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詩經三首》5篇 經典詩篇:《詩經三首》欣賞

《詩經三首》是中國古代詩歌代表作之一,包括《關雎》、《蒹葭》和《桃夭》三首。它們以婉約細膩的文字描繪了愛情、離別和思念等主題,通過形象生動的描寫展示了詩歌的美感和表現力。這三首詩不僅是文學史上的經典之作,也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詩經三首》5篇 經典詩篇:《詩經三首》欣賞

第1篇

本單元鑑賞先秦到漢魏晉詩歌,從中可以發現我國古代詩歌創作的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源頭。教學重點是在熟讀背誦的基礎上,領悟詩中的思想感情;瞭解賦比興手法及其藝術效果;瞭解四言詩、騷體詩、五言詩的節奏。

?詩經》《離騷》至漢魏晉詩歌的語言形式各不一樣,本單元以語言的節奏作為教學重點,旨在讓學生了解諸種語言節奏的劃分方法,能夠準確、流暢地朗讀;瞭解古代詩歌從四言到五言,再到七言的形式方面的發展程序;瞭解這一變化過程也是詩歌容量逐漸加大、所反映的社會生活逐漸複雜的過程。《詩經》《楚辭》反映了我國奴隸社會現實生活。《詩經》是我國古代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內容上分為風雅頌三類,其中最有思想藝術價值的國風,它們大多是“飢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的言志抒情詩,賦比興的寫作手法開創了詩歌現實主義的優秀傳統。教讀《〈詩經〉三首》,應引導學生了解《詩經》廣泛而深刻地反映的古代社會生活及其寫實精神;理解《詩經》的“六義”、重章迭句等特點。《離騷》是文學史上的名篇,由於時隔久遠,會給鑑賞造成一定困難。理解字詞固然重要,但還應把主要精力放在感受屈原為追求理想而九死未悔的高尚節操和愛國主義思想感情上,放在品賞詩作的藝術手法藝術價值上。

1、瞭解《詩經》的基本常識及學習《無衣》《靜女》,掌握重章迭句的形式特點。

2、背誦課文。培養和提高學生準確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1、使學生了解我國古代人們對真摯愛情的嚮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1、引導學生分析《氓》中的人物形象及領會比、興的藝術表達手法的妙處。

2、運用討論法,讓學生理解文中主人分的感情及詩歌的藝術特色。如對《氓》中的比興手法的分析,就可讓學生討論明確。

3、通過比較閱讀法,延展課堂內容,發展學生思維。

先請學生結合以往學過的知識談談對《詩經》的瞭解,然

?詩經》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其中“風”又可分為衛、鄭、秦、陳、檜、齊、曹、邶、唐、周南、召南等15國風,共160篇,是各諸侯的土風歌謠,大多數是民歌,最富於思想意義和藝術價值。“雅”是西周王朝地區的正聲雅樂,共105篇,包括“大雅”、“小雅”,“大雅”用諸侯朝會,31篇,“小雅”用於貴族宴享,74篇。“頌”是統治階級宗廟、祭祀的舞曲歌辭,又分“周頌”31篇,“魯頌”4篇,“商頌”5篇,共40篇。

5、請同學們集體朗讀一遍課文,進一步要求讀出詩歌的語氣、語調。如豈日/無衣?反問語氣,升調。

1、要求學生藉助課下的註解,疏通詩歌內容,注意一些常用字,詞的特殊用法及通假字。

“於”通“籲”,于嗟,嘆息。“泮”通“畔”,邊岸。

?無衣》衣:上衣。袍:長袍,相當現在的鬥蓬或披風。

?氓》是一首敘事詩,經第一人稱的口吻,敘述女主人公與“氓”從初戀,結婚到被遺棄的痛苦經歷。表達了她怨恨的感情和決絕的態度,塑造了一個勤勞、溫柔、堅強的女性形象。

?無衣》是秦國人民抗擊西戎入侵的軍中戰歌,是一首愛國歌曲。表現了士兵們同甘共苦,互相關心,團結一致,同仇敵愾的戰鬥意志和樂觀精神。

?靜女》寫的是一對青年男女的一次令人心跳的約會,表現了男青年對女友的一往情深。

今天這節課,我們認識了《詩經》中的三篇“風”,掌握了四言詩的誦讀節

奏,粗通了課文的內容,那麼課文的具體內容該怎樣理解呢?我們下節課共同探討。

學生以四人為一小組討論後,明確:《氓》全文共六章,是按“戀愛——婚變——決絕”這樣的思路敘述的。

2、作者運用第一人稱順著婚戀三部曲的順序來寫,採用的是什麼樣的寫作方

(2)教師提問:在第一節中,詩作的敘事節奏頗似電影蒙太奇手法,選取了三個視覺效果極強的場面來表現。請用簡煉的語言概括出這三個場景。

(3)提問:在這些場景中表現了兩人什麼性格?姑娘與心上人約定了婚期,在漫長的等待中,姑娘是什麼樣的表現?

“乘彼垣”等六句繪聲繪色地描述了熱戀中的少女的心理及表現。

“復關”大概是男青年的居住地。姑娘一會“泣涕漣漣”一會兒“載笑載言”,足見對男青年的思念及深情。戀愛中的姑娘是那樣的天真、活潑、熱烈。

(4)提問:“爾卜爾筮”等四句表明戀愛終於有了結果。這是一段怎樣的姻緣?

明確:神靈顯示,這是一段天賜良緣。“以我賄遷”,孃家以豐厚的嫁妝祝佑著女兒的幸福。姑娘帶著對幸福生活的憧憬嫁給了男青年。至此,一個完整的敘事段落結束。

·從女主人公的這段回憶來看,她的婚姻是否像我們經常看到的那種“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

(3)提問:第三章和第四章在總結自己的生活經驗和概說自己的婚後生活前先用了“桑之未落,其葉沃若。”“桑之落矣,其黃而隕。”等詩句,這屬於一種什麼樣的藝術手法?

(4)提問:比興的藝術手法我們在國中就學過,請同學們回憶一直,舉一兩例並說說比興手法的特點。

學生討論,教師明確:第三章以傳統的比興的開頭,先以蔥蘢的茂盛的桑樹寫照自己的青春,繼而又以誘人的桑葚比喻令人沉醉的愛情,把戀愛中的少女比作貪食而快樂的小鳥,諄諄告誡之:不能沉溺於愛情。否則,結局悲慘,悔之晚矣。

第四章緊承上節的“桑之未落,其葉沃若。”,開頭就是“桑之落矣,其黃而隕。”以樹木的枯萎凋零比擬流年帶下走了的青春,曾經光彩照人的少女在歲月中蹉跎了美麗的容顏。再加上婚後長期過著貧困的生活,被棄的命運此時卻降臨到了她的頭上。

三、四章用起興的詩句,以自然現象來對照女主人公的戀愛生活的變化,由起興的詩句引出表達感情生活的詩句,激發讀者的聯想,增強意蘊,產生形象鮮明,詩意盎然的藝術效果。

明確:由前兩章的敘事轉入這一節的抒情和議論,在讀者心理上造成了明顯的停頓和隔離。暗示著女主人公悲慘命運已經開始。

(7)提問:結合文章的三、四、五章考慮:女主人公用抒情兼認識論的方法回顧了自己幾年的婚姻生活及自己婚姻失敗的原因,她的思想感情如何?

(2)提問:女主人公通過上文的回憶、自省,在這一章她做出了選擇,什麼樣的選擇?

(4)提問:同學們可議一議,想一想,這一章用的是什麼樣的寫法明確:對比(板書)

(6)關於運用對比的手法,在文中的其他章節還有多處,請同學們找一找,試舉幾例。

4、提問:從文中,我們可看出女主人公什麼樣的形象特點?

5、提問:女主人公在回憶往事和做出清醒的決擇時,並沒有做任何的修飾和渲染,那麼,是如何表達的呢?

教師補充:也就是用了“賦”的表現手法。關於“賦”的手法的運用,我們在國中就學過。如《木蘭詩》中的“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旦辭爺孃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

6、提問:你如何看待女主人公的婚姻悲劇?你認為“氓”是個什麼樣的人?

明確;女主人公的悲劇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這是由社會特點決定的。在男權社會中,女性在經濟上,政治上都處於附屬地位,她們的生活天地都很狹小,生活的幸福與否都維繫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個對感情、對家庭不負責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劇是不可避免的。

男主人公“氓”可以說是男權社會時的一個代表性的人物。在求婚時,他對女主人公的感情是真摯的,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女主人公容顏的漸衰,他的愛情也隨風而去,全然不念往日恩愛,無情的遺棄了妻子,是一個對家庭不負責任的、始亂終棄的人。

全詩大致按事實發展的過程敘述這一悲劇的始末。第三章為全詩的轉折,詩中肯有強烈的現實主義精神,運用比興的藝術手法及對比的手法,將抒情、敘事、議論熔一爐而增加了敘事的感染力和抒情的深度。全詩韻律和諧,塑造了一個勤勞、溫柔、堅強的婦女形象。她的遭遇值得我們同情,她的人格值得我們尊敬,而男青年的作法則應遭到我們的唾棄。

《詩經三首》5篇 經典詩篇:《詩經三首》欣賞 第2張

第2篇

3掌握下列字、詞的音和義:雎鳩、窈窕、逑、荇萊、寤寐、蒹葭、無、恬、渙、塒、址、桀。

在我國幾千年的古典文學長郎中,《詩經》是一顆璀璨奪目的明朱,它是詩歌文學鼻祖,是現實主義文學的源頭。今天我們學習的三首詩均出自於《詩經》。

?詩經》本稱“詩”,後被儒家奉為經典,才稱《詩經》,是我國第一郎詩歌總集。收錄了從西周到春秋時期的305篇詩歌,古時也稱“詩三百”,這些詩歌編為“風”、“雅”、‘頌”三個部分,“風”又叫“國風”,是各地的歌謠。

?論語》說:“不學詩,無以言。”占人認為經過詩教,可以導致人“溫柔敦厚”,《詩經》在古代一直被選作各類學校的教材,甚至連東漢大學者鄭玄家的婢女都熟讀《詩經》,日常生活中能以《詩》相對。

範讀課文,結合註釋,掃除文字障礙,可採用投影。

③採用疊章的形式,即重複的乙章節,意義和字面上都只有少量的改變。

④為了獲得聲韻上的美感,:詩經》中大量使用了雙聲、疊韻、疊字的語彙。

?關雎》寫的是詩人對河邊摘荇菜的美麗姑娘的愛戀。

?蒹葭》是一篇美麗的情歌,相望伊人,可望而不可即,飽含無限情意。

1從內容上來說這三首古詩有一個共同特點,都表達了作者對所愛之人的思念。

?關雎》裡有“寤寐求之”、“寤寐思服”、“輾轉反側”、“琴瑟友之”、“鐘鼓樂之”等句。詩人從夜不能寐到主動接近,表達了對採荇菜姑娘的無限傾慕和大膽追求。

在《國風》中,最集中的是關於戀愛和婚姻的詩。在《詩經》時代,在某些地域,對男女交往的限制還不像後代那樣嚴格,由此我們在這些詩中可以看到年輕小夥對美麗姑娘的大膽追求。

?蒹葭》“溯洄從之”、“溯游從之”表達了詩人追求所愛的堅強意志。

“道阻且長”、“道阻且躋”、“道阻且右”說明愛的路上困難重重,道路曲折。

“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址”表達相望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無限情意。

2從總體上說,社會的制約是逐漸嚴格起來的,戀人們對自己的行動,不得不有所拘束。於是我們在《國風》裡看到許多情詩,詠唱迷惘感傷和可求而不可得的愛情。在後人看來,這也許是一種含蓄微妙的藝術表現,但在當時,恐怕主要是壓抑的情感的自然流露。

南有喬木,不可休思。漢有遊女,不可求思。漢之廣兮,不可泳思。江之永兮,不可方思。

一切詩歌的藝術風格都不是無緣無故地形成的。明朗熱烈的風格,必是情感自由奔放的產物;含蓄委曲的表達,總是感情壓抑的結果。

?君子于役》:“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君子于役,苟無飢渴!”表達了一個妻子對行役無期不能歸家的丈夫的深深思念和牽掛。《國風》中也有相當一部分政治批評和道德批評的詩,反映了社會下層民眾對上層統治者的不滿。詩中表達了對於從軍生活的厭倦,對和平社會中家庭生活的留戀,卻並不直接表示反對戰爭,指斥那些把自己召去服役的人。詩中的情緒也是哀怨為主,幾乎沒有憤怒。詩人所抒發的情感,既是剋制的,又是真實的。

3《詩經》裡大量運用了賦、比、興的表現手法。《詩經》中的,“興”,用朱熹的解釋,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就是藉助它為所詠之內容作鋪墊。它往往用於一首詩的開頭。

?關雎》中用“關關雎鳩,在河之洲”,借眼前景以興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同時關雎和鳩,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間和諧恩愛。

?蒹葭》裡的“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描繪在一個秋日的清晨,詩人來到河邊,為的是追尋那思慕的人兒,而蘆葦叢卻呈現出冷寂與落寞的氣氛。

?君子于役》裡的“雞棲於塒,日之夕矣,羊牛下來”、“雞棲於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以傍晚牛羊歸家的情景為背景,渲染妻子對遠征在外的丈夫的思念。

(1)詩經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間或雜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種句式,但雜言句式所佔比例很低,以四言句為主幹。可由此推想,當時演唱的《詩經》音樂旋律是比較平穩的、簡單的。

(2)常採用疊章的形式,即重複的幾章節,意義和字面只有少數的改變。

?蒹葭》全篇3章12句,只變動了十幾個字,不但寫出了蘆葦茂盛的狀態,愛情道路的曲折綿長,伊人雖近在咫尺,但又遙不可及的痛苦心情,而且通過不斷重複的旋律,表現出詩人對愛情的執著追求,似乎有一種合唱、輪唱的味道。在現代歌曲中,還常看到這種情況,這說不上影響,卻有古今相通的道理。

作為歌謠,為了獲得聲音上的美感,《詩經》中大量使用了雙聲、疊韻、疊字的語彙。在古漢語的規則中,這類詞彙扼抵是形容詞,所以也有助於表達曲折幽隱的感情,苗繪精彩美麗的自然。

?關雎》中“關關”(疊字)形容j、鳥叫聲,“窈窕”(疊韻)表現淑女向美麗,“參差”(雙聲)描繪水草的犬態,“輾轉”(疊韻)刻畫出因相思而不能人眠的情狀,既有和諧的聲音,又有生動的形象。

?蒹葭》中的“蒼蒼”、“萋萋”、‘采采”(疊字)形容蘆葦茂盛的樣子,為下文“溯洄從之”、“溯游從之”作了輔墊,渲染了氣氛。

品味語言背誦這三首詩歌,要特別注意關鍵的語句。一般而言,詩人在醞釀感情時,都要斟酌一些表意鮮明的語言,它可能委婉含蓄,也可能熱烈奔放,只要我們能抓住這些關鍵詞語認真品味,就有助於我們推知整首詩的感情基調,理解整首詩所要表達的思想情感。在此基礎上指導背誦,會達到舉一反三的目的。

說明:這三首詩經,最主要的任務是默寫背誦,因此,專門安排一節課來默寫背誦是有必要的,而且,可是使同學們養成學習詩歌的良好習慣,以達到逐步積累,循序漸進的目的。

第3篇

[教學目標]a、理解三首詩歌反映的古代社會生活及思想情感。

b、瞭解《詩經》概況、代表作及其賦比興的手法及其藝術效果。

[教學重點]有關《詩經》的文學常識;背誦課文,默寫名句。

本單元學習重點:在熟讀課文、背誦課文的基礎上領悟古體詩歌的思想感情,同時瞭解四言詩、騷體詩、五言詩的節奏。

?詩經》,305首,又稱“詩三百”,反映公元前11世紀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紀春秋中期近500年間的古代社會生活。《詩經》是中國現實主義詩歌的源頭,因它的內容以反映勞動人們生活的“國風”為主,所以文學史上把這類詩歌稱為“風體詩”。

?詩經》分“風”“雅”“頌”三部分。其中十五“國風”佔160篇,多是各個諸侯國家的抒情性的民間歌謠。

“風”“雅”“頌”“賦”“比”“興”,文學史上合稱“六義”。

(三首詩中生僻字、難讀字比較多,學生誦讀比較困難。)

2、要注意誦讀節奏:本文三首詩歌基本上都是四言詩歌,每句兩個節拍,節奏整齊。

氓:méng蚩:chí愆:qiān將:qiāng垝:guǐ垣:yuán筮:shì咎:jiù 於:xū 說:tuō隕:yǔn組:cú湯:shāng漸:jiān罔:wáng靡:mǐ夙:sù 咥:xì 隰:xī泮:pàn

邶:bèi姝:shū隅:yū見:xiàn踟:chì躕:chú孌:luán煒:wěi說:yuè懌:yì歸荑:kuìtì洵:xún

各組派代表演示討論結果;老師糾正並小結每一段大意。

詩歌短小,文字簡單,變化單調。老師分別請三位學生翻譯,注意變化字詞的意義。

1、範讀時注意四言古詩的誦讀節奏,節拍處注意停頓。

力求咬準字音,做到基本流暢。老師在學生讀後逐字糾正讀音。

詩歌短小,文字簡單,變化單調。老師分別請三位學生翻譯,注意變化字詞的意義變化。

1、範讀時注意四言古詩的誦讀節奏,節拍處注意停頓。

1、基礎訓練:《知識與能力訓練》;2、能力提高:課後思考題一、二、三;

3、小作文:改寫《靜女》為300字左右的小故事;4、背誦三首詩。

第4篇

1、能夠準確地誦讀本詩,並注意詩歌的節奏和韻律。

3、《氓》是一首敘事詩,理清詩歌的敘事情節是個重點。

?詩經》是我國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反映了公元前11世紀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紀春秋中期的500年間的古代社會生活。原本只稱《詩》,是儒家的經典之一。(儒家奉有“四書”“五經”,“四書”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經”指《詩》《書》《禮》《易》《樂》《春秋》)成書於公元前6世紀的春秋時期,共305篇,所以又稱“詩三百”。

?詩經》按其表現內容可分為“風”“雅”“頌”三部分。

“風”又稱15國風,大都是民間的歌謠,它和屈原的《離騷》後人經常把它們並稱為“風騷”,本用來指兩大文學流派,後人多用來指文人如“遷客騷人”。但是再後來的許多文學作品中出現的“風騷”其意卻大相徑庭,如“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身量苗條,體格風騷”“賣弄風騷”等。

“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宮廷樂曲歌詞。它是一種正統音樂。

興,即由此物引起他物。如《信天游》中的“羊群要有領頭的羊,共產黨是我們的領路人。”興也是《詩經》首創的修辭形式。

?衛風氓》是一首敘事詩。作者順著“戀愛—婚變—決絕”的情節敘事,通過寫女主人公被遺棄的遭遇,塑造了一個勤勞、溫柔、堅強的婦女形象,表現了古代婦女追求自由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強烈願望。

?氓》在回憶中運用了對比的手法。前後戀愛、生活的對比,思想感情的對比,表現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點和性格變化。比興手法的運用,激發了讀者的聯想,增強了意蘊,產生了形象鮮明、詩意盎然的藝術效果。

誦讀時要注意,《詩經》是典型的四言詩,它的節奏韻律非常明顯,如“氓之|蚩蚩,抱布|貿絲。匪來|貿絲,來即|我謀”。

?氓》是一首敘事詩。敘事詩有故事情節,在敘事中有抒情,議論。作者用第一人稱“我來”敘事,採用回憶追述和對比手法,請一位同學說說故事情節。

全詩分六章,第章十句(十個分句,可分成五個複句)。

第一、二章追述戀愛生活。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勸氓“無怒”;“既見覆關,載笑載言”,是一個熱情、溫柔的姑娘。

第三五章追述婚後生活。第三章,以興起,總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經驗:“于嗟女兮,無與士耽!”第四章,以興起,概說“三歲食貧”,“士也罔極,二三其德”。

第六章表示“躬自悼矣”後的感受和決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作者順著“戀愛—婚變—決絕”的情節線索敘事。作者通過寫女主人公被遺棄的遭遇,塑造了一個勤勞、溫柔、堅強的婦女形象,表現了古代婦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強烈願望。下面是全詩敘事結構和感情基調:

誦讀全詩,要安排好抑揚頓挫的語氣語調,反映情節發展的節奏,表現女主人公感情的基調。

?氓》是女主人公在回憶中敘事、抒情的。在回憶中運用對比的手法。女主人公自身婚前婚後形成對比。婚前,“總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見覆關,泣涕漣漣。既見覆關,載笑載言”,“我”純真、熱情。婚後,“夙興夜寐,靡有朝矣,”“靜言思之,躬自悼矣”,辛苦而又蒙受恥辱。更突出的思想上起了深刻的變化:“于嗟女兮,無與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說也”。前後戀愛、生活的對比,思想感情的對比,表現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點和性格變化。氓,婚前婚後也形成了對比。婚前,“氓之蚩蚩”,婚後,“女也不爽,士貳其行”,“言既遂矣,至於暴矣”,他“二三其德”,甚至凶暴起來。在戀愛、生活的對比中,女主人公還認識到了有戀愛婚姻生活中男女是不平等的,從痛苦的經歷中等到了教訓:“于嗟女兮,無與士耽!士之耽兮,尤可說也,女之耽兮,不可說也。”她悔恨多於哀傷,決絕而不留戀:“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現出她清醒、剛烈的性格特點。

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葉沃若。于嗟鳩兮,無食桑葚。”又桑葉鮮嫩,不要貪吃桑葚。這與後面六句勸說“于嗟女兮,無與士耽”形成對照,詩意是相連的。

第四章,前四句“桑之落矣,其黃而隕”,葉由嫩綠變為枯黃,這與士“信誓旦旦”變為“士貳其行”相對照,含有隱喻。

第三四章起興的詩句,用自然現象來對照女主人公戀愛生活的變化,由起興的詩句引出表達感情生活的詩句,激發讀者聯想,增強意蘊,產生形象鮮明、詩意盎然的藝術效果。有人認為,用桑葉嫩綠而枯黃來比喻戀愛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這種興兼有比的特點,更富有藝術魅力。

這是一首秦國的軍中歌謠,體會詩歌如何表現士兵的愛國精神。

“同袍”“同澤”“同裳”“同仇”“偕作”“偕行”的遞進層次,理解它有利於背誦。

(字詞的重複是詩經的一大特色,瞭解這一特色對背誦有利,請同學嘗試背誦這首詩。)

全詩共三章,章下章句對應;詩句大同小異,在重章復唱中詩意遞進。一邊歌唱,一邊行軍,一往無前。

當時軍情緊急,一時難以備全徵求。“無衣”這是實寫。也可以理解為誇張的寫法,為國征戰,不計衣物不全的困難,“與子同袍”,與戰友共用一件戰袍。“王於興師”,大家就急忙修理好戈矛。為什麼大家能夠克服困難、團結備戰呢?“與子同仇”,大家認識到,仇敵是共同的必須一起抗擊共同的敵人。

“與子同澤”“修我矛戟”。大家一起行動起來,“與子偕作”,投身到征戰中。

這首戰歌,每章第一二句,分別與“同袍”“同澤”“同裳”,表現戰士們克服困難、團結互助的情景。每章第三四句,寫“同仇”“偕作”,表現戰士們愛國的情感與大無畏的精神。這是一首賦體詩,用“賦”的表現手法,在鋪陳復唱中直接表現戰士們共同對敵奔赴戰場的高昂情緒,一層更進一層地提示戰士們崇高的內心世界。

?無衣》表現了奴隸社會時期人民保家衛國、團結對敵、英勇獻身的思想感情,真實感人,慷慨雄壯,確是一首充滿民族精神而又富有藝術魅烽的古代軍歌。

選自《詩經邶風》,靜,文靜,美麗。這是一首愛情詩,他們約定在城樓地方幽會,男的等了好許,女的才來。本篇作者或許是男的本人;或者是當時的人民大眾的集體創作。

這是東周時期產生於邶地(今河南湯陰縣境)的民歌。詩的內容是寫一對青年男女幽會的情景,全詩以男子的口吻寫出,生動地描繪了他約會的過程。先寫男子去赴約,後寫女子向男子贈送物品來表達愛情,整篇詩充滿著愉快而幽默的情趣。

首章“靜女其姝,俟我地城隅”,兩句是說,一位文的姑娘多麼美,相約等我城角去相會。開頭用“靜女其姝”寫那女子,表示了男子對女子的讚美,同時也流露了一種十分傾慕的感情。邊同下面“俟我於城隅”一句,就生動地寫出了那個男子在赴約會時的那種歡欣、愉快、幸福,遲到於不無得意的心情。但緊接下面卻突然一轉,寫男子依約而至,到了會面地點,卻不見那女子,“愛而不見”。這句是寫那女子見男子來了,卻故意找個地方把自己隱藏起來了。原來這是一個天真活潑的調皮的姑娘。這樣一來,可真急壞了那個滿懷欣喜而興沖沖趕來相會的小夥子,他想是因為遇到什麼意外的事情而不來的呢,還是陰睛不定少女心對自己變了心而故意失約不來的呢?於是非常著急不安,禁不往“搔首踟躕”起來。這裡是說,急得那個男子抓耳撓腮,轉來轉去,不知所措。“搔首踟躕”,可以說十分窮形盡相地寫出了當時那個男子焦灼萬狀的情態。同時,也藉以寫出了那個男子對所愛女子的深情和迷戀的程度。

下面第二章,則開始寫他們會面後的情景。“靜女其孌,貽我彤管”。“孌”美好的樣子,“彤管”,紅色管狀的小草。舊注,解作紅色的筆,或紅色管樂器。我們下文“自牧歸荑”句看,這個女子乃是普通的牧羊女,因此有人揣測,所謂彤管,不會是筆或樂器之類,可能與“荑”一樣,是種小草之類。詩總是濃縮的,跳躍的。詩中寫當那位調皮的姑娘,看到把踐約而來的所愛,急成那個樣子,終於露面了,並鄭重地把一支小草作為禮物送到男子面前。“彤管有煒,說懌女美”,這是男子接過小草後的心理活動,也是一句風趣的答辭。“說”通“悅”。“女”通“汝”。“說澤女美”這句話,語帶雙關,既指女子所贈的草,又指贈草的人。這裡寫子子把一支小草作為饋贈。小草並不是什麼貴重的禮物,送草給對方這固然是了傳情,而我們從這位調皮的姑娘看,大約也正如“愛而不見”一樣,有試他逗他的意思,也就是看看會引起對方什麼反應。而男子接過小草以後,就說,這支小草光彩美麗極了,喜愛得不得了。這裡寫這個男子早已摸準了姑娘的心思,通過湊趣來表示自己的深情。他表面上在誇小草,實際在誇送他禮物的人。

接著下面第三章。“自牧歸荑,洵美且異”,是說女子是把從牧場帶回來的一支荑草贈給一男子,所贈給他的這支荑草,實在美得出奇。其誇讚的語氣比“彤管有煒”更進了一步。“匪女之所美,美人之貽”,這兩句是說,並不是這支草本身有什麼美,而是因為它是美人送的,所以,也就覺得它愈加美麗了。

這首小詩,把民間男女相約的那種天真、活潑、互相逗趣的一番情景,描摹得如此逼真和生動。詩中寫一對戀人相會,先是這位調皮的姑娘故意逗他,躲起來不露面,害得小夥子心急如焚,抓耳撓腮;再又鄭重地贈給對方小草,試控其對自己的情意。而這小夥子也知趣、湊趣,說是“彤管有煒,說懌女美”,“洵美且異。……美人之貽”,用雙關的話語,來表達自己的深情,顯示了自己的一片愛人及物的誠摯、痴迷之心。詩很短,僅有三章十二句,但它卻生動地寫出了一對情人幽會時的有趣場面,寫出了人物的心理和感情,在一定程度上還刻畫出人物性格,即生動地表現了一個天真活潑聰明慧美的少女和一個憨厚痴情的男子的形象。總之,這首戀歌,不僅思想內容是健康的,藝術上也是成功的,其語言的簡煉、構思的靈巧,人物心理和形象刻畫的生動,心臟生活氣息的濃烈,都不能不使我們兩千年以後的讀者感到驚異。

第5篇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本來只稱《詩》後來儒家奉

為經典,改稱《詩經》。收錄了自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約五百年間的詩

歌305首,包括風、雅、頌三部分。“風”,大部分是民間歌謠,小部分是

貴族作品;“雅”,大都是貴族作品,只有小部分是民間歌謠;“頌”,都是

貴族作品。《詩經》的精華是民歌部分,它鮮明地表現人民的愛憎及他

們的反抗鬥爭,真實反映當時社會的面貌,為我國古典詩歌奠定了現實

?關雎》描寫男戀女之情。大意是:河邊一個採荇菜的姑娘引起??

個男子的思慕。那“左右采之”的窈窕形象使他寤寐不忘,而“琴瑟友

?蒹葭〉也是一首情詩。詩中所寫的是:一個秋天的早晨,蘆葦上露

水還不曾於,詩人來尋所謂“伊人”。伊人所在的地方有流水環繞,好像

(君子于役)寫丈夫久役,妻在家懷念之情。每當家禽和牛羊歸來

這是〈詩經〉的第一篇,居“三百篇”之首,因此向來倍受重視。這是

一首貴族青年的戀歌。所謂“君子”是對當時貴族男子的稱呼。這位君

子愛上了一位採荇菜的女子,卻又“求之不得”,只能將戀愛與結婚的願

望寄託在想象中。(詩經)最重要的藝術手法是賦/、興。所謂“賦”,

是鋪陳其事;所謂“比”,是譬喻和比擬;所謂“興”,是“先言他物,以引起

所詠之辭”(朱熹(詩集傳〉),它是一首詩或一章詩的發端。如本詩“關

關雎鳩,在河之洲”,它原是詩人借眼前景物發端的話,但水鳥和鳴,也

可以喻男女求偶,和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意義上發生關聯。但興

有時與下文意義上無關,有時有情調上的聯絡,有時只是從韻腳上引出

下文。本文的起興之妙正在於詩人情趣與自然景物渾然一體的契合,

這是一首抒寫思慕、追求意中人而不得的詩。一個深秋的早晨,河

邊蘆葦上的露水還沒有幹。詩人在這時候、這地方尋找那心中難向人

說的“伊人”。伊水彷彿在流水環繞的洲島上,他上下左右求索,終於是

可望而不可得。細玩詩味,好像是情詩,而意境飄逸,神韻悠長。全詩

不著一個思字、愁字,讀者卻可以體會到詩人那種深深的企慕和求而不

這是一位婦女思念她久役於外的丈夫的詩。落日銜山,暮色蒼茫,

雞棲斂翼,牛羊歸舍。面對此時此景,久別夫君的閨中少婦,心頭湧起

一陣陣難以抑制的。調悵。她想念丈夫,該不會受飢捱餓吧?暮色越來

越濃,思緒越來越長。每天這一段黃昏時光,她感到實在太難捱了。清

人評論這首詩說:“寫鄉村晚景,睹物懷人如畫。”睹物是寫景,懷人是寫

情,此時達到了情景交融的淒涼境界,能使人感到“如畫”。

(詩經)從各個方面表現了當時的社會生活,對周人的建國經過,周

初的經濟制度和生產情況,某些重大的政治歷史事件,都有直接或間接

的反映,對於人民所遭受的痛苦、西周後期以迄春秋的政治混亂局面。

統治者的殘暴和醜惡行為,尤有深刻的揭露。句式以四言為主。根據

不同內容的需要,分別採用賦廣、興的藝術手法。語言樸素優美,句式

迴環往復,韻律和諧。寫景抒情都富於藝術感染力,對後代文學有很深

2.(詩經)的句式以一言為主。根據不同內容的需要,分別

1.t;關雌>中“關關雎鳩,在河之洲”採用的是“興”的手法。

3.《蒹葭)全詩不著一個思字、愁字,讀者卻可以體會到詩人那種深

2.四 賦 比 興3.君子于役,不知其期,不日不月,何其

有話 雞棲於塒(桀)日之夕(西)矣,羊牛下來(括)苟無飢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