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論語》讀書心得體會優秀範文5篇 《論語》讀後感:智慧人生之道

本文收集了多篇經典《論語》讀書心得體會的優秀範文,旨在為讀者提供參考與啟發。這些文章從不同角度入手,結合自身經歷與思考,深入闡述了《論語》中蘊含的智慧與價值,並對讀者的學習和生活提出了有益的建議。無論是初學者還是資深讀者,都能在其中找到啟迪和幫助。

《論語》讀書心得體會優秀範文5篇 《論語》讀後感:智慧人生之道

第1篇

這天心血來潮,翻了翻給女兒買的課外優秀讀物《論語》。

子張學幹祿。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子張向孔子請教如何求官職得俸祿的辦法。孔子說:多聽聽別人的意見,有疑問就保留,謹慎地說出無疑問、有把握的事,就能減少錯誤;多看看,保留疑問,謹慎地實行無疑問的事,就能減少後悔。說話少出錯,做事少後悔,官職俸祿的機會就在其中了。

想想自己,從事學校中層領導幾年了,活沒少幹,事沒少做,成績也沒少出。但是人際關係及上下級關係處得就是不怎樣樣。有時候總結原因是自己沒有潛力,有時候埋怨自己不會處事。有人說,做得多就錯得多。當這天看了孔子教導弟子的話之後,我才明白,工作只憑熱情是不夠的,人要善於傾聽和觀察。人長著眼睛和耳朵是做什麼的呢?絕對不是擺設,眼睛和耳朵是大腦的前鋒偵探,大腦司令部根據先鋒反饋的訊息再指揮嘴或手等做出語言或行動。

耳朵的作用就是多聞闕疑,多方面聽取意見,然後經過大腦的全面思考和正確決定,確定無疑問有把握的方案,再謹言,而無把握的方案,就能夠棄之不言,謂其餘。

眼睛的作用就是多見闕殆,多方面瞭解借鑑以前出現過的類似的有過失和問題的事件,反饋給大腦司令部作出分析和反思,確定無疑問的`路子,再慎行,而無把握的路子,或者經別人驗證不可行的路子,就成為其餘之列了。

孔子說,只有這樣,你說錯話,做錯事的機率會很少,你後悔的次數也很少,這樣就祿在其中矣。

看孔子的取捨觀多有道理,人就是要善於借鑑利前車之覆做後車之鑑。正所謂前事不忘,後事之師,要善於聽取眾人的意見而做出明智的選取。這樣才會不做或少做後悔事。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倪,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熟話說,一諾千金。反省自己行事,有些事情是沒有講信用的。首先那次去易三國小,說好了,把投稿地址發給那個國小的教導主任的,但是回來之後,把那個郵箱和電話不明白放哪兒了,找不到了,所以一向也沒有發。心裡很是愧疚。但是等之後找到郵箱的時候,那個投稿地址的檔案又不明白放哪兒了。這件事情上,我覺得很愧疚。必須得做到。

再想到那次佈置學校教師學生做手工製作的事情,有的班級做得很認真,像此類的活動,必須要評比,給予一個公正的評價,但是由於自己工作拖拉,沒有認真的評選,也沒有及時地總結,打擊了教師工作的積極性。

以後對此類事情要引起重視。務必明確規定方案的前提下再去做,讓別人明白做的結局怎樣樣,有佈置有檢查,才能落到實效。

《論語》讀書心得體會優秀範文5篇 《論語》讀後感:智慧人生之道 第2張

第2篇

翻開這本蘊含中國傳統道德思想的《論語》,便有陣陣淡雅古香迎面撲來,令人心生嚮往,甘願遨遊在這幾千年前的文字話語中,去感悟演奏生命哲理的樂章,洗滌去我們內心的浮躁和雜念,迴歸本真。

不同的人讀《論語》會有不同的感悟和收穫,而我從中獲得了學習之道和為人處世。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告訴我們一味讀書而不思考,就會因為不能深刻理解書本的意義而不能合理有效利用書本的知識,甚至會陷入迷茫。而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進行實實在在地學習和鑽研,則終究是沙上建塔,一無所得。身為學生的我們需要將思考與學習同時進行,我們要把我們從書本上所學的知識通過自己的思考變成我們自己的'知識和思想,而通過思考我們不僅能知到自己還有那方面是缺失的,並進一步學習來完善自己的不足。而且思考也是對我們所學的東西是否正確的思考,學習過程中難免不會有錯誤的知識,因此我們需要自我的思考,而不是一味的接受錯誤知識。在學習方面還要“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意為知道就是知到,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真正的智慧。學習最忌諱的是不懂裝懂,學習是自己的,不是別人的,你知不知道也只有你自己清楚,所以我們不能欺騙自己,不懂也不會有人笑話你,人們只會笑話那些裝懂的人。

在為人處世方面,我覺得《論語》中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是最好概括與總結。人際交往時我們就應注意當某些事我們自己都做不到時,便不能要求別人去做到。人應該有寬廣的胸懷,待人處事之時不能心胸狹窄,而要寬巨集大量,推己及人。如果是自己所不欲的,硬推給他人,不僅會破壞與他人的關係,也會將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應該堅持這種原則,這是尊重他人和平等待人的體現。

?論語》是儒家文學的經典之一,它還有很多價值等著我們去發掘,還有許多內容等著我們去學習和解讀。古人云:半部《論語》治天下。我們不需學《論語》去治理天下,但我們可以學習君子修身之道和孝敬父母之道,這對我們的道德還是有著重要的教育意義。品中華傳統文學,學中華傳統美德。

第3篇

在我上國小一年級的時候,爸爸媽媽就開始讓我每天背誦《論語》,可我並不喜歡《論語》。瞧!那些字句枯燥無味,還是童話、歷史、科幻書好看。所以,每當爸爸媽媽讓我背《論語》時,我總是一臉的不情願,要麼撒嬌搪塞,要麼矇混過關,一本薄薄的書,我花費了一年多還沒有全部背完。爸爸媽媽見我心不甘,情不願,便只好罷休,而我,也暗暗鬆了口氣。

到了三年級,我又拿起了那本微微泛黃的《論語》翻看著,依舊是那麼的索然無味。我剛想放下,耳邊又響起了媽媽以前說的話:“《論語》是古人留給我們的經典,以後上大學,不,國中高中的時候這些都要背的!你先背好了,不僅以後會比別人輕鬆,而且可以從中學到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和方法。再說,寫時,若能做到引經據典,你的文章一定會讓人刮目相看!”

這幾句話鏗鏘有力,擲地有聲,在我耳邊久久迴響。這時,我恍然大悟:媽媽說的也有道理,就怕我不堅持呀!這時,另一個聲音響起:對!我要試試,背一點是一點吧!

“不行啦!《論語》太無聊了,我再也背不下去了!”我一個人大叫著,媽媽聽見了,走過來:“唉!就知道你堅持不了!不背算了!”我心中不免失落不服,但又能怎樣,自己總歸堅持不了,只怪自己不能持之以恆。

如今,漸漸長大成熟的我,當學習課本中不斷出現的《論語》中的片段時,結合老師的講解,小時候背誦過的那些枯燥的字句,不斷地從我的大腦中顯現出來,這也許就是老師說的“反芻”吧!不過,現在讀來,我覺得這些語句是多麼富含哲理。那些凝練的語句促使我再次翻開那本封面已經有些破舊的《論語》,看著這些凝結著古人智慧的文字,我的心裡不由得產生敬仰,對孔子的敬仰,對經典的.敬仰。仔細思考領會,那一字一句都彷彿是聖潔的花朵,在我混沌的心中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我又愛上了《論語》,因為學習《論語》,能幫助我們懂得社會,領悟人生,做自己命運的主宰,做一個對他人,對家庭,對社會有益的人。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句話告訴我要注意學習別人的優點,看到別人的缺點要注意不要讓它發生在自己身上;子曰:“子不語怪、力、亂、神”,告訴我不要聽信謠言,散播迷信之說;子曰:“不患人知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他告訴我,不要擔心別人不瞭解自己,而要擔心自己不瞭解別人。也就是要多站在別人的角度上思考問題。“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這句話教導我在家要懂得孝敬長輩,愛護家人;在外就要懂得尊重他人。說話謹慎而守信,關愛別人。爸爸也一直引用這句話教育我,要先學會做人的道理,然後才去進一步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才能成為有用之才。

從此以後,我不會再把背《論語》當成我的噩夢,我會把它當成一捧聖水,淨化我的心靈。因為我和《論語》有剪不斷的緣啊!

第4篇

?論語·學而》另一種理解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李澤厚說:"學"者,學為人也,論語讀書心得。學為人而悅者,因人類即本體所在,認同本體,悅也。友朋來而樂,可以本體乃群居而作個體獨存也。"人不知而不慍",則雖群卻不失個體之尊嚴,實在與價值也。此三層愈轉愈深,乃"仁"說之根本,樂感文化,實用理性之樞紐。

一切文字,只有在一定的語境中,其意義才能清晰地浮現出來。《論語》,這本子夏留給後世的學習筆記,記錄卻是如此簡單!(子夏在孔子的門徒也確算不得是最好的學生)以這則文字而言,它缺少了具體的語言背景:在什麼情況下,對誰,就什麼問題而言,等等,這些都不清楚。從文字表面看並不深奧奇僻,似乎確實是談"悅"、"樂"二字,如李澤厚所言:"…以儒學為骨幹的中國文化的特徵或精神是樂感文化。"倘以知人論世的方式以理解這則語錄,就一定作如是解麼?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句話語意重點並不在"學"字上,而在"習"字上。習,實踐。這句話的意思可以這樣理解:學習如果能經常實踐它,那不也是很快樂的麼?"學"固然是快樂的,但實踐所學更能讓人快樂。

以孔子而言,"夫子以行道救世為心",是一個"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哲人,在殷商的廢墟上,這位生於"野合"的父母,起於貧賤的處境的殷宋公孫嫡系,成了"儒"的復興者。他說:"吾其為東周乎?""吾從周!""吾豈匏瓜也哉,焉能繫而不食?"他想建立一個東方的"周帝國",他以幾百年來商周文化的混合物--《周禮》作為支柱來建構一個理想的家園。所以他認自己是這種文化的代言人:"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然而初不見用於魯,十四年周遊列國,棲棲惶惶一如喪家之犬,喟然長嘆,"道不行,乘桴浮於海","逝者如斯,不捨晝夜",在如水流年中白了雙鬢疇昔之夜,夢裡在空寂神殿的兩楹之間,撫柱哀哀哭泣:"泰山其頹乎?樑木其壞乎?哲人其萎乎?"

"大哉孔子,博學而無所成名!"學何為?習也!學而無所用,才是一種真正的痛苦。學而致用,那只是孔子理想的快樂而已!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九萬里的風等待揚起東海的波濤,託舉鵬翼扶搖碧霄。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同門曰朋,來當然是切磋修養,研討學問的;又自遠方,山高水長,路途迢迢,交通不便,平素難得一見,這實在是可以快樂的事。"何時共把盞,重與細論文",這多少古人所臨風懷想的美景。

然而細細想來,我們可以有另一種理解:難道朋友都在遠方?近處無友?"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這不也是孔子所欣賞、所向往的麼?只是"微斯人,吾誰與歸?"現實生活的周圍卻往往沒有這樣志同道合者!

聖人可以光耀千秋,可以光照四海,卻照不亮附近凡人們的雙眸!凡人們會告訴你:太陽再鮮豔,它也有黑子,像女人臉上的雀斑;西施是美,可是她有心臟病,娶不得!所以聖人是孤獨的.。所以他期待遠方有一雙慧眼,能夠看到他的光華。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寂寂的柴門,等待遠來的尋芳者扣響,開啟一個塵封的春天。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偉大的人,他的痛苦在於,他是清醒的,他比平凡的人站得更高,看得更遠,他超越了他的時代;還在於他有更遠大的抱負。而這一切都是世俗所不需要的,因而他也是不合時宜的,也是不被理解的。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奈何這世上,謂我何求的人遠比謂我心憂的人多!更有甚者,人們總是習慣用石塊、雞蛋來迎接啟蒙者、先知者。

膽怯一點的人,滔滔者天下皆是,而誰以易之,於是避人且避世。

勇敢一點的人,譭譽無動乎中,榮辱在所不計。即使是舉身赴清流,也不肖於同流合汙。

孔子說:我不生氣!因為我是君子,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君子怎麼好和小人計較?也罷,也只好如此了!否則,還有什麼能讓我寬慰自己呢?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一聲無奈的嘆息,嫋嫋了千古!

第5篇

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是一部記錄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其中不少言論頗具哲理,閃爍著智慧的光芒……

?論語十則》主要講兩大方面:一是講學習方法和學習態度;二是講有關於思想修養方面的。《論語》使我懂得如何處世待人,教給了我正確的學習方法和學習態度。其中有幾句論語,我受益匪淺。“溫故而知新。”這句話講的是學習方法,它的意思是:溫習舊知識後,就會有新的發現,新的體會。我對這句話有較深的體會:我時常會拿起國小時的課本來複習,每次複習後,就會比以前有更深的理解,更深的體會,有時還能發現一些以前不曾注意的新的知識,由此可見覆習的重要性,何樂而不為呢“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這句話講的是處世之道。意思是:自己所討厭的事,就不要施加到別人的身上。不是嗎?自己不喜歡的`事或物,怎麼可以強施到別人身上呢舉個例子吧:開學時,要發新課本給同學,如果她/他發現有一本課本缺了個角或有破損,就馬上發給了別人,這就是錯誤的做法。我們應該學習魯迅先生,為自己想的少,為別人想的多。如果人人都能學習魯迅先生,這世間該多麼的美好,多麼的和諧啊!!“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這句話的意思是:寒冷的冬天,才會知道松柏是最後落葉的。

讀了這句話,可想而知,松柏是多麼堅韌不拔,是那麼經得起惡劣環境的考驗。我們不正需要這種精神嗎不論在如何惡劣的環境中,都應該堅強不屈,高風亮節!!——抗戰英烈吉鴻昌,面對著敵人的酷刑,毫不畏懼,大義凜然;烈士羅學瓚在獄中堅強不屈,同敵人進行了堅決的鬥爭;共產黨員賈起面對國民黨的嚴刑拷打,但他沉著冷靜,英勇不屈,嚴守黨的祕密……這些烈士,他們這種堅強不屈的品格,是多麼令人肅然起敬!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免不了要碰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和挫折,但是我們決不能退縮,應該堅強面對,鼓起勇氣戰勝困難,勇往直前!!通過學習《論語十則》,使我明白了:學習要講究方法;遇到困難,就得去克服它;還懂得了處世之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