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防震減災 十四五規劃活動總結

防震減災 十四五規劃活動總結

 浙江省防震減災十四五規劃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防災減災救災重要論述和防震減災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加快推進新時代防震減災事業現代化,提高地震災害風險防治能力,防範化解地震災害風險,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浙江省防震減災條例》《新時代防震減災事業現代化綱要(20192035年)》《浙江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遠景目標綱要》和《十四五國家防震減災規劃》等法律法規和檔案,制定本規劃。規劃期為20212025年。

一、規劃背景

(一)工作成效

十三五期間,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和領導下,浙江省大力推進新時代防震減災事業現代化建設,初步構建地震災害風險防治、地震基本業務、科技創新、社會治理的防震減災現代化事業發展框架,為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了有力的地震安全保障。

1防震減災基礎設施支撐體系基本形成。新建、擴建地震監測臺站70餘個,浙江省地震監測臺站達到150個,基本實現觀測手段全覆蓋。地震預警系統建設穩步推進,試點建設4個簡易震感臺網,安裝地震烈度儀、震感儀300餘套。建立健全省級、市縣或臺站等分級節點組成的網路基礎設施,地震監測資料實現50%的專線傳輸。海洋地震監測工作逐步開展,基於空間、地面以及地下觀測的多維地震監測網路基本形成。初步建立地震臺站監測運維一體化平臺,嘉興示範區地震災害風險評估綜合平臺、熱力圖大震應急輔助服務系統等數字化應用平臺成效初現,防震減災數字化架構初步形成。防震減災社會陣地建設全面推進,建立國家級綜合減災示範社群401個和省級綜合減災示範社群556個,建立和完善省級以上防震減災科普教育基地27個,數量居全國前列。

2.防震減災基礎服務能力穩步提升。地震速報服務時效進一步提高,基本實現2.0級以上地震2分鐘自動速報。地震異常識別能力和震後趨勢研判水平進一步提高,對2017年磐安3.5級、臨安4.2級、2019年海曙2.8級地震的震後趨勢進行了科學準確的判斷。累計完成治理城鎮危舊住宅19717幢、1289.5萬平方米,共排查農村房屋912.8萬戶,鑑定為危房20.3萬戶,整治17.5萬戶,完成400餘座病險水庫除險加固,有效降低了地震災害風險。完成斷層活動性普查示範工程等基礎工作,開展嘉興市地震災害風險評估和地震災害風險評估對策與應用等試點專案,實施3個地震小區劃和96個區域地震安全性評價,地震災害風險家底逐步摸清。編制完成浙江省地震應急綜合地圖集,災情獲取和震後評估的效率及精度顯著提高。

3.防震減災治理體制機制逐步完善。防震減災工作領導小組工作機制持續強化,防震減災法律法規規章和技術標準有效實施,有效處置磐安3.5級、臨安4.2級等一批域內有影響地震事件。全面實施第五代《中國地震動引數區劃圖》,取消不設防地區,開展浙江省建設工程地震安全監管檢查,城鄉建設工程抗震設防能力穩步提升。修訂《浙江省防震減災條例》,廢止《浙江省地震安全性評價管理辦法》,制定修訂16件規範性檔案。建立健全防震減災行政執法責任制開展一法一條例執法檢查。進一步完善權責清單,建立並落實負面清單配套制度,率先在全國建立地震安全性評價信用管理制度。推動落實防震減災事項最多跑一次改革,推進網上辦”“掌上辦,實施防震減災網際網路+監管全覆蓋。

4.防震減災社會動員機制高效運轉。建立地震資訊釋出制度與宣傳協調機制。出臺《浙江省推進新時代防震減災科普工作的實施意見》等檔案,推進防震減災科普知識六進活動,利用國家防災減災日等重要時段,集中宣傳防震減災科普知識。組織地震避險演練2.5萬餘場,發放宣傳資料超500萬份,直接或間接參與人數超千萬,創作《十年川行》《牛牛和妞妞》等一批有影響力的科普精品。強化地震應急救援管理培訓,支援和服務志願者地震應急救援培訓,地震應急處置能力和社會公眾應急避險意識得到提升。

取得成效和進步的同時,對照高質量發展要求,還存在一定差距,主要體現在:一是地震基本業務能力仍顯不足。測震站點難以滿足地震預警、非天然地震監測需要,海域地震監測水平不高。二是防震減災數字化水平整體偏低。防震減災業務與新一代數字技術融合不夠,地震臺站資訊化和運維智慧化程度不高,防震減災數字化應用場景較少,地震資料未能完全轉化為資料資源。三是地震災害風險治理格局尚未完全形成。浙江省地震災害風險防治業務力量分散,基層防震減災力量薄弱,社會力量參與和市場機制發揮不夠,地震災害風險治理整體格局尚未形成,風險水平不清、治理能力不足的問題仍未得到根本解決。四是防震減災科技創新能力滯後。浙江省地震核心基礎能力與自主創新能力相對匱乏,防震減災科研團隊、創新平臺、科學裝置和實驗儀器較少,高質量科研產出不足,技術型、知識型和複合型高階人才短缺,防震減災產業尚未完全融入安全(應急)產業發展體系。

(二)面臨形勢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礎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的第一個五年,也是浙江省由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向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邁進的關鍵時期,必須對接發展戰略,充分挖掘發展需求,準確抓住發展機遇,紮實高效推進防震減災事業高質量發展。

1大安全理念對防震減災事業提出新定位。習近平總書記就堅持系統思維構建大安全格局提出了更高要求,新時期,防震減災事業發展需要全面落實總體國家安全觀,堅持底線思維和風險閉環管控,在保障國家安全、經濟安全和人民群眾生命安全的大安全格局中全新謀劃防震減災事業發展新定位,全面統籌發展和安全,以高水平地震安全保障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地震安全保障水平提升。

2大應急體系對防震減災工作提出新擔當。隨著國家和地方機構改革的順利完成,全災種、大應急工作格局基本形成,大安全、大應急、大減災的應急管理體系實現重構式完善,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建設全面啟動。全災種、大應急的工作格局為防震減災事業發展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同時也對防震減災工作提出了新要求,防震減災工作需要主動融入和全面服務應急管理體系。

3大發展背景對防震減災服務提出新要求。浙江省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實現,進入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對防震減災社會治理和公共服務都提出高階化要求。新型智慧城市、韌性城市、安全發展示範城市、美麗鄉村等新發展行動的實施推進,呼喚更加安全可靠、人本實用的防震減災服務新形態、產品新模式,地震監測預警、地震斷層探測、地震災害風險評估等服務能力和水平亟待提升,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迫切的安全感和獲得感需要。

4大資料時代對防震減災轉型提出新方向。浙江省最多跑一次改革和政府數字化轉型牽引各領域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數字經濟一號工程加速向縱深發展,經濟社會新業態新模式層出不窮,資料資源正成為核心生產要素,物聯網、雲端計算、大資料、5G網路、人工智慧等新一代資訊科技在應急管理和防災減災領域的應用全面加速。防震減災事業發展需要把握數字化改革脈搏,通過數字賦能和科技創新激發新動能、開闢新方向,加速推進防震減災數字化轉型,全面提升專業化、智慧化和精細化水平。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全面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應急管理、防災減災救災和提高自然災害防治能力等重要論述,深入踐行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防震減災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以防為主、防抗救相結合,堅持常態減災和非常態救災相統一,統籌發展和安全,以數字賦能推動高質量發展,以改革創新謀劃現代化建設,以融合發展凝聚核心競爭力,夯實地震災害風險防治基礎,提升地震監測預測預警水平,增強地震應急保障能力,強化科技資訊支撐,實現整體智治,全面推進新時代防震減災事業現代化建設,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先行省和重要視窗建設提供地震安全保障。

(二)基本原則

堅持以人為本、生命至上。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全力推進防震減災事業高質量發展,把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和滿足人民群眾地震安全需求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

堅持預防為主、風險管控。科學認識和把握地震災害規律,強化地震災害風險管理,關口前移,主動防禦,全面提升地震災害風險綜合防範能力,最大限度減輕地震災害風險和損失。

堅持改革創新、數字賦能。以數字化改革為統領和切入點,推動防震減災體制機制改革,激發事業新活力。強化新一代資訊科技應用,加快推進防震減災數字化建設,凝聚發展新動能。

堅持系統觀念、共治共享。以系統思維謀劃防震減災新發展格局,形成省市縣協同、部門協力、社會協作的工作一盤棋。推進防震減災與應急管理融合發展,實現基礎資源的集約共享。

(三)發展目標

2025年,初步形成以監測智慧、防治精細、服務高效、科技先進、管理科學為標誌的新時代防震減災事業現代化體系,監測預報預警、災害風險防治、公共服務和應急救援保障能力顯著提高,地震基本業務效能大幅提升,精密智控的地震災害風險防治格局基本建立,高質量防震減災公共服務體系加速構建,為加快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浙江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體制機制執行更加高效。基於大安全、大應急、大減災體系的防震減災體制機制執行更加高效,省市縣防震減災機構職能配置、機構設定和人員配備更加合理。基本建成防震減災數字化執行體系,防震減災數字化應用實現全覆蓋,整體智治水平大幅提升。

——基本業務能力顯著增強。地震監測站網智慧化升級全面完成,地震監測預警能力全面提升,重點地區地震預警資訊實現震後秒級釋出,地震災害危險源監測更加精準。防震減災基礎創新能力和研發水平大幅提升。

——風險防治體系更加完善。浙江省地震災害風險基本查清,地震災害風險識別、災害風險區劃、災害隱患監測及風險防治的全流程地震災害空間治理體系全面建成,精密智控的地震災害風險防治格局基本建立

——公共服務水平全面提升。防震減災公共服務的覆蓋面、數智化水平和社會參與度大幅提升,震後應急服務產品實現高效生成和精準推送

十四五主要量化指標

指標內容

預期值

地震監測預報預警能力

地震監測能力

重點地區1.0級,近海海域2.5

地震速報時效

陸域及重點海域地震實現1分鐘左右地震基本引數自動速報、5—10分鐘烈度速報;爆破等非天然地震事件基本引數實現分鐘級速報

地震預警資訊釋出時效

重點地區震後秒級釋出

地震災害風險防治能力

新建建築物抗震設防達標率

城市100%,農村70%

區域地震斷層普查完成量

18

地震災害風險普查完成量

100%(佔建成區面積比例)

125萬地震災害風險區劃圖覆蓋面積

100%(佔陸域面積比例)

公共服務水平

公民具備防震減災科學素養的比例

18%

三、主要任務

(一)建設數智化防震減災基礎設施

1推進地震監測站網智慧化升級。優化浙江省測震站網、地球物理觀測站網、專用地震臺網建設,提升重點地區地震監測能力和地球物理引數獲取能力。強化重點地區地震監測預警設施建設,推動地震監測站網升級換代,增強近海海域地震監測能力,提升非天然地震事件監測能力,形成重點地區地震災害危險源監測能力和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能力。推進地震監測站網裝置管理、執行監控、維修維護、執行質量評價等業務自動化和智慧化建設。利用浙江省應急廣播等傳統媒體和移動網際網路等,建設立體化傳播網路和個性化接收終端。推動核電站、跨海大橋、水庫大壩、超高超限建築和生命線工程等重特大基礎設施佈設震動感知儀器,動態監測和實時感知重特大工程執行中的震動狀態,構建重大工程震動感知監測網。

2建設防震減災數字化應用體系。依託雲端計算、人工智慧、區塊鏈等新一代數字技術,推進臺網現代化、資料資源化、應用雲端化、服務智慧化,整合地震存量資料資源,建設統一高效的地震資料資源庫和智慧服務應用平臺,構建地震資料治理體系,實現地震資料治理科學化。構建地震監測預報預警資訊服務、地震災害風險防治、地震應急保障、防震減災科普等數字化應用模組,推進地上承災體震動響應和地震構造等數字場景建設,形成智慧化監測一張網、地震災害風險一張圖、地震服務應急保障一平臺和防震減災科普一個館的四個一數字化場景體系。

(二)構建三全一重風險防治體系

1構建全流程地震災害空間治理體系。實施地震災害風險清單式管理,推進地震災害風險管控機制建設。構建地震災害風險識別、災害風險區劃、災害隱患監測及地震災害風險防治的全流程地震災害空間治理體系,推動地震安全專項場景納入省域空間治理數字化平臺。推動實施浙江省區域地震斷層普查,參與第六代地震動引數區劃圖編制工作,編制浙江省地震災害風險區劃圖。

2完善全鏈條公共服務體系制定完善防震減災公共服務清單,規範公共服務內容和釋出程式,建設集約高效的防震減災公共服務平臺。構建以地震監測、震害防禦基礎、建設工程抗震設防諮詢、地震應急演練指導和地震科普宣傳等資料和技術服務為主的常態減災服務體系。推進地震風險和概率預測預報的應用,提升地震長中短期預測產品應用服務水平。發展面向新媒體的地震服務資訊傳播技術,建立全媒體融合發展的地震服務資訊傳播體系。構建以地震預警、地震速報、災情速報、震後趨勢判定、地震應急處置、應急科普等資訊和技術服務為主的非常態救災服務體系。培育發展地震監測資料服務、地震資訊服務、地震安全性評價服務、地震科普宣傳等領域相關的社會力量

3健全全社會科普動員體系。做好防災減災日等重點時段的科普宣傳,推進防震減災科普宣傳六進。提升防震減災科普產品體系化研究和產出能力,建設防震減災科普資源庫,推動開放式防災科普產品創作。實施網際網路+防震減災科普,利用新媒體、虛擬社群、數字防災減災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網上應急科普平臺等提升宣傳覆蓋面。加強安全教育場館建設,提升防震減災科普教育基地覆蓋和輻射能力,優化防震減災科普教育基地分佈,實現一縣一基地目標,推進防震減災科普知識納入各級各類科技場所(館)、應急(安全)體驗館和農村文化禮堂,引導各類公園景區等增加防震減災科普功能。充分發揮應急管理網格員作用,推動應急管理網格員承擔防震減災助理員職能,加大應急管理網格員和志願者培訓指導和服務範圍。

4聚焦服務重大發展戰略。聚焦長江經濟帶、長三角一體化等重大發展戰略,服務大灣區、大花園、大通道、大都市區等重點建設,實施地震災害風險調查和重點隱患排查、地震易發區房屋設施加固等重點工程,開展地震災害風險評估,編制多尺度、高精度的地震災害風險區劃圖和風險防治區劃圖;實施重點地區地震災害風險防治工程,全面融入安全發展城市建立,推廣地震災害風險評估、先進抗震技術方法等成果應用以及地震巨災保險等服務。強化2022年杭州亞運會等重要活動的地震安全服務保障。

(三)健全現代化社會治理格局

1.完善整體協同的工作格局。健全完善防震減災組織體系和工作機制,健全執行規則和工作制度,強化政府領導責任,加強防震減災機構和隊伍建設,建立與屬地地震災害風險相適應的管理機制,完善區域、部門合作機制,深化地震災害風險防治資訊共享和資源整合。全面實施防震減災權責清單,落實各部門地震災害風險防治管理責任。夯實防震減災基層基礎,推進地震災害風險網格化管理,依法落實基層組織、企事業單位和個人責任,推進聯防聯控、群防群治。推動防震減災融入綜合減災社群、未來社群建設,建立防災安全新場景,構建多樣化、多層次的基層社群參與機制。

2強化完備高效的法治保障。健全防震減災法制支撐,加快推進地方立法工作,修訂《浙江省防震減災條例》,推動出臺地震預警、地震災害風險防治等重點領域地方性法規和政府規章,健全完善海域地震資訊通報、抗震設防要求監管等規定。深入推進防震減災依法行政,推動防震減災執法納入綜合行政執法體系,依法加強地震監測設施和地震觀測環境的保護、建設工程抗震設防監管等重點領域行政執法,加強重大建設工程抗震設防要求的事中事後監管,推動城市抗震防災規劃和應急避難場所的規劃落實。建立健全防震減災信用監管體系,全面實施防震減災網際網路+監管,完善雙隨機、一公開監管模式,實現事中事後常態化監管。

3建立系統有力的標準支撐。建立防震減災數字化建設、管理、服務標準體系,制定地震監測預警、地震災害風險防治、抗震規劃設計、防震減災公共服務等地方標準。大力推動地震標準走出去,推進浙江省地震地方標準向國家標準的轉化,建立健全科技與標準互動發展的機制,促進科技成果向標準的轉化,加強標準實施跟蹤評估,強化標準的質量控制,強化標準在行業管理、市場準入和質量監管中的應用。

(四)完善一體化應急管理體系

1完善地震應急管理體制機制完善抗震救災指揮體系,推進抗震救災指揮部及其辦公室建設,強化地震應急管理的集中統一領導。加強對消防救援隊、專業救援隊、社會應急力量等救援力量的培訓,提高浙江省地震災害應急救援能力。加強地震應急預案體系建設,推進省市縣三級地震應急預案制修訂工作,推動預案數字化建設,實現應急預案電子化全覆蓋。探索以情景構建方法為基礎編制完善地震巨災應對預案。完善地震應急預案演練、評估方法和標準,常態化開展地震應急預案演練,提升應急預案實操性。深化地震應急區域聯動機制,推進長三角一體化地震應急協作。

2提升地震應急服務保障能力。完善統一的地震應急響應保障技術平臺,充分利用雲端計算、網際網路+、大資料技術,發揮應急視訊匯聚平臺作用,強化災情獲取能力,提高災情快速評估的準確性,及時產出精準化、智慧化的災情速報、震後趨勢判定和災情實時動態資訊等震情災情服務產品。加強地震現場餘震監測、震情趨勢研判與次生災害分析,快速精準提供烈度分佈結果,為地震緊急救援決策提供技術支撐。加強地震現場工作隊伍建設,提升現場烈度調查與災害評估能力,利用資訊化手段提高地震烈度評定和損失評估等現場工作的準確性和時效性。

3健全地震應急物資保障體系。依託國家大震應急救災物資儲備專案和浙江省應急物資保障體系建設,完善地震應急物資目錄,加強地震現場流動監測、現場通訊、災害評估等裝置、現場工作隊員個人裝備以及相關物資保障,強化重點地區地震應急準備和應急物資、裝備保障。

(五)實施集中式科技創新行動

1.開展重點領域科技攻關。補齊浙江省防震減災科技研發的短板弱項,開展防震減災科技創新集中式攻關行動。面向地震科學前沿,吸收引進國內外地震科技創新最新成果,深化對浙江地震發生機理和成災機理等關鍵科學問題的認識。面向長三角城市群地震災害風險防治需求,研發城市大規模建築群地震災害風險智慧感知系統,提升防範重大地震災害風險水平。開展地震預警與烈度速報、地震災害快速評估與應急響應、地震資料視覺化、地震科普應急產出等科技攻關,支撐地震應急響應服務。加大裝備自主創新,發展以地震觀測技術、光纖感測技術為重點的地震觀測方法,研發具有國際水平、國內一流的技術裝備。推進水庫地震等具有區域特色的物理地震預測研究、浙江區域地球物理場觀測研究和深部構造環境探測研究,加大力度推進浙江省地震活動特徵和城鄉建設環境的地震災害風險評估技術研發。

專欄1  浙江省防震減災科技創新重點攻關方向

1.資訊科技與地震業務融合研究。通過研究智慧移動終端技術、通訊網路技術、數位電子技術、物聯網、人工智慧等現代資訊科技與地震業務相融合。

2.地震災害風險防治新技術研究。開展承災體易損性模型及評價新方法新技術應用研究,地震災害風險分類分級防治對策措施研究,地震情景構建、震後科學響應與恢復重建模型研究,研發地震災害風險評估技術系統。

3.大資料輔助地震應急決策研究。開展基於位置資訊的大資料服務在東部人口密集地區地震應急中的應用研究;充分利用東部地區社會大資料來源來實現震後大規模的災情獲取和感知;加強網路大資料的分析挖掘,為地震災害快速精準評估提供方法支撐。

4.人工智慧在地震資訊識別中的應用研究。發展人工智慧應用於事件識別和震相識別的技術,開展類似非天然地震、重複地震、背景噪聲成像等相關內容的研究,形成一套較完整的地震序列識別方法,探索傳統方法結合機器學習方法實現自動編目的方式。

5.高效能地震監測裝置研究。將量子技術、光纖感測等新型技術應用於地震觀測,研發相關地震監測裝置。

6.工程地震安全動態監測技術研究。開展重大工程結構地震安全監測與健康診斷技術、地震次生災害危險源動態監測技術研究。

2.加強防震減災創新保障體系建設。大力實施地震人才創新工程,建設高素質、創新型地震人才隊伍。加強業務技術和科學研究人才隊伍建設,形成領軍人才、骨幹人才、青年人才組成的地震人才庫,構建結構合理的創新人才梯隊,打造5支以上高水平防震減災研究團隊。培育防震減災高階研究智庫。發揮省內外高校、研究所研發優勢,力爭引進12家國內防震減災高階研究機構落戶浙江,強化防震減災基礎研究、技術研發和裝置研製,推進海洋地震監測、地震災害風險防治、量子精密測量等領域的實驗室和研發中心建設。鼓勵和促進應急管理科技支撐機構在防震減災領域發揮作用。

3.培育發展防震減災產業。制定浙江省加快防震減災產業發展指導意見,引導、扶植浙江省防震減災產業快速、高水準發展。聚焦防震減災創新成果引進轉化,鼓勵國內防災領域龍頭企業及科研機構在浙江設立研發中心突出監測預警、預防防護、處置救援、應急服務等領域的關鍵技術和裝備研發與產業化推廣,推動企業、人才、技術、資金等要素資源形成規模集聚。建設防震減災產業創新基地,培育形成10家以上防震減災示範企業,推動特色明顯、創新能力強的企業成長髮展為骨幹企業,探索組建防震減災產業聯盟。

四、重點工程

(一)重點地區地震監測預警能力提升工程

優化重點地區測震和地球物理監測站網布局,增加站網密度,建設高精度、高解析度、多功能的地震綜合觀測系統,提升全頻段振動資料獲取能力和地球物理場資訊連續動態監測能力。強化重點地區地震監測、活動斷層監測以及非天然地震事件檢測,顯著提升地震監測預警能力。

專欄2  重點地區地震監測預警能力提升工程

1.優化(加密)地震監測站網建設。優化(加密)重點地區、區域地震斷層的測震和地球物理監測站網(臺陣),地震監測能力達到1.0級,實現秒級地震預警,提升地震災害危險源動態監測能力。利用沿海島礁,加密海域地震監測設施,近海海域地震監測能力達到2.5級。

2.地震監測站網智慧化升級。升級臺站通訊鏈路,滿足觀測資料和視訊監控訊號傳輸需求、優化臺站供電能力、升級臺站觀測環境監控與資訊採集系統。建設地震觀測系統智慧化管理平臺,實現對臺站執行資訊、環境資訊、資料質量、傳輸網路、專業裝置、伺服器、業務系統和執行管理系統等的全過程、全方位、實時化、一體化監控、跟蹤和運維。

(二)重點地區地震災害風險防治工程

聚焦大灣區、大都市區等建設,結合地震災害風險調查和重點隱患排查工程、地震易發區房屋設施加固工程的實施,開展地震災害風險調查及評估,查詢地震災害危險源、風險點和薄弱環節,掌握地震災害風險基礎資訊,編制多尺度、高精度的地震災害風險區劃圖和風險防治區劃圖,有針對性地提出多層級、多水準地震災害風險防治措施,為建設引領未來的現代化大灣區提供地震安全保障。

專欄3  重點地區地震災害風險防治工程

1.重要結構物安全監測試點工程。針對超高層建築、特大橋樑、梯級航運樞紐、核電設施等大型結構開展結構振動安全監測和健康診斷,評估強震動作用對結構的影響,建設1個跨海大橋結構臺陣、1個超高層建築結構臺陣、1個震動感知動態監測中心,形成重大結構地震安全監測網,為重大工程的安全執行提供科學依據。

2.重點城市地震危險源探測工程。圍繞長三角一體化融合發展,開展重點城市地震構造精細化探察,查明地震危險源,確定活動斷層的位置、規模、最新活動年代、運動特徵和深部構造特徵,評價斷層的地震危險性並依此採取有效防禦措施,減輕地震災害造成的損失,保障城市經濟發展和生命財產安全。

3.高風險區地震災害風險防治工程。在浙江省地震災害綜合風險普查工作成果的基礎上,結合第六代地震動引數區劃圖編制工作,針對大灣區等高風險區,進行地震災害重點隱患詳細調查和評估,開展單體工程地震災害風險評估,有針對性給出分級分類地震災害風險防治對策和措施,為地方政府提供地震災害風險資訊和科學決策依據,保障大灣區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

(三)地震易發區房屋設施加固工程

對地震易發區房屋設施進行鑑定、評估和加固,到2023基本完成抗震能力嚴重不足的房屋設施抗震加固,2025基本消減地震災害風險隱患全面提升地震易發區房屋設施抗震防災能力。

專欄4  地震易發區房屋設施加固工程

對地震易發區24個縣市、區的城鄉居民住宅、學校、醫院以及重要交通生命線、電力電信網路、水庫大壩、危險化學品廠庫、重要軍事設施等開展抗震能力調查、評估、鑑定和加固。科學規劃建設應急避災安置場所提升地震易發區房屋設施抗震防災能力。

(四)防震減災數字化建設工程

基於浙江省政務雲,啟動防震減災數字化建設工程,建設1個地震資料資源庫,同步開發建設地震資訊服務與開放、地震災害風險管理、地震應急保障和地震科普等4個數字化場景應用,形成一庫一圖三應用的防震減災數字化體系。

專欄5  防震減災數字化建設工程

1.地震資料資源庫。建設全域性全量地震資料資源庫,彙集地震監測預警、地震災害風險防治、應急響應和科普宣傳等各類資料,推進浙江省防震減災資料深度融合,實現跨部門資料歸集和共享。建設地震災害風險的地震資料倉和防震減災多部門協同資料倉。

2.地震災害風險管理一張圖完成浙江省陸域18條區域斷裂活動性普查,開展地震災害風險評估與區劃,全面查明浙江省地震災害風險等級和空間分佈,摸清地震災害風險底數,編制地震災害風險管理一張圖,實現地震構造、地震災害風險評估區劃和地震災害風險防治區劃成果的整合應用。

3.實時地震資訊服務與開放平臺。為政府、公眾和行業提供地震預警、地震引數速報、烈度速報等多樣化和個性化資訊服務,實現重大突發地震資訊分鐘級千萬使用者推送,滿足政府、社會和廣大人民群眾的地震安全服務需求。

4.地震應急保障數字化平臺。建設覆蓋浙江及鄰區的地震應急響應綜合服務平臺,加強大資料處理技術研究,深化地震應急專業資料和社會資料關聯分析、融合利用,形成國內一流的地震災情快速獲取和地震災害應急服務技術系統。

5.數字地震科普。創作一批科普宣傳課件、科普宣傳視訊和科普宣傳海報,整合一批應急科普服務產品,開發一批科普文創產品,建設一個科普宣傳管理平臺,建設1000個科普e站。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各級政府將推進防震減災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任務納入當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結合實際編制本地區的防震減災十四五規劃或實施方案,明確責任主體,加強與年度計劃的銜接。健全部門協同,建立省、市、縣三級聯動和部門分工協作機制,加強規劃實施的組織領導,強化指導、協調以及監督作用確保規劃順利實施。

(二)突出要素保障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防震減災工作所需經費列入本級財政預算,並建立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的防震減災投入機制。拓寬資金投入渠道,引導社會資源的投入聚集,加大防震減災重點專案建設、科學研究、人才培養、技術研發、科普宣傳等方面的經費投入。加強防震減災專案用地保障,對納入國家和省級規劃的防震減災重點工程專案,給予用地優先保障。

(三)強化規劃實施

按照多規合一的總體要求,建立健全規劃實施協調與銜接機制,各級政府及相關部門要加強重大政策、重點工程專案與屬地政府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及國土空間規劃的銜接,推動防震減災規劃任務內容納入省域空間治理體系,提高規劃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各市縣制定本級防震減災規劃目標任務分解方案,科學制定計劃進度,明確重大專案、重點工程建設責任,並納入部門和政府年度工作考核。

(四)建立評估制度

建立健全評估機制,完善評估過程。鼓勵更多政策評估資源的加入,加強對規劃實施情況的跟蹤分析。建立規劃實施評估考核機制,對規劃實施情況進行年度動態監測和全面評估,重點對規劃目標指標、主要任務、重大舉措和重大工程落實情況進行評估總結,2023年組織完成規劃實施情況中期評估,2025年完成規劃實施成效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