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六姐妹觀後感5篇 姐妹情深:六姐妹觀影的心靈觸動

《六姐妹》是一部令人動容的電影,講述了六個截然不同的姐妹在困難時刻相互扶持、共同成長的故事。影片以感人的情節和精彩的演技深深打動了觀眾。從中,我們不僅看到了家庭的重要性,也領悟到了友情和團結的力量。《六姐妹》給予我們的啟示是,無論遇到什麼困難,只要我們守望相助,我們就能夠戰勝一切。

六姐妹觀後感5篇 姐妹情深:六姐妹觀影的心靈觸動

第1篇

忙裡偷閒看了部電影《沂蒙六姐妹》,感動的難以形容。故事圍繞解放戰爭時沂蒙山區一個村裡的六個女性而展開。月芬嫁入一個擁軍模範家庭,公公為了解放軍工作犧牲了,丈夫和丈夫的哥哥都參軍了,因此月芬沒見過丈夫的面,家裡剩下婆婆、嫂子和小侄子。一家人其樂融融,正值華東野戰軍和王牌軍即將會戰,各家各戶響應號召為解放軍準備煎餅、布鞋、糧草,月芬家把自己留用的糧食都用上了,沒有了糧,月芬只好去向富農黑燕家借,可黑燕是個童養媳,做不了主,但她思想進步,樂於助人,想了個辦法,把自家草棚燒了,趁亂偷出袋糧食給月芬。之後月芬還是把這件事告訴了婦救會主任蘭花。沒想到黑燕嚴厲吝嗇的婆婆,在黑燕即將上前線支援的時刻說,燒草棚的事就不追究了。六姐妹都滿懷愛國熱情上了前線,做擔架隊員,炮火隆隆,硝煙瀰漫中,她們目睹瞭解放軍捨生殺敵的壯烈場面,更加堅定了自己的信仰,一個寒冷的夜晚,一段木橋被炸斷,姐妹們扛著木板,跳到冷水中,用柔弱身軀搭起了浮橋。解放軍沒有飛機大炮,卻有一往無前的勇敢,有廣大人民的支援,孟良崮戰役,我軍最後取勝,當漫山遍野的解放軍揮舞著紅旗,喊聲震天的一刻,我激動的落淚了。

影片很多地方都很感人,當部隊經過村子,可月芬卻外出沒看到丈夫,她難過極了,回到家,看到枕頭上有丈夫躺過的壓痕,忍不住抱著枕頭失聲痛哭,誰想到,這一次錯過竟是永別,丈夫和哥哥都在戰鬥中犧牲了。還有一個叫四喜的比較膽小的男生,一向很喜愛蘭花。為了向蘭花證明自己也學蘭花那樣進步,他參加了擔架隊。搭完浮橋,蘭花發現四喜不見了,以為被水沖走了,蘭花大喊他的名字,急的直哭,忽然,一身泥的四喜從水中爬上來,蘭花喜悅心疼的和四喜擁抱在一齊。

本來是想看《十分完美》的,期望平淡的生活多點笑料來調劑,但是看了這部電影,我覺得靈魂都被洗禮了,這個真實的故事沒有太多的正面戰場表現,而是透過後方百姓的樸實奉獻,側面表現解放軍愛民,勇敢,奮不顧身。我一向在想,如果此刻發生了戰爭,我們這一代能不能也如此無私無畏的衝向前線,我自己就應是能夠的。正因我對自己的祖國和人民也有著深沉的愛。以後真的不就應總沉迷在美國大片中,多看看這些真實的歷史,我必須會更珍惜擁有的一切。不再無病呻吟。

和平真好,生在這個時代,我們不知道飢餓,動盪為何物,卻滋長了很多被溺愛養成的毛病。我只能獨善其身,做好自己的本分,期望其他人也能收到這樣的觸動,變得堅強,節儉,關注國家的發展變化。幾十年後,我們也用自己的發奮寫出一部動人的歷史!

?沂蒙六姐妹》以1947年孟良崮戰役為故事的背景,為我們講述了講述了孟良崮戰役中,沂蒙的六個姐妹組成支前隊伍奔赴前線,用她們勇敢、堅毅、無私的精神詮釋了沂蒙精神。這個電影中有許多精彩的情節,比如她們和村民一起抬擔架,在冰冷的河裡用肩膀架起人橋以便華野軍可以及時渡河等等,我就講幾個我覺得很感動的情節吧。

一、月芬和南成。他們的婚事是一早就訂好的,由於戰爭使得南成不能夠回來,雖然是素未謀面,但是月芬卻心甘情願的等著南成。好不容易南成可以回家看一眼,但是月芬卻為了借糧食回了孃家,這也成為了他們終生的遺憾。開始我不懂,為什麼第一次月芬站在山上喊南成的名字,一個並不是南成的人卻回了頭微笑,後來想了想,我明白了,其實所有的解放軍都是我們群眾的親人,每一個戰士都是月芬的南成。

二、婆婆。其實我覺得婆婆才是最苦命的。“滿門忠烈”,丈夫和兩個兒子都犧牲了,只剩她自己,正如月芬她娘說的:“烈屬光榮,但烈屬也不是好當的。”白髮人送黑髮人,最親的人都離開了自己,但是為了戰爭的勝利,為了信念,忍痛堅持完成任務,熬夜攤煎餅,糧食不夠自己出,當時看電影,我真的很害怕婆婆會因為勞累生病。

三、秀兒她爹。他是一個很真實、很平凡的人物。我覺得這個角色使影片真實了許多。他雖然是一個積極參加抗戰的群眾,但他也是一個父親。從父親的角度來講,他知道戰爭無情,他可以為了戰爭犧牲自己,但是不能讓兒子死,所以為了讓兒子活下去,不惜冒著被兒子恨的風險,只求兒子平平安安,雖然手段和做法都比較極端,但是卻完全表達了一個父親對兒子的愛。但是從另一個角度看,他生著病仍然積極參加擔架隊,收到了發黴的糧食,他知道每家都不容易,但是仍然拿出鬥來量,也表達了他對革命的熱情。一個小人物擁有的真實的性格。

通過這部電影,我是真正瞭解了沂蒙精神,感受到了群眾對於共產黨的熱愛,即使多次需要他們在後方生產糧食、馬草和草鞋等等物品,群眾們都毫無怨言,男人們都上戰場,上前線,女人們在後方保障生產。現在雖然處在和平年代,我們也應該多多發揚這種精神,並不是要求我們要上戰場去當兵,而是應該學會吃苦耐勞,無私奉獻,聯絡群眾的精神。尤其是我們基層公務人員,更應該融入群眾,切實的為人民群眾服務,真正的發揮我們應有的作用!

六姐妹觀後感5篇 姐妹情深:六姐妹觀影的心靈觸動 第2張

第2篇

?沂蒙山六姐妹》這部影片講的是沂蒙山六姐妹在解放戰爭時期踴躍支前的事,它以沂蒙六姐妹支前模範事蹟為原型,真實地生動地再現了以沂蒙六姐妹為代表的老區人民無私奉獻、踴躍支前的英雄事蹟和光輝形象,弘揚了六姐妹和老區人民“愛黨愛軍、開拓進取、艱苦創業、無私奉獻”的沂蒙精神,歌頌了在中華民族爭取獨立和解放的鬥爭中,山東人民前赴後繼,創造的可歌可泣的英雄業績。影片主題思想深邃,故事感人,人物形象豐富生動,是一部融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於一體的優秀作品。

這部影片集中反映了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與人民群眾那種魚水深情,人民群眾作為人民軍隊的堅持後盾,在中國解放的偉大事業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這也充分說明了共產黨以及它所領導的軍隊的根本宗旨,就是為全國勞苦大眾謀利益的,是讓全天下的貧苦農民都翻身當家作主人。人民群眾是真正的英雄,這句話一點也不過分,為了支援前線,為了子弟兵能打勝仗,他們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有人出人,付出了很大的犧牲。一位老大娘,自己的老伴在抗戰中犧牲,他又毅然決然地把自己的兩個兒子送去當兵,兩個兒子先後戰死沙場。當老大娘得知兒子犧牲的噩耗時,表現的是那麼堅強,他為自己的親人獻身革命而感到自豪,感到光榮。這是一種什麼精神?她是一位偉大的母親,也正是像她這樣的母親做出了巨大的犧牲,才使得革命取得最後的勝利。勞動人民最偉大!

這段歷史離我們越來越遠了,但它留給我們的使我們永遠也不能忘記的是沂蒙人民所表現出來的那種不屈不撓的鬥爭精神。現在是和平時代,不需要我們上戰場去拼殺,去流血,去犧牲,現在更需要的是一種奉獻精神。戰爭中一個個鮮活的生命離我們而去,他們帶著理想,帶著憧憬,帶著對後輩人的一種寄託走了,換來的是我們今天的和平年代。我們作為他們的繼承人,繼承的是一種事業,繼承的是一種精神,繼承的烈士們對我們的殷殷囑託。我們在享受幸福生活的同時,更不能忘記我們的責任,我們的使命。我們要把沂蒙精神更好地帶到工作中去,把它作為前進的動力,完成烈火士未成的事業,儘自己所能,立足本職,做好我們的每一件事,以出色的業績告慰革命先烈的在天之靈。

不一樣於印象中清麗悠揚的音色,當五個血紅的大字閃此刻銀幕,接觸耳膜的悲愴蒼涼的男聲和拖曳的音長彷彿在預示:這是一個火紅的年代,有太多人向著期望出發,走過的卻只能是不滿荊棘的險路,胸中交融著喜悅與辛酸,微笑嘴角滴下的是眼淚。

一部波瀾壯闊的戰爭史詩,一段滿門忠烈的悲壯往事,一幅展現沂蒙精神的不朽畫卷,淳樸善良勇敢的沂蒙女性,用柔弱的身軀扛起了新中國的期望。

這不是一部戰爭片,它不像情節驚險的《飛奪瀘定橋》,也不像有著神奇地道的《地道戰》,甚至沒有太多的戰爭場面;這又是一部戰爭片,它發生在全國解放戰爭時期英雄的沂蒙土地,描述的是經歷戰爭的女生和為了贏得和平做出犧牲的女生,體現的是愛黨愛軍,無私奉獻的沂蒙精神。

影片以新娘子“月芬”為主線鋪陳開來。她從一個貧苦的村莊嫁到另一個貧苦的村莊。這位美麗的新娘眨著清澈的眼睛和公雞拜天地的時候,誰也沒有料到她會與她日夜企盼的丈夫一次次的錯過,終其一生也沒能見到丈夫一面,卻用她的一輩子等待愛人的歸來。

永遠忘不了那一幕,六姐妹帶頭毫不遲疑地跳入冰涼的河水中,細瘦的肩膀托起佈滿木茬的木板,一雙雙奔跑的腳、一個個殺敵心切的戰士從她們的頭頂掠過,新娘子抬頭看著,鏡頭也跟隨著新娘的目光掃過戰士們的腰間,看看那裡是否會出現眼熟的手繡荷包。

那個時代的女子真是偉大。善良、樸實、任勞任怨的大嫂李春英,幹練潑辣的婦女救助會會長王蘭花,心直口快、天真活潑的樂觀女孩秀兒,一根腸子通到底的“假小子”小女曼小鶴,她們用堅強美麗的心靈澆灌勝利的果實,像男生一樣不惜用自己的生命去鋪設通往幸福的路。這條路是紅色的,不只是正因戰士們的熱血,更有他們和她們一路走過播撒的期望。

大音無聲,大愛無邊。沂蒙人民用“最後一口糧做軍糧,最後一塊布做軍裝,最後一個兒子送戰場”的精神,支援革命。沂蒙六姐妹更不是單單的六個人,是所有的沂蒙女子,是所有的沂蒙人,代表著紅紅的沂蒙精神。

遲浩田上將曾深情地說:“孟良崮戰役取得了巨大勝利,這和沂蒙人民的傾力支援是分不開的。我在沂蒙山區五次負傷,是沂蒙紅嫂給了我第二次生命。”

陳毅元帥高度稱讚沂蒙人民:“我進了棺材也忘不了沂蒙山人,他們用小米供養了革命,用小車把革命推過了長江。”

沂蒙六姐妹是值得頌揚的,她們大愛無私,用自己能獻出的一切支援中國革命。讓我們記住她們原型的名字:張玉梅、伊廷珍、楊桂英(已病故)、伊淑英、姬貞蘭、公方蓮(已病故)。

“人人那個都說哎,沂蒙山好,沂蒙那個山上哎,好風光。青山那個綠水哎,多好看,風吹那個草低哎,見牛羊。”

第3篇

一個半小時的《沂蒙六姐妹》看完了。從始至終我眼裡的淚水就沒有幹過;心情也從沒有從感動中平靜下來。革命老區沂蒙的故事又一次使我深受感動,使我重新體味了一次戰火分飛的戰爭殘酷教育與革命年代艱苦卓絕的不屈精神。沂蒙山,記得小時候第一次聽到這個名字時,是從一部電影《百荷花》中得知的。同樣的也是一部反應沂蒙老區人民無私支援前線的故事。而多年以後的今天,又一部感人至深的反應沂蒙老區人民支前的優秀影片《沂蒙六姐妹》又一次展現在我們面前,它同樣的是那樣的讓你震撼,那樣的讓你心靈無時不在重新接受那時人民對於我們軍隊我們國家而奉獻一切的重新洗禮。

?沂蒙六姐妹》是今年關於表現戰爭中革命老區人民的最好最真實的影片,也是一部優秀的戰爭體裁影片。電影所表達的我想更多的是沂蒙老區人民對於解放戰爭的巨大奉獻和犧牲,他們在極其貧苦的生活中,甘於拿出自己的為數不多的糧食,衣服等一切生活須用品且全部無私地奉獻給我們的軍隊。用他們的犧牲來換取我們的最後勝利。但最令人感動還是劇中的一個個鮮活的女主角們,她們同那時的人民大眾一樣,並沒有什麼全域性的概念與多高的思想覺悟,完全憑藉的則是自己對於我們新生活的嚮往,而不惜犧牲自我。這叫我們今天的人們真的感到汗顔。

?沂蒙六姐妹》講訴的是在孟良崮戰役期間孟良崮的婦女老小們是如何支援戰役的。他們雖然沒能在戰場上為國打拼,可是他們的後方支援是很重要的,正因為他們為前方戰士準備了必備的乾糧和打戰用品,才致使我們取得了孟良崮戰役的最終勝利。片中有很多情節讓我感動,感覺自我也回到了那個戰火硝煙的時代。

讓我感受最深的是:六姐妹之中的月芬,一向沒見過她的丈夫,丈夫參軍去戰場,結婚時一隻大公雞代替丈夫,天天盼望能與丈夫認識一下,繡一荷包一表思念之情,為了做好後勤工作,她們晝夜不停地忙,攤煎餅,做軍鞋,在糧食短缺的情景下,她們自報奮勇,東借西湊,月芬一次借糧中,又和丈夫十指交錯,失去了一次見面的機會,丈夫拿著她繡的荷包又回到前線,月芬回來後痛哭一場,哭的那麼悲痛,那麼痛,讓人看了就心酸,落淚,最終丈夫還是永遠的留在戰場上,變成常青樹生長在沂蒙山上……其中有一段月芬獻血的情節讓我很感動,當醫生說:有沒有男人能夠來獻血的時候。月芬去鼓起勇氣說:“你瞎了嗎我們沂蒙山的男人都在前線……”陳毅說:“我就是躺在棺材裡也忘不了沂蒙人,他們用小米供養了革命,用小車把革命推過了長江!”

巍巍沂蒙山聳立起無私奉獻的豐碑,滔滔沂河水訴不盡沂蒙兒女對黨的無限忠誠。沂蒙是一塊紅色的熱土,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培育下,沂蒙人民與山東黨政軍一齊,共同創造了“愛黨愛軍、開拓奮進、艱苦創業、無私奉獻”的精神。

90分鐘的故事在不只不覺中講完了,電影結束了。可是它所訴說的沂蒙精神,沒有結束。因為新時代的我們會毫不憂鬱地繼續傳承下去!今日的沂蒙山小調,唱的那完美,那麼動人!

電影《沂蒙六姐妹》是公司觀看的,它是沂蒙山區在革命戰爭年代擁軍支前的一個縮影和寫照。觀後,我的情緒久久不能平靜。如果說過去看過的許多電影、電視劇都曾讓我感動,那麼看完《沂蒙六姐妹》,我的心酸楚不已。山東沂蒙革命老區人民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為中國革命解放事業作出的無私而巨大的貢獻,我們永遠不能忘記。

關於沂蒙山的故事,自上國小那時起,許多我就相當的熟悉了。數次去沂蒙,都曾找尋過她的足跡。這天,當視線透過電影再次嵌入這片紅色土地時,那些淚水和硝煙大寫的歲月儘管走過了60多個春秋,可是,你仍能呼吸著它的氣息,撫摩著它的脈搏,那種博大、那種厚重、那種悽愴總是一次次使我的眸子發酸。沂蒙人民無私奉獻,默默付出的是血、糧食、煎餅、布鞋、和千萬個戰士。電影演到一半,一旁的同事突然說了一聲:這就是六姐妹。其實,似乎所有人都忘記了,這樣殘酷的戰爭,婦孺都深陷其中,所有擁軍的女性都是六姐妹,她們傳遞著六姐妹的精神,傳遞著沂蒙的精神。這種精神需要我們繼續傳承和發揚。雖然戰爭已經遙遠,對六姐妹的故事記憶也是慢慢變淡,而現實社會,耳聞目睹的僅有對金錢和慾望的追求。我們需要這種精神來洗禮我們早已麻木和迷茫的信念。

真實是藝術的生命,生活是藝術的本源,優秀的藝術作品無不源於深厚的生活積澱。電影的原型是真實的,用現實主義、浪漫主義的手法表現了中國女性的堅韌、活潑、勇敢、和深厚的感情。塑造了一群生活在戰爭年代,最貧困、最落後、最底層的山區群眾形象,編劇及導演在刻畫這些形象時,避免了以往一些影片慣用的空洞的說教及公式化、概念化的東西,只是擷取了她們生活中的一些境界。整部作品以藝術真實還原歷史真實,以藝術化的表達方式,讓人們在藝術的享受中真切感受到偉大的沂蒙精神的本源和內涵,它獨闢蹊徑,透過細小而彰顯偉大,透過畫面和細節展示人物性格和內心世界,突破了傳統的創作手法和觀念,因而兼具了強大的思想價值和審美功能。電影還是不錯的,能體現出一些東西,個性有幾個情節,能觸及到我們的心靈深處,六姐妹中有四位老人如今仍健在。

音樂在電影中的作用是很重要的,悠揚的《沂蒙山小調》在這部電影中,導演獨具匠心的將二胡的演奏貫穿於其中,使其厚重深沉,到達了一種特殊的效果。當月芬明白自我未曾謀面的丈夫在戰場上犧牲,她回到家後才清楚在自我的家中,這已是第三位獻身於疆場上的烈士,在雪白的輓聯中,在眾多鄉親的跪拜中,低沉的二胡聲奏起,悲涼悽楚,我的淚水忍不住,又一次奪眶而出。

聽同事說《沂蒙六姐妹》很好看了,心裡就期盼著能儘快看到.那麼多所謂的大片,我沒有這種感覺,但這次不一樣,因為片名中的“沂蒙”這兩個字——我來自沂蒙地區.最終等來了——12月3日,中心領導帶領全體同事觀看了這片影片.

從影院出來,我的腦中一片空白.那位大娘叫什麼那位從拜堂開始就沒有見過丈夫一面的軍嫂叫什麼兩三天內要完成的任務是多少煎餅、多少馬草、多少軍鞋……我全都沒有記住.但我分明又記住了什麼.是的,我的腦海裡,清晰刻印下了那麼多鮮明的面容,那麼多生動的形象,那麼多悲傷的場面……我沒有流淚,但我的心在顫抖——親人們啊,你們全在我的心中!

回到家裡,老爹老孃已經做好了飯菜——他們還沒有吃呢,一邊等著我一邊看電視.哦,是中央八套演出的電視劇《沂蒙》.多麼熟悉的地方,我忘記中的老家就是這個樣貌:破舊的草屋、低矮的石牆、窄小的衚衕……這不也是六姐妹電影裡的地方嗎我的心境又沉重起來,跟著爹孃一齊看.我爹說,電視劇裡那個村子,他還去過.我娘是很少看電視的,這次也看入迷了——遠離家鄉來到那裡,她還沒適應過來,也許這回在電視上找到家的感覺了吧.

連著看了幾集,我的心又一次顫抖了.我仍然沒有記住英雄們(在我眼裡,那些鄉親們都是英雄)的姓名,但我記住了他們——犧牲前應對敵人刀槍的微笑,餓著肚子為戰士送糧食的腳步,把從小養大的八路軍的孩子毅然送回時的眼淚,……

我又看到了六姐妹的身影,我感覺自我站在那些鄉親們身邊、站在戰場上,感到身上有一股強大的力量.這是一種憨厚而樸實、渾厚而綿長的力量,它是一支正義之師、一腔愛國豪情!

我想,《沂蒙六姐妹》展現的愛國情懷是感人肺腑的真正原因,《沂蒙》能動人心絃也是它所展示的正義與愛國之情.

怎樣樣才能愛國呢從小事做起吧,莫因善小而不為;從細節做起吧,細節決定成敗;父母健在的此刻就盡孝吧,千萬不要“子欲養而親不在”.

一個半小時的《沂蒙六姐妹》看完之後。從始至終我眼裡的淚水就沒有幹過;情緒也從沒有從感動中平靜下來。革命老區沂蒙的故事又一次使我深受感動,使我重新體味了一次戰火分飛的戰爭殘酷

這部電影的情節樸實的不能再樸實,正因他描述的就是沂蒙山區以前發生在戰爭年代的樸實的故事。但就是這經過導演精心還原的情節使我的眼睛在整部影片觀看過程中幾乎沒有幹過。影片中的主要人物幾乎都有現實中的原形,堅信導演在情節的真實度上下足了功夫,以至於包括我在內的大部分觀眾都可能會堅信那些情節都是過去歷史片段的再現。有身臨其境的真實,才會有情感的真誠投入,才會被真的打動。

影片開場是一個婦女追一隻公雞,著實讓觀眾們一頭霧水,之後才明白,這是導演的有意鋪墊,影片的女主角——月芬就是和這隻公雞拜堂成親的。這是沂蒙山區的一個風俗,如果到了結婚的日子,男方確實有事趕不回來成親的話,能夠由嫂子抱著公雞代為拜堂。月芬的未婚夫當了兵,仗打得熱火朝天,自然是回不來的。也就有了月芬和公雞拜堂成親的一場戲,也註定了她綿綿無期的守候。

沂蒙六姐妹,只是千千萬萬個沂蒙紅嫂的一個縮影。用乳汁救傷員的沂蒙紅嫂明德英;掩護首長和戰士、辦地下託兒所、保護黨的絕密檔案的“沂蒙母親”王換於;站在冰冷的河水中肩扛門板搭成人橋的李桂芳等32名沂蒙女性;年輕漂亮的識字班班長樑懷玉,在全村動員參軍的大會上,發出了堅定的誓言:“誰第一個報名,我就嫁給誰!”她把自我的婚姻幸福拋在了前線,交給了革命;女黨員尹德美,捨棄骨肉、出生入死、精心養育革命後代……

忠誠、博愛、自強、奉獻。時刻銘記著先輩們的奮鬥歷程,並將精神繼承、發揚下去,則成為我們這些成長於新時代的之後人義不容辭的職責

記得有部名字叫《戰爭讓女生走開》的電影,使“戰爭讓女生走開”成了一句名言。也有人說:女生是戰爭中最為不幸的一個群體。正因“男生的戰場,女生的墳場”。在那炮火連連的戰亂中,不知有多少女性在槍桿下遭受踐踏和殺害。可是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這段炮火連天的日子裡,沂蒙山區的婦女卻成了和共產黨貼得最近的一個群體。她們把原本侷限於一個小家庭的愛,化作了對黨和子弟兵以及生養自我土地的愛。應對敵人的侵略,她們或者拿起武器抗爭在殺敵的戰場,或者用心動員生產、參軍支援前線,用柔弱的肩膀和男生們一齊撐起了戰爭的勝利,為民族解放和新中國的誕生做出了獨有的貢獻。

巍巍沂蒙山,清清沂河水,養育了一群淳樸堅韌、熱情樂觀、重情重義的沂蒙人。他們在戰爭中幾乎傾盡所有,送兒子上戰場為親人的安危揪著心還要忍受失去親人的悲痛,為支援前線而籌集糧草哪怕自我餓著肚子穿著破舊的鞋。無論何時,我們都不就應忘記他們的最無私的奉獻和極其巨大的犧牲,還有無數為新中國的誕生而拋頭顱灑熱血的革命先輩。人不能忘本,自我的祖先的本和自我的國家的本,如此才能明白新中國的建立是那麼的來之不易,這天的和平幸福的生活是那麼的值得珍惜,如此才能更好地愛我們的國家和同胞,更好地珍惜我們所擁有的一切。革命戰爭已經遙遠,對六姐妹的故事只是耳聞。而現實社會,耳邊僅有對金錢和慾望的追求。我們需要這種精神來洗禮我們早已麻木和迷茫的信念。

我們雖然沒有經歷過那個年代,但透過這部電影讓我很受感動,那個年代真是艱苦,我們的老區百姓為了支前默默無聞作出了多大的犧牲啊!

沂蒙山,那是在讀中專的時候一首甜美的民歌《沂蒙山小調》使我認識了她,“人人那個都說,沂蒙山好……”,時隔15年,當觀看愛國主義影片《沂蒙六姐妹》,再次聽到這首歌曲時,已經不是先前的味道了,裡面承載了太多、太多……

20__年12月3日午時,我們文體中心全體人員觀看了這部以戰爭為背景題材的愛國主義主旋律影片《沂蒙六姐妹》,那個午時,淚水洗禮了每個人的心靈,感動了每一個靈魂.

影片一開始六姐妹的形象一一進入觀眾視線裡,切入點找得很巧,以為孟良崮戰爭支前、完成補給任務為主線,以一對從未謀面的新人結婚為輔線,矛盾找得看似小卻很巧,整片的鋪墊就此展開.

感動之一:二胡音樂的滄桑進入枯枝、石磨、冰柱的沂蒙山區,隨著戰爭局勢的愈加嚴峻,二胡音樂反覆再現,悲涼和堅韌層層遞進,音樂第三次出現時,女子擔架隊奔赴在戰火中,沒有穿軍裝的柔弱無助的農村婦女本應是被人呵護的,但在炮火中,她們的身影卻凸顯出無比的堅強大愛……

感動之二:春英是一位樸實、任勞任怨、堅忍的紅嫂.丈夫犧牲,“別告訴俺婆婆、別告訴月芬”,一個人忍著……夜深人靜時,應對熟睡的兒子,心如刀絞……婆婆的棉坎肩傳給了春英,把女人的大愛帶到了前線,最終披在了一位受傷的凍僵的戰士身上……

感動之三:“俺們沂蒙山的男人都在前線呢!!!”倔強機靈、善良正義是月芬的真實寫照.約定的婚期已到,丈夫卻在前線抗敵,她就抱著公雞拜堂成親,直到丈夫犧牲,也沒能見上一面.影片三次描述月芬尋找丈夫,第一次是羞答答的讓人心疼與憐惜,最終看著隊伍離去,大聲的把愛喊出來;第二次是狂喜、狂奔,可是趕回家裡,卻已人去屋空,成為一生的遺憾;第三次是浮橋下頭的凝望,那瘦小的身軀是多麼的堅強,而那急行的腳步是在肩頭上落下今生唯一的印記,她就是用這種如此令人痛心的方式送走了摯愛.

感動之四:支前的糧食用盡了,婆婆說“把咱家的先用上……”,月芬“給臭留一口”,讓人心酸.那正是陳毅元帥的那句名言:“我就是躺在棺材裡也忘不了沂蒙人,他們用小米供養了革命,用小車把革命攤過了長江”.

感動之五:“滿門忠烈、浩氣長存”原先堅強會如此殘忍,需要付出這樣大的代價.之所以能讓觀眾黯然神傷,眼含熱淚,就是主人公內心深處的這種力量讓觀眾產生共鳴,

此時“沂蒙山小調”迴盪的耳畔,“人人那個都說,沂蒙山好……”在我看來,沂蒙精神是一代中國女性艱苦抗敵、崇高的革命忘我精神.無論怎樣絕望的境況在她們的內心深處永遠都有期望,那是一種震撼欣慰的力量,她們用瘦弱的身軀撐起一個小家,同時也用青春和幸福去奠基一個民族興盛的期望.她們的笑是那麼的美麗,而她們的淚依舊凝結了我們今日幸福的寶藏.

當每個人哭紅者眼睛走出電影院,心境是一樣的,那種無私奉獻的精神值得我們這一代人好好去理解、去感悟.結合此刻我們正在進行的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和“六比一做”活動,我們應當怎樣做相信每個人都會反思和改變.

電影《沂蒙六姐妹》是公司開展執政為民、廉潔高效教育活動期間組織觀看的,它是沂蒙山區在革命戰爭年代擁軍支前的一個縮影和寫照。觀後,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如果說過去看過的許多電影、電視劇都曾讓我感動,那麼看完《沂蒙六姐妹》,我的心酸楚不已。山東沂蒙革命老區人民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為中國革命解放事業作出的無私而巨大的貢獻,我們永遠不能忘記。

關於沂蒙山的故事,自上國小那時起,許多我就相當的熟悉了。數次去沂蒙,都曾找尋過她的足跡。今天,當視線通過電影再次嵌入這片紅色土地時,那些淚水和硝煙大寫的歲月儘管走過了60多個春秋,但是,你仍能呼吸著它的氣息,撫摩著它的脈搏,那種博大、那種厚重、那種悽愴總是一次次使我的眸子發酸。沂蒙人民無私奉獻,默默付出的是血、糧食、煎餅、布鞋、和千萬個戰士。電影演到一半,一旁的同事突然說了一聲:這就是六姐妹。其實,似乎所有人都忘記了,這樣殘酷的戰爭,婦孺都深陷其中,所有擁軍的女性都是六姐妹,她們傳遞著六姐妹的精神,傳遞著沂蒙的精神。這種精神需要我們繼續傳承和發揚。雖然戰爭已經遙遠,對六姐妹的故事記憶也是慢慢變淡,而現實社會,耳聞目睹的只有對金錢和慾望的追求。我們需要這種精神來洗禮我們早已麻木和迷茫的信念。

真實是藝術的生命,生活是藝術的本源,優秀的藝術作品無不源於深厚的生活積澱。電影的原型是真實的,用現實主義、浪漫主義的手法表現了中國女性的堅韌、活潑、勇敢、和深厚的感情。塑造了一群生活在戰爭年代,最貧困、最落後、最底層的山區群眾形象,編劇及導演在刻畫這些形象時,避免了以往一些影片慣用的空洞的說教及公式化、概念化的東西,只是擷取了她們生活中的一些境界。整部作品以藝術真實還原歷史真實,以藝術化的表達方式,讓人們在藝術的享受中真切感受到偉大的沂蒙精神的本源和內涵,它獨闢蹊徑,通過細小而彰顯偉大,通過畫面和細節展示人物性格和內心世界,突破了傳統的創作手法和觀念,因而兼具了強大的思想價值和審美功能。電影還是不錯的,能體現出一些東西,特別有幾個情節,能觸及到我們的心靈深處,六姐妹中有四位老人如今仍健在。

音樂在電影中的作用是很重要的,悠揚的《沂蒙山小調》在這部電影中,導演獨具匠心的將二胡的演奏貫穿於其中,使其厚重深沉,達到了一種特殊的效果。當月芬知道自己未曾謀面的丈夫在戰場上犧牲,她回到家後才清楚在自己的家中,這已是第三位獻身於疆場上的烈士,在雪白的輓聯中,在眾多鄉親的跪拜中,低沉的二胡聲奏起,悲涼悽楚,我的淚水忍不住,又一次奪眶而出。

看完電影后,感觸頗深,這既是心靈上的一次洗禮,又是思想上的一次昇華。我們要以沂蒙精神為鼓舞,學習六姐妹立場堅定、追求信念的崇高政治信仰;學習她們堅韌不拔、艱苦奮鬥的精神風貌;學習她們顧全大局、勇於犧牲、甘於奉獻的價值取向,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落實“執政為民,廉潔高效”教育活動,進一步增強愛國熱情和工作幹勁,把沂蒙精神與工作相結合,在平凡的崗位上貢獻一己之力。

一幕幕的場景,令觀影人的心情無法平靜,抽泣、抽泣、抽泣……那個時刻,也許就是天人永別的時刻。

六十二年前,在我們的記憶中,是炮火紛飛的歲月,我們沒有從影片中看到正面的戰爭場景,而是從後方和側面,更深刻的看到了戰爭的殘酷和沂蒙人民無私無畏的奮勇支前。

懸念,大兒媳春英抓雞的尷尬,婆婆的冷觀,孫子的好奇問話…釋惑,春英抱著公雞與二兒媳月芬拜堂,觀影者的心裡湧起的是可憐而悲傷;當二兒子南城隨部隊路過家門口,而月芬恰好回孃家借糧,一直盼望見到丈夫的小兩口失之交臂,觀影者心裡湧起的是可惜而悲傷;直至支前回來,看到靈堂裡從未謀面的自己丈夫的牌位,而最後選擇的仍然是支前…什麼是勇敢,我想,月芬的勇敢就是來自於穿著同樣軍裝的丈夫的精神支撐。我們用哭泣表達著感受……

春英得知丈夫犧牲的訊息,剋制壓抑自己複雜情感,第一反映是對婦救會會長說“不要告訴我的婆婆和月芬”,什麼是偉大,偉大是不會選擇時間、身份、地位的。春英的偉大就是我們生活中的樸實、淳厚、信任。我們的心裡又怎能不起起伏伏。

沒有戎裝,瘦小的身軀,傳給觀影者的是無限的希望、無線的力量、無線的堅強……她們的笑傳給觀影者是如此的美麗,她們的哭,傳給我們的是凝結淚水的今天的幸福。

審視我們今天的生活,只有珍惜,努力。珍惜人、珍惜事、珍惜幸福、珍惜痛苦、珍惜快樂……所有的這些都可以成為我們成熟、進步的源泉,努力做人、努力做事,只要努力,我們的生活會更加美好,我們的國家會更加健康。

第4篇

印象中,看電影已經是很久之前的事,沒想到多年之後再次親臨在熒幕前之時,卻是帶著滿臉的淚痕走出來.文體中心組織觀看的《沂蒙六姐妹》是一部優秀的愛國主義影片,影片故事發生在1947年5月的山東沂蒙地區六姐妹的英雄事蹟,是沂蒙山區人民在革命戰爭年代全力支援革命的一個縮影和寫照,資料真實,過程感人,看完這部影片使我的心靈得到一次全面的洗禮.

從一開始以喜慶的方式揭開影片序幕,並由嫂子抱公雞與弟媳拜堂成親,對在南方長大的我來說,覺得好奇和好笑.革命時的齊魯大地只是在教科書上有所見聞,只明白這片充滿革命氣息的土地上曾湧現出無數優秀的革命兒女.但看完整部影片後心境異常複雜,之前有的好奇和好笑已經覺得乏力,有的是滿腔熱血和感動的淚水,在歷史大背景下全國人民都在為自由、民主而鬥爭,沂蒙山區人民更是在革命鬥爭需要支援的時候站了出來,整個村莊的男人都上了前線,這並不代表留守的婦女們就不能進行革命鬥爭,恰恰相反,影片中在橋樑被炸燬而部隊急需過河時,沂蒙姐妹們搬來自家門板,手拉著手用肩膀扛著門板組成人橋,再現了戰爭中的真實故事,激起熱情,感人淚下.

影片中,最讓我敬佩的是月芬與春英的婆婆,在不能拿槍上前線的情景下,在後方默默無聲地支援著革命,貢獻自我的全部,這種偉大是成千上萬沂蒙百姓支援革命的縮影.

感慨永遠銘記於心,幸福的當代人要永遠思量我們幸福的來源.

第5篇

聽同事說《沂蒙六姐妹》上映了,心裡就期盼著能儘快看到.那麼多所謂的大片,我沒有這種感覺,但這次不一樣,因為片名中的“沂蒙”這兩個字——我來自沂蒙地區.最終等來了——12月3日,中心領導帶領全體同事觀看了這片影片.

從影院出來,我的腦中一片空白.那位大娘叫什麼那位從拜堂開始就沒有見過丈夫一面的軍嫂叫什麼兩三天內要完成的任務是多少煎餅、多少馬草、多少軍鞋……我全都沒有記住.但我分明又記住了什麼.是的,我的腦海裡,清晰刻印下了那麼多鮮明的面容,那麼多生動的形象,那麼多悲傷的場面……我沒有流淚,但我的心在顫抖——親人們啊,你們全在我的心中!

回到家裡,老爹老孃已經做好了飯菜——他們還沒有吃呢,一邊等著我一邊看電視.哦,是中央八套演出的電視劇《沂蒙》.多麼熟悉的地方,我忘記中的老家就是這個樣貌:破舊的草屋、低矮的石牆、窄小的衚衕……這不也是六姐妹電影裡的地方嗎我的心境又沉重起來,跟著爹孃一齊看.我爹說,電視劇裡那個村子,他還去過.我娘是很少看電視的,這次也看入迷了——遠離家鄉來到那裡,她還沒適應過來,也許這回在電視上找到家的感覺了吧.

連著看了幾集,我的心又一次顫抖了.我仍然沒有記住英雄們(在我眼裡,那些鄉親們都是英雄)的姓名,但我記住了他們——犧牲前應對敵人刀槍的微笑,餓著肚子為戰士送糧食的腳步,把從小養大的八路軍的孩子毅然送回時的眼淚,……

我又看到了六姐妹的身影,我想,《沂蒙六姐妹》展現的愛國情懷是感人肺腑的真正原因,《沂蒙》能動人心絃也是它所展示的正義與愛國之情.

怎樣樣才能愛國呢從小事做起吧,莫因善小而不為;從細節做起吧,細節決定成敗;父母健在的此刻就盡孝吧,千萬不要“子欲養而親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