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面紗讀後感3篇 “掀起面紗,發現真相——《面紗》讀後感”

《面紗》是一篇描寫女子被壓迫的故事,通過文筆優美細膩的描述,讓人深刻感受到女性在男權社會下的無助和困境。該作品既是對封建禮教的批判,也引發了對當代女性自我意識和解放的思考。

面紗讀後感3篇 “掀起面紗,發現真相——《面紗》讀後感”

第1篇

談起外國文學名著的女性,腦海裡浮現的就是《亂世佳人》裡的斯嘉麗,她和《面紗》中的凱蒂一樣,不滿當下,沒有辦法接受平凡的日子如流水般逝去,於是做了一系列掙扎,總是有意無意地去傷害那些愛我們的人,斯嘉麗是我在所有小說、影視當中最喜歡的一個女性角色,她自私、任性、庸俗,她有著我們普通人擁有的一切缺點,但是又那麼獨立、勇敢、嚮往自由。影片中有一幕鏡頭讓我非常動容,父親對斯嘉麗說:“終有一天你會感受到對這片土地的熱愛。”斯嘉麗仰著頭,眼神中充滿不解,此時電影的氛圍已經非常寂靜,四周的黯淡將影片切換到了下一個鏡頭,但是背影卻讓我久久不能遺忘。

凱蒂和斯嘉麗的共同之處,在於不管她們的人格有多惡劣,內心有多醜陋,總會有那麼個人去欣賞她們的一切。

沃特·費恩 對凱蒂說:“ 我對你根本沒抱幻想。我知道你愚蠢,輕佻,頭腦空虛,然而我愛你。我知道你的企圖、你的理想,你的勢利,庸俗,然而我愛你。我知道你是個二流貨色,然而我愛你。 ”瑞德也對斯嘉麗說:“ 我愛你即使你是魔鬼,我愛你願意和你一起下地獄,但我希望你也有那麼點愛我 。”我想,愛在開始是喜歡,是單純地想對對方好,想把自己擁有的都給你,而到後來,愛變成了猜忌,愛不再純碎,愛摻雜了太多不甘,於是變成了計較與不值,但是越過種種矛盾 之後,才明白愛是不受控制的,即便控制得了感情也控制不了思念。人和人的相處總有一個層層遞進的過程,從開始到後來也免不了內心的掙扎,以前上課的時候,文學老師樂此不疲地給我們介紹紅樓夢,他對我們分析黛玉與寶玉的情感變化,大意是這樣的:“人類情感的發展在於矛盾的一步步衝擊。”確實,我們常常抱怨對方,抱怨帶來了矛盾,但是越過矛盾之後,總會對自我更加清晰。

?面紗》和《亂世佳人》的結局如出一轍,沃特·費恩的離去讓凱蒂真真明白了生活的意義,在霍亂中,總有一些偉大而溫暖的人,他們放棄了一切在凱蒂看來難以割捨的東西,而讓他們為之投入的是什麼?生活像一個他們情願揹負的十字架,在他們心裡始終期待最終的死亡將他們引向永恆。唯一能使他們從這個嫌惡的世界中解脫出來的就是縱使世事紛亂,人們依舊不斷創造出來美的事物,其中最為豐饒的美,就是人們美麗的生活。所以,《面紗》表面上是沃特·費恩與凱蒂的情感線,實際上是凱蒂的.自我救贖。

而《亂世佳人》的結尾,德瑞下定決心離開斯嘉麗,斯嘉麗苦苦挽留,但還是改變不了既定的事實。愛斯嘉麗是一件非常累的事情,他愛斯嘉麗,可是卻在斯嘉麗身上得不到任何的迴應,所以他後來把所有的愛都傾注在女兒身上,在女兒死後,德瑞的精神支柱也倒塌了。離開成了必然,斯嘉麗的覺悟來得太晚,在德瑞決定離開後斯嘉麗才對他表達自己的愛意。影片的最後一個畫面定格在斯嘉麗身上,她失去了一切,但她還沒有放棄,她知道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小說雖然高於生活卻源於生活,不管是《面紗》還是《亂世佳人》,女性對情感的追求是亙古不變的話題,所以,保持自我,勇敢去愛值得我們愛的人。

面紗讀後感3篇 “掀起面紗,發現真相——《面紗》讀後感” 第2張

第2篇

整個小說對心理活動和對話的描寫非常豐富,作為從來都覺得除了描寫說話外,其他都是干擾資訊的人,我第一次看到人物心理活動是多麼重要。

從小說字面上看,我第一感覺是:女主凱蒂真的太無情無義了,太傻了。即使對於女性的解放我一直持有無條件支援的態度,而面對書中為了地位為了慾望而嫁給丈夫又背叛丈夫的她,我感到深深的厭惡,但又不得不想,這不就是許許多多婚姻的現狀嗎?

第二眼的感覺,為何男主會愛上女主,為什麼女主又無比確定自己愛查理而不愛丈夫。我不知道愛情是什麼,顯然主人翁的愛情觀讓我找到了最極致的愛的模樣。

“我從來都無法得知,人們是究竟為什麼會愛上另一個人,我猜也許我們的心上都有一個缺口,它是個空洞,呼呼的往靈魂裡灌著刺骨的寒風,所以我們急切的需要一個正好形狀的心來填上它,就算你是太陽一樣完美的正圓形,可是我心裡的缺口,或許卻恰恰是個歪歪扭扭的鋸齒形,所以你填不了。”對啊,愛就是緣分,是幾百世的回眸才換來的今生相守。我如今才想起,曾經我對朋友是多麼殘忍,程度不比凱蒂的低。我因為自己不想繼續對一位好朋友帶過去傷害,主動寫紙條提出要做普通朋友,而那位朋友卻在一個大雨傾盆的日子在操場上頂著於奔跑。我不知道怎麼形容自己在宿舍見到她蜷縮在床上的心情,我的心異常冷靜,像是雨下在了我的心底裡。她在不久後的聖誕節遞給我一張明信片,上面寫著一句話“每一個朋友都是不可替代的。”如今想起來,覺得,喜歡一個人就如同這樣,沒有選擇,一個人彌補的`是心靈的一個空缺,而心裡的每一個空缺都各不相同,所以心裡的空缺,不能有另一個代替,那麼愛就成了獨特的,奇妙的和神奇的。

“你會因為受到無情的傷害而停止愛一個人嗎?”人之所以為人,也許就是這點愛吧!因為一個人,我們永遠不會停止我們愛的腳步。我所能想到男主執意要去霍亂村的原因只有一個吧:即使我死了,我也要證明我愛你,我也要讓你感受到我愛你,永遠讓你記得我愛你。

而凱蒂呢?在最貧乏的時期,凱蒂的母愛本性開始展現,而對查理的愛,卻是如此固執。不論對凱蒂還是男主來說,這句話――“你會因為受到無情的傷害而停止愛一個人嗎?”都非常準確地展現他們共同的特徵。

兩個都深愛的人,結為夫妻,可深愛的卻不是彼此,這個事實永遠無法改變。

我想,愛,不僅僅只是有情人終成眷屬,還有的是芸芸眾生他們所無法擁抱的愛。愛不是成全,而是不顧一切;愛不是順從,而是包容;愛不是合適,而是命中註定;愛不是道德,而是本能。

最後想起了,父親對女兒說的話“結婚,不是因為年齡大了,社會壓力,周圍人壓力大,才努力去找物件過日子,而是真的愛到不得不結婚,結婚在彼此間呼之欲出,那才是最幸福的,也是我最想看到的。”

第3篇

名門出身的大家閨秀凱蒂有著上流人士身上的愛慕虛榮,太過挑剔而成了“剩女”,只好嫁給了不善言辭、善良的細菌學家瓦爾特,但是沉默的丈夫滿足不了生性活潑的她,她就與唐生廝混在一起。

即便被瓦爾特發現,凱蒂依然相信她的愛情能夠為她抵擋一切,只要有查理在,什麼都無所謂,這就是她的愛,她的命。當查理說出“男人愛你時說的話不能字字較真啊。一個人可能深深愛著一個女人,但並不想跟她共度餘生”時,凱蒂絕望了。

只能隨丈夫來到霍亂肆意的中國小鎮湄潭府。在這裡她從查理和他的無情,霍亂和那些垂死的人們,修女們,還有那個滑稽的酒鬼沃丁頓身上體會到了人生,體會到了除了愛情之外生命的意義。她在這裡“徹底”地放下了對查理——這個道貌岸然、冠冕堂皇的男人的感情。

她懷孕,卻不願意告訴丈夫這孩子是他的,這成為了壓倒駱駝最後的稻草,丈夫死於霍亂,沒有人知道是不是他拿自己做實驗的自殺行為。

所以他在死的時候沒有說一句溫暖的彌留之言,而是說了句“死的卻是一隻狗”(哥爾德斯密斯《輓歌》的最後一行詩句),而凱蒂也知道,他是心碎而死。沒有人知道凱蒂算不算是凶手。

後來,凱蒂回到自己的'家,母親已去世,父親終於可以不再受妻子的掌控,去追尋自己喜歡的事物。這時的凱蒂也已經成熟許多,我相信她會是一個優秀的母親。

1、親情之間的面紗。兢兢業業工作的父親對於妻子和女兒來說只是一個搖錢樹,供給一家人的生活開支。他們之前的愛幾乎為零,只是為了各自的生活。這一家四口之後隔了面紗。

2、愛情之間的面紗。凱蒂不愛瓦爾特,只是為了不落後於妹妹多麗絲,瓦爾特是愛凱蒂的。但是之後發現了美麗活潑的妻子對她不忠,敗絮其中,這讓他憤怒和怨恨。他們之間隔了一層面紗。

3、凱蒂和唐生之間稱不上愛情,只是可悲的凱蒂的自作多情,唐生只把她看作可有可無的情人罷了,他們直接終究是有面紗在的。

你知道,我的好孩子,人無法從勞作或愉悅中得到安寧,也無法在現實世界或修道院裡得到安寧,只能在自己的靈魂中找到安寧。

美貌是上帝賜予的禮物,最稀少最珍貴的禮物,如果我們有幸能夠擁有美貌,那就應當感恩,如果我們沒有美貌,那就應當感恩擁有美貌的人給我們帶來的愉悅。”

贏得人心的方法只有一種,那就是讓自己變成值得別人愛的人。

“道,就是路和行路人。那是一條永恆之路,萬物都行走在其間,但道生於無,因為道本身也是物。道是有也是無。道生萬物,萬物皆循其道,萬物復歸於道。道是形卻無稜角,是聲音但不為耳朵聽見,有形象但無形狀。道是一張巨大的網,網眼如海洋,卻恢恢不漏。道是萬物的避難所。道不在任何地方,可是你不用探窗戶就能看見它。不管它願意與否,它都教會你萬事行事的法則,然後任它們自由發展。依循道,謙卑的人能保全自己,駝背的人可以變得挺拔。失敗是成功的奠基石,而成功潛藏著失敗。但是有誰能知道兩者何時交替。追尋和善的人會平順如孩童。平和能使攻者獲勝,防者安身。征服自己的人是最強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