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民主讀後感3篇 深度探索民主的啟示

本文將探討民主對閱讀的影響,並從不同角度解讀民主與讀書之間的緊密聯絡。民主讀後感,即以個人自由意識對讀書的體驗進行交流與反思,旨在激發讀者的思考與獨立思維能力。通過思辨,我們能更好地理解民主與閱讀的關係,並窺見民主社會中知識傳播與文化多樣性的重要意義。

民主讀後感3篇 深度探索民主的啟示

第1篇

喜歡劉瑜,是從幾年前《送你一顆子彈》開始。在這本偏生活化的散文集中感受到她的幽默和才氣,而那之後也知道有《民主的細節》一書,一直沒有買來看是因為聽書名就有一種政治類學術書籍的氣息撲面而來。讀過之後發現並不全是這樣,當然政治主題的散文少了點自嘲式幽默,但這不失為一本從細節外瞭解美國民主現象的好書。

知乎網友曾對此書作以下評論:“文章結構可以總結如下:民主的美國發生了這樣的事云云,其實這樣的事存在種種弊端云云,但這正好反映了民主的優越性云云,這事發生在中國將會是這樣的云云。”確實總結得十分到位,基本每一篇都按這個思路進行。曾經將此書推薦給一位讀政治學的朋友,朋友聽了書的簡介便表示不齒,認定這種書必然是在過度吹捧美國民主制度的優越性。誠然,書中正如以上結構一樣,對事件進行中美對比,並對其利弊發表觀點,看上去似乎是在吹捧美國自由多麼好,貶低中國多麼缺乏民主。但我認為看一本書的好壞並非根據它所表達的觀點的對與錯,而是它能否給讀者帶來更多的知識,進而引領讀者在進行更深入的思考。即使不認同其中的觀點,也能從書中對特定事件的細節描寫更進一步瞭解美國的民主現狀,從另外的角度看民主和自由。

正如知友所說:“知道的越多,不知道的就越多,就越不敢輕易下判斷,最後的決定卻也往往越準確。”我向來不是個隨便下定論或咬定某種觀點的人,因為我明白自己知道的不多,沒有資格作評價。這也促使我抱著學習和懷疑的態度去了解更多的知識和觀點,這樣一來,便不會輕易被某種觀點洗腦,也不會輕易下定論。即便不知道自己要積累到什麼程度才能形成自己的觀點,但至少不會讓自己變得越來越狹隘。

書中通過多個案例對美國的民主和自由現狀作了介紹,目前相對完善的制度並非一蹴而就,而是200多年以來在三權分立的基礎上不斷修正的結果。我們不能簡單地一邊倒地說美國民主好,中國應該向其學習,因為這其中有許多歷史和國情因素的影響。要走向民主,並不只是簡單地將制度複製過來,或者讓中國政府去向美國政府學習,核心的主體應該是有民主和自由意識的素質公民,如果沒有這些公民在日常與政治相關的大小事上進行推動和完善,無論多麼民主的制度也只是沒有活力的一紙公文。

人類總在進化,政治制度亦然。我們難以斷定哪種制度最好,因為我們正處於歷史的巨輪。正如丘吉爾所說,民主是最差的一種政治制度,除了所有那些其它被實驗過的政治制度之外。

民主讀後感3篇 深度探索民主的啟示 第2張

第2篇

因為是英語專業畢業生的關係,學生期間先後接觸了很多歐美國家的電視電影以及歐美文化等專題,個人還是喜好用當前自己所處所見與歐美國家去對比,純屬興趣與開啟眼界。

劉瑜這本書我給好評是因為它不像其他書一樣生硬的傳遞著“這就是美國這就是美國的民主”“這就是美國的三權分立”等等,因為包括我在內的很多人都是不喜歡這種說教式的鋪墊,而它採取了在序言一開始就慢慢吸引你的眼球,正文內卻是一個個小故事詮釋美國的民主美國的教育美國現存制度所產生的問題以及自己的一點點小思考。

眾所周知任何一個人任何一個制度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可能是完美無缺的,制度是由人來實施的國家是由人組成的任何人由於文化制度風俗習慣教育差異宗教習慣等對同一件事都會產生不一樣的反應,所以無謂的西方的月亮就比東方亮,美國的三權分立就一定有優勢等是值得商榷的。

本書開頭摘抄法國作家扎克維爾一段話很是喜歡:“我考察美國並不僅僅是為了滿足一種合理的好奇心,我的願望是找到一些我們自己能夠從中受益的啟示。。。我承認在美國,我看到的並不僅僅是美國,在那裡我尋找民主形象本身,它的傾向,特點,偏見和激情,從而瞭解它的發展能給我們帶來什麼樣的恐懼和希望。”這個觀點可以用在我們在瞭解或者探討任何未知領域時候所應該有的一種心理暗示。

整本書就是因為有這樣一個論調在,所以才會讓人看清楚美國所謂的民主很大一部分是因為公民全員的參與性,無論是大到某部法律的頒發小到公家的電線杆佔據了我家小狗的撒尿地方。很多時候我們都在說美國的民主制度有多好普世價值深入人心,其實“制度像是錢,如果沒有人去花它,那麼它就什麼都不是,不過是一堆廢紙,而不斷消費這些錢的習慣,則是文化。”所以公民積極參政責任甚至不僅僅是為了完善政治或者社會,而是為了完善個人自身----公共生活中對真,對善,對真理的追求,是個人自省和提升的必經之路。

很多時候我們都在看到西方的月亮比東方亮,看到人家積極進取民主發達的一面,但殊不知人家在走向這條路上所經歷的不公正待遇以及為之所付出的代價,舉個不恰當的例子,我們總不能只看到賊吃肉卻看不見賊捱打。

一個真正牢固的民主制度,需要的不僅僅是“當我的權益受到侵害的時候,我要捍衛自己的權益”,“當你的權益受到侵害的時候,你要捍衛你的權益”,而是“當我的權利受到侵害,你要堅決捍衛我的權益,反之亦然。”的責任共同體意識。

所以扎克維爾也說了:民主把一個人永遠地拋回給他自己,最終將他完全禁錮在內心的孤獨裡。

第3篇

本書的作者劉瑜是人民大學碩士,畢業後旅美,並取得了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讀博士,哈佛大學博士後學位,曾任劍橋大學講師,現於清華大學政治系,擔任副教授。最初知道她是看南方週末評論版上她寫的政論,內容詼諧幽默,又令人獲益匪淺,並先後出版過《餘歡》、《送你一顆子彈》等小說、隨筆,這本《民主的細節》就是她寫的政論合集。

在中國大多數人的眼裡,政治彷彿只是一些專業術語的堆砌,是高高在上的大道理,“民主”只有模糊的印象,各種階級社會的民主翻來覆去也無非就是三權分立、人大、多黨制、君主立憲制、總統聯邦制等。正因為此,政治並沒有給人民帶來一種對於追求社會正義、建設理想社會的熱情,“民主”一詞不過是無數政治名詞中比較有名的幾個罷了。

而在《民主的細節》中,劉瑜用她在旅美生活中親身經歷,用一個個發生於美國政治、法律、經濟、福利、教育中的真實小事,讓飄渺虛無的民主與油鹽醬醋的市井生活、人間冷暖相聯絡了起來。這些不夠完美卻足夠震撼我們的故事,足以回答我們所有疑問,把民主從高高在上一把拉了下來,讓人們看見,民主與你息息相關的,至少在大洋彼岸的美國是這樣的,一下就讓“民主”變得有血有肉。

通過這本書讓我瞭解民主是一種政治制度,更是一種生活方式;在一個真正民主的國家,社會生活的細枝末節中,都有民主在閃光。民主的細節遠比民主的口號重要,比如之於我們而言,高呼一萬句“民主萬歲”也抵不上村委會的一次民主選舉重要。“民主”對每一個國家或人都有它自己的理解,他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是具體在社會中的表現,值得我們讀後深深地思考。

寒假,攜妻帶女回安徽過年,在老家的日子裡,深感從未有過的寒風,但就在這個寒冷的冬天裡一本書卻讓我看到了冬日裡一縷溫暖的陽光——李鎮西老師的《民主與教育》。讀完後便良久無言。我想,自己內心的感受可以用兩個字來概括,那就是“震撼” !這不是坐在書齋裡的玄思妙想,也不是講臺上的高談闊論,而是從血管裡流出來的文字,是被汗水浸泡過的思想,是蘸著淚水與歡笑的智慧,每一頁都鐫刻著這樣的字眼:“愛心”、“良知”、“思考”、“責任”、“憂患”、“民主”……

李鎮西說 “以厚此薄彼的態度對待學生,並不是真心愛學生,所‘愛’的一部分學生,實際上成了班主任的私有物,因而這種‘愛’是自私的。”,“真正的愛應該是一種大愛,是愛所有學生,愛身邊所有的人。”

“愛不等於教育的全部,但教育不能沒有愛。”他認為,愛絕不是遷就學生,不是放棄“嚴格的要求和嚴肅的紀律”。同時,李鎮西也認識到,愛心超出一定的限度就成了“溺愛”,而有的愛心在體現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侵犯了學生的權利,這種愛他認為是“扭曲的愛”,甚至是“專制的`愛”。

由此,他深切地感受到:教育只談愛心是不夠的,這完全沒有抓住教育的本質。愛心不一定包含著民主,而真正的民主必然蘊含著愛心。“民主教育應該是當今中國教育的時代主題。”,“惟有以培養獨立人格、公民意識、創新能力為己任的民主教育,才能真正使親愛的祖國走向偉大的復興……”

讀完李鎮西老師的《民主與教育》,感覺李老師就是這樣走過來的:“小愛”——“大愛”——“民主”。是的,民主教育才真正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民主教育是充滿愛心的教育,而不是專制教育中的非人教育;充滿愛心的民主教育是充滿人性、人情和人道的教育。

——民主教育是尊重個性的教育;尊重個性,就是要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尊重學生髮展的主動性,承認他作為個體的差異性。

——民主教育是追求自由的教育;尊重學生心靈的自由,就是尊重學生思想的自由,感情的自由,創造的自由。

——民主教育是體現平等的教育;真正優秀的教師應該是學生的引路人,也是和學生一起追求新知、探求真理的志同道合者。合作學習的態度,就是平等精神在民主教育中的體現。

——民主教育是重視法治的教育;教育中的法治精神還體現於學生班級管理從“人治”走向“法治”,讓學生在實踐中受到民主精神、法治觀念、平等意識、獨立人格的啟蒙教育。

——民主教育是倡導寬容的教育;民主本身就意味著寬容:寬容他人的個性,寬容他人的歧見,寬容他人的錯誤,寬容他人的與眾不同……作為教師在充滿寬容的課堂上,不應只有教師的聲音,教師更不應該以自己的觀點定於一尊,而應允許學生有不同的看法。

——民主教育是講究妥協的教育;在民主教育過程中,如果說“寬容”是善待他人的不同觀點,那麼“妥協”則是對話雙方都勇敢地接納對方觀點中的合理因素,彼此相長,共同提高。成功的民主教育,往往都充滿了師生合作的氣息,這“合作”之中便有“妥協”。

——民主教育是激發創造的教育;民主是對人的本質的解放,而人的本質在於創造。發展學生的創造精神,是民主教育的使命。

我們知道,在大力推進素質教育的今天,建構自主、和諧、民主的課堂,培養新型的師生關係,需要我們教師具有民主精神。民主精神的核心我認為是人與人之間的平等,沒有平等就沒有民主。教師需要民主精神是新時代的要求,新課標明確要求“教師要充分發揮情感因素在教學中的作用,與學生建立平等合作關係,確立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教師的民主精神也是今天我們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需要。教師需要民主精神是培養人的需要。以人為本,強調民主、平等、尊重,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體現,是現代人較高層次社會性需要的一部分。

教師作為崇尚民主這個偉大國度中的特殊而重要的群體,最應該擔負起實踐民主教育的重任,讓踐行民主教育成為我們東校教師的一種職業習慣。

看完了《民主的細節》這本書之後,我又看了一遍,覺得這真是一本值得一看再看的書,讓我受益匪淺。民主最能反映它的,不是口號而是細節。當我們用一種審視的眼光來看待一種事時,我們首先要忘掉空洞的宣言,從細節、從人們的言行去看,看一個真實的社會,民主的真實。很感謝作者給了我們這樣一個機會,不用去千里之外,便看到一個活生生的美國,一個傳言中的民主之國的真實。

在讀這本趣味十足的書時,我看到了一個光怪陸離的世界,似乎每一個美國人都患有精神狂躁的症狀。整個社會一有什麼風吹草動,大家便緊張起來,開始爭吵、開始遊行、開始指責和批評。這對於一個天朝公民而言,有些不可理喻了,難道一個民主的國家是這樣的嗎?

要了解民主,不如先從它的反義詞——暴政開始。其實這個詞對於中國人並不陌生,中國歷史的沉痛教訓便是暴政亡國。書中的美國,每天都有人在批評政府,當不公發生時,卑微的清潔工能戰勝強勢的哈佛大學(怎樣保護肉食群體p65),當政府要頒佈法令時,激烈的討論和論證成為習慣,在美國人民的生活中,批評政府,反對公權濫用,似乎已成為一種習慣。對於暴政的理解和恐懼,美國人似乎比中國人更有體會。

媒體以其強大的輿論影響力,在社會裡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從水門事件開始,美國媒體就承擔起了深刻的社會責任,或者說媒體是美國社會裡反抗暴政的急先鋒。批評時政,諷刺總統,惡搞政府官員已成為電視臺的常規活動。我相信一個真正民族的國家是允許有不同的聲音出現的。一個人的成長需要不斷的批評改正,一個國家的發展也是如此。如果一個人總是被奉承著,那麼他不可能看到自己的缺點,那麼一個國家呢?它會不會狂妄而盲目的自信呢?!一個爭吵著的社會沒什麼不好,至少大家敢說,至少危機浮在表面上,最怕的是一個沉默的社會,一個眾口一詞的社會,不知道什麼時候,沉默就會毀滅這裡的一切。

其實,民主反映到每一個人身上便是社會責任感,不是隻管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而是做為一個國家民族的主人,勇敢的站出來批評和指責。一個虛偽的社會只會隱藏危機,在逐漸的讚美聲中漸漸衰落下去。一個真實的社會,必定是充斥著爭吵和責罵的社會,小時候,因為父母的不斷的批評和責罵,才養成了良好的行為和習慣,那麼國家呢?沒有一個長期批評政府的體制和習慣,它是會幹出讓人痛苦的事情來的。有時候我們並不需要一個強大的政府的存在,也不是需要一個永遠正確的政府的存在,我們更需要的是一個虛懷若谷,能聽進不同聲音,並勇於改進的政府。民主的最基本含義莫過於人人說真話了。

都說現行的中國教育,北有魏書生,南有李鎮西。於是買來李鎮西的《民主與教育》一書。這本書其實是他完成蘇州大學博士學位的耗時3年的博士畢業論文。

剛拿過這本書,我有些懷疑,自己能否理解甚或讀懂枯奧生澀的專業學術論著,但是幾頁文字過後,我忽然喜歡上了這些泉水般汩汩而淌的靈動的文字。這本《民主與教育》以散文式的筆觸呈現了中國教育的發展必然:民主教育。而對於民主教育的特徵,書中這樣寫到:民主教育是充滿愛心的教育,是尊重個性的教育,是追求自由的教育,是體現平等的教育,是重視法治的教育,是倡導寬容的教育,是講究妥協的教育,是激發創造的教育。上述幾個詞語深深地震撼著我。

愛是一個教師起碼的道德情感,但對於學生來說,尊重比愛更重要。李鎮西班裡有個學生丟失了一本書,他沒有給拿書的學生扣上一頂“偷”的帽子,而是說,這位同學的童心暫時缺失。第二天,學生把書悄悄地送還後,他說,這位同學的童心又回來了……鎮西本人就是一位富有童心的`教師,他認為一個教師具有一顆童心很重要。這句話我信,因為,只有有了童心,才能最大限度地走進學生心靈、走進學生情感世界,才能儘可能地從孩子的角度去考慮問題。

的確如此,愛心是民主教育的一部分,但是民主教育卻不僅僅是指愛心,民主教育有更加廣泛的內涵,愛心只是民主教育的一個前提。面對愛心,相信每一位老師或多或少在面對學生時真情流露,但是“民主卻不是每個老師都能做到。同仁們,想一想有沒有這樣的時候:你去家訪,學生拿椅子愉快地讓你坐,而學生到你辦公室卻只能恭敬地站著;你要求學生認真書寫而你卻把自己的板書寫得亂七八糟……如此種種,所透露出來的是不尊重,而這種不尊重卻極少有人認為是一種不民主的現象存在,甚至是多數人預設為一種師生之間的必然。試想,如果我們師生之間總是以“這種必然”詮釋著師道尊嚴,那麼,中國的民主教育的春天何時才能到來?

“我們的教育必須改變。”這是李鎮西論著中流露出的一句分量很重的話,表明他想改變教育的決心。是啊,我們的教育必須改變,必須變得更加充滿人性,充滿民主。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要求我們的教育工作者,從善待每一個學生開始,從善待每一顆心靈,每一個生命開始,去做好教育工作中的每一件事情,讓教育因民主而充滿愛,因愛而走向民主。如果我們都從自身做起,從點滴做起,從現在做起,那麼我們的民主教育就成為可能。

同仁們,讓我們以愛為前提,高擎起民主教育的大旗,為了我們的校園充滿和諧快樂的氣氛,為了孩子們的臉上洋溢著青春幸福的微笑,為了師生之間架起真誠友誼的橋樑……

暑假期間,有幸拜讀了當代教育家,教育哲學博士李鎮西老師的著作《民主教育在課堂》,讓我領略了民主教育的魅力。老師的微微一顰、輕輕一笑,竟有如此魔幻的力量,頃刻之間就能使學生感覺到輕鬆,遠離緊張,使他們感受到前進的動力,給予別人微笑是可以快樂自己的。正所謂:給學生一臉陽光,而老師收到的將是一身陽光。當然,民主教育肯定不只是微笑教育,那麼民主教育的內容是什麼?民主的課堂應該如何去營造?

民主課堂是什麼?民主課堂是建立在師生人格平等基礎上的課堂,是以師生積極交流對話生成為主的課堂,是學生真正成為學習主人的課堂,是充滿生命幸福與人性光芒的課堂!這部著作聚焦李鎮西老師在成都武侯實驗中學力推的民主課堂建設。他們緊扣課改,以課堂為突破口,在轉變傳統課堂教學模式的基礎上,構建高效、民主的課堂模式,重建適宜師生生命成長的課堂生態和教學關係。全書從“思考”“故事”“成長”三個角度全方位呈現了成都武侯實驗中學“民主課堂”建設的理性思考和實踐探索。

素質教育呼喚課堂民主,課堂民主是社會民主化的要求,也是教育改革和發展的要求。探討什麼是課堂民主,怎樣建立課堂民主,激發學生興趣,培育具有創新意識和創造精神的一代新人,是教育工作者的責任,也是我們的願望。特別是在當前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中,如何創設民主課堂,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和創新能力,已成為廣大體育教師關注的炙熱點。

那麼什麼是課堂民主呢?課堂民主應該是在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下建立起來的平等的師生關係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和諧、愉悅、親密及獨立思考、思維活躍的課堂氣氛,它體現為:始終以平等親和的態度去對待正在成長中的學生,不但尊重他們含苞怒放的智慧、情感和志趣,也尊重其各不重複的個性、可愛的、單純的爛漫和天真;不但尊重他們與己和諧的求同思維,而且也尊重其新銳有餘、成熟不夠的求異思維。教師只有具備這種民主的教學作風,才可能開啟學生的思路,挖掘學生的思維潛力,培養學生的開拓進取精神,充分發揮每一個學生的特長和優勢,促進學生髮展自己“特別靈光”的領域,造就一批積極進取的、具有健全人格的新時代人才,真正使課堂成為人才自由成長的沃土。

實施民主教學,要求我們要有“師不必賢於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師”的博大胸懷。教室不再是教師唱獨角戲的場所,而應該是師生之間進行互動對話的舞臺。教師要“放下架子”,“降格”待己,把自己放在“學習者”而不是“教書者”的心理位置上,站在“同學”的角度,化解師生之隔、教學之隔,為教學成功奠定心理情感基礎。要跟學生進行“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同學式”的“心靈交流”,將教師的“主導”作用滲透消融於平等、坦誠的“對話”中,盡力達到“潤物無聲”的境地。

李鎮西老師認為,享受教育的幸福,教師職業不應該僅僅是“奉獻”,或者說,這個“奉獻”本身也是收穫,收穫成長!教師的成功不應該僅僅建立在學生的成功之上,而應該有自己的成功:對教育的認識更加深刻,擁有的教育智慧更加豐富。只有讓自己的課越上越精彩,並進行教育科研取得成果,開始寫作並發表教育文章乃至出版教育著作,踏上由一名普通的教師通往教育專家的道路……教師才能真正體驗到僅有的幸福。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如果你想讓教師的勞動能夠給教師帶來樂趣,使天天上課不至於變成一種單調乏味的義務,那你就應當引導每一位教師走上從事研究的這條幸福道路上來。”如果教師不想只做“教書匠”,而想獲得職業幸福感,就必須閱讀大量的書籍,認真地學習和掌握教育科學文化知識,不斷提高自身的業務水平和教育教學質量,深入到教育的改革和研究中去,這樣才會始終沉浸在幸福的海洋裡。

讀了這本書以後,我的`心更加透徹了,因為對這些經驗的汲取,使我更自信的走近我的學生,讓我更自覺地去研究我的學生,去發現他們身上的優點,尋找與學生交流與溝通的橋樑,從而把學生的純真的心靈開啟,把學生智慧的火花點燃。每當接到學生的喜報時,或者看到學生的進步時,我就有一種收穫碩果的快慰。特別是在課堂中,我常與學生一起做同樣的事,甚至是率先垂範,做學生的榜樣。比如我的標準示範,贏得了學生熱烈的掌聲,也拉近了我和學生在課堂中的距離。雖然現在的我還如此渺小,缺乏陶行知先生那種拼命的工作熱情,沒有蘇霍姆林斯基的那種敏銳的眼光,更沒有孔子的聰慧心智,但我已嚐到了教書育人工作中的甜頭,生活中以獲得了充實與滿足。

在今後的工作中我會對學生多一點尊重,少一點批評,對學生多一點平等教育,要讓我們的學生意識到:同在藍天下,都是大寫的人!人與人之間的智力、才能、學習成績、性格特點、家庭經濟情況等存在著客觀差別,但每個人的尊嚴和權利都是絕對相等的。平等只能在平等中培養

中國的教育出路在民主教育,這是我拜讀李鎮西校長《民主教育在課堂》的一書最大的感受。在這本書裡面,李鎮西校長將教師的成長作為他當校長成功的唯一標準,他這本書都是在講老師的成長曆程:剛開始工作的豪情萬丈、遇到難題時的苦惱和彷徨、運用新課程理念解決問題後的欣慰、滿滿的收穫和成長。

李鎮西校長寫到他剛來武侯實驗中學的時候,是非常失望的:老師用的是傳統的以“講”為主的課堂教學方式,“一刀切”的“滿堂灌”,而且還埋怨學生不好好學習,學生也體會不到學習的樂趣,越來越厭學,學習成績難以提高,最終導致老師沒有半點職業幸福感,苦不堪言,教育陷入了一種惡性迴圈。所以他開始了對課堂教育大刀闊斧的改革,他團結眾多老師一起思考學校的定位、理念、體制機制、策略方式以及行動評價。最終他們提出了課堂改革的教學模式,李鎮西校長認為民主課堂應該“自然而然的融匯”眾多民主精神:充滿愛心、尊重個性、追求自由、體現平等、重視法治、倡導寬容、講究妥協、激發創造。而這些在他們學校老師的教學經歷中也有了一一的體現。在第二輯的故事裡我看見了很多老師講出了自己在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以及自己通過自己的智慧解決問題時的場景。

像在《給老師加兩分》中,郭老師為實習老師小陳老師解圍的故事,讓我們看到了郭老師不一樣的“干預”方式:不打斷正常教學,不損害老師的威信,又正確的引導學生參與課堂討論,用自己正確的看法去引導學生,不得不說郭老師是一個善於引導的好手!在《“母大蟲”風波》裡,對課堂突發事件的處理,課堂教學機智更是得到了很好的體現。這種處理其實是對人的處理,目中有人,對事的處理才能最終體現對人的尊重,唐老師的這個案例正是體現了這一點。而在《四邊形複習課》中,這種教學智慧更是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學生的犯錯在有經驗的老師那裡往往成為一次開啟學生智慧之門的前奏,朱青老師就是這樣的老師。因為老師要做到這樣,只有經驗是不夠的,關鍵是對犯錯誤的孩子要有一種從容、寬容、包容的心態,朱老師能夠化腐朽為神奇,是因為他正是這樣的老師。

還有一種就是李鎮西校長一直強調的課堂興趣。在《一次奇特的演習》中,朱老師在題目中埋藏了一份善意,也是一份期待,那就是讓每個孩子享受成功,而他想把這份成功當做新年禮物獻給孩子們,以至於孩子們最後收到的不僅僅是比平時理想幾倍的分數,更是一種成功感和信心!這份禮物的確有“意思”!在《課堂小樂趣》裡,李鎮西老師更是無比欣賞。他認為好課的標準之一就是“有趣”“有效”,而這兩點萬平老師都做到了。有趣就是對學生的吸引力,有效就是學生有收穫。“有趣”是手段,“有效”是目的。無論多麼重要的知識,如果老師講的乏味,最後還是不會有效。讓課堂有趣的策略有很多,但語言的幽默無疑是最重要的方式之一。萬老師的課堂正是體現了這一點。

但是教學過程中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尤其是是在課程改革的過程中。《沒有結束的故事》就是這樣的一個典型事例。這確實是一個沒有結束的故事,因為故事還在繼續。教育,特別是對後進生的轉化,是一個相當艱鉅而漫長的過程,哪兒有那麼簡單呢?常常會讀到某些優秀教師這樣的“事蹟”----某些後進生會因為老師的一次談心而感動,於是進步了,入團了,考上大學了,等等。這樣的神話從來不存在。關鍵是教育過程中的堅韌不拔,以及對孩子向善的堅信不疑。而新教育實驗有一個理念,就是“相信種子,相信歲月”。既然我們把真善美的種子播進了孩子的心中,就讓歲月去見證吧!

而在第三輯的成長中,我看到了老師們在艱苦的漫長的奮鬥過程之後得到的收穫和成長。在這個過程中,他們灑下了無數的汗水,付出了無數的心血和努力,但是他們得到了孩子的愛和尊重,這是他們作為老師最大的價值了,最起碼他們自己這樣認為的。在《守住自己的良心》中,孫明槐老師的“沒有愧對教師這一稱號,沒有愧對任何一個我所教過的學生”“憑良心認真對待我的職業,而且我認為講良心就是做好本職工作”這些話深深的震撼了我。現在一談起教育就是“觀念”“思想”“智慧”“模式”這些字眼,而真正決定我們教育品質的首先就是像孫老師一而再再而三提到的良知。做教育就是做良知,可以這樣說孫老師就是就是教育良知的化身。

而郭繼紅老師則是另一種老師的代表。她最初踏上講臺的時候,由於天時地利的原因,她一帆風順,捷報頻傳,各種榮譽接踵而至。但是隨著教學改革的進行,生源的改變,她似乎一下子變得不適應了,不知道該怎麼去教書了,那麼多的榮譽和經驗根本解決不了遇到的新難題,在《永遠在飛翔》這篇教育敘事中,郭老師詳細的講了自己遇到這些新問題時的痛苦心情,尤其可貴的是郭老師並沒有被這些困難嚇退,她沒有止步,而是在痛苦中蛻變,在迷茫中反思,在實踐中探索,積極投身到課堂改革的實踐中,終於郭老師和同事們一起以“民主課堂的實踐與研究”為載體,在語文高效課堂的探索中更上了一層樓。郭老師不懼困難,勇於超越自己,不被功名所累,舒展自己輕盈的理想翅膀,拍打著事業的藍天,她永遠在飛翔,永遠在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