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解讀論語的心得體會6篇 領悟論語:智慧人生的啟示

《論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寶庫,包含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深刻闡述了人生道路上的各種問題。其思想深邃,言簡意賅,對於我們認清自己的人生方向,提高思考能力,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本文將分享解讀《論語》的心得體會,希望能為讀者帶來收穫。

解讀論語的心得體會6篇 領悟論語:智慧人生的啟示

第1篇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是大家耳熟能詳的經典,孔子留給後人的思想,他的言傳身教被弟子所記錄下來,形成了最有名的《論語》。每每誦讀它,都能教人反省和深思。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最喜歡的是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翻譯為:“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誠實可信了呢?老師傳授的知識是不是複習了呢?”這則對我啟發很大。

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也在時常在反省自己。在生活中為人處世的時候,有沒有盡心去幫助朋友,同朋友交往是否誠實,特別是在我們經濟快速發展的時代,所有的事情都是很快的解決,包括友誼,我悟到:在生活中誠心誠意對待朋友,有困難盡力幫助,這樣的自己會很感到很充足也很愉悅;在工作上,我時常反思自己在上課時,有沒有把重難點講清,有沒有關注學生,學生有沒有掌握知識,有沒有及時給予學生鼓勵,當發現學生還學不懂時,我也會反思自己是不是備課沒有認真,授課時沒講清楚,表達的方式是否準確,在課後輔導學生時,是否做到耐心細緻講解;在學習時我也時常反思,不管是校外培訓還是校內教研,還是導師指導,在這些過程中我都能虛心學習,並多鑽研複習,爭取做一名合格的老師。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在那個年代什麼都很慢,古人們的人生也在慢慢規劃,正如孔子所說:“我十五歲開始有志於做學問,三十歲能獨立做事情,四十歲(遇事)能不迷惑,五十歲知道哪些是不能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歲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到七十歲才做事才能隨心所欲,不會超過規矩。”每到人生的一個階段就做這個階段該做的事,而到了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很多人急於成功,忽略了做學問的樂趣,也沒有了古時悠閒的生活意境,每天匆忙的奔走在路上,幸福感卻沒有因此提升,快樂少了。

孔子留給後人的思想還有很多,現在,讓我們不妨慢下來好好品讀孔子留給我們的思想,雖然有些並不能完全適合我們現在的思想,但經典永不會過期,值得我們誦讀。

解讀論語的心得體會6篇 領悟論語:智慧人生的啟示 第2張

第2篇

本期,我教高一語文,使用的是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1)。這本教科書第4部分是名著導讀,導讀的內容是《論語》。教師要求學生讀《論語》,必須首先自己讀《論語》。為了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提高學生思考能力與欣賞水平,我在網上瀏覽了有關孔子的一些專著,如《孔子評傳》、《孔子智慧》等,並且找出了一本《論語通譯》重新讀了一遍。

?論語通譯》是由徐志剛譯註,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這本書,對於我們讀《論語》能夠給以很大的幫助,發揮應有的作用。

我藉助《論語通譯》讀《論語》,確實很方便。我重點是瞭解《論語》中孔子豐富的教育思想,並且將它與課改新理念及其在教學中的應用價值聯絡起來思考。讀過之後,獲得了一些心得體會。按照語文組教研活動安排,我在此作一些簡單的交流。

孔子在春秋戰國的諸子百家中,無論在當時或後世,在國內或國外,都是影響最深最廣的人物,是個言行一致、學識淵博、品德高尚的偉大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集以往文化思想之大成,開後世儒家學術之先聲。他的思想學說,經過兩千多年的潛移默化,有的已成為中華民族的道德意識、精神生活和傳統習慣的準則,構成了有別於西方國家的中國式的社會風俗,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東方國家,遠及歐美,在世界文明史上佔有重要地位,成為我們民族的驕傲。後世流傳的天不生仲尼,萬古長於夜和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話有些誇張,但它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孔子和《論語》在中國古代社會所發揮的作用和影響之大。

孔子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第一個偉大的教育家,在一定意義上說,他也是全人類歷史上一個偉大的教育家,被後人稱為萬世師表。孔子首創平民教育,繼承、發展和傳播了古代文化,相傳孔子弟子三千,賢人七十,足見孔子對當時教育的貢獻。孔子在一生的教學實踐活動中,積累了一套極有價值的教學理論,在許多方面反映了樸素的辯證法和唯物主義觀點。他的教育思想、教學方法、治學態度,以及所倡導的互敬互愛的師生關係,直到今天仍然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

(一)學思結合,溫故知新。孔子作為一位傑出的教育家,在教育方面有很多精闢的言論,他主張有教無類和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從治學的角度看,他強調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認為一個人要增長知識,必須認真學習並進行思考;他提倡溫故而知新,認為時時溫習已經學過的舊知識,由此就能獲取更深的新知識。國中教材中《論語十則》就是孔子對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的論述。特別是學思結合和溫故知新已成為人們長期遵循的學習規律。新的課改確立了鮮明的課改理念的最高宗旨,就是以學生髮展為本。我們知道教師的一切都是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作為學生,要發展首要任務是學習,這其中包含著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學習文化知識,這就離不開學思結合;二是學習如何獲得文化知識,這就離不開溫故知新。只有這樣,才能用所學到的知識去解決面臨的各種各樣的問題。所以,我個人認為今天課改新理念其實是對《論語》中有價值的孔子教育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二)因材施教,循循善誘。孔子進行教學活動的特點,是能夠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針對智力的高下不同而因材施教,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孔子培養弟子學習興趣的方法,是通過日常生活中一些生動的事例,用形象思維的方式去誘導,如用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喻指節操,教導學生要有忍苦耐勞、不屈不撓的精神;用逝者如斯夫比喻時間一去不復返,意在勉勵弟子們珍惜時間、發奮圖強。這樣的教學方式,受到了弟子們的稱讚,顏回說:夫子循循然善誘人。我們通過校本培訓,已經確立了新的教育觀。新的教育觀要求教師面向全體學生,同時注重學生個性發展。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根據學生的特點提供個性化教育,讓全體學生都在原先水平上得到發展。這裡提到的個性化教育是與因材施教有著密切聯絡的。新的教育觀還要求教師要尊重、理解、寬容每一個學生,要善待學生的錯誤,要用優點融化學生的缺點。現在學生厭學輟學現象嚴重,部分學生存在灰心失望、悲觀消極的心態,這就要求教師對學生要循循善誘,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讓學生燃起希望之火,去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我認為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心靈王國,都有一片自己的情感樂園。所以,作為教師就要因材施教、循循善誘,發現每一個學生的智慧強項,扶持它,呵護它,使它成為學生的成長起點。

(三)善於啟發,觸類旁通。孔子特別強調把握時機,進行啟發式教育,實際上啟發一詞就來自《論語》。他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只有對求知慾強卻百思不得其解的人加以點撥,對竭力想要表達自己的看法卻無從表達的人加以引導,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孔子的這一論點是非常高明的,他要求學生積極地思考問題,善於推論,聞一知二,舉一反三。這種啟發式的教學方法,在今天新課改的過程中仍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我們知道科學在飛速發展,很多知識都會迅速被淘汰而變得一錢不值。因此,知識本身的獲得已經不是最重要的了,重要的是如何去獲得知識,如何在知識的獲取過程中,開發學生的各種潛能。所以說,現代教學不僅是教給學生知識,更應該教會學生學知識。教師舉一隅是教給學生知識,學生能以三隅反才算教會學生學知識。要想教會學生學知識,使學生真正把知識學活,就得在舉一反三上下功夫,從而收到以一當十、觸類旁通的效果。

(四)相互切磋,教學相長。孔子在教學法上提倡師生之間相互切磋、共同討論,以收到教學相長的效果。《論語·學而》記載子貢聽了孔子的教導後,領會了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道理,孔子非常高興。一部《論語》,實際上就是記載他們師生之間互相討論的問答情況。孔子的教學是民主的。他樂於接受來自學生的批評,對於不肯提意見的學生反而要責怪。顏回是孔子最讚賞的弟子,但顏回對孔子的話句句順從,從來不提意見。因此,孔子責怪說::回也,非助我也,於吾言無所不說。意指顏回從來不向他提出不同的意見,這就不能使師生之間收到教學相長的好處,所以說顏回不是能幫助我的人。可見,孔子是開明、民主的教育家。今天,我們提倡師生互動,與孔子的教學相長是一脈相承的。教師不僅教,也要在互動中學;學生不僅學,同時也要在互動中教。師生共同對自己和對方的發展成長負責。我們大家都教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一課,寫的是孔子與四個學生的一次課堂活動。當年孔子在課堂操作上以問題為主線,以活動為載體,以體驗為收穫,以情趣為動力,為我們今天的課改提供了成功的範例。只有師生互動,才能讓師生的創造精神在課堂上得到有效地發揮,課堂也才會有真正的歡樂時光。

(五)聯絡實際,評人評事。孔子評價過的人很多,上自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伯夷、叔齊,下至春秋時期的管仲、子產等各類名人,以及他自己的弟子。孔子通過對人的評價,教育學生辨別善惡是非,為弟子們修身養性樹立了理想人格的典範。孔子生活在一個動盪不安的時代,社會新聞很多,作為一個政治家和教育家,他密切注視和關心時事,隨時表明自己的態度,宣傳自己的主張。孔子在自己的一生中評論過很多人和事。從這些評語中可以看出他審時度勢的胸懷和抱負,並且也反映了他通過例項教育學生的理論聯絡實際的良好學風。理論聯絡實際,是教學的一條根本原則。今天,聯絡實際,評人評事,也是各科教學不可或缺的內容。貫徹理論聯絡實際的教學原則,既能使學生牢固地掌握學到的基礎知識,又能培養學生應用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次課改明確提出要實現三維目標,即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其中就體現了理論聯絡實際的教學原則。在這一教學原則的指導下,教師既要給學生乾糧,還要給學生獵槍。

總之,《論語》是一部內涵豐富、思想深刻的書,值得我們認真閱讀、仔細品味。孔子的教育思想是《論語》中最精華的部分,是一份珍貴的遺產,對於我們今天的課改仍有一定的借鑑作用。由此看來,作為教師有必要讀一讀《論語》。如果我們教師能夠精讀細研《論語》這一千古不朽的名著,一定會受益無窮。

第3篇

我讀了《t;論語>六則》後給我印象最深的幾句話是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使我有很多感觸。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是說幾個人在一起走,他們中必定有我的老師,這中間包含著能者為師的道理。任何人都有自己的長處,都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也都可以為我的良師益友。就拿我們班來說,就有許多能人:有的擅長繪畫、有的見多識廣、有的思維敏捷……如果向這些同學學習,不就可以使我這棵萬頃綠田中的普通小苗汲取更多的知識的養分嗎?

如果能拜能者為師不容易,那不恥下問就更難了。首先,你得虛心,放下架子,誠心誠意地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

不恥下問是古今學者,偉大人物成功的經驗。我國四漢傑出史學家司馬遷,為了撰寫《史記》,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在去各地遊覽的過程中,虛心向平民百姓請教,採訪史實。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乘貝格爾號去各地考察,每到一處都要把當地的農民請來,詳細詢問那裡的地形和生物的特點。如果司馬遷不從人民群眾中採訪史實,怎麼能寫出傑出的歷史著作——《史記》?假如達爾文不恥於下問,又怎能完成《物種起源》,提出生物進化的理論呢?

今天正是知識激增的時代,知識的領域在不斷地擴大。面對如此浩瀚的知識海洋,做不到不恥下問是不可能到達光明的彼岸的。

同學們,讓我們拜能者為師而又不恥下問吧,成功的大門向我們敞開著!

第4篇

小時候,我們大家都學過《論語》十則。雖然叫十則,但是《論語》可不光十則。他總共有二十篇,它的作者就是偉大的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後期魯國人。它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的思想及學說對後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論語》就是孔子的代表作,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

?論語》的第一篇是《學而》。這一篇主要是闡述讀書與做人的關係,強調嚴於利己,仁愛他人,以及仁、孝、信等道德範疇。《論語》中的各篇一般都是以每一章的前兩個字作為該篇的篇名。孔子提出以學習為樂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慍。反映出孔子學而不厭,誨而不倦,注重修養,嚴格要求自己的主張。這些思想主張在《論語》書中多處可見。此外,在做人方面,孔子和儒家注重人的實際行動。特別強調人應當言行一致,千萬不能空談浮言,心中不一。這種踏實態度和質樸精神長期影響著中國人,成為中環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內容。

而《論語》的第二篇主要是講孔子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謀求官職和從政為官的基本原則,學習與思考的關係,孔子本人學習和修養的過程,溫故而知新的學習方法,以及對孝悌等道德範疇的進一步闡述。這一篇裡,孔子舉出兩種截然不同的治國方針。孔子認為,刑罰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恥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罰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守規蹈矩,又能使百姓有知恥之心。孔子還自述了他學習和修養的過程。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要經過長時間的學習和鍛鍊,要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覺的遵守道德規範而不是勉強去做。這篇裡面提到一句,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這句論語讓我知道了每天都能學習到新的知識,這些新知識能擴大我的知識面,如果每天都能做到複習前面學過的知識,並且用心體會有自己的理解和領悟。那麼,我就能不斷進步了。知識積累豐富了,那麼學習就能進步了。

第5篇

?論語》一書,已經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有句話說的好:半部論語可以治天下。可見論語一書對中國的影響之深,以前只是讀了很少一部分的論語,從未全面的閱讀過,于丹教授以白話詮釋經典,以經典詮釋智慧,把兩千多年前的論語用一個現代人對社會,對生活,對人生的感悟演繹出來,讓我得以系統的閱讀了論語。讀完《于丹論語心得》後,收穫頗多,受益匪淺。

一、生活是一門藝術,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我們想要什麼樣的生活,主要靠自己,羅蘭說過:境由心生,意思是我們的心態決定了我們的生活狀態,對生活的態度影響著我們內心的快樂程度。生活永遠是沒有錯的,有錯的是人的心態,無論生活將機遇賜予誰,都有賜予的理由,我們不能一味的羨慕和妒忌,更不能奚落和哂笑,我們應該保持一份平和的心境,抱著淡然的心態,在得失中保持一顆平常心。其實所謂的好日子並不僅僅是物質的,更是精神的。

作為一名國家公務員,更應該有一顆平常心,只有有了一顆平常心,要正確的對待財富、職位,在人生中才不至於迷失方向,所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二、少指責、少抱怨,少後悔,就能成功。于丹《論語心得》中有這麼一個故事:一個孩子十分愛發脾氣,於是父親讓他每發一次脾氣就在籬笆上敲一顆釘子,一天下來,孩子看見他敲了許多釘子,心裡很不好意思,父親便讓他如果一天不發脾氣,就拔一顆釘子,當釘子拔完時,孩子高興極了,因為他學會了剋制,可是父親卻告訴他雖然釘子拔了,但卻會留下一個個不能消除的洞。這個故事讓我們明白了一個道理,我們做事一定要先往遠想,這樣避免對別人的傷害,也減少自己將來的悔恨。

作為一名普通的公務員,只有愛崗敬業,樂於奉獻,竭盡全力地幹好本職工作;自覺自願地約束自己,規範自己的言行,做到一心一意為人民服務、廉潔高效。做任何工作都不抱怨、不指責,默默工作、默默奉獻,相信自己的人生就是完美的,因為自己做出了實實在在的事情,就會對自己的人生無怨無悔。

三、做一個好學的人,與人為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是一句老話,還有一句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我們既然是社會人,就必然要和他人交往,三人行,必有我師,每個人不管他身處何位,身居何職,不管他是貧窮還是卑微,其身上都有我們值得學習的地方,和別人交往時,我們要學習他們的長處,要經常傾聽他們對自己的意見和建議,以利於自己快速成長,真正的朋友就是那種心胸正直的人,敢於直指你的缺點,因為有時候我們往往自己看不清自己,有些迷失,這時候一句關鍵的話甚至會改變我們的一生。另外我們要重視學習,要終身學習,知識會讓我們永遠年輕,我們要不斷豐富自己的學識,提升業務工作能力,養成良好的行為準則。

四、謹慎交友,交可靠朋友。人們常說,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社會環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從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見自己的影子。其實人這一生有什麼樣的朋友直接反映他是一個什麼樣的為人,好朋友就是一本書,他可以開啟整個你的世界。我們經常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什麼樣的人你只要觀察他的社交圈子,從這樣一個外在環境是可以看到他自己內心價值取向。那麼什麼樣的朋友對我們來說才算是好朋友,好朋友的標準是什麼,會給我們的生活事業帶來什麼樣的幫助;什麼樣的朋友算是壞朋友,會給我們的人生帶來怎樣的影響,我們又如何來分辨好朋友和壞朋友呢?

于丹教授在講論語時,談及交友就有非常明確的標準,謂之,益者三友損者三友。也就是說,好朋友有三種,壞朋友也有三種: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偏闢、友善柔、友便妄,損矣。友直就是說要為人正直,要坦蕩要剛正不阿,一個人不能有諂媚之色,要有一種朗朗人格,在這個世界上頂天立地,他的人格可以映校你的人格,他可以在你怯懦的時候給你勇氣;他可以在你猶豫不前的時候給你一種果斷,這是一種好朋友;友諒,也就是寬容的朋友,其實寬容有的時候是一種美德,他是這個世界上最深沉的美德之一,我們會發現,當我們不小心犯了過錯或者對他人造成傷害的時候,有時候過分的苛責還有一種批評,都不如寬容的力量來得恆久。其實有時候最讓我們內心受不了的是一個人在懺悔的時候沒有得到他人的怨氣反而得到淡淡的一種包容,所以有一個好朋友,他會給我們內心增加一種自省的力量;寬容的朋友不會使我們墮落或者更多的放縱自己反而會讓我們從他人的內心包容上找到自己的弊病,找到自己的缺失。所以寬容的好朋友,是一種做人的情懷,是我們在失落時需要的關懷,是黑暗中所需要的光明。

友多聞,就是見多識廣,學識淵博的朋友,當你在這個社會上感到猶豫彷徨有所躊躇的時候,到朋友那裡以他的廣見博識為你做一個參考,來幫助自己做出選擇。知道了三種好朋友,同時,還有三種壞朋友,叫做友偏闢、友善柔、友便妄,這是三種什麼人呢?論語告訴我們,第一種壞朋友,友偏闢,就是指性情暴躁的朋友。我們在生活中可能會遇到一些情況,當你還需要理智判斷的時候,你的朋友卻先自盲目下定了結論,這種暴躁的朋友往往因為盲目的激情影響你的判斷,讓你做出可能永遠無法挽回的後果。第二種叫做友善柔。跟第一種相反,是說那種脾氣特別優柔寡斷的朋友。要知道,現在的生活節奏很快,競爭激烈,很多時候,機遇在我們面前只是一晃而過,你必須果斷的去把握它,而善柔的朋友往往干擾了你的思維,使你猶豫不決,這種朋友總是讓你錯失良機。第三種,也是最壞的一種朋友,友便妄,就是那種不擇手段來謀取個人利益的小人。他們往往會打扮出來一副善良的面孔,來博取你的信任,直到你發現被他利用,而這時往往你已經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作為一個國家工作人員,就是要交好的朋友,正直的朋友,所謂親君子,遠小人,中組部部長李源潮在談到這方面的問題時,也說到領導幹部要謹慎交友的問題。可見,謹慎交友,對我們公務員是多麼的重要。很多貪汙腐敗的幹部,正是因為開始交友不慎,交到了那種不擇手段謀取個人利益的小人,結果被牽著鼻子走,最終落入身陷囫圇,教訓是深刻的。讀《于丹論語心得》此段,無疑是給我們敲響警鐘。

讀《論語》可以給我們很多啟迪,可以加強氣質修養、淨化思想心靈;是一罈千年好酒,醇香甜美;是一股涓涓清泉,看似無味,卻是越品味越濃。

第6篇

儒家文化是具有鮮明的以“人”為中心的倫理型文化。《論語》把人分為聖人、賢人、惠人、善人、君子、士人、眾人、野人、小人等,但實際上又可大致可分為聖人、君子、眾人、小人四類。聖人很難做到,誰也不敢說自己能做得到,大家都是眾人,甚至是小人。小人不是我們所推崇的,我們所推崇的是君子。君子是我們做人的目標,是我們努力要做成的一種人。所以在《論語》裡提到君子的就有80餘處。那麼,《論語》裡崇尚的“君子”是怎樣一種人呢?

君子的美德之一就是要寬容。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論語·述而》)“坦”即平;“蕩蕩”即寬廣的樣子;“長”指常;“慼慼”是憂愁、悲傷的樣子。意思是說:“君子總是心胸寬廣,小人常是憂愁悲傷。”

寬容不僅是一種美德,而且是能得到百姓擁護,有親和力的條件。孔子說“寬則得眾”(當權者寬容就會得到百姓的擁護)。所以,商湯說:“如果我本人有罪請不要牽連天下萬方;如果天下萬方有罪,那罪就由我一人承擔。

君子的美德之二就是要謙讓。孔子認為君子有四種道德品行。其中之一就是謙遜。

君子的美德之三就是講仁義。君子明白的是大義,小人懂得的是私利。正因為如此,君子厭惡傳揚別人壞處的人,厭惡處在下位而誹謗地位在他以上的人,厭惡勇敢卻不懂得禮節的人,厭惡固執任性頑固不化的人。

?論語·為政》記錄了孔子的話“君子不器”。意思是說君子不能像器具那樣,只僅僅具有一才一藝就行。“文質彬彬”是形容人既文雅又樸實。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論語·雍也》)。

?論語·里仁》記錄孔子的話:“君子之於天下,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無適:沒有專門的規定一定要這樣。無莫:沒有專門的規定不能這樣。義:宜,適合。比:挨著、靠近。意思是說,君子對於天下的事情,沒有固定不變的要怎樣做,也沒有固定不變的不應該怎樣做,而是怎樣適合情理,就怎麼去做。這裡所說的情理,實際上表現了作為君子的一種智慧,一種分辨是非的能力。

君子是使自己修身養性恭敬謙遜。君子的自我修養正如《詩經》裡說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也就是說,君子的自我修養就像加工骨器,切了還要磋;像加工玉石,琢了還得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