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排行榜

探索八大行星排列順序

排行榜1.42W

行星的定義:一是必須圍繞恆星運轉的天體;二是質量足夠大,能依靠自身引力使天體呈圓球狀;三是其軌道附近應該沒有其他物體。

探索八大行星排列順序

我們所在的太陽系有八個行星,按照離太陽的距離從近到遠,它們依次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而曾經被認為是“九大行星”之一的冥王星於2006年8月24日被定義為“矮行星”。此外,太陽系中還有很多較小的行星分佈在火星與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以及從柯伊伯帶延伸將近一光年遠的奧爾特星雲,都屬於太陽系的範圍。

太陽系

赤道半徑大小的排列順序和體積是一樣的,下面是以地球體積為1作比例,比較出八大行星排列順序(體積)的大小關係,如下面資料所示:

體積:(以地球為1,體積1.0832073×1012km3)

太陽 :木星 :土星 :天王星 :海王星 :地球 :金星 :火星 :水星 = 1300000 :1317 :745 :65 :57 :1 :0.86 :0.15 :0.056

九、Planet X

除了上述的八大行星,科學家們在計算天王星和海王星軌道和其它引數時,發現它們的繞日公轉軌道呈不規則的現象,因此推測在柯伊伯帶之外存在著一個大型行星,並命名為“Planet X”( 行星X)。通過電腦模擬,天文學家認為這應當是一顆海王星大小的天體,直徑大約為地球的4倍,質量可能約是地球的2至5倍,距離太陽約1400億英里(約2250億公里),它的軌道可能比冥王星的更傾斜,公轉一週將耗時一千多年。

八、海王星(質量1.0247e26千克、平均密度1.66g/cm3)

海王星是環繞太陽執行的第八顆行星,是圍繞太陽公轉的第四大天體(直徑上)。海王星在直徑上小於天王星,但質量比它大。海王星的質量大約是地球的17倍,而類似雙胞胎的天王星因密度較低,質量大約是地球的14倍。海王星以羅馬神話中的尼普頓(Neptune),因為尼普頓是海神,所以中文譯為海王星。天文學的符號,是希臘神話的海神波塞冬使用的三叉戟。作為典型的氣體行星,海王星上呼嘯著按帶狀分佈的大風暴或旋風,海王星上的風暴是太陽系中最快的,時速達到2000千米。海王星的藍色是大氣中甲烷吸收了日光中的紅光造成的。儘管海王星是一個寒冷而荒涼的星球。不過科學家們推測它的內部有熱源。和土星、木星一樣,海王星內部有熱源--它輻射出的能量是它吸收的太陽能的兩倍多。由於海王星是一顆淡藍色的行星,人們根據傳統的行星命名法,稱其為涅普頓。涅普頓是羅馬神話中統治大海的海神,掌握著1/3的宇宙,頗有神通。

七、天王星(質量8.6810 ±13×1025kg、平均密度1.318cm3)

天王星是太陽向外的第七顆行星,在太陽系的體積是第三大(比海王星大),質量排名第四(比海王星輕)。他的名稱來自古希臘神話中的天空之神烏拉諾斯,是克洛諾斯(農神)的父親,宙斯(朱位元)的祖父。天王星是第一顆在現代發現的行星,雖然它的光度與五顆傳統行星一樣,亮度是肉眼可見的,但由於較為黯淡而未被古代的觀測者發現。威廉·赫歇耳爵士在1781年3月13日宣佈他的發現,在太陽系的現代史上首度擴充套件了已知的界限。這也是第一顆使用望遠鏡發現的行星。天王星和海王星的內部和大氣構成不同於更巨大的氣體巨星――木星和土星。同樣的,天文學家設立了不同的冰巨星分類來安置它們。天王星大氣的主要成分是氫和氦,還包含較高比例的由水、氨、甲烷結成的“冰”,與可以察覺到的碳氫化合物。他是太陽系內溫度最低的行星,最低的溫度只有49K,還有複合體組成的雲層結構,水在最低的雲層內,而甲烷組成最高處的雲層。

六、土星(質量(地球質量=1) :95.18、平均密度0.70g/cm3)

土星,為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至太陽距離(由近到遠)位於第六、體積則僅次於木星。並與木星、天王星及海王星同屬氣體(類木)巨星。古代中國亦稱之鎮星或填星。土星古稱鎮星或填星,因為土星公轉週期大約為29.5年,我國古代有28宿,土星幾乎是每年在一個宿中,有鎮住或填滿該宿的意味,所以稱為鎮星或填星,直徑119300公里(為地球的9.5倍),是太陽系第二大行星。它與鄰居木星十分相像,表面也是液態氫和氦的海洋,上方同樣覆蓋著厚厚的雲層。土星上狂風肆虐,沿東西方向的風速可超過每小時1600公里。土星上空的雲層就是這些狂風造成的,雲層中含有大量的結晶氨。

五、木星 (質量1.90×1027千克、平均密度1.326g/cm3)

木星,為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距太陽(由近及遠)順序為第五,亦為太陽系體積最大、自轉最快的行星。木星主要由氫和氦組成,中心溫度估計高達30,500℃。古代中國稱之歲星,取其繞行天球一週為12年,與地支相同之故。西方語言一般稱之朱位元(拉丁語:Jupiter),源自羅馬神話中的眾神之王、相當於希臘神話中的宙斯。

木星在太陽系的八大行星中體積和質量最大,它有著極其巨大的質量,是其它七大行星總和的2.5倍還多,是地球的318倍,而體積則是地球的1,321倍。按照與太陽的距離由近到遠排,木星位列第五。同時,木星還是太陽系中自轉最快的行星,所以木星並不是正球形的,而是兩極稍扁,赤道略鼓。木星是天空中第四亮的星星,僅次於太陽、月球和金星(在有的時候,木星會比火星稍暗,但有時卻要比金星還要亮)。木星主要由氫和氦組成,中心溫度估計高達30,500℃。木星表面有一個大紅斑,從東到西有40,000千米,從北到南有13,000千米,面積大約453,250,000平方千米。對於它是什麼仍有爭論,很多人認為它是一個永不停息的旋風,它的範圍可以吞沒3個地球。

四、火星 (質量6.4219×1023kg、平均密度3.94g/cm3)

火星是太陽系由內往外數的第四顆行星,屬於類地行星,直徑為地球的一半,自轉軸傾角、自轉週期相近,公轉一週則花兩倍時間。在西方稱為戰神瑪爾斯,中國則稱為“熒惑”。橘紅色外表是因為地表的赤鐵礦(氧化鐵)。火星基本上是沙漠行星,地表沙丘、礫石遍佈,沒有穩定的液態水體。二氧化碳為主的大氣既稀薄又寒冷,沙塵懸浮其中,每年常有塵暴發生。火星兩極皆有水冰與乾冰組成的極冠,會隨著季節消長。

三、地球 (質量5.965×1024kg、平均密度5507.85kg/m3)

地球是太陽系從內到外的第三顆行星,也是太陽系中直徑、質量和密度最大的類地行星。它也經常被稱作世界。英語的地球Earth一詞來自於古英語及日耳曼語。地球已有44~46億歲,有一顆天然衛星月球圍繞著地球以30天的週期旋轉,而地球以近24小時的週期自轉並且以一年的週期繞太陽公轉。迪士尼有同名紀錄片。地球與太陽的平均距離為14960萬公里,在行星中排第三位,它的赤道半徑為6378.2公里,其大小在行星中列第五位。

二、金星 (質量4.869×1024千克、平均密度: 5.24 1.318cm3)

金星按離太陽由近及遠的次序是第二顆。它是離地球最近的行星。中國古代稱之為長庚、啟明、太白或太白金星。公轉週期是224.71地球日。夜空中亮度僅次於月球,排第二,金星要在日出稍前或者日落稍後才能達到亮度最大。它日出稍前出現在東方天空,被稱為“啟明”;有時黃昏後出現在西方天空,被稱為“長庚”。金星是全天中除太陽和月亮外最亮的星,亮度最大時為-4.4等,比著名的天狼星(除太陽外全天最亮的恆星)還要亮14倍,猶如一顆耀眼的鑽石,於是古希臘人稱它為阿佛洛狄忒(Aphrodite)――愛與美的女神,而羅馬人則稱它為維納斯(Venus)――美神。

一、水星(質量3.3022×1023kg、平均密度5.42794g/cm3)

水星中國古代稱為辰星。是太陽系中的類地行星,其主要由石質和鐵質構成,密度較高。自轉週期很長為58.65天,自轉方向和公轉方向相同,水星在88個地球日裡就能繞太陽一週,平均速度47.89千米,是太陽系中運動最快的行星。無衛星環繞。它是八大行星中是最小的行星,也是離太陽最近的行星。水星最接近太陽,是太陽系的八大行星排列順序排名第一的行星。

水星在直徑上小於木衛三和土衛六,水星上的太陽看上去要比在地球上大二倍半,太陽光比地球赤道的陽光還要強六倍。水星朝向太陽的一面,溫度非常高,可達到400℃以上。這樣熱的地方,就連錫和鉛都會熔化,何況水呢。 但背向太陽的一面,長期不見陽光,溫度非常低,達到-173℃,在這裡也不可能有固態的水。1974年3月、9月和1975年3月,美國發射的“水手10號”探測了水星,向地面發回5000多張照片。水星地貌酷似月球,大小不一的環形山,還有輻射紋、平原、裂谷、盆地等地形。水星是太陽系中僅次於地球,密度第二大的天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