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培根隨筆讀後感7篇 厚墨涓流,探尋歷史真相

培根隨筆集是英國文藝復興時期傑出的作品之一,它集中了培根的思想、哲學、政治和文學觀點。該書從不同角度解析人類困境,滲透出人類對自身存在的思考和對未來的願景。其中的“有關人的思想”一篇,被譽為英國文學史上“神之一筆”。

培根隨筆讀後感7篇 厚墨涓流,探尋歷史真相

第1篇

?培根隨筆》為英國十七世紀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經驗主義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所著。本書分為《論求知》,《論美》,《論善》,《論真理》,《論健康》,《論家庭》,《論友誼》等多篇隨筆。

在這數十篇隨筆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論美》。這是一篇關於“美”的經典之作,語言簡潔,內涵深刻,充滿哲理。”美”本身是個很廣泛的問題,本文著重論述人應該怎樣對待外在美和內在美的問題。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是十全十美的,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內在的美才是永恆的美。美德重於美貌,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美才能真正發出光輝。文中有這樣一句話:”形體之美要勝於顏色之美,優雅行為之美又勝於形體之美。”形體是一個人的整體形象,體形。顏色指五官相貌,主要是臉部,是區域性的。而行為之美,指舉手投足的動作神態,是後天的,是內在美的折射表現,在三者中最高。

如今,有些人只注重外表的美麗,而忽略了內在。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吧。只有這樣,美才會放射出真正的光輝

培根隨筆讀後感7篇 厚墨涓流,探尋歷史真相 第2張

第2篇

最近讀了培根隨筆論。感慨很多。友誼對於人際關係,我逐漸總結出了一個最合乎我的性情的原則,就是互相尊重,親疏隨緣,我相信,一切好的友誼都是自然而然形成的。我還認為,再好的朋友也應該有距離,太熱鬧的友誼往往是空洞無物的。

看了這篇文章,我深有感觸:只有在好朋友之間才可能發生絕交這種事,過去交往愈深,現在傷痕就愈難修復,而維持一種泛泛之交又顯得不太自然。至於本來只是泛泛之交的人,交與不交都差不多,也就談不上絕交。

生活中不也這樣嗎?只要是很親密的好友,萬一某一方傷害另一方,都會在心靈上留下一道陰影。但如果沒有朋友,就不能吐露出自己的心聲。孔子不也說過嘛:“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不過選擇朋友也是有講究的,如果選擇那些三流社會的人做朋友,你也會變的和他們一樣;如果和文明有禮的人做朋友,自然你也會變成文明有禮的人。有句話說得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或許,讀書如交友,但至少有個例外,便是讀那種傳授交友術的書。交友術興,真朋友亡啊!

第3篇

眾所周知,培根是一位身世浮沉的偉人。他在邏輯學、美學等方面作出重要貢獻。並且為英國本土創造了隨筆。而《培根隨筆》就是他的著作。

這本書可以說是他一生的寶貴經驗。用一個偉人的經驗來提升自我會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由此可見,這本書更像是一本人生指導手冊,把他搞明白就會開悟。每一篇文章都是培根對待一個問題獨到的見解和方法。

思想的精妙在於注重細節。培根肯定有學問的人的作用,但並未沉湎其中,一味地以為自己高明,相反他的頭腦極為清醒,目光格外銳利。他告誡人們:“耗費過多的時間去讀書便是遲滯,過分用學問自炫便是矯揉造作,而全憑學理判斷一切,則是書呆子的癖好。”

這似乎有沒有全然否定實踐的作用,既然如此,那麼人性與學問、實踐三者之間的關係究竟如何呢?培根說:“學問能美化人性,經驗又能充實學問。”換句話說,只實踐不求學問,或者一味求學問而不實踐,同樣對人性無益。

第4篇

?培根隨筆》是英國文藝復興時期最重要的文學家、哲學家和科學家弗朗西斯培根一生心血的結晶,一共有58篇,其中涉及哲學、倫理、處世之道等。隨處可見那些發人深思的語句,大多數都與個人生活密切相關。但由於培根的行文方式,對於我們來說,雖然語言優美,但卻有些深奧。

給我印象到深的,是《論逆境》。我最欣賞的話是“順境中的好處人人嚮往,逆境中的好處人人羨慕。”“順境的美德在於節制,逆境的美德在於堅韌不撥”在這兩名話中我們看到一個自強不息的培根。遭遇逆境是人生的不幸,也給我們帶來困難與挫折;遭遇逆境也可理解為人生的萬幸,因為它給我們一個鍛鍊的機會。

?培根隨筆》這本書蘊含了豐富的哲理,我們要向培根學習,並且學會用小故事描繪出深刻的道理。

第5篇

勤於學習才能樂於施教。每當我們看到一本好書的時候,內心總是會忍不住記錄內心的啟發和感想,那些從著作中所冥思震撼人心的話語,那些從著作中所觸控感動靈魂的文字,我們都能通讀後感傳遞出來。

我這人比較懶,如果我看一本書,剛開始沒有看到吸引的內容,我就會不再看下去,這樣我往往就會錯過很多好書。暑假,我讀了弗蘭西斯·培根的《培根隨筆》,從小媽媽就會買很多文學雜誌給我,但每次讀到第一頁的“卷首語”時,我總會隔過去,因為我覺得那些文章讀得太累。所以,媽媽常常在我不想讀卷首語時說:“這些文章都是文學佳作,要在心情靜如止水的時候讀,才能品味出其中的真諦。”我便常在最平靜時翻看這些文章,真的大有所獲。覺得它就是我們人生這本書的“卷首語”。

?培根隨筆》分為《論求知》、《論美》、《論善》、《論真理》、《論健康》、《論家庭》、《論友誼》等多篇隨筆。可以說,《培根隨筆》中的隨筆篇篇都是精品,篇篇都值得我們一便又一便地閱讀、一便又一便地細細品味。

第6篇

“伴隨死亡而來的比死亡本身更可怕”,不錯的,死亡只是一瞬的交錯,而他所衍生的東西卻往往使人們痛苦萬分,世界上一切的一切,在死亡之際,都是過往雲煙,僅存的只是面對死亡的淡然那我們在顧慮什麼?這樣看來,死亡其實並不可怕,而真正令人恐懼的是死前的掙扎,在這段痛苦的'時光中,時間只是過得緩慢,而驚恐無限瀰漫,日積月累,這便成了人們對死亡的一種錯誤的認知----死亡是可怕的!

從《培根隨筆》中,我們不難看出培根對死亡的曠達,正如他所說的“生命的終結乃是自然的一種恩惠”,對死亡抱有的是一種順其自然的態度。人總是會死的,這是一種必然的自然規律,亦是無法逃避的----倒不如泰然的面對他,或許你就不會認為死亡有多麼恐怖了。

看淡生死,不僅消除了自己的顧慮,也是一種對自己的寬恕!

第7篇

?培根隨筆》是培根一生的經驗總彙,雖然篇幅不大,但內涵豐富,稱得上是一部人生小百科。它的作者為弗蘭西斯·培根,全書體現了作者的哲學思想和人文主義精神。

弗蘭西斯·培根,是英國文藝復興時期最重要的文學家、哲學家,是西方近代哲學的創始人。在1597年,培根發表了自己的處女座《培根隨筆》,將自己對社會對人生的理解和感悟,以隨筆的形式展現出來供世人分享。

在《培根隨筆》中,論禮儀令我印象十分深刻。它讓我明白了在跟人打交道的時候需要注意禮節,對我們來說,只有學會了禮貌,懂得做人的道理,才能夠學會與人交往。“講究禮儀的人一定能贏得好名聲,正如伊麗莎白女王所說的:‘禮儀就好像一封永久的推薦信。’”我認為對人大氣,談吐文雅,同時十分大度便是禮儀最好的表現,培根讓我明白了怎樣做才是真正的禮儀。這一篇文章簡短易讀,風格平實流暢,每一句話都有著針對性,手法也十分巧妙,也讓我明白了一些寫作技巧。可見,讀這本書不但能夠悟出人生的道理,還可以讓我們的寫作水平有所提高。

?培根隨筆》不但能帶給我們精神上的滋潤,還能帶來我們心靈上的啟悟,讓我們從小就有所啟發,感受人生的大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