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蒙娜麗莎導遊詞3篇 穿越古老歷史與文化的蒙娜麗莎導遊詞

蒙娜麗莎是世界著名的藝術品之一,也是盧浮宮最受歡迎的作品之一。作為一幅文藝復興時期的畫作,它描繪了一位神祕的女士微笑著看向觀眾。在遊覽盧浮宮時,蒙娜麗莎必定是遊客們最期待的一幅作品。下面是我們為您準備的蒙娜麗莎導遊詞,請跟隨我們的腳步,一起來探索這位神祕女士的故事。

蒙娜麗莎導遊詞3篇 穿越古老歷史與文化的蒙娜麗莎導遊詞

第1篇

各位遊客,大家好,我叫張晗,是你們的導遊。今天我們參觀的是蒙娜麗莎這幅畫。

請大家隨著我來看:這幅畫大概三英尺長,兩英尺寬,整幅畫幾乎只是一種棕色。往前走,蒙娜麗莎就像真人一樣慢慢走近我們。

看,她的臉頰泛著紅光,一頭黑髮輕鬆地垂落雙肩。她的眼神是那樣柔和與明亮,嘴脣看來不像是塗抹的色彩。仔細看她的頸項,我們會懷疑血液真的在裡面流動。

請大家把目光轉向這裡:蒙娜麗莎那微抿的雙脣,微挑的嘴角。在極富個性的嘴角和眼神裡,悄然流露出恬靜,淡雅的笑。那微笑,有時讓人覺得舒暢溫柔,有時讓人覺得略含哀傷,有時讓人覺得十分親切,有時又讓人覺得有幾分矜持。

大家再來看,蒙娜麗莎的身姿和交搭的雙臂使她顯得大方,端莊。她的臉部,頸部和雙手好像沐浴在陽光裡格外明亮動人;她的右手,刻畫得極其清晰細膩,富有生命的活力;她的樸素的茶褐色衣服更加襯托出特有的生命力。她身後的背景充滿著幻覺般的神祕感,山巒,石橋,流水,樹叢,小徑,在朦朧中向遠方蜿蜒隱去。在這空曠深遠的背景裡,蒙娜麗莎更加美麗動人。

好了,今天的解說就到這裡,請大家隨便參觀,2個小時後在門口集合。

蒙娜麗莎導遊詞3篇 穿越古老歷史與文化的蒙娜麗莎導遊詞 第2張

第2篇

蒙娜麗莎是從英文的“mona lisa”音譯過來的,來自於達芬奇去世31年後由喬爾喬·瓦薩里著成的《藝苑名人傳》。在其中,喬爾喬·瓦薩里認為這位模特是佛羅倫薩富商弗朗西斯科·戴爾·吉奧亢多(francesco del giocondo)的夫人麗莎·焦孔多。蒙娜在義大利語為madonna,簡稱monna(或作mona),中文翻譯為“我的女士”,通常放在女性的名字前,相當於英語中的“madam”。所以,蒙娜麗莎的意思是“麗莎夫人”。

19世紀以來,“蒙娜麗莎”(mona lisa)和義大利語名稱“gioconda”已經成為了這幅畫固定的名稱。在此前很長的一段時間,這幅畫有很多描述性的名稱,如“某個佛羅倫薩女士”、“帶著紗巾的.情婦”等等。

?蒙娜麗莎》原作的尺寸:縱77cm、橫53cm,該作品畫在一塊黑色的楊木板上。[1]《蒙娜麗莎》畫像沒有眉毛和睫毛,面龐看起來十分和諧。直視蒙娜麗莎的嘴巴,會覺得她沒怎麼笑;然而當看著她的眼睛,感覺到她臉頰的陰影時,又會覺得她在微笑。蒙娜麗莎的微笑中,含有83%的高興、9%的厭惡、6%的恐懼、2%的憤怒。蒙娜麗莎,坐在一把半圓形的木椅上,背後是一道欄杆,隔開了人物和背景,背景有道路、河流、橋、山巒,它們在達·芬奇“無界漸變著色法”的筆法下,和蒙娜麗莎的微笑融為一體,散發著夢幻而神祕的氣息。

?蒙娜麗莎》是達·芬奇最喜愛的作品,作者生前一直把它留在自己的身邊。直到達·芬奇去世後,法國國王弗朗西斯一世用了一萬二千里弗(法國金幣名),才從達·芬奇的弟子手中買下。從此,該作品被收藏於法國羅浮宮。

第3篇

蒙娜麗莎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代著名畫家達·芬奇的肖像畫作品。該主人公真實身份存在爭論,存在多種版本。其中比較流行的版本為畫中的主人公是當時的新貴喬孔多的年輕的妻子蒙娜·麗莎,這幅畫畫了4年。那時,蒙娜麗莎的幼子剛剛夭折,她一直處於哀痛之中,悶悶不樂。為了讓女主人高興起來,達芬奇在作畫時請來音樂家和喜劇演員,想盡辦法讓蒙娜麗莎高興起來。這幅畫完成後,端莊美麗的蒙娜麗莎臉上那神祕的微笑使無數人為之傾倒。後即以“蒙娜麗莎的微笑”喻指迷人的微笑或神祕莫測的微笑。

法國·巴黎盧浮宮博物館的鎮館三寶之一:列奧納多.達.芬奇的《蒙娜麗莎的微笑》義大利語:la gioconda;法語:la joconde;英語:mona lisa別名“喬康達”。

達·芬奇是義大利著名畫家義大利文藝復興三傑之一(1452——1519)。《蒙娜麗莎的微笑》創作於1504年左右。畫中的蒙娜麗莎成為美學的,哲學的象徵性形象,早已成為達達主義和超現實主義畫家模仿的物件。

500年來,人們一直對《蒙娜麗莎》神祕的微笑莫衷一是。不同的觀者或在不同的時間去看,感受似乎都不同。有時覺得她笑得舒暢溫柔,有時又顯得嚴肅,有時像是略含哀傷,有時甚至顯出譏嘲和揶揄。在一幅畫中,光線的變化不能像在雕塑中產生那樣大的差別。但在蒙娜麗莎的臉上,微暗的陰影時隱時現,為她的雙眼與脣部披上了一層面紗。而人的笑容主要表現在眼角和嘴角上,達·芬奇卻偏把這些部位畫得若隱若現,沒有明確的界線,因此才會有這令人捉摸不定的“神祕的微笑”,此微笑的含義是“世界十大未解之謎”之一。

哈佛大學神經科專家利文斯通博士說,蒙娜麗莎的微笑時隱時現,是與人體視覺系統有關,而不是因為畫中人表情神祕莫測。戴維·利文斯通博士是視覺神經活動方面的權威,主要研究眼睛與大腦對不同對比和光暗的反應。利文斯通說:“笑容忽隱忽現,是由於觀看者改變了眼睛位置。”她表示,人類的眼睛內有兩個不同部分接收影像。中央部分(即視網膜上的淺窩)負責分辨顏色、細緻印記。環繞淺窩的外圍部分則留意黑白、動作和陰影。據利文斯通說,當人們看著一張臉時,眼睛多數集中注視對方的雙眼。

假如人們的中央視覺放在蒙娜麗莎的雙眼,較不準確的外圍視覺便會落在她的嘴巴上。由於外圍視覺並不注重細微之處,無形中突出了顴骨部位的陰影。如此一來,笑容的弧度便顯得更加大了。不過,當眼睛直視蒙娜麗莎的嘴巴,中央視覺便不會看到陰影。利文斯通說:“如果看著她的嘴巴,使得我們永遠無法捕捉她的笑容。”蒙娜麗莎的笑容若隱若現,源於人們的目光不斷轉移。利文斯通指出,若要臨摹《蒙娜麗莎》,描繪口部時便要望著別處。

後經使用x光照射,發現蒙娜麗莎嘴部塗畫40層顏料,每一層都很薄。證實並不是用筆所畫,而是作者把顏料塗在手上繼而畫在上面。而每一層顏料都要幾個月才能風乾,推算大約10年才畫好蒙娜麗莎的微笑。

1993年,加拿大美術史家蘇珊·吉魯公佈了一項令人震驚的研究成果。她說蒙娜麗莎那傾倒無數觀賞者的口脣,是一個男子裸露的脊背。這一論斷既新鮮又荒誕,然而論證是有力的。集畫家、雕刻家、建築師、工程師及科學家等多種才藝於一身的達·芬奇,可謂是個“怪傑”。他喜歡穿粉紅色外套,在鬍鬚上毫無顧忌地塗上五顏六色,還常稱自己解剖過不下30具死屍。他還是個左撇子,習慣從右到左倒著書寫,別人要藉助鏡子才能讀出他寫的東西。因此藉助鏡子亦不失為欣賞者讀畫的一種方法。旋轉90度後從鏡中看蒙娜麗莎抿著的笑脣,恰好是一個背部線條分明的結實男性脊背以及左臂和肘部的一角;再說,表現人體美和呼喚人性的覺醒,既是大師的人生哲學,又是他的藝術觀。

確實,在不同角度不同光線下欣賞這幅畫,人們都會得到不同的感受。那微笑時而溫文爾雅,時而安詳嚴肅,時而略帶哀傷,時而又有幾分諷嘲與揶揄,神祕莫測的微笑顯露出人物神祕莫測的心靈活動。

幾百年來,“微笑”的新解層出不窮。諸如微笑不露皓齒是因原型雖典雅美麗卻口齒不齊;原型因愛女夭折,憂鬱寡歡,難掩悽楚之態;更有甚者,把蒙娜麗莎從貴婦寶座上推落下來,把原型貶為妓女,故而微笑中帶著譏嘲和揶揄。

美國馬里蘭州的約瑟夫·鮑考夫斯基博士認為:“蒙娜麗莎壓根就沒笑。"

法國里昂的腦外科專家讓·雅克·孔代特博士認為蒙娜麗莎剛得過一場中風,請看,她半個臉的肌肉是鬆弛的,臉歪著所以才顯得微笑。

英國醫生肯尼思·基友博士相信蒙娜麗莎懷孕了。他的根據是:她的臉上流露出滿意的表情,面板鮮嫩,雙手交叉著放在腹部。

畫中,左邊的地平線比右邊的低,蒙娜麗莎的左側看上去比右側大。歷史上左邊代表女性,體現達·芬奇崇拜女性。電腦分析顯示,蒙娜麗莎和達芬奇自畫像的臉部有多處相似,可能蒙娜麗莎就是達芬奇本人,埃及傳說中主管男性生殖器的神叫阿蒙(amon),主管女性生殖器的神叫伊西斯(isis)——古代文字中曾將其讀做l'isa,因此mona lisa就是暗示amon l'isa,即蒙娜麗莎非男非女,是兩性的融合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