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三觀讀後感9篇 "洞察人心!三觀讀後感"

在這個資訊氾濫、價值觀多元的時代,我們每個人都需要有一顆明亮的“三觀”之心。作為公文網站地編輯,我們深知讀後感對於培養良好的三觀意識的重要性。在接下來的文章中,我們將通過分享各類公文的讀後感,引領大家審視和探索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從而更好地面對挑戰和成長。一起來品味這些公文背後的智慧吧!

三觀讀後感9篇

第1篇

餘華的《許三觀賣血記》,是通過對主人公許三觀一生悲劇的人生經歷來折射出那個年代的生存環境。

小說一共寫到許三觀賣血十一次。第一次賣血是為了娶許玉蘭,反映出來的其實是當時的貧窮和愚昧;第二次賣血是因為一樂打傷了方鐵匠的兒子,用來還錢給方家大兒子療傷,也是貧窮和人物內心麻木的一面的反映;第三次賣血是為了“報答”林芬芳,因為自己強_了她,似乎是有一種對許玉蘭的報復心理在裡面;第四次賣血是因為大躍進帶來的災難,僅僅為了帶兒子們去吃麵,為了吃飽肚子,反映的是大躍進的惡果;第五、六次賣血是為了兒子的前途,讓用來討好兒子的隊長,個人認為是自身的貧困和_影響,以及階級的分化;第七到第十次賣血,是為了治一樂的病,同樣是因為貧窮,不得已而為之,雖然,一樂不是自己的親生兒子,這裡將許三觀這一普通的底層人物推向了人性的點。

最後一次賣血是故事的高潮,前面十次賣血,都是為生活所迫,然而最後一次賣血,真的是為了一頓炒豬肝和那點黃酒麼?其實不是的。關於這一點,有很多種認識,許三觀一生都在為生活所迫,那個特定的環境裡面,一直都是身不由己。從他結婚後到最後一章為止,他都沒有為自己賣過一次血。生活的困苦使他飽受折磨,倍感煎熬。最後的一次,或許是悲劇的一種迴歸,是人精神麻木,愚昧的體現,是社會對人影響的體現。

主人公許三觀本就是一個矛盾的複合體。從他身上折射出的是那個時代的一段歷史。許三觀的生活艱苦,不是他一個人的艱苦,是當時社會底層的勞動人民的生活艱苦的一種典型體現。也體現出作者對百姓疾苦的關心。

就全篇來看,小說的寫作手法並不是很細膩的那種型別,語言貼近生活,短句較多,生活化語言較多。一些細節描寫也是相當的出色,如最後許三觀老了,血頭不要他的血了,他‘“許三觀開始哭了,他敞開胸口的衣服走過去,讓風呼呼地吹在他的臉上,吹在他的胸口;讓混濁的眼淚湧出眼眶,沿著兩側的臉頰刷刷地流,流到了脖子裡,流到了胸口上,他抬起手去擦了擦,眼淚又流到了他的手上,在他的手掌上流,也在他的手背上流。他的腳在往前走,他的眼淚在往下流。他許三觀賣血記讀後感1000字的頭抬著。他的胸也挺著,他的腿邁出去時堅強有力,他的胳膊甩動時也是毫不遲疑,可是他臉上充滿了悲傷。他的淚水在他臉上縱橫交錯地流,就像雨水打在窗玻璃上,就像裂縫爬上炔要破碎的碗,就像蓬勃生長出去的樹枝,就像渠水流進了田地,就像街道佈滿了城鎮,淚水在他臉上織成了一張網。”這一段描寫將許三觀的傷痛描寫到讀者的內心深處。又如最後許三觀連續要三份炒豬肝的描寫,體現了主人公簡單的生活願望,他從來沒有過過什麼好日子,動不動就要為家裡的災禍去賣血,最後只想美美的吃一頓,而已。

雖然也有一些少兒不宜的內容,但是總體上來看本書還是很有價值的。至少證明了餘華作為一個成功的作家,心裡裝的,是天下。

三觀讀後感9篇

第2篇

餘華,作家,其作品在國內乃至國際都獲得了不少獎項,贏得了高度的評價和讚揚。假期裡我讀了他的《許三觀賣血記》一書,感覺受益匪淺。

該書講的是一個在中國的大歷史事件背景下,一個普通的工人階級通過賣血勉強維持生計的故事。故事以主人公許三觀結婚前和結婚後,尤其是結婚後的生活為線索,講述了他悲喜交加的一生。

年輕時的許三觀在看望他的親戚時知道了一種說法:在農村只有賣血的人身體才好,才能討到媳婦。於是他在回城的路上加入了兩個正要去醫院賣血的農民的隊伍,開始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次賣血。就這樣,他被這種不科學的說法主宰了,開始了他結婚生子以及繼續賣血的生活……繼而,許三觀一家充當了展示公共情感的舞臺。他們哭鬧,爭吵,甚至在眾目睽睽之下調情示愛。就像許三觀的妻子拆了又織成線衣的手套那樣,這些人物似乎也被拆了又裝好,紋路和針腳絲絲可見。但是,他們沒有什麼私人經驗可言,而是不得不將內心以及他們的卑鄙、殘忍等都展示在人們面前。許三觀有一個脾氣反覆無常的妻子,並且還因為有三個兒子而感到自豪不已。然而,三個孩子的水平參差不齊,並且總是給許三觀惹是生非。

在書中,雖然血液買賣是一種該死的貿易,但卻拯救了許三觀的家庭和他自己的尊嚴,等許三觀已經不是真的需要錢時,許三觀卻因此獲得了自己的自由意志,在他看來,自己已經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

通過閱讀本書,我從中大致看出了中國人民走過的歷史程序:從大躍進到文化_,人們通過奮鬥過上了好日子,講述了當時中國社會的狀況以及它的興衰變化。但其還有更深層次的用意,細細品味和剖析會發現,這本書還帶有極大地粉刺意味。比如,在我們已經熟悉了的奇特的故事中,一個人賣影子,一個人賣笑。但別停下沉思:那些人在那兒究竟都賣了些什麼?許三觀作為一個絲廠的送繭工給我們帶來了沉思。許三觀賣得只是他自己的血,是因為他想吃“豬肝”和喝“黃酒”嗎?是為了解救一個病重的年輕人嗎?是為了保護自己在艱難時期的一點點自由嗎?答案不見得是,從這些問題中我們還能看出來,小說主人公許三觀在面對生活的絕境時,為繼續求生存所表現出來的頑強意志以及在過去中國社會體制中的混亂。在那種體制下,個體被完全泯滅了。再比如,在書中有這麼一段話:“身子骨結實的人都去賣血,賣一次血能掙三十五塊錢呢,在地裡幹半年的活也才掙那麼多……”這話看似貪婪,但是在現在的社會角度去看,未免會感到很冷淡,這也是一種嘲諷。

看了這本書會感到許三觀賣血是為了娶親,是為了救治重病的兒子,是為了鄭重款待以為是的貴客,是為了贖回抵押了的物件,是為了不被餓死,是為了生存。但是最終,還是為了愛和可笑的尊嚴。

?許三觀賣血記》寫法高明,情結清晰,易於理解。所有故事都是以一種明確的節奏到來,情結片段全部鋪展開來,水到渠成,人物關係、矛盾順理成章的呈現在我的面前,絲毫沒有拐彎抹角、矯情的感覺。看完本書後,我感觸頗深,收穫巨多。

第3篇

炎炎的暑假天,百無聊賴,讀書,成了我的消遣。在炎熱的天氣裡,讀上一本好書,會讓你的心,如清泉洗滌過一樣,清澈涼快,融入書中的你,會忘卻天氣帶給你的煩躁。

?許三觀賣血記》是我這個暑假裡讀的第一部好書,正如人們評價它一樣:這是一部精妙絕倫的小說,是外表樸實簡潔和內涵意蘊深遠的完美結合。

賣血,這在我們看來,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血,是我們人生的支柱,在我們人體內流著,支援著我們的生命活動,好端端的,為什麼要賣呢?難道不怕送命嗎?但是,在許三觀看來,這並不是一件壞事,因為通過賣血,他可以娶妻生子;通過賣血,他可以讓全家在鬧饑荒時吃上一頓好飯;通過賣血,他可以為兒子謀得好工作;通過賣血,他可以救活兒子的命賣血,似乎是他一生中不可缺少的“救星”,在他面臨所有困難的時候,他只要到醫院裡賣上自己的血,便可以順利地度過難關,他感謝賣血帶給他的“幸福”。你會認為,一個過著幸福生活的人,會去賣血,來殘害自己的身體嗎?不會。所以許三觀賣血,也是迫不得已的,他要撐起一家五口,要讓家人過上至少溫飽的日子,他必須這樣做。而親情,就是他的動力。正是這一次次的付出,一份份的親情,使許三觀的困難都迎刃而解,而且迎來了幸福之光。

第4篇

又是一個陰雨天,閒來無事,一口氣讀完了書架裡的《許三觀賣血記》,兩天前花了四元買下了這本電子書。很久沒讀餘華的書了,但他的作品總是有一種神奇的魔力,讓人不讀到最後不罷休。文章筆調詼諧,荒誕,看著看著會不經意間笑起來,但同時又讓人覺得心情沉重,戳中淚點。

馬提亞爾說:回憶過去的生活,無異於再活一次。寫作和閱讀其實都是在敲響回憶之門,或者說都是為了再活一次。

相較於《活著》中,富貴悲慘的一生,許三觀是幸運的。同樣是小人物,但他一生的起起落落,都是跟賣血有關。

為了娶妻,為了抵債,為了款待隊長,為了救一樂的命,為了讓全家吃上一頓麵條,為了生存,許三觀一次又一次地走上了賣血的路。

賣血前抓一把鹽,瘋狂喝八碗水,說這樣人身上的血就會變多了;賣血後,去店裡,點上“一盤炒豬肝,二兩黃酒,黃酒要溫一溫。”

三個孩子裡,他最喜歡的是一樂。但偏偏,一樂不是他的親生孩子。當一樂砸破了其他孩子的頭時,許三觀說,我不是他的父親,你去找何小勇要錢吧。讀後感.那時,我以為許三觀是自私的。但他不過是刀子嘴豆腐心,他對於一樂的愛是無私的。當一樂患上了肝炎,他一路賣血,一路到上海。人們說,血要三個月才能賣一次,但他十天裡賣了三次,並且差點因為賣血而死掉。跨越血緣的愛,人性本來便是溫柔的啊。

如果不是生活所迫,誰又會去走賣血這條路呢?他又如何不害怕死亡呢?

萬幸的是,結局是好的,故事沒有照著我以為的悲劇去走,沒有華麗的文字,但卻是這種樸實感,真實,並且動人。

年邁時,當許三觀因為想吃豬肝再次踏入那裡的時候,別人卻說,他的血老了,沒有人會需要這樣的血了。此刻的他哭的像個孩子,內心也崩潰了,因為他的血,救過命啊......

一本值得二刷的書,一篇零零散散的書評,寫於這個雨天。

第5篇

“可能嗎,我,雅可布—阿爾曼蘇爾的一個臣民,會像玫瑰和亞里士多德一樣死去?”不過這本《許三觀賣血記》中的主角許三觀,他可能頭腦簡單得以至於一輩子也概括不出這樣的一句話來,他根本不明白活著是為了什麼,他只是安於現狀,只求平文度日。世界上從不乏有這樣的人,沒有方向,不知道未來的輪廓,也看不清此刻的邊緣。許三觀就是這樣的一個,一點一滴的小事組成了這樣平凡的生命。

讀完這本書,感覺許三觀是充滿矛盾的。許三觀在這三個兒子裡最喜歡一樂,後來卻對一樂的臉就是一巴掌,說:“小雜種,你爹欺負了我,你還想欺負我兒子。”而最後卻又不願把一樂送還給一樂親爹何小勇。如此矛盾,既然都知道自己做了“烏龜”,卻還心甘情願地繼續做下去,為什麼,我想是因為他還善良,他也拼命想找一個理由說服自己,讓自己能心甘情願地接受這個同自己沒有血緣關係的一樂。而到最後,他發現沒有什麼理由,何小勇就是不認一樂這個親兒子,他也做不了一樂的親爹,然而道理在感情面前不堪一擊,終於,他摸了一把自己的血,把菜刀一扔,拉起一樂的手說:“一樂,我們回家去。”那一刻,我為之動容,再平凡的生命,有了感情,也變得高尚起來了。

說到平凡,不得不說說;另外一個人物,許三觀的妻子徐玉蘭。許三觀讓我感動,而徐玉蘭給了我更多的思考。徐玉蘭當初是不想嫁給許三觀的,而許三觀對她親爹說了一番話,徐玉蘭就被輕易地嫁出去了,而令人驚歎的是,徐玉蘭並沒有做多少反抗,只是去找過自己當時喜歡的人何小勇後,明白何小勇拒絕幫忙,只是輕描淡寫說了一句話:“那我只好去嫁給許三觀了。”這說明了什麼?說明了那時候女性還是備受歧視的,自己的命運自己卻做不了主.她被嫁給許三觀時甚至並不瞭解他是一個怎樣的人,她的觀念裡只有三從四德,服從父親的安排,聽丈夫的話,她不明白幸福究竟是什麼,更沒想過如何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這是一種悲哀,在那個時代,許玉蘭可以說是當時社會整體女性的縮影,沒有地位,天天只是柴米油鹽醬醋茶,算計著如何過日子,甚至被丈夫踢來打去卻也不說一句話,這是何等的悲哀!我只能在心裡默默地替許玉蘭吶喊替那麼多年來沒有受過尊重的女性鳴不平,她們的生命中缺少了多少東西!

這本小說並不是單純地描寫了生命的平凡,它更是濃縮了一個時代,一箇中國人備受苦難的時代,那個時代在我們看來並不真切,因為我們並沒有親身經歷過那種苦難,感覺離我們很遙遠,我們只有從書中的故事裡想象那錯誤的思想導致的那場悲慘的歲月。許玉蘭被,她根本不知道她的根本原因,只是以為她犯了“生活錯誤”,就應該被這樣懲罰。其實那些的革命群眾也不見得明白的意義,他們說為了找一個妓女,已經費了三天時間了,現在離大會召開只有半小時,他們終於找到了。看起開像小孩子玩過家家,找齊了人遊戲才可以開始,這樣的本身就是一個錯誤,除了給別人帶來難以承受的精神折磨外,意義何在?“毛主席說話了,毛主席每天都在說話。”“毛主席來到天安門城樓上,他舉起右手向西一揮,對千百萬的學生說……”“毛主席坐在書房的沙發上說,身邊只留一個。”歷史的錯誤是不能改變的,我們只能以史為鑑,認清歷史,客觀公平地評價這件由國家領導人的錯誤思想而引發的悲劇,並祈禱這樣的事情不再發生。

還有就是溫情,一群平凡的小人物幹不成什麼大事,那麼在背後支撐他們的大概就是一些小小的溫情了。許三觀在許玉蘭被時給她送飯,卻在米飯下面藏了很多塊紅燒肉,這使我相信他們之間還是有感情的,雖說結婚時草率了一些,十多年來卻也過得幸福。災荒的時候,許三觀用嘴給每個人“炒”了一道菜,最後還半開玩笑半認真地說:“今天我過生日,大家都來嚐嚐我的爆炒豬肝吧。”雖說是苦中作樂,他的樂觀也讓人感動。還有許三觀先對許玉蘭說,想讓一樂把何小勇的魂喊回來,就先從他的屍體上過去,之後卻對一樂說:“一樂,走吧。一樂,聽我的話,去把何小勇飛走的魂喊回來。一樂,你快走。”這小小的口是心非透露著許三觀的善良與溫情。最讓我感動的是許玉蘭的一段話:“我在外面受這麼多罪,回到家裡只有你對我好,我腳站腫了,你倒熱水給我燙腳,我回來晚了,你怕飯菜涼了,就焐在被窩裡,我站在街上,送飯送水的也是你。許三觀,你只要對我好,我就什麼也不怕了。”轟轟烈烈的愛情不是人人都能有的,但對於這樣平凡的人們來說,能有一份細水長流的幸福就很讓人感動了。這些溫情如細小的雪花,可以輕易滲進心裡,給人帶來最美好的感動。

最後回到這篇讀書報告的題目上來《平凡的生命》,書中描寫的一個個人物微小卻又獨具特色,李血頭和二樂隊長的刻畫顯得尤為生動,向讀者展示了貪心,不知足,充滿私慾的人物形象,也有阿方和根龍這樣樸實無華的農民,更有許三觀這樣沒有夢想,安於現狀,卻也心安理得過日子的小市民、。每個人的生命卻是獨一無二的,平凡,但卻不同,卑微而又強大,平凡的生命,不平凡的歷程,一切都在《許三觀賣血記》中慢慢沉澱……

?許三觀賣血記》有一股溫情在默默流淌,散遍全身,化作眼淚,觸動了我心中最柔軟的部分。這是一個關於丈夫和父親的最圓滿的夢。

?許三觀賣血記》這本小說,餘華並沒有用很多華麗的詞語,或許那些華麗的詞放在許三觀這樣一個平凡的小人物身上也有些不合適吧!他只是把時間線拉得很長,圍繞著許三觀一次次賣血的經歷寫出了許三觀艱難的一生,沒有絢麗的情節,只有一個簡單的故事和許三觀傳奇的一生。

是的,許三觀的一生可以說是傳奇的一生,經歷了那麼多次的賣血都可以讓他享有花甲,這也實在是他的命。他的人生取向就是為了——安慰生活,寧願賣血。他只是按照一種習慣了的生存方式盲目地生活,面對生活中不時從天而降的災難,沒有避讓、選擇;對自己的艱難處境,沒有抱怨、抗爭,更沒有企盼和希望,只是靠本能在生活的泥沼中撲騰。他沒有思考過災難緣何而來,沒有思考過災難背後深層的社會現狀,對災難只剩下無奈的屈從和麻木。在很長的一段歷史時期,賣血被認為是一種缺乏尊嚴的行為,但是許三觀的每一次賣血,都是他的生命和別人的生命融合的過程,所以你能感覺到他身邊的人,他圈子裡的人,都是他生命的一部分。這才是生活,這才是有感情的生活。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炒豬肝和溫熱的黃酒。前半部分是詼諧幽默的,時而蹙眉,時而忍俊不禁,雖然有點像鄉村愛情式的家庭鬧劇。一個總坐在門檻口無遮攔抱怨的“大喇叭”,一個自尊心極強卻做了十三年“烏龜”的送繭工,人性都是不完美的。雖然時,常談吐粗俗不堪,但仍是刀子嘴豆腐心,本性是質樸善良的。文化背景雖然沒有《活著》那麼濃厚,也沒有它那麼沉重,但卻以詼諧生動的語言快節奏巧妙的描述了中國現代史初期的發展變化歷程,使讀者很快全身心的投入其中——走進那個社會。全書運用隱隱的諷刺手法,講述著人性、生活與希望。苦難面前,小人物總是渺小的。我很喜歡也憐憫一樂這孩子。他不該承受那麼多的…從文革批鬥到一樂生病,我心情一直都是沉重的,甚至眼噙熱淚,總在嘆息。慶幸山河依舊,故人仍在。至於結尾,許三觀像是一個老小孩,哭訴著不再肩負“使命”的失望與感傷,有些可笑,也可愛。一生中何止闖“三關”,還好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

許三觀這樣一個社會底層的小人物,愛憎分明,卻有一顆溫柔的心,更是有著那種包容一切的大愛。

這本書帶給我的十分之一的感動。但是想想也沒什麼,讀一本書,重要的是它已經帶給了我那麼多的感動,讓我看到那麼多小人物的正直和善良,以及在那個貧苦的年代人們心中也一直保留的一份善意與堅強,讓我相信世間始終存在著許多美好。但是這本書所帶來的感動和思考卻沒有停止,一部好的作品就是這麼真實的反映生活和社會,儘管這種記憶屬於一代人,但是人物背後的人性和本質卻還在繼續鮮活的存在著,一個小人物的坎坷命運和與命運頑固鬥爭的背後作者想要表達的一種對社會的思考,這一沉重的思考也將會在文壇上永遠的。

書的名字叫做《許三觀賣血記》,故事是以許三觀賣血而展開的。拿到這本書的時候,那紅與黑映入眼簾,這不禁讓我產生疑問,這到底是一本什麼樣的書?它又講述了怎樣的故事?

文化大革命。“許三觀說:‘你知道嗎?為什麼工廠停工了,商店關門了,學校不上課,你也用不著去炸油條了?為什麼有人被吊在了樹上,有人被關進了牛棚,有人被活活打死?你知道嗎?為什麼毛主席一說話,就有人把他的話變成了歌,就有人把他的話刷到了牆上、刷到了地上……因為文化大革命來啦……”在林彪、江青等人的煽動下,各地造反派到處揪鬥“走資派”“反動學術權威”和“牛鬼蛇神”,許多人慘遭批鬥,抄家和殘酷的人身迫害。工廠、學校正常的生產學習停頓下來,社會秩序遭到嚴重破壞。許玉蘭被批鬥,被剃成陰陽頭,隨隨便便一張字報就可能置人於死地。我們雖沒有經歷過,但能感到那是一場巨大的災難,個人崇拜極其嚴重。

愛情。許玉蘭和許三觀的愛情是非常有戲劇性的。兩人都不認識,卻因許三觀用小籠包子、餛飩、話梅、糖果、西瓜和不正宗的“傳宗接代”讓許玉蘭嫁給了他。當許三觀為了讓妻子吃上一碗陽春麵而去賣了血,給妻子送飯,把肉藏在米飯下面都能看出他們之間堅貞的愛情。這種淳樸的愛讓我感動。

饑荒。許三觀一家人因饑荒而每天只喝兩次玉米稀粥,別的時間就躺在床上一動不動的睡覺。“你們真是越來越笨了,連甜的味道都不知道了。”可見其生活之艱苦,在我們這個生活富裕的年代,人們還浪費糧食,殊不知,在那個年代,能吃一碗麵,能吃一頓飽飯已經是很奢侈的了。當許三觀把多的一碗粥分給三個兒子時,可以看出濃濃的父愛·。

許三觀。這本書講了許三觀近四十年的故事,這四十年間遭遇了許許多多的苦難。使我印象最深的是兩個地方。一是當何小勇生死攸關的時候,許三觀對一樂說:“一樂,你記住我今天說的話,做人要有良心,我也不要你以後報答我什麼,只要你以後對我,就像我對我四叔一樣,我就心滿意足了。等我老了,死了,你想起我養過你,心裡難受一下,掉幾顆眼淚出來,我就很高興了……”看到這裡,我認為這正是對他內心的寫照,他完全可以對一樂不負責任,但又養了一樂這麼多年,最終他所要的僅僅是一份情而已。二是當一樂患肺炎病重的時候,許三觀不顧生命賣了一碗又一碗的血,還差點因此丟了性命。這種父愛已超出了所有,他教導孩子正確做人,學會堅強。

讀完這本書,書中的一點一滴都已深深印入我的腦海,對人性的批判,對正義的讚美,讓我堅信好人有好報。付出不求回報的精神值得我們去讚揚。我希望人們可以永遠保持一顆善良的心。把“做人要有良心”和“人命關天”這幾個字放在心頭,做一個正義的人。常對生活保持樂觀、熱情,不對困難、挫折低頭,相信陽光總在風雨後,一定會有彩虹。用自己心中的愛去感染他人,多幫助需要幫助的人,讓愛傳遞下去。正如中文版自序所寫:這本書表達了作者對長度的迷戀,一條道路,一條河流,一條雨後的彩虹,一個綿延不絕的回憶,一首有始無終的民歌,一個人的一生。這一切猶如盤起來的一捆繩子,被敘述慢慢拉出去,拉到了路的盡頭……

我出生在和平的時代,社會一直在進步。也許,我還不知道何為苦難,於此而言,我是幸運的。看,那是許三觀,一位普普通通的工人,滿臉堆積的皺紋寫滿了生活的疾苦,生活在一個艱苦的革命時代,對於這樣一個小人物來說,實屬不幸。

我的腦海中至今仍回憶著許三觀第一次賣血時的情景:一行三人走在路上,三觀對這一切都是好奇的,瞧著他們肩上挑的擔子,望著他們腰裡別的大碗,對此,他一頭霧水,全然不知各自的用途。他只是木訥的跟著阿方和根龍,仿著他們的動作乃至一言一行都學得分毫不差。詼諧的言語無不流露出三觀的孩子性格,也許他只是初涉世事罷了。對了,他也是剛剛初嘗父亡之痛的“小大人”啊!而三觀表現出的木訥,我想更多是對經歷過的苦難的麻木。當苦難成為慣性,思想就會麻木,許三觀處於其中,卻難以知曉苦痛,實為可悲可嘆。

當我看到三觀拿著賣血的錢去“請”許玉蘭時,內心不由發出一陣冷笑,我曾想著:三觀的血錢定會白白浪費掉,這個娶許玉蘭的想法也不過是個荒謬的夢罷了。然而,令人驚異的是,當許三觀提著一瓶黃酒和一條香菸上門提親時,僅僅憑著幾條荒謬的不能再荒謬的理由,便成功拆散了在當時看來天生一對的何小勇、許玉蘭。著實荒唐,我曾為許何之戀而惋惜,也曾怒罵許三觀這個“混蛋”。就此,一段沒有任何感情的婚姻就此開始。我至今仍在回想那位老丈人為何會同意這段戀情,或許僅僅是為了物質的需求。當苦難成為慣性,生活的要求僅為那瓶黃酒,一條香菸足矣。為此,不顧一切,著實可憐。

1958年,人民公社所造成經濟困難,三年災害隨之而來,許三觀一家每天喝著在當時看著極為奢求的玉米粥,嚼著無味的野菜。我理解為,這才是真正的苦難,這不僅僅是對身體的折磨,更是對精神的打擊。那天,許玉蘭出乎意料的把糖放在粥中,滿懷希望的讓孩子們猜測,不料,無一人猜出。我感嘆,卻不知緣何。當苦難成為慣性,沒人會思索甜味,只為生活也只能為生活,即便無奈,但也仍被迫“沉浸”其中……

文革開始,當許玉蘭被當做妓女進行批鬥,我曾以為這也許就是那場婚姻的終點,我從不曾想過這份感情迴音苦難走的更近。我腦海中仍然印著這樣的鏡頭:許玉蘭胸前掛著牌子,狼狽地坐在椅子上瘋狂卻又無奈的咀嚼所謂的乾飯,三觀安靜地站在旁邊,當乾飯見底,紅燒肉露在外面,許玉蘭感激地看向許三觀,心中的不滿一掃而光,只留下那份溫情。許三觀談及:你已經掉到水裡了,這世上只有我一個人還想著救你。憑藉這一句話,我已經看到了兩人感情的升溫。當苦難成為慣性,愛隨之昇華,三觀與玉蘭的感情的交織,已經把苦難沖淡,這著實令人感動。

在那個苦難的時代,留下了太多的感動。當許三觀最後一次賣血不成卻反而被人責罵、凌辱時,我為他而抱不平。當許三觀嘴鷗一次走進飯店,桌子上擺滿了炒豬肝和黃酒時,我惋惜於許三觀一生對事的麻木。生活越來越好,人卻憶著苦難,嘆息的背後,又讓我思索,究竟何為苦難?何為人生……

週一一次課間回到教室,就發現一本血紅的書擺在我的桌上,之後得知,這是閱讀課上要求讀的書。

今天已經是週日,我用了一週的時間細細品讀了這本書,感觸萬千。書名是《許三觀賣血記》,整個封面都已殷紅的色調為主,賣血兩字尤其用黑色加重,顯得異常深邃,起初叫我讀這本書,我是拒絕的。但經驗告訴我,要敢於嘗試新東西,因為現在我比較鍾愛的作品,百分之六十當初是牴觸的,接觸後才發現了它們的優秀。

於是,我便粗略地閱讀了四十頁左右,讀完後相當訝異,感覺這本書分明是“毀三觀”,語言和描寫甚至可以說是下流,故事流程令人匪夷所思,根本不符合現實的邏輯,書中人物更是愚昧的可怕。但我認為,一本書能夠正當的出版並詩人翻看至今,閃光點是必不可少的,便決定耐心地細度下去。

仔細讀完,我對這本書的看法便如兩級反轉。我不由得佩服起作者強橫的實力,他成功的把這個故事刻在我的心裡,尤其是許三觀這個人,想必我一生也無法忘記,他複雜的如同兩根捲纏在一起的耳機線,卻又簡單的像一張白紙。

先來談談他的簡單,許三觀這個人沒有夢想,他只是為了活著而活著,他信仰的不是聖光,而是生存,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生活。且不論他在那個年代活得怎樣,至少他現在是“活”不下去的。在當今社會,人們都有追求夢的本能,想升官需要夢想(野心),國家想發展人民需要夢想,就算上個綜藝節目主持人也要問你“你爹夢想是什麼?”,沒有夢想的人就像鹹魚,讓人唾罵。許三觀就是個鹹魚精,我本以為他的結局會很悲慘,可萬萬沒想到,他在特定的年代遇到一群特定的人,最終迎來了特定的happy end。人們都說“熟能生巧”,或許正因為他太過簡單,拋棄了所有隻留下生活,以至於最後支配了生活。

再來談談他的複雜,這個人無疑是矛盾的,從他身上我們能看到許多影子。許三觀真可謂是敢愛敢恨,尤其體現在一樂身上。一樂曾是許三觀最疼愛的兒子,然而許三觀得知一樂不是自己親生的後,他的地位便一落千丈。有一次許三觀在糧災時賣血給家人改善伙食,全家人一起去飯店吃麵條,卻只給一樂吃一個烤紅薯,結果一樂一氣之下四處認爹,誰答應誰就要給他賣麵條。當時我感到許三觀真是沒爹,可誰又能想到,許三觀之後會一個月賣六次血給一樂治病。這時,那種無邊的父愛已經超過了狹隘的血緣。

還有一個地方能夠體現它的矛盾,許玉蘭讓他做了烏龜,他便甩起脾氣,把一家的重擔全壓在許玉蘭身上,而出了林芬芳事件後,他又愧疚的攬起重擔,可見他是一個追求公平的人。然而他這樣的人,在關鍵時刻卻教自己的兒子一樂做人要講良心,去讓一樂幫完全愧對於自己的何小勇喊魂,他的善顯然已經超越了他對公平的渴望與嚮往。

許三觀做了一輩子烏龜,而我卻認為,他是隻“象龜”,曾聽過那句“每一隻象龜心中都有一處溫暖的水坑”,世界上最年長的象龜叫“孤獨的喬治”,它曾住在博物館裡,全館僅此一隻象龜。象龜是有領地意識的動物,他們會認為自己出生的水坑是自己的家,所以喬治千方百計想去追求自己的水坑。終於,在前幾年喬治去世了,屍體是在附近的神祕海域找到的,他逃出了囚籠,卻沒能爬回自己的水坑……許三觀心裡也有一處水坑,也就是他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所以他才會去賣血組成家庭,去賣血拯救家庭。幸運地,他爬進了自己的水坑,在經歷磨難與變故後,他對家庭生活幸福美滿起來。

許三觀向醫院買的是血,賣給我們的,是感悟與成長。

“賣血是為了娶親,是為了救治重病的兒子,是為了鄭重款待貴客,是為了不被餓死,是為了生存。但是最終,還是為了愛和可笑的尊嚴。”封面的這一行字,使我深思,促使我渴望瞭解這本書。

這是一個為生存而不斷賣血的故事,故事發生於解放初的五六十年代,那時主人公——許三觀還是一個青年,他被周圍生活不斷地壓迫,為了生活,他不得不去賣血來維持生活。小說圍繞著賣血的經歷,展開許三觀生活中的瑣瑣事事,體現出一個男人所應當承受的某些責任,或許這正是一種人生的無奈。

在第二十一章中,糧食已經十分緊缺。許三觀為了請一家去飯店吃一頓好吃的,去賣了一次血。“爹,如果我是你的親生兒子,你就會帶我去吃麵條,是不是?”“如果你是我的親生兒子,我最喜歡的就是你。”這段話看得我異常揪心,使我疑惑而痛心,難道養了九年的兒子,只因一句“不是親生的”就可以捨棄多年培養的感情嗎?對於人性的情感的真實性,我第一次產生了懷疑。

所幸的是,在第二十八章,我竟看到了一個父親的偉大和他那比山還高,比海還深的父愛。那時一樂得了肝炎重病住院,需要大量的資金,於是許三觀不顧一切,甚至付出生命,一路從林浦賣血賣到上海。“一個戴著口罩的護士,在許三觀的胳膊上抽出了四百毫升的血以後,看到許三觀搖晃著站起來,他剛剛站直了就倒在了地上……”為了救治兒子的病,他寄託了希望,搭上了性命,看著故事中的人物,我感受到的,竟是許三觀為了救治兒子的頑強信念抵抗了生活的施壓。

作者說:“這是一部關於平等的書”,而我卻感受到了人性的溫情。那個年代的人們,透著一股傻和純真,只因骨子裡僅存著一絲愛,一點情,溫存著人性的溫情,才讓他們戰勝飢寒,打敗窮困,度過那個讓人無法想象的艱苦的歲月。那是一種人性的溫情,是對生命單純的熱愛,是一種活著的態度。

曾讀過餘華的《兄弟》、《活著》,也許是這本書太薄了,也許是這本書的關注度不如前兩本,我忘了這本《許三觀賣血記》。在這個暑假我決定好好讀一讀這本書。

?許三觀賣血記》講述了五六十年代,主人公許三觀從青年到老年的人生經歷,以賣血為線索,將他的一生用瑣碎的小事串聯起來。說到賣血,這個詞對我來說是陌生的,在我的認知裡,只有“獻血”,難道血也可以買嗎?還有他為什麼賣血?初讀小說的我帶著這樣的疑惑,發現血在那時是十分值錢的,許三觀因為好奇心第一次賣血得來了35塊錢,他用這35塊錢和“都姓許”理論娶了許玉蘭回家,而過程卻簡單得令我吃驚,甚至有些荒誕可笑。

許三觀的人生因賣血發生的改變。他第二次賣血因為一樂打了人,第三次賣血是想給林芬芳的補償,第四次賣血因為饑荒,想給全家人改善生活,令我印象深刻是在他們餓得都受不了的時候許三觀說要用嘴給每一個人炒一個菜,寫的很生動也很心酸。第五次賣血是因為請二樂的隊長吃飯。後來好幾次是因為要給一樂治病,明明一樂不是他親生兒子,但他還是拼了命的去賣血。只有最後一次是為了自己想吃炒豬肝喝黃酒,可是他太老了,血頭不要他的血。許三觀擔負著責任,他不僅為自己而活,更是在為他人而活著。

在文中許三觀得知一樂不是親生兒子後總是責罰,甚至打罵一樂,但是在一樂親生父親何小勇出車禍後他還是答應讓一樂去叫魂,這是人性的光輝,這也是人生的矛盾與無奈吧。人物性格的矛盾是小說的亮點,出現於質樸簡單的生活中,隱藏在行雲流水般的故事情節裡,卻蘊含著深遠的意蘊。小說中還有許多矛盾,比如城市與鄉村的矛盾,城裡人和農村人看待賣血的兩種迥然不同的態度。這些矛盾都成為小說的精彩之處,讀完這本小說,總有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卻說不出哪個情節最讓我難忘,只有淡淡的哀傷,淡淡的溫情留存於心,這也許就是餘華作品的魅力所在吧。

?許三觀賣血記》以博大的溫情將遺留在歷史角落的一段歲月一段苦難人生娓娓道來,我們沉醉的是小說的真實,是真實的語言所構成的平白質樸,就是這種感覺,既不沉悶又不冗長,從文字中可以讀到矛盾,讀到溫情,讀到人生的感悟。

第6篇

當我一口氣讀完這本佳作時,心中感慨萬千。受《活著》影響,讀這本書之前,我便想到許三觀最終一定是賣血身亡。但作者餘華這次卻為他安排了一個很好的結局。這本書有對於生命的思考,有時代的印記。歷經大躍進、某、改革開放三個階段,是舊時代的縮影。我認為《許三觀賣血記》雖無《兄弟》般驚濤駭浪,也不如《活著》般深沉,但它卻給人不一般的會心一笑。

他是那個年代的背景裡最平常的小人物,沒有太多文化卻無私善良。在窮困的舊中國,大部分的人只能解決自己的溫飽問題,家中遇難時,他們只能想到賣血,也只能賣血,因為他們什麼都沒有。故事中許三觀賣了八次血,為妻子,為三個兒子,從未想到過自己,精神的折磨,身體的摧殘,一次又一次,許三觀都將困難解決。

許三觀是個真男人,是個好父親。談起一樂,人們都說他長得像妻子許玉蘭的情人何小勇。因為這事,許三觀覺得自己當了“烏龜”,他恨,他惱,他不再喜歡一樂,他也愁,為什麼他最喜歡的一樂是別人的兒子。饑荒時,許三觀賣血帶妻子、二樂、三樂去吃麵條,卻唯獨不帶一樂去,這是他賣血的錢啊!他怎麼捨得讓別人家的兒子共享呢?在知道一樂無比委屈後,他心軟了,帶著一樂去吃麵條,並且在以後的日子裡,對待一樂如親生兒子。最動人的是一樂患病時,他去籌集醫藥費,一路靠賣血艱難來到一樂作文治病的上海,而這其中的艱辛又有誰知道。他身子發虛暈倒醒來再賣,終於在上海見到思念至深的兒子,許三觀就是這樣散發父愛的光輝。

故事的最後,許三觀想為自己賣一回血,他懷念以往賣完血後在勝利飯店吃炒豬肝,喝黃酒的時光,卻發現自己的血不再有人收了,妻子許玉蘭對他說:“我們現在不用賣血了,現在家裡不缺錢了,你想吃什麼,我就給你要什麼!”

沒有華麗情節,《許三觀賣血》只有一個簡單的故事,聽餘華講述一個小人物的悲歡。感嘆許三觀這一生坎坷的命運,面對不同逆境,他選擇樂觀。全書以賣血為主線,將許三觀的一生勾勒出來,也讓這個男人有血有肉,他隱忍善良,他人性的光芒體現出對四叔、對妻子劉玉蘭、對情敵何小勇和出軌的林芬芳身上。

哭著,笑著,看完這本書,心中早已悲喜交織,這樣的愛也很珍貴。世上像許三觀這樣的父親真的很偉大,儘管他們平凡或卑微,但是他們也很崇高,值得我們用一整顆心去愛戴。

法國的《讀書》雜誌介紹說:這是一部精彩絕倫的小說,是外表樸實簡潔和內涵意蘊深遠的完美結合。

特殊的年代,人們就有特殊的活法,那個時代困難無法想象,可許三觀並不遺憾而是滿足與幸福;處在和平時代的我們有什麼理由不感到滿足呢?人有三觀: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我想,我們也該去尋找我們心底那個許三觀了。

第7篇

昨天讀了一天《許三觀賣血記》,沒有讀完,今天早上剛讀完。本想昨晚熬夜就把它讀完了,還是熬不過眼睛的酸澀。

讀餘華寫的書總是有種忐忑的心情,總是害怕在下一個情景他會讓某個人死去。當讀到這本書的最後,我糾結的心才一下子鬆了下來,是為這種結局而高興,卻又高興不起來,因為主人公所經歷的那些苦難也不是常人所能承受的。在這個許三觀身上我看到了一種責任,他從來不推卸,他要用賣血換來的錢來肩負起這種責任。他為和他上過床的鄰居賣過血,他為老婆賣過血,他為全家的餬口賣過血,他為不是自己的親兒子賣過血,他為這個非親生的兒子隔三天又賣一次血,隔了五天又賣一次血,以至休克差點死去。他可以犧牲自己的生命,去捍衛對兒子的父愛!當他最後想為自己賣一次血的時候,醫院嫌他太老,已不再喜歡要他的血。

他只想吃一盤炒豬肝,喝二兩黃酒,酒要溫一溫的。這是他吃到的最奢侈也最幸福最快樂的一頓飯。隨著時間的走過,經歷了那麼多的磨難,完成了自己承受的責任,他是幸福的,這幸福裡有太多的苦,可他還是幸福的,因為這幸福裡有太多太多的苦。

任何苦難都不會把幸福打到,幸福會因苦難的存在而更加光彩照人!做個堅強的人,做個有責任的人,於人,於己,於社會!

第8篇

餘華曾說:“我覺得我所有的創作,都是在努力更加接近真實。我的這個真實,不是生活裡的那種真實。我覺得生活實際上是不真實的,生活是一種真假參半、魚目混珠的事物。”是的,真實,《許三觀賣血記》正是詮釋了一種真實。當這本書以它血紅色的封皮出現在我的眼前時,我想著血紅色一定暗含著什麼,當我慢慢讀懂這本書的時候,我瞭解到了:這血紅的封皮凝聚著餘華日日夜夜的心血,流淌著許三觀承擔責任的血液,展露著在貧窮時代人們內心的無助與期盼。

許三觀,社會最最普通的小人物,他善良、有責任心、疼愛孩子,儘管一樂不是他的孩子,但他依然對一樂付予無私的愛,甚至可以犧牲自己的生命。文章的開頭便於賣血有關,許三觀第一次與根龍、阿方賣血,不懂他們做事的道理,提出許多疑問,作為小人物的許三觀在年輕的時候對這個社會概況一無所知,他的內心單純而可愛。可是隨著他不斷經歷各種大大小小的苦難:自然災害、文化~、接受一樂不是自己孩子的事實、為了二樂賣血與隊長喝酒差點丟掉性命、一樂得病等等,這些苦難這些生活的壓迫使許三觀一次又一次的賣血,他開始順應這個時代,在賣血之前喝水,給李血頭送禮物,向這個不平等的時代低頭,在那個革命時代的中國,人們開始變了,他們由原來的樸實變得可以為利益不惜一切代價,他們為了自己的生存不得不向利益的主宰低頭。在當今這個和平的時代,這樣的事例也會發生,人們的貪婪,人們的自私使他們想要更多的物質,為了滿足自己的慾望,可以不折手段。人生本就是多苦難,可是人與人面對苦難的方法不同,是選擇直視困難還是逃避無從所知,有些人寧願放棄自己的原則,放棄堅持已久的從幼年生根的那顆初心,開始順應時代的變遷,成為行屍走肉,沒有理想,沒有精神的追求,只為物質的滿族。

人生多苦難,人性易改變,在這個複雜的社會,我們要堅持夢想,不忘初心。在《許三觀賣血記》中,當許三觀一遍又一遍地提醒他不是親生兒子時,當一家人都去勝利飯店吃麵條自己只能吃一個沒有手掌大的地瓜時,當一樂怎麼也不肯給何小勇喊魂且只認自己為爹時,愛在一步步昇華。這本書因賣血而寫,又因賣不成血而結束。故事中有我們常忽略的親情,有令人羨慕的愛情,有萬分感慨的社會狀況,有著那些無從感知的人的本性。

這也正如餘華所說的那樣:“這本書表達作者對長度的迷戀,一條道路,一條河流,一條雨後的彩虹,一個綿延不絕的回憶,一首有始無終的民歌,一個人的一生。這一切猶如盤起來的一捆繩子,被敘述慢慢拉開出去,拉到了路的盡頭。”

第9篇

許三觀,一個平凡之極的絲廠送繭工人,在那個動亂的歲月裡,為了一個個理由,而這些理由的根源就是為了他的家庭能夠存活下去,一次一次不得不去賣血來維持生計。當他的非親生兒子得了肝炎去上海治病,他竟一路賣血,在短短一個月不到的時間裡賣了四次血。在大冬天一個50多歲的老頭用碗舀著河裡冰涼的水一口氣喝了八碗,賣了血後在避風的牆角晒太陽依舊瑟瑟發抖的鏡頭讓我心酸不已。

在這一場場賣血場景的背後,我看到的是一個凡人作為父親的義無反顧而承擔的巨大責任。他用這最原始最根本的生存方式——賣血,在苦難中頑強的生存。他用賣血來抵抗生命中的苦難,丈量苦難的長度和強度,我從他的身上看到了眼淚,溫情,堅強和不服輸的精神。面對苦難和悲劇性的命運,活著比死去更需要勇氣。在這裡餘華提出了一個不容迴避的問題,苦難和不幸無處不在,直面苦難才是最合適的解決方式,要敢於面對慘淡的人生。

如果說滾雪球層層積累的主題彷彿命運由緩至疾的敲門聲,預示著某種出人意料的重大問題的逼近,那麼,鐘擺式的往復則意昧著一種寧靜、祥和、忍耐和達觀的人生態度,這就是活著。在眾多苦難面前,許三觀始終有一種幸福感。在勝利飯店“一盤炒豬肝,二兩黃酒,酒要溫一溫”成為了他賣血人最大的滿足與幸福。

感嘆自己這輩子還是生活在好時代,沒有經歷糧食極其缺乏的荒年,沒有餓到只能喝粥的地步,生活無論是環境還是條件都大大的進步,但也阻止不了對他的精神的欣賞,欣賞那直面苦難的擔當,欣賞那種親人間團康的氛圍,欣賞那簡單的快樂,是實實在在。一頓豬肝配黃酒的飽足感,幾張幾十塊錢的富裕感,那就是滿足與快樂,可以追逐的充實的滿足、快樂。而現在,我們這代人的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一種是毫無念想的虛廢,一種急功近利的索求,但相同的是我們已經沒有人在意奮鬥,當擔,跨越苦難的意義,而是金錢的萬能性,在金錢中生長,在金錢中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