷抱——只是因為一個類似vr眼鏡的小禮物wtf??????雖然可以理解為billy想要帶窮女孩katherine去歐洲看一看,知道她真正想要什麼......但是我們堅強、獨立,拒絕過兩次完美婚約的katherine就是這樣被“老司機”騙到手的嘛?k和p的感情實在是除了paul的顏值和裝逼以外沒有讓人動容的地方...只有最後老司機的謊言被一個大胖子拆穿,k選擇毅然決然的結束這段錯誤的關係時,讓人有些爽感...

在katherine的個人感情上,本片的主題就更顯得有些奇異了。katherine口口聲聲的說著you can doboth!但是在愛情上看起來並不願意做出一點犧牲,而一直都是以自己的理想為主線。這樣的態度在這所傳統學校中被抨擊可能也是無法避免的事情了......

相信本片的主題一定是本片打動大多數女性觀眾的原因——女人不應該扮演一個傳統的家庭主婦,而應該追求自己的價值。但是筆者發現在爛番茄上面本片的評分只有4.9分,看一下影評人的評論主要原因就是批評者們都是女性主義的支持者。她們大都認為,本片建立了一個女性主義崛起的框架卻最終講了一個男權的故事令人失望。不得不說本片只是建立在當時60年代的時代背景,而且環境也是在一所封閉的貴族學校之中。katherine的結局的確是真實而無法逆轉的。但為什麼我每每看《死亡詩社》無論我多麼不能理解青春期男孩子們的躁動和不安,但我總會在最後captain的那幕潸然淚下,而在看到betty騎著自行車追逐katherine的時候卻完全沒有一樣的激動呢?

不妨比較一下《蒙娜麗莎的微笑》和《死亡詩社》兩部影片中的幾處情節。首先,死亡詩社中大量渲染的是ing和學生之間的親密關係。他的幽默、隨性、自由會打動每一個人。他的學生和觀眾都會不由自主的想要成為他的追隨者。但是《蒙娜麗莎的微笑》中雖說katherine獨立、堅強、奮發圖強。但是無論在課堂上還是私下(那次奇怪的派對私會)katherine的言辭都沒能真正的打動我們,讓我們深深地愛上她。也可能詩歌畢竟能讓所有人立刻理解,而將新觀念深藏於古典主義與現代藝術之後就顯得有些牽強了。畢竟兩者不是完全對立的,只是隨著科技和社會發展的一種文化發展。而且也很難將觀眾代入其中。其二,ing最終離開校園有一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neil自殺了......這個原因足以構成學校不得不開除這樣一個“先進、任性”的老師的理由。而本片中katherine是主動選擇離開的。那麼人物的悲劇性命運就弱了很多。最後,《死亡詩社》中的經典場面在前片中是有鋪墊的——ing跳上講臺,讓大家換一個角度去看世界。所以最後大家才跳上講臺,對老師的這種勇敢致敬。而大家騎著自行車追katherine就顯得有些做作了。可能只是一種有些拙劣的儀式化的送別。

圍繞蒙娜麗莎的微笑展開的討論古往今來有過太多。看本片之前,原以為本片會牽涉到名畫的人性主義——自由、平等、博愛。但本片中betty對於此畫的評論是——她只是看起來很開心。在技術維度上這種質疑存在的一定意義(其實蒙娜麗莎並沒有在笑,只是達芬奇使用的畫法讓她是關著產生了她在微笑的錯覺)。這樣的質疑當然透露了betty在當時處於下決心與一結婚就婚外戀的丈夫離婚的邊緣的心境。透露著一種,她認為傳統(由betty的資產母親為典型的一類人)賦予女人的價值迫使她們擁有一個看起來令人羨慕的表象,實則卻充滿了悲傷。但是將之加於蒙娜麗莎身上,讓本人覺得不免有些狹隘。

無論如何,筆者認為本片探討的主題是極有意義的。而且演員的表演也撐起了半邊天。雖然這樣的劇作的確很難創作,尤其是探討女性話題。但仍然希望有越來越多的編劇去做各種各樣的嘗試。包括自己吧~

第6篇

這部電影不比好萊塢大片,不緊張,不刺激,沒有天馬行空的想象,沒有眼花繚亂的特技,朋友很好奇這麼“無聊”的電影我竟然看過不下6遍。但是,它有思考,有感動。我個人覺得每個女孩子都該看一次,涵養一下氣質。

電影的情節我就不贅述了,google一下就知道了。很多人看這部片子充滿疑惑,我想是因為對歷史大背景和衛斯里傳統的陌生。

這部電影反映的是50年代的美國,那時候二戰剛結束,經濟大蕭條。因為二戰中,男人都上前線了,所以政府就號召女人要自力更生,出來工作。可是二戰結束,男人歸國了,卻發現以前的工作機會都被女人搶佔了,於是,政府又號召女人要回歸家庭,照顧老公和小孩,這才是她們生來的責任和使命。這就導致曾經的liberal(自由解放)話語重新迴歸到conversative(保守)話語。這種話語的轉變首先就滲透到學校教育體系中,catherine希望改變這樣一種教育,讓女生學會為自己而生活學習。

衛斯里女子學院,美國最有名的女子學院,貴族女校,校友中大家比較熟悉的當屬宋氏三姐妹,還有克林頓夫人。我有個朋友表示,如果她女兒申請到這所學校,她砸鍋賣鐵都要讓她念。50年代美國的大學逐漸開放女生名額,讓她們有高等教育的權利。衛斯里的女生都是來自富裕保守的中產階級家庭,她們希望女兒在這裡被培養成為得體的淑女,找到理想的丈夫(常青藤名校之一的哈佛就在附近),組成體面的家庭。所以這裡的女生要修藝術,文學和歐洲語言,還有家政課,但是她們學習並不是為了讓自己有所成就,她們最大的成就是成為高貴端莊的妻子,輔佐丈夫的事業。因此,衛斯里每年都有個滾鐵環的傳統,據說第一個滾到終點的就能第一個步入禮堂。她們大學四年就是趕快找到優秀的男人,把自己嫁出去。

電影中的四個衛斯里女生對這種話語和學校教育有的維護,有的認同,有的懷疑,有的不屑。最終,她們因為各自的遭遇都改變了自己原來的想法,都學著從表面看本質,不要為外象迷惑,要獨立思考和做人。

電影裡面最大的爭議就是女人是否生來就是要履行妻子和母親的角色,她們是否只能成為領導者的夫人而不是領導者,這個討論在當時歷史背景和衛斯里語境中,答案就是肯定的。

今天女人有了更多選擇,可是也掙脫不了性別的宿命。一旦結婚,就面臨生育的壓力,事業和家庭難以兩全的顧慮。當全職太太不輕鬆,蠟燭兩頭燒更辛苦。雖然沒有人規定女人生來必須當妻子,當媽媽,現在很多女人選擇不婚不孕,可是沒人否認生理上只有女人可以擔負這項社會生產的責任。如果你放棄了社會生產,就會製造很多社會問題,老齡化,少子化。

這個社會對性別還是無法絕對公平的。女生從小要和男生一樣,千軍萬馬擠破頭,受高等教育,研究所畢業,發現自己到了尷尬的年齡,要事業還是要生育?怎麼都有遺憾。有了孩子,要付出全部的心力還要力圖保持自我,擔心對孩子的付出不夠也擔心對老公的照顧忽略,還擔心自己的事業陷入瓶頸。社會的話語也是一樣,一會兒要獨立自主新女性,一會兒要新全職太太,可是社會保障體系還是停滯不前,無論扮演什麼角色,都沒有十足的安全感。大眾輿論就更可怕了。不管怎樣,我們得知道,任何時候都會有矛盾出現,船到橋頭自然直。

第7篇

在附中老師轉發的春節觀影單裡看到這了這一部片子,於是找了一個晚上看了它。1953年大學畢業的凱瑟琳.沃森來到了韋爾斯利學院,想要在這個墨守成規的女子學院裡傳播自由的種子。俏皮的學生們在第一節就給了這個新來的藝術史老師來了一個下馬威,她們提前把課本上預習了一遍,並且準確地說出老師想要上課的內容。說出一幅畫的出土時間,作者,外界的評價,並放言說如果老師沒有其他東西可以教給我們,我們寧願自己預習。作為美國最優秀的女子學院,果然個個都是學霸呀。想起自己的大學,學期期末了,考試的時候我們才開始預習的對比,就知道我們和別人差了多少,提前做好準備是人生最重要的課題。

也許應該補充說明一下韋爾斯利學院,冰心和宋美齡的母校,也是希拉里的母校,這所學校致力於培養一流的女性,聽起來就很厲害的樣子。想起一位好友說的話,永遠有比你更厲害的人,比你更優秀的人已經站在更高的平臺。教育,持續不斷地教育自己才有改變和突破的可能。

回到電影,在受到刺激的沃森打電話向男友傾訴,然後研究每個學生的資料和背景,知己知彼才能百戰百勝呀。第二次上課的時候,沃森準備了課外的知識,這下子這些學霸姑娘懵了,她們翻遍課本也找不到這張圖片,再也不能倒背如流了。沃森開始丟擲問題,什麼是藝術,什麼是好的藝術?她開始慢慢引導這群優秀的女孩子去思考,去發現,去感受。

赫爾巴頓說,不存在無教學的教育,沃森通過藝術史這麼課向年輕的女孩子傳遞了很多新的觀念,重要的是她教導女孩們如何去思考,去發現什麼是藝術,什麼是藝術的標準。她看到這群年輕的女孩子在大學裡被教導的觀念是畢業如何在家成為丈夫的賢內助,如何成為一個好妻子。她崩潰了,她一心想在這個地方做出一些改變,她帶著激情和熱血來散播自由的種子遇到了重重阻礙,她覺得這並不是一個大學應該有的樣子。

她崩潰沮喪,她向一位男教師傾訴,因為能對比爾敞開心扉無所顧忌,所以他很快和他相戀了。雖然後來比爾欺騙了他,編制了謊言來圓她軍人男友的夢想。說到愛情,片中有幾對不同的愛情,因為形式婚姻結婚的貝蒂,以為自己能得到幸福,結果老公出軌了。俏皮的康尼愛上了藍眼睛的男孩,她們很甜蜜去約會,你感受到的是真摯的愛情,當康尼不顧一切跑到男子學校找到她的最愛,帶著惶恐內心不安地說我錯了的時候,他的真愛低頭吻她的那一刻內心真的被融化了呀。誤解消除,和相愛的人在一起該是件多麼幸運的小事呀。湯姆和瓊斯,瓊斯放棄了進入了耶魯的機會和湯姆結婚了,沃森惋惜瓊斯錯過了那麼好的機會,但瓊斯說沃森教給了他們自由,要讓他們學會選擇自己想要的做的事情,瓊斯說和湯姆結婚生小孩才是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在她的臉上,我看到了幸福的甜蜜,她對沃森說你真的以為我會在某個早晨醒來,覺得自己會因為沒有當上律師而難過嗎?此時的沃森內心應該是難過的吧,以為幫助瓊斯找到了內心想要做的事,然而事實相反。在我們的生活當中,其實我們是不會也存在熱心過頭的現象,而忘記最終的選擇權在他人的身上?

總是能在看電影的時候,產生了很多的感悟。生活是一連串的事情的總和,在這些事情上,你產生了不同的想法和感受,這些想法和感受驅使你做出了不同的行為。到底什麼是對的,什麼是好的?你說不出來,你所擁有是自由的權利,去感受和挑戰。從納粹集中營走出來的弗蘭克說,一個人什麼都可以被剝奪,唯獨人性最後的自由--在任何境遇下選擇一己的態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剝奪,多少人不知道這點呀,才會隨波逐流。接受了思想解放,追求自由的沃森,來到韋爾斯利學院,想要告訴這些孩子們她們有追求自由的權利。但在大時代下,這樣的想法是格格不入的,學院想要保留傳統,培養一個優秀的家庭主婦。嗯,所以接受教育吧,接受薰陶吧,只有你知道什麼是好的時候,你才知道自己是多麼愚蠢。

你可以從電影的敘事方式,拍攝手法,電影構圖,從演員,編輯,導演,攝像等各個方面來評價一部電影。但對於我來說,更重要的是,從這部電影裡我看到了什麼,我有什麼收穫,對我的生活的啟示。思想的進步,女權崛起,教育的重要性。每個人都有追求自由的權利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