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清明的心得體會4篇 悼念與淨化:清明節裡的明悟

“清明的心得體會”是一篇以思考和總結清明節意義的文章。在這個傳統節日裡,人們祭掃先人、寄託哀思,也表達了對生命的敬畏與感恩。在這片短暫的文字中,我們將與您一同回顧過去,思考今日,用心感悟清明的內涵。

清明的心得體會4篇 悼念與淨化:清明節裡的明悟

第1篇

山清水明,天清地明。大抵以清明來形容的,似乎都給人以恬靜舒適的感覺。

刀耕火種,四季勤勞。古人把一年分為二十四節氣,以這種歲時曆法來確定何時播種,又何時去收成。斯時,清明便成為二十四節氣之一,時在春分後十五天。然,清明又是重要的傳統節日。在古代,清明節就與上元、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一同列為“八節”。“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看來,清明節自古就是很有分量的節日。既是節氣又是節日,清明似乎多了一重特定的內涵。這在24節氣裡可謂特點鮮明。我佩服先人們對傳統節日,以及節氣的定位。能這樣讓人們擁有紀念、慶典、祭祀、以及憧憬融為一體,不可不說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龍江的清明節,其實還是有自己的習慣的。從鬆嫩平原到北國興安,此時色彩雖然不夠豔麗,卻也呈現出一派生機,多了些許希望。踏青習俗,大概就是源於此了。大地返青,春色正濃。故鄉把踏青叫做春遊,其實也和當地的習俗有關。小時候,每到這個時候,學校都組織學生們去八里外黃土山進行春遊,準備了好多寫有鉛筆、橡皮或者本子類的紙條,藏在山上,讓大家去尋找。找到後,就去老師那裡換得指定的禮物。那時,清明節不僅是我們放飛身心、投入自然的春遊,更是我們的尋寶節。每每想起,都感慨不已。其實,無論是節氣還是節日,給我們懷念的,不就是一種簡單的快樂嗎?

放風箏是龍江清明期間的一大習俗。我童年裡的清明,除了知道大人們要去給已故的親人上墳燒紙外,自己也知道用風箏同天空說話了。大平原的風箏其實在春節後就開始了。但清明節前後,放得相對多了一些,這也是事實。這個時候,天空與大地不僅是風箏,更是人們的心情了。所以,我說天空也過節,就是指這個時候的風箏給我們帶來的感受。大平原的風箏始終飛得很高,獨清明時,卻顯得有一些惆悵。可小時候,自己卻感受不到這一點,只顧與風箏的影子一同逍遙罷了。

春陽照臨,春雨飛灑。清明時節,植樹也是清明節時的傳統。至於這個傳統多久了,不重要。我想,這時節的植樹似乎與“插柳”習俗有關。流傳來流傳去,流傳至今,也就有了植樹這一習慣了。卻有一點不可否認,清明時節,真是龍江大地植樹的好時節。從我記事開始,就知道家鄉有清明植樹的好習慣。想必,這就是為何有人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的原因了。當然,這和每年的3月12日的法定植樹節有著本質上的區別。從省城哈爾濱,到北部的大興安嶺,地域大,沿線長,氣候的差異還是較為明顯的。偏北地區,即使到了清明,也還是不能植樹。因為,這個時候天氣還是乍暖還寒時。較之現在去搞一些形式上的植樹,我還是懷念童年時的植樹,那不是一種形式、一種應付。那是一種希冀、一種祝福,也是人類對大自然的一種禮拜。

清明是一個節日,一個比較傷感的節日。清明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掃墓和迷信無關,和信仰無關。細細想來,叫清明節,其實,又不如叫掃墓節了。“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小時候,讀古詩時,就隱隱約約地感到這個節日氣氛有點沉重。我最早知道的清明,源於祖父在世時額頭上那一抹淡淡的愁緒,以及一卷黃紙。按說春天是希望的季節,可卻偏偏點綴出一些淒涼和傷感來。祖父在世時說過,清明節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為祭奠早年幫助過他逃亡的介之推而發明的。發展來發展去,就有了今天的清明節。逐漸演變和延續看來,這個掃墓習俗真的很早了。

掃墓掃的是一種哀思,一種心情,一種寄託。細細品來,清明節倒也是一種久遠的傷情所至。我不敢懷疑古人,他們對掃墓一定是由衷的吧。而今,掃墓掃來掃去,卻感覺到是形式重於了內容。變味的不是內涵,卻是從形式開始的。地方越大、人群越稠密的地方,形式越突出。去公墓地的路途上,不再是古人的一把雨傘、一個提籃和幾張煙紙了,卻是浩浩蕩蕩的車隊。私家車有之,而公車私用則比比皆是。這樣的掃墓,除了讓人疑惑、迷茫、不滿外,更冠冕堂皇地變相助長了一些不正之風。我想,假如已故者真有亡靈的話,也不會滿意這種現象的。寫到這裡,自己心情沉重起來。母親去世近一年,自己也該回200多公里外的地方去為母親掃墓了。我的清明節,和古人一樣沉重。

好的習俗,就是一種文化。好的文化,就該是全民族的。20xx年,國家正式確立每年的4月4日為法定節假日。清明節,與我們親密接觸。

清明的心得體會4篇 悼念與淨化:清明節裡的明悟 第2張

第2篇

為進一步加強我校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培育學生愛國愛鄉的情懷,德育處利用“清明節”這一傳統節日開展“清明節文明教育”系列活動。通過活動讓學生知曉家鄉烈士,瞭解英烈們為了家鄉拋頭顱、灑熱血的英勇事蹟,進一步培育我校學生繼承先烈遺志,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情感,激勵學生更加愛祖國、愛家鄉、愛人民、愛師長、愛同學,引導學生從小樹立服務意識,責任意識!

1、開展一次專題講話。利用星期一的升國旗儀式,以國旗下講話的形式對學生關於清明節的來歷、有關先烈的事蹟介紹等為內容的國旗下講話,通過講話讓學生對清明節的來歷有所瞭解,知道革命先烈的感人事蹟,鼓勵學生繼承先烈遺志,奮發學習,立志成才,愛國愛鄉,學好本領。

2、出一期教育專刊。各班在活動期間利用牆報、板報出版清明節專刊,板報內容豐富,具有很強的教育性,起到了較好的教育效果。

1、開展一次主題班會。各校各班利用班隊會時間,進行了形式多樣的主題教育活動:如“講英烈故事,樹時代新風”故事匯活動;“我為紅領巾添光彩”演講比賽;“頌歌獻給您”歌唱比賽等形式多樣的班隊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得以洗禮、得以感悟。

2、製作一張卡片。發動學生利用手中的筆,製作“我心目中英雄”卡片製作或手抄報製作活動,用自己的小手錶達對先烈的崇敬之情和深深的追思。

3、假期蒐集清明節的來歷、故事、詩歌等方面內容。

我班還利用清明節期間,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特別是引導學生在清明節期間如何文明憑弔祖先,如何注意祭掃祖墓時各項安全工作,如何勸阻、制止家長的一些不文明、封建色彩濃厚的不良行為等。禁止燒香拜佛等不良習氣。

組織學生談談自己對清明節各種習俗的感想,有哪些是作為優秀文化傳統應該繼承的,哪些是封建迷信活動應破除的?學生積極參與,氣氛熱烈,取得較好的教育效果。

第3篇

清明節是我國人民悼念逝者、寄託哀思、緬懷先人的傳統節日。每年清明,人民群眾都要舉行不同形式的紀念活動,深情緬懷為了維護國家的尊嚴,爭取民族獨立解放、國家繁榮昌盛和人民的自由幸福而獻出了寶貴生命的無數英烈。為紀念這個有著深遠意義的日子,緬懷革命先烈,弘揚愛國主義精神,4月4日,青年志願者組織了一次“清明節祭掃烈士墓”的活動。目的是讓志願者通過緬懷民族英烈的英雄業績,更清楚地認識到奉獻精神的意義,更好地做好志願服務工作。

我們懷著悲痛而沉重的心情來到南山寺烈士陵園,緬懷為了祖國的解放和人民的安寧而英勇犧牲的戰士,瞻仰他們的豐功偉績。烈士陵園是那麼莊嚴、肅穆,讓人不由得肅然起敬。我們先排好了整齊的隊伍,然後按要求站好隊,認真地聆聽主持人的致詞。我抬頭瞻仰墓碑,墓碑上寫者:革命烈士永垂不朽!我想,如果世界上有永垂不朽,那麼我相信那是一種精神——不悔。我們的先烈們就有這樣的不悔,不悔為革命的付出。所以,他們理應受到敬仰!

接著是在墓前默哀,我們衷心地感謝革命先烈為我們創造出的美好生活,也明白要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繼承革命先烈的遺志,做一個積極向上、身體健康、熱愛生活、熱愛祖國、情趣高尚的好少年。我們是幸運的一代,我們是幸福的.一代。而我們的幸福是他們賜予的。我們該用一顆感恩的心來面對這個美好的世界。隨後,我們繞過墓碑,到了烈士墓前,莊重地用雙手把小菊花獻給了烈士們。“桃花紅雨英雄血,碧海丹霞志士心。今日神州看奮起,陵園千古慰忠魂!”在中國這方熱土上,有無數仁人志士,為了民族的解放、國家的獨立和人民的幸福,拋頭顱、灑熱血,譜寫了一篇篇悲壯激越的歷史篇章。是他們的生命換來了中國繁榮的今天,是他們的鮮血染紅了遍地的桃花。我們怎能忘記這一段段可歌可泣的悲壯史詩?我們怎能忘記那一張張曾經鮮活的面容?讓我們靜靜的追思,深深地緬懷,把最深情的思念和最崇高的敬意,寄託在這鮮花中,讓它陪伴在先烈的左右。接著,我們參觀了烈士陵園。還認真的整理和清掃了烈士陵園。

每當看到烈士們遺留下的殘破遺物和珍貴照片,聽到他們面對凶殘之極,殘暴成性的敵人的威脅利誘,大義凜然,威武不屈,視死如歸的情景和場面,都不由得心懷感佩。

他們這些先賢、烈士,為了抵抗日本軍國主義的侵略,冒著槍林彈雨,拋頭顱,灑熱血,為了民族的解放,為了尋求真理而寧死不屈,表現出了大義凜然的英雄氣概。這些事蹟真應該讓我們千秋萬代,永遠記住,並永久緬懷。

但我在這裡也想到,為了今天我們這些中華民族的後人的幸福生活,為了我們國家的解放,這些烈士犧牲的真是很有價值。但我們很多人都已經忘記這些烈士的英勇事蹟,逐漸淡漠了對這些烈士的敬仰、崇敬之情。

特別是存在於官場屢打不絕的_現象,要是眾位先烈地下有知,會作何感想?要是他們真的地下有知,看到這些不肖子孫,把他們用生命換來的新中國和政權當作他們撈好處,升官發財的利益場,會做何感想?

我們這次去的時候,正趕上國家要用巨資20xx餘萬人民幣修繕烈士陵園,我想著這是很值得的投資,是對烈士的一種很好的告慰。

只有加強烈士事蹟的宣傳,保護好烈士紀念地,修繕好烈士安息之處。讓我們現在這些生活於幸福的人們時常受到這些烈士事蹟的宣傳、教育,才能永不忘本,才能在心靈深處有所觸動,有所教益。

第4篇

春天裡,絲絲細雨中飄來了我入學的第一個清明節。這一天,我也在網上體會、瞭解了掃墓的經過和含義。

據資料介紹,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中國廣大地區有在清明之日進行祭祖、掃墓、踏青的習俗,逐漸演變為華人以掃墓、祭拜等形式紀念祖先的一箇中國傳統節日。另外還有很多以“清明”為題的詩歌,其中最著名的是唐代詩人杜牧的七絕《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說起清明節掃墓,因為我的知識匱乏,給了四歲的弟弟 一個錯誤的解答。這天早上,電視新聞裡播報各地清明掃墓的新聞。還沒有起床的弟弟問我:“姐姐,什麼是掃墓”我認真地思考了一番後告訴弟弟:“掃,就是一個人拿著掃帚掃,掃墓就是用掃帚掃木頭。”聽到我們對話的姨夫給我們作了解答,我才知道自己的解釋完全是錯誤的。後來,為了叫我更加明白,下班後的媽媽開啟電腦,分別登陸了《中華文明網》《濮陽文明網》叫我親自體驗了掃墓的經過,並查閱有關的清明節資料,才叫我真正明白了此掃墓不是彼掃木。在此,我感謝網路,因為有了網路讓我瞭解無知的知識,讓我有機會向無數為今天的美好生活付出鮮血和生命的革命先烈獻花、鞠躬,表達緬懷和崇敬之情。

關上電腦,問起媽媽小時候也是這樣在網上掃墓嗎?媽媽說她們小時候沒有電腦,掃墓是親自拿著掃帚去烈士陵園掃墓、獻花的,媽媽曾經去過陝西吳旗的陵園和山東東明武勝的陵園,這次和我一起網上掃墓也是第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