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閱讀論語的心得體會6篇 "智慧之路:領悟論語精髓"

《論語》是中國古代的經典文化遺產之一,彙集了孔子及其門徒的言行錄。本書以言簡意賅的語言,記錄下了孔子的思想與哲學觀點,具有較高的教育和思想價值。通過閱讀《論語》,我們可以更好地瞭解中國文化的精髓和智慧,獲得更為全面和深刻的人生感悟。

閱讀論語的心得體會6篇

第1篇

論語 是孔子 和他的弟子總結出來的一部書!具有很深的道理的一部著作!然而它也被選入了中學生一年級教科書,讓我們明白了學習的方法,做人的道理和為人處事!

曾子 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 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這則讓我明白了每天都懂得自我反省!反省出自己的錯誤與不足,並及時改正,是自己更加完美;而我們每天答應別人的事一地要做到;老師每天教的知識都複習一遍,這才能使自己更完美。

子曰 :學而不思則罔(wǎng),思而不學則殆(dài)。(《為政》)這更體現出學習了知識之後,要多多的複習,這樣知識才能更紮實。

子曰:由誨汝(rǔ)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zhì)也。(《為政》)這讓我明白了學習知識一定要謙虛,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樣學習才能進步!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xǐng)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這讓我明白了我們不應該根據身邊不賢之人來影響自己,要看別人的長處,自己的短處來改變自己,使子是自己進步。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子罕》 )這讓我明白了人們要經受得住時間的考驗,也以松柏為喻,談人應當具備堅毅的品格!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 ,勿施於人 。(《衛靈公》 )這體現出孔子的寬容大度,讓我明白了個人修養,強調要學會換位思考。

論語讓我明白了許多,我喜歡論語,更喜歡孔子,我崇拜孔子,因為他寬巨集大量,因為他教育有方,因為孔子62歲時,曾這樣形容自己: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當時孔子已帶領弟子周遊列國9個年頭,歷盡艱辛,不僅未得到諸侯的任用,還險些喪命,但孔子並不灰心,仍然樂觀向上,堅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因為子曰: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在孔子心目中,行義是人生的最高價值,在貧富與道義發生矛盾時,他寧可受窮也不會放棄道義。但他安貧樂道並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貴,只求維護道,這並不符合歷史事實。孔子也曾說:富與貴,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他讓我明白了安貧樂道;

孔子以好學著稱,對於各種知識都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因此他多才多藝,知識淵博,在當時是出了名的,幾乎被當成無所不知的聖人,但孔子自己不這樣認為,孔子曰: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孔子學無常師,誰有知識,誰那裡有他所不知道的東西,他就拜誰為師,因此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因為孔子以好學著稱,對於各種知識都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因此他多才多藝,知識淵博,在當時是出了名的,幾乎被當成無所不知的聖人,但孔子自己不這樣認為,孔子曰: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孔子學無常師,誰有知識,誰那裡有他所不知道的東西,他就拜誰為師,因此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我學到了很多,以後更加的完善自己!

閱讀論語的心得體會6篇

第2篇

少年時開始讀論語,開始的時候情趣也比較高,喜歡像電視裡演的那樣,搖頭晃腦,先把腦袋使勁的拗過去,再像模像樣的拗過來,雖然讀了若許年,畢竟年少理解力是跟不上的。由於肚子裡有那麼幾句孔夫子的教誨,閒暇的時候自己便反芻、琢磨。我把那幾句耳熟能詳的金科玉律推敲了又推敲,琢磨了又琢磨,發現了些問題。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我發現了問題,就對《論語》起了興趣,琢磨《論語》便成了一大愛好。為了更好的體驗古聖先賢的智慧,每每有閒暇的時間我便拿起筆,在本子上工工整整的抄寫那些名言警句,前前後後竟也花費了一個多月的時間!當然,單純的抄寫是不費事的,也花費不了那麼多時間,況且對像我這樣一個沒有那麼多閒暇的人來說空餘時間尤為難得,我是一邊抄寫一邊琢磨一邊體會,另外,我在抄寫的時候是懷著一個無比崇敬的心的。生怕自己的不用心把字型寫的太醜以至於玷汙了聖賢。那樣,我會悔恨不已的。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我有了自己的心的體會,而且這是一種前人重來沒有提及的體會。老子在《道德經》裡說“善為人者,不善人之師”,當然,現在關於這句話的理解是有不同的版本的,在這裡不做討論,我姑且戰戰兢兢的把它翻譯為“做得好的人,行為高尚的人,應該作為那些做得不好的人,行為不高尚的人的老師”,希望大家能夠見諒,不要過分的苛責我的粗鄙和見識短淺。

?論語》說到底是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關於孔子的言行記錄,來至於孔子的言傳身教,換句話說,《論語》來至於社會生活,來至於俗世。《論語》是俗世的論語,是大眾化的《論語》,要在生活中體會,在生活中感悟孔子的智慧。

現在,我們都是把《論語》拿到課堂上,把《論語》擺在大學者、大專家的案頭,這是不科學的,《論語》它離不開生活,離不開俗世。我想,假如《論語》是一門高深的學問,或者是“陽春白雪”,那麼它也不會流傳至今,畢竟“陽春白雪”雖好,還是“下里巴人”更有生命力。

不能不說,我是十分的尊敬孔老夫子的。假如“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裡面的“女子”確確實實是指廣大婦女的話,我絕不會認為孔子是聖人;假如“賢賢易色”翻譯為“尊重有賢德的人,而看輕貌美女子”的話,我甚至會第一個站出來罵老夫子是欺世盜名之徒。

然而,問題可能出現在我們自己身上,離經叛道不是現在才有的事情,背叛祖宗、曲解經義也不是一天兩天了。

自己的原因,我是不願說也不敢說的,我只能把問題歸罪於外。姑且認為罪魁禍首是達爾文吧,反正他是個外國人,更是個死了的人。我怕活著的人,可不怕死去的人。我不知道他為什麼在中國那麼有市場,為什麼那麼多的人都知道“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我請問,這麼赤裸裸的、冰涼的話語,要把道德置於何地。有人說我幼稚,說我單純,達爾文的粉絲們理所當然的認為,人要遵從“自然法則”的,沒有什麼不道德的,是你自己是個“弱者”,活該受到凌辱,活該受到欺凌。

“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假如一個社會忘記了道德,到處都是達爾文的擁護者,就不得不用刑罰來治理國家,然而,路上摔倒的老太太不會再有人去扶了,行乞的人也只能可憐憐巴巴的瑟縮在垃圾堆裡刨食,人與人木然以視,個人個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犯法的人越來越少了,表面上看來社會越來越和諧了,其實不然,人與人隔著的不僅僅是肚皮,每個人都小心翼翼的看著對方,都怕暗算,都怕受傷。道德為基準的社會,知恥而有所不為,人與人相親相愛,每個人都認為自己有責任讓這個社會更和諧,那麼這個社會豈不是到處都是真善美。

時常聽人們說,《論語》是腐朽的封建文化的代表,自然不僅僅是《論語》,還有《道德經》,《易經》等等,這些代表著人類最高智慧的書被貼上了封條打入冷宮轉移出人們的視線,彷彿做了冒天下之大不韙錯事的後宮嬪妃。

?易經》當然也不是迷信,它最大的作用就是把人歸為了“三才”,人當與天地比肩!這個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從來沒有哪一本書比它的作用更大。之所以古人那麼重視禮義廉恥就是這個原因。人,頂天立地,為萬物之靈,所以我們總要自覺地拉開與動物的區別,所謂“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便是禽獸的進化法則,中華民族最痛恨的就是禽獸…

可現在不行了,我們視乎在亦步亦趨的朝著“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法則靠近。

這時候,從新讀《論語》就顯得有必要了。《論語》是老夫子對於全體人類的一個最基本的要求。這個要求也是給人類的一個定位,“天、地、人”,三才比肩!作為一個人總要努力的拉開自己與動物的距離。

第3篇

在《論語》第七篇《述而第七》倒數第二句提到孔子的作人態度,即子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這句話字面上的意思是:君子要做到坦蕩蕩胸襟開闊;小人長慼慼。小人心裡永遠有事情,慢慢變成心病了。這句話可與第一篇《學而》中提到的人不知而不知慍,不亦君子乎?聯絡起來理解。一個人一生不被人理解,雖有才能有學問而沒有發展的機會,還是不怨天尤人,做到胸襟坦蕩,既象春風吹佛,清爽舒適;又象秋月揮灑,皎潔光華。這種修養是難得的。我要加強這方面的修養。我的體會是:不論是在得意還是失意的時候,都要保持樂觀的態度。但這樣樂觀不是盲目的樂觀,不是刻意追求的樂觀,而是胸襟開闊的自然表達,對人沒有仇怨。這需要長時間的學習,並堅持。我理解的君子坦蕩蕩另一方面意思是:我們做任何事情要做到坦蕩,光明正大,不能做坑害別人的事。

至於小人長慼慼。 小人心裡永遠有事情,我認為這是一種心理上的病態,做事情不從自己方面找原因,而是覺得某人對不起自己,覺得單位和社會對不起自己;覺得某件事對自己處理不利,自己為什麼被剝得了話語權等等,進而,覺得自己實在了不起,這個社會對自己不公。任何事情不可能是絕對公平的,您處於那個位置,也不可能處理得那麼合理,即使您現在吃虧了,您把它作為一筆寶貴的財富;到時候會有回報的(別一直想著回報)。放開心胸,別總心裡琢磨著得到什麼什麼好處,別總心裡琢磨著會得到什麼什麼人的重視。我的人生感悟之一,我們最幸福的不是得到什麼好處和領導的重視,而是不被人坑害,不被人算計。如何能夠想明白,心裡不再憂愁,不再煩惱,不再痛苦。心境保持開闊。小人長慼慼的另一方面意思是我們做任何事情要做到坦蕩,什麼時候也別幹缺德事,什麼時候都不能做小人。即使鬼來敲門,也沒有什麼,也不害怕。

要達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確實很難做到。我的體會是我們做到君子坦蕩蕩 相對容易,一般人們處於較順的狀態時,能做到泰然處之,保證不幹不道德的事情,但杜絕小人長慼慼。的事情和心境有時會很難,本身處於不順時期,難免發牢騷,怨天尤人,想不清楚,給自己增加無限的憂愁和煩惱,不利於自己的身心健康。如果不怨天尤人,坦然面對,再加上自己的努力,也許會有好的結果的。再看我自己,我確實能做到坦蕩蕩,算是一個君子;以前也確實長慼慼。遇到對自己不利的事情想不明白;怨得不到更多的機會等等,又算是一個小人,也就是君子、小人的成分兼而有之。20xx年後通過自身的調整,心胸開闊了很多,也不再專門盯著某一個地方,有了一個較好的心態。我們真的應該相信:上帝永遠是公平的,您在這個地方失去的,在其它地方會得到;您在這個地方得到了,可能也回失去一些必要的東西。通過讀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再對照自己,確實自己應該在保持坦蕩蕩的同時,不再長慼慼。對自己是一種提高,是一種超越,是智慧的昇華。

第4篇

于丹《論語心得》就是要揭示《論語》在今天的廣泛意義,是《論語》的古意今解,古語今用,透析《論語》的泛化價值和教育意義。《論語心得》在於“心”,心靈感悟,這種心靈感悟來自於丹自身對《論語》的品讀和對人生的感受,而心靈感悟,是需要用心來讀來解的,也需要用心與人對話的。于丹教授講《論語》,不在 《論語》的每一個字每一句的解釋作文章,而在《論語》的整體性,直指當今社會生活和人們的心靈,通過詮釋經典中的智慧,找到解決當代人生存和心靈問題的鑰 匙。從人生之道、處世之道、理想之道、交友之道、心靈之道等七個方面總結《論語》和孔子的智慧,以及對現代生活的啟示。語言表述上具有哲理詩的特點,流暢 親切,娓娓動聽,感性自然,頗多警句,深入透闢,哲理雋永,耐人尋味。于丹用她女性獨特的魅力和方式向我們講述《論語》的柔柔之美,恬恬之性,拳拳之情, 深深之意,跨越時空,與古聖人直面對話,傾談處世之道、交友之道,字字句句,發人深省,沁人心脾,變深奧而淺出,化腐朽為神奇。《論語》的深奧難懂,在於丹《論語心得》,則以淺顯動人的故事,樸素的語言,妙語連珠,通俗易懂。而且少了許多女性的花拳繡腿,多了許多直言告白,于丹一曲《論語》心得,唱得人心舒暢;一番《論語》感悟,解讀的眼明耳順。于丹《論語》“論劍”,激盪著學者的情真意切,盪漾著女性的細膩溫馨。

于丹《論語心得》故事連綿,跌宕起伏,環環相扣,有理有據。于丹所述故事,不囿於《論語》和孔子,而多哲理故事,老和尚背姑娘過河的故事道出了“仁者不憂”的境界;國王尋找哲學問題答案的故事詮釋了“仁愛之人”的氣度……每一個故事就是一章《論語》,就是為人的啟示,就是處世的經典,讀之受益終身。

于丹向我們展示了聖賢的仁愛,透視了君子的道德,崇尚一種淡泊的襟懷,曠達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閒適的心態。去浮躁而閒情逸致,少爭鬥而寬容和諧;知滿足而 淡私慾,曉道德而遠邪惡。于丹話《論語》心得,不僅闡釋古人的仁德風範,而且穿透今人的心靈世界。于丹《論語》心得,春風化雨,卻又震撼人心。于丹《論 語》心得以白話詮釋經典,以經典詮釋智慧,以智慧詮釋人生,以人生詮釋人性,以人性安頓人心。于丹的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告訴了我們一個巨集大的宇宙觀,全方 位地解讀了孔子及論語的思想以及這種思想對於現代人、普通人及現代社會的需要。向我們傳遞著儒家的“仁,義,禮,自,信”的倫理教育,啟迪的是一種態度,是一種樸素的、安寧的生活態度。

品味《論語》,是一種享受,品味于丹,是一種情趣。讀懂古文《論語》顯現的是知識的淵博,而讀懂于丹《論語》心得則是一次人生的昇華。

“《論語》告訴大家的東西,永遠是最簡單的。”這是于丹在她的《論語心得》一開始就告訴大家的。讀《論語》不必要字字有解,句句有義,不要把古人的思想想的太複雜,我們可以把艱澀的古語簡潔化,把複雜的思想單純化,其實,道理就這麼簡單。

于丹說:“中國人的學習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我注《六經》,另外一種是《六經》注我。我注“六經”的方式讀得很苦,需要皓首而窮經呢,把頭髮都讀白了,把所有的書讀完了,可以去批註了。瞭解了這一切。但是更高的一種境界叫做《六經》注我,就是真正 好的學習是融會了所有的典籍以後,用它來詮釋自己的生命。”這也就是于丹要告訴我們她的《論語心得》的目的意義就是“《論語》注我”——借《論語》來詮釋 自己的生命。

第5篇

這個寒假我過得頗有收穫,因為除了和家人一起享受著天倫之樂的日子之外還能有時間讀讀書,看看電視。其中在cctv10的百家講壇中收看了于丹教授的《莊子》,自己也買來了于丹《論語》心得一書細細品讀。

一直以為讀《論語》需要有足夠的文學修養和耐性,也覺得自己沒有興趣去讀那樣“過時”的書。然而在學校開展《論語》導讀之後,老師們開始了讀《論語》的熱潮,我也在收看了“百家講壇”的節目後被專家、學者們的淵博學識和娓娓道來的易懂並且有現實意義的道理所感染。於是我也就開始了讀《論語》,並有了一點點的收穫和一點點的心得體會。

?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它對於我們現代社會,現代人的生活,有著實際的意義。書中涵括了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讀了《論語》我才知道了它告訴大家的東西,永遠是最簡單的。《論語》傳遞的是一種態度,是一種樸素的、溫暖的生活態度。孔子正是以此來影響他的弟子。大家知道,孔子弟子三千,其中有七十二賢人。他們每個人都是一粒種子,把那種生活的態度、生活的智慧廣為傳播。我們說孔子是聖賢,聖人就是在他生活的這片土地上最有行動能力,最有人格魅力的人。

大家讀《論語》會發現,這裡面經常出現一個詞:君子。我們直到今天還常常將其作為做人的一個標準,說某某人非常君子。作為一個教師同時也是一個班主任,我希望自己能向孔子所說的“君子”靠攏、看齊,同樣用我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我的學生,影響我的學生!

做一個君子要有幾個層次上的要求。做一個善良的人。這是君子的第一個標準。君子的力量始自於人格與內心。當他的內心完滿、富足,先修繕了自我修養,而後表現出來一種從容不迫的風度。孔子也曾和他的學生討論過何為君子。他謙虛地說“不憂”,“不惑”,“不懼”這三點他自己都做不到。“仁者不憂”,就是說,一個人有了一種仁義的大胸懷,他的內心無比仁厚、寬和,所以可以忽略和多細節不計較,可以不糾纏與小的得失。只有這樣的人才能真正做到內心安靜、坦然。

知者不惑,在當今社會,我們的痛苦不是沒有選擇,而是選擇太多。這是一個繁榮時代帶給我們的迷惑。我們無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讓內心的選擇能力更強大。當我們很明白如何取捨,那麼那些煩惱也就沒有了,這就是孔子所說的“知者不惑”。

“勇者不懼”,當你的內心足夠勇敢,足夠開闊,你就有了一種勇往直前的力量,自然就不再害怕了。

一個真君子做到了內心的仁、知、勇,從而就少了憂、惑、懼,自然就減少了對外界的抱怨和指責,也就增強了把握幸福的能力。而增強把握幸福的能力,正是學習的終極目的。

做一個內心完善的善良的人,是成為君子的前提。但僅有這個是不夠的,孔子心目中的君子,不僅是一個好人,還要是偉大和高尚的人,他要胸懷天下,奮發有為。孔子曾經說過,“士而懷居,不足以為士矣”。一個人如果整天想的是自己的小家,自己的小日子,那麼這個人就不能夠成為一個真正的君子。這樣一份擔當,後來就演化成了中國儒家人格中所謂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作為一個教育者,我應該有培養國家所希望的一代新人的職責。就如馮校所說的“有本事,靠的住”的人。我不僅要教授給我的學生專業知識,還要著重注意培養他們的高尚品格,做一個文明人,現代人!

以上是我讀《論語》後的一點體會,在往後的時間裡我更會抽出個人的休息時間再慢慢品讀它,領會、學習裡面的精髓,不斷提高自身的素養,進而去影響我的學生,使之轉化成為一種內在的性格、品質。

第6篇

少年時開始讀論語,開始的時候情趣也比較高,喜歡像電視裡演的那樣,搖頭晃腦,先把腦袋使勁的拗過去,再像模像樣的拗過來,雖然讀了若許年,畢竟年少理解力是跟不上的。由於肚子裡有那麼幾句孔夫子的教誨,閒暇的時候自己便反芻、琢磨。我把那幾句耳熟能詳的金科玉律推敲了又推敲,琢磨了又琢磨,發現了些問題。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我發現了問題,就對《論語》起了興趣,琢磨《論語》便成了一大愛好。為了更好的體驗古聖先賢的智慧,每每有閒暇的時間我便拿起筆,在本子上工工整整的抄寫那些名言警句,前前後後竟也花費了一個多月的時間!當然,單純的抄寫是不費事的,也花費不了那麼多時間,況且對像我這樣一個沒有那麼多閒暇的人來說空餘時間尤為難得,我是一邊抄寫一邊琢磨一邊體會,另外,我在抄寫的時候是懷著一個無比崇敬的心的。生怕自己的不用心把字型寫的太醜以至於玷汙了聖賢。那樣,我會悔恨不已的。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我有了自己的心的體會,而且這是一種前人重來沒有提及的體會。老子在《道德經》裡說善為人者,不善人之師,當然,現在關於這句話的理解是有不同的版本的,在這裡不做討論,我姑且戰戰兢兢的把它翻譯為做得好的人,行為高尚的人,應該作為那些做得不好的人,行為不高尚的人的老師,希望大家能夠見諒,不要過分的苛責我的粗鄙和見識短淺。

?論語》說到底是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關於孔子的言行記錄,來至於孔子的言傳身教,換句話說,《論語》來至於社會生活,來至於俗世。《論語》是俗世的論語,是大眾化的《論語》,要在生活中體會,在生活中感悟孔子的智慧。

現在,我們都是把《論語》拿到課堂上,把《論語》擺在大學者、大專家的案頭,這是不科學的,《論語》它離不開生活,離不開俗世。我想,假如《論語》是一門高深的學問,或者是陽春白雪,那麼它也不會流傳至今,畢竟陽春白雪雖好,還是下里巴人更有生命力。

不能不說,我是十分的尊敬孔老夫子的。假如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裡面的女子確確實實是指廣大婦女的話,我絕不會認為孔子是聖人;假如賢賢易色翻譯為尊重有賢德的人,而看輕貌美女子的話,我甚至會第一個站出來罵老夫子是欺世盜名之徒。

然而,問題可能出現在我們自己身上,離經叛道不是現在才有的事情,背叛祖宗、曲解經義也不是一天兩天了。

自己的原因,我是不願說也不敢說的,我只能把問題歸罪於外。姑且認為罪魁禍首是達爾文吧,反正他是個外國人,更是個死了的人。我怕活著的人,可不怕死去的人。我不知道他為什麼在中國那麼有市場,為什麼那麼多的人都知道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我請問,這麼赤裸裸的、冰涼的話語,要把道德置於何地。有人說我幼稚,說我單純,達爾文的粉絲們理所當然的認為,人要遵從自然法則的,沒有什麼不道德的,是你自己是個弱者,活該受到凌辱,活該受到欺凌。

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假如一個社會忘記了道德,到處都是達爾文的擁護者,就不得不用刑罰來治理國家,然而,路上摔倒的老太太不會再有人去扶了,行乞的人也只能可憐憐巴巴的瑟縮在垃圾堆裡刨食,人與人木然以視,個人個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犯法的人越來越少了,表面上看來社會越來越和諧了,其實不然,人與人隔著的不僅僅是肚皮,每個人都小心翼翼的看著對方,都怕暗算,都怕受傷。道德為基準的社會,知恥而有所不為,人與人相親相愛,每個人都認為自己有責任讓這個社會更和諧,那麼這個社會豈不是到處都是真善美。

時常聽人們說,《論語》是腐朽的封建文化的代表,自然不僅僅是《論語》,還有《道德經》,《易經》等等,這些代表著人類最高智慧的書被貼上了封條打入冷宮轉移出人們的視線,彷彿做了冒天下之大不韙錯事的後宮嬪妃。

?易經》當然也不是迷信,它最大的作用就是把人歸為了三才,人當與天地比肩!這個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從來沒有哪一本書比它的作用更大。之所以古人那麼重視禮義廉恥就是這個原因。人,頂天立地,為萬物之靈,所以我們總要自覺地拉開與動物的區別,所謂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便是禽獸的進化法則,中華民族最痛恨的就是禽獸…

可現在不行了,我們視乎在亦步亦趨的朝著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法則靠近。

這時候,從新讀《論語》就顯得有必要了。《論語》是老夫子對於全體人類的一個最基本的要求。這個要求也是給人類的一個定位,天、地、人,三才比肩!作為一個人總要努力的拉開自己與動物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