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像山那樣思考教案7篇 教學的靈感之源:從山中汲取思考的力量

“像山那樣思考教案”,是指以深度、思考、全面、穩健的態度來規劃教學內容,提高教學質量,使學生能夠獲得更高的學習效果。本文將從不同角度分析教案的重要性,引導教師認真制定教案,落實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提升教學效果。

像山那樣思考教案7篇 教學的靈感之源:從山中汲取思考的力量

第1篇

教師做好課前預習指導工作,教會學生評點的方法,學生在感知文字、研習文字的基礎上對文章進行評點,課上師生、生生間進行交流。

把握文眼,在那一聲狼嗥上做文章。讓生沿著作者設定的切入點去體會作者的憂患意識。

(小組合作),全文可分幾個部分,理清文章的基本思路?

出示相關思考題,要求學生帶著疑問看課文,並小組討論、交流,在文中畫出相關語句。

1. 作者以一聲狼嗥開篇,那麼對於這聲狼嗥不同的生物都有怎樣的反應?它們的反應和一座山的反應有什麼不同?

3. 對這聲狼嗥,一般所能理解的淺層含義和只有大山才能聽懂的深層含義分別是什麼?

2. 如果像山那樣思考,我們應該怎樣面對大自然,怎樣處理好人和自然的關係?如果不能像山那樣思考,會有怎樣的危害?除了文章所講到的危害,你還能列舉出哪些?

閱讀一段材料,為20xx年“世界環境日”擬一個主題,並簡述理由。

1972年6月5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召開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會議通過了《人類環境宣言》,並提出將每年的6月5日定為“世界環境日”。同年10月,第27屆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接受了該建議。“世界環境日”的.確立,反映了世界各國人民對環境問題的認識和態度,表達了我們人類對美好環境的嚮往和追求。歷年“世界環境日”主題如下:

像山那樣思考教案7篇 教學的靈感之源:從山中汲取思考的力量 第2張

第2篇

(1) 領會本文所闡述的道理對保護我們的生存環境的意義。

(2)瞭解生物知識,培養學生建立起和諧的人與自然關係的意識。

(2)體味文中作者對人與自然關係的生態倫理的思考。

“近代環保之父”——奧爾多·利奧波德(1887—1948) 美國作家,生態學家,土地倫理學家。這位被稱為美國環境倫理的播種者,一生共出版三部書和五百多篇文章。1949年,《沙郡歲月》出版,是其最重要的著作。

?沙郡歲月》記錄了作者對自然界中各種生命之間彼此折射輝映的親知和體悟。文筆優美,思想深邃。被譽為“綠色聖經”。

?像山那樣思考》是《沙郡歲月》中收錄的一則隨筆。

工業革命的發展促進了農業的發展,給人們帶來了極大豐富的物質生活,但人們卻忽視了一個問題,那就是我們人類生存的環境,過高的物質追求,不斷的向大自然索取,以及錯誤的生態觀念,使我們的地球已變的滿目瘡痍。森林植被驟減,水土流失嚴重,工業三廢的汙染,濫捕濫殺濫伐,這一切做法嚴重的破壞了生態平衡,地球面臨荒原化的危險。

(一) 嗥叫(háo) 馴服(xǜn) 蔑視(miè) 迸發(bèng) 湍急(tuān) 艾蒿(ài hāo) 疲憊(bèi) 餓殍(piǎo) 蜿蜒(wān yán) 毛骨悚然(sǒng)

(二) 拾遺::①拾取旁人遺失的東西,據為己有。如夜不閉戶,道不拾遺。②補充旁人所遺漏的事物.如拾遺補闕。

蜿蜒:①蛇類爬行的樣子。 ②(山脈、河流、道路等)彎彎曲曲地延伸。

無動於衷:心裡一點不受感動;一點也不動心。“衷”也做“中”。

2) 作者認識的由來: a一隻狼的死去 [發現狼——打死狼——狼眼中垂死時的綠光給予的啟示]。

文章文筆簡潔洗練,從中可以體驗到哲人的深刻,又可以領略到詩人的激情和想像。這一切,構成了文章顯明的詩意美和思辨色彩。科學的事實和詩的描述合拍合轍,讓讀者首先沉浸在一種詩的氛圍之中,然後開始評論和思考。最後,迴歸於心靈的頓悟和思想的昇華。

我們看到的畫面上是什麼動物啊?(圖片)你能說出有關這個動物的成語嗎?這些詞最大的共同點是什麼?(感情色彩上)貶義。即使我們提到的“與狼共舞”這個源自美國經典電影的講述人與狼和諧關係的'詞語,傳到中國便成了“與邪惡的人或事物接觸”的意思。狼,成了“邪惡的化身”,但鮮為人知的是,我們如果再不留意,就將與狼訣別了,為什麼會這樣呢?我們今天就來學習一篇散文《像山那樣思考》。

從前認為自然界是被人類明智而高效的利用的,是應為大多數人提供最大的善,這種“善”即是認為狼是壞的捕食者,吃掉了對人們有用的鹿,該殺。

用文中的話說:“在那些年代裡,我們還從未聽說會放過打死一隻狼的機會那種事。”“當時我很年輕,而且正是不動扳機就感到手癢的時期。那時,我總是認為,狼越少,鹿就越多,因此,沒有狼的地方就意味著是獵人的天堂。”

後來作者還是這樣認為嗎?他的想法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轉變的呢?是不是一個人悶在家冥思苦想得出的結論?(不是)那作者的想法、觀點是什麼時候轉變的呢?(“自我看見一隻狼死去的那一天”)再具體點,哪一刻?哪一場景觸動了作者的心靈?“閃爍著的,令人難受的,垂死時的綠光”“在這雙眼睛裡,有某種對我來說是新的東西”“看到這垂死時的綠光時,我感到,無論是狼或是山,都不會同意這種觀點。”

“新的東西”又是什麼?(新的觀念,對狼的負罪感。)

我們憎惡狼,是因為它傷過過人類,我們對此總是念念不忘,但我們反過來想想,我們人類傷了多少隻狼呢,卻不曾有人提起。我們總講人類有情,有憐憫心懷,講求“道德倫理”,但當十餘種狼在地球上永遠的消失,當t型臺上的裘皮大衣滿世界的招搖時,我們還有何面目向大自然說人類敬天惜物?我們跟納粹點的人皮燈又有什麼兩樣呢?物極必反,人類終究會為這一切付出高昂的代價的。

那我們就來看看,人類大肆捕殺狼,狼在地球上消失,等待人類的將是什麼結局?“自那以後,我親眼看見一個州接一個州地消滅了它們所有的狼。我看見過許多剛剛失去了狼的山的樣子,看見南面的山坡由於新出現的彎彎曲曲的鹿徑而變的皺皺巴巴。我看見所有可吃的灌木和樹苗都被吃掉,先變成無用的東西,然後則死去。我看見每一棵可吃的、失去了葉子的樹只有鞍角那麼高。這樣一座山看起來就好象什麼人給了上帝一把大剪刀,並禁止了所有其他的活動。結果,那原來渴望著事物的鹿群的餓殍,和死去的艾蒿叢一起變成了白色,或者就在高出鹿頭的部分還留有葉子的刺柏下腐爛。”

“……疲憊了的草原,可能在幾十年裡都得不到復原。”為什麼說狼消失了,草原得不到復原呢,狼與草原什麼關係?(生物鏈:狼少——鹿多——草光——食草動物的滅亡——山禿)於是大自然會報復人類,於是“……有了塵暴,河水把未來沖刷到大海去。”這句話什麼意思?人類將不再有未來!

那麼歸根結底的說,導致這種種現象的原因是什麼呢? 由於人類不善於思考,缺少客觀的思考,那麼誰做到了客觀的思考呢?(大山)文中哪部分有所體現?(第一部分)

②不同的角度寫狼的叫聲其表層意思是什麼?深層含義又是什麼? ③為什麼說狼的嗥叫只有大山明白?

可悲的是,對於這一點,只有大山明白,卻極少為人類所領悟,學過此文後,你從中得到哪些啟示呢?(學生談)

大家還記得這樣一幅公益廣告嗎?拍賣最後一滴無汙染的水,最後一株無汙染的植物,當我們一味的追求物質進步,而以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那留給我們的只能是一個傷痕累累的地球。要知道人類並不是大自然的主人,在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倫理的角度來看,我們不比一座山更高明。我們與自然萬物的關係,和一座山同自然萬物的關係並無二致。 大地上的一切生命,包括那些無言的和無助的、甚至瀕臨絕跡的動物與植物,都擁有自己不可抹煞的生命的尊嚴、履歷與故事。芸芸眾生,他們都是自然的子民,任何一個物種的滅絕都勢必影響到整個生物鏈的平衡,都會給這個世界帶來可怕的災難。

在生態環保方面,世界上德國和日本兩個國家做的很好,德國教科書每頁的左上角都有一張小小的自然圖片,用意無非就是教育它的下一代要在享受自然的同時融入自然,熱愛自然。而日本人更的無時無刻不在為環保做著宣傳。我們來欣賞一首詩歌《小鳥在天空消失的日子》。

這首詩告訴我們人們追求物質建設固然是很好的,但必須心裝自然,切不可以犧牲自然,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古人云:“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小鳥消失,天空不語,狼的嗥叫,大山不言,他們都在默默的思考,而這種沉默給人帶來的則是更大的悲劇。《像山那樣思考》作者一文似驚醒夢中人,用詩一般的語言,來表達深層的含義,深入淺出,像山那樣思考,那樣客觀的思考,與狼共舞!

第3篇

本課選入高中語文必修一第四個專題(專題即以篇名命名)的第三個板塊--湖山沉思。這個專題意在讓學生領略大自然的無限風光,感受她的深長意味,而板塊“湖山沉思”意味著學習本文,不能僅僅停留在欣賞大自然的層面,還要通過自主閱讀,鑽研文字,進行多角度的交流對話,對處理人與自然的關係問題進入理性思辨的境界。樑豐中學的學生有較高的起點,引導他們實現教材編者的初衷是完全可能。本文內容似淺而實深,需要涵詠品味,文字研習應該是主要學習方式。本課涉及生態保護問題,但畢竟我們上的是語文課,故只能從語言文字入手去感悟相關的道理。

培養學生通過抓關鍵詞句來領悟情感、解讀文字的能力。

理解作者有關生態倫理的思考,確立處理人與自然關係的正確認識。

本文以感性的形式表達理性的內涵,在學習過程中如何披文入情,通過語言感悟作者的生態倫理觀是本課的難點。

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篇新課文《像山那樣思考》。預習課文之後大家已經知道,作者的思考是由一種動物--狼--引起的。在你一貫的印象中,“狼”是怎樣的一種動物?大家再一起想想,有哪些與“狼”有關的成語俗語?你還讀過什麼以狼為主角的寓言、童話?這些詞語和文學作品中狼的形象有什麼共同特徵?

在同學自由交流之後小結:人們一貫敵視憎惡著狼,把狼視為競爭者和獵物,隨著近現代槍械的產生,狼遭到了滅頂之災。人們忽略了這樣一個問題,沒有狼的世界是否會比有狼的世界更加美好。今天就讓我們“像山那樣思考”一下,換一個角度去認識大自然中的狼,或許我們會有一種全新的感悟。

設計這樣的匯入,主要意圖是凸顯人類的習慣思維中對狼的認識與文字作者的認識之間巨大反差,引發學生的興趣和思索。

要求學生提出預習過程中產生而自己沒能解決的各種疑問。

設計這一環節,是為了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學習中的實際問題是這堂課的出發點和切入點。在教師的點撥引導下解決問題,在此過程中一方面對文字有更深、更到位的領悟,另一方面學會如何解決問題、如何讀懂一篇文章則是這堂課的主要目的。

這個環節不作固定不變的預設,擬根據上一環節學生提出的問題,臨場梳理出一個合理的步驟。預計要重點探討如下內容(按文字先後順序,不一定是課堂教學的實際順序):

標題可以引發三個具體問題:誰像山一樣思考?山是怎樣思考的?思考什麼問題?

第一和第三個問題,可以通過指導同學尋找點題句--第九節的“他(按:指獵殺狼以保護牛群的牧牛人)不知道像山那樣去思考”和全文末句“這也許是狼的嗥叫中隱藏的內涵,它已被群山所理解,卻還極少為人類所領悟”解決,明確題意是作者希望人類用山那樣的思考方式思考狼嗥中隱藏的內涵。第二個問題則可以和對文字開頭三節的研讀結合起來解決。(這些問題如果放在開始解決,不必求深,某些含義可以在後面涉及相關內容時加深理解)

第一至三節重點寫了狼的一聲嗥叫。這幾節在全文中處於極為重要的地位。因為這裡寫到的那一聲“嗥叫”是本文的文眼,是題目中“思考”的物件,同時,山的“思考”方式也隱含其中。吃透這幾節,也就掌握了理解文字的鑰匙。而作者採用了詩性的語言來表達深廣的內涵,其中微妙之處學生往往難以領悟,因此值得在課堂上重點加以突破。文字的語言富有情感和美感,有感情的朗讀有助於體會作者內心的憂憤,是十分必要的。

如果學生的理解不能到位,可考慮分解為若干小問題來各個突破:

a.這一聲嗥叫有什麼特徵?“驕傲”“不馴服”“對抗性”“蔑視”如何理解?

b.嗥叫引起了怎樣的反應?山的反應與其他的反應有什麼根本的不同?(這是關鍵問題,題目“山那樣”中“那樣”的內涵可以通過這一問題得到解決。如果學生理解有障礙,可以讓他們放眼全文,從人原來如何思考這個反面角度了認識山如何思考)

小結:在作者筆下,狼和荒原、山崖、松林、鹿……組成了一個共同體,每一個成員在這個共同體中都是平等的一員,它們之間有競爭,更有合作,巧妙地維持著一種平衡。但是,人類以萬物的主人自居,從短暫的眼前利益出發把萬物區分為好的和壞的、有用的和無用的,破壞了原有的平衡。一聲嗥叫,是對自己的生存權利的宣示,也是對人類愚蠢行為的抗議。

理解這一點,也就理解了文字的四至六節。這部分內容,寫了作者怎樣從一個資源保護運動(把大自然作為人類的資源庫,確信資源分為“有用”“無用”,“有利”“無利”)的追隨者轉變為生態保護者的心路歷程。施教時應在朗讀的基礎上,指導學生尋找能表明作者對狼的態度認識前後變化的關鍵語句,重點揣摩以下句子:

①在那個年代,沒有人會放過打死一隻狼的機會。在一秒鐘之內,我們就把槍彈上了膛(“沒有人”“一秒鐘之內”說明了什麼?)

②當時我很年輕,正是不動扳機就感到手癢的時候。那時,我總是認為,狼越少,鹿就越多,因此,沒有狼的地方就意味著是獵人的天堂。(“不動扳機就感到手癢”說明了什麼?“沒有狼的地方就意味著是獵人的天堂”,是這樣?後一問題帶起對第七節的理解)

③在這雙眼睛裡,有某種對我來說是新的東西。(“新的東西”指什麼?)

結尾幾段文字飽含激情,只是這種激情是以一種有節制的文辭表達的,表面看起來相當地平靜。這裡作者含蓄地表明瞭他的“土地倫理學”的重要觀念,即便是形象化的句子也蘊含著哲理性的思考,需要細心的咀嚼品讀方能會意。領會隱性內涵是學生現代文閱讀中的一個難點,故有必要在方法指導上下功夫。

②所有這一切帶來的都是同一樣東西:我們這一時代的和平。(“和平”前的定語必要嗎?)

④這個世界的啟示在荒野。(指導學生從什麼是與“荒野”相對的概念入手,再思考“荒野”的特徵,進而理解“啟示”內涵,最後理解與文題的聯絡)

1.作者寫本文,意在弘揚一種新的倫理觀念,一種對土地、對萬物的應有態度。請同學用自己的話把你對這種觀念、態度的理解說出來。

如果時間允許,教師可以適當補充一些中國傳統思想中蘊含著積極的生態觀的句子,如: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中庸》)再如:天地與我共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莊子》)

2.保護生態是當今世界的熱門話題。有關的專著、文章汗牛充棟,你覺得本文在形式上有什麼特色?

要點:大多數同類文章用的是一種科學語體,而利奧波德身為一位生態倫理學家,卻有很高的文學素養。他所使用的語言文學性強,是一種詩化的語言,讀來詩意盎然。這就使他的自然萬物平等的生態倫理思想與優美的形式溶為一體,使他的著作熔詩意美與思辨色彩於一爐。

利奧波德介紹:奧爾多·利奧波德是一名大地的觀察者與思考者,他的《沙鄉年鑑》被美國人視作是與《瓦爾登湖》同樣具有偉大影響力的經典。1887年,梭羅去世二十年後,利奧波德出生於美國密西西比河畔的一個小鎮。由於受喜歡打獵的父親的影響,童年的利奧波德就培養起了對大自然的興趣。1935年4月,利奧波德在威斯康星河畔購買了一個被人類榨取殆盡而遺棄的沙鄉農場,從此開始了在沙鄉十三年的恢復生態平衡的探索--“我的妻子、三個几子,還有兩個女兒都各以他們自己的方式,在我們自己的.土地土通過野生生物的耕耘管理而發現了某一種或另一種深刻的滿足感。”正如梭羅把他在瓦爾登湖畔的躬耕與沉思寫進了《瓦爾登湖》一樣,利奧波德在沙鄉的觀察與思考結晶為《沙鄉年鑑》一書。1948年4月,利奧波往因心臟病突發猝死於撲救鄰居農場大火的途中,他沒有能夠看見《沙鄉年鑑》的問世。

設計這一步是因為,利奧波德是一位可敬的生態保護先行者,誕生於60年前的《沙鄉年鑑》早已成為生態保護運動的“聖經”。身處當今世界,生態意識是每一個公民都應該具有的。閱讀這本文質兼美的著作可以讓學生得到多方面的益處。

借班上課是很容易上成一節遺憾的課的。因為教育要求因材施教,而因材施教的前提是瞭解你所面對的“材”的學習情況。在備課的時候,我只籠統地、想當然地知道樑豐中學的學生相當優秀,但優秀到什麼程度,特別是剛進高一的同學語文學科優秀到什麼程度,是完全不瞭解的。因此,我把這節課定位為一節家常的課,儘量摒棄公開課中比較容易見到的有作秀之嫌的某些做法。從結果來看,基本上符合自己的預期。

樑豐的同學確實是比較優秀的。這樣一篇看起來並不艱深的文章理應、事實上也的確能大體讀懂。但同時必須看到,我們手頭的文字又是有深刻內涵的、具有很強的思想性的文章,“土地倫理學”這樣的思想對同學們來說可能是全新的概念。因此我相信,正如我自己的學生一樣,他們中至少相當一部分人會停留在比較膚淺的表層,“沒有疑問”未必是真正的沒有疑問。由此我設定本節課以同學們自主學習過程中產生的以及上課過程中生成的問題為中心來組織教學。果然,課前和幾個同學個別交流時,他們紛紛表示這篇文章容易看懂。經過鼓勵之後,“新的東西”指什麼東西,“像山那樣思考”究竟是怎樣的思考,諸如此類有不同程度的思維含量的問題便紛紛提出來了。

學習的過程也是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在發現了問題之後,我們的同學還未必都能調動各種手段予以解決。我並不奢望一節課教會學生所有的方法,考慮到文字有許多富有意蘊的關鍵詞句的特性,我選擇了從關鍵詞句入手解決問題,深入理解的路子。試圖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教給具體的方法,比如,通過點題句和與結尾處的聯絡來準確把握題目的含義,思考與“荒野”對應的概念來理解“這個世界的啟示在荒野”這樣含蓄的語句。從施教結果看,有一定效果。

當然,這節課也留下諸多遺憾。在評課的時候,黃厚江老師等指出張力不夠等問題都是非常客觀的,這些問題便是今後教學實踐中應該解決的目標。

第4篇

?像山那樣思考》這篇課文是高中語文新教材蘇教版必修一中一篇現代散文,其作者奧爾多·利奧波德是一位美國大地的觀察者和思考者他以他的生活經歷,用詩意性的語言,獨特的寫作風格,對大自然進行思考言出在付出生態變化的代價後換取了所謂物質文明的進步,人類沒有像山那樣對待自己同大自然的關係至於作者在文章中怎樣對狼的“嗥叫”進行認識,理清其過程是學生理解的難度所以在設計之時我以嘗試的心理在前面問題的基礎上有意識的去引導學生的理解,明白文章的主旨從而學會一種新的學習方法和寫作方法

學生能夠通過對課文反覆研讀和思考,結合現在的社會環境,進一步認識作者借用狼的“嗥叫”的深層含義,理解作者對人與自然的生態倫理的思考,加強生態保護意識

學生的生活環境和經歷與作者的生活環境和經歷有很大的差別,不僅表現在國別上,而且更體現在家庭的薰陶上學生在學習這篇文章時,對作者的詩意性的語言、寫作風格和採用的意象,可能體會不夠深刻,在理解過程中有很大的困難

2、理解狼嗥含義,學習選取個性化的角度表現哲理的方法

3、體味文中作者對人與自然關係的生態倫理的思考,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

1.積累“狼”字成語我們看到的畫面上是什麼動物啊?(圖片)你能說出有關這個動物的成語嗎?(見幻燈片1)這些詞最大的共同點是什麼?(感情色彩上)貶義即使我們提到的“與狼共舞”這個源自美國經典電影的講述人與狼和諧關係的詞語,傳到中國便成了“與邪惡的人或事物接觸”的意思狼,成了“邪惡的化身”,但鮮為人知的是,我們如果再不留意,就將與狼訣別了,為什麼會這樣呢?我們今天就來學習一篇散文《像山那樣思考》

(有些同學可能對文章標題不理解,從而影響對文章整體內容的'把握,所以要引導學生從標題入手來理解文章)

“近代環保之父”——奧爾多利奧波德(1887—1948)美國作家,生態學家,土地倫理學家這位被稱為美國環境倫理的播種者,一生共出版三部書和五百多篇文章1949年,《沙郡歲月》出版,是其最重要的著作

?沙郡歲月》記錄了作者對自然界中各種生命之間彼此折射輝映的親知和體悟文筆優美,思想深邃被譽為“綠色聖經”《像山那樣思考》是《沙郡歲月》中收錄的一則隨筆(見幻燈片3)

工業革命的發展促進了農業的發展,給人們帶來了極大豐富的物質生活,但人們卻忽視了一個問題,那就是我們人類生存的環境,過高的物質追求,不斷的向大自然索取,以及錯誤的生態觀念,使我們的地球已變的滿目瘡痍森林植被驟減,水土流失嚴重,工業三廢的汙染,濫捕濫殺濫伐,這一切做法嚴重的破壞了生態平衡,地球面臨荒原化的危險

嗥叫(háo) 馴服(xǜn) 蔑視(miè) 迸發(bèng) 湍急(tuān)

艾蒿(ài hāo) 疲憊(bèi) 餓殍(piǎo) 蜿蜒(wān yán) 毛骨悚然(sǒng)

⑴ 文中給你留下印象最深刻的內容是什麼?簡說理由

(方法指導:可從詞精彩、句修辭、哲理句、景物描寫等方面考慮)

(本環節重點訓練學生在速讀課文的基礎上快速把握文章主旨的能力)

1、作者對狼的認識經歷了怎樣一個什麼過程?什麼時候發生了轉變?(見幻燈片4)

(發現狼——打死狼——老狼眼中綠光,心靈觸動——狼死——鹿死)(看到老狼眼中的綠光時)

2、自然界失去狼後會怎樣?請你用生物鏈的形式表現出來(見幻燈片5)

(狼少→鹿多→草光→食草動物滅亡→ 山禿→沙塵暴→災難)

3、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什麼?為什麼山能那樣思考?思考狼噑的含義是什麼?

(人們只顧了眼前暫時的利益,卻帶來了長遠的危害要求我們人類不能只從眼前利益出發,要從長遠思考問題,否則就會引發生態危機)

(自私的人類以付出生態環境惡化的代價換取所謂的物質文明,卻留下了一個傷痕累累的地球!所以本文作者用他的文字來警醒人類“要像山那樣思考”,不能急功近利,惟利是圖,只有這樣,人類才有真正美好的未來)

(本環節重點訓練學生通過抓關鍵詞、關鍵句來解讀文字的能力)

我們人類要像山那樣思考狼的嚎叫中隱藏的內涵,處理好人和大自然的關係,保護環境,維持生態平衡

2、你能舉出生活中環境汙染的事例嗎?(見幻燈片9、10、11)

對此,如果你是一名環保志願者,請寫一段廣告詞警示人們保護環境!

這是必修一最後的一篇文章,按照板塊的編排,主要是探討人與自然的關係讓學生意識到在大自然的環境中,人跟動物是和諧發展的,是處於平等的地位在上課過程中我發覺 文章的重點和難點滲透的不好,學生對這篇文章的理解只停留在環境的平衡的層面,並沒有深入到作者所呼籲的那中生態憂患意識,以及人和狼在大自然中是作為平等的地位存在著這點一直是自己這幾天思考的問題,該以何種方式讓學生領悟到這些,如果單純地引用一些名家的言論感覺還是會很生硬,有幾點是自己在今後的教學中應該注意的:

1、 語文課始終都要圍繞文字,文字是學生與作者對話的最好平臺

2、 每節語文課都要有嚴格的到位的教學目標,而且這目標要貫穿課堂始終

隨著時間的推移,作為一個語文老師的思考也越來越多,希望自己能逐漸進步

第5篇

?像山那樣思考》是美國作家、"近代環保之父"奧爾多·利奧波德創作的一則隨筆,揭示了在人類的愚蠢下種種短視行為背後隱藏的巨大的自然破壞和生存危機,發人深省。

(1)領會本文所闡述的道理對保護我們的生存環境的意義。

(2)瞭解生物知識,培養學生建立起和諧的人與自然關係的意識。

本文說理性強,其觀點學生彷彿熟悉其實陌生,做到深入瞭解有一定難度。因此,要充分預習、反覆誦讀,另外,教師宜以思考題作引導。

最近30年,在美國,從喚醒人們的環境意識的角度上說,有一本書是首當其衝的,它表達了一種幾乎是不朽的關於人和土地的生態及其倫理觀。這個人就是“近代環保之父”奧爾多利奧波德(1887—1948)的《沙鄉年鑑》──一本薄薄的在1949年出版的小冊子。

這本書的美國版本的銷售量已超過了100萬冊,他的土地倫理概念成為幾個全國性環境保護組織和政府機構行動宗旨的基礎。《像山那樣思考》就是《沙鄉年鑑》中收錄的一則隨筆。

同學們,讀過《像山那樣思考》後,覺得在這本書中讓你們印象最為深刻的、最忘不了的是什麼?

就是那隻垂死的老狼。同時,它也是令作者奧爾多利奧波德幡然醒悟、畢生難忘一隻狼。為什麼這隻狼能有如此魔力,讓這麼多人難以忘懷?

這些詞最大的共同點是什麼?(感情色彩上)貶義。即使我們提到的“與狼共舞”這個源自美國經典電影的講述人與狼和諧關係的詞語,傳到中國便成了“與邪惡的人或事物接觸”的意思。狼,成了“邪惡的化身”,但鮮為人知的是,我們如果再不留意,就將與狼訣別了,為什麼會這樣呢?我們來學習課文。

1、思考:文章開篇就是對狼嗥的特寫,請大家找出反應此種情感的詞語。

明確:狼嗥中所飽含的情感: “深沉的”、“驕傲的”、“不馴服的”、“對抗性的悲哀”、“蔑視”等,表現出這聲嗥叫既是狼痛苦的哀號,更是它用來反抗的號角。

2、思考:試想在一個漆黑的夜晚,群山寂靜,只能隱隱聽到風過樹林,葉子的沙沙聲,突然一聲狼嗥撕破了這份寧靜,嗥叫聲從一個山崖傳向另一個山崖,迴盪在山谷中。這聲狼嗥對於不同的生物,分別有著怎樣的意義?看看文中是如何描述的?

對於松林------它是半夜裡在雪地上混戰和流血的預言(一場撕殺即將上演)

對於郊狼------它是即將來臨的拾遺的允諾(是徹底地清掃戰場,絕不浪費)

問:除了這些事物,還有什麼也有感受?是怎樣的感受?

明確:作者進而指出,在淺層的希望和恐懼之後,還有更深刻的、只有這座山能聽懂的含義。

我們從中可以得到怎樣的啟示和思考?我們應該體會到,人並不是大自然的主人,從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倫理的角度來看,我們不比一座山更高明。我們與自然萬物的關係,和一座山同自然萬物的關係並無二致。因此我們應該與大自然和諧相處,保護環境、愛護生態。

2)生讀4~6自然段思考:作者是如何得到“大山能夠聽懂狼嗥的深層含義”這一認識的?(即作者對狼的看法發生了怎樣的轉變?)

明確:“在那些年代裡,我們還從未聽說會放過打死一隻狼的機會那種事。”

“當時我很年輕,而且正是不動扳機就感到手癢的時期。那時,我總是認為,狼越少,鹿就越多,因此,沒有狼的地方就意味著是獵人的天堂。”

“看到這垂死時的綠光時,我感到,無論是狼或是山,都不會同意這種觀點。”

1、作者原本認為“沒有狼的地方就意味著獵人的天堂”當人們一個州接一個州地消滅了它們所有的狼後,天堂出現了麼?出現了什麼情況?

明確:破壞的草原很難恢復。牧牛人獵殺牧場上的狼是取代狼用以調整牛群數目以適應其牧場的工作。

2、面對那一座座無狼出沒的山,利奧波德開始像山那樣思考。他想到了什麼?

明確:正是因為鹿群在對狼的極度恐懼中生活著;山就要在對它的鹿的極度恐懼中生活。

我們憎惡狼,是因為它傷過過人類,我們對此總是念念不忘,但我們反過來想想,我們人類傷了多少隻狼呢,卻不曾有人提起。我們總講人類有情,有憐憫心懷,講求“道德倫理”,但當十餘種狼在地球上永遠的消失,當t型臺上的裘皮大衣滿世界的招搖時,我們還有何面目向大自然說人類敬天惜物?人類終究會為這一切付出高昂的代價的。

我們吃!我們吃!當地球上只剩下了石頭,吃!當天空只剩下了沙塵暴,吃!當海洋中只剩下了紅潮,吃!當動物只剩下人類同胞,通吃!面對我們——最嗜吃的民族,就是蝗蟲也要給我們讓路。

我們吃!我們吃!化肥催生的糧食莊稼,吃!農藥助長的水果蔬菜,吃!假冒偽劣的肉食燒臘,吃!過期變質的糕餅豆奶,通吃!我們的血毒了肝硬了,我們的大腦也生病了。

我們吃!我們吃!雞鴨咳嗽我們噴嚏,吃!貓鼠發燒我們感冒,吃!終於吃來了可怕的薩斯,吃!

3、思考:狼嗥中究竟隱藏著怎樣的內涵呢?(它想告訴我們什麼?)

4)小結——為什麼我們要像山那樣思考?我們應該怎樣面對大自然,怎樣處理好人和自然的關係?[投影打出問題]

明確:“像山那樣思考”是作者對人與自然關係的處理方式的良好建議,是這種建議的詩的表達方式。作者的真正用意在於,讓人們意識到,由於人類一直把自己看成高於一切的自然的主宰,已經導致了嚴重的生態危機,人類對動物的捕殺已經造成了草原和高山植被的無可挽回的退化。自私而又自大的人類,是在付出生態環境惡化的代價後換取了所謂物質文明的進步,人類沒有像山那樣對待自己同大自然的關係。

不一會,我們就到了千島湖之一的猴島,聽導遊介紹,猴島是一個新景點,剛建時,島上只有十幾個猴子,還是從外地引進的,猴子剛來時,因思念家鄉,常常坐在樹枝上,呆呆地望著家鄉的方向出神,在當地管理人員和遊客的關心愛護下,如今猴子已不僅不再思念家鄉,而且它們已喜歡上了這裡,並且繁育了幾十只後代。可是由於遊人過分的“溺愛”,猴子變得格外的挑食,我就親眼見到一隻猴子把遊人給它的茶葉蛋剝開,去掉蛋青只吃蛋黃。對於一般的點心,它們更是一副不屑一顧的樣子,哎,“忘本”的小猴子呀!那邊,在猴島的一角圍了一大群人,我趕快擠進去看,啊!原來是一隻全身棕色的母猴抱著一隻全身金黃色的只有十幾釐米長的小猴,正在幫它撓癢癢,可愛極了!突然,一隻大猴子跳到了一根軟樹枝上,嚇了大家一跳,可它卻悠然地蕩起了鞦韆。一位大姐姐把瓜子撒到了它的前面,猴子馬上跳下來,津津有味地嗑起瓜子,那樣子有趣極了。

其實是一種人為的行為。雖然便於遊人觀賞,豐富了景點內容,但是此處不一定適合猴子生長和繁衍。再說,猴子“挑食”本身似乎已經預示了猴子的將來。

(展示圖片,畫面內容為:一個橢圓形的蛋,上面印有各大洲的地形框架。(代表著地球)令人觸目驚心的是上面已經有了幾道深深的裂痕,旁邊寫著“脆弱的地球”。)

自私的人類,在付出了生態環境不斷惡化的代價後,換取了所謂的物質文明的進步,卻留下了一個傷痕累累的地球。這就要求我們自覺地樹立起生態保護意識,樹立起平等對待一切的思想,學會像山那樣去思考,使這原本已很脆弱的傷痕累累的地球,不要再繼續受到傷害。

第6篇

本專題人文素質教育設計的關注點是:加強自然美的審美教育,在寄情山水的同時陶冶情操,提升精神境界,並在此基礎上強化生態環境保護意識,讓學生在閱讀中陶冶性情,涵養心靈,體味大自然的多姿多彩,培養審美能力和欣賞個性,激發珍愛自然的情感。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字之間對話的過程”。新課程下,教師在要善於在“對話教學”中轉變角色,尊重學生的個性化閱讀,不斷要提高對話素養,增強語文教學的對話意識。

(1)領會本文所闡述的道理對保護我們的生存環境的意義。

(2)瞭解生物知識,培養學生建立起和諧的人與自然關係的意識。

(3)滲透閱讀中的對話意識,提升學生的個性化閱讀能力。

(2)體味文中作者對人與自然關係的生態倫理的思考。

同學們:今天很高興和我們高一(8)班的同學來共同學習《像山那樣思考》

1、同學們自己讀了一遍,你們對本文初步的感受是什麼?有什麼第一印象?

讀出自己——從文中讀出自己熟悉的或相似的生活、情感,或讀到引起自己共鳴或打動自己的一段話,一個詞。

除了讀出自己,我們還要讀出問題:這就是研究,對於沒有讀進去的人,是提不出任何問題的。對,需要質疑,讀出問題,是質疑,是追問,是研究。

?投影〉 讀出自己:相似的思想、情感;觸動心靈的地方。

讀出問題:不懂的地方,不同意的觀點、自己的見解。

好今天,我們就以這樣的態度——讀出自己;讀出問題,來共同學習《像山那樣思考》。

把能打動你的某句,某詞勾畫,特別觸動你的語句,可以勾畫下來。

把你不理解的或者認為作者寫得有問題的地方勾畫出來。

1、“我”對這聲狼嗥的認識,從文中可以很明顯地看出是經歷了一個過程的,作者對狼的看法發生了怎樣的轉變?

從前認為自然界是被人類明智而高效的利用的,是應為大多數人提供最大的善,這種“善”即是認為狼是壞的捕食者,吃掉了對人們有用的鹿,該殺。

用文中的話說:“在那些年代裡,我們還從未聽說會放過打死一隻狼的機會那種事。”“當時我很年輕,而且正是不動扳機就感到手癢的時期。那時,我總是認為,狼越少,鹿就越多,因此,沒有狼的地方就意味著是獵人的天堂。”

我們憎惡狼,是因為它傷過過人類,我們對此總是念念不忘,但我們反過來想想,我們人類傷了多少隻狼呢,卻不曾有人提起。我們總講人類有情,有憐憫心懷,講求“道德倫理”,但當十餘種狼在地球上永遠的消失,當t型臺上的裘皮大衣滿世界的招搖時,我們還有何面目向大自然說人類敬天惜物?

2、作者的觀點是如何轉變的?哪一刻,哪一場景觸動了作者的心靈?

明確:“閃爍著的,令人難受的,垂死時的綠光”“在這雙眼睛裡,有某種對我來說是新的東西”“看到這垂死時的綠光時,我感到,無論是狼或是山,都不會同意這種觀點。”

欣賞之外,還要讀出問題,學生提問,儘量讓學生回答,

1、狼嗥叫的內涵:·對人類捕殺的抗、不滿 ·對險惡環境的不屈服·痛苦、野性的呼喚 ·生命的存在和流逝 ·生態價值、生命的意義

4、如何理解梭羅的名言“這個世界的啟示在荒野”?到了這一步作者又是怎樣認識狼的呢?

明確: 荒野中的萬物彼此之間都是平等的,無高低尊卑之分。以平等的眼光去看待萬物,與萬物應和諧相處,這應是我們從荒野中獲得的最大啟示。這樣我們便可明白作者對狼的認識已不再停留在對其生態價值的認識上,而是將其提高到這樣的高度:它與人一樣都是自然的一員,人與狼本質上是平等的。

行文至此水到渠成的把先前的以人類為本位的認識發展到萬物都是平等的思想,形成了作者面對自然萬物時所採取的平等態度,而我們也由此提高了對人與自然關係的認識,即人類只是萬物生靈中的一種,並沒有高高的凌駕於其他萬物之上的權力,人與自然是平等的,應和諧相處。

1、憂與愛 從“狼的嗥叫”感受到作者對生命(狼、人)深深憂患和深沉的熱愛。

聯想:加拿大政府允許東部沿海獵殺海豹。幾十萬至上百萬頭血跡將大海染紅,冰面上留下長長的血痕,為了獲取巨大的商業利潤。藏羚羊是我國獨有的動物,1986年,3—5頭/公里2,90年代初0.2頭公里2,現在,幾近滅絕,一批批殘忍而貪婪的偷獵者獵殺藏羚羊獲取它的羊絨。

2、危機 人類一直把自己當作高於一切的自然的主宰,以征服者的面目出現,征服世界,征服自然,不斷向自然索取,侵佔土地、森林、汙染天空、海洋,導致了嚴重的生態危機:沙塵暴、土地荒漠化、森林銳減、海洋汙染(赤潮)。用犧牲無可挽回的環境惡化為代價換取眼前安全,換取所謂物質文明的進步,傷害自然也就是傷害自己。

3、人與自然的關係。我們該怎樣處理人與自然的關係?

人在面對自然萬物時並不比一座山高明,學會像山那樣的思考,平等的、客觀的對待自然中的萬物。珍愛自然就是珍愛自己。人屬於大自然中的一份子。

然而,我們對就在我們身邊的那些不斷絕跡,不斷消失的生命無動於衷。什麼時候人類能尊重這同一片星空中的所有的生命和非生命,正視自然的價值,珍視天地生靈。我們也渴望有蒼鬱的群山,茂密的樹森,湛藍的天空,清流的水流的自然。

人是自然一切的主宰嗎?——平等觀

——像山那樣思考,與自然和諧相處,享受自然、融入自然、保護自然。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自然有自己的智慧的法則。當我們面對一株草,一棵樹,一窩螞蟻,一群飛鳥的時候,我們能不能像山那樣思考。

第7篇

(1)知識目標:進一步掌握“概括要點,提取精要”的閱讀方法。

(2)能力目標:瞭解生物知識,領會本文所闡述的道理對保護我們的生存環境的意義。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體味此篇文章詩意的語言美和作者的美好精神境界。

同學們,一提到狼啊,我們也許都並不陌生。因為從小我們從文學作品中就接觸到了很多狼的形象。那麼同學們,你們誰能說一說,狼在你們心中是怎樣的形象啊?

同學們說的都非常好,的確,因為狼對我們造成過傷害,所以狼在我們心中已經成了邪惡的化身。那麼,是不是像狼這種“壞蛋”就是我們自然界所不需要的呢?我們一定要反過來將其趕盡殺絕呢?

今天,我們就帶著這個問題來學習美國環保主義倫理學家利奧波德的散文作品《像山那樣思考》,在這篇文章中,作者記錄了一隻令他幡然醒悟,畢生難忘的老狼。那麼這究竟是一隻怎樣的狼,它又能留給作者怎樣的深刻體悟呢?現在,我們就來共同走進這篇課文。

1、老師先讓幾位同學來朗讀一下課文,其他同學在欣賞他們朗讀的過程中思考這樣一個問題: 本篇文題是“像山那樣思考”,那麼誰能幫老師把這個題目補充成為一句完整的句子呢?( )像山那樣思考( )?

明確:(人類或我們 )像山那樣思考( 人與自然的關係 )?

2、文章題為“像山那樣思考”,那麼是什麼引發此種思考的呢?

在第一段,作者在描寫狼的嗥叫時,都用了哪些形容詞啊?從中我們可以看出這狼嚎中飽含了狼怎樣的情感?

明確:“深沉的”、“驕傲的”、“不馴服的”、“對抗性的”、“悲哀”、“蔑視”;痛苦,反抗

3、我們接著往下看,第二段,“每一種活著的東西,都會留意這聲呼喚”,看看面對這聲狼嗥,留意狼嗥的有哪些事物?它們的反應是什麼樣的?

明確:留意的事物可以分為兩類:“鹿”、“松林”、“郊狼”、“牧牛人”、“獵人”,屬於一類,它們的反應是“明顯的、直接的希望和恐懼”;留意的還有“這座山”,它的反應則是“深刻的”、“長久的”、“客觀的”。

4、文章還寫到了一般的人, “不能辨別其隱藏含義的人”對這聲狼嗥的反應,這說明他們屬於以上哪一類事物啊?

明確:第一類事物,他們的理解也是膚淺的,直接的,表面的。

5、作者還寫了自己對狼嗥的反應。 “我”對這聲狼嗥的認識,從文中可以很明顯地看出是經歷了一個過程的,他並非一開始就讀懂了狼嚎的含義,那麼一開始“我”是怎樣看待狼的呢?但是作者後來經歷了一件什麼事,讓他的看法有所轉變呢?

明確:1、在那些年代裡……2、那時,我總是認為……; “閃爍著的、令人難受的、垂死時的綠光。

6、作者之前認為,狼越少,鹿就越多,那麼沒有狼的地方就是獵人的天堂。但實際上是這樣嗎?在第七至第十自然段中,作者寫道,狼的滅絕,導致了什麼後果啊?

明確:不但導致牛群和鹿群的減少,連山坡上的植被、草原和土壤都因此而遭殃。

7、哪位同學能把它們之間的關係理清楚啊?也就是這些事物之間形成的生態鏈條?

明確:狼少——鹿多——植被遭到破壞——食草動物死亡——水土流失、沙塵暴——環境惡化

8、作者在最後一段中說“太多的安全似乎產生的僅僅是長遠的危險。” 我們在這裡怎麼理解“太多的安全”和“長遠的危險”啊?

明確:消滅狼群,讓鹿大量繁衍;草場退化,最後人類的整個生存環境都遭到破壞。

9、作者在最後一段中還引用梭羅的名言:“這個世界的啟示在荒野。”我們怎樣理解這句話啊?

明確:荒野就是人類未涉足過的地方,荒野中的各種生物都是自由自在生長著的,存在著一個健康的生態系統。

10、文章在引出梭羅的名言後,這樣作結,“大概,這也是狼的嗥叫中隱藏的內涵,它已被群山所理解,卻還極少為人類所領悟”,這是在呼籲人們要去怎麼做呢?

明確:像山那樣去思考,去對待狼,把狼看作生態鏈條中不可或缺的一員,對待自然萬物要如此。

11、那講了這麼多,我們又回到了最初的問題,像山那樣思考。山是怎樣思考的?我們又能向山學習什麼呢?

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山去思考問題時,能夠尊重自然,平等的看待自然萬物。而我們人類也應該像山那樣,把自己看作自然的一個組成部分。

12恩格斯在他的《自然辯證法》中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我們不要過分陶醉於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 我們以為取得了怎樣的勝利?自然界怎樣報復了我們呢?

13、老師在課下還蒐集的一些圖片,他們也可以作為我們的生態環境遭到破壞的佐證。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人類是如何禍及自身的。

(描述圖片)看了這些圖片的確會讓我們感到非常的痛心,人類對自然的破壞,遍及各個角落,從森林到大海到天空,範圍之廣令人震驚。所以,這就要求我們自覺地樹立起生態保護意識,樹立起平等對待一切的思想,學會像山那樣去思考,使這原本已很脆弱的傷痕累累的地球,不要再繼續受到傷害。

14、說到保護環境,我們真的是再熟悉不過了。雖然現在以我們的力量還無法阻止所謂的工業文明的很多弊端,但是作為一名中學生,我們可以作出的努力還是很多的。現在同學們就來想一想,我們能為環保事業作出哪些貢獻?我們身邊的'哪些小事已經是在對環境造成破壞了?

今天,我們學習了用大山的思維來衡量狼對自然界的價值,那麼在小動物的眼中,人類的某些做法又能給它們留下怎樣的感悟呢?課後,請大家以擬人化的手法(或叫泛靈),以-“-----------眼看世界”為題寫一篇200字左右的小片段,要求一個畫面,一個鏡頭,主題要體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關係。要有震撼效果,要能激發人類保護自然的決心。

在這節課的最後,再次希望大家能在環保的道路上邁出自己堅實的一步,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

1、關於課文的選取:這是一個我從課文選取之初,一直到公開課結束都不停思考的問題。因為本文的作者是一位學生並不熟悉哲學家,他思考問題的方式和傳統意義上的文學家會有些不同,導致文章的很多語句很難理解。但是作為一篇自然隨筆,本文的文字非常優美且意境深遠,特別是文章中關於環保這一主題的闡述,是我一直都很欣賞的。所以我選擇了這篇文章,作為我真正走進課堂的第一節課。

2、關於教學環節的設計:在此類比較難理解的散文的講解過程中,我覺得深入淺出是最重要的。教學環節的設計也要首先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考慮怎樣把一個複雜的問題簡化。那就是要從我們生活中熟悉的話題入手,先引起學生的學習探究的興趣。這樣,再引出文章的主旨也會容易理解得多。所以,在本文的講解中,我始終緊靠我們身邊的環保事件,並從中得出最後的觀點。

3、關於作業的佈置:這是一個我比較滿意的部分,自己感覺比較新穎獨特。既開發了學生的想象力有沒有脫離學生的生活。尤其是這種通篇擬人的手法,在學生看來非常有趣。在作業的批改過程中,也正是印證了我的想法,同學們的想象力遠遠超出了我的意料。

4、關於板書和課件:課件的設計我是力求新穎卻不花哨的,所以我沒有選擇軟體提供的模板,而是從網路上搜集了很多相關的資訊和圖片,爭取讓學生眼前一亮,結果也是比較滿意的。至於板書,這一點比較慚愧,因為我的粉筆字書寫水平的確有限,這就在授課過程中出現了板書書寫過慢、字的規格過小等問題。這些問題我都會在今後的教學中積極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