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在數學教學中如何滲透心理健康教育3篇 “乘法口訣背過了,心理也健康了”— 在數學教學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數學教學不僅僅是為了學生掌握計算方法和解題技巧,更應該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在教學中,可以通過提高學生的自信心、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引導學生正確應對挫折和壓力等方面,滲透心理健康教育。這樣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學業成績,還能塑造健康的心理素質。

在數學教學中如何滲透心理健康教育3篇 “乘法口訣背過了,心理也健康了”— 在數學教學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第1篇

國小語文教材中蘊含著許多培養學生良好心理素質的因素。在教學中,只有根據學生的需求,激發學生的興趣,喚醒他們的情感,鍛鍊他們的意志,發展他們的個性,促進學生心理素質健康發展,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才能使學生的認知活動伴隨著豐富的情感、愉快的情緒而變得感知敏銳,想象豐富,思維活躍,從而達到學生全面素質提高的目的。

良好課堂學習心理氣氛的營造,需要教師的精心組織和主動創設。教師要更新觀念,重審師生關係,擺正自己在教學中的位置:即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輕鬆和諧、愉悅的狀態下學習,帶領學生向既定目標前進。教師在課堂中要充分體現對學生的尊重,要將自己放在與學生平等的地位上,從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出發,運用好激勵性語言,在對教材的學習、理解、分析之中,幫助學生揭示心育內容,感受心育滋潤,接近心育目標。

1.建立融洽的師生關係。教師熱愛、信任學生和理解學生,學生尊重和敬仰教師,可以形成積極向上,愉快、活躍、和諧的.課堂學習心理氣氛。因此在學生成長過程中應以平等的態度對待學生,以民主的方式指導和組織教學,以適應學生日益擴大的資訊面、學生的獨立性和日益增強的成人感的需要。如微笑地走進教室,微笑地上課。當學生回答問題或者提出問題有困難時,老師適時地微笑可以減輕或者化解學生的心理壓力。在課堂活動中,教師要處處嚴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則,為人師表,時時用自己的良好形象和誠信感化學生,給全班學生以積極的情緒體驗,以創造良好的課堂學習心理氣氛。

2.建立適當合理的學習期望。教育心理學的大量研究表明,教師對學生的高期望會使學生向好的積極的方向發展,教師對學生的低期望則會妨礙學生的進步。對於學生學習的期望,不僅要關注學生對知識與技能的理解和掌握,還要關注他們情感與態度的形成與發展。只有當教師採取的方法合適,對學生的學習期望合理才能形成良好的課堂學習心理氣氛。因此在組織教學的過程中,要有意識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讚揚學生在學習上取得的成績,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和意志力。在課堂教學中特別要避免使用“你聽我說”“我告訴你”之類的命令式、灌輸式的語言,堅持用鼓勵性的、商量式的語氣說話,例如“請你繼續講”“你的分析是不是這樣”“請聽聽我的想法”“我想作一點補充”“如果這樣說是不是更全面”等。教師在教學中使用這樣的語言表述,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充分地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學習是學生的主要活動,學生大量的心理困擾也都產生於學習過程中,因此我們應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幫助他們順利地解決。實際上國小語文教材中有很多適合心理輔導的內容和素材,而且學習過程中還會經常出現有利於實施心理教育的情境。教師要根據語文學科的特點,結合教育教學實踐,鑽研課程標準和教材內容,挖掘本學科心育內容。例如:教師通過選擇典型課文,開發訓練學生的形象思維和想象能力;通過對故事情節的感悟,對所營造出的教學情境的深入體會,發展學生思維的深度、廣度;通過課文對人物語言、動作、品格的描寫,受到人文內涵的薰陶,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只要教師細心挖掘、善加利用,那麼,在一篇篇課文的教學中,在一個個生動例子的研讀中,一定能挖掘出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心理素質的豐富內容,收到心育的實效。

學生智力因素的開發,重在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在教學中,要抓住各種教育契機反覆滲透、耐心誘導和細心培養。可結合多媒體教學,採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設計“激發——探索——總結——探索”的教學結構,引導學生進行“再創造”的活動。教師要多嘗試進行開放的課堂教學,這樣的課不僅可以給學生以樂趣,更可以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心,使學生的能力得到真正的提高。因此,在教學中要著眼於心理素質教育來進行教學,使學生的學習和心理健康教育相互滲透,相互促進,真正提高國小語文教學的效率和質量。

在數學教學中如何滲透心理健康教育3篇 “乘法口訣背過了,心理也健康了”— 在數學教學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第2張

第2篇

一、在中學課堂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對中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社會發展的時代要求。我們的世界已進入全球化時代,它深刻地影響著人類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這是一個高科技的時代,需要人們具有獨立獲取、運用新知的能力以及創新能力;這是一個競爭激烈的時代,需要人們具有承受挫折的能力和奮發進取的精神;這是一個交往頻繁的時代,需要人們具有與人合作的意識,團結的意識和民主平等的意識;這是一個生存困難的時代,需要人們學會生存,對社會有責任感,對他人有信任感,對自己有接納感。由此可見,未來社會對人的心理健康有更高的要求。我們的教育既不能讓社會取消競爭,也不能退回到田園生活的時代,我們只能面對現實,幫助中學生以安寧平靜的心態來迎接和適應這種高科技,高效率,高競爭的社會浪潮。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教學生如何去調整自己的心態,如何去適應生活,以及如何維護心理健康的知識或技術,幫助中學生戰勝自己的某些弱點,進而戰勝競爭中的困難,成為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

良好心理素質的培養僅靠有限的時間、空間是難以實現的。實施教育的主渠道是課堂教學,因此,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的基本途徑也應在課堂教學。並且,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比起擇時擇地的專門心理健康教育具有明顯優勢,這表現在:首先,各科的課堂教學是學生和教師佔據時空最多的場所,學生知識的獲得、技能的掌握、智慧的培養和心理的發展,絕大部分是在這一特定時空中完成的。如果忽略了這一時空,就等於放棄了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最主要的場所。其次,各科教學本身就蘊含了十分豐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資源,這是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最好的教材。再次,學科滲透有利於在潛移默化中營造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的環境氛圍,從而更有利於學生的心理教育向著積極健康的方向發展。既然在中學課堂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如此必要性,那麼在我們的日常教學中如何做到合理有效滲透呢?下面就我在教學中的經驗和體會談幾點看法。

二、在中學化學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對策

教師的心理健康直接影響著學生心理的良好發展,教師的不良心理行為容易使學生對教師產生質疑,即教師自身就必須要有健康的心理素質才能做到“學高為師,身正為範”,才能讓學生“親其師,信其道”。因此,作為教師,我們要不斷學習有關心理健康的知識,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不斷提高自身心理素養。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教師要以一顆赤誠的愛心來面對所有的學生;以一顆寬容的心悅納每一位學生;以一顆善良的心關愛每一位學生;以一顆賞識的心鼓勵每一位學生;以一個智慧的頭腦來引領每一位學生;以一個健康的心理來感染每一位學生,教師要真正在“教書、育人”中與學生共同成長、共同提升。

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是行之有效的途徑。但是,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一定要把握好度,否則,就會偏離正確的方向。因為滲透不是簡單地去尋找教學內容中有無一些心理學知識,牽強附會地與心理健康教育掛鉤,也不是停止具體的教學過程來單獨從事心理健康教育,而是指在學科教學過程中,教師自覺地、有意識地運用心理學的原理和方法,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以師德風範和人格魅力,營造良好和諧的課堂心理氛圍來實現。

化學學科集知識性、科學性、工具性於一體,有著豐富的教學內容;化學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有著諸多優勢,可以充分利用課堂教學中的各種資源,採取多種有效途徑,有針對性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如,我們可以:

美國心理學家羅傑斯認為:“成功的教學依賴於一種和諧、安全的課堂氣氛”。心理學研究也表明:人的情緒狀態能使人的機體活動和智力活動發生重大變化。愉快、輕鬆的心境能使人頭腦清醒,大大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和理解能力。相反,壓抑的心情會使人大腦思維混亂,學習效率低下。即學生的學習既是認識性學習,也是情感性的學習。冷漠無情的教學壓力下的教學,只會導致學生機械性學習,並把學習當作苦差事從而導致厭學。因此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運用好自己的情感,善於把自己的情感通過言語、表情、動作傳播給學生。以積極樂觀、健康向上的心態對待學生,充分發揮教師的人格魅力,尊重、理解、寬容每一位學生,不斷給學生鼓勵。精心設計具有一定思維深廣度和趣味性的問題,啟用學生的思維活動,使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認識活動,讓學生在輕鬆愉悅中學習,在熱情和融洽中思考,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課堂成為讓學生獲得積極情緒體驗的過程,從而促使其心理向著積極健康的方向發展。

班杜拉說:“很多社會學習都是通過觀察他人的實際表現及其帶來的相應後果而獲得的。”也就是說,學生的認知是在與社會交往過程中不斷建構的。因此,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教學的需要,選擇化學史上一些典型的事例和典型人物為素材,激勵學生學習。例如,在講“元素週期表”時,可向學生補充介紹放射性元素鐳的發現。居里夫人和他的丈夫在實驗條件極其簡陋的情況下,堅持不懈,利用手工加熱的方法,從八噸瀝青殘渣中分離結晶出0.1g鐳鹽。講到有關“甘油”的知識時,可以聯想到炸藥,介紹諾貝爾發明炸藥的艱難歷程,在幾個親人相繼喪命的情況下,化悲痛為刻苦工作的動力,發明了安全性較好的甘油炸藥。這些人物的感人事例肯定會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們堅強的性格以及對科學、對事業的執著精神也會深深地影響學生,激勵他們在學習的道路上堅定不移地走下去。

新課程要求學生轉變學習方式,變被動接收為主動探究。教師應積極響應新課改的要求,採取以科學探究為主的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包括探究式教學,小組合作學習,元認知學習等等。比如改革學生實驗,增加小組探究性實驗,把學生分成不同的實驗小組,小組成員交流探討,共同設計探究實驗方案,分工協作,動手實驗,還可以進行小組之間的競賽。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需要自己設計實驗方案,自己動手實驗,很多實驗並不是一次就能成功的,學生多次實驗得到的結果也許都不太理想,教師應鼓勵他們不斷地思考、探索,當實驗最終獲得成功,學生將在成功的喜悅中體會到持之以恆、百折不撓精神的重要性。如果實驗失敗,教師應引導學生對其進行會診與改進,培養學生勇於面對困難和挫折、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所以完成實驗的過程其實也是磨練學生意志的過程。而且在學生實驗中,由於實驗動機一致,同一實驗小組的同學如能取長補短、操作協調,定能取得好的實驗結果。相反,如果組內各人都孤僻、自卑、膽怯,或各人都愛表現自己而輕視對方,實驗小組人際關係不和諧等,就難以取得好的實驗結果。在教學中應注意對後面一種學生進行心理疏導,使他們認識到團結協作的重要性。通過這樣的訓練,使學生逐漸形成一種團隊合作意識和良性競爭意識,這是立足於未來社會所必須的良好品質。

評價學生也是培養學生健康心理的一個途徑。教師應從能力、知識、學習態度、情緒表現與合作精神等方面進行綜合評價。中學生正是自尊心最強的時期,大都存在著愛表揚怕批評的強烈心理。一句由衷的讚美可使挫敗的孩子懸崖勒馬,使表現不錯的孩子更加積極上進。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創設激勵目標,運用激勵語言,採用激勵方式,形成激勵氛圍。教師在課堂上的一舉一動、一個表情、一個眼神、一句話都要向學生表達一份愛、一份期望和鼓勵。對於學習開小差的學生要用眼神去暗示他要精神集中地投入學習。對學生的回答要給予評價和鼓勵,即使學生答的不對,也要讓他非常體面地坐下。讓學生每天都得到一定的成功,使之在成功中體驗歡樂、得到滿足、提高自信心,進而獲得奮進向上的動力。自信心是成功的前提,是保持最佳狀態的基本保證,是一種十分重要的心理品質。教師應該注重學生自信心的培養,多給學生舞臺去展現他們的優點。教師還要能夠看到學生一點一滴的進步,對於在課堂發言、作業、課外活動、各種創新設計等言行中,只要有閃光點,就要及時發現,並予以充分肯定和表揚,這會使他們享受到成功的喜悅,幫學生樹立自信,增強他們的自我效能感。以上是我在一線教學中的點滴體會。當然,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僅僅靠某個教師或者某個學科的教師的能力是無法完成好的。這就需要學校領導的充分重視,學生家長的積極配合以及整個社會的共同關注。相信在我們共同的努力下,我們培養的學生一定能成為符合二十一世紀發展要求的高素質人才!

第3篇

從語文教學來看,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屬於學科滲透的一種方式。可是,由於語文這門學科的特殊性,筆者認為,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不應僅僅侷限於課堂,還應積極主動地配合班主任及學校政教的工作。

首先是課堂學習心理方面,這主要是從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來考慮的,它主要包括課堂氣氛的營造、學習動機的激發、學習習慣的培養等。

為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筆者較為注重建立民主、平等、友善的師生關係,及時肯定和表揚回答問題正確的學生,熱情啟發和耐心等待暫時回答不出問題的學生,從愛護的角度指正回答錯誤的學生,儘可能挖掘他們的閃光點。同時,教師犯了錯也應及時承認,不能搞“權威”,要讓學生體會到自己是被尊重和期待的,從而形成和諧的師生關係。為此,筆者經常採取以下兩種措施:一是儘量讓每一位學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機會,感受到被教師重視的愉悅,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進取精神;二是教師帶著感情上課,用生動的語言和表情等把自己的情感傳達給學生,將學生潛在的感情挖掘出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在語文教材中,有大量的文學作品蘊含著積極向上的正面因素,如為人處世的方式、生命的意義、做人的道理等。因此,充分挖掘教材中有利於提高學生心理素質的內容,並有的放矢地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對班主任和學校政教工作起到很好的輔助作用。

根據筆者多年的從教經驗,國中生的心理健康狀態有明顯的年級特徵。如七年級學生在人際關係和適應環境等方面存在較多問題,八年級學生在處理問題時容易出現過激的行為,九年級學生在考試、分數、名次等方面容易出現心理失衡的現象。而科任教師對學生直接講道理,效果往往不理想。因而,筆者經常藉助課本中的一些正面事例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教育,使學生自我領悟、自我認識,進而自我改正。

學生進入八年級後,自身的不足日益顯現,成績上的差距逐漸拉大,分數、名次在學生心目中的分量越來越重。部分學生難以進行正確的自我定位,他們渴望成功,卻往往失敗,容易產生挫折感及心理失衡。筆者向學生推薦了餘秋雨的散文《為自己減刑》,讓學生明白,不要把競爭對手當作自己的監獄,不要把別人的每項成果當成自己無法忍受的酷刑,只有開啟心靈的枷鎖,才能清醒地認識自我,才能自由、快樂地學習和生活。

學生到了九年級,分數、名次、父母的期望、學校的嚴格管理等方面的壓力明顯加重,學生的心理負擔也達到了頂峰。在整個學年中,有將近半個學期是在複習學過的知識,因而學生均有不同程度的厭學情緒。九年級學生既有沉重的精神壓力,又要面對枯燥乏味的學習內容和技能訓練,所以心理狀態特別不穩定,如何緩解心理壓力,就顯得尤為重要。筆者向學生介紹了餘秋雨的散文《蘇東坡突圍》,向學生講述了才大志高的蘇東坡為何屢遭迫害卻依舊能豁達長壽,寫出驚世之作的故事,帶給了學生一些有益的啟示。

教師由於受到條件的限制,不能像班主任那樣對學生進行全面細緻的瞭解,直接做思想工作的機會較少,所以充分利用教學環境,結合教材中的一些積極因素,從另一個方面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也是一種有效的心理輔導方式。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門較新的學問,它的內涵豐富,需要教師長期探索與實踐,逐漸摸索出適合自己的路子,開創出新的教學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