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清明心得體會6篇 《追尋清明:思緒迴歸,心靈深處的感悟》

清明節是傳統節日之一,也是中國人民的祭祖節日。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裡,人們會前往祖墳掃墓,祭拜先祖。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對於清明節的理解和參與方式也逐漸改變。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分享一些人們在清明節中的心得體會。

清明心得體會6篇 《追尋清明:思緒迴歸,心靈深處的感悟》

第1篇

今天我參加了網上祭英烈活動,並懷著敬佩之情向戰士們獻上了一束花兒,表達了自己深深的敬意。

如今的我們,沐浴著陽光,在明亮的教室裡讀書,在知識的殿堂中盡情遨遊;如今的我們,生活在一個沒有戰爭的和平世界中,孩子們,大人們臉上都展露會心的微笑;如今的我們,生活富裕,想買什麼就買什麼,零食、飲料樣樣不缺……大家可曾想過,如今的幸福生活,是如何得來的?

是戰士們用自己的鮮血換來的!鮮血染紅了五星紅旗,染紅了紅領巾,染紅了我們每一個人的'心!戰場上拋頭顱,灑熱血,勇往直前,將敵人全部消滅:黃繼光用身體擋住敵人的子彈;狼牙山五壯士用生命換來了群眾的安全;董存瑞捨身炸碉堡;劉胡蘭面對刀架不屈服,未滿14歲便光榮犧牲……革命先烈三天三夜也講不完!

有人或許會笑他們太傻,可是,那些革命先烈們因為有一顆愛國之心!他們為了和平出了自己的一份力,光榮犧牲!這種精神值得我們讚揚學習。

日本於中國正在爭奪釣魚島,我們無論如何也不能放棄釣魚島,不然就對不起那些革命先烈!對不起他們用生命換來的領土!我們絕對不能輕易讓給日本!

清明心得體會6篇 《追尋清明:思緒迴歸,心靈深處的感悟》 第2張

第2篇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每當想起這首字裡行間都透著淒涼的小詩,我的心頭,總會劃過一絲莫名的哀傷,這哀傷會頃刻間煙消雲散,可那留在心間的,卻是永遠抹不去的傷痛。

今年清明,天氣分外晴朗,可家裡每個人的眉間都透露著與天氣不符的憂傷,因為我們要去緬懷我已逝去的爺爺。

車緩慢地開著,彷彿時間靜止在這一刻。半小時後,我們到達墾利陵園,順著一條寂靜的小路望去,成百上千的墓碑冰冷地立著,有一種與世隔絕的感覺。不知不覺,我們已走到爺爺的墓碑前。我站在墓碑前久久佇立,目不轉睛地看著墓碑上的字,那個名字,陪伴我多少個春秋;那個笑容,給予我多少幸福;那個聲音,給我多少鼓勵。記得很久以前,爺爺告訴我,每個人都有離開的時候,當他離開的時候,叫我不要傷心,他只是去另一個地方,那裡,是比人間還幸福的地方。當時,我笑著答應,卻沒有看出爺爺臉上的悲傷。可是現在,我竟沒有辦法讓他再回到我身邊,叫我怎麼不傷心。這漫長的等待,這無垠的痛苦,像是一根針穿透我的心,但一點兒也不痛,因為早已沒知覺。不知什麼時候,淚水浸滿眼眶。等我回過神來,爸爸媽媽已為爺爺放上祭品,點三炷香,之後我也畢恭畢敬地給爺爺鞠三個躬,默默祈禱,祝他在天堂安心,快樂!離開的時候,我又順著小路望去,覺得那些墓碑不再是冰冷的,而是富有生氣的,因為他們的家人來看望他們,他們遠在天堂,也不會孤單。

清明節並不是人們迷信鬼魂的存在而過的節日,而是為對故去親人和烈士們的'思念之情,這個節日把生者和逝者緊密的聯絡在一起,哪怕時間不長,也可以表達那份悲傷和思念。

“逝者已去不可追,請君珍惜眼前人。”逝去的人不可能再回來,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珍惜現在,珍惜身邊的人,不要讓祭祀者的淚珠串成一段段溼漉漉的回憶。從現在開始,孝敬自已的父母,不要等到他們離去再說後悔。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又一次想起這首小詩,心中卻沒有悲傷。

第3篇

一年一度的清明節,隨之綿綿細雨而來,踏青祭祖的期間時常會遇到一些親朋好友·客戶諮詢一些拜山時的問題;下來,筆者就根據自己多年的心得寫出來與善信朋友們分享一下踏青拜山時的一些事項吧;

第一:清明拜山,不宜早上祭拜;因剛過寒冬,山中陰氣匯聚沒有完全散,對於身體不好,所以比較適宜與中午至下午3點左右的時間祭拜比較理想;

第二:在出門拜山時,人氣的'講究也是有的,清明節因是陰節,所以陰氣比較重,加上是在寒冬過後不久的一個節,滿山的陰氣,所以在這個節日拜山時,人氣越多越好,人有陽剛的氣,所踏山地也會慢慢平衡其陰陽氣流走勢;

第三:在祭拜自己祖先的時候,都需要先鋤草,清理一些雜草雜物,弄乾淨才開始點蠟燭焚香擺放供品與燒金元冥紙,在這期間有很多人會用鋤頭來鋤草,因一些草根過於深,難免會用力大挖其根,從而會傷了氣墳穴之體,百日之內容易出現破財逆境的事情發生,需要多注意;至於在鋤草時可以用鐮刀割草,把草拿到一些無墳的地方燒掉清理就可以了;

第四:出門踏青時,出門路過較為近山墳地方的一些無人居住的房子呀,樓亭呀,橋低下等,這些地方都是不適宜久留之地方,也不要在這些景觀下拍照,否則,也會帶來一些不愉快的事情發生;

第五:踏青拜山時,大家最好可以穿或者帶一些紅色的衣服或帽子,利是封也可以,因紅色代表光明正當,這樣可以減低一些邪氣侵身,帶來不必要的煩惱發生;

第六:拜山時注意一些語言上的表達,不要亂對路過時看到的墳地出口評論,惡言中傷,否則也會容易對自身帶來不順之事情發生;

第七:踏青拜山,出門時身上不要帶一些金屬風鈴,能發出聲的金屬物體,因金屬能洩其陰地之氣,容易衝撞一些邪氣的抱怨,導致其對帶有金屬克身的人發出進攻,容易引起突發事情發生,如破財傷身事情,需要謹記

第八:如是孕婦者,在拜山的時候,不要到處亂走,也不要到一些人氣少到的地方停留,儘量早一些拜祭完走人,免得容易遇見一些不因該見到的事物,而給自身帶來災禍;

第九:拜山遊玩不要亂踩踏路過的墳地,一是對人家老祖的尊重,也有遇到時運低容易遇到不乾淨;踏青時,很多人有習慣拿一些竹棍樹枝等物體在手上玩,不玩了就隨便的拿來到處的亂插,這條也需要注意,千萬不要在其墳附近周圍用竹棍竹枝插上去,這樣會傷了墳主家,也會帶來一些不愉快的事情發生在其人身上;

以上是筆者的一些個人心得,在多年的堪輿路上積累所得,發表出來希望可以帶給各界善信朋友一些幫助,這個也是讓筆者感到榮幸地方;如有其它不明白的問題,也可以多請教諮詢一些行內人士。

第4篇

山清水明,天清地明。大抵以清明來形容的,似乎都給人以恬靜舒適的感覺。

刀耕火種,四季勤勞。古人把一年分為二十四節氣,以這種歲時曆法來確定何時播種,又何時去收成。斯時,清明便成為二十四節氣之一,時在春分後十五天。然,清明又是重要的傳統節日。在古代,清明節就與上元、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一同列為“八節”。“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看來,清明節自古就是很有分量的節日。既是節氣又是節日,清明似乎多了一重特定的內涵。這在24節氣裡可謂特點鮮明。我佩服先人們對傳統節日,以及節氣的定位。能這樣讓人們擁有紀念、慶典、祭祀、以及憧憬融為一體,不可不說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龍江的清明節,其實還是有自己的習慣的。從鬆嫩平原到北國興安,此時色彩雖然不夠豔麗,卻也呈現出一派生機,多了些許希望。踏青習俗,大概就是源於此了。大地返青,春色正濃。故鄉把踏青叫做春遊,其實也和當地的習俗有關。小時候,每到這個時候,學校都組織學生們去八里外黃土山進行春遊,準備了好多寫有鉛筆、橡皮或者本子類的紙條,藏在山上,讓大家去尋找。找到後,就去老師那裡換得指定的禮物。那時,清明節不僅是我們放飛身心、投入自然的春遊,更是我們的尋寶節。每每想起,都感慨不已。其實,無論是節氣還是節日,給我們懷念的,不就是一種簡單的快樂嗎?

放風箏是龍江清明期間的一大習俗。我童年裡的`清明,除了知道大人們要去給已故的親人上墳燒紙外,自己也知道用風箏同天空說話了。大平原的風箏其實在春節後就開始了。但清明節前後,放得相對多了一些,這也是事實。這個時候,天空與大地不僅是風箏,更是人們的心情了。所以,我說天空也過節,就是指這個時候的風箏給我們帶來的感受。大平原的風箏始終飛得很高,獨清明時,卻顯得有一些惆悵。可小時候,自己卻感受不到這一點,只顧與風箏的影子一同逍遙罷了。

春陽照臨,春雨飛灑。清明時節,植樹也是清明節時的傳統。至於這個傳統多久了,不重要。我想,這時節的植樹似乎與“插柳”習俗有關。流傳來流傳去,流傳至今,也就有了植樹這一習慣了。卻有一點不可否認,清明時節,真是龍江大地植樹的好時節。從我記事開始,就知道家鄉有清明植樹的好習慣。想必,這就是為何有人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的原因了。當然,這和每年的3月12日的法定植樹節有著本質上的區別。從省城哈爾濱,到北部的大興安嶺,地域大,沿線長,氣候的差異還是較為明顯的。偏北地區,即使到了清明,也還是不能植樹。因為,這個時候天氣還是乍暖還寒時。較之現在去搞一些形式上的植樹,我還是懷念童年時的植樹,那不是一種形式、一種應付。那是一種希冀、一種祝福,也是人類對大自然的一種禮拜。

清明是一個節日,一個比較傷感的節日。清明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掃墓和迷信無關,和信仰無關。細細想來,叫清明節,其實,又不如叫掃墓節了。“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小時候,讀古詩時,就隱隱約約地感到這個節日氣氛有點沉重。我最早知道的清明,源於祖父在世時額頭上那一抹淡淡的愁緒,以及一卷黃紙。按說春天是希望的季節,可卻偏偏點綴出一些淒涼和傷感來。祖父在世時說過,清明節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為祭奠早年幫助過他逃亡的介之推而發明的。發展來發展去,就有了今天的清明節。逐漸演變和延續看來,這個掃墓習俗真的很早了。

掃墓掃的是一種哀思,一種心情,一種寄託。細細品來,清明節倒也是一種久遠的傷情所至。我不敢懷疑古人,他們對掃墓一定是由衷的吧。而今,掃墓掃來掃去,卻感覺到是形式重於了內容。變味的不是內涵,卻是從形式開始的。地方越大、人群越稠密的地方,形式越突出。去公墓地的路途上,不再是古人的一把雨傘、一個提籃和幾張煙紙了,卻是浩浩蕩蕩的車隊。私家車有之,而公車私用則比比皆是。這樣的掃墓,除了讓人疑惑、迷茫、不滿外,更冠冕堂皇地變相助長了一些不正之風。我想,假如已故者真有亡靈的話,也不會滿意這種現象的。寫到這裡,自己心情沉重起來。母親去世近一年,自己也該回200多公里外的地方去為母親掃墓了。我的清明節,和古人一樣沉重。

好的習俗,就是一種文化。好的文化,就該是全民族的。20xx年,國家正式確立每年的4月4日為法定節假日。清明節,與我們親密接觸。

第5篇

又是一年清明時,天氣明媚而又溫暖。人們有的為逝去的老人燒燒紙錢,有的領著家人去踏青春遊,亦或吃頓餃子,也有的人,會在這安寧的生活中,去懷念為美好中國的建立而犧牲的壯士英烈。

我凝視著電視上黑白的場景,和這炮火連天的環境——中央臺為了迎合清明節,從當天下午開始播放革命老電影。而我正看的是抗美援朝中的《上甘嶺戰役》。真是令人感慨萬千!一位位視死如歸的戰士們,為了勝利,浴血拼殺,忍受飢渴。在中國發生的任何一場戰爭中,都不會少了英勇無私的戰士。陳舊的影片顯示出一幕幕感人的片段,一位位烈士英勇犧牲,都令我感受到著美好生活的來之不易。

我無法到紀念碑下瞻仰這塊冰冷的石頭,也無法為他們獻上一束敬佩的鮮花。但我僅會就這樣無動於衷地度過清明嗎?中國鮮豔的紅旗使用無數位革命英烈的血液染成的。本是無心觀看一部影片,卻令我回憶起了許多。我只能用虔誠的態度儘量去體驗革命烈士的艱辛,居安思危,這是人們緬懷英烈後所應有的觀念。

勝利的號聲吹響了,我走到窗前:這廣闊的天空,溫和的春風——現在的中國是多麼美好!“吃水不忘打井人”,我彷彿看到,x對面的高大紀念碑,就在我的面前,巨集偉堅實。我回想著影片的情節,不由得升起尊敬的態度。

清明節的由來,依稀記得一點。似乎是在很久以前,一位將軍為了救落難的`太子,割下了自己的肉給他充飢。但這位太子做了皇帝后,想報答他,卻無意害死了這位將軍。為此,太子很悲傷,把當日定為“寒食節”,即清明。看吧,當時僅是一人救一人,而在中國危機時,每一位革命戰士都懷抱著救國的壯志,赴湯蹈火。如今清明,也會有千千萬萬的人去祭奠他們,儘管不清楚名字,但每個人都會以自己的方式懷念英烈,感恩他們所做過的一切。

天氣溫暖而明媚,但這是無數的英烈用生命換回的。我站在窗前,望著黑白的影片,懷念……

第6篇

每年的清明是紀念革命先烈與祭祖的日子,到了這天,農村的習俗是帶好蠟燭、香、紙錢和菜餚去他們的墳前掃墓,祭拜。有的學校領著學生們去烈士陵園或者紀念碑前向他們的墳前敬獻上一束鮮花或花圈向他們致敬。

狼牙山五壯士,他們為了不讓日本鬼子發現老百姓的行蹤路線,就把敵人引上狼牙山。到了斷壁懸崖上,戰士們走投無路,高聲喊著:****日本帝國主義!中國共產黨萬歲!接著就一同跳下了懸崖。還有,為了革命事業壯烈犧牲的郝副營長。他為了給後續部隊照明,點燃了一本書,結果暴露了自己,英勇獻身了。再有面對敵人視死如歸的劉胡蘭。這些革命先烈真是舉不勝舉……,這些大無畏、不怕犧牲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這些都是為了革命事業壯烈犧牲的勇士,我們應當永遠記住他們,默默在心底送他們一束鮮花表示致敬。

他們是美的,他們充溢著崇高的追求、莊嚴的允諾、智慧的思考、力量與信念的輝煌。他們是炬火、是活泉、是漠野與瘠地上的'花朵,是節日裡歡騰的鼓聲與歌聲。他們的形象滋養著並啟迪著我們幼小的心靈。他們沒有遠去,他們是永恆的,他們依然活在我們的心中,他們閃爍在歷史的星空,組成一個美麗的星座。

我們一定要向革命先烈一樣,有骨氣,為祖國做貢獻。我們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我們要發奮,要努力,要立志,將來成為國家的棟樑之材———人不可有傲氣,但不可無傲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