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書籍讀後感5篇 智慧的收穫:讀後感

讀書不僅能提高我們的知識水平,也有助於豐富我們的人生閱歷。書籍讀後感是我們將閱讀過程中產生的感悟、思考和感受,用文字形式表達出來的一種方式。通過寫作,我們不僅可以加深對書籍內容的理解,還能夠分享自己的觀點和體驗,同時也可以激發更多人對於閱讀的興趣。

書籍讀後感5篇 智慧的收穫:讀後感

第1篇

我為叱吒疆場的將軍擊節高歌,我更為殘奧賽場的努力拼搏震撼;我為江河一瀉千里狂歌,我更為大地的不屈堅守靜默;我羨慕天生俊朗、智慧超群的精英,我更崇敬耳聾眼瞎、奮鬥不息的戰士。海倫·凱勒就是這樣一位令我震撼、令我靜默、令我崇敬的戰士。她沒有上過一天真的戰場,但她卻在用自己的極度殘疾之軀,與整個生命抗爭,這是一場持續八十八載、沒有硝煙但卻撼人心魄的持久戰。難怪美國大作家馬克·吐溫將她與拿破崙並稱為十九世紀的兩個奇人。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這本書,我前前後後一共看過五遍。第一次閱讀時只是把它當作一本消閒書,打發空蕩的時光。哲人說,好書是應當高高捧起於額前,端端正正靜下心來讀的。隨著時光的推移,我對於書的感情逐漸加深,對於《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的認識由模糊變得清晰,海倫·凱勒的形象已不僅僅在書上、在遙遠的國度,而是在我的身邊、在我的心裡。

海倫·凱勒是不幸的,在她剛剛十九個月的時候,因為患了猩紅熱而導致雙目失明、耳聾口啞。我真的不可想象,一個沒有色彩、沒有音樂的世界會是多麼灰暗。可是,海倫·凱勒又是幸運的。她有幸生於一個慈愛之家,她的父母沒有將她絕情地拋棄,如果是那樣,即便身為天使又有何意義?她有幸受教於安妮·沙利文小姐,在海倫·凱勒的心裡,安妮就是世間最偉大的聖母。

人有恩於我不可忘也,所以在海倫·凱勒的願望裡,如果只給她一天光明,她一定要先看看安妮的臉龐,靜靜欣賞那雙曾經無數次地撫摸過她的嘴巴和臉頰的手。是呀,世間還有什麼比這份真情更溫純?世間還有什麼比這份願望更純潔?如果上天還能賜給她兩天光明,那麼海倫·凱勒一定要快步跑向山巔,用整個身軀、全部靈魂感受黎明中的曙光。是呀,這分明是黑暗中最心碎的吶喊,這分明是人生裡最美麗的時光。如果上天還能垂憐,賜予海倫·凱勒三天的光明,那麼她將像普通人一樣生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直到今天,我才明白原來我們看似單調乏味的生活,在海倫·凱勒的眼裡是那麼令人神往,我為自己虛度光陰而悔恨。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這本書,讓我深深感受到愛心的偉大,原來施予愛和承受愛一樣幸福;她讓我懂得知識的力量原來是這般強大,不論你多麼弱小,知識都可以把你武裝成一個鬥士;她還讓我明白堅強的生命才是世上最美的風景,人格的偉大才是真的偉大。

書籍讀後感5篇 智慧的收穫:讀後感 第2張

第2篇

假期裡我有幸拜讀了著名教育家魏書生主編的《如何做最好的教師》一書。如何成為最好的教師?引用編者的話就是:“我們教師應努力提升自我,修煉教師之賢,做最好的自己,成為最好的教師。”強調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斷地超越自己——我今天備課是不是比昨天更認真?我今天上課是不是比昨天更精彩?我今天找學生談心是不是比昨天更誠懇?我今天處理突發事件是不是比昨天更機智……”。每天都不是最好,甚至每天都有遺憾,但每天都這樣自己和自己比,堅持不懈,不斷地向‘最好的教師’的境界靠攏。我想只要我爭取每天多讀些書,每天都有點進步,每天都做得更好,每天都比前一天有進步,我想我一定會有很大的提高。正如書中所提到的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曾說過:“倘若當教師的,自己天天去研究,有所得的,即隨時輸入於學生,如此則學生受益較多,即當教師者也覺得有無窮的樂趣。所以學生求學,固然要學而不厭,就是當教員的,也要真正做到學而不厭”。

那麼如何才能真正“做最好的老師”呢?編者在《如何做最好的教師》一書中將影響教師一生的中外教育家經典感言分別進行了闡述,對於我們教師具有深刻的借鑑和指導意義。作為老師的我也不由地思考了從教十幾年來,在教學實踐中的得失,並將其與讀完本書後的感悟深入地融合在一起,得到了一種體會,即“如何做最好的教師”最基礎、最根本的是要做到兩點:(1)時刻保持對學生的愛;(2)始終堅持將這種愛付之實施的心態與行動。

本書中提到狄德羅提出:“教師要有豐富的情感——熱愛孩子,是教師生活中最主要的東西。不允許漠視學生的情感,因為教師的漠視就是一種摧殘,這是不能容忍的。情感淡漠使人平庸,情感衰退使傑出的人失色,有意摧殘情感是絕對的蠢事。我們當以自勉——不論對自己還是對學生。”在教師素質的諸多因素中,對學生的奉獻之心、理解之心、平等之心、責任之心等教師非智力因素是第一位的。

因此,教師的責任首先在於發現並扶正學生心靈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芽,讓它不斷壯大,最後排擠掉自己缺點的雜草。如果我們用成人的冷漠去對待孩子的真誠,那麼一切“語重心長”的教育都無濟於事。都說人沒當母親之前看學生是一種心態,當了母親之後又是一種心態,以我的理解,可能當了母親,有了自己的孩子,對待學生便有了孩子自己母親的心境。不管聽話的、不聽話的、漂亮的、不漂亮的、聰明的或是不聰明的孩子,在母親的眼中都是有無數優點的。我們常說要發現孩子身上的“閃光點”,我想,如果有了母愛之心,我們就會發現,原來這種“閃光點”無處不在。並不是有了愛就有了一切,這種對學生的愛絕不是遷就縱容學生,絕不是放棄嚴格要求和嚴肅的紀律。教育中真正的“愛”,意味著要對學生的成長以及未來一生負責,所以教師不能憑個人好惡只喜歡那些自己認為“可愛”的孩子,而應該懷著一種責任把欣賞和期待投向每一個學生,包括“差生”。

並且真正的教育之愛,並不是遷就學生,不是放棄“嚴格要求和嚴肅的紀律”,而是要給學生的成長和發展提供幫助和服務,我們要給與學生的,是他們走出校園多年以後仍然保留在身上的,深入骨髓的習慣和性格。這種帶有養成良好文明習慣的“養成教育”必然帶有“強制性”,離開了嚴格要求,便不是真正的愛。同時,這種愛對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內容,如對學習成績優異的學生懷著一顆愛才之心;對淘氣、不守紀律的學生懷著一顆寬容之心;對學習較困難的學生懷著一顆關懷之心……這些愛是成為最好老師的基礎。作為班主任的我,要從“喜歡學生”向“愛學生”發展!要為學生的成長以及未來一生負責!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因此,對於懷著“做最好的自己”心願的老師們,為達成所願“做最好的教師”,還應該把這些愛化作“潤物細無聲”的“愛心之雨”通過教學實踐“灑向”所教授的所有學生。一個人做一件好事不難,難的是做一輩子好事。一個老師創造一個感人的場面並不難,但一個老師,能夠長期像書中所提到的教育家們對待每一個學生,難!因此,只有把教育作為一種事業,始終如一地把對學生的愛進行到底,才能真正地“做最好的教師”。

在現實生活中,最好的老師,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想當,但不是所有人都能當上,這是為什麼?難道說做最好的老師、成為名師真的就這麼難嗎?我想不是這樣的,只是我們缺少了勇氣與自信,更缺少了作為純粹教育人的那種激情!要做最好的老師,那就要帶著“愛”這個教育理念行走在教育道路上,愛教育事業,把教育當作自己的一項事業,愛學生,用真正的愛——師愛,去對待學生,為學生的的未來服務!

由此我也感到,作為一名教師,我們還要在自身的工作生活中學會適時適度對自己進行心理調節,快樂地面對自己的人生和事業,面對你的學生和家長,只有保持這種積極向上的心態,你就會感動自己的每一天都是充實幸福的。

第3篇

剛拿到這本書,通過目錄我瞭解到孩子最愛聽的100句話,我發現其中有很多話,我也經常對孩子說,可是效果並不明顯,細細讀來,我發現,雖然是同樣的一句話,當你的表達方式和時機不一樣,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很早就借閱了《孩子最愛聽的100句話》這本書,由於我看書超級慢,到現在才看了一大半,但其中有一些章節對我觸動過還是很大的。下面與大家分享的是其中的一篇《太好了》。

首先應該明確在什麼情況下說這句話。當孩子很認真地在做事或完成某件事情的時候要及時鼓勵他說:“太好了!”

作為老師和家長,我們也要學會用這句話來激勵孩子。表揚的目的是讓孩子明白哪些行為是好的,以增強孩子好的行為。所以表揚最重要的原則就是:要針對孩子對某一件事情付出努力取得的效果,而不要針對孩子的性格和本人。如在孩子把玩過的玩具整理好後,我們若說:“你真是個好孩子”,這樣孩子可能弄不清家長是表揚他玩具收拾得好,還是讚揚他不再玩玩具了。而家長若說:“你把玩具收拾得這麼得當,真是太好了”這樣孩子就會明白這種行為是好的,以後還要這樣做,並逐漸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年輕的父母常常有這樣的苦惱:自己的小孩兒有不良的生活習慣,每天回家時常常把衣服亂扔亂甩,還常常把與乾淨的衣服放在一起。對此,說教、打罵都不管用。

其實,解決這種問題是需要策略的。不妨去超市買一個顏色漂亮的盛衣服的籃子,因為小朋友都喜歡漂亮新奇的東西,然後就可以告訴孩子將髒衣服放在籃子裡。可以提醒孩子,當一件衣服脫下來,要麼放在衣櫥裡,要麼放在籃子裡。當孩子初步養成愛秩序放衣服的習慣後,你應該說:“太好了,我們的寶貝兒現在養成好習慣了!”“太好了”這句話,對於有些馬虎的孩子來說,更具有鼓勵孩子繼續堅持養成一種良好習慣的作用。

第4篇

生命的過程,無論是陽春白雪,青菜豆腐,我都得嚐嚐是什麼滋味,才不枉來走這麼一遭!

三毛,這個常常被人們提起的名字。有人說他隨性,有人說他偏執.....如今我第一次捧起她的書,從他淳樸的故事中,我感受到了一個平凡而真實的女子。

?撒哈拉的故事》講述了他尾隨丈夫荷西在偏遠的撒哈拉沙漠所遇到的有趣的生活故事,。可以想象,沙漠環境的惡劣和生活的貧窮是何等的讓人難以承受。但是在這殘酷的地方,三毛和河西卻把自己的小日子過的有滋有味,樂趣橫生。這讓我深深的體會到了三毛荷西,對生活滿滿的熱愛和對未來美好向往的那兩顆奮力跳動著的心臟。他們用廉價的小藝術品和自制的木頭傢俱把那個在沙漠強風中瑟瑟發抖的陋室裝點的溫馨甜蜜,雖然身在他鄉,但仍然擁有一個溫暖的家。 合上這本書我久久不能忘懷,這真是一部奇書,我跟隨著他的步伐,領略了異域的風土,感受了漫天的黃沙和鬆軟的土地,真實的體會了沙漠和城市的差異。三毛伴隨著我的視線,翻過一頁又一頁的故事。他會偷偷地去看撒哈拉的居民是如何洗澡的,他會不怕累的,跑到沙漠深處看它所謂的奇景......從這裡我看到了三毛那種對世界充滿好奇心和敬畏之情的心靈。現當代的人們總是對任何事物都提不起興趣,這正是因為缺乏一種對世界的好奇,我們應該激發出這種好奇心讓自己更好的生活。

除了這些,三毛還對人對事對物充滿了真誠,他非常的樂於助人,他經常請客人到家裡吃自己做的中國菜,當街坊鄰居生些小病時三毛就用自己從中國帶來的藥品幫助他們他們,大家都很喜歡三毛認為三毛是一個萬能的百寶箱,所以總是想要什麼就找她要什麼,三毛雖然很頭疼,但還是能給就給。另外,三毛還很善待自己,她對自己很好,能坐著絕不站著能躺著絕不坐著,她很注重穿著和妝容每天都把自己打扮的很靚麗。

我讀完了這部奇書也算是聽三毛講了很多故事,我突然感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清爽,讓我思緒萬千。想著想著耳邊又想起了三毛的聲音:自由自在的生活在我的理解裡就是精神的文明。

第5篇

“用一對很冷的眼辨別是非,一雙很勤的手應對工作,兩條很忙的腿踏平前途,一種很自由的心情感受生活。” 這裡講的是一種處世態度――客觀、冷靜;這裡講的是一種工作方法――努力、勤懇;這裡講的是一種奮進方式――勇往直前;…… 不論怎樣去品味這段話,我都覺得哲理很深。這段話是摘自中國臺灣著名作家――劉墉的新作《靠自己去成功》。

?靠自己成功》是劉墉作為一位成功父親,為女兒走今後的人生之路提的一個警醒,這是對女兒的期盼;是對女兒的鼓勵;更是對女兒的諄諄教誨…… 我也為人女,看了這本書,我對我的人生路有了新的規劃,對我崇敬的作家――劉墉有了新的認識。

劉墉,說他是畫家,他有近三十多部中外廣大讀者所痴迷的文學作品問世;說他是作家他的繪畫作品多次在各國展出,受到世界的矚目。於是,“作家”、“畫家”、“藝術家”的頭銜接踵而至。儘管如此,我還是認為,人們對於劉墉的評價不夠全面。在我眼中,他同樣是一位偉大的“教育家”。

請注意,在上文中,我在“教育家”的上方加了一對引號,這表明,這裡所指的教育家並非是在教育機構裡的精英,而另有他意。 劉墉的兒子劉軒是哈佛大學的博士生,曾出版四本書;他的女兒劉倚帆擅長繪畫、小提琴,曾獲得“布什總統獎”。

可見,劉墉在家庭教育方面卓有成效,他同樣是位資深“家庭教育家”。在這方面他也一定懷揣絕技。 《靠自己去成功》一書正是從側面揭開了這“絕招“的神祕面紗…… 本書中記錄的大都是作者與女兒之間瑣碎的小事,然而在這一件件事的背後,劉墉發)出更深的道理。他的文章就是這樣從平實之中顯現出深刻的哲理,教女深省,教女奮進。 劉墉懂得“避而後談”。

在“談獨立”這一章節中,作者列舉了女兒依賴父母成性的事。在敘述中不難發現,父親並未因此與女兒發生正面衝突,每次都是以女兒的講“理”收場。但是在文後,作者提出了“女大應獨立”的觀點。作者從理論、事實著手,反駁女兒那所謂的“理”。作者的處理方式既起到了告誡女兒的作用,又避免了父女之間的爭端。這種先退後進,以理服人的“戰術”可以說百戰不殆。

劉墉懂得“換位思考”。 父女之間存在的所謂的“代溝”是由於他們人生閱歷、生活背景的迥異造成的。然而在“談穿著”裡,作者併為因“代溝”而與兒女發生口角。無論是女兒的“露臍裝”,還是兒子的“耳環”,作者都是以玩笑待之。仔細品讀,在這玩笑中也蘊涵著作父親的一種態度。這樣的玩笑不會激起兒女的逆反心理,也同樣表達了自己的立場。如此以來,本來的一場“代溝戰”就覆滅在愉悅的氣氛中了。

文中,作者曾站在兒女的角度分析“潮流”這個敏感的話題,他一直表示理解、通融。作者冷靜的思考、多角度的分析淡化了矛盾,解決了關鍵問題。“換位思考”幫助他了解兒女、走近兒女。 …… 教育是一門藝術,劉墉用自己精闢的文字、獨特的處世態度詮釋了這門困擾著許多家長的藝術。

他也是用《靠自己去成功》一書將自己的“教育家”天賦公之於眾,更是用這本書喚醒了那些為教育兒女而彷徨無助的家長和“年少不知愁滋味”的我們,讓我們知道,我們都是長有兩隻翅膀的天使,可以自己飛翔、靠自己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