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祖父的園子教學反思7篇 祖父園子:悠久之地的教育啟示

本文以“祖父的園子教學反思”為主題,探討了祖父將傳統農耕智慧融入教學的經驗與啟示。文章將從祖父身上感悟到的寶貴教育哲學中汲取靈感,希望能通過這一教學模式的反思,為當代教育提供新的思考和指引。

祖父的園子教學反思7篇 祖父園子:悠久之地的教育啟示

第1篇

早在大學時期,我對作家蕭紅就有一種說不出的喜愛。人教版第十冊《我和祖父的園子》一課正選自蕭紅的成名作《呼蘭和傳》,為了上好課,我全身心投入到文字中,去感悟語言,思考文字中包含的作者的感情線索,琢磨應該用怎樣的方法引導學生跟我一起感悟語言的魅力。

拿著教材,腦子裡思路比較亂。正所謂是名家名篇。在網上收集資料時,發現著名特級教師薛法根剛上過這一課,上得非常精彩。可是當我讀完課文後,被蕭紅的文字深深感動,所以就硬著頭皮上這一課了。我深知應該向大師學習,但是上課的教師、學生不同,教師對文字的解讀也不同,不能夠隨意“克隆”大師的教學設計,必須自己深入鑽研教材,設計符合自己特點,符合學情的教學方案。

在教材研讀中,感受到了作者童年生活的美好。接著讀,逐字逐句細細地讀,讀著讀著,漸漸地主題清晰起來:作者寫了童年生活的美好,這份美好就在於:在祖父的園子裡,生活是自由自在的。文章的思路也漸漸清晰起來,作者首先描寫了祖父的園子是個五彩繽紛的昆蟲的世界;接著寫自己在祖父身邊做的很多有趣的事:種白菜,除草,灑水,到處瘋玩;結尾處借景抒情,昇華自己的感受:祖父的園子是個自由的園子。於是,教學的重點和大體思路也隨之順利出來了:以“自由”為突破口,以文字為抓手,通過“在祖父的園子裡在祖父的園子裡,一切都是自由的,()願意()就(),願意()就(),願意()就()……”這個句式進行多層面的練習,達到理解、品味、積累、運用語言的目的,使課堂洋溢位濃濃的'

但是,光有粗線條的思路是不行的,怎樣引導學生閱讀感悟文字的語言,提升學生理解的層次,也是設計教學預案時的重點。那就接著再讀課文,讀著讀著,好多地方會突然之間頓悟,靈感頓生。教自己的頓悟過程,恰恰就是引導學生學習的方法。像園子的自由一部分內容,在多遍的朗讀中,找到了中心句,體會園子中萬物的自由。

復多遍的閱讀、朗讀文字的過程中,我還不斷調整教學預案,課堂上的設計一定要貼近學生,如果我們僅僅考慮自己的角度,考慮自己一廂情願想要達到的理解高度,不管學生的實際水平的話,很可能會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學生會不賣你的賬,課會上得很累的。因此設計中還要多問幾次:這裡學生能跟得上嗎?我希望學生的回答達到怎樣的程度?如果不行,我該怎麼引導?

課堂上基本完成了教學預設,教學內容的實施比較流暢。我把教學重點放在引導學生理解文字,內化文字上,學生在與語言文字的親密接觸中,能基本感受文字描繪的意境,體會作者的內心情感。通過引導學生對詩意的語言的品味朗讀,通過對文字留白處的想象描繪,引導學生積累和運用語言。

在我的課堂教學中,有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進行聽說讀寫的訓練的意識,但是因為教學經驗不夠,所以還有過多的顧慮,還欠缺嫻熟的引導技巧。學生個別朗讀比較有感情,齊讀部分效果還不夠理想;課上設計的幾次說話訓練,學生有內容說,但面不夠廣,說得還不夠生動。當學生朗讀不夠到位,沒有感情時,當學生說話語言貧乏,語調平淡時,我因為趕進度而沒有充分引導,給學生練習和表現的機會。因此,學生的情緒沒有被充分調動起來,課堂有沉悶的感覺。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盡量擯棄這些功利的想法,實實在在為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而教學,把學生的發展作為課堂上作重要的因素來考慮。

文字是美麗的,充滿魅力的,課堂上,讓我們語文老師帶著學生在美麗的文字間徜徉,享受學習語文的幸福,領略語文的詩情畫意。

祖父的園子教學反思7篇 祖父園子:悠久之地的教育啟示 第2張

第2篇

?祖父的園子》是人教版國小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中的一篇略讀課文。本單元的單元主題是走進童年。通過引領學生朗讀一篇篇充滿童真童趣的文章,感受童年的天真爛漫與童年時光的可貴,並學習留心觀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實的表達自己的感受。同時將學生領進課外閱讀的樂園,讓他們走進原著,走近作者,將課內與課外有效的銜接,激發他們的課外閱讀興趣。

?祖父的園子》選自《呼蘭河傳》,講述的是作者蕭紅童年的故事。那份藏在祖父園子裡無拘無束,無憂無慮,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令人嚮往。文中字字句句童心四溢,貼近兒童生活,很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教學中,我試圖通過本文的學習,為學生開啟一扇窗戶,以此走近中國現代著名女作家蕭紅,走進她的作品――《呼蘭河傳》,更深層次的領悟她和祖父間的情。初步感悟“蕭紅體”語言文字的魅力,體會著名作家茅盾對《呼蘭河傳》的讚譽──“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悽婉的歌謠”。

面對這樣的名篇,如何才能引導學生讀懂作者的心,真正領悟字裡行間的情,課後能靜下心來讀《呼蘭河傳》呢?在備課前我想了很多,儘管這只是一篇略讀課文,可它卻承載了滿滿的語文味兒,是學生學習語言文字的典範。因此在我對《呼蘭河傳》認識的基礎上,又查閱了大量的資料,瞭解作者寫這本書的背景,以及找了許多名師上這一課的視訊,借鑑他們的一些方法,最終才把本課的教學設計定稿。

教學中,我把這節課的內容劃分為四大板塊。板塊一:整體感知,鳥瞰園子;板塊二:眼中園,樣樣都有;板塊三:心中園,一切自由;板塊四:夢中園,光芒四射。這四大板塊也是教學中的四大環節,整節課就以這四個環節推進,不難看出,這個設計是層層遞進的。由於有了課前的充分準備,在課上我帶領孩子們盡情地在園子裡走了個來回,用評委彭老師的話說,孩子與我都在園子裡暢遊了一節課,彷彿自己就是園中的一員。

上完本節課後,我們組織了評課、議課,所有觀課老師都發表了自己獨到的看法。結合觀課老師的評課和自我反思現將本課中的得失總結一下,老規矩,還是先談談做得好的方面吧!

?語文課程標準》對第三學段的閱讀提出了明確的要求:默讀有一定速度,默讀一般讀物每分鐘不少於300字。學習瀏覽,擴大知識面,根據需要搜尋資訊。在本節課中,我安排了兩次默讀,並在默讀中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在默讀時要圈畫關鍵詞,做批註。對於這樣的長篇,默讀是一種非常必要的學習方式,最終達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2、突顯了教材特點,半扶半放,抓重點詞。

課堂中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始終都是教師丟擲問題,讓學生在讀中解決問題,發現問題。如在感悟祖孫情時,主要讓學生在文中找出最能體現祖父對“我”的愛語句,在學生充分默讀、圈畫後進行交流,並拓展了祖父幹什麼,我就幹什麼的片段。

語文課就要充滿濃濃的.語文味,這是語文課堂教學改革之一。在課堂上,學生時而瀏覽課文,時而默讀片段,時而在我的引領下深情朗誦。特別是在體會園子的自由時,通過個別讀、範讀、師生對讀、接讀等多種形式的讀,把教學推向了高潮。讀後順勢讓學生寫,園子中還有什麼也是自由的。

葉聖陶先生曾經指出:“就教學而言,精讀是主體,略讀只是補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讀是準備,略讀才是應用。”可見,孩子的自主閱讀能力是應該在略讀課中得到訓練和提高的。何謂學以致用?“如果只注意於精讀,而忽略了略讀,功夫便只做得一半。”這些話十分精闢地闡述了精讀與略讀的關係,道出了略讀課文教學的重要功能。精讀課是為學,略讀課是為了用。老師平時在精讀課加強指導,教給孩子閱讀的方法,孩子才能在自主讀書中訓練和運用讀文能力,最終達到能自主閱讀和理解感悟的目的。在課堂中,學生運用前面學到的閱讀方法,圈點勾畫重點詞句,深入領悟“蕭紅體”的文字魅力。

雖然課文篇幅很長,但我沒有眉毛鬍子一把抓,而是採用了提領而頓的教學策略。在品析重點詞句時,適時進行寫作方法的指導,如作者描寫園子是個大花園時,沒有直接寫園裡的花兒,而是寫蜜蜂和蝴蝶,就勢學習側面描寫的寫作方法。

為了將學生引進文學巨匠的樂園,在教學中多次穿插《呼蘭河傳》中的章節,有效的激發了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同時也彌補了課文的空白。

課堂是一門藝術,既然是藝術,就沒有完美這一說,課後細細回想課堂中的一些細節,發現還有許多地方需要進一步完善。因為我有個無法逾越的心理障礙――字寫得難看。因此只要有人聽課,我一般都把板書精簡成電報式,從不在黑板上多寫一個字。本課中的寫作指導方法――側面描寫、借景抒情等都沒有板書,只是一帶而過。若板書了,學生的印象會更加深刻。其次,在課堂上沒有大刀闊斧的放手,將課堂還給學生,還是我引得較多,顯得有些匆忙,若一個問題提出,學生沒有及時答上來,就立馬指手畫腳。最後一點就是課堂容量偏大,加之在品析重點段時用時過長,導致後面草草收尾。說明我的課堂駕馭能力還有待提高。

教無涯,學無涯。要想成為一名真正的語文教師,我還得不斷豐富自己的語言庫,修煉內功。常反思,多讀書,多積累,多向名師名家學習,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更新教學理念,優化教學氛圍,力爭早日成為一名語文味十足的語文人。

第3篇

本文是略讀課文,所以要讓學生結合課前的提示,在充分讀文的基礎上體會作者的情感,在讀中感悟語言的特點。

在研讀課文的時候,我主要讓學生自主地、入情入境地讀課文,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和快樂,發揮想象,體會作者對童年生活的留戀,領悟這種感情是怎樣表達出來的,並積累語言。整個過程有兩個“亮點”值得回味:

文中許多abb式的詞語,如“胖乎乎、圓滾滾、藍悠悠”都很優美,敘述的孩子氣體現了作者別樣的情感,學生在讀的'過程中都體會到了。有學生說這樣的蜜蜂握在手裡一定很有趣;有學生說用這樣的表達顯得特別親切,小蜜蜂就像作者的小夥伴,胖乎乎的。

文中的作者字裡行間體現出生活是無拘無束的,是豐富多彩的。吃黃瓜,追蜻蜓,採倭瓜花,捉螞蚱,澆菜……對於學生來講,這些既是新鮮的,又是有趣的,他們一定只從書本中看到過,可能只聽長輩講過,現在作者的童年帶他們走進這個樂園,體會那份自由,孩子們都高興極了。另外採用“願意……就……”句式,來說一說作者在這個園子裡所在的一切,去引導學生感懷語言特點,體會表達方法。

第4篇

這篇課文重點寫了作者在祖父的園子中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課文中的語言富有孩子氣,同樣富有詩情畫意,把世界在孩子心裡的樣子真實地再現出來了,學生讀來感覺親切,感覺這事就像發生在自己身上,課中,我補充了《呼蘭河傳》的一些節選部分,學生聽了忍不住被文中那充滿天真、幼稚的“我”的表現逗得哈哈大笑。笑過之後,我問:“你們為什麼會笑,作者為什麼會把你們逗樂。”從而讓學生體會到作者只是用真情實感去表現生活中的真實故事,所以會打動讀者,那麼我們讀這類文章要帶著感情去讀,寫文章也有懷著感情去寫。

1、教學中把握住了重點:即引導學生自主讀書,體會作者在祖父園子裡自由快樂玩耍的情景。2、教學中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合作交流,學生成了課堂上真正學習的主人,教師只是新課的組織者和指導者。3、課前預習較為充分,學生對字詞的掌握很紮實,對課文的理解有一定的深度。4、注重了新課匯入的設計,通過談話的方式,從學生熟知的菜園子為新課學習做鋪墊;後又通過介紹作者傳奇的.身世,激起學生讀書的興趣。

1、教學環節的設計還不夠緊湊,比如第一環節和第二環節太獨立,實際是可以融在一起的。2、第一環節用時過多,致使完成後邊的任務顯得很匆忙,出現拖堂的現象。3、教學用語不夠乾淨利落,語言激勵性不強。4、朗讀的指導和對重點段落的朗讀訓練不夠。5、雖然有拓展,但由於時間不夠實際沒有拓展開。6、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濃,發言面少,顯得拘謹。

第5篇

1.會認讀8個生字及“螞蚱、櫻桃、蚌殼、瞎鬧、倭瓜、水瓢”等詞語,通過查字典,並結合課文理解不懂的詞語。

2.熟讀課文,想象課文描寫的“我”在祖父園子裡的生活情景,體會“我”在園子裡自由自在、快樂無憂的心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感悟作者的表達方式。

4.學習作者留心觀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感受。

教學重點:讓學生自主地、入情入境地讀書,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和快樂,體會作者對童年生活的留戀,領悟這種感情是怎樣表達出來的,並積累語言。

匯入:我們已經學習了《東陽童年駱駝隊》,這篇課文給你留下哪些難忘的記憶呢?告別童年東陽下的駱駝隊,我們走進了第7課《祖父的園子》。(齊讀板書)

1、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注意文章的生字新詞。讀好後想一想:

這篇課文中的哪些情景,讓“我”對童年生活久久不能忘懷呢?

(園子裡有很多可愛小動物;“我”跟祖父一起栽花、拔草、種小白菜,鏟地;澆菜;“我”在園子吃黃瓜、追蜻蜓、採倭瓜花、捉綠螞蚱;園子裡的小動物自由自在的;“我”在園子裡睡覺……)園子是豐富多彩的,我的活動也是豐富多彩的。

3、默讀課文,想一想:我在園子裡的心情是怎樣的?你從哪裡體會到?

2、交流:(快樂的,自由的……我想幹什麼就幹什麼。)板書“自由自在”

1、是啊!“我”跟著祖父在園子裡做了很多事情,對這些事情,作者進行了“詳略”處理,其中寫得最詳細的是哪件事情?(鏟地)

2、找出相關段落,自由讀,從哪些的動作和語言可以看出作者的`自由自在。

祖父鏟地,我也鏟地。因為我太小,拿不動鋤頭杆,祖父就把鋤頭杆拔下來,讓我單拿著那個鋤頭的“頭”來鏟。其實哪裡是鏟,不過是伏在地上,用鋤頭亂鉤一陣。我認不得哪個是苗,哪個是草,往往把穀穗當做野草割掉,把狗尾草當做穀穗留著。

祖父發現我鏟的那塊地還留著一片狗尾草,就問我:“這是什麼?”

祖父大笑起來,笑夠了,把草拔下來,問我:“你每天吃的就是這個嗎?”

我看祖父還在笑,就說:“你不信,我到屋裡拿來給你看。”

我跑到屋裡拿了一個穀穗,遠遠地拋給祖父,說:“這不是一樣的嗎?”

祖父把我叫過去,慢慢講給我聽,說穀子是有芒針的,狗尾草卻沒有,只是毛嘟嘟的,很像狗尾巴。

祖父把我叫過去,慢慢講給我聽,說:“穀子是有芒針的,狗尾草卻沒有,只是毛嘟嘟的,很像狗尾巴。”

(1)動作:伏在、亂鉤(哪個句子說明我是亂鉤呢?)、拋給。(板書)

a師生合作分角色朗讀;把最後一句話改成直接敘述,再師生分角色朗讀;

你從我和祖父的對話中體會到什麼?(無拘無束、調皮、愜意、漫不經心、調皮、懶散;祖父的親切、慈祥、寬容、哭笑不得)

b再指名學生分角色朗讀:讀著讀著,我們會發現,祖父有一個典型的動作——笑(板書),透過“笑”字,你體會到了什麼?

指名讀“祖父的話” 你對祖父又有哪些深刻的認識?

祖父的“笑”和我的自由有什麼關係呢?(正是祖父的愛放飛了我自由的天性)

c 祖父始終“笑”著面對我,那我又是怎麼說的呢?作者並沒有寫出來,這給了我們無限的想象空間,請你們自由的讀一讀,你覺得“我”會怎麼說呢?(練習指名)

(調皮地、大聲地、不耐煩地、嬉皮笑臉地、沒大沒小地、一本正經、天真地、滿不在乎地……)

指名讀“我”的話,加上這些詞語,作者的形象就更生動更立體了!

d 同桌合作:練習、展示(多麼和諧的畫面! 多麼溫馨的情景!)

4、我們抓住重點詞,通過朗讀,體會出作者的自由自在,你還從哪些語句中體會出來呢?指名學生讀相關句子,簡要說明。

其實,不過是東一腳西一腳地瞎鬧。有時不但沒有蓋上菜種,反而把它踢飛了。

1、過渡:慈愛的祖父,對“我”的瞎鬧是這樣的寬容,他對“我”傾入了無限的愛心與耐心,放飛了“我”的自由,於是“我”眼中一切都是自由的,特別是課文的第17自然段,字裡行間都流淌著自由的氣息。

花開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鳥飛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蟲子叫了,就像蟲子在說話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麼,就做什麼。要怎麼樣,就怎麼樣,都是自由的。倭瓜願意爬上架就爬上架,願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黃瓜願意開一朵花,就開一朵花,願意結一個果,就結一個果。若都不願意,就是一個瓜也不結,一朵花也不開,也沒有人問它。玉米願意長多高就長多高,它若願意長上天去,也沒有人管。蝴蝶隨意地飛,一會兒從牆頭上飛來一對黃蝴蝶,一會兒又從牆頭上飛走一隻白蝴蝶。它們是從誰家來的,又飛到誰家去?太陽也不知道。

3、交流朗讀:(我體會到園子裡的一切都是自由的。)

三個“就像……似的”——擬人排比——多麼富有詩情畫意的語言啊!(男生朗讀)

七個“願意”—無比自由—作者筆下的一切都是有靈性的,自由快樂的!(女生朗讀)

4、只要我們的心靈是自由快樂的,那麼我們眼中的一切都是無拘無束的!你們在生活中有這樣的體會嗎?(指名學生說,如:我今天考了好分數,特別高興,覺得校園裡的一切都是自由的;有一天,媽媽帶我公園裡放風箏,我很高興,覺得公園裡的一切都是自由的;有一天我一個人在家,特別自由,覺得家裡的一切都是自由的……)

5、請學生也像作者一樣用上“就像……似的”、“願意”等詞語和擬人、排比等修辭方法寫寫自己心中的那份自由。

1、小結:現在請同學們帶著這份自由,重新回到祖父的園子。因為我的心“情”是自由自在的,所以我看到的一切“景”色都是自由自在的;也正因為滿眼的“景”色都是自由自在的,所以我的心“情”就更加自由自在了。這就叫做“情景交融”。這是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的寫作方法。(板書“情”“景”“交融”)

2、齊讀課題:我是自由的,園子是自由的,而慈愛的祖父正是這種自由的源泉,所以作者深情地稱這個園子為“祖父的園子”。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有興趣的,還可以背一背自己喜歡的段落。

3、閱讀補充材料a《一朵中國北方原野的花——致蕭紅》,深入瞭解作者。

4、閱讀補充材料b《呼蘭河傳》(節選),看看這篇文章是怎樣做到“情景交融”的。

第6篇

祖父的園子給了作者無憂無慮、自由自在的生活,雖然命運悲慘,但作者並沒有失去童真。在講授此課時,先讓學生聯絡生活實際訴說自己的童年生活。以此為切入點,鍛鍊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之後引入課文,在學生初讀課文後與自己的.童年生活進行對比,說一說不同之處,並選擇其中一種,說明原因。這樣學生在不知不覺的訴說中加深了對文字的理解。

第7篇

根據五年級閱讀教學的要求,在教學中一定要多讀少講,要把比較多的時間留給學生讀書。讓學生通過入情入境的朗讀,讀懂課文,有所感悟。

?祖父的園子》是一篇略讀課文,重點寫了作者在園中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我讓學生思考:“我眼中的園子是一個怎樣的園子?”並找出相關的句子談一談。在交流的過程中,我著重引導學生感悟院子的`五彩繽紛和無限生機。並通過朗讀abb式的詞語,如“胖乎乎、圓滾滾”都很優美,體現了作者別樣的情感。

通過朗讀,學生充分感受到園子裡動物植物的自由後,我讓學生抓住“願意······就······”來把作者在院子裡的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快樂心情體現出來。比如說:我願意栽花,我就栽花;我願意鏟地,就鏟地;我願意把穀穗當做狗尾草割掉就割掉······這樣一來,學生既走進了作者豐富多彩的童年生活,也鍛鍊了自己的表達能力。

通過閱讀,學生認識到,讓作者感到自由快樂的,不光是祖父的園子,還有慈愛的祖父。他給了孩子心靈的自由,他允許孩子隨便玩鬧,對孩子傾盡了愛心和耐心。正因為作者有了自由、快樂、幸福的童年,所以才寫出了富有孩子氣,富有詩情畫意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