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我們仨讀後感7篇 三人共讀,共悟成長:《我們仨》讀後感

《我們仨》是作家楊絳的自傳體小說,以家庭為主線,講述了一對夫妻和他們的女兒三人生活的點點滴滴。小說情節引人入勝,保持細緻溫情的寫作風格,令讀者備受感動和啟發。

我們仨讀後感7篇 三人共讀,共悟成長:《我們仨》讀後感

第1篇

?我們仨》使我感到這血濃與水的親情,這被多上文人所歌頌的孝道與愛,可以是如此的淳樸,也本來就是如此的淳樸。

楊絳在回憶,回憶丈夫的`笨拙與可愛,回憶初得愛女的喜悅,回憶女兒的聰明與孝順,回憶許多年來一家人經歷的風風雨雨,三個人同甘共苦……不知道她在寫下這一個個故事的時候,有沒有在不由自主的勾起嘴角微笑。我想肯定如此。

在第三章的剛開始,楊絳便寫道錢鍾書大喊:“娘!阿圓欺負我!”也說道他們夫妻倆曾合夥說女兒是學究,是傻瓜。錢媛還說:“爸爸只能當我的弟弟。”一家三人,宛若朋友一般親密,互相關愛,互相尊重,這就是最大的幸福。最後一家人失散了,也應該是老天同樣眷顧這樣的幸福。

愛,無需歌頌,真誠即可。幸福,無需尋找,生活中滿滿的都是幸福。

我們仨讀後感7篇 三人共讀,共悟成長:《我們仨》讀後感 第2張

第2篇

我們仨:錢鍾書(pop)、楊絳(mom)、錢媛(圓圓)。一本記錄先生一家三口家常點滴的書,沒有華麗的言語,感覺很平淡很溫暖,一路看完卻淚目不堪,原本是錢媛住院期間想寫的回憶錄,然而或許是“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一九九七年早春,錢媛去世。一九九八年歲末,鍾書去世。他們仨人就此失散了。於是由先生延續完善了這本書。

他們這個家,很樸素;他們仨個人,很單純。他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難,鍾書總和先生一同承當,困難就不復困難;還有個阿瑗相伴相助,不論什麼苦澀艱辛的事,都能變得甜潤。他們稍有一點快樂,也會變得非常快樂。所以,他們仨是不尋常的遇合。

如此讓人羨慕的一家子,博學多才,正直善良,溫暖親切。

錢鍾書和楊絳先生是幸運的,兩人相伴一生,不管面對什麼坎坷磨難,沒有戾氣,只有溫情。先生總是輕描淡寫,甚至總能感受到他們苦中作樂的`幸福。先生和鍾書相處的陌生,實在是讓人太羨慕。我懂你的好,你懂我的心,永遠遷就包容對方。一輩子,實在難得。

平凡而又偉大的一家三口,溫暖、有愛、有情、有趣還有調。他們這一家實在是太讓人嚮往。

第3篇

人世間不會有小說或童話故事那樣的結局:“從此,他們永遠快快活活地一起過日子。”人間沒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帶著煩惱和憂慮,像一場夢,充滿悲歡離合。

這本書講述了楊絳錢鍾書一家溫馨的日常。在這個家中三個人互相守護的故事。正如楊絳所說:“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三個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他們和普通的家庭一樣,一同承擔困難,一同享受快樂,過著平平淡淡的'日子。但在無常的命運面前家庭的平淡幸福是如此渺小,她無法決定命運齒輪如何轉動,即使命運如此不公,她仍選擇將三人的回憶沉澱,將生活細碎美好的經歷當做生命的溫柔源泉滋養自己的內心,以此來抵禦命運給予的傷害。

羅曼羅蘭說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那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併且仍然熱愛它。這種英雄主義深深根植於日常生活和人與人間的情感中。人生裡總是要將滿滿缺缺的點集合在一起,堆成一塊,成為一片,才是一個完整的人生。

第4篇

今夏,我閱讀了《我們仨》,是散文體的回憶錄。楊絳的《我們仨》最早於20xx年7月出版,我閱讀的是媽媽當時購買的考試吧出版社的版本。

此書分為三個章節,第一章講述的是楊絳與錢鍾書生活中的點滴,第二章講述的是三口之家一起的快樂生活,其樂無窮。

第三章講述的是楊絳獨自回憶曾經的往事。附錄則是楊絳收集到的親人的.部分手稿。次數的寫作手法異常美妙,在現實和夢境的穿梭中讓讀者感受到她對往事和情人的思念。楊絳和她的丈夫都是文學造詣很高的學者,都有在海外留學的經歷。卻經歷了留學,歸國戰爭動盪的生活,解放後各種運動的折磨。但他們堅持知識分子對事業,對專業的執著。無論外界紛擾不清,自己寵辱不驚,淡定的生活。

他們的女兒錢媛多才多藝,但不幸在父母健在時就因脊椎癌去世,享年僅60歲,中書得知這一訊息,病情加重,也與兩年後去世。兩位親人相繼離世無疑給楊絳遭受了重重的打擊。

但她卻以知識分子的堅忍,內斂繼續從容淡定的獨自平靜的生活。並在文字的世界裡走著自己最後的路程。在臨近百歲時寫下了回憶錄《我們仨》。用一串尋尋覓覓的萬里長夢,映造出一個學者家庭的相守相助,相聚相失。

第5篇

想看了很久的一本書,終於看完了。讀著別人的故事,也在思考著自己的人生。首先,我很佩服他們的學識。或者說,感到羞愧。不論是出於應試教育的負面影響,還是整個社會氛圍的變化,我們對於自我知識的要求好像變得很低。讀個研讀個博彷彿就成為了天之驕子,但是實實在在做學問的又有幾個。說實話並不覺得一些名牌大學博士畢業的老師值得佩服。這也提醒了我自己還欠缺很多很多。

同時佩服他們淡然的人生態度。最近接觸的畢業生很多很多,有錢的沒錢的',找到工作的沒找到工作的,考上研的沒考上研的,都有。也聽到過很多次“畢業了好難啊”這樣的話。其實,一輩子一帆風順的人可能真的很少,每個人背後都有他不為人知或鮮有人知的枷鎖,但是又有幾個人可以處世不驚。我覺得淡然是一種很可貴的品質,它並不代表著不進取,而是清楚地知道這個社會是怎樣的、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麼後的一種豁達。欣賞這對夫妻的名利觀。

感受還很深的一句話就是,人生不會像童話故事:此次她們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人生會遇到很多波折或者說不幸,也會有很多的離別。相守是一種幸福,我們要學會珍存生活中的美好

第6篇

在楊絳先生去世的時候,我才隱約知道她是誰,之前只是聽說過,可能因為我讀的書很少。開始還以為是個男人,估計也有人和我一樣會好奇,明明是個女人為何以先生自稱?

先生的含義主要是兩種:一種是對年長而有學問的`人的尊稱,另一種是對別人的敬稱,首先是對老師的敬稱,其次是對醫生道士等等。對女性稱之為先生時,多稱呼那些教師,女學者或是德高望重具有社會影響力和感召力的女性。

之前聽書聽過,如今一口氣的把書全部讀完,內心被打動。

我記得最清楚的是,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三個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碰到困難我們一同承擔,困難就不是困難。我們相伴相助,不論什麼苦澀艱辛的事情都能變得甜潤。我們稍有一點快樂,也會變得非常快樂。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沒有什麼是永恆的,在時間的洪流裡,記住的會被遺忘,得到的會失去,鑄造起來的可以被毀壞。然而卻確實有些東西可以留下,比如愛與信念。

第7篇

楊絳先生的'一本回憶錄,初讀第一部分,沒有讀懂,一直到結尾,才明白寫的是什麼意思。如此年紀的人,其心路歷程一般外人無從得知,頂多也就是口述,別人記錄,難得楊絳先生如此高齡還能有這般筆法。一邊是老伴兒,一邊是閨女,無能為力,卻又想寸步不離,幾十載風雨相伴,卻落得孤家寡人,僅撰一文,以慰思念。

時局動盪,思想更迭,在亂世中只想專心讀書做學問,卻被外界所左右,謹小慎微,如履薄冰,只求平安。著書立說,翻譯外文,無愧於心。才華橫溢,世事弄人,身處桎梏,“文思”被“限量”。

在外是名人,是學者,是教授,在家只是家人,風雨攜手,同喜悅共患難,身隔兩世,心繫一身。聚散無常,唯此般情誼,長存人世之間,任後人憑弔,卻又在不知某處,悄然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