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關於學習閱讀心得8篇 讀萬卷書,心得實踐

本文將探討學習閱讀的心得體會,幫助讀者提高閱讀能力和技巧。閱讀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不僅能夠拓寬視野,還能夠提升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通過分享學習閱讀的心得,我們希望能夠激發更多人對閱讀的興趣,併為他們提供有效的閱讀方法和策略。

關於學習閱讀心得8篇 讀萬卷書,心得實踐

第1篇

假期裡,我讀了《窗邊的小豆豆》一書,不禁為小林宗作校長那無痕的教育藝術和真正關注孩子的愛心所深深折服和感動。

小林校長建立的學校——巴學園是一所令人嚮往的學校:教室是用電車做成的,教室的座位可以根據當天的心情和方便自由選擇,上課時可以從自己喜歡的那門功課學起,如果大家學習很努力,上午便把一天的學習計劃都完成了的話,下午便可以去散步,散步時,老師便相機教授理科,歷史,生物等知識,還可以去露營,去野炊,去溫泉旅行——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在與大自然親密接觸,融洽相處中,孩子們像小鳥一樣快樂地學習著,成長著——巴學園真是孩子們學習的寶庫,成長的樂園!

是的,巴學園的確是一所獨具特色的學校,而它的每一個與眾不同之處無不滲透著小林校長的良苦用心,凝聚著他對學生真摯的關愛。正是這種對孩子的真正關心,才使他能夠時時、事事、處處站在孩子的角度,從孩子的需要出發,想孩子所想,做孩子樂做,這正是他教育成功的祕訣。是愛,創造了奇蹟!

愛是什麼?愛是耐心與尊重。為了訓練孩子們的表達能力,小林宗作校長專門設計了午飯時說話的節目,他認為“孩子們在別人面前清楚、自由、毫不羞澀的表達出自己的想法,是絕對必要的。”其中一個男孩無論如何也“不想說”,因為“我沒有什麼可說的。”通常,我們遇到這樣的情況可能就讓學生坐下了,但是小林宗作校長沒有這樣簡單地行事,而是一步一步地引導,從“哎”到“起床了”到“刷牙了”到“到學校來了”。小男孩一點一點地找到了要說的話,並且獲得了師生熱烈的掌聲。我相信,這掌聲會使他終生難忘。這期間一點點樹立起來的自信,也會使他終生受益的。

在我們的生活和工作中,如果我們也能像小林宗作校長那樣,多一份耐心,少一點呵斥;多一點尊重,少一點輕視;多一些循循善誘,少一些粗暴專橫,我們的孩子是不是會發展得更好?

在我所教的班級中,有一個男生起來回答問題時,總是要顛來倒去地重複好幾遍,而且頻率很快,幾乎一眨眼的功夫他能重複兩三遍。比如說背詩吧,記得有一次,我檢查他背《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前邊兩句背得還可以,第三句便開始重複,“氣蒸雲夢澤,氣蒸雲夢澤,波撼波撼波撼……”每當此時,學生便忍不住鬨堂大笑,“哎呀,這都念的什麼經呀,煩死了!”“拜託x大人,您就別結了,俺都暈了。”更有甚者,竟低聲吹起了口哨。那個男生面紅耳赤,重複的頻率更快了。每當這時候,我都會嚴肅地要求學生保持安靜,耐心地聽他把話說完。“我們要給他時間!”“每個人都是有自尊的,不是嗎?”往往這個學生回答完一個問題後,臉上總是汗涔涔的,但同時也浮現出一絲笑容,如釋重負般。慢慢地,該生說話重複的毛病漸漸改掉了,而語文成績也越來越好。我想,這正是我們的耐心和尊重給他的鼓勵吧。誠然,課堂時間是寶貴的,該生回答問題確實費時較多,但是如果我沒有足夠的耐心,給他充足的時間讓他把話說完,而是無情地把話打斷,讓他在一片鬨笑聲中坐下,試想,他會怎麼樣呢?

愛是什麼?愛是信任和鼓勵。在書中,小林校長一有機會就對小豆豆說“你真是一個好孩子,”對高橋一直說的是“你絕對能做到!”正因如此,在別人眼裡“怪怪”的小豆豆內心也懷有了“我是一個好孩子”的自信,每天心情都是好的。慢慢地,變成了一個大家都能接受的孩子,最後成了著名的電視節目主持人和社會活動家。而身有殘疾的'高橋君後來則成了某公司的要員。

我所教的班級中,有一個女孩,長得很靚麗,忽閃著一對黑葡萄似的眼睛,透著一股聰明伶俐勁。這個女孩七年級時學習還不錯,可是到了八年級,不知為什麼,忽然好像換了個人似的,每天只忙著梳妝打扮,不愛讀書學習了,還經常在課堂上打瞌睡。作為班主任,我多次找她談話,女孩理直氣壯:“我就是不願意學習了”。“學不進去了”。“學好了有什麼用”。“能考上好大學嗎?”“考上好大學能找到好工作嗎?”雖然我講了好多道理,舉了很多事例,但是人家一點也不為所動。有時候嘴上答應得好好的,但課堂上照常心不在焉。唉,人呀,失去了目標和動力,怎麼能夠奮發進取呢?但我還是不甘心放棄,苦苦思索怎樣才能幫助她。

偶然的,我聽到她在教室裡唱歌,唱得還挺不錯。我決定抓住這個機會。我衝她豎起大拇指說:“哎呀,小彤,你唱得真好呀!”“是嗎?老師?你聽到了?好聽?”她臉上立刻露出了驚喜的神情。“好聽,好聽極了,都快趕上阿蘭了。”“謝謝老師!我就是喜歡唱歌。”

我的眼睛一亮,“那你可以學個音樂呀!學點藝術很不錯的。”“我這樣還能考上高中嗎?”她的眼睛裡閃過一絲疑慮。“沒問題!依你的素質和能力,考個三中音樂班還不是小菜一碟?”“真的嗎?老師,你真的這麼認為?”她的眼睛亮晶晶的,一眨不眨地看著我。“嗯。”我用力點了點頭。她的臉頓時笑成了一朵菊花。

那節課我們學習杜甫的長詩《石壕吏》,沒想到她竟然很快背過了,而且默寫時只錯了幾個字,看著這樣的成績,怎能不令人欣慰?更令人欣慰的是,她上課時的那種狀態,背書時的那種神態,那麼投入,那麼專注,一顆心完全沉浸在書本里了。而這不正是我們老師最希望看到的情形?

我心裡欣喜:“小彤,你終於回來了。”我和她約定,“小彤,希望能再看到從前的你!”“一言為定!”她爽朗地說道,並向我揚起了小手。聽著她銀鈴般的笑聲,心中蕩起的是隻有教師才能體驗到的幸福。

是的,教師對學生的信任和鼓勵是學生揚起風帆前進的動力!

愛是什麼?愛是寬容和理解。在掏糞事件中,我們看到了小林校長對孩子的寬容。小豆豆為了一個掉在糞池裡的心愛的錢包,居然連課也不上,而是奮不顧身地在廁所掏口舀糞,舀出來的東西在地上堆得像小山一樣高。當我們看到這種情形,瞭解到事情的原委,我們會怎麼做?怎麼處理小豆豆?是不是會罰她的站?甚至讓她寫檢查?而小林校長只是“稍微把臉湊近了小豆豆的面孔,像好朋友似的說:‘弄完以後,要把這些全都放回去。’”然後就走開了。既沒有發火,也沒有訓斥。而這樣處理的結果是:小豆豆不但把那座小山完全放回了原處,而且從此改掉了她之前一上完廁所就往下看的壞毛病!神奇吧?而這,其實正是先生獲得成功的原因:他總是懷揣著愛,總是站在孩子的角度,以一個孩子的視角來看問題。所以,他總能很好的理解孩子的心理,因為他走進了孩子的心靈。

這就是教育!你看不到一點教育的痕跡,但的確收到了“潤物細無聲”的效果!這是愛創造的奇蹟!

願我們的心中多一些這樣的真愛吧!多一些這樣的寬容吧!蹲下身來,彎下腰來,在與孩子平等的對視中,傾聽他們的心聲。

關於學習閱讀心得8篇 讀萬卷書,心得實踐 第2張

第2篇

經過一段時間的教學,我發現有的孩子朗讀讀能力很強,有的孩子不會讀書。我們班有一個孩子讀書的時候,需要用手指指著字一個一個地讀,還不一定讀得對。怎麼會這樣子呢?要怎麼樣才能讓像他一樣不會讀書的孩子變得會讀書。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xx年版)對於每個學段的閱讀要求做了明確的規定。其中,第一學段(1~2年級)的閱讀要求中有一條是這樣的:要學習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進而學習默讀。對比班裡幾個不擅讀書的孩子,我想,分兩個方面來談談我的感想。

每天的語文課是最能檢查孩子閱讀能力的時間,作為教師不能放過,要儘可能的給每個孩子讀書的機會,對於不能流利朗讀的孩子要強化練習。

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的魅力是神奇的,它能調動學生內在的潛力,促使他們積極思考。也可以說興趣是閱讀的內驅動力,有了這個動力,學生就會擠時間閱讀,所以要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提高閱讀的效率,關鍵還在於培養學生對閱讀的興趣。

⑴抓住上課剛開始的有利時機,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以精彩的開場白或話題引發學生濃厚的興趣,激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之進入最佳狀態,為整堂課拉開序幕,良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

語文教學不僅是一個認識過程,而且也是情感活動過程。在課堂教學中,我時刻注意保持輕鬆愉快的氛圍,充分滿足學生敘述的願望;真誠和藹地對待每一位學生,把微笑帶進課堂,將歡樂帶給學生。

國小生活潑好動、喜愛表演。在低年級教學童話一類性質的課文,可以讓學生扮演成文中的角色進行分角色表演,既發展了學生的個性特長,又能使學生有個性化的體驗和表達,從而達到享受閱讀的樂趣。使學生在“樂中學,趣中獲”。

教師要特別注重讓學生體會成功感,因為成功越大,興趣越大,動力越大。當學生在某一方面獲得了一點成功,他們也會像成人完成了一個重大科研專案一樣感到高興,繼而對閱讀產生濃厚的興趣並獲得巨大的內驅力,驅使他們向著進一步的成功邁進,從而形成穩定而持續的興趣。我在教學中儘量多地創設競爭和成功的機會,讓學生體會到通過自身努力取得成功的快樂,感受到努力的價值。

我們班有一部分學生的拼音不過關,在教學時要繼續強化這些孩子的拼音。在教學時,對於那些拼音不過關的學生要時刻訓練,儘快地讓那些孩子不拼就會讀出漢字的讀音。

我們說拼音是識字的一個工具,但是沒有拼音了就沒辦法識字了。我說不是的。關鍵在於我們的孩子有沒有這個意識來學習漢字。作為國小低年級的學生,需要老師來指導他如何學會閱讀,那麼就需要老師來培養好的方法和習慣。

⑴在教學新課時,讓學生標出不會讀的地方和不認識的字,從而形成一種習慣。每讀一篇文章,都有一個比較明確的閱讀目的。

⑵使學生養成認真朗讀的習慣。每次朗讀都要提醒學生眼到、口到、心到。

⑶使學生養成認真傾聽他人的習慣。我們班有一小部分學生在別人讀書的時候會不自覺得開小差,因此老師在指名學生朗讀時,要適當提一些問題給學生,使所有的學生在聽的時候也能認真地思考。

③細讀課文,把課文讀流利、讀正確,帶著問題深入讀課文,這樣逐步練習將能養成認真閱讀的習慣。

培養孩子的主動性首先要讓孩子學會自學。要真正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就必須想方設法讓學生擺脫“你講我聽”的思想束縛,在堂上安排充足的時間讓學生自學。

對在學習上取得成功的學生,及時加以肯定、表揚,讓他們把成功的喜悅變成自學的動力,牢固地確立起自學的信心。

“以學生為主,以自學為主,以讀書為主”。這樣學生的主動性會逐步調動起來,從而形成習慣。

第3篇

5、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瞭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在閱讀中積累詞語。

6、閱讀淺近的童話、寓言、故事,嚮往美好的情境,關心自然和生命,對感興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並樂於與人交流。

7、誦讀兒歌、童謠和淺近的古詩,展開想像,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

8、認識課文中出現的常用標點符號。在閱讀中,體會句號、問號、感嘆號所表達的不同語氣。

9、積累自己喜歡的成語和格言警句。背誦優秀詩文50篇(段)。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5萬字。

2、初步學會默讀。能對課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問。

3、能聯絡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詞典和生活積累,理解生詞的意義。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

5、能複述敘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動的形象和優美的語言,與他人交流自己的閱讀感受。

6、在理解語句的過程中,體會句號與逗號的不同用法,瞭解冒號、引號的一般用法。

8、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詞語、精彩句段,以及在課外閱讀和生活中獲得的語言材料。

9、誦讀優秀詩文,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背誦優秀詩文50篇(段)。

10、養成讀書看報的習慣,收藏並與同學交流圖書資料。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40萬字。

1、在《新課標》的要求下,第一點就是要讓學生“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但是對我校學生課外閱讀的情況的`調查研究表明。大部分學生受家庭環境和求學條件的制約,學生課外閱讀量有限,同時也沒有養成很好的閱讀習慣。我們通過調查研究,瞭解到幾個比較突出的問題:

(1)學校活動開展和各種爭創活動太多,擠佔了教師們大量教學時間,為了抓質量,語文老師對學生課外閱讀工作重視不夠。

(2)學生成績良莠不齊,讀書條件各不相同,造成大部分學生視野狹窄,只停留在所教語文課的小圈子裡,課外閱讀時也只停留在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寫法的領悟還很表面,語言的積累更少,沒有達到課外閱讀的目標。

2、學生的閱讀興趣不是與生俱來,而是在閱讀實踐中被激發出來的。只有給學生提供足夠的閱讀資源,並保證充足的閱讀時間,才能確保課外閱讀計劃不成為一紙空文。各班語文老師提倡學生利用各種節假日、雙休日讀課外書,規定平均每天不少於半小時。在培養學生課外閱讀習慣的最初階段,為他們提供充足的閱讀時間、提供充足的閱讀資源,可以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自主閱讀的習慣,讓他們學會和書做伴,與書交友,快樂成長。

第4篇

讀饒傑騰《真語文就是語文》這篇文章時,一下子被文題所吸引。因為前些時間,讀到一些關於真語文的文章,一直在語文教學崗位上,一直喜愛著語文課堂,一干就是二十多年。想看看不同的人對語文的理解,於是,認真讀完了此文,感覺受益匪淺。

作者認為真語文需要語文教師的真功夫。什麼是真語文真功夫?聽、說、讀、寫的功夫就是語文的功夫,如果可以這樣表述的話,那麼作為語文老師,我們在這樣的四項語文技能中,真的下了多少自己的功夫呢?單就後兩項的讀寫,一個語文教師自己實踐了多少。回看我們身邊一線的語文老師,他們把自己大量的時間用在了批閱學生作業上,用在自己日常繁多的教學事務上,真正能夠靜下心來讀書的,確實很少。至於寫的方面,一個語文教師一學期下來,可能沒有寫過一篇自己的文章,那些參加功利比賽的論文除外。真做,是從自我開始;真做是從現在開始;真做,是從讀寫開始。我國的學者魏書生也說的這樣的話:少埋怨環境,多改變自己。這是一種思維,更值得語文教師思考。怎樣更好地生活?怎樣更好地豐盈自己的精神世界?怎樣讓自己的語文課堂鮮活靈動?我們別無選擇:語文老師需要真行動,需要聽說讀寫的真功夫。這可能是從“源頭”做起功夫。功夫不是一天兩天,而是長期一貫的'習得。

真語文需要學生的真閱讀。說到閱讀,只要稍微內行的人,都知道它對一個學生語文水平提高的必要性、重要性。現在的學生真正在讀嗎?學生課外閱讀,我們只是倡導而已,一直很難得到真正的落實。一是孩子沒有自己的書讀,除了課本和教輔以外,孩子的書包別無其他。二是孩子連自己的作業都難以應付,大多數監護孩子的不喜歡閱讀的家長更是無法指導孩子課外閱讀。我班的40個孩子大多數父母都是打工一族,很多還是外地來膠州的打工者。本身文化層次不高,對學生的學習不是很用心,更別說讀書了。讓老師常掛在嘴邊的話一再落空。三是大量的作業壓的孩子沒有閱讀的時間。各科都在搶學生那有限的時間,課內作業都疲於應付,課外閱讀從何談起?這個問題需要我們全校教師尤其是校領導的高度重視才能解決。

真語文需要師生共振的真課堂。為什麼這樣說?我們靜下來看看語文課堂上的一些現實:一是課堂裡花裡胡哨的東西多,表面熱熱鬧鬧,實在沒有多少。老師“振動”的多,模仿的多,趕潮的多,標新立異的多。語文課越上越複雜,語文課越來越難教,這是事實。為什麼?語文課要學的要表現的東西多啊。其實大道至簡,大音希聲。越是簡單就是豐富。不要在語文教學中失去了語文的本真。

第5篇

首先感謝學校給我們搭建了這樣的閱讀學習和讀書交流的平臺和任務,我也才真正的有機會靜下心來細細拜讀了於老師的《做一個學生喜歡的老師——我的為師之道》這本書,從中收穫頗豐。

於永正老師曾經說過一句話:教了48年的書,最終把自己教成了孩子。作為教師,應該按照自己喜歡的老師來塑造自己!始終不要忘記自己曾經是一個孩子!最令我最敬佩的是他始終向學生交出這樣的名片:微笑,下面是尊重、理解、寬容;反面是負責。我想,讓於老師永葆青春的奧祕或許就在於他有一顆永不褪色的童心和永遠勤學的恆心吧!

每個學生都渴望老師喜歡他。美國託德威特克爾:“不強求你喜歡每個學生,但要做出喜歡他的樣子。如果你的行為並不說明你喜歡他們,那你無論多麼喜歡它們都沒有用。但是,如果你的行為表現出你喜歡他們,那麼,無論你是否真的喜歡也無關緊要了。”做出喜歡他的樣子,可以是——一個動作、一個微笑、一句話、一件小事、一件小禮品……尊重是做人的原則,微笑是一張永恆的名片,掌聲是有力的讚美,相信和期待也是表達對學生關愛娥一種方式。是的,調整好心態,把握我好尺度,多換換角度思考,你的課堂定會收穫別樣的風景

學生喜愛的老師不一定是最美麗的,但可能是和藹可親的;學生喜愛的老師不一定是孩子王,但可能有著獨特的魅力。

現代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說過:“學校的教師應該是一幕戲的導演,更應該是演戲中的一個角色,他應該指導學生怎樣排演,並且跟著他們一起演。”

做一個學生喜歡的教師,既要注重言傳,更要注重身教。

是呀,教師必須嚴於律已,時時做學生的表率。老師要身體力行。教師的一言一行、一顰一笑都受到學生關注、給學生以影響,學生不僅聽你說教,更在看你的行為。言傳不如身教,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凡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要先做好;要求學生不做的,你自己首先不做。教師要在學生良好習慣養成的過程中成為學生的表率和楷模。如,作為班主任,早晨到校看到學生在上自習,可是班內地面上有垃圾,首先要做的不是訓斥學生為什麼不把地面打掃乾淨,而是親自那笤帚把地面打掃乾淨。學生看到後也會這樣做,下次就會把地面打掃乾淨,然後再上自習,而且會注意在以後不再亂扔垃圾。類似這樣的事雖然看似生活中的小事,但是教育無小事,作為教師我們要以身作則,幫助學生養成好習慣,同時還應該積極主動檢討自己的言行中有無不良習慣,用自己良好優雅得體的言行舉止去感染學生,教育學生。事事無小事,只有在小的方面養成良好的習慣,才有可能在大的方面有所突破。

做一個學生喜歡的教師,要平等對待學生,與學生建立融洽、和諧的師生關係。

“我認為自己是與學生同樣的人。真心地做學生們的朋友,永遠保持歡樂,設法消除憂愁。我要作學生的朋友,我要學生作我的朋友。”葉先生真心把學生當成了自己的親密朋友,把真心為了朋友好作為教師工作的目的,透出了對學生的真心愛護。如今的學生大多數是獨生子女,缺乏受挫體驗和教育。因此,教師不要把自己置於高高的神壇上,不以居高臨下的姿態俯視學生,給學生建議一些“好路”,讓他們少走彎路;在問題前和他們一起分析綜合,讓他們作出理智的決定。但絕不替他們走路,讓他們自己去實踐。對學生採用激勵式教育,對其點滴進步或成績,都要給予充分的肯定,決不應視而不見。老師必須懂得愛所有的學生,把學生當作朋友來對待。

我很有幸地成為了一名教育工作者。面對現在的學生有時也在抱怨,現在的學生很難管理,也很難教育。現在想來,應該試著用一顆真誠的心來對待他們,可能會收到良好的效果。現實生活中,我們都需要愛的陽光普照,沒有愛就沒有我們的世界,更談不上我們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在孩子們的眼裡,老師就是愛的化身,在老師的身邊,就會享受到愛的呵護與滋潤。把學生當作朋友來對待,有利於更加充分地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更好地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成長。把學生當作朋友來對待,能夠減少師生之間的距離,有利於師生之間的交流,有利於師生之間共同進步,共同發展。把學生當作朋友來對待,也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教師是教育者,同時也是受教育者,教師不僅僅是學生的老師,更是學生的朋友,這就是所謂的良師益友。為此,我們在工作中要真摯地關心和幫助每一個學生,經常與學生進行溝通,和學生進行平等交流。

做一個學生喜歡的教師,要幫助學生養成好習慣,從而得到做人做事的經驗。

“學校教育應當使受教育者一輩子受用”。習慣的培養要具體在每一件事情上,做總比說更具有說服力而且效果也更好。教育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但往往我們總愛只掛在口頭說說,最缺乏的就是做。養成好習慣,要從最細微最切近的事物入手。文中始終持“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的理念,引導學生“養成好習慣”。書中在描述培養學生好習慣的幾個細節上:開關門窗、種植蔬果……習慣成自然,把好的方法教給孩子,在這樣優秀的自然性的牽引下,孩子會自覺地主動學習、努力勞作、關心他人。葉老樸實的話語中也為我們在班級中開展學生良好的習慣培養指明瞭方向:無論學校教育還是家庭教育,都要把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作為首要任務,良好的習慣會讓孩子終身受益。而培養孩子的好習慣都要從細微處抓起,從一點一滴抓起。教師要善於觀察、發現,對孩子良好習慣的培養,要有足夠的細心和耐心,要一個一個地提醒、引導,抓反覆,抓落實,持之以恆,直到抓出實效為止。其實,教育就是培養習慣,讓良好習慣成為一種本能,一種能力,一筆財富。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思維方式,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正像葉老所說的那樣:“所謂教育,無非是從各方面給學生好的影響,使學生在修養品德、鍛鍊思想、充實知識、提高能力、加強健康各方面養成好的習慣。”

做一個學生喜歡的教師,要發揮教師主導作用,讓學生學會主動學習,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我不怕多費學生的心力;我要教他們試讀、試講、試做探討、試做實習,做許多的工作,比僅僅聽講多得多;我要教他們處於主動的地位。”

“他們沒有嘗試過的事物,我決不滔滔汩汩地一口氣講給他們聽。他們嘗試過了,我才講。可是我並不逐句逐句地講書,我只是給他們糾正!給他們補充,替他們分析或綜合。”是呀,作為老師我們不能總是把學生抓在手中不放,要讓學生學會自己動腦,不能一味地給學生答案和結果,而是要教給學生解決問題和獲得結果的方式方法。教師的工作在於促使學生從身邊的事物中尋求真知識,並用真知識來支配他們的行動。當孩子遇到事物,想不通,說不清的時候,學生就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慾,發生了求知的動機,這時,再加以點撥,引導他們親自去探索、去試驗,並在這個過程中獲得對這一事物的新認識。這樣一點點地去引導,使學生逐漸養成自主學習的能力,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例如在低年級教學中,每節課教完知識後,都要讓學生總結,目的是讓學生明白這節課都講了什麼、哪些是重點、自己理解掌握多少。鼓勵學生理論聯絡實際,教師從中做好引導、輔導的工作。這樣訓練一段時間,學生就會漸漸的養成並提高自學能力。通過類似這樣的教育引導,不僅能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突顯學生的主體地位,也逐步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教學效果也會明顯提高。將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這樣有助於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的培養。在課堂教學的設計上,我們不但要站在“執導”的角度上精心設計學生在課堂上的“表演活動”,自己也要積極的參與進去,同時要在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造性教學等方面做好充分的考慮。其實,學生就像是一粒種子,我們只有用科學的方法播種,種子才能生根發芽,不斷壯大。因此,作為播種者的我們,課堂的教學設計要精細、科學、實用,就像一位導演一樣,既要有巨集觀的策劃和謀局,又要有微觀的設計與優化,這樣更有利於學生積極的參與一系列的主體性活動。

通過讀於老師的書,我深深被於老師有著像水一樣溫潤、奉獻、寬容、清潔的品質所打動。我欽佩,我折服,欽佩於老師的智慧,折服於老師的中庸。最後引用於老師的話:“既然命運讓我們做了教師,就讓我們做學生最喜歡的老師,做最好的自己!因為生命與我們只有一次。”作為一名國中教師,我將用最大的熱情投身到教育事業中去,不斷學習著,不斷進步著。為教育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

第6篇

怎樣培養真正的人?我想這是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應該烤問自己的問題。所以當我的目光觸及蘇霍姆林斯基《怎樣培養真正的人》時,心中蕩起震顫的喜悅與激情,就像久在黑暗中摸索的人突然看到了一盞明燈,在沙漠中跋涉的人遇到了一口清泉一樣,我撲入這本書的懷抱,一氣讀完了這部著作。

這位老人痴情著心愛的教育事業,用崇高的品格和對教育的痴情點燃人性的燈盞,照徹教育者的心底。這部書是一線教師對學生進行道德倫理教育的好教材,它會使你在迷茫困頓中洞啟心扉,收穫豐裕的教育智慧。

蘇霍姆林斯基的人生主題是培養真正的人——具有和諧的、多方面精神生活的人。他從馬克思主義關於人的全面發展理論出發,創造性地將“全面發展”“和諧發展”個性發展"融合在一起,提出"個性全面和諧發展"教育思想,並將其作為學校教育的理想和目標。在他看來,所謂"個性全面和諧發展"即"意味著人在品行上以及同他人相互關係上的道德純潔,意味著體魄的完美、審美需求和趣味的豐富及社會和個人興趣的多樣。"蘇霍姆林斯基認為,一個個性全面和諧發展的人,應當"第一,是社會物質生產領域和精神生活領域中的創造者;第二,是物質和精神財富的享用者;第三,是有道德和文化素養的人,是人類文化財富的鑑賞者和細心的保護者;第四,是積極的社會活動者、公民;最後,是樹立於崇高道德基礎之上的新家庭的建立者。"

蘇霍姆林斯基強調指出,全面發展是指學生的身體、品德、智力、勞動和美感等方面都得到發展。忽視哪一方面或只偏重哪一方面的教育,都是片面的教育。個性全面和諧發展教育則要求"使智育、體育、德育、勞動教育和審美教育深入地相互滲透和互相交織,使這幾方面的教育呈現為一個統一的完整過程。但是,個性全面和諧發展並非要求每個人的所有方面都均衡發展,也不意味著每個人能夠勝任所有的工作,能夠不停地從一個職業轉到另一個職業。蘇霍姆林斯基對此作了清楚的說明:"全面發展的思想是跟樣樣都做而又不求甚解是毫不相容的,"於是,全面和諧發展就與個性發展有了必然的聯絡。在他看來,人的全面發展同掌握高深的知識、同積極的社會活動和勞動活動、同任意選擇職業的可能性聯絡著。所有這一切都要求個人興趣與社會需要相結合,職業則應適合於人的天賦和志向。因此,可以說,個性發展和全面和諧發展是一個相互聯絡的統一體,沒有個性發展,全面發展是難以實現的。

蘇霍姆林斯基關於個性全面和諧發展的觀點是他的"個性全面和諧發展"教育思想和實踐活動的基石,也是他的全部教育理論和教育實踐活動的起點和終點。以當前上海市、青浦區“二期”課改“人本”理念觀照大師充滿人性的教育思想,我們會驚奇地發現,課改中的諸多倡導在其中早有精闢的闡述。他無意要穿透什麼,而是依循了教育的的本真——人的相互關係。在新課改大潮的背景下,閱讀大師的書,感到無比親切與溫馨。

蘇霍姆林斯基把“培養學生接受教育的能力”當作教育的首要任務,他認為,假如我們的孩子都能以樂觀的情緒看世界,周圍的世界都能向他展示美麗、精細、溫和色彩,他就會貪婪地聆聽你的每一句話,接受教導和進行自我教育。“教育必須保護孩子們心靈中巨大的、無可比擬的精神財產和精神財富——歡樂和幸福。”可以讀出,大師的“培養接受教育的能力”並非是教化孩子,而是通過與孩子和諧交往,給孩子的生活以無比的歡愉和幸福。而我們眼下又在做什麼?我們的許多老師把精力疲於“執行”與“管束”,將生動活潑的心靈拘囿於所謂道德條例的狹小空間裡,並非從“人性”情感的需求出發,做坦誠幽默的對話者和學生心聲的傾聽者,而是從教師的權威出發,將自己異化成德育條例的執勤者,儘管有些教育者擺出一副和藹的動人姿態,對學生進行循循善誘的教育,但最終還是將學生溫柔地奴化。理解了這一點,我們的德育工作就不會僅剩餘幾面流動紅旗和幾張量化考核表,而是關注孩子健康的心態、昂揚的情緒、以及忠誠奉獻、慷慨無私等敏銳崇高的道德感。這就需要教育者們拋開功利和權威的慾望,於細微處關愛學生,從“人性”而非奴性的角度出發,開闢自己的語言如音樂一般,錚錚奏響在學生心靈,使那些冥思苦想的話語,成為孩子無比的歡樂,這時的學生就成了靈動的受教育者。“要照著應該做的那樣去做,不是為了給人看,不是為了讓人看到你的好舉動而誇你,而是憑著良心辦事”,這樣的話語似乎每一位教育者都會給孩子講述,蘇霍姆林斯基卻認為,這是心靈中最細微、最嬌嫩的一角——自尊心的輕微觸及。要讓孩子創設這樣的感受:在他周圍沒有任何人監看,而是他自己善於捫心自問,讓“自我”的聲音在“人”的`身上說話,也就是練就孩子自我教育的能力。反思在日常的教育中:要麼是不厭其煩地催促,機敏地注視著學生的每一個動作,使學生最後變得麻木和意志的虛弱無力;要麼是通過表揚或物質獎勵來督促,使學生的良心依附於外在利誘。一旦形成這種外力的慣性,學生內在的自我教育能力就會弱化或喪失。也許他的一生都不會善於控制自己,靠自己的力量處理問題。康德說:“有兩種偉大的事物,我們越是經常執著地思考它們,我們心中就越是充滿永遠新鮮、有增無已的讚歎和敬畏,那就是我們頭上的燦爛星空和我們內心的道德法則!”只有外在的社會要求要求轉化為自我內在的價值取向,內心的道德法則才會如星空一樣發出璀璨的光芒。從“人”的相互關係來講,啟迪孩子用良心支配自己的行為,也意味著信賴和至誠,意味著“人性”的喚醒。

夜色闌珊,那些充滿人性的話語如醍醐灌頂,強烈撞擊著心靈,“人生下來,並不是為了像塵埃那樣無影無綜地消失,而是為了在自己身後留下痕跡——永久的痕跡。”

我們的身後是發展中的一個個豐滿的生命,要培養真正的人,在教育身後留下動人的痕跡,就需教育者學會尊重學生的情感,站在人性的角度,用激情和智慧奉獻自己衷愛的教育。

第7篇

假期裡,我讀了一本教育戰線上人人稱頌的好書——《陶行知教育名篇》。初步領會了陶老先生的教育思想,感受頗深。

陶先生提出了“教學合一”,“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而在教學生學”、“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先生須一面教一面學”。他認為好的老師不是教書,也不是教學生,而是教學生學。教學一方面要老師負指導的責任,一方面要學生負學習的責任。對於一個問題,不是要老師用全部現成的解決方法來傳授學生,而是要把這個解決方法如何找來的過程組織好,然後指導學生,使學生以最短的時間、經過類似的經驗,自己將這個方法找出來,並且能夠利用這種經驗來找別的方法,解決別的問題。有了這種經驗,學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識,成為主動學習者。教師應不斷研究,才能時常找到新理,只有學而不厭,然後才能誨人不倦。

陶老先生提倡“愛滿天下”,他是對學生充滿愛心的典範。書中的一句話特別震撼我的心靈——“真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裡發出來的,才能打到心裡的深處。”從先生的話中,不難領會,離開了情感,一切教育都無從談起。學生們的喜怒哀樂就在臉上,作為班主任,我們一定要做個有心人,細心觀察他們每天的心情,心理疏導也是我們的職責。千萬可別忽視了孩子們的情感,我們應該把指責、批評、抱怨,換成啟發、表揚、激勵。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裡有牛頓,你的譏笑裡有愛迪生。”尊重學生還要學會欣賞學生,特別是對於那些學習基礎差、紀律鬆散的學生,我們更要努力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並把這閃光點放大,讓每個學生都有展示自己才華的機會,讓每個學生都在成就感中獲得自信。

陶行知先生之所以偉大,還體現在他的`無私奉獻上,為了中國的教育事業,在家庭生活異常貧困的條件下,他依然用自己的稿費創辦了南京曉莊師範,依然一心撲在教育事業上,這樣的奉獻精神怎能不讓我們為之感嘆!

勇於開闢的實踐精神,矢志不渝的奮鬥精神,淡泊名利的奉獻精神,與時俱進的創造精神,追求科學的求真精神,陶先生所表現出的精神是永遠值得後人所學習。醫者可治百病,師者育桃李,工作的不同,事業的不同,生命也會因此有不同的光彩。學陶師陶,乃師者所畢生學習的。董必武有詩曰:“敬愛陶夫子,當今一聖人。”陶行知先知是中國近代教育的聖人,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我們更應該積極學習和踐行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努力成為合格而且優秀的教育工作者!

總之,陶公的“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精神本源,值得我們終身學習!

第8篇

生命是對於每個人不同的歷史。它不是一張白紙,你想塗什麼顏色就可以是什麼顏色;它不是一塊橡皮泥,你想捏成什麼形狀就可以是什麼形狀;它不是一塊綢緞,任你隨心所欲地裁剪來裝飾自己;它不是一把吉他,任你舞動手指在弦上彈出你愛聽的曲子。它很短,很短,一生的經歷只是彈指一揮間,但它又是長路漫漫,幾秒鐘或者一個瞬間都能讓你改變命運。

面對它,我沉默了。這是什麼是爭吵的妥協是抉擇中的迷茫是深夜中的冷靜我不知道,可能誰也不會了解。我喜歡音樂,它的旋律會帶領我整個思想。永遠沉浸在這裡,沉浸在這個沒有"硝煙"的氛圍中,但生命不允許,不允許這種妥協的安穩。

總是羨慕別人的生活,經歷,如被圍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裡的人想逃出來。每天在人潮湧動的城市裡穿梭,是時間的長鞭不停地抽打著我們:工作學習。麻木的人們也不再計較得失。為了學業或是金錢,榮譽,帶著不同的面具,肩並肩地在城市裡徘徊。難道不曾感動過嗎我只是生活在一個平凡的城市裡的一個平凡的學生,只是兩點一線的.生活,但我慶幸的是,我找到了自己的兩極——寫作生活和音樂世界,學會了帶著細節去描繪。雖算不上睿智,但我偏愛散文與隨筆,跟著作者的心一道放浪形骸。

美好,是回憶的印象,但回憶僅僅只是回憶。縱然它再華美也只是逝去的風沙,難覺蹤跡。回憶沒有任何力量,往前看,可能會有更美的跡象。文字的世界,任人埋怨,沉默的淚水也不再幹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