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兒童觀觀後感7篇 兒童視界:純真觀後感

兒童觀後感,是指孩子們觀看各種電影、電視劇、動畫片或閱讀圖書後的思考和感受。兒童對於影視作品和文學作品的觀後感是他們表達自己獨特視角的一種方式,也是他們學習思辨能力和情感表達的重要途徑。在這個公文網站上,我們將分享兒童觀後感,幫助家長和教師更好地理解和引導孩子們的情感世界和思考方式。

兒童觀觀後感7篇 兒童視界:純真觀後感

第1篇

?花木蘭》這個故事,因為花木蘭的付出,使之流傳千古,讓更多人記住了這個偉大的名字——花木蘭。

木蘭從小就是一個好動,調皮卻又機靈的孩子,身為女子的她卻是從不輸於男子,從小就有了遠大抱負。敵國來襲,木蘭的父親被選徵入伍,她便毅然代父從軍,獨自面對激烈殘酷的戰爭。即使知道將來要面對千難萬阻也從未退縮。

戰場是殘酷的,身為女子的木蘭在開始時並沒有那麼遠大的理想,只是想要活著回到家鄉,回到父親身邊,就是因為有生的希望,在遇到困難時她以自己的聰明才智破關斬將,漸漸的她由一名無名小將變成了赫赫有名、有著卓_績的平北大將軍,無不讓人佩服,正所謂是巾幗不讓鬚眉!

而反觀我們現在,雖然沒有那樣激烈的戰爭,但是花木蘭那般有著遠大理想抱負的思想還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我們作為學生應該早早為自己做好未來的打算,規劃自己未來想要走的路,向著自己的目標前進。所以,有著良好的遠大目標是我們所必須的,它能使我們更好的前進,向著自己的理想前進,鼓足勇氣,堅定信念,堅持不懈,闊步向前方邁進衝破重重障礙,最終到達成功的彼岸。

?花木蘭》這部電影不僅僅是告訴了我們一個女人的傳奇故事更是要告誡我們要有好的目標,有理想的目標,在不斷完善自己的同時向自己的目標不斷前進。就如花木蘭一樣成為一位現代化巾幗!

兒童觀觀後感7篇 兒童視界:純真觀後感 第2張

第2篇

“誰說女子不如男”電影《花木蘭》就為我們展現了這樣一位女英雄的形象。劇中趙薇扮演的花木蘭在敵人入侵祖國的時候,本來有機會逃離那個金戈鐵馬,無數廝殺的並且屬於男兒的戰場。但是她沒有逃避,毅然披上鎧甲,拿起長劍,跨上戰馬,馳騁於大漠硝煙,成為一代讓敵人聞風喪膽,讓兄弟們敬畏的名將,這是何等的豪邁!試想一下,有多少男兒能有她的成就,看後,我心潮澎湃。

在這部電影中對花木蘭的形象刻畫的十分細緻,也十分人性化。她和我們一樣,也曾有過懦弱,也有過逃避,第一次上戰場時也有看著敵人的眼睛而砍不下刀的時候,讓我覺得非常真實。還有趙薇一直在電影中的形象都是頭髮蓬亂,膚色發黑,嘴脣乾裂,這樣的造型恰恰反映了戰爭的殘酷,真實的花木蘭就應該是這樣,甚至到她衣錦還鄉變回女兒身後,她的手指仍是粗糙的。不像現在有些偶像劇中主人公都是俊男靚女,沒有一點真實感。

在本次影片中趙薇是我最喜歡的一個演員。她把花木蘭演的十分逼真,能夠把花木蘭從少女到將軍心路歷程刻畫的十分到位,她的努力和執著在這部片子裡也表現的淋漓盡致。相比還珠格格里的小燕子,她的確成熟了很多。

當然陳坤的表演也很到位,正是他和趙薇的默契配合,才使得本片更加耐看,更加完美。

第3篇

有的人埋頭苦幹,無私奉獻著;有的人轟轟烈烈,幹驚天大事;有的人隻身來到他鄉,付出著、奮鬥著;有的人,為愛,守候著、等待著……

影片《拉貝日記》講述的是南京大屠殺。畫面很有真實性,真實得讓人感覺在看紀錄片一樣。而影片中的一些情節也很感人,不禁讓人潸然淚下。

約翰拉貝,是一個德國人,是德國納粹黨。27年前,攜妻子朵拉來到南京,並生活至今。他是西門子公司中國南京分廠的總經理,他以他的正直、勤勞、熱忱在中國這片熱土上奮鬥著、奉獻著,他心裡想的,腦袋裡裝的,都是南京的子民們。

然而,好景不長,日本的轟炸機馬上駛向了南京。在日本的轟炸機轟炸西門子工廠的時候,在拉貝看見有許多中國人遭殃的時候,他馬上拿出了德國國旗,並讓所有人都躲在旗子下面,免遭一難。因為日本與德國是盟友,日軍看見德國國旗,便不會再攻擊。就這樣,拉貝第一次拯救了南京的子民們。而後,殺戮卻越來越多,西門子總公司為了減少不必要的損失,決定騙拉貝回國並關掉南京分廠。知道實情後的拉貝十分難過,在回國與留下來幫助南京人民兩個抉擇中苦苦掙扎。在同意做安全區組委會主席後,拉貝決定留下來,但是他不願意妻子朵拉捲入這場戰爭,於是騙妻子上船回國。

“你不陪我回去了嗎?那你小心點。”簡單的一句話,卻讓我溼了眼眶,他們夫妻情深,卻不得不被殘酷的現實分開。然而,更殘酷的卻在後頭,日軍炸了朵拉所在的船,拉貝看著在海面上燃燒著的船,大聲呼喊著,卻沒有任何迴應,他的世界塌陷了……

拉貝仍然堅持著,因為他還要幫助安全區內的中國人民,他工作、奮鬥、計劃,盡他的全力做他能做的事,甚至在安全區物資短缺時,拿出自己的全部積蓄。

拉貝,讓我很感動,一個德國人,一箇中國民族的英雄!我為他保護文明國家的子民而感動落淚;我為他的堅強與痴心而感動落淚。他親眼目睹了日本人對中國人的種種殘暴行為;他保護中國人,儘管日德是盟友,但這並不影響他對中國人的愛。

因為他心中有愛,所以盼來了妻子朵拉重回他的懷抱、盼來了戰鬥的勝利、盼來了中國人民的笑臉。他深深贏得了中國人民對他的信任與感激。

愛,不分多少、大小,只要你肯付出;愛,不分國界,只要心中有愛!

第4篇

?建黨偉業》這部影片是繼建國六十年而拍攝的《建國大業》之後的又一部主旋律電影,同樣是因為建黨九十年,這兩部電影從本質上講屬於同一個屬性的,可以講是姊妹篇;同時作為新時代下主旋律電影的創新和突波卻又有著對於電影藝術本身的一種嚴肅,又賦予了其時代和精神的不同,帶著範和種種不同的感覺,最後為了市場做出了妥協,但是這個妥協恰到好處,所以這樣來講的話,他們是沒有問題的。

可是不得不說的是,同樣是這種體裁的電影,兩部影片的票房是有差距的,那麼就是產生了問題,即為什麼,對於這個問題可以有很多的解釋,但是真正的電影藝術和真正的好的電影是這樣的嗎?這樣的主旋律電影創新道路是否可以繼續下去呢?這些都是我們需要解決的問題。

這部影片的故事很明瞭,就是從1911年武昌起義講起即辛亥革命的爆發到1921年中國共產黨的成立,這十年間中國大地上的物是人非。其線索也是很明瞭,即一條是從政治和權力鬥爭上講,這點包括宋教仁遇刺身亡、20世紀初的中國有不同的人和物進行了短促而有力的展示,將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歸結在影片的最後也是暗示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才可以真正的富強。影片整體上節奏很快,在敘事上以時間為線索,突出了重大事件的影響力,展示了重要人物的魅力,將10年的歷史濃縮在了兩個小時的膠片上,為我們展現了一個跌宕起伏的時代和那一代人的命運。

1915年,美國導演大衛.沃克.格里菲斯以美國南北內戰為背景,拍攝了《一個國家的誕生》。影片上映後因為濃厚的白人種族優越主義而備受爭議,但電影本身長達3個小時,從此開創了全世界史詩巨片的先河。喬治.薩杜爾在《電影通史》中寫道:'《一個國家的誕生》使美國電影在企業經營方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使好萊塢得以攝製那些比義大利影片規模更大、更豪華的故事片,由此開闢了走向超級影片和鉅額片酬的道路。該片首次在美國上映的日子乃是好萊塢統治世界的開始,同時也是至少在以後幾年裡好萊塢藝術稱霸世界的發端。'《一個國家的誕生》開創了好萊塢電影人關心政治,積極對歷史和政治發言的傳統,這一傳統一直儲存至今。

從這個角度來說《建國大業》已然可以看做是中國的《一個國家的誕生》,但是在成就的比較上當然沒有後者更具有歷史的意義;而緊隨其後的《建黨偉業》同樣是在對於歷史的一種展現。我們在今天的環境下以及在區別於時代的不同和精神信仰的差別下來看待那段歷史和電影的敘述中,考究的最重要就是電影的本身要告訴我們的,也是歷史要告訴我們的,就是在近代的歷史上,在共和和帝制的交替下,在文化和理念的衝突下,出現的種種問題,誠如鄒容所撰的《革命軍》,將民權民族等種種觀念與思考,直接演化為兩個字:革命。開頭即論:有起死回生,還魂返魄,出十八層地獄,升三十三天堂,鬱郁勃勃,莽莽蒼蒼,至尊極高,獨一無二,偉大絕倫之一目的,曰'革命'。巍巍哉,革命也。皇皇哉,革命也。吾於是沿萬里長城,登崑崙,遊揚子江上下,溯黃河,豎獨立之旗,撞自由之鐘,呼天籲地,破嗓裂喉,以鳴於我同胞前曰:嗚呼!我中國今日不可不革命!

第5篇

我很堅信一句話“明天又是新的一天”,其中主人公都是以樂觀向上的態度去面對一天的生活,體會生活人生的樂趣,在遇到挫折時,永不放棄,從什麼地方跌倒就從那個地方爬起,因為明天又是新的一天,一天新的生活在等待著你去體驗,所謂明天會更好!

“青春時期的任何事情都是考驗。”我們在這個時候必定會遇上一個個考驗。正如本書中的謝欣然,小小年紀就已經面對了求學、工作、處世等多方面的考驗。正是這考驗,讓她的青春充滿色彩,為自己的一生寫下了光輝的一筆。只要我們勇敢面對,經得起這個考驗,也會想她那樣取得成功。經起考驗的同時,我們還要倍加努力,頑強拼搏。其他人在這時候都正努力提升自己,我們更不得放鬆,否則就會落後於其他人。正所謂“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相信,每個人都不想退,都想進,那就需要我們努力地撐起支劃槳了。

對異性的好感是青春中正常而又美好的心理現象。在求學的同時,我們也要正確地,大膽地去面對。書中的劉夏與王笑天真讓我佩服,他們都很有上進心,都是優等生。且他們之間都有仰慕之心,但是各方面能做到互相幫助,學習上,工作上,互相扶持。兩人互相督促,共同進退。這樣才會有一個美好的花季。

他們每一個人身上,都有著不同的思想和不同的做法。但他們的事例很典型,班長蕭遙,副班長謝欣然,學習委員陳明,文藝委員劉夏等人,還有那個愛寫日記的林曉旭,一心想出國的柳清,愛說愛笑,聰明愛動的王曉天,還有一個不能忘記的是經常遲到,總挨老師批評的餘發。他們對求學、打工、出國和發展等種種考驗,較早進入他們的視野和現實生活,直接或間接通過多種方式使他們受到影響,面對這樣的環境家庭和老師的溝通,並引導他們正確把握人生、認識社會,投身社會實踐,培養社會主義、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抵制不良社會習氣和腐朽思想的侵蝕樹立遠大理想,為特區建設和發展立志成才。

使大家要學習的人物是蕭遙,面臨競賽的失敗,他的情緒發生很大的變化,受到父親的啟發,使他重新振作起來。他捨己為人,放棄特優生的名額讓給陳明,他有很好的出國機會,可他卻要靠自己的實力,同學們對他做出這樣的決定感到不可思議。謝欣然算得上女中豪傑、行俠仗義,單槍匹馬到碧奇廠打工,體驗到生活中的酸甜苦辣。由於她的才華出眾、塌實肯幹被提升為拉長。她又如何說服那些打工妹聽從她的指揮呢?我覺得主要是憑藉她的誠懇。誠懇的人往往都會容易被他人所接受。陳明算得上全校的尖子生,學習踏實,一步一個腳印可他缺少社會實踐,還不如那個經常挨老師批評的餘發懂社會經驗多呢?他個人也認識到了這一點,我相信他會努力趕上他們的。

第6篇

?紅海行動》講述了中國海軍“蛟龍突擊隊”8人小組奉命執行撤僑任務,突擊隊兵分兩路進行救援,但不幸遭到伏擊,人員傷亡;同時在粉碎叛軍武裝首領的驚天陰謀中慘勝的故事。

雖然是主旋律類的電影,可是卻並沒有過多的渲染“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個人主義和“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的國家情懷,只是還原了戰場現場,看電影的時候就會感受到那個緊迫感。影片一氣呵成,沒有大段文戲,主要在作戰間隙穿插,但卻更好展現了蛟龍突擊隊的狀態,兩個狙擊手之間緊繃又協作的關係,女兵機槍手和石頭之間“身無綵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的情感,表現的不多卻又很到位,每個人物很立體不擁擠不衝突,生動地展現出中國海軍夠“辣”夠“燃”!

戰爭片最容易出現的錯誤,就是會讓人覺得導演在宣揚戰爭,對於戰爭這個問題,相信我們每個人並不願意看見。“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自始至終我們從來沒有覺得戰爭有多大的意義,我們從來沒有覺得暴力是解決問題的手段。而《紅海行動》將戰爭塑造得可怕、凶殘、暴力、血腥,就規避了這個問題,並且主角始終是在反抗和營救,從未主動挑起爭端。導演這就把握住了一個主要的核心,這也體現出我們“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態度。“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一旦侵犯到國家的利益,人民的安危,我們也絕不退縮。

影片給人呈現出一個火爆、真實又殘酷的戰爭。戰爭的恐怖在於我們不明白能活到什麼時候。生在和平年代,我們多麼幸福,有多少人在守護著我們。看了這部電影你必須會為中國海軍自豪,會為身為一箇中國人而自豪,因為無論身在何處,祖國都是我們身後最堅實的後盾。

第7篇

太陽日漸衰老,氫核聚變逐漸停止,陽光的減少導致地球進入新的冰河時期。最終,隨著太陽的爆炸整個太陽系都將不復存在,人類被迫帶著地球去尋找一個新的類太陽系來獲得新生,這就是《流浪地球》的大概劇情。

顯然,帶著地球去流浪,絕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人類在這一災難到達之前,必須要完成各種準備工作:製造出能夠推動地球脫離太陽系,實現太空遨遊的動力系統,找到足夠的能源,還得有抵抗宇宙強輻射,躲避隕石碰撞和大型天體引力陷阱等等各種“天方夜譚”式的技術和能力。

或許,地球根本不需要去流浪。到那個時候,我們已經能夠捕獲宇宙中的新能源,直接加註到太陽上去,來延長太陽的壽命,或賦予太陽新的生命。但這都需要我們人類孜孜不倦地去認識世界,以利用宇宙中的資源來拯救我們的家園。

當然,你可能會說,那還不知道是多少萬年,甚至是千萬代以後的事情,我們完全沒有必要杞人憂天。那,我們可能就大錯特錯了!人類只有未雨綢繆(mou),有備無患,才會有持續繁榮發展下去的希望。

小朋友們,我們只有一個地球,也只有一個太陽,她們都很脆弱。我們不只是需要從自身的.小事做起,不丟垃圾,保護環境,熱愛和平,我們更需要仰望星空,學習研究科學技術,為地球的未來,為人類的未來,貢獻我們的智慧!

最後,我強烈推薦小朋友們去看《流浪地球》這部電影。不過,裡面提到了許多科學術語。比如,大天體引力、板塊位移、行星發動機等,還提到了牛頓、愛因斯坦、霍金這些科學巨人。所以,我建議小朋友們,平時要多讀科學類的書,多學科學知識,不然可能連這部電影都看不懂了!

“道路千萬條,安全第一條,行車不規範,親人兩行淚。”這一句話可能可以算得上是新年最火的一句話了。這句話是來自目前很火的電影《流浪地球》,我從合肥一回來就迫不及待地去電影院觀看了。

這部電影主要講述的是地球快要被太陽吞噬了,人類齊心協力,打算把地球推離太陽系,帶著地球去宇宙尋找下一個適合的恆星。但是,在我們地球衝出太陽系的路程中,又被木星引力所吸引,快要撞上了木星,這時電影裡的救援小分隊結合自己的知識想出了一個拯救人類的辦法:把木星點燃,讓木星爆炸的氣波把地球推開。最後在多方共同努力下終於成功了。

在這部電影裡,我最喜歡的一個人物是主角的父親劉培強,他是主角劉啟的爸爸。他有一種勇於獻身,捨己為人的精神,在地球的行星發動機由於距離問題無法把木星點燃時,他主動駕駛空間站飛向木星,把木星點燃了,而他自己也犧牲了。

他犧牲了自己,換取了地球的希望。這部電影還有太多讓我震撼的地方,電影開始的時候說人類也不知道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也許是一次水災,一次大幹旱從而我們的地球變的不適合人類居住了,其實現在由於環境汙染,地球變暖,南極冰川融化,海平面的上升都是在暗示地球我們人類唯一的家園已經創傷累累了,我們更要從自己做起注意環保,延緩和改善地球創傷。這雖是科幻片,與現實卻是息息相關。

我還在影片裡感觸最多的是愛,在沒有希望點燃木星的時候,全球廣播讓大家都回家,最後的時間和家人團聚,那些掉頭回去參與救援的,也是本著對家人,對家園,對地球的大愛。最後也是劉培強犧牲自己,用他的大愛拯救了地球,用愛,找回希望,我們才能擁抱地球的溫暖!

過年放假去看了劉慈欣(以下簡稱並尊稱'大劉')的小說改編的同名電影《流浪地球》。前些年火了一陣子的《三體》應該是已經涼涼了。也許正是因為沒有那麼多外行看熱鬧式的關注和指手畫腳的幫閒,所以創作者可以心無旁騖地打磨這部作品,《流浪地球》在今年的大年七年級,真的不錯。雖然故事是假的,但被故事感動後流下的眼淚是真的。

在讀《三體》的時候就已經領教了大劉的冷酷。他不在乎主角的個人命運和讀者的情感體驗,在大劉筆下,任何的美好都隨時可以被毀滅,這讓主角和讀者非常的抓狂甚至絕望。而大劉的作品之所以沒有貼上'悲劇'的標籤,則是因為每每在故事的'最後,他總是把希望留在那還沒有完結的故事當中,讓它在讀者的心裡生根發芽。

如果說最後留下希望是大劉筆下故事光明的一面,那麼在他的故事裡,也總是有著陰暗的一面:人類總是在這裡或者哪裡表現出俗稱為屁股指揮腦袋的偏私性。在沒有現實約束的科幻世界裡,大劉把這種自古以來一直存在的偏私性像在顯微鏡底下一樣極端放大,誇張卻讓人無言以對,故事的絕望感也正來源於此,因為這也是人性的一部分。直麵人性中的陰暗面,這是大劉冷酷的一面,他創作的故事也因此給人以身臨其境的絕望感,而故事的主角不得不面對人性的陰暗面並反抗,這也是人性的一部分。

大劉的作品讓我找到了某種共鳴。大學給了我碩士研究生的學位,而我在拿到學位之後,對自己的專業——環境與資源保護法——舉起了反旗:環境無需人類保護,遑論以此為目的的立法執法和司法。資源是有限的,比如石油,這是事實,但是數千年來人類的歷史已經證明,因為自古以來一直存在的偏私性的存在,所以人類在用完最後一滴石油之前,會為了爭奪最後幾滴石油,先流乾自己的血。所以對於我來說,從養生的角度出發,放棄思考諸如環境與資源保護這種問題,專注於遵守法律,好好工作,愛身邊的人,不主動害別人,這樣就可以了。年前師兄弟小聚,多年未見面的師弟聽完我的上述見解之後,用他們研究哲學的人的語言正告我:你是一個懷有最小的善意的一個令人噁心的人。我很受用。

喜歡讀大劉的作品。在偏私性造成的絕望中,他總是能夠找到儲存希望的路徑,這讓人至少願意去相信希望是能存在的。這種希望的存在並非源自他者的說教,而是脫胎於內省後人性的覺悟,保有這種希望就不會對人性徹底絕望。這讓我能夠心安理得地繼續當一個懷有最小的善意的一個令人噁心的人。何謂人性?自由?平等?博愛?信條?戒律?不,《流浪地球》認為:在某些情況下,自我犧牲是一個合乎邏輯的選項。

初十,我和瑞一起去看了《流浪地球》這部豆瓣評分9.6的國產科幻電影。在兌換票的時候瑞還有些許的猶豫,是看《流浪地球》還是看《熊出沒》最後還是選擇了《流浪地球》。

近未來,科學家們發現太陽急速衰老膨脹,短時間內包括地球在內的整個太陽系都將被太陽所吞沒。為了自救,人類提出一個名為“流浪地球”的大膽計劃,即傾全球之力在地球表面建造上萬座發動機和轉向發動機,推動地球離開太陽系,用2500年的時間奔往另外一個棲息之地。中國航天員劉培強在兒子劉啟四歲那年前往國際空間站,和國際同儕肩負起領航者的重任。

轉眼劉啟長大,他帶著妹妹朵朵偷偷跑到地表,偷開外公韓子昂的運輸車,結果不僅遭到逮捕,還遭遇了全球發動機停擺的事件。為了修好發動機,阻止地球墜入木星,全球開始展開飽和式營救,連劉啟他們的車也被強徵加入。在與時間賽跑的過程中,無數的人前仆後繼,奮不顧身,只為延續百代子孫生存的希望……

電影結束兒子和我說:媽媽,這是我第一次看電影流淚,雖然只是幾滴眼淚。兒子被電影裡的親情和中國人那種克服萬難萬眾一心的精神深深的感動。尤其是劉培強最後和兒子的對話還有犧牲自己挽救地球的大無畏的犧牲精神,犧牲小我挽救眾生。

人類如何自救,珍惜現在美好的生活。電影中劉培強為了人類能夠更好的.生活,為了地球在空間站一呆就是17年。姥爺為了照顧兩個孩子也可以說是嘔心瀝血,劉戶口對爸爸有深深的不理解,但是最後爸爸選擇犧牲自己的時候他還是寧可要爸爸,說明他還是愛爸爸的,他還是期待爸爸回到他的身邊……

看了電影心中有太多的感慨,感覺表達不出,希望我們都能夠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天。

?流浪地球》是一部讓人倍感驚詫的作品,這不僅在於電影擁有著足以媲美好萊塢的特效製作,更在於電影將國人的鄉土情懷尤為出色的融入到了一個恢弘的末世科幻故事中,使電影作為中國首部真正意義上的硬科幻電影,所帶來的並不僅是視效上的震撼,更還有著情感上的共鳴。

評判一部科幻電影好壞的先決條件,尤為重要的一點便在於其能否拿出一個獨具新穎的看點,《流浪地球》所給出的末世設定,是面對太陽突然膨脹,地球危在旦夕,全世界在各地聯合制造地球推動機,推動地球前往其他星系謀求生存,這項需耗時2500年才能完成的星球遷移,便是電影在伊始丟擲的“流浪地球”計劃。

如此天馬行空的構想固然新穎,但如果沒有夯實的世界觀構建,那麼電影很可能便會成為一個笑談,而《流浪地球》的硬核之處,便在於其既有著巨集大的體系支撐,能讓人被這一故事所吸引,電影也透過例如同聲傳譯,地下城裡的新年,極度嚴寒下被冰封的北京上海等等細節,為觀眾更為生動的勾勒出了一個帶有鮮明中國韻味的“流浪”末世。

在《流浪地球》所塑造的這個末世裡,不同於歐美末日科幻中必然存在的弱肉強食,這是一部沒有嚴格意義上壞人存在的電影,或許這樣的構思有著烏托邦的色彩,但這恰也是電影最為深邃的核心,對人性的篤信,使電影面對最後的取捨,發出了沒有人類,人類文明就毫無意義的聲音。人才是駕馭人類發展最為核心的所在。

圍繞這一核心,電影所描繪的是一條以祖孫三代親情為紐帶的主線故事,面對人類生死存亡的抉擇,電影所一展的無不是家的眷戀,從宇航員父親與兒子間的矛盾,到駕駛員爺爺與養女間的羈絆,再到地球行將毀滅時直接點出家的重要,中國式親情成為了電影著點人性最好的介質,也成為了電影藉此去誘人共情最為濃墨重書的一筆。

面對浩瀚的宇宙,地球不過滄海一粟,而對於居住在地球上的我們,它卻是賴以生存的家園,面對這部擁有極高完成度的科幻電影,相比視效的外硬,電影藉以這樣一個巨集大的命題,所一展對家的眷戀,對人性的尊崇,核心之硬更為值得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