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論語心得體會範文10篇 領悟論語:智慧之路

《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記錄,也是中國古代最為重要的儒家經典之一。閱讀《論語》不僅能夠深入瞭解儒家思想,還可以啟迪我們的人生智慧。本篇文章將為大家分享一些關於《論語》的心得體會範文。

論語心得體會範文10篇 領悟論語:智慧之路

第1篇

?論語》所記載的,是孔夫子從生活中演繹出來的為人處世的經驗和他對弟子的教導。宋代開國宰相趙普曾經標榜說,自己是用半部《論語》治天下,可見古人對《論語》的推崇之極。但是在兩千多年後的現代社會,我們為什麼要請北京師範大學的于丹教授做客《百家講壇》解讀《論語》呢?這部曾被古人譽為治國之本的《論語》,對於我們現代人來說,還具有什麼實際意義嗎?其實,《論語》中許多經典的詞句是我們許多人耳熟能祥的,于丹教授認為,這部曾經統治中國社會思想兩千多年的儒家經典,仍然能為我們現代人構建和諧社會,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提供一份溫馨的勸導。

?論語》集中了孔子的人生感悟和思想精華,影響中國社會兩千多年。《論語》的精髓就在於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華溶化於人的內心,天、地、人就會成為一個完美的整體,人的力量就變得無比強大。即使在當今社會中,我們中國人也常會說,天時、地利、人和是國家興旺,事業成功的基礎,這是不是《論語》的思想精華對我們現代人的啟發呢?

如今,中國社會早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鉅變。對於現代人來說,兩千多年前的《論語》所包含的思想是否還能閃爍出智慧的光芒?我們又該如何借用《論語》的智慧,來化解我們心中的浮躁和煩悶?在現代社會複雜的人際關係中,《論語》又會給我們哪些溫馨的勸導?我們要學習《論語》心得之一:《天地人之道》。 俗話說:人生不得意事常八九。那麼如果人生有了缺憾之事,如果我們遭遇不得意之時,我們應該採取一種什麼樣的心態來對待生活呢? 《論語》的精華之一心靈之道 ,就是告訴我們,心靈的力量是無窮的!其實每個人的一生中都難免有一些缺憾和不如意的事情。如果你放大這種缺憾和不如意,那你將永遠生活在陰影之中。這種心理暗示的力量之大,將嚴重影響你的生活質量。這就是《論語》之心靈之道 。

論語心得體會範文10篇 領悟論語:智慧之路 第2張

第2篇

聽說《論語》是一本語錄,是兩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教學和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被學生片片斷斷記錄下來。這些以課堂筆記為主的記錄由他的學生彙集編纂,後來就成了《論語》。因為不太喜歡古文,從沒認真學習過。當學校發給我這本書,我曾經壓力很大,自己的事都做不完,還看這些沒用的玩意浪費時間,心裡在想學校也不怕花錢,在開教研活動前李豔豔老師還依依不捨的拿著《論語》在看,並說這本書很好看,之後有時間我就看一看,通過學習,我才開始走進了《于丹論語心得》一書。本以為這樣一本解讀典籍的書應該是以一種說教的語氣,用很多晦澀難懂的字句來向我們闡述大道理。我開始甚至懷疑我能不能看懂這本書,能不能理解幾千年前人類留下的精神財富。但是當我翻開這本《論語》心得,疑慮便煙消雲散了。正如於丹常說的,《論語》的道理是樸素的,溫暖的,他自己的解說也帶給我一種簡單而貼近心扉的感受。看《論語》心得,彷彿在和一位朋友聊天,所有的道理都被于丹用一個個故事娓娓道來,立覺茅塞頓開,通篇讀後,收穫頗多,受益匪淺。

于丹在《論語》心得開篇就提到:無言也是一種教育。作為一名教師,對於無言也是一種教育,我把它理解為言傳身教,而且要重於身教。對於我們所從事的教育,如果言傳有餘,而身教不足,那麼它的說服力是非常蒼白的,倒不如身體力行更能讓人信服。國小是對孩子教育的啟蒙時期,教師的德才學識、情感人格、言談舉止都會在孩子幼小的心靈中留下深深的烙印,所以,在競爭日益激烈的現代社會中,在世風日漸浮躁的今天,無言教育更是彰顯出它的難能可貴,無言就是要腳踏實地、默默無聞、甘於寂寞;無言就是要身體力行、以身作則,潛移默化。相信言傳身教必能結出累累碩果,願無言教育在潛移默化中蔚然成風!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這段話在《論語通譯》中是這麼翻譯的:孔子說:教導學生,不到他想尋求答案而又尋求不到的時候不去啟發他,不到他心中有了答案卻說不出的時候不去開導他。教他一個方面他不能推知其他幾個方面作出反應,我就不再教他了。

?論語》在很多篇章都論述了有關於教與學,但我對孔子的這兩段話記憶猶新,可能這讓我想起了現在學生學習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我想任何一個老師都希望自己的上課內容能讓所有的學生都吸收進去,並且學生對我們所教的知識能舉一反三。但是我們又不能迴避看到有些學生眼睛看著黑板,人卻不知已神遊何處。學習的時候他們看的不是課本而是參考書,考試前把裡面的整理、題目當成救命丹,公式怕記不下來把所有公式列到一張紙上,臨考前再強迫記憶。平時考試時可能結果不錯,不過真要他對所學的知識有完整的概念是不可能的。

面對這樣的問題孔子一句不復也道出心中無限悲涼,但現實中我們的老師能那麼輕易放棄嗎?不能。因此我們的首要任務是在教給他們知識的過程中培養他們正確的學習態度,教給他們正確的學習習慣。

第3篇

子路曰:衛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於其所不知,蓋闕如也。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

一天,子路與老師孔子閒聊,子路說,老師啊,我看衛靈公有把您留在衛國從政的意思,假如這是真的,您將怎樣做呢?孔子回答說,我會先正名。子路表示驚訝,他說,有這樣的事啊,正名這麼重要嗎?請老師指教。孔子說,子路啊,你真愚笨啊,先正名你都不懂嗎。什麼事情不懂就說不懂好了。

孔子對名正言順重要性的解釋是: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這裡的名,不等同於名字,而是指名分。什麼是名分?在《論語·泰伯》篇中孔子說: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在其位就是有名分,有授權,該你負的責任,該你挑的擔子。名分是權利的來源,與利益緊密相聯絡。作為從政來說當然是名分第一,授權第一,然後是利益。授給你名分的同時,也就授給了你權利,並獲得相應的利益。

中國古代非常重視名分,守慎正名,偽詐自止。[1]每個人都按照自己的名分,該幹什麼幹什麼,該得什麼得什麼,虛偽詐騙的事情就不會有了。現在看這些話,過於理想化了。從理想的角度看該你得的,你得;不該你得的,你不得,偽詐自止,但,這是建立所有的人都在一個水平上而言的,關鍵的是,人的思想覺悟不在一個水平上。因此名分是無法束縛人的思想行為的。超越名分就叫僭越,就叫越軌,就叫貪婪,貪慾。

孔子講正名,還是就從政而言的。所以孔子接著說,名不正,則言不順。道理很淺顯,你是一名後勤人員,你偏要管作戰部門的事情,誰聽你的?讓你去某某處擔負責任,你卻不是該處的處長、副處長,誰聽你的?說話沒人聽,什麼事情都辦不成;什麼事情都辦不成,你的理想就不能實現,你的才幹就不能發揮,你再巨集偉計劃,也一定要落空。孔子的原話是事不成,禮樂不興,這裡說的禮樂,當是指法律制度的健全,因此孔子說: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也就是說,你對合理社會的構想,不能落實,也就無法建立健全的社會體系,法律制度,就會賞罰不明,就會是非不分,就不知道如何約束自己、約束別人,不知道如何處事,如何與人交往,如何生活在社會上。因此作為君子,你必須把你的名分告訴大家,公佈於眾,把你該負的責任說出來,該挑的擔子擔起來,而且說了就要做,承諾了就要兌現,不說假話,兢兢業業。

名分不僅對於權利、利益而言,也是對於物質的性質而言,正名的重要性還在於舉善援能,官方定物,正名育類[2]。什麼東西,什麼特性;什麼特性,該有什麼名字,給予分門別類,已備其別物致用,否則就亂套了。正名當然還包括思想認識,與對相對真理的把握上。南懷瑾先生說:squo;名不正,則言不順。squo;言包括了文字及理論。在理論上講不過去的事,就是不合理的事,一定不會成功的。[3]在理論上講不過去的和不合理的事情卻乾的很帶勁,做得很帶勁,實在是司空見慣了,掛羊頭賣狗肉的事情,比比皆是。所以說人認識的偏差,與具體行動,與認識的準確與否,總是有距離,有偏差的。是不是聰明人,是不是君子,就在名實把握的尺度上。你說你是唯物主義者,你講的話,你寫的文章,你做的事情都是以唯物主義為圭杲,才能叫名實相符。中國文化重視名正言順,更重視名實相當,名實相符,名實一致,否則就是名不副實。

第4篇

小時候,媽媽讓我看《論語》,我看了好幾遍,也能背出幾句來,可我卻沒有理解任何一句話的意思。

我是獨生女,所以大人們將我視為掌上明珠。小時候我不懂事,吃飯時,一遇到不好吃的菜就往外公碗裡扔。媽媽見了說:虧你還讀了那麼多遍《論語》,怎麼不知道squo;己所不欲勿施於人squo;這句話呢?我一知半解地把菜放回碗中。說實話,我真的不知道那句話是什麼意思,但媽媽訓斥了我,我知道自己做錯事了。

二年級的一箇中午。我們班發生了一場魚丸風波。我班的二號胖子小陳,看著他碗裡的美味佳餚—魚丸,差點流出了口水。但他的同桌小竇看著魚丸卻皺起了眉頭。小陳看見了皺著眉頭的小竇,拍了拍她的肩膀,在她耳邊嘰裡咕嚕說了一通話。說完後,小竇眉開眼笑地把魚丸一股腦兒地倒給了小陳。我和一些同學見狀,也把自己不要吃的魚丸倒給了小陳。沒過多久,小陳的碗裡矗立起一座巨集偉的魚丸金字塔。這時朱老師進來,看見小陳苦著臉,捂著餓扁的肚子,對著金字塔無從下手。朱老師急忙走過去,從他碗裡扔出了許多魚丸。終於讓小陳吃到了飯。當朱老師瞭解了事情的經過後,在黑板上寫下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並且對我們講了這句話的由來。這時,我聽了朱老師的話,我才漸漸明白這句話的真正含義:自己不要的東西,不能強行別人。我們這麼做,給小陳添了很多麻煩。

通過這些事,我明白了,孔老夫子寫的《論語》蘊含著許多我們做人的道理,我還會再讀《論語》的。

第5篇

隨著中國近代社會的到來,各種西方學說陸續傳入中國,形成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強烈衝擊,甚至連長期在中國思想界佔統治地位的儒家思想也不能倖免。五四運動曾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號,文革期間批孔思潮也曾盛極一時,而在現在,我們也可以不時地聽到新儒家等給傳統儒學重新定位的概念。然而,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今天,如何看待儒學的現代意義,成為一個思想界爭論不休的問題。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在學習了半個學期的《中華元典導讀》課和閱讀了《論語》這部書後,我認為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從儒學的根,即孔子的《論語》說起。《論語》大概包括的以下幾種思想,即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以下分別加以介紹。

仁:愛人。孔子思想體系的理論核心。它是孔子社會政治、倫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標準,也反映他的哲學觀點,對後世影響亦甚深遠。仁體現在教育思想和實踐上是有教無類,春秋時代學在官府,孔子首開私學,弟子不問出身貴賤敏鈍,均可來受教。仁體現在政治上是強調德冶,德冶的基本精神實質是泛愛眾和博施濟眾,孔子把仁引入禮中,變傳統禮治為德治,他並沒有否定禮治,他的德治無疑是對禮治的繼承和改造。愛人既為仁的實質和基本內容,而此種愛人又是推己及人,由親親而擴大到泛眾。

義:原指宜,即行為適合於禮。孔子以義作為評判人們的思想、行為的道德原則。

禮:孔子及儒家的政治與倫理範疇。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禮作為中國封建社會的道德規範和生活準則,對中華民族精神素質的培養起了重要作用,但隨著社會的變革和發展,特別是封建社會後期,它越來越成為束縛人們思想、行為的繩索,影響了社會的進步和發展......

第6篇

讀了《于丹〈論語〉心得》,讓我領略到的是一種智慧,是對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確對待,一種處理領導關係、同事關係的心態,是一種融入在現在社會中的理性道德。讀到於此,想到曾經讀過的《菜根譚》,兩者皆有:

書中有一段對於理想與現實關係的分析,很是經典。神於天,聖於地。既有一片理想主義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而不妥協於現實世界很多的規則和障礙;又有腳踏實地的能力,能夠在這個大地上區進行他行為的拓展。只有理想而沒有土地的人,是夢想主義者不是理想主義者;只有土地而沒有天空的人,是務實主義者而不是現實主義者。我們常常會聽到有人抱怨社會不公,抱怨處世艱難。其實,與其怨天尤人,不如反躬自省。如果我們真的能做到把握分寸,謹言慎行,禮行天下,修身養性,我們會少很多煩惱,就自然會懂得為人處世之道。懷著樂觀和積極的心態,把握好與人交往的分寸,讓自己成為一個使他人快樂的人,讓自己快樂的心成為陽光般的能源,去輻射他人,溫暖他人,讓家人朋友乃至於更廣闊的社會,從自己身上獲得一點欣慰的理由。

在教學工作中,我們不應該總是抱怨沒有時間,抱怨事情太多,我應當在自己所教學的這門學科中,使學校教科書裡包含的那點科學基礎知識,成為入門的常識。在科學知識的大海里,我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裡那點基礎知識,應當只是滄海一粟。明白了這些道理,一切抱怨都拋到了一邊。書中所舉的那個歷史教師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證明。他的成功之處就是用他的終身的時間在擴大自己的知識海洋,持之以恆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教師的時間問題是與教育過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關的。教師進行勞動和創造的時間好比一條大河,要靠許多小的溪流來滋養它。怎樣使這些小溪永遠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斷的流水,這是我們安排時間時應該首先考慮清楚的!

對於學習困難的學生,他們的學習是很緩慢地感知、理解和識記所學教材的學生,他們一樣東西還沒懂另一樣東西就要學了,這邊剛學會,那邊又忘了。如今,我也試著用賞識的眼光來看待我的學生,不用分數的高低來作為衡量一個學生的唯一的標準。我試著從課堂的點滴中來發現學生點滴的進步,併為他的進步欣喜。當然,我會將我的欣喜化為語言、化為動作來讓他知道,使他明白:別人能行,我也能行。我試著讓我的學生始終能看到自己的進步,不要有任何一天使學生花費了力氣而看不到成果。我要時時刻刻讓當年我眼中所謂的差生體會到成功的快樂,並讓快樂延續著。

古人云:開卷有益。常讀書和常思考,會使我們勇於和善於對自己的教育教學作出嚴格的反省和內省,既不憚於正視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補救途徑,更要擅於總結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經驗,從中提煉出可供借鑑的精華。

第7篇

看完三遍,我理解最深刻的就是: 每個人的人生都會有這樣那樣的遺憾,我們不能老是去抱怨遺憾,老是去追究為什麼會這樣子? 化解遺憾最好最好的方式有兩步: 1, 承認這個遺憾 2 用心地去儘可能彌補。 我覺得非常有意義,至少我個人一直都存在這種現象,大學畢業到現在6年的時間,我付出了很多,所以自已老覺得現在的我不應該是這個樣子。 很不甘心,不滿足自己的現狀。 而正是因為這樣,我一直籠罩在自我困擾的小籠子中,搞得自己整天擔心這個擔心那個,做事沒有激情,老想著一步登天,但現實又沒有條件。。。 簡直真的變成了一個憂鬱小子。。。

雖然我現在沒有成就,沒有車,沒有房,沒有錢!但我不能再沒有身心狀態下去了。。否則就真的一直這樣沉倫下去了。。

學會放開自己!看淡自己!看輕塵世間的物是人非,真是不一般的境 界 啊。

不管啥,我現在要做的是,從心底改變我自己對自己的認識,改變那種老是揹著千斤重走路的狀態,恢復四年前的那種勇無不勝的狀態,心神狀態!

不禁想起一句名言: 如果因為失去月亮而哭泣,你也會失去星星! 不能讓遺憾成為一輩子的陰影! 生命沒有遺憾,只有經歷!

第8篇

?論語》是我國的經典作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古人云:半部論語治天下。可見論語在歷代的統治者心目中的地位了。

自從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儒家思想統治中國近20xx年。《論語》當然也就穩坐了20xx年的寶座。直至20世紀初新文化運動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號,《論語》的地位才開始動搖。文化大革命時期深刻的批林批孔,更進一步瓦解了儒家思想對人們的束縛,《論語》從此埋沒人間。

?論語》究竟是什麼內容?為什麼他被古人視為經典,而後又成為所謂封建統治者的工具呢?懷著這些疑問,我漫步於《論語》的花園,嘗試著去感受其中的奧祕。

粗看《論語》,不過是一本語錄,和《毛主席語錄》沒什麼差別。可細細品來,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思想、人生觀、世界觀、教育理念等幾乎都包含在語錄的字裡行間。《論語》裡最常見的詞彙,無非是中庸、君子、禮仁云云。

中庸卻是《論語》裡最容易理解的而最難做到的。中庸指的是對人處事採取不偏不倚、調和折衷的態度。這種思想體現了當今北京居民的忍文化。對中庸的字面理解就是:惹不起躲得起、始終保持中立。這固然是好的,能避免許多不必要的爭端,但過度的忍卻能使一個民族沉睡,古代中國的發展就是一個有力的證據。中庸是儒家的為人之道,體現了儒家學派的軟弱性。

君子是一個意義深刻的詞。從小就聽說什麼君子動口不動手、觀棋不語真君子等,感覺君子就像個呆呆的人似的。事實上,君子就是孔子他們儒家學派的一種自稱,是理想的中庸的人。比如君子不器、先行其言而後從之鬥,都體現了君子的優良品質。與君子相對的當然就是小人了,小人並非是壞人,只是素質沒有君子高罷了。《論語》花了相當篇幅直截了當的闡明君子和小人的不同點,如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然而,君子的物質地位往往與小人相差甚遠。毛澤東說過:小人累君子,君子當存慈悲之心以救小人。可見君子的物質生活是那麼的悲慘!

禮,表現了孔子對當時社會的不滿。孔子生活在動盪不安的春秋時代,諸侯國不遵守周禮,鬧得一團烏煙瘴氣。孔子的禮的核心是正名,即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孔子致力於維護三綱五常,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因此,當魯國大夫季氏八佾舞於庭時,孔子憤怒地說:是可忍也,熟不可忍也?

仁,是孔子的道德觀,這後來發展成為了他學生孟子的政治主張。孔子認為,克己復禮為仁。剋制自己,遵循禮,這就便是仁了。仁者愛人,這裡愛的人是指上層社會的王室貴族;尊重朝廷貴族,不犯上,也說明孔子對禮的尊重。此外,孔子還把仁當作人的標準:仁者,人也。郭沫若在《十批判書》中說過:孔子這種所謂仁道,很顯然的是順應著奴隸解放的潮流的。這也就是人的發現。

縱然,《論語》經歷了兩千個春秋,並不能完全適合我們現在的思想,但是它畢竟是經典中的經典。經典永遠不會過期,我們要批判地繼承這些中華傳統文化,讓《論語》為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總之,《論語》是我們必讀之經典,我受它的感化甚深。

第9篇

聽了黃部長關於論語的講解後,真是受益匪淺,給我以心靈上的震撼!黃部長把兩千多年前的《論語》用一個現代人對社會,對生活,對人生的感悟演繹出來,但每個人理解的程度不同,感受也會有所不同,我的理解就是教導世人如何做人,如何做一個好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而做人的起點就是要有一個樂觀積極的心態,與人為善、修身養性,做好自我。

有同事問我《論語》2500多年前的經典語錄,今天還能啟發我們的心智嗎?還能對我們今天的心靈產生觸動嗎?我很斬釘截鐵回覆他!能“絕對能”他從如今人們面臨的心靈困惑,結合其深厚的古典修養,從中國人的宇宙觀、心靈觀、處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養之道、理想和人生觀等七個方面,從獨特的個性視角出發來解讀《論語》。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解讀《論語》,詮釋智慧,以智慧詮釋人生,以人生詮釋人性,以人性安頓人心。穿越兩千多年的時間隧道,體悟經典的平凡智慧。我看到他舉的例子,打的比方,他的經典妙句,真叫人折服。解讀之精妙,文學功底之深厚,無不叫人連連稱絕。

我決定去買一本養心、交友、處世、有利於工作的好書來苦心修讀希望我們都有啟迪和收穫人的一生難免遇到各種各樣的挫折和磨難甚至有權財的誘惑,如何來面對生活給自己帶來的不幸又怎麼樣拒絕誘惑,黃部長給我們講述的《論語》的精華思想,就是告訴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與苦難。他說:“每個人的一生中都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許我們無力改變這個事實,而我們可以改變的是看待這些事情的態度。”人首先要能夠正確面對人生的遺憾,不要糾纏在裡面,一遍遍地問天問地,一次再一次怨天尤人,這樣只能加重你的苦痛。子曰:“已所不欲,勿施於人”,意思是自己不喜歡要的東西,也不要強壓給別人。在孔子老人家這句話的基礎上我想在現代人,將其意思改為日:“已所欲,施於人”,就是把自己想要的東西,讓與他人,把自己喜歡的東西,送與他人,把自己的知識和智慧,傳授給他人!因為在現代社會中,可以肯定的說沒有!沒有多少人會把自己喜歡的東西讓給別人呢?現在的我們都有這等心胸嗎?人人有了,集體多和諧,社會多美妙!我們現代的得修煉。

“人與人之間,事情與事情之間的比較,沒有單純的技巧高下之分,而只有境界優劣之辨,那麼這種境界的標準就取自於“大道合乎自然”。又有誰會真正想到和做到(吾日:“已所欲,施於人”)應該放下時且放下,你要寬容別人,“不僅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還應該儘自己的能力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所謂“予人玫瑰,手有餘香”,給予比獲取更能使我們心中充滿幸福感。”其實是給自己留下來一片海闊天空。對於生活中不愉快的事情,要忘卻,不要抑鬱於胸,要學會自己勸自己,想開些,何必計較那麼多呢?

——生命有限,流光苦短,每一個人的生命(命運)在我們自己的手中。

——人生有限,生也有涯. 把我們有限的情感,有限的才華用在最應該使用的地方。

“生命有限,流光苦短,而在天地之間我們每一個人的心或儒或道合乎自然大法,最終每一個生命的成全就是這一句話:每一個人的生命在我們自己的手中。”

——用你的公正、率直、耿介、磊落的人格去坦然地面對這一切,即不是德也不是怨。

一個人反省自己的行為,而能夠不後悔、不愧疚,這個標準說低也低,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做到;說高就是個至高無上的標準,大家想想,要使自己做過的每件事都禁得住推敲,實在又是極不容易的事。所以孔子才把它作為君子的人格標準。

“只有理想而沒有土地的人,是夢想主義者不是理想主義者;只有土地而沒有天空的人,是務實主義者不是現實主義者。”而在我年輕氣盛的時候,是一個只有理想而沒有土地的人。現在的我是一個只有土地而沒有天空的人。我想以後還應該看看藍色的天空。

聽完後我在想:《論語》是道德與智慧的凝結,是循循善誘思想的老師,是一個對映著我們道德情操、品性修養的一面鏡子,讓我們在生活中找準自己的方向,在現代生活匆匆的路途上,多一份藝術和智慧,多一份清涼與閒暇,多一份享受生活饋贈的心情。我要常讀更深入的讀,以理論指導我的行動。

第10篇

孔子被後世尊為“至聖先師”、“萬世師表”,他將畢生精力貢獻於教育工作,敏而好學,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重視道德修養,是一位盡職的好教師,成為後世教師學習的楷模。《論語》中很多篇章都可以看到孔子對師德修養的相關論述,帶給後世為師者莫大的啟示,作為教育工作者看後受益匪淺,感觸頗深。

孔子強調立志在道德修養中的重要作用。他說,“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子罕》)。因此,教師不僅要自身,還要教育學生確立崇高志向,樹立人生理想,作為個人努力的方向。

孔子的道德修養過程,帶給我們啟示:人的道德修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取得的成績也不是容易的事,要經過長時間的學習和鍛鍊,要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覺地遵守道德規範,而不是勉強去做。你想成為一個合格的教師,要教出合格的學生,這也非一朝一夕的事,要經過長時間的鍛鍊和知識的積累。

道德貴在自覺,孔子特別強調從自我做起。他說,“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已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衛靈公》)。要求嚴以律己,寬以待人,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

人無完人,人都有犯錯誤的時候,要隨時對自己的行為進行檢查,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問題,以免再次範錯誤,這樣就會起到自我監督的作用。孔子認為,道德準則和規範是公共利益的體現,對個人起約束作用,因此,需要剋制自我,生活中沒有不犯錯誤的人,關鍵是看對待錯誤的態度,你及時發現錯誤或者別人給你指出錯誤,你能懸崖勒馬,知錯就改,不斷地完善自我,昇華自我。

教師要儘自己的社會職責,應重視自身的學習修養,掌握廣博的知識,具有高尚的品德,這是教書育人的前提條件。孔子說“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論語?述而》)“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論語?公冶長》)。孔子走到哪裡,學到哪裡,並且“不恥下問”(《論語?公冶長》)。他說:“三人行,必有吾師焉。”(《論語?述而》)。每個人不是一出生就知天下,都是要經過不同階段的教育,學到一些為人處事的道理,刀不磨要生鏽,人不學要落後,要活到老學到老,這才體現了人的一生的價值。

孔子對學生的教育,不僅有言教,更注重身教。教師都要通過嚴以責己,以身作則來感化學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論語?子路》),充分說明了身教的重要性。的確,如果教師能做到以身示範,雖沒有言語的說教,仍然能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身教重於言教,教師的一言一行直接影響學生的一生。如果遇到一位好教師,那麼他的學生將一生受益,也許會輝煌一生,如果遇到一個不認真負責的教師,他的學生也許就會默默無聞一生,直到老也一事無成。

愛護學生、關心學生是一個教師成功的必須具備的條件。孔子說:“仁者愛人”、“智者知人”《論語?顏淵》)。教師要隨時關心學生品德、學業的增進以及學生們的生活與健康狀況,和學生要建立深厚的情誼。不溺愛、不袒護學生,這才是教師對學生真正的愛呀。學生對知識的渴望,教師無私奉獻,無以回報。

孔子對學生充滿期望,他說“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不如今者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論語?子罕》)這裡包含了青年人超過老年人、學生超過教師、長江後浪推前浪的發展觀點。

教師應該相信學生的潛能,認為學生可以超過教師,鼓勵學生。孔子說“當仁不讓於師”。(《論語?衛靈公》),面臨著實行仁德的事情,可以不必對老師謙讓。這裡包含著在仁德和正義面前師生一律平等的思想以及“吾愛吾師,更愛真理”(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所言)的觀點。師生都是平等的,學生的觀點正確可以反駁老師,甚至學生可以嚴厲地批評教師,而教師也要虛心接受學生的意見和批評,這才體現了平等的師生觀。

孔子認為教師要講究教學方法,善於啟發學生的心智。“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為政》)。教師必須自己經常溫習故業,融會貫通,做到有新的領悟、新的體會、新的發現,才能勝任教學工作。教師不僅給學生以知識,還要使學生獨立求知,獨立思考,並能做一個有道德修養的人,這樣才算是好的教師。

教師首先得加強自身的素質的提高和知識的積累,在假期和業餘時間不斷充電,才能滿足學生求知慾望。提高業務素質和教學能力,才能教出一批又一批有用的新時代合格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