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國小生的文明禮儀4篇 國小生學堂:文明禮儀之道

本文將探討國小生應遵循的文明禮儀,旨在引導孩子們樹立文明意識,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文中將重點探討與他人相處時的禮貌與尊重、公共場合的秩序與安全以及對環境的愛護意識。通過教育引導,希望國小生們能成為社會的棟樑之才,展現出良好的文明禮儀。

國小生的文明禮儀4篇 國小生學堂:文明禮儀之道

第1篇

(1)上課:上課5分鐘前要作好課前準備,書籍、文具等擺放在課桌前角上。上課的鈴聲一響,學生應端坐在教室裡,恭候老師上課,當教師宣佈上課時,全班應迅速肅立,向老師問好,待老師答禮後,方可坐下。學生應當準時到校上課,若因特殊情況,不得已在教師上課後進入教室,應先喊報告,得到教師允許後,方可進入教室。

(2)聽講:在課堂上,上課要專心聽講,注意力集中,獨立思考,重要的內容應做好筆記。當老師提問時,應該先舉手,待老師點到你的名字時才可站起來回答,發言時,身體要立正,態度要落落大方,聲音要清晰響亮,並且應當使用普通話。課堂上應獨立完成作業,不隨便離位走動,不吃東西。

下課:聽到下課鈴響時,若老師還未宣佈下課,學生應當安心聽講,不要忙著收拾書本,或把桌子弄得乒乓作響,這是對老師的不尊重。下課時,全體同學仍需起立,與老師互道:再見。待老師離開教室後,學生方可離開。

2、尊師禮儀:見到老師要主動打招呼,向老師問聲好(老師好);放學時,向老師說聲再見;與老師交談應面對老師,神情專注,認真聽老師講話,離開時有禮貌地向老師道別(謝謝老師或再見)。學生進老師的辦公室時,應先喊報告,經老師允許後方可進入。在老師辦公室講話聲音要適度,不要影響到其他老師辦公;離開老師辦公室的時候,也應先向老師詢問:我可以走了嗎?經老師同意後,方可離開,關門要輕;在老師的工作、生活場所,不能隨便翻動老師的物品;學生對老師的相貌和衣著不應指指點點,評頭論足,要尊重老師的習慣和人格。

3、同學間禮儀:同學之間的深厚友誼是生活中的一種團結友愛的力量。注意同學之間的禮儀禮貌,是你獲得良好同學關係的基本要求。同學問可彼此直呼其名,但不能用喂、哎等不禮貌用語稱呼同學。會使用文明語言(××同學,請幫幫忙),會問候(××同學好,××同學早),會招手,會微笑,會鼓掌,會道歉(對不起,請原諒),會右行禮讓,互相幫助,不說髒話,不打架,不取給同學起外號。在有求於同學時,須用請、謝謝、麻煩你等禮貌用語。借用學習和生活用品時,應先徵得同意後再拿,用後應及時歸還,並要致謝。不小心碰到別人後,要及時主動承認錯誤,說話語氣要友好;對同學的相貌、體態、衣著不能評頭論足,也不能給同學起帶侮辱性的綽號,絕對不能嘲笑同學的生理缺陷。

4、會議禮儀:集合時要分班整隊入場,動作要快、靜、齊,並按指定位置入坐(站),坐(站)姿要合要求,不講話,不走動,不吃東西,不搞小動作,不起鬨,不給會場留下一星半點的雜物,離開會場時有秩序,遵守會場紀律。升國旗儀式:國旗是一個國家的象徵,升降國旗是對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的一種方式。升旗時,全體學生應列隊整齊排列,面向國旗,肅立致敬。當升國旗,奏國歌時,要立正,脫帽,行注目禮,直至升旗完畢。升旗是一種嚴肅、莊重的活動,一定要保持安靜,切忌自由活動,嘻嘻哈哈或東張西望。神態要莊嚴,當五星紅旗冉冉升起時,所有在場的人都應抬頭注視。

5、校內公共場所禮儀:應該自覺保持校園整潔,不在教室、樓道、操場亂扔紙屑、果皮、不隨地吐痰、不亂倒垃圾。不在黑板、牆壁和課桌椅上亂塗、亂畫、亂抹、亂刻,愛護學校公共財物、花草樹木,節約用水用電。發現違紀學生,要禮貌地勸說、教育,及時給予制止。如請您不要隨地亂扔紙屑。請您拾起來,放進垃圾箱內。

國小生的文明禮儀4篇 國小生學堂:文明禮儀之道 第2張

第2篇

王某某,男,8歲,國小二年級學生。該生學習成績差,性情怪異,很難與同學相處。

1、人際關係惡劣,總是欺負周圍的同學,總以強者形象出現,無緣無故的,就打同學一巴掌或踢同學一腳,要不就咬人。

2、組織紀律差,上課時有話就說,沒有留心聽課、認真思考、舉手回答的習慣。

案例分析1該生從小跟爺爺在老家生活,很少見到父母,對父母缺少依戀。,爺爺對他言聽計從,千方百計滿足他,漸漸形成橫蠻任性的性格。(小時候環境生活的影響)

2、後來父親怕他吃虧,叫他回擊欺負他的人,漸漸地,他由一個受他人欺負的人轉為一個欺負他人的人,由一個弱者變成一個大天王,令老師極其頭疼。(父親錯誤的引導方式)

由於該生自小過於寵愛、放縱,家長怕他吃虧,使他在家庭、在同伴中慢慢變得像個小皇帝。別人說他不得,碰他不得,而他卻目中無人,動不動就打人。該生以自我為中心,不接受別人的意見,他並沒有認識到來學校是來學知識、學文化的,更沒想到來學校是要遵守紀律的。對待這類孩子,一下子的批評教育是不能解決問題的,解鈴還須繫鈴人,來源於家庭的病症,需要家庭的密切配合,學生的健康人格才能有效地培養。

1.攻擊性行為:根據兒童的成長經歷,攻擊性行為的產生主要是經驗習得的結果。人的行為都有"趨利避害"的特點,之所以選擇某種行為,主要是這種行為能給當事人帶來某種利益。本案中的"攻擊性行為"的最初形式是"被打",而他打小朋友是角色的轉換,但當他打了小朋友後沒有任何的"懲罰"出現,就再一次證明了這種行為是可行的。"強者打人"與"弱者捱打"的體驗在認知上讓他強化了這種打人的行為,讓他在認知上強化了這種行為的合理性。

因此,觀念中形成了這樣的推理:弱者受到別的小朋友欺負,強者可以通過自己的力量、武力來保護自己。而且,在"我是強者"的強烈暗示下,往往會對外界發出警示,以表明自己的強者姿態。當行為不斷反覆後,將會變成為一種習慣,甚至成為人格特徵之一,就現狀及年齡階段,還談不上"攻擊性人格",只能說有攻擊性傾向,也正因此,及時的干預是可以矯正的,否則隨年齡的增長,行為復現率的提高,會使改變難度增大,演變為人格特徵。

該兒童的人際交往問題與他的攻擊性行為密切相關。攻擊性行為可能使他本人少受了"欺負",但卻引起了同學的"注意",這些行為也就形成了他在別人眼中的"不良形象":動不得、說不得、脾氣大、愛打人、即使有些行為是暗示"我想跟你們玩",但"打"的方式是不被認同和接受的。

現該生學習沒有多大的進步,這是發展過程中的適應不良表現。這除了影響行為與人際協調外,還有對學習態度和方法等方面的影響。目前,該生所面臨的學習問題主要是如何調整好情緒,給予學習相應的注意力,提高上課效率,並且這也是促進人際關係的重要方面。在行為上給予積極的建議與指導,兩者結合才可能取得預期的效果。

第3篇

摘 要:當前,我國國小生的人際關係存在不少問題,如何解決國小生的人際關係障礙已成為社會普遍關注的問題,我們應該從學生、家長和社會這三方面入手來解決這一難題,尤其注意加強對國小生的教育和訓練,增強國小生與人交往的意識,培養國小生正確處理人際關係的能力和良好的交流品質,拓寬國小生人際關係交往的途徑等。

心理學家們今年來研究發現:一個人一天中約有60%―80%的時間花在與親人、朋友溝通上,通過研究一萬個成功者的家庭案例發現,一個人的智慧、專門技術和經驗只佔成功因素的15%,其餘85%取決於良好的人際關係溝通能力。很多事實表明,國小生的人際關係狀況往往決定他們以後的發展,目前,國小生的人際關係出現許多問題,最為突出的是國小生的人際關係障礙。改善國小生的人際關係,引導學生克服人際關係障礙,對國小生的學習、生活和心理健康都有重大意義。[1]

國小時期是兒童發展歷程中的一個重要階段,是兒童開始學校生活的第一個階段,是兒童學習掌握各種基本技能,掌握人類科學文化的最基本的知識,併為進一步學習打下基礎的時期,國小也是兒童個性發展的重要時期。艾裡克森認為,國小階段是關於自我生長的決定性階段。兒童開始進入學校學習,第一次接受學習賦予他並期望他完成的社會任務。為了完成這些任務,國小生必須勤奮學習,同時他們又害怕失敗,這種勤奮感和自卑感的矛盾便構成了這一階段的危機。[2]

?知心姐姐》雜誌社曾在北京、上海、吉林、遼寧、河南等19個省市、自治區進行的針對中國小生及其父母最關注的一些問題調查,受到有關人際關係的有效答卷共5782份。以我的苦惱為主題的調查結果顯示:人際關係處理不好已成為孩子第二大苦惱。以心理健康問題為主題的調查結果顯示:輔導孩子處理人際關係,也成了父母在對孩子進行心理輔導時,排在第二位的重要內容。[3]

引發中國小生苦惱的因素(因有少量同學同時寫了不同型別的苦惱,所以百分比合計總數大於100%):學習與考試引發的焦慮(72.26%)、人際關係處理不好(21.42%)、生活條件和環境差(10.03%)、有不良習慣(8.05%)、自我形象與自我感覺差(3.67%)、自主行為受利限制(2.66%)。

由此可見,國小生的人際關係障礙(人際關係處理不好)已成為國小生及其家長十分關注的問題。[4]

1.1被動。主要表現為:國小生做事缺乏主動性、缺乏熱情。許多事情都要在別人的督促下才能完成,有時需要多次督促。另外,國小生在人際關係中處於被動,還表現在他們一味地遷就別人,附和別人,甚至追隨別人,以至於失去自我,失去個性。最常見的就是隨大流攀比。[5]

1.2攻擊。人際關係障礙中的攻擊性表現為說話刻薄,出口傷人,自以為是,侮辱或者非難他人,散佈流言蜚語,妨礙他人做事。這類國小生的人際關係就十分緊張,很少有同學與之交往,他們的大部分時間都被一種強烈的孤獨感所圍困。所以在國小課堂上經常出現國小生刻意不回答本該回答或者可以回答的問題,這種現象也屬於攻擊範圍。

1.3固執。固執的國小生做事不聽從別人的勸阻,一意孤行明知自己錯了也仍舊堅持錯誤,不肯悔改。

1.4自我表現。自我表現的要害是以我為中心,對別人一概加以排斥,往往是惟我獨尊,其他都不在話下。自我表現的最終結果是導致日益嚴重的孤獨與痛苦。教師應正確看待這種現象。

2.1父母的溺愛,導致國小生不願與人接觸。現在的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父母和長輩都是萬分疼愛。孩子們自然遇到事情就會以個人利益為先,容易跟同學產生矛盾。也有的家長保護欲過強怕孩子受傷阻礙孩子與外界的接觸,這樣孩子與外界接觸的機會少了,與人交往的範圍也就更狹窄了。[6]

2.2個性上的缺陷,阻礙了國小生人際關係的發展。很多孩子在跟外界接觸時會不由的表現出緊張害怕,甚至手足無措,語無倫次,害怕見人。還有的自傲、盛氣凌人,羨慕嫉妒其他孩子、任性等任何一種的個性缺陷都會成為人際關係障礙。

2.3生活上的挫折,成為國小生髮展良好人際關係的阻力。例如:某次考試考得不好,受到老師嚴重的批評或同學間的矛盾等等,這些都會成為國小生髮展良好人際關係的阻力。

2.4教育觀念的誤導,阻礙了國小生人際關係的發展。許多家長和老師注重學知識,學技能,疏忽對學習上的關心和引導。在這種教育觀念的指導下,國小生也就侷限於知識和技能方面的發展,而沒有很好地接受如何發展良好人際關係的教育和指導,從而阻礙了他們的人際關係發展。

有一下幾種方式可以參考:增強國小生與人交往的意識;培養國小生爭取處理人際關係的能力;培養國小生良好的交往品質;教給學生正確的途徑處理人際關係的技巧和自我調適的技巧;拓寬國小生人際交往的途徑等。

對國小生與人交往意識及處理人際關係能力的培養絕對不是一件可有可無的事,應引起每一位教師和家長的重視。

無論是對學生的教育和訓練,還是與學生家長充分合作,主體都是學校,具體的執行者是教師,從這個意義上講,學校自身功能的完善對國小生髮展的良好的人際關係,消除人際關係障礙具有根本性意義。

總之,學校教育一定要從學生實際出發,教師要真正做到關注學生心靈,從多方面多角度關注學生成長,幫助學生消除人際關係障礙。

[1]《心理健康教育指導》,沃建中主編,科學出版社,20xx

[2]《當代青少年學生心理障礙與教育》,餘基強主編,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3]《人際關係心理學》,鄭全全、俞國良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4]《國小生人際交往障礙的原因及對策》,舟山市普陀區東港國小,李雪芬

第4篇

一樣都是不文明的就餐習慣!這種不文明會非常影響我們的身

食堂,邊走邊吃,吃完就隨便丟在路上,這和挑食、浪費糧食人的損失了!同時,有的同學飯前不洗手,還把吃的東西拿出費這一點,他浪費這一點,大家都浪費這一點,那就是一個驚浪費,也許你認為浪費這一點點算不了什麼,可是,如果你浪

時候,走路慌張就把飯湯灑在地上!有的同學一邊吃一邊打鬧,

說這飯菜是自己不喜歡吃的!有的同學著急去玩,盛飯和湯的真是讓人心疼呀!有的同學很是挑食,吃了幾口飯就倒掉了,

見同學們浪費糧食的現象!看見白白的米飯和滿滿的菜被倒掉,

開學到現在已經有兩個月了,每天中午食堂裡,都會看

二、不在餐廳內大聲喧譁,做到言語文明、舉止得體。三、保持環境衛生。就餐中不亂扔雜物,就餐後將果皮、紙屑等廢棄物倒入指定地點,並及時將餐具放到回收處,不將餐具帶出食堂。

四、愛護公共設施。食堂內的一切公共設施不隨意搬動、拆卸、踩踏、損壞,損壞公物,照價賠償。

六、尊重餐廳工作人員。服從工作人員的管理和指揮;對食堂管理的意見、建議可通過正規渠道反映,不與食堂工作人員發生爭吵,不影響工作人員工作。

民以食為天,用餐禮為先文明用餐,綠色消費開車不飲酒,酒後不駕車節約光榮,浪費可恥科學打包,避免浪費

餐飲禮儀問題可謂源遠流長。據文獻記載可知,至少在周代,飲食禮儀已形成一套相當完善的制度,特別是經曾任魯國祭酒的孔子的稱讚推崇而成為歷朝歷代表現大國之貌、禮儀之邦、文明之所的重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