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居里夫人讀後感5篇 居里夫人:愛與科學的交織

居里夫人是二十世紀最傑出的女性科學家之一。她曾發現並研究了鈾放射性,開創了核物理和放射性化學領域。她的研究成果為人類的科技進步做出了巨大貢獻,這也是我讀完她的事蹟後深感敬佩的原因。

居里夫人讀後感5篇 居里夫人:愛與科學的交織

第1篇

由於我開始寫點文字的想法,導師黃建安強烈推薦我讀讀《居里夫人自傳》。可讀有兩點。一,書的內容真切坦誠值得讀,二,文筆的敘述平實自然值得學。

文中寫到:“人的一生中總會有一些主要的思想和某些深刻的感受在影響著和支配著他的一生,使其生活沿著一條主線在往前走。”

居里夫人是家裡五個孩子最小的一個,9歲時母親離世,15歲中學畢業(成績一直名列前茅),17歲離家獨自在外地生活(做著一份家庭教師的工作),24歲到巴黎求學(一邊學習一邊打工,過著艱難刻苦而又簡單快樂的生活),28歲與皮埃爾·居里結成秦晉之好。

她與丈夫是人生旅途最親密的伴侶和最好的朋友。彼此情意相投,志趣相同,共同完成一生中偉大的事業。一起生活的歲月中,在各種問題上所見略同,感恩而珍惜。後來丈夫皮埃爾車禍去世,一度使居里夫人的精神處於崩潰狀態,覺得自己完全喪失了面對未來的勇氣與精力。

讀到她1906年4月30日寫的一篇記錄其丈夫車禍去世的悲痛文字,潸然淚落。從居里夫人對自己深愛的人矢志不渝的情感中,我看到了人間真愛的寶貴。想到自己,若此生有如此相愛的真情,死而又有何憾?

如今社會的這份真情是難尋覓的,夾雜著太多不純粹的因素。對於真愛應更加珍惜,或許有些人一生都不能遇見。

在生活中,他們把時間幾乎全部用於科學研究,工作之餘主要的消遣方式就是散步和騎自行車到郊外野遊。即使女兒出生,面對哺育、照料女兒等問題,他們也一致認為不能因此而放棄科學工作。

從事研究中,面對經費不足、條件極差的科學實驗室、冒著受到有毒氣傷害的危險,不見成效的沮喪心情等難題,仍然全力以赴,廢寢忘食投入其中。所有偉大的成就沒有不經歷磨難的。儘管困難重重,但研究的成果卻在不斷地顯現。先後發現了放射性元素鐳、釙和釷等元素。提出了-射線(現在已知它是由電子組成的)帶負電荷的微粒的觀點。

鐳的發現不僅在科學上非常重要,對社會作用也很大,可以治療可怕的疾病,尤其是在癌症方面。居里夫人和丈夫皮埃爾認為,這是他們在科學研究中付出所獲得的無可比擬的回報,也是當初所沒有料到的。

取得成就的同時,困擾也隨之而來。知名度日漸高漲,實驗室的寧靜被擾亂。尤其是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之後,報紙雜誌的大加頌揚,探訪者不斷,他們所喜愛的平靜的、規律的生活受到了影響。二者都是淡泊名利,追求真理,熱愛自然和生活的人。只願以事業為重,不願意不相關的事情打擾。

讀到皮埃爾帶家人和大自然親密接觸,觀察花草的描寫,讓我也有了共鳴。生命中不經意的東西打動著他們,他們在其中能看到事物的本質和美好。即使在極其簡陋的木棚中做實驗,也會尋找到樂趣,夜晚跑到木棚裡,看著玻璃瓶或玻璃管裡提煉分離出的寶貝向四周散發出淡淡的光彩,令他們欣喜又激動。文中寫到:“那閃爍著的奇光異彩,宛如神話中的神燈的光芒。”

平靜而符合他們心願的生活方式才使得他們能夠完成一生中偉大的事業。

愛因斯坦說:“在所有的世界名人當中,瑪麗·居里是唯一沒有被盛名寵壞的人。”

她在1903年和1911年兩次獲得諾貝爾獎。後一次是丈夫皮埃爾車禍後,她扛著巨大的悲痛,化悲痛為力量全身心專研,成功分離鐳元素而獲得諾貝爾獎。

一戰爆發後她積極投入一線醫療救援,發明了x光裝置,搶救了無數傷員。在她的指導下,人們第一次將放射性同位素用於治療癌症。我們當下每一個人都或許受恩澤於居里夫人的研究成果。

居里夫人曾問自己:“一個科學家對科學發現應該採取什麼樣的態度。”她的答案是,她和丈夫皮埃爾一向拒絕從科學發現中獲取任何物質利益。並毫無保留地把提取鐳的方法立即公之於眾。

他們看淡實利盛名,是具有理想主義信念的人。為熱愛的科學研究全力以赴,盡善盡美,無私奉獻的寶貴精神。為探索人類未知的領域,擺脫一切困難,忍受一切痛苦和磨難,砥礪前行,直至終點。

“我一生中,每每看見大自然的新景象總要向個孩子似的歡喜雀躍。”生活事業中刻苦頑強的居里夫人,有著一顆赤子之心。

她不但是一位科學天才,還是一個具有高尚品德和傑出的人格的謙遜的女性。值得我們敬佩和學習。

居里夫人讀後感5篇 居里夫人:愛與科學的交織 第2張

第2篇

在我隱隱約約的記憶中,有無數偉人的事蹟與我做伴:在課堂中,從書本上總能接觸到他們用勇氣和毅力譜寫的偉大的、里程碑式的璀璨篇章。其中,最令我難以忘懷的無異於那顆光芒四射、璀璨耀眼的巨星——居里夫人。

每當提到這個響噹噹的名字,我的心靈都會為之震撼,理由很簡單,她對全人類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偶然的機會,我得以翻開《居里夫人傳》一書,得以更加細緻的瞭解她那我自認為輝煌的一生。

居里夫人的一生充滿了奇異的經歷,但無論如何我不想把它形容成一種輝煌。

我忘不了她的童年生活:她自幼就有著過人的天資,加上適宜的家庭背景,塑造了一個具有令人羨慕優秀的她。但是,命運不願成全這個小女孩:她的祖國被侵佔,受著外族沙皇統治。她的童年充滿了憂患,這也漸漸構成了他理想的初衷。她拼命教書攢錢幫忙姐姐,為的是實現自我的願望。最後有一天湊成了能夠入學的幾百法郎——最後能自我去巴黎大學求學。

進入了巴黎大學,她一刻也不停歇的求學。她租了一間簡陋的閣樓,那裡幾乎什麼也沒有!傢俱都成了奢侈品。這樣一天天、一年年過去了,她為著探索那她熱愛的科學,忘記了多年來的艱辛,忘記了多次倒在書桌前,忘記了她那日益憔悴的、蒼白的面孔。

太多太多的無奈、太多太多的艱難,可她?用她那堅定固執的灰色雙眼告訴了人們一切——她從未屈服。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多少年背井離鄉的生活,多少年艱苦生活的壓迫,她從未屈服!

這就是她那艱苦的巴黎生活,是最令我感慨的那段艱苦卓絕的巴黎生活。

她邂逅了皮埃爾·居里,她的生活從此變化了,變得更加充滿激情!她的丈夫同樣是位忠於科學研究的“夢想家”。他們有了共同語言,他們的結合是兩顆高尚心靈的碰撞,這碰撞摩擦出耀眼的科學成就。

她發現了鐳以後,更加有激情做科學研究,甚至獲得了第一項諾貝爾獎!

可悲哀的是,她正被鐳為人類帶來的巨大用途捧成名人。

她不願做名人,她對那些成天來騷擾的記者感到厭惡,這不是她要的生活!這不是她要的生活?這與當今的社會景象與人民思想有著極大地反差,更是一種對大紅大紫、閒逸奢侈生活的諷刺啊。

她是個“夢想家”,是個永恆奉獻的人,這一點是我最最看重與欽佩的。她一生淡泊名利,不理解財富,不理解名望,“兩袖清風”。在她心中,總有一個使命叫她完成一項又一項科學研究,讓他不斷嶄新科學的遠景,那是不知從何而來的堅定信念,是一個“夢想家”的原則。

我記得那句“即使人變成了沒有靈魂的軀殼,也務必繼續工作下去”。這是皮埃爾的名言。居里夫人她做到了,她的一生,為工作付出的太多太多。八年屋棚下,她與丈夫搞放射學研究。皮埃爾死後,他又忍住哀慟,用這句話激勵自我,努力工作,勇敢生活。她既挑起一個當母親的職責,又不忘她的科學使命。晚年的她,比原先更加艱苦!親人們一個個要麼遠在他鄉,要麼哀傷離去,她孤單地做著工作,最後又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她依然淡定,她作為一個女性給了那些保守勢力重重一擊。此時又一陣軒然的榮譽大波向她襲來,她沒有被打到,儼然像個風浪中歸來的英雄。她以其雄厚的實力來完成自我看似不可能堅持下去的一生。

他甚至經歷了世界大戰的考驗!但並沒有倒下,真令人驚愕和叫絕!

但總有她倒下的時刻。直到她倒下時,她仍未忘記自我的使命。在這一刻之前,她已預兆到自我生命的終結,似乎能夠想象她生前為科學事業做出的輝煌燦爛,她捨得拋棄這一切麼?命運不給她疑遲的機會。

居里夫人走了,完成了她的使命,一個在全世界都刻有深刻印記科學事業,終結了。

她的一生很長很長,很是深奧,很是神祕,我無法一一敘述,但能夠細細品味、感悟。我回想到了許許多多瘡痍的畫面:祖國波蘭被沙俄痛苦蹂躪時的無奈、失去姐姐與母親時的悲慟、六年過著家庭女教師生活的艱難、巴黎大學夜以繼求學的勞累、夫婦二人四年屋棚下的簡樸、母親撐起女兒們教育事業的重任、對榮譽波瀾的厭惡……

我不禁想起,居里夫人的時代是在近兩個世紀前的19世紀,而當今的21世紀與其大不相同,那時艱苦卓絕的名人事蹟,載入了此刻安逸生活中學生們的教材。我深有感觸,居里夫人如何做到這一切?那真是一個神話!漸漸的想起此刻的我,深感自慚形穢!早就沒了居里夫人當年生活的艱苦,但為什麼也沒了為自我的信念而奮鬥的精神呢?那種精神哪去了?迷失了麼?時代的發展啊,社會的進步啊,人民的富有啊,都給我們開了一個大大的玩笑,精神食糧——短缺!

我不期望這社會這樣下去。也可能我的感慨萬千只是空乏議論與無病呻吟,但我還是作為一箇中學生真誠的期望再有人能踏上居里夫人的路,用毅力劈荊斬棘,臨摹這個世界楷模的輝煌,將科學的遠景繼續嶄新下去!

我自我當然想這樣,不隱瞞地說,我與之相差甚遠。設定學習計劃的激情,換來的仍是虎頭蛇尾——它退卻的太快。我此刻不敢求像偉大的居里夫人那樣名聲顯赫,只求不違背自我的信念,做自我理想中的事情。每當覺得自我的好行為與居里夫人的信念有幾分相似時,就會有幾分自豪感。但此刻,我只求從點滴做起,能在自我的潛力範圍下力求完成創造與奉獻。

?居里夫人傳》一書,讀後真是令我感慨萬千,居里夫人的精神也令人難以忘懷。這偉人的一生,絕不白白瀏覽,她在書中記載的一切將是我生活中的楷模,助她重振精神的名言也是我的左右箴言。

第3篇

在我隱隱約約的記憶中,有無數偉人的事蹟與我做伴:在課堂中,從書本上總能接觸到他們用勇氣和毅力譜寫的偉大的、里程碑式的璀璨篇章。其中,最令我難以忘懷的無異於那顆光芒四射、璀璨耀眼的巨星——居里夫人。

每當提到這個響噹噹的名字,我的心靈都會為之震撼,理由很簡單,她對全人類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偶然的機會,我得以翻開《居里夫人傳》一書,得以更加細緻的瞭解她那我自認為輝煌的一生。

居里夫人的一生充滿了奇異的經歷,但無論如何我不想把它形容成一種輝煌。

我忘不了她的童年生活:她自幼就有著過人的天資,加上適宜的家庭背景,塑造了一個具有令人羨慕優秀的她。可是,命運不願成全這個小女孩:她的祖國被侵佔,受著外族沙皇統治。她的童年充滿了憂患,這也漸漸形成了他理想的初衷。她拼命教書攢錢幫助姐姐,為的是實現自己的願望。終於有一天湊成了可以入學的幾百法郎——終於能自己去巴黎大學求學。

進入了巴黎大學,她一刻也不停歇的求學。她租了一間簡陋的閣樓,那裡幾乎什麼也沒有!傢俱都成了奢侈品。這樣一天天、一年年過去了,她為著探索那她熱愛的科學,忘記了多年來的艱辛,忘記了多次倒在書桌前,忘記了她那日益憔悴的、蒼白的面孔。

太多太多的無奈、太多太多的艱難,可她?用她那堅定固執的灰色雙眼告訴了人們一切——她從未屈服。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多少年背井離鄉的生活,多少年艱苦生活的壓迫,她從未屈服!

這就是她那艱苦的巴黎生活,是最令我感慨的那段艱苦卓絕的巴黎生活。

她邂逅了皮埃爾·居里,她的生活從此變化了,變得更加充滿激情!她的丈夫同樣是位忠於科學研究的“夢想家”。他們有了共同語言,他們的結合是兩顆高尚心靈的碰撞,這碰撞摩擦出耀眼的科學成就。

她發現了鐳以後,更加有激情做科學研究,甚至獲得了第一項諾貝爾獎!

可悲哀的是,她正被鐳為人類帶來的巨大用途捧成名人。

她不願做名人,她對那些成天來騷擾的記者感到厭惡,這不是她要的生活!這不是她要的生活?這與當今的社會景象與人民思想有著極大地反差,更是一種對大紅大紫、閒逸奢侈生活的諷刺啊。

她是個“夢想家”,是個永恆奉獻的人,這一點是我最最看重與欽佩的。她一生淡泊名利,不接受財富,不接受名望,“兩袖清風”。在她心中,總有一個使命叫她完成一項又一項科學研究,讓他不斷嶄新科學的遠景,那是不知從何而來的堅定信念,是一個“夢想家”的原則。

我記得那句“即使人變成了沒有靈魂的軀殼,也必須繼續工作下去”。這是皮埃爾的名言。居里夫人她做到了,她的一生,為工作付出的太多太多。八年屋棚下,她與丈夫搞放射學研究。皮埃爾死後,他又忍住哀慟,用這句話激勵自己,努力工作,勇敢生活。她既挑起一個當母親的責任,又不忘她的科學使命。晚年的她,比原來更加艱苦!親人們一個個要麼遠在他鄉,要麼哀傷離去,她孤單地做著工作,終於又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她依然淡定,她作為一個女性給了那些保守勢力重重一擊。此時又一陣軒然的榮譽大波向她襲來,她沒有被打到,儼然像個風浪中歸來的英雄。她以其雄厚的實力來完成自己看似不可能堅持下去的一生。

他甚至經歷了世界大戰的考驗!但並沒有倒下,真令人驚愕和叫絕!

但總有她倒下的時刻。直到她倒下時,她仍未忘記自己的使命。在這一刻之前,她已預兆到自己生命的終結,似乎可以想象她生前為科學事業做出的輝煌燦爛,她捨得拋棄這一切麼?命運不給她疑遲的機會。

居里夫人走了,完成了她的使命,一個在全世界都刻有深刻印記科學事業,終結了。

她的一生很長很長,很是深奧,很是神祕,我無法一一敘述,但可以細細品味、感悟。我回想到了許許多多瘡痍的畫面:祖國波蘭被沙俄痛苦蹂躪時的無奈、失去姐姐與母親時的悲慟、六年過著家庭女教師生活的艱難、巴黎大學夜以繼求學的勞累、夫婦二人四年屋棚下的簡樸、母親撐起女兒們教育事業的重任、對榮譽波瀾的厭惡……

我不禁想起,居里夫人的時代是在近兩個世紀前的19世紀,而當今的21世紀與其大不相同,那時艱苦卓絕的名人事蹟,載入了現在安逸生活中學生們的教材。我深有感觸,居里夫人如何做到這一切?那真是一個神話!漸漸的想起現在的我,深感自慚形穢!早就沒了居里夫人當年生活的艱苦,但為什麼也沒了為自己的信念而奮鬥的精神呢?那種精神哪去了?迷失了麼?時代的發展啊,社會的進步啊,人民的富有啊,都給我們開了一個大大的玩笑,精神食糧——短缺!

我不希望這社會這樣下去。也可能我的感慨萬千只是空乏議論與無病呻吟,但我還是作為一箇中學生真誠的希望再有人能踏上居里夫人的路,用毅力劈荊斬棘,臨摹這個世界楷模的輝煌,將科學的遠景繼續嶄新下去!

我自己當然想這樣,不隱瞞地說,我與之相差甚遠。設定學習計劃的激情,換來的仍是虎頭蛇尾——它退卻的太快。我現在不敢求像偉大的居里夫人那樣名聲顯赫,只求不違背自己的信念,做自己理想中的事情。每當覺得自己的好行為與居里夫人的信念有幾分相似時,就會有幾分自豪感。但現在,我只求從點滴做起,能在自己的能力範圍下力求完成創造與奉獻。

?居里夫人傳》一書,讀後真是令我感慨萬千,居里夫人的精神也令人難以忘懷。這偉人的一生,絕不白白瀏覽,她在書中記載的一切將是我生活中的楷模,助她重振精神的名言也是我的左右箴言。

第4篇

在我隱隱約約的記憶中,有無數偉人的事蹟與我做伴:在課堂中,從書本上總能接觸到他們用勇氣和毅力譜寫的偉大的、里程碑式的璀璨篇章。其中,最令我難以忘懷的無異於那顆光芒四射、璀璨耀眼的巨星——居里夫人。

每當提到這個響噹噹的名字,我的心靈都會為之震撼,理由很簡單,她對全人類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偶然的機會,我得以翻開《居里夫人傳》一書,得以更加細緻的瞭解她那我自認為輝煌的一生。

居里夫人的一生充滿了奇異的經歷,但無論如何我不想把它形容成一種輝煌。

我忘不了她的童年生活:她自幼就有著過人的天資,加上適宜的家庭背景,塑造了一個具有令人羨慕優秀的她。但是,命運不願成全這個小女孩:她的祖國被侵佔,受著外族沙皇統治。她的童年充滿了憂患,這也漸漸構成了他理想的初衷。她拼命教書攢錢幫忙姐姐,為的是實現自己的願望。最後有一天湊成了能夠入學的幾百法郎——最後能自己去巴黎大學求學。

進入了巴黎大學,她一刻也不停歇的求學。她租了一間簡陋的閣樓,那裡幾乎什麼也沒有!傢俱都成了奢侈品。這樣一天天、一年年過去了,她為著探索那她熱愛的科學,忘記了多年來的艱辛,忘記了多次倒在書桌前,忘記了她那日益憔悴的、蒼白的面孔。

太多太多的無奈、太多太多的艱難,可她?用她那堅定固執的灰色雙眼告訴了人們一切——她從未屈服。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多少年背井離鄉的生活,多少年艱苦生活的壓迫,她從未屈服!

這就是她那艱苦的巴黎生活,是最令我感慨的那段艱苦卓絕的巴黎生活。

她邂逅了皮埃爾·居里,她的生活從此變化了,變得更加充滿激情!她的丈夫同樣是位忠於科學研究的“夢想家”。他們有了共同語言,他們的結合是兩顆高尚心靈的碰撞,這碰撞摩擦出耀眼的科學成就。

她發現了鐳以後,更加有激情做科學研究,甚至獲得了第一項諾貝爾獎!

可悲哀的是,她正被鐳為人類帶來的巨大用途捧成名人。

她不願做名人,她對那些成天來騷擾的記者感到厭惡,這不是她要的生活!這不是她要的生活?這與當今的社會景象與人民思想有著極大地反差,更是一種對大紅大紫、閒逸奢侈生活的諷刺啊。

她是個“夢想家”,是個永恆奉獻的人,這一點是我最最看重與欽佩的。她一生淡泊名利,不理解財富,不理解名望,“兩袖清風”。在她心中,總有一個使命叫她完成一項又一項科學研究,讓他不斷嶄新科學的遠景,那是不知從何而來的堅定信念,是一個“夢想家”的原則。

我記得那句“即使人變成了沒有靈魂的軀殼,也務必繼續工作下去”。這是皮埃爾的名言。居里夫人她做到了,她的一生,為工作付出的太多太多。八年屋棚下,她與丈夫搞放射學研究。皮埃爾死後,他又忍住哀慟,用這句話激勵自己,努力工作,勇敢生活。她既挑起一個當母親的職責,又不忘她的科學使命。晚年的她,比原先更加艱苦!親人們一個個要麼遠在他鄉,要麼哀傷離去,她孤單地做著工作,最後又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她依然淡定,她作為一個女性給了那些保守勢力重重一擊。此時又一陣軒然的榮譽大波向她襲來,她沒有被打到,儼然像個風浪中歸來的英雄。她以其雄厚的實力來完成自己看似不可能堅持下去的一生。

他甚至經歷了世界大戰的考驗!但並沒有倒下,真令人驚愕和叫絕!

但總有她倒下的時刻。直到她倒下時,她仍未忘記自己的使命。在這一刻之前,她已預兆到自己生命的終結,似乎能夠想象她生前為科學事業做出的輝煌燦爛,她捨得拋棄這一切麼?命運不給她疑遲的機會。

居里夫人走了,完成了她的使命,一個在全世界都刻有深刻印記科學事業,終結了。

她的一生很長很長,很是深奧,很是神祕,我無法一一敘述,但能夠細細品味、感悟。我回想到了許許多多瘡痍的畫面:祖國波蘭被沙俄痛苦蹂躪時的無奈、失去姐姐與母親時的悲慟、六年過著家庭女教師生活的艱難、巴黎大學夜以繼求學的勞累、夫婦二人四年屋棚下的簡樸、母親撐起女兒們教育事業的重任、對榮譽波瀾的厭惡……

我不禁想起,居里夫人的時代是在近兩個世紀前的19世紀,而當今的21世紀與其大不相同,那時艱苦卓絕的名人事蹟,載入了此刻安逸生活中學生們的教材。我深有感觸,居里夫人如何做到這一切?那真是一個神話!漸漸的想起此刻的我,深感自慚形穢!早就沒了居里夫人當年生活的艱苦,但為什麼也沒了為自己的信念而奮鬥的精神呢?那種精神哪去了?迷失了麼?時代的發展啊,社會的進步啊,人民的富有啊,都給我們開了一個大大的玩笑,精神食糧——短缺!

我不期望這社會這樣下去。也可能我的感慨萬千只是空乏議論與無病呻吟,但我還是作為一箇中學生真誠的期望再有人能踏上居里夫人的路,用毅力劈荊斬棘,臨摹這個世界楷模的輝煌,將科學的遠景繼續嶄新下去!

我自己當然想這樣,不隱瞞地說,我與之相差甚遠。設定學習計劃的激情,換來的仍是虎頭蛇尾——它退卻的太快。我此刻不敢求像偉大的居里夫人那樣名聲顯赫,只求不違背自己的信念,做自己理想中的事情。每當覺得自己的好行為與居里夫人的信念有幾分相似時,就會有幾分自豪感。但此刻,我只求從點滴做起,能在自己的潛力範圍下力求完成創造與奉獻。

?居里夫人傳》一書,讀後真是令我感慨萬千,居里夫人的精神也令人難以忘懷。這偉人的一生,絕不白白瀏覽,她在書中記載的一切將是我生活中的楷模,助她重振精神的名言也是我的左右箴言。

第5篇

近日重新閱讀了《居里夫人傳》,再一次為居里夫人的生命歷程所震撼。記得第一次看完這本書後就激動不已,自覺終於找到了人生的楷模,生活的榜樣。其實本人一向自恃頗高,很少敬佩什麼人,但對於居里夫人,卻是完完全全、徹徹底底地折服了。她的一生,對於我,有著太多太多的啟示。

在我看來,這個本名瑪妮雅?斯可羅多夫斯基的普通波蘭女孩日後之所以會成為舉世聞名的居里夫人,她的家庭、她本人的天賦以及她所處的那個時代都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居里夫人出生時,她的祖國波蘭正遭受沙俄鐵蹄的蹂躪。知識分此文來源於的家庭背景(父母都曾擔任過中學校長),賦予了她良好的修養和強烈的民族責任感,當然也將知識精英的聰慧和堅韌毫無保留地遺傳給了她。開明和藹的雙親和五個孩此文來源於組成了一個其樂融融的大家庭。儘管沙俄施行嚴厲的殖民統治,但身為小妹的瑪妮雅,還是幸福地度過了短暫的童年時光。斯可羅多夫斯基夫婦的教育方式很值得我們今人借鑑。他們從未對孩此文來源於進行過什麼“啟蒙”,而是放開手腳,讓他們自由玩耍,去盡情地擁抱大自然。居里夫人一生熱此文來源於自然、親近自然,想必就是在孩提時代埋下的種此文來源於。父親雖然是一名頗有才華的理科教師,卻從未刻意引導過孩此文來源於的興趣,他甚至不讓小瑪妮雅過早地接觸理科書籍,好讓她在上學後能夠全面地涉獵知識,從而逐漸找到志趣所向。當然,他對於孩此文來源於們的學業還是非常關心,並且要求嚴格的。至於母親,則作出了巨大的犧牲,放棄了女校長的職務,全心全意地相夫教此文來源於。在身患重病、家境窘迫的情況下,她仍舊若無其事地操持家務,不遺餘力地為孩此文來源於們營造一個輕鬆愉快的家庭氛圍,不讓年幼的他們過早地承受心理負擔。由此,我看到了家庭的意義所在,它不僅是每個人成長的搖籃,更是一個塑造人的大熔爐。因此,年輕夫婦若想為人父母,必須慎之又慎,因為從此他們的生活將徹底改變,他們要擔負起一項重大使命——養育一個小生命,將他(她)塑造成一個“人”。這可不比養貓養狗,父母的一舉一動都可能會對孩此文來源於的成長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為人父母,責任重大。我認為如果沒有經過深思熟慮,決不可隨便嘗試。畢竟,我們不僅要對生命負責,還要對社會負責。

斯可羅多夫斯基夫婦的教育是成功的,此文來源於女們不但個個成才,而且團結友此文來源於,感情甚篤。居里夫人和姐姐布羅尼雅間的手足之情尤為感人。姐妹倆先後資助對方完成了大學的學業。其謙讓、奉獻的精神深深地打動了我。我不由聯想到報章雜誌上的一些社會新聞:某家的兄弟姐妹為了爭奪財產而對簿公堂,甚至大打出手。在我看來,他們真該為自己的舉動而懺悔。要知道,大家是一母所生的同胞手足啊!理應好好珍惜這樣的血緣親情才對,為什麼一旦牽涉到利益問題,就變得如此自私無情呢?他們為了一點蠅頭小利,拋棄了生命中最可寶貴的財富,實在是得不償失吶!作為一個獨生此文來源於女,我真的非常羨慕瑪妮雅的家庭,羨慕她與姐姐之間的那份無私真摯的親情。

事實上,為了給姐姐籌措學費,年少的居里夫人飽嘗了世態炎涼。十七歲那年,她孤身一人背井離鄉,去外省當家庭教師,一當就是六年。這六年寄人籬下的生活,讓她逐漸意識到了社會的複雜,人性的複雜。失戀的痛苦經歷,更教會她該如何選擇終生伴侶,如何從本質上去認識一個人。看來,“長大”的確不是一件輕鬆的事,磨難是不可避免的。。

整本書中,對我觸動最大、也最具現實意義的是居里夫人在巴黎求學的那章。她當時經濟拮据,為了避免干擾,便從姐姐家搬到了一個陰冷的小閣樓上。每天七點起床,學習到凌晨三點方才就寢。冬日的巴黎寒風刺骨,一床薄被哪敵嚴寒。於是,瑪妮雅只能將所有的衣服都蓋在被此文來源於上,甚至將椅背壓在上面,以此來增加重量和溫暖感。僅有的一點生活費只夠她終日以水果果腹,根本談不上添置衣物。她正是穿著打補丁的衣裙和墊著硬紙板的破皮鞋度過了在索爾本大學的求學生涯的。看到這裡,我真的不知該說些什麼才好了。現在的我,生活得太安逸了,以致於空有雄心壯志,卻拿不出半點實際行動。自訂的學習計劃哪回不是落得個虎頭蛇尾、一紙空文的下場。我實在很想擁有居里夫人拼搏奮鬥時的那股此文來源於勁頭,哪怕是三分之一也行。但我清楚,有些東西看的時候心潮澎湃,熱血沸騰;可放下書本,跑到外頭教太陽一晒,那點所謂的“激情”便十有八九揮發掉了大半。要是再耗上幾日,肯定消失得無影無蹤。現在我算是明白了:其實成功的祕訣人人都懂,問題在於真正能身體力行、持之以恆的人只佔少數;所以,成功者寥寥。我若想成功,必須痛下決心,嚴格要求自己我只希望這次的“激情”可以持續地長久一些,但願我能夠儘快找到自我奮鬥的動力。畢竟,一個人想要成就一番事業,是需要一點精神支柱的。我的支柱究竟在哪兒呢?

也許上面的話題顯得有些無病呻吟,但那確是我目前的疑惑之一。當然,對於人生,除了迷惘,我尚有許多幻想。比如說:此文來源於情、婚姻。那麼,怎樣的此文來源於情和婚姻可稱得上是理想和美滿的呢?我覺得,居里夫婦的例此文來源於給了我最好的回答。他們的婚姻揭示了夫妻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