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時代楷模張桂梅事蹟的心得體會6篇 時代楷模張桂梅:為真愛而堅守

時代楷模張桂梅,是一位為黨和人民事業奮鬥終生的先進人民教師。她在40餘年的教育教學生涯中,始終不懈追求教育科研創新,為教育現代化建設做出了傑出貢獻。她的精神將永遠銘刻在國人心中,成為我們學習的典範。

時代楷模張桂梅事蹟的心得體會6篇 時代楷模張桂梅:為真愛而堅守

第1篇

慶祝新中國成立70週年閱兵方隊中,有一面旗幟屬於“硬骨頭六連”。擎旗手王開說,這面戰旗是先輩用鮮血染紅的,在黨的帶領下,六連打贏了一場場險惡的戰役,官兵對堅持黨的領導堅貞不渝。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學傳統、講連史,六連官兵不僅對優良傳統如數家珍,而且個個通曉連史,人人都是解說員,官兵通過解說扎牢了感情根子、植入了忠誠種子。

少數民族士兵艾力扎提·艾合買提初到六連時,生活習慣不一樣、訓練節奏跟不上,一度令他對軍營生活有些沮喪。指導員馮傑專門找他談心,並培訓他擔任連史館解說員。

瓦子街戰鬥、小尖山戰鬥……艾力扎提·艾合買提一有時間就扎進榮譽室,悉心品味戰鬥歷程和英模故事。潛移默化中,艾合買提重燃夢想、重拾信心,為了練強體能,他主動給自己加碼,如今,艾合買提不僅軍事素質越來越好,紮根軍營的理想信念也愈發堅定。

一把拼彎的刺刀、一封訣別的家書、一根帶血的挑杆……連隊命名紀念日,馮傑將官兵集合到連史館,動情講述“三件傳家寶”的故事。這三件傳家寶,成為六連官兵傳承紅色基因、鑄牢軍魂的重要載體,現在每逢新兵入伍、幹部調整、執行重大任務等重要時刻,他們都要組織官兵到榮譽室瞻仰三件傳家寶,教育引導官兵牢記歷史,不忘初心。

今天我以六連為榮,明天六連以我為榮。“連隊厚重的歷史傳統,正是官兵愛黨信黨、忠誠於黨的根之所在、魂之所繫。”馮傑說,“硬骨頭六連”不僅有輝煌的歷史、卓越的戰功,更有一茬茬官兵用實際行動書寫著今天的故事、明天的連史。

時代楷模張桂梅事蹟的心得體會6篇 時代楷模張桂梅:為真愛而堅守 第2張

第2篇

孫麗美1977年5月出生,20__年7月入黨,20__年任古縣村計生管理員,20__年任村黨支部書記。8月31日,中宣部追授孫麗美“時代楷模”稱號。此前,全國婦聯追授孫麗美全國三八紅旗手稱號,中共福建省委追授孫麗美“全省優秀共產黨員”稱號,中共福建省委宣傳部追授孫麗美“八閩楷模”稱號。

古縣村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村子,村民們白天下地勞作,孫麗美只能利用午飯和晚上時間入戶與群眾拉家常,推動工作。忙於工作顧不上吃飯時,她就到村委樓樓下的店鋪簡單地吃一碗米粉。每有幹部群眾一同工作錯過飯點,她自掏腰包請大家吃一碗米粉,“米粉書記”的綽號就這樣在幹部群眾間叫開了。

紮根農村17年,一碗碗米粉陪伴著忙碌的孫麗美,也見證著她“為村裡群眾做點事”的樸素心聲。看到村民辦事不便,為一件小事城裡農村兩頭跑,孫麗美爭取霞浦縣人社局補助資金8萬多元,在村委樓二層建設村人力資源與勞動保障中心,設立便民服務視窗,解決村民辦事難、效率低的問題,而她也從三樓的“書記主任室”,搬到視窗的第一個位置辦公。孫麗美說:“這裡好,離群眾更近一點,他們有什麼事都可以找我。”

她幾乎把村委樓當成了自己家,群眾辦事“隨到隨辦”;誰家有困難,她“隨叫隨到”。

曾在古縣村掛職的霞浦縣衛生監督所所長陳迎霞回憶,孫麗美殉職後,她回村裡看望孫麗美的母親,在路上遇到一位老伯,老伯對她說,以前村民只要有事,隨時到村委樓,麗美都在,村委樓也時時刻刻都有人值班。但現在麗美走了,大家都很痛心。

“村裡的一棵大樹周圍這兩年改造成村民休閒場所,很多村民喜歡在那裡聊天。阿美每天上班前都會去那裡逛逛,聽聽村民們有什麼意見,誰家又遇到了什麼事,她就知道要怎麼做工作了。”陳迎霞掛職時就和孫麗美共事,她說,阿美一直是個很熱心、很暖心的人,責任心強,敢說敢幹。

在村民雷健亮眼中,孫麗美是幫他渡過難關的“擺渡人”。20__年,雷健亮乾重活時舊傷復發,做完手術在家休息,家裡又遇到種種變故。“那時候,爺爺去世了,媽媽摔了腳,我又生病躺在家,真不知如何是好。當時,阿美耐心幫我填材料、辦貸款,還悄悄遞給我20__元。”雷健亮說,轉眼十多年過去,這件事他一直銘記在心。

20__年,村民彭則安患上血管瘤,手術掏空了家裡的錢。同年,女兒考上了大學,家裡卻拿不出報名費。聽說這件事的孫麗美找上了彭則安。“當時她對我說,你再苦再累,也不能讓孩子沒書讀。”彭則安說,孫麗美還聯絡上已經在霞浦縣城打工一個多月的女兒,勸她一定不能籤長期合同,一定要繼續讀書。最終,孫麗美向上級申請到5000元助學補助金,讓孩子報上名。如今,彭則安的女兒在廈門大學攻讀碩士研究生。

20__年,陳迎霞帶著團隊到村裡進行“兩癌”篩查,村民雷秀金被診斷為子宮癌。陳迎霞第一時間告訴了孫麗美。“她當時一聽結果就和我說,雷秀金要是真得病那就不得了了,她丈夫車禍去世了,家中只有年邁的公公和兩個還在讀書的女兒。”陳迎霞回憶,後來,孫麗美帶著雷秀金去衛生院做檢查、聯絡福建省腫瘤醫院動手術,多方爭取5萬多元幫扶資金,雷秀金自己幾乎就不用花錢了。雷秀金康復後,孫麗美還為她介紹工作,讓她自食其力。

“如果沒有她,就沒有今天的我。多好的一個人,知冷知熱,真是捨不得。”雷秀金眼泛淚光。

“最遺憾的是,我還有很多話沒和她講。”孫麗美的丈夫楊亮順說,作為妻子,她是顧家的;作為母親,她很疼愛孩子;作為村支書,她正直有擔當。

楊亮順說,孫麗美本來計劃今年“五一”假期一家人去武夷山玩,但家裡沒有車出行不便,加上正值農忙,想著以後再找時間去,就取消了。

這次沒有成行的全家出遊也成為了孫麗美兒子楊鑫的遺憾。在楊鑫眼中,孫麗美是個來去匆匆的母親。“我的母親和其他人不一樣,平時很少見到她,吃飯時也是匆匆忙忙,有時我會不理解,還抱怨她……”在孫麗美同志遺體告別儀式上,楊鑫哭泣道:“現在我才明白,人之所以偉大,不一定非要做出轟轟烈烈的事,只要踏踏實實做好本職工作,雖平凡卻偉大。我為平凡卻偉大的母親感到自豪,她留下的良好家風和優秀品德是我最寶貴的財富!”

孫麗美離開後,楊鑫每晚都會翻看媽媽的照片,他說自己很想很想媽媽,雖然沒有太多的陪伴,但她是個“滿分媽媽”。有人問他,現在最想對天上的媽媽說什麼。少年瞬間紅了眼眶,他沉默了一會兒,輕聲說道:“對自己好點”。

第3篇

礦山救援是一項集專業性、業務性、技術性、實戰性於一體的系統工程,要有頑強拼搏、勇於奉獻的精神,更要堅持科學決策、安全救援的原則。

在救護大隊的17年間,肖文儒參與處理煤礦救援事故500多起,他膽大心細、勇於拼搏,練就了過硬本領,積累了豐富經驗。

20__年,在處置山西華晉焦煤有限責任公司王家嶺礦透水事故中,肖文儒先後5次下井指導施救。在救援關鍵階段,他身背呼吸器下井偵查,掌握了第一手資訊,會同地方政府人員制定了嚴密的行動方案,奮戰8天8夜,為成功救出115名被困礦工作出了突出貢獻。

這次救援被困礦工的壯舉,獲得了國內外的廣泛讚譽。“世界礦業史上最讓人驚歎的救援之一”“成功書寫了人類的大營救”“‘中國礦工獲救’居世界十大救援奇蹟之首”——許多國外權威媒體這樣評價。

1000多名救援人員,連續奮戰14個晝夜,救出11名礦工——山東棲霞笏山金礦“1·10”重大爆炸事故救援,可以說是國內難度最大的礦山救援案例之一。舉棋若定的肖文儒,為這個被稱為“教科書式的經典事故救援案例”,書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起初,現場指揮部決定佈置4個鑽孔進行施救。但因該礦岩層地質條件複雜,有構造破碎帶,2號鑽孔卡鑽廢棄。應急管理部工作組成員肖文儒果斷向指揮部建議——再增調國家礦山應急救援大地特勘隊一臺高效能鑽機和專業操作團隊趕赴現場救援。

事後證明,這是一子落而滿盤活的關鍵舉措。原來,13日開鑽的3號鑽,孔鑽至井下521米處時,井底偏移達7.4米。經專家組充分論證,決定由新調來的大地特勘隊對3號鑽孔進行糾偏透巷。17日13時56分,這個“生命通道”終於打通。

救援過程中,問題層出不窮,可謂“一山放過一山攔”。由於3號鑽孔湧水在巷道積聚,工作組建議指揮部啟用備用的4號鑽孔代替3號鑽孔,承擔“生命通道”功能。為防止4號鑽孔發生湧水,肖文儒建議“先堵水再透巷”,並被指揮部採納。後來,被困人員轉至4號鑽孔下方,最終11人獲救。

肖文儒的專業能力、業務素質在一次次救援實踐中得到有力印證,他是救援人員心中“權威”的代名詞,是新時代科技人才的突出代表。

在救護大隊那些年,肖文儒不斷探索實踐救援新技術;為實現更加科學、安全的救援,他38年來不斷總結應急救援經驗,參與《礦山救護規程》制定和修訂,主編出版了《礦山事故應急救援典型案例及處置要點》等;為持續發展壯大應急救援力量,他一次次到基層調研,為國家安全生產應急救援體系建設,特別是國家礦山應急救援隊建設貢獻了力量。

第4篇

20__年,在重病纏身的張桂梅奔走呼籲下,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關心幫助下,全國第一個免費女子高中——華坪女子高中成立。

為什麼要辦免費女子高中?面對人們的詢問,張桂梅也反覆叩問自己的初心。讓她至今還陣陣心痛的,是22年前國中課堂上,沒來上學的女孩留下的空位。

1998年,張桂梅是華坪縣民族中學八年級班主任,一次上語文課時,張桂梅發現有個座位是空的。“坐這個座位的李莉(化名)哪兒去了呢?”張桂梅問。有學生說,因為家裡窮,李莉去爬樹摘攀枝花準備去賣,不慎從樹上掉下來摔死了。張桂梅聽到後心痛不已。回憶起這件事,她告訴記者:“李莉那黑黑圓圓的臉蛋,我現在都忘不了。”

同樣在民族中學的一次課堂,張桂梅發現九年級班團支部書記林秀(化名)的座位空了,她因為家庭貧困輟學了。張桂梅走了四五個小時的山路,去林秀家找她回學校,去了兩次,腳走腫了,終於說服了林秀和她父母,讓林秀回校繼續上學。當年林秀沒考上高中,張桂梅就鼓勵她復讀,讓她在兒童之家生活學習。第二年林秀終於考上了縣一中,後來考上了大學。

林秀和李莉的事讓張桂梅震動很大,她常想:“我一個一個地去找輟學的孩子,我能找回來幾個?尤其很多農村貧困家庭的女孩因難以承受高中經濟負擔而放棄上高中的機會,能不能有一所免費女子高中,讓貧困山區的女孩們讀高中、考大學,阻斷山區農村的代際貧困?”這就是張桂梅當年呼籲創辦免費女子高中的初衷,也是她建校12年來苦苦堅守的信念。

12年來,在華坪女高畢業的1804位貧困女孩心中,張桂梅就是一支照亮她們前路的蠟燭。

10月17日一早,記者來到華坪中心鎮拉畢村村口,穿過一片菜地,跨過一條水溝,順著牆邊的小路,走進女高畢業生李小月(化名)的家。3年前李小月會考時,癱瘓多年的父親說:“只要能讀女子高中,就能上大學,我就放心了!”李小月如願上女高時,父親已經去世。“家裡沒有能力供小月讀高中,是女高免收學費、書費、住宿費,張桂梅老師每月還給小月700元生活費,小月才能讀完高中。”李小月今年考上了普洱學院,母親李良翠送她到普洱校門口。瘦削的李良翠連連感嘆:“小月今年考上大學,我正為上大學的學費發愁,張老師又送來了1萬元,湊夠了大學學費和生活費。張老師很偉大!沒有她和女高的幫助,孩子讀不了高中,也上不了大學。”

在華坪縣醫院檢驗科,有一位做事風風火火的女檢驗師,她叫高世婷,華坪女子高中第一屆畢業生。在檢驗科值班室裡,高世婷對記者連聲說:“沒有張桂梅老師就沒有我的今天,她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我喊她阿媽。”

20__年,家在華坪縣興泉鎮興泉村的高世婷九年級快畢業時,父母先後去世,家裡只有弟弟和年邁的爺爺。她的會考分數超過了縣一中分數線,可沒錢交學費。絕望時刻,華坪女高開始招生,張桂梅接納了她,不僅免學費書費,每月還補助她300元生活費,還把她弟弟接到兒童之家生活。因為心裡還充滿對父母去世的悲痛,第一次見到張桂梅時,她禁不住全身發抖,張桂梅坐在她身旁,拍拍她的腿親切地說:“別害怕,好好學習!”此後張桂梅多次找她談心,讓她逐漸走出了悲痛的陰影,當了班長,3年後考上廣西衛生職業技術學院。她在大學的學費、生活費都由張桂梅負責。大學畢業後高世婷回華坪縣醫院工作,有了幸福的小家,還能贍養爺爺。80多歲的爺爺常在村裡自豪地對別人說:“我孫女在縣醫院上班呢。”

雲南中醫藥大學中藥學院研究生李欣坪萬分感慨地說:“20__年會考結束,我很擔心自己像同齡女孩一樣,去打工或是嫁人生子。慶幸的是華坪女高發來一份錄取通知書,改變了我的一切。正是張桂梅老師和女高其他老師的言傳身教,讓我成為一個佩戴鮮紅黨徽的研究生。”

12年來,麗江市貧困山區許多國中畢業的女孩,都走進了華坪女高的學堂,歷屆高中畢業生升學率100%,使1804名貧困山區女孩圓了大學夢。其中今年大學聯考創最好成績,159個考生中70人上了一本。“多數畢業生成為教師、醫生、公務員和企管人員,還有邊防民警和海關人員。今年有2個畢業於華坪女高的大學生自願參軍到西藏,現在全國各省市區都有我們女高的學生了。”張桂梅很開心。

“張桂梅帶動的不僅是華坪女高,還帶動了全縣所有學校。20__年女高成立以前,全縣會考升學率不到50%,20__年就達到了90%以上,近8年來全縣大學聯考升學率在麗江市保持第一名。”華坪縣教育局黨工委書記胥國華說。

“每年寒假,春節前我去家訪華坪本地學生,大年三十我和福利院的孩子們吃飯,七年級開始我就去華坪縣以外的縣區家訪,每屆高三學生我都要儘量去家訪。”張桂梅說。

“張桂梅5次來李小月家家訪,每次走菜地和水溝之間的小路我們都要攙扶她,她渾身病痛,走路越來越困難了。”華坪女高辦公室主任張曉峰告訴記者。今年2月初,因為疫情,學校開始上網課,但讀高三的李小月沒有手機無法上課,張桂梅花1600元買了智慧手機送到李小月家裡。“張老師身體不好,還多次來我家裡關心娃娃,給我們買被子衣服,給過年錢,我對孩子們說要好好讀書,懂得感恩。”李良翠說。

張桂梅的家訪已持續12年,覆蓋麗江各地山區約1552名學生的家庭,行程11萬公里。頭幾年,她常走山路家訪,曾因過度勞累昏睡在路旁;她常自己租車,騎過馬和摩托,肋骨被顛斷了兩次。後來縣裡就派車幫助她家訪。

一次,張桂梅來到深山村寨一位成績下降的傈僳族學生的家中家訪,這個女孩是全村第一個高中生,入學那天全村人送行。學生的爺爺對張桂梅說:“如果孫女能上大學,自己就是死了也安心。”張桂梅回答:“我一定讓您的孫女成為村裡的第一個大學生。”如今這個女孩已大學畢業,在她的影響下,這個村裡已經陸續走出了好幾位大學生。

張桂梅12年來寒暑假的家訪,讓她對每個學生家庭的甘苦都瞭然於胸。“我是班主任,可對每個學生的情況我還沒有張桂梅老師瞭解,因為每個學生她都去家訪,學生和家裡有什麼情況她會告訴我。”女高高三化學老師和德強告訴記者。

“張桂梅不僅影響了一所學校,還影響了麗江廣大山區農村。以前農村女孩早婚早育的很多,現在很少了,農村家長送孩子讀高中的意識普遍增強,我們開家長培訓會,有5800多名家長通過網路直播參加培訓,多數是農村家長。”華坪縣婦聯主席劉安平說。

許多慕名來華坪女中學習的人問:女中的學生文化基礎很差,教師普遍年輕,為什麼能成功?

張桂梅回答很簡單:“靠堅持!靠信仰!我們長期開展紅色信仰教育,發揮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大家都擰成一股繩。”每天9點40分的課間操,全體學生跳舞蹈《南泥灣》,唱紅歌《紅梅贊》,下午下課時學生在教室唱紅歌,每個週末組織學生看一場愛國主義教育電影……

“我們能吃苦,靠苦出來的!”張桂梅說。華坪女高實行半軍事化管理,學生們清晨五點半起床,晚上12點20分休息,每週只有週日休息3個小時,把學生的學習時間用到極致,學校的空間也用到極致,走廊牆上除紅色教育宣傳畫外,都密密麻麻寫滿了公式、定律。老師們週末固定上課,畢業班老師每晚守到學生休息,而老師們沒有加班工資。

女高的紅色教育真能激勵人嗎?嚴格的管理學生受得了嗎?老師長期加班沒有怨言嗎?有人將信將疑。

“唱紅歌當然能激勵我們,剛入學時有些不適應,後來就感覺到很能振奮精神,和英雄模範相比,這些苦不算什麼。”李欣坪回憶華坪女高的艱苦生活時說。每晚11時半下自習後,畢業班學生回宿舍樓後都必須在走廊上做作業。10月16日深夜零點,高一、高二的許多學生也自發地在宿舍走廊上做作業。正在做作業的高一新生王芳告訴記者:“學姐都還在努力,我要向她們學習。”

“紅色教育為什麼有效果?因為張桂梅老師為我們樹立了榜樣,她吃的苦最多,捐款最多,付出的心血最多。與她相比,我們義務加點班不算什麼。所以她說的話有號召力,大家都願意聽。”在華坪女高堅守12年的教師張紅瓊說。

張桂梅長期身患心臟病、肺氣腫等23種嚴重疾病,多次送往醫院搶救,如今她的手腳上貼滿了止痛藥膏,時常咳出血絲,在校園裡走路都很艱難,只能乘電動車。12年來,為了確保每個學生的安全,她每天對校園每個角落巡查5遍。10月16日深夜,記者跟隨張桂梅巡查,她握著手電筒照明,顫巍巍地扶著欄杆上下樓梯,檢視每個房間時,她都要拔掉插座上的所有插頭;同學們快下晚自習時,她把樓梯間的每一個路燈開啟,“孩子們下樓跑得快,忘了開燈不安全。”她說。

張桂梅對學生看似嚴厲,但她身上始終散發著一種溫馨的母愛。下午五點半,張桂梅到學生食堂等候剛下課的學生,她用手機和小廣播播放紅色歌曲,然後走到打飯視窗看學生打飯,招呼同學們排好隊。“我在看食堂打菜是不是打少了。”張桂梅笑著說。學生吃完飯回宿舍,她又冒雨到宿舍門口催促學生:“還有5分鐘上課,大家抓緊時間洗腳。”看著學生們匆匆走出宿舍跑向教室,她才滿意地把宿舍大門鎖好。23時30分,她又來到學生宿舍門口迎接下課的學生,檢視畢業班學生在宿舍走廊自習情況。深夜1點,她才進宿舍休息。

20多年來,張桂梅把自己得到的全部獎金、捐款和大部分工資累計150多萬元,都用來幫助女高貧困學生和兒童之家的孩子們,用來彌補女高辦學經費的不足。她退休後繼續當校長,只有4000多元工資,可她每月醫藥費就需要上萬元。全國總工會每年給她5萬元治病,可她把這5萬元都用於家訪。她開心地告訴記者:“我評了教書育人楷模,有10萬元獎金,我準備全部作為老師們節假日的加班補貼,不能讓老師們總是盡義務啊。”

辦學經費困難是張桂梅的一大心結。女高每個學生三年學習成本費用大約5.8萬元,政府承擔了很多,還需學校部分自籌。可學校不收費,只能靠社會捐助和政府臨時補助。今年7月,市縣政府支援成立張桂梅助學會以來,社會各界捐款有900多萬元,學校經濟壓力才得以緩解。

張桂梅還為一個心結焦慮,學校缺乏經驗豐富的老師。10月16日上午,她主持了一場面向全國招聘教師的面試,讓她很失望,只有兩人符合條件參加面試,一人面試合格。“我們還要繼續招老師,我們一定要實現考上清華、北大的夢想!”張桂梅堅定地說。她盼望社會各界在師資力量上給予華坪女高更多的幫助。

63歲的張桂梅中年喪夫,沒有子女,沒有財產,但她並不孤獨。從20__年起,張桂梅一直是華坪縣兒童之家院長,先後有172個孤兒在兒童之家成長。在她心中,女高和兒童之家都是她的家,孤兒們和2268個女高學生,都是她的孩子。每天下午6時半,張桂梅都乘電動車來兒童之家看望孩子們,一到門口,孤兒們都跑出來喊:“老媽!老媽!”大家親熱地攙扶她下車,牽著她的雙手,一家人說說笑笑地走進家門,她那滿是皺紋的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第5篇

轉眼間,山東港口青島港自動化碼頭投產運營已滿三週年,偌大的碼頭和堆場空無一人,只有如同被賦予了生命一般的藍色裝置在靜悄悄地自動執行,行雲流水般地裝卸著來自世界各地的集裝箱。而在這平靜的背後,是山東港口青島港“連鋼創新團隊”更加忙碌緊張的工作節奏。

從7年前方案開始攻關的那天起,辦公室的燈就沒在晚上十點前熄滅過。現在,加班奮戰依然是團隊的工作常態,他們不僅要繼續衝擊世界自動化碼頭效率的極限,更要實現自動化碼頭高度智慧化的升級,用自主創新敲開未來港口的大門。

團隊中唯一的“女強人”李永翠已經好幾年沒有背過女式包,每天一臺膝上型電腦陪伴著上下班,一有空就開啟工作。“自動化碼頭把我的媽媽奪走了。”她的女兒小遠揚一度對自動化碼頭產生牴觸。

團隊的周兆君出差行程總是安排得滿滿當當,去天津設計院、上海振華,基本都是當天去當天回。最令他難忘的一次是確定軌道吊軌道扣件膠泥選型,一天之內馬不停蹄地趕到天津和北京的兩家生產商基地進行實地考察,下車後已是凌晨2點多。

“自動化碼頭的智慧化程度進一步提高,裝置執行可靠性不斷完善,執行更加合理優化,維護工作量和成本顯著降低,這是我們下一步要做的。”張連鋼說,“要保持自動化碼頭領域的領先地位,自主可控是核心。”

鐳射掃描器是自動化軌道吊的“眼睛”,軌道吊就是通過鐳射掃描器來確定集裝箱的位置,從而實現精準裝卸,但這一領域仍為德國公司的進口產品所壟斷。在張連鋼的構想中,影象識別是替代鐳射掃描的一種新技術路線,可以實現更高的讀取率和更出色的可靠性。

這樣的國產替代方案在自動化碼頭一期、二期工程中已經比比皆是:自動化碼頭橋吊的俯仰機構採用了國產的籬笆式捲筒,相比於動輒數十萬美金的進口貨,成本不到十分之一;agv導引車摒棄了國外主流的鉛酸電池,大膽採用自主研發的鈦鋰電池,實現了低成本、小容量、長壽命、輕量化,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並一舉節省換電站建設成本過億元……

著眼於港口實際需求,不斷自主創新進行優化升級,正是這個可推廣、可複製、可商業化的“平民碼頭”超越國外前輩的祕密。

在妻子眼裡,張連鋼是個凡事都要做到一百分的典型理工男,最大的享受就是討論和解決問題。

90分往往就能引以為豪,要做到一百分何其困難。但對於自動化碼頭而言,這是由無數個細節的完美串聯而成的大美,每一個環節都要不斷優化以達到更優。

懷著這顆初心,張連鋼和他的團隊還在繼續迎接新挑戰,利用物聯網、大資料、人工智慧、自動控制等技術讓自動化碼頭更深度進化,朝著“自學習、自完善、自組織”的高度智慧化碼頭不斷進發,在世界高科技碼頭之巔牢牢樹立中國港口的地位。

第6篇

我們育才國小建校近六十年,共有一百多位退休教職工。在學校,旭哥(同事稱呼王紅旭)還兼任人事相關工作,為教職工做好後勤保障。作為人事幹部,旭哥對退休老師們很有耐心。有一次,一位退休教師收到幾條金融資訊,向他詢問學校是不是有這樣的事情。他仔細查閱相關檔案,幫助退休教師梳理了事情的前因後果,並詳細解釋,避免了老師上當受騙。

自任職以來,旭哥一直負責學校田徑隊的訓練工作。旭哥一直把我當妹妹,對我很關照。從我進校開始一直到去年,都和他搭檔田徑訓練!我性格很急,而他卻很淡定,經常開導我:“不急不急,有旭哥在,成績不會差!”我倆常常都訓練到六、七點才下班。比賽場上,我比隊員還緊張,他總是給我說:“別擔心,讓他們自己比,不要給他們心理包袱!”旭哥就像一個知心大哥,經常能化解我心頭的烏雲。

剛剛結束的藝體科技節,我有幸和旭哥一起當裁判,負責跳繩和跳高專案。遇到想要仲裁回看視訊的同學,他都會目不轉睛端著手機一遍遍給孩子們數。有一次,因為相差5個數,一分鐘跳繩,慢放回看,眼睛都不敢眨,用了將近15分鐘。每天裁判工作結束時,旭哥都會客客氣氣給大家說辛苦了。

後來,我們幾個老師笑著說:“能和旭哥一組當裁判太幸福了,下次運動會我們還在一組,旭哥笑著說要得。”

這也許是句玩笑,但在今天,我更希望這是句約定,多希望這個約定能實現啊……

生活中,旭哥像哥哥一樣照顧關心我。去年因為新冠肺炎疫情,春節沒有回家。旭哥得知後,給我送來了一些生活用品,並邀請我去他家吃年夜飯。我們聊工作、聊生活、聊父母,每一次聊天都很開心,讓我這個獨在異鄉的外地人,感受到了親人般的溫暖。

王老師平時訓練很和藹,跟我們很親近。我們調皮玩耍,王老師就和我們一起玩。後來畢業了,我們回去看他,他總說我們是他最喜歡的學生。其實,他也是我們最喜歡的老師。

每當我們達成訓練目標,他總是要獎勵我們。之前他獎勵我的那個足球,現在都還放在家裡。印象最深的事,三年級時,我學習下滑,體育也沒有起色,媽媽建議我暫停田徑訓練。得知這個訊息,王老師找到我媽媽,耐心地給她做工作,我才得以繼續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