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探究性學習心得體會3篇 「發現新天地:探索性學習帶來的心得體會」

探究性學習是一種基於問題和探究的教育方法,重視學生自主學習和思考。通過探究性學習,學生能夠鍛鍊自主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掌握實際應用技能。在探究性學習中,教師的角色轉化為引導者和指導者,強調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互動。

探究性學習心得體會3篇 「發現新天地:探索性學習帶來的心得體會」

第1篇

題記:“在數學的天地裡,重要的不是我們知道什麼,而是我們怎麼知道的。”

“陽春佈德澤,萬物生光輝。”3月17日—18日,我有幸參加了濱州市國小數學探究性學習觀摩研討會,有幸聆聽了10位優秀教師智慧與魅力結合的觀摩課,讓我這個因懷疑探究的操作性而不時停足不前的人頓悟-----教育不再是一種“告訴”,還有一種愛叫做放手。

不知為什麼,聽完這10位教師的課,“氣場”這個詞一下子就閃現於腦海。他們中的任何一位,只要往學生面前一站,那種“自信”、那種“親和”一下子就會把學生的目光聚攏,然後當他們溫和、風趣的話語一出,學生的激情就會跳躍。當課開始後他們的文化底蘊、語言表達及課堂的調控更是讓學生的思維得以最大化發散又集中。於是就想到了來學習前看到的他們的介紹,知道了為什麼是他們成為了優秀教師。特別是在聽王曉芳老師和高春霞老師的課時,我感覺這就是享受----享受智慧和魅力,享受無法用言語來表達的美的東西、為此我的筆記本上記錄了“無章可循,因為這是魅力,魅力!!”的話語。

數學課堂語言講求:科學、嚴密;準確、精練;形象生動、有啟發性和幽默、風趣。應該說授課的老師都很注意這幾點。

比如當學生面對很多的數學資訊而準確提出“1毫米有多長”時,耿靜老師說:“你能提出一個像他一樣的問題嗎”就是這啟發性的話語讓孩子們很快提出了“1分米有多長?”等課堂需要探究的問題。還有就是耿老師的過渡語言也運用的很形象生動,比如在出示練習前,她說:“孫悟空有一項最強的本領—七十二變,看,它變出了什麼?”這樣的用語,讓學生在玩中就鞏固了所學。還有龐玉波老師,當他讓學生猜測自己是怎樣的時,有一學生說“我曾猜你是女的。”“可我是什麼的”就是這風趣幽默的話語一下子就拉近了與學生的距離。

“說有用的話,不拖泥帶水”是我一直追求的,可是無論如何實踐,總不是那麼順暢。很多時候感覺不多說那麼一句兩句就不能讓學生很好的明白我要表達的意思。通過學習我知道這是我沒有提前把語言進行錘鍊的原因,更是自己素質需要提高的訊號。

“不要忘記自己也曾是個孩子”我在備課時時常用學生的思維來思考,考慮他們知識的現狀、心理的特點,然後再用老師的身份去設計。通過學習我更意識到這樣做的必要性。

比如無棣縣的王曉芳老師,她充分考慮了二年級孩子活潑好動的年齡特點。先用課件形象生動的畫面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進而自己變出孩子們喜歡的具有傳奇色彩的孫悟空的金箍棒,還不時的讓孩子們吹一口神氣,就是這種寓教於樂的活動,讓孩子們很輕鬆的接受了毫米和分米的知識。還有我喜歡的趙立芹老師,針對四年級的孩子在自己把握不準的問題就會沉默不敢發言時,她用和藹的語氣說:“不舉手我就採訪了。”一個“採訪”不但讓學生體驗自己的重要,還能讓學生體驗到了老師對自己的尊重。就是這樣的心理的準備把握,學生還能如何不開口?

課題《3的倍數的特徵》由6位教師執教,每節課都有想不到的驚喜。用我同事的話說“聽了高春霞老師的課後其他的就很無味了”,我也比較贊同,因為聽課中我多次被她的精巧設計而震撼。比如“師生對擂”環節,數的由易到難,既能讓學生利用已有經驗體驗成功,又能讓其意識到自己知識經驗的欠缺,而老師的既快又對的“訣竅”很是吸引學生,為接下來探究的必要性鋪下路子。另外珠子和計數器的利用一下子把學生引入了“各個數位”的探索,得出結論就成了顯而易見。最後課件的形象演示闡釋了結論的根底。記得我在聽課時因為感覺設計的太美,老師對每個環節的設計處理、過度的巧妙而不能在筆記本上記錄。

我之所以很少上探究課,除了學生很多時候探索不出什麼課堂想要的結果,還有就是上一節這樣的課我得需要準備很多的東西---必要的學具、形象的課件。今天想來,自己就是在為懶惰尋找藉口。通過學習我意識到或許就是自己的這種懶惰,學生學到的只是“死”知識,而創新的翅膀就很難成長。是時候放棄“告訴”的課堂了,給孩子們更多放飛希望的翅膀才是更重要的。也許一個學期實踐不了幾次,可是時間久了,效果應該是不一樣的。

另外,我一直比較注重學生的自我學習和小組合作學習的結合。通常在小組合作前我都會先讓學生進行自我思考。因為我認為只有在自己充分的思考後才可能在和他人的交流中吸取更多的智慧和知識。而在我所觀摩的課中這一點似乎沒有得到體現。

學習後血是熱的,心是積極的。在以後的日子裡讓這種熱和積極持續是我要做的。我現在要做的是再上探究課時要記得“有一種愛叫做放手”,自己需要做的只是引導。

探究性學習心得體會3篇 「發現新天地:探索性學習帶來的心得體會」 第2張

第2篇

政治課教學的“理論灌輸”、學生“死記硬背”、“抽象枯燥不實用”、學生不懂怎麼學習、“高分低能”等問題一直都不同程度地普遍存在著。傳統的政治課堂教學,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機械訓練、死記硬背,枯燥的條條讓學生背得漸漸失去了學習的興趣。我聽到很多學生的呼聲是:“老師,為什麼要學政治?書本那麼多內容,我該背哪些?背來有什麼用?背完考完我就忘啦……”誠然,灌輸和死記硬背培養出來的學生,結果是什麼都沒學到,缺乏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學生答題或在現實生活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較差。

那怎麼樣才能有政治高效課堂呢?作為一個新老師,缺乏實踐經驗,我惟有從前輩的理論中不斷去試驗探索,後來,還是深感探究性學習是一個實現高效課堂的好方法。

探究性學習是包括探究性學習方式和探究性學習課程兩個層面的。作為學習方式,探究性學習是指在教師指導下學生自主地發現問題、探究問題、獲得結論的過程,完全是運用於課堂教學之中的。在我理解,探究性學習,是一種積極的學習方法和過程,是在教師的啟發誘導下,學生獨立自主學習和合作討論為前提,以課本教材為探究內容,學生通過個人、小組、集體等相互討論或在課前通過上網、文獻書籍資料的查詢等方式而後在課堂上充分自由表達,解難釋疑,是學生質疑、探究問題的一種學習方式。

而現在新教材的框架結構基本上都是圍繞探究性問題展開,各個版本的教材都增添了大量的探究性思考題。教材在編寫上與以往不同,增加了大量的與生活聯絡極為密切的新材料、新資訊,並且注重知識(觀點)的產生過程,注重學生主體探究能力的培養,增設了綜合探究內容,為學生充分發揮主體作用提供了廣闊的平臺。而考試也相應地增加了探究性試題的分量,綜合探究試題有以下幾種形式:模擬聽證會、問卷設計、調查與演示、制定方案等等。政治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應根據這一要求,正確引導學生開展探究活動。

在開展探究性學習的熱潮中,出現了一些值得注意的傾向,比如趕時髦現象,泛泛而談多,認真實踐少;淺嘗輒止多,長期堅持少。那些趕時髦的做法,那種認為“探究性學習過時了”的觀點,都是不利於探究性學習的深入開展的。其實,探究性學習不是孤立靜態的,也不是立竿見影的,它是一種先進的學習方法,要與日常的學習活動結合,而且要伴隨在整個學習活動的始終。這樣堅持幾年,十幾年,幾十年,方才有希望收到效果,養成習慣,化作意識。探究性學習的價值就在於必須把它落實到每一天的學習活動中。

那探究性學習在政治課中該如何運用貫徹呢?我認為,教師要從教學目標出發,精心備好課,設計好探究環節,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引導學生去發現、建構知識,讓學生在探究中學習。

新課程提倡教學四步驟,分別是情境匯入、主題探究、形成意念以及踐行要求。而在這四步驟之前,還有教師的備課也是很重要的一環。下面就這幾點做一詳細的探討。

教師在課前需要精心準備,這種準備既包括教師對教學環節與學生活動的預設。教師要通過研讀教材和參照“課程標準”,把握當中的基礎理論和重難點,然後詳細地列出教學目標,包括知識目標、能力目標以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而探究性學習的開展就必須是圍繞著上述的教學目標而逐一引出,促使教學目標的順利完成。教師應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時間、教學條件,在教學的重難點、知識的銜接點、情感的觸動點等處設計問題,把握好針對性的原則,提高探究活動的精度。在這些“關節點”設計問題,引導學生思考探究,有利於引起認知需要,開啟思維閥門,幫助學生夯實基礎知識,提高思想覺悟。教師必須認真鑽研教材,“吃透”課程標準,把握住探究的“點”,在課前作好充分地準備,這樣才能在課堂教學中,有的放矢,做到“精”探。備課的時候要注意所創設的問題情境是一種具有一定困難,需要學生努力去尋找答案,而又在學生能力範圍內努力可以克服的學習情境。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中學生的生活閱歷不豐富,認知水平尚處在初級階段,因而課堂提問必須符合中學生的接受狀況。若問題的難度過大,學生無從回答,勢必導致思維障礙,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學生探究的興趣。

“人的非特定化是一種不完善,可以說,自然把尚未完成的人放到世界之中;它沒有對人做出最後的限定,在一定程度上給人留下了未確定性。”而恰是這種未確定性意味了教育物件的無限可塑性。不同學生在已有知識水平、認知水平、認知能力都存在或大或小的差異,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的時候,在設計探究活動的時候要“因材施教”,針對學生的特點用“階梯型”設問推進學生整體發展。這樣,才能使各種學習層次的學生都能夠參與到課堂中來,讓學生真真切切搞探究,最後實現知識的內化。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濃厚的興趣是一種巨大的動力,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想象力,驅使學生去積極思考和研究。從實際情況看,學生對政治課感興趣與否,將直接影響著思維的積極性。多媒體計算機可展示優美的影象、動聽的音樂、有趣的動畫,是創設情境的極佳工具。

教師在創設情境中,要給學生充分的自由想象的空間和時間,促使學生邊看,邊聽,邊思,邊議,這樣使學生產生思維的積極性和求知慾望,然後引導學生通過對某一問題現象的深入研究來全面把握和深刻理解知識的內在聯絡,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在講“社會責任心”時,教師不要直接提問“什麼是社會責任心?”而可以採取多角度,多層次的迂迴式提問,比如,可以設計這樣一個場景:某市一些公交車為方便乘客,在車廂裡裝了方便鉤,可是沒過幾天,方便鉤就不翼而飛,所剩無幾。這些方便鉤哪裡去了?有的人拿走或損壞時別的乘客會看見,他們為什麼還這樣做?為什麼有的乘客不會這麼做?他們心中是怎麼想的?這種循序的、迂迴的設問,能使學生的思維由淺至深,由窄變寬,由具體到抽象,思維的探索性,深刻性必然會得到有效的培養。

在政治課教學中,創設問題情境可以從以下三方面入手:

利用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或典型案例創設問題情境,可以激發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例如,在講《誠信是金》這課的時候,可以用社會的熱點新聞“遇到被撞老人不敢扶”引發學生去思考。條件允許的話還可以藉助多媒體播放新聞相關的案發背景讓學生了解,而後讓學生討論回答,社會現在誠信缺失的問題。

學生對小故事一般都比較感興趣,如在學習“關注效益與公平”時設問:為什麼“既要把蛋糕做大,又要把蛋糕切好”?為什麼“一個和尚挑水吃,兩個和尚抬水吃,三個和尚沒水吃”?經過學生的思考、討論、探究,學生很快掌握了“效益與公平”的辯證關係。

現代心理學認為,多向交往較之單向和雙向交往能最大限度地發揮相互作用的潛能,即在課堂上形成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彼此交往、互相質疑,讓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思維能夠互相影響、互相激勵,產生鏈式反應。某一學生的新看法可以激發其他學生的新看法,這些學生的新看法又可以激發更多學生的新看法,反過來又影響原來的看法。如此反覆迴圈,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就能得到異常迅速地發展。

師生互動探究是課堂教學的中心環節,探究是互動的前提基礎。根據設計的問題情境,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教師與學生間、學生與學生間、人機(計算機多媒體)間的資訊交流。學生主動探索,自己去發現問題、研究問題、探尋知識。教師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的角色是知識的傳遞者。教師不能直接向學生提供現在的結論或解決問題的方法,結論和方法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探索去發現。教師為學生提供“即時教學”:鼓勵並幫助學生查詢相關資料;鼓勵學生之間進行合作學習;激發學生對新資訊的學習動機;並隨時注意感受學習過程中的各種偶然性,進行相應的反應。這對於我們教師來說有一定的難度,尤其在那種學生習慣於教師是“專家”而非 “學習者”的課堂文化氣氛中。

瑞士著名教育專家皮亞傑曾強調指出:“教師的工作不是教給學生什麼,而是構建學生的知識結構,並用種種方法來刺激學生的慾望。這樣,學習對於學生來說,就是一個主動參與的過程。”這正是新課程標準提高學生主動參與的探究性學習方式。現在隨著新課程教學的進一步發展,探究性學習方式也將不斷地得到補充完善,探究性學習方式中的師生也必將會處於一個思維更加活躍的狀態。

第3篇

新課程改革很關注對學生探索能力的培養,注重培養學生探索性學習;認為學生學習數學的過程應該是一個學生親自參與、豐富、生動的思維過程;要讓學生經歷一個實踐和創新的過程。那麼如何使探索性學習成為農村國小學生學習數學的主要學習方式呢?

教學中我們會提各種各樣的問題,問題可以說充斥學生學習的全過程。心理諮詢學研究表明:合理的質疑是學生思維的起點,是學生學習的內驅力,它能使學生的探索慾望從潛伏狀態迅速轉入活躍狀態。如果我們設計好教學中的提問,提出符合學生認知水平和富有啟發性的問題,就可以把學生引入探索的學習狀態中,讓學生明確探索的目標,激發強烈的探索慾望。什麼是好的提問呢?我認為問題能直接給出的話最好,如果能讓學生在學習中自己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那麼探索學習就成功了一大半了。因為學生自己提出的問提要貼近學生自己的思維實際,更能引發其探究的慾望。如“能被3整除的數”的教學中,我們在學習前可以讓學生隨便說幾個數,然後師生之間比一比,誰先得出答案。老師的神速一定會讓學生提出“為什麼”的問題,然後激發學生自己去探求,這實際就是激發了學生探索的強烈慾望。

二、提供給學生充分的探究時間和探索空間,引導學生探究性學習

學習是一個過程,探索性學習更應是一個充滿著觀察、實驗、模擬和推斷的過程。因此,教師作為這個過程的組織者、合作者和引導者,更應為學生的探究活動提供充分的時間和空間。如在小組學習中,我們應給小組中的每一位學生髮表意見和思考的機會。引導學生積極投入到自主探索的學習活動中,在教學中特別要強調“學生為主”的意識,不要讓探索學習過程匆匆而過。當孩子圍繞著任務要求正熱烈討論時,千萬不要因為教學計劃而中斷學生的學習過程。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自由支配的時間是學生個性發展的必要條件。他所說的自由支配的時間實際上就是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同樣,它也是探究的必要條件。有了時間保障,我們還要給學生營造一個寬鬆、民主、和諧、合作、交流的學習氛圍,讓學生有探究的空間。

三、不斷創造機會,引導學生在合作交流中學會探究。

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和記憶,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應創造機會,讓學生在合作中探索知識,獲得知識。在合作交流中根據學生的反應及時調控教學策略,引導學生更好、更深入地進行探究,並讓學生在合作交流中學會對自己的學習過程的調節和學習效果的恰當評價。如在教學“條形統計圖”中收集資訊資料的過程,像讓學生收集零花錢的情況、調查興趣小組的人數情況、學生的體重情況,都可以指導學生採用合作的方式收集。

在製作統計圖時,我們讓學生根據出示的統計表製成條形統計圖。然後反饋交流,讓學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再讓學生在小組內交流。我們還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製作提出問題,看統計圖考考自己組內的同學。這樣的過程鼓勵了學生在合作交流的學習中產生思維碰撞,從而達到培養髮展學生探索性學習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