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讀《我們仨》有感8篇 《我們仨》:親情而非孤獨

《我們仨》是作家楊絳的自傳體小說,講述了她從年輕女孩到長壽老婦的一生,以及她與先生錢鍾書、女兒錢瑗瑤之間的溫馨故事。小說情感真摯,氣息感人,成為一部經典之作。

讀《我們仨》有感8篇 《我們仨》:親情而非孤獨

第1篇

這本書記錄了楊絳與其夫錢鍾書和其女錢瑗的一起做的一個萬里長夢。這個夢由最初的三個人,慢慢的變成了兩個人,以至最後楊絳自己一個人,獨守著孤獨,獨自一人懷念自己的丈夫,自己的女兒。

在書的末尾楊絳先生寫到:"我清醒地看到以前當做'我們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家在哪裡,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家,有人的地方才有家,一個家不是一個所謂的房子,而是有三個人、四個人、五個人…共同生活的地方,如果沒有人,哪算再大的房子,也只是空殼,一個客棧而已,因為隨時都可以拋棄不管,不會有不捨,不會有更多的感情,只會苟且的活著,因為少了責任。哪怕家再小,只要有人,就會有愛,因為有責任,家是產生責任的搖籃,才會使人相互依託,才會使再難吃的飯,也會由衷的說好吃;才會當家人去開會,耽誤了幾天,也要去派出所;才會當團聚時由心的問寒問暖,而不是客套。那才是家。當楊柳又變成嫩綠的長條,又漸漸黃落,驛道上有滿地落葉,一顆顆楊柳又都變成光禿禿的寒柳時,人與人散了又聚,只有家是無論怎樣都拆不散的',哪怕裡面的人離得再遠。

我們每個人都知道人世間不會有小說或童話故事那樣的結局:"從此,他們永遠快快活活地一起過日子。"因為人間沒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帶著煩惱和憂慮。人間也沒有永遠。我們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個可以安頓的居處。但老病相催,我們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盡頭了。既然這樣,那麼為什麼不珍惜我們能與家人相聚的日子?未來的日子我們永遠也無法預料,我們只有守住現在的一點一滴。因為生活就是這樣,像我們,現在還小,雖然也會與大人置氣,那是因為我們不懂,但隨著這我們越來越大,是不是應該懂得越清晰?使我們以後自己回憶起這個萬里長夢會更美一些?

人生甚短,每一個歷程無非就是這漫長曆程中的一小站,在你度過這一小站時,請記住,不要忘了看看叫你周圍陪你度過的家人,對他們笑笑,給他們個訊號,告訴他們,你在。不要她們一個人思念好多人!深淺不一的印記,付之一笑的回憶。

讀《我們仨》有感8篇 《我們仨》:親情而非孤獨 第2張

第2篇

世界上最永恆的幸福就是平凡,人生中最永恆的擁有就是珍惜。——題記

花園裡有三朵花,最可愛的先謝了,後來是高大的,最後只剩下了孤零零的一朵,花開尋香,為我們譜下了人世間最美的愛——《我們仨》。

一個不平凡的人,寫了一本平凡的書,卻引起了意想不到的反響,這就是楊絳和她的《我們仨》。

這是一本小小的書,簡單的色調,讓人覺得這本書好像已經放置多年了,有種懷舊的'感覺。書的正面只有簡簡單單的書名和若隱若現的“mom pop 圓o”的字樣,背面是四行小字,其中,“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最為醒目。

“我們仨”是三個人的故事,但在楊絳筆下,卻不止三個人。因為每個人搖身一變,就可以變成好幾個人……

我們仨中的爸爸——鍾書,是女兒的“哥們”,還是媽媽和女兒的老師,可高大了。但是他穿衣吃飯,都需要他們母女把他當孩子般照顧,他又很弱小。

我們仨中的媽媽——楊絳,是兩個頑童的媽媽,還是爸爸的好學生。她照顧爸爸和阿媛很是辛苦,但閒暇時也不忘讀書學習,寫了部四幕劇《稱心如意》,不料一鳴驚人,她所署的筆名“楊絳”也就此叫開。此後,又創作了喜劇《弄真成假》《遊戲人間》和悲劇《風絮》,後來完成了譯著巔峰之作——八卷本的《堂吉訶德》。

我們仨中的女兒——阿媛,是爸爸媽媽幸福的結晶,她會照顧媽媽,像姐姐;會陪媽媽,像妹妹;會管媽媽,像媽媽,她是全家的開心果!

亂了,全亂了,到底這是怎樣的一家人呢?讓我們走近一些去看清他們……

楊絳注重細節,從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下筆,看似零散的點點滴滴,都可以成為她文章中的亮點。而這些點點滴滴,正是我平時覺得不足掛齒的那些片段:媽媽早晨一遍又一遍的叫我起床,早上出門前一遍又一遍的囑咐,吃飯時一次又一次的為我夾菜……一家人的相視而笑……正是這些平凡小事,她卻可以把他們串在一起,似一串珍珠項鍊。

她的文字輕聲細語,似泉水叮咚。“我們仨”,雖似蜻蜓點水般淡淡的一筆,卻又力有千鈞……

家是什麼?她告訴我:三個人在一起就是家。一家人只要在一起,不管在哪兒都是家,都幸福。隨著鍾書和阿媛的離去,他們仨失散了,只留下了她一個人思念他們仨。“往事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她只能用夢境再把他們在一起的歲月重溫一遍,再和他們聚聚。

是的,他們仨沒有分開,他們仨中的每個人都還生長在每個人的心裡。

合上書本,他們生活中的小故事仍舊讓人回味:牛津探險、飯館聽人吵架,動物園研究動物……朵朵美麗之花就在不經意間綻放……

真的,現在我覺得每天能徜徉在媽媽溫柔的目光中,爸爸溫暖的懷抱裡是多麼多麼幸福的事情。要知道,“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 世界上最永恆的幸福就是平凡,人生中最永恆的擁有就是珍惜。

?我們仨》,在這個炎炎夏日,你似一抹清風,多麼的清新,吹散燥熱,帶來別緻的溫暖,伴隨著我度過整個暑假……

第3篇

當我們抱怨這世界不公平的時候,靜下心來,尋找生活中最真實、最平凡的感動。歲月是把無情刀,帶走了所有的一切。站在時光的風口浪尖,只剩下無窮的回憶,無法改變的結局,卻依然要堅強的走下去。三個人的時光,一個人的回憶……

書的開篇第一部,以楊絳的一個患得患失的夢開始。這也許就是對生命將息的暗示。雖然錢鍾書一味的安慰她,說這只是老人夢,也沒有絲毫緩解。夢中,楊絳苦苦尋找錢鍾書,可要麼走入一連串死衚衕,要麼在車站等待,悽悽惶惶的等不到人。那一句“好像只要能找到他,就能一同回家。”說的是那般讓人心痛。楊絳對家的定義很簡單,哪裡有‘我們仨’,哪裡就是她的家。“這是一個萬里長夢,夢境歷歷如真。醒來還如在夢中,但夢畢竟是夢,徹頭徹尾完全是夢。”如此文藝的寫作與優美的辭藻都掩不了楊絳心中的悲傷。女兒沒了,丈夫沒了,家沒了。只剩下了自己,只剩下了曾經的回憶。

“鍾書大概是記著我的埋怨,叫我做了一個萬里長夢……”接上第一部,第二部分楊絳以其獨特的筆法,用夢境的形式講述了最後幾年中一家三口相依為命的情感體驗。故事就從一個莫名的電話展開。錢鍾書被邀去山上開會,而楊絳和她的女兒阿圓都很擔心,幸好鍾書先生打來一個電話,告訴她們開會地址——古驛道。在一番波折下,楊絳與阿圓終於與鍾書先生相見。而如楊絳所說:“我們三個人,很單純;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與世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在古驛道上相聚的時光是快樂的,所以當阿圓與鍾書先生離開後,楊絳是不可能不會悲痛的。這個雖然很長,但過程還算美好的'夢終於在這樣的結局下,終了。

“我一個人懷念我們仨。”這是一句多麼平實的話語,然而我卻從中讀到了楊絳空留一人的心酸與刻骨銘心的思念。第三部分,楊絳用平實感動的語言回憶了她們從1935年的赴英留學到喜得愛女,直至1998年錢先生逝世這一段漫長的時光。不論暴風驟雨,他們相濡以沫。美好的家已經成為楊絳一生中最安全的庇護所。“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世上沒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帶著煩惱與有憂慮。“我清醒地看到以前當作‘我們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家在哪裡,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

天上人間,陰陽殊途,卻難斷摯情。碰到困難,他們總是一同承擔,困難就不再難。不論什麼苦澀艱辛的事,都能變得甜潤;稍有一點快樂,也會變得非常有趣。所以,他們仨,是不同尋常的遇合。

第4篇

?我們仨》這本書是雖然看起來普普通通,但是裡面的內容卻意義深刻。

這本書有3部,第一部是《我們倆老》,第二部是《我們仨失散》,第三部是《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一個尋尋覓覓的萬里長夢,一個單純溫馨的學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這是對這本書對美妙的評價。那麼,我們仨是哪三個人呢?原來,爸爸是錢鍾書,媽媽是楊絳,女兒是錢媛。楊絳用夢境的形式講述最後幾年中一家三口相依為命的情感體驗。不論暴風驟雨,他們相濡以沫,美好的家庭已經成為楊絳一家人生最安全的庇護所。

我相信同學們總會有失去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的那一天,可能有些同學已經經歷過這些不想經歷的事情。楊絳就是這樣,女兒沒有,女兒的爸爸也沒有。大家一定要珍惜和家人在一起的日子。當真的失去親人,回憶起來,心是非常痛的,想起曾經在一起的日子,想起那些快樂時光,想起小時候那些幼稚的事情,真的,淚水會流個不停!不管失去親人,還是和最好的朋友離別,都是值得懷念的事。我們一生中要經歷很多這樣的事,幼兒園的畢業典禮可能會不太留念,因為那時我們還小,不懂事,但還是拿著同學錄,忙著記錄好朋友的`電話:“喂,你家的電話是多少啊?你幫我寫吧!”說這句話的時候,是慢慢說的,不能像現在一樣把話說的那麼流利。到國小,大家都明事理,畢業典禮也就有很多同學留下第一次離別的淚水。至於中學和大學,我們還沒有經歷,所以不知道那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

第5篇

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陌上花開情,君可緩緩行。

初讀楊絳先生的《我們仨》,我驚歎先生樸實無華的文字間湧動出的感人心懷的深情摯意。

這番深情寄託在她對往事的無限眷戀之中,寄託在她對女兒及丈夫的殷殷關切之中,寄託在她對人生的深刻領悟之中。因為深情,所以真摯;因為真摯,所以動人。

老人淡然敘述"我們仨"看似平常的生命旅程,然而語淡卻情濃。若非情濃,親人相處間的一言一行又如何能在她的`腦海中留下如此清晰的烙印?如何能在她的心海上泛起一圈圈永不消逝的漣漪?如何能在一次次苦難中綻放生命絕美的花環?

再讀《我們仨》,我驚歎於楊絳與錢鍾書兩位先生及他們女兒錢媛淡泊名利,潛心為學的高風亮節。

無論是出國深造還是歸國致學,他們對學問的探究總是懷有極大的好奇與一絲不苟的精神。沉浸於快樂的求知之旅,他們無視空間的狹小;無視環境的險惡;無視社會的動盪;靜心為學,留下《管錐編》、《圍城》、《唐吉訶德》翻譯本等等閃爍智慧之花的鴻篇鉅著。

學問涵養身心,他們即使在輾轉流離的歲月中依然保持著對生命本真最執著的探索。文中我最喜歡的一處表達是,楊絳先生視戶外散步為"探險",無論是在異國他鄉還是在熟悉的家鄉園林,先生總稱她與錢先生的午後散步為"生活探險"。可否認為,正因為有此等對待生活的赤子之心,兩位先生才會於平淡無奇的生命中覓得幾分詩意與甜蜜;他們對待生活中的逆境才能做到"猝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

緬懷大師,致敬大師,不僅僅因為學問,更因為他們崇高的境界與超脫的心性!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大師的《我們仨》業已落幕,千千萬萬"我們仨"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就讓我們一起深情體味人間煙火氣的溫暖,滿懷好奇地探尋生命下一站的幸福!

第6篇

?我們仨》講了一個溫馨的故事,一家人的互幫互助,一個人對於另外兩個人的思念,兩個人對另外一個人的思念,體現出了一家人的互幫互助與親情的溫暖。

在看《我們仨》的時候,真的感覺像一本小說一樣,不像是真正發生過的事情,裡面有很多的事情都是在我們生活中不曾出現過的,但是其中體現出了一家人的`互幫互助,足夠體現出就算在人世間經歷了世間百態,會到家中,永遠都面對的是最溫暖的親情。

當三人中,女兒首先去世的時候,夫妻兩人總感覺空落落的,心裡也像少了個人似的,這種感覺確實不好受,所以會說:“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這其實是思念以前的他們,表明現在她也不是以前的她了,這也顯現出了天下宴席,總有散盡,那時候說出這句話的時候,所有的情形早已不復,故人早已走遠,而現在只剩自己獨自一人,這種心情極其落寞,而這本書所能夠教會我們的,不僅僅是珍惜現在所有的親情,而且還有對於家人一定要有的一種信任,都是在無論在社會上,在學校中尋不來的血濃於水的感情。

父母,生我們養我們,我們的平安是對他們最好的回報。他們也很享受與我們在一起的時光,當我們離去,他們會思念,會牽掛,會回憶,時而也會被以前的事情逗樂。我們要珍惜與父母在一起的時光,在他們離去之後我們也應該“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

第7篇

第一次看《我們仨》的故事還是在高中,多年過去已經不記得內容,只記得自己曾為那份真情感動過,提起筆來不知從何落筆,於是重讀此書,不同以往,隨著年紀增長,除了感動,更有許多感悟。

這本書是楊絳先生92歲時所著,全文以溫馨的筆調記錄了楊絳、錢鍾書、錢媛一家三口平淡瑣碎的日常,最尋常處見溫情,"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三個人,很單純,我們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正是這個樸素的家庭讓我看到了一家三口不平凡的追求,面對災難時的平靜,面對榮譽的低調,面對困苦的淡然,相知相守,相濡以沫,一家三口將瑣事比作"石子"閒時細細把玩,人生的一切美好來自於對生活的熱愛,雖然從開頭就早已經知道結局,讀到"我們仨失散了"那一刻已然心痛不已,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但是在楊絳筆端看不到一絲悲觀,洋洋灑灑處處見溫情,這個老人用文字無聲的記錄著他對愛人和女兒的思念,家的意義不會因為生命的消失而改變,我甚至能想象的到這個老人含淚回憶著,一句一句記錄著。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逝者如斯,活著的要比逝去的.痛苦千倍萬倍,生命旅途裡跋涉,家是一處港灣,"我們仨已經在人生道路上走到盡頭""家在哪裡,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原來的家沒有親人陪伴也已經成為路途上冰冷的客棧,毫無溫暖可言,這是怎樣的一種悲傷,抹著眼淚合上書,而那份無法表達的愛,無人訴說的情,迴盪在心裡很久很久……

?菜根譚》中有一句話:"以積財貨之心積學問,以求功名之念求道德"我把它寫在筆記扉頁,不曾忘記,有一天無意在恩師日誌中讀到這句話的改編版叫做"以賺金錢之時賺快樂,以償宿債之念待親情"我覺得很有道理,把它記在了前一句話的下面。道德如浩瀚星空歷久彌新,知識也會讓人對世間的悲歡更加敏銳,我想我似乎更加懂得這種償宿債之念待親情的迫切,這種迫切源於害怕,害怕親人的離去,於我來說,便是害怕那種子欲養而親不待的遺恨,再說我家的"我們仨",如今是爸爸、媽媽和我,我想將來還會有另一個"我們仨"會是丈夫、子女和我,我會扮演著女兒、妻子和媽媽的角色,無論是什麼,這份難得的親情便是命運給予我最大的恩惠。世事無常,誰又會知道下一秒會發生什麼,天災人禍總潛伏在某個拐角,猝不及防,我常常告誡自己,我該做個好女兒,少讓他們勞心,盡我所能,親情逝去難再得,遲了就在也找不到了,再也找不到了……

第8篇

?我們仨》是楊絳先生在92歲時所著,楊絳回憶了先後離她而去的女兒錢瑗、丈夫錢鍾書,以及一家三口那些快樂而艱難、愛與痛的日子。

?我們仨》講述的是一個單純溫馨的學者家庭,幾十年平淡無奇、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經歷。全書共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楊絳用夢境的形式講述了最後幾年中一家三口相依為命的情感體驗。第二部分,女兒與丈夫先後病重去世,作者在書中以夢幻的形式表現了這段深重的情感經歷。第三部分,記錄了自1935年伉儷二人赴英國留學,並在牛津生下錢瑗,直至女兒與錢先生相繼逝世,這個家庭鮮為人知的坎坷歷程。

若干年前中學老師就介紹過楊絳先生,向我們推薦她的《我們仨》,但由於種種原因一直沒能拜讀,直到前些天發現舍友也有這本書,又激起我對於楊絳先生的欽慕,將其讀完。

透過此書,"最賢的.妻"、"最才的女"形容楊絳先生是最合適不過的了,在英國與錢鍾書留學期間,為了不影響丈夫學習和營造個良好的居住環境,自己到外面租了一間新房並主動承擔多出的房租;在生下錢瑗後,躺在產房的她為了安慰鍾書,說房東家的桌布她回去洗,砸壞了的檯燈、壞了的門軸她回去修……在留學困難時期,從不抱怨生活的窘迫,積極主動的配合鍾書嘗試食物新的做法滿足口福。她的才華更是不必多言,有著良好的家教,一生酷愛讀書。整本書的構思佈局精巧,插入夢境讓敘述不再單調,字裡行間都深深抓住讀者的心絃讓人不肯罷手,彷彿在與先生進行心靈上的對話。

殊不知,全天下有多少家庭能有先生家一般和睦幸福,只要他們三個人在一起的時候,就有無盡的歡樂和打鬧。"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三個人,很單純。"我想這就是一個家庭的最高境界了吧,短短的三個字是那麼的倉促有勁,只要仨人相伴相幫,不論什麼苦澀艱辛的事,都變的滋潤。他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

很多人從此書看出先生一家的恩愛和樸素,但我更多的還是傷感和憂愁。人間沒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雜著煩惱和憂愁。那簡單的一句"我一個人思念著我們仨"感動了多少讀者我不知道,最起碼我的心理堡壘已經被攻破,這個堅強而善良的女人,把深沉的愛留給丈夫和女兒,然後把無盡的思念留給自己。這一份思念使心都在滴血,白髮人送黑髮人的場景在她身上發生,本該和她一起分擔的丈夫也突然倒下,所有的痛苦不得不讓她一人來扛,這樣的折磨對於一個身體也不是很好的且要90歲的老人來說太過殘忍。

前年的5月25日,楊絳先生也離我們所去,現在天上的三個人已經團聚,既無生離也無死別。賢妻才女走了,但她留下的精神永存在我們心中,仍然值得我們去回味。最後,願我們每個人在尋尋覓覓、平平淡淡中都能找到自己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