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2023科技自立自強形勢政策論文最新3篇 “2023科技自強:政策與現狀”

2023年是中國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階段,為了促進科技創新與國家發展戰略的緊密結合,政府已經頒佈了一系列政策。本文就是為了深入探討2023年科技自立自強形勢下的政策與現狀,為廣大讀者提供最新、最全面的資訊。

2023科技自立自強形勢政策論文最新3篇 “2023科技自強:政策與現狀”

第1篇

椰風拂碧海,神箭衝九霄。5月5日,我國載人空間站工程研製的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在海南文昌首飛成功,正式拉開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三步”任務的序幕。起跑、加速跑,再到衝刺跑,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以萬鈞之力拔地而起,直指蒼穹。“胖五”承擔著光榮而艱鉅的使命,經歷近十年的研製歷程,首飛任務取得圓滿成功,無疑讓中國航天有了更加寬廣的表現舞臺,也吹響了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號角。

滄海橫流顯砥柱,萬山磅礴看主峰,黨的領導是實現中國夢強軍夢、建設航天強國和世界科技強國的堅強政治保證。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中國幾代航天人團結拼搏、眾志成城,在航天載人工程戰線上接續奮鬥、奉獻有為,不斷立下新功。面對新冠疫情帶來的重重挑戰,航天戰線堅決貫徹黨中央關於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決策部署,克服困難再次創造紀錄。黨的各項事業才能不斷取得勝利。航天事業是黨的事業、國家和民族的事業,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滄桑鉅變,取得一項又一項重要科技成果,併為維護國家安全、推動科技進步作出了巨大貢獻,這些“成功”都源自於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的堅強領導。黨的領導是統籌全域性、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是我國航天事業持續向前發展的主心骨,更是中國航天事業不斷創造輝煌的力量源泉。

道路,關乎著國家命運、民族命運和人民幸福,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必須堅定不移地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正是新時期建設航天強國、世界科技強國的獨特優勢。自主創新是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中國航天戰線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堅持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方針,自力更生。這是一條以科學理論為指導解決困難和問題的道路,讓航天事業前進有方向、有突破。這是一條航天人不斷創造歷史的實踐道路,一代又一代科技人才前赴後繼投身航天事業,用智慧和力量匯聚起推動科學發展的磅礴力量。這是一條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道路,在環境嚴峻、條件艱苦的情況下,舉全國之力創歷史豐碑,激勵著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進一步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不斷開創新時代中國航天事業新局面。

經過近半個世紀的迅速發展,我國航天事業不斷取得巨大成就,這離不開中國航天隊伍的優良傳統和航天精神的強大支撐,老一輩航天人把青春年華書寫在浩瀚無限的太空,為了祖國的航天事業鞠躬盡瘁,為一代又一代航天人留下寶貴的精神財富。在航天事業的偉大程序中,“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大力協同、勇於登攀”的“兩彈一星”精神激勵著以航天人為代表的廣大科技工作者敢於戰勝一切艱難險阻,讓中國航天人步履矯健而鏗鏘。“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載人航天精神正是中國航天人艱苦奮鬥、攻無不克、探索創新、忘我犧牲的真實寫照,他們知難而進,重重困難面前百折不撓,他們滿腔熱血,道道難關面前絕不退縮。中國航天的光榮傳統和嚴慎細實、精益求精的優良作風是中國航天事業取得輝煌成就的“根”和“魂”,也是黨和國家的寶貴精神財富。

建設航天強國之路征途漫漫,攀登科技高峰永無止境,向中國航天致敬,實現航天夢、強軍夢、中國夢需要一代代人為之不懈奮鬥!

2023科技自立自強形勢政策論文最新3篇 “2023科技自強:政策與現狀” 第2張

第2篇

1月10日,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大會併為最高獎獲得者等頒獎。

一年一度的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是黨和人民對科技工作者的最高褒獎。核潛艇“痴翁”黃旭華院士、氣象泰斗曾慶存院士獲得2019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備受矚目。各獎項“含金量”十足,彰顯中國科技的強勁動力,將進一步增強我國自主創新能力和戰勝各方困難的信心,激發新時代科技創新的磅礴力量。

激發科技報國的力量。當前,舉國上下都在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鬥。作為中國夢的重要基礎,科技強國夢的實現需要全體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而這樣的努力,必然離不開科技工作者對科研和祖國的熱愛。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國科技發展波瀾壯闊、成就輝煌,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懷愛國情、秉報國志,艱苦奮鬥、潛心探索、無私奉獻,取得一項又一項重大發現發明創造。廣大科技工作者要將個人命運與國家、民族緊密相連,忠於黨、忠於祖國、忠於人民,把個人愛國之情、報國之志融入祖國發展的偉大事業之中、融入新時代偉大征程之中。

激發無私奉獻的力量。無私奉獻、甘於付出,不計個人得失,是科技工作者的優秀精神特質。被譽為“中國核潛艇之父”的黃旭華院士,隱姓埋名生活了30年。他離家研製核潛艇時,剛剛30歲出頭,等回家見到親人時,已是60多歲的白髮老人了。與“風雲變幻”打交道,攀登氣象科學高峰的曾慶存院士有一句“名言”:餓著肚子推公式,越推越新鮮。廣大科技工作者要牢固樹立敢於吃苦、甘於奉獻的觀念,甘坐冷板凳、肯下苦功夫,心無旁騖、潛心鑽研,以“一輩子全心全力只幹一件事”的恆心毅力安心致研,創造更多“從0到1”的原創成果。

激發創新突破的力量。近年來,我國科技創新取得豐碩成果,一些重要領域已躋身世界前列,科技實力明顯提升,我國已經成為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科技大國。然而,21世紀的全球科技創新競爭,形勢逼人,挑戰逼人,使命逼人。世界主要國家都在尋找科技創新的突破口,搶佔未來經濟科技發展的先機。我國經濟社會轉型、高質量發展進入關鍵時期,推動科技創新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迫切需要。廣大科技工作者要堅守科技報國初心,牢記科技強國使命,想國家之所想、急國家之所急、研國家之所需,洞察變革於端倪,把握先機於初始,引領方向於“無人區”,肩負起歷史賦予的重任,勇做新時代科技創新的排頭兵,不斷實現重大創新突破。

科技興則國家興,創新強則民族強。今天,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強大的科技創新力量。全國科技工作者要以黃旭華院士、曾慶存院士及全體獲獎者為榜樣,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求真務實創新,勇攀科技高峰,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世界科技強國,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第3篇

9月11日,科學家座談會在京隆重召開,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支援會議並發表重要講話。他強調,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科學技術解決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強創新這個第一動力。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而創新精神是第一指導思想。無論何種領域,都需要科技創新精神這個強大的武器來推陳出新,甚至反敗為勝。身為黨員幹部的你,該如何get科技創新精神呢?

首先,要培養創新“土壤”。展望建國以來的科技成就,從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導彈研製開發取得重大成就、第一枚中國自己設計的火箭發射成功、第一顆地球人造衛星“東方紅”1號發射成功,到人造衛星技術的發展、導彈和火箭技術的進步、載人航天的成功實現和雜交水稻的研育成功,再到高鐵列車、積體電路製造、c919大型客機、高檔數控機床、大型船舶製造裝備等加快追趕國際先進水平,每一次取得的成功都在經歷著“破土而出”的苦痛,這一切都根植於創新“土壤”,只有將這片“土地”做大做肥,厚積薄發,才能實現科技興國之巨集願。

其次,要用好創新人才。人才是第一資源。從建國初期到現在,每一次的科技創新成就,都凝聚著一代代傑出科學家的責任擔當和嘔心瀝血。傾聽錢學森、于敏、袁隆平等科學家的奮鬥宣言,不乏愛國、求實、創新、奉獻、協同和育人的精神品質,他們用行動詮釋了宣言不是一句口號,而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力量。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只有慧眼識才、誠意愛才、大膽用才、雅量容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形成有利於人才成長的培養機制、有利於人盡其才的使用機制、有利於競相成長各展其能的激勵機制、有利於各類人才脫穎而出的競爭機制,才能凝聚為圓夢努力奔跑的硬核力量,營造天下英才聚神州、萬類霜天競自由的奮進局面。

再次,要弘揚“抗疫”精神。庚子年伊始,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牽動億萬人心,打贏防疫抗疫攻堅戰成為各界最重要的任務,而戰勝疫情離不開科技的支撐。在中國打贏疫情防控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的過程中,教育、辦公、醫療、資訊共享、金融、城市政務等8大領域充分應用科學技術,更是體現了3大標準,大資料、人工智慧、雲端計算等應用盡用。當前,疫情席捲全球,將加速國際格局變革,各種不確定因素與日俱增,需要我們弘揚偉大的抗疫精神,努力增強我們的組織力、凝聚力和戰鬥力,以科技興國為首要目標,用制度把科技創新固定下來、用機制把科技創新堅持下去,推動科技創新真正成為提升綜合國力、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最有利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