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教師文案

貝多芬《月光曲》教學設計案例

  貝多芬《月光曲》教學設計案例

從德國音樂家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傳說中,讓學生體會貝多芬對勞苦人民的同情和愛,從而培養學生熱愛人民的思想感情,並對學生進行美的的教育。本站為大家推薦的貝多芬《月光曲》教學設計案例資料,提供參考,歡迎參閱。

  

貝多芬《月光曲》教學設計案例

教學目標

1.從德國音樂家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傳說中,讓學生體會貝多芬對勞苦人民的同情和愛,從而培養學生熱愛人民的思想感情,並對學生進行美的的教育。

2.學習掌握“譜、萊”等9個生字,理解“譜寫、傳說、幽靜、恬靜、純熟、陶醉”等詞語,描述畫面進行語言訓練。

3.學習在寫實的過程中,展開適當的聯想,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和邏輯思維的能力。

教學重點

1.引導學生了解《月光曲》的創作過程,體會貝多芬的情感變化。

2.引導學生體會由實在事物展開的適當的聯想,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體會貝多芬彈奏第二首樂曲時的情和景,體會人物的心境和樂曲的意境的統一。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自學課文,整體感知,理清文章層次。

2.範讀課文,指導正確朗讀課文。

3.講讀課文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第一層。

教具準備

課件

教學設計

一、揭示課題,激發興趣

同學們,說起月光,你一定會想起許多優美的詩句,回憶起許多與月光有關的故事或傳說。這一課我們就看看《月光曲》是如何誕生的。【出示課件1:課題】(板書課題:月光曲)這篇課文很美,看哪些同學能自己讀懂課文,讀好以後能回答兩個問題:

1.《月光曲》是一首什麼樣的曲子,是誰寫的?

2.《月光曲》這篇課文,寫的是什麼?

二、自學課文,讀後提問

(結合句子訓練,幫助學生概括課文內容)

1.《月光曲》這篇課文寫的是什麼?

提示:《月光曲》寫的是一個真實的故事嗎?(不是,是一個傳說)

解釋“傳說”:是在民間流傳的故事。

2.《月光曲》這篇課文寫的是關於什麼的傳說?(懂得《月光曲》這篇課文寫的是關於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傳說。)

3.《月光曲》是個什麼曲子?看誰在曲子的前面能加上恰當的附加成分。

(通過練習,懂得《月光曲》是音樂家貝多芬譜寫的一首著名的鋼琴曲。)

4.結合學生回答,介紹貝多芬,以激起學生學習興趣:【課件2】

貝多芬是世界上著名的音樂家。他對貧苦的人民非常同情,他曾經寫下這樣的句子:“我們的藝術應當只為貧苦的人造福。”“做到這一點,我將是多麼的幸福!”

5.歌譜同學們是知道的,根據歌詞寫譜,叫譜寫。如果沒有歌詞,單純作曲子,也叫譜寫,簡單的說法叫譜曲子。曲子寫好了,就叫什麼?(譜成)

寫曲子叫譜寫,寫出非常壯麗的詩,也可以說譜寫了一首壯麗的詩篇譜寫了一首扣人心絃的詩篇。

三、理解結構,引導分段

1.這一自然段最後說傳說是這樣譜成的。這一句在這裡起了什麼作用?

2.課文哪些段落寫了這個傳說?

3.那麼課文可以分成幾大段?

段意:①總的介紹。②關於《月光曲》的傳說。

4.這是一個很動人的傳說,你們聽老師讀課文。範讀課文第二大段。

四、讀後提問,分清層次。

1.現在你們誰懂得了貝多芬為窮兄妹前後彈了幾首曲子?第幾首是彈的《月光曲》?

2.第二部分按照貝多芬彈第一首和第二首為根據,分成兩層。

出示【課件3】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第二部分:第2—10自然段

第一層:第2—6自然段

第二層:第7—10自然段

五、進入情境,體會內心

讀講課文第二部分第一層。

1.指名讀本段第一節。

2.通過教師描述,帶入情境:

這個傳說,一開始就給我們描寫了一個非常美的畫面:出示【課件4:相關圖片】我們彷彿看到一個秋天的夜晚,月亮分外清朗,月光下,萊茵河水靜靜地流淌著,貝多芬在一條幽靜的小路上散步。同學們想一想,在這幅畫上除了一輪明月、萊茵河、小路,還有在小路上散步的貝多芬外,根據故事的發展,畫面上還應該有什麼?(一間小茅屋,茅屋的牆壁上最好畫上視窗,而且從窗口裡透出微弱的亮光,甚至有兩個人影。)

3.這兒離熱鬧的地方比較遠,又給人美的感覺,這樣的環境就叫幽靜。我們就可以說這兒多麼幽靜啊!這小路就可以說幽靜的小路。

4.貝多芬就在幽靜的小路上散著步,他聽到從那所茅屋裡傳來斷斷續續的琴聲,當貝多芬聽到這斷斷續續的琴聲,而且在這僻靜的小鎮上,有人在彈他的曲子,他會怎麼想?請同學們聯想。

5.貝多芬正是這樣想的。所以他走近茅屋,後來還走進了茅屋。

貝多芬為什麼要走進茅屋呢?(他聽到了一個姑娘和一個男的對話後,走進了茅屋。)

(通過設問,啟發學生思考)

現在讓我們跟著貝多芬來到茅屋的視窗,便聽到了兩個人的對話。

(1)男女生分角色讀。

(2)讀後指導:

那有多好啊!這句話要把姑娘渴望能聽到貝多芬彈琴的心情讀出來。(板書:聆聽談話)

誰能根據說話的內容,加上適當的提示語,想象他們說話的神情、語氣。出示【課件5】

男的(  )地說

一個姑娘(  )地說

同桌對讀。

指名兩人。現在讓我們大家跟隨貝多芬來到小茅屋的窗外聽屋裡的談話。

6.聽到這裡,貝多芬可能會怎麼想?

(在這樣僻靜的地方,在這樣的茅屋裡邊,有人在彈我的曲子,說明窮苦的人也愛我的曲子;但是他們又這麼窮,票價又那麼貴,我應該親自彈給他們聽,用我的琴聲讓他們得到藝術的享受。)

7.從哪一個詞裡說明他一點兒也沒有猶豫,(就)說明他對窮苦人是非常同情,很有感情的。(板書:同情)

8.貝多芬進了屋,看到的是什麼情景,使他同情、感動,哪些詞語說明茅屋裡的姑娘和男的確實太窮?自己說說看,把這些詞語畫下來,再練習讀讀。

(一支、微弱、正在、舊、瞎)

指點:學到這裡,我們知道了吧,為什麼那琴聲是斷斷續續,因為彈琴的是個盲姑娘。

9.下面是貝多芬和他們的對話。指名分角色讀本段4、5兩節的對話。

10.讀後指導。

指點(結合示範):注意姑娘已經聽得入了神,他是那樣激動地說。

應該怎麼讀呢?要讀好,首先要理解。

解釋:純熟就是技術高超而又熟練。

出示【課件6】重點指導:您……您就是貝多芬先生吧?!

技術這麼熟練,感情表現得這麼深,盲姑娘會想,這彈琴的人是誰?因此課文上兩個您讀起來不一樣,第一個是表示猜想,語調稍延長一些。後來她作出了判斷,彈得這麼好的,只有貝多芬,因此第二次;您就很肯定:您就是——

示範;練習朗讀。

通過填充練習,小結課文。出示【課件7】

( )貝多芬走近( )茅屋,給一位( )( )姑娘彈琴,貝多芬的琴聲使盲姑娘( )。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講讀課文第二部分第二層。

2.總結課文、練習。

教具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前後銜接,進入新課

1.從前課匯入:第一課我們學了第一段第一部分,講貝多芬走進了低矮的茅屋,為盲姑娘彈了一首曲子。盲姑娘聽了貝多芬的曲子,那麼激動,那麼興奮。上一課我們提到貝多芬說過:我的音樂只應當為窮苦人造福。還說,如果我做到了這一點,該是多麼幸福啊。這時,貝多芬看到盲姑娘聽到他的曲子是這樣的興奮,這樣的喜悅,貝多芬心裡有什麼樣的感受?

2.師生對讀盲姑娘和貝多芬的話。

3.於是,貝多芬又給她彈了一曲,這個曲子就是《月光曲》。這首曲子是不是貝多芬早已譜寫好的,還是即興彈出來的?從哪一句裡可以看出?(他飛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功夫,把剛才彈的曲子——《月光曲》記錄了下來。)

4.同學們想一想,當時是怎樣的情景使貝多芬創作出這樣一首世界著名的鋼琴曲呢?盲姑娘和皮鞋匠是怎樣聽的?他們聽著,聽著,又展開了怎樣的聯想?請你們看看插圖、帶著這個問題自學第二層。(學生自學)

二、感受情境,享受藝術

1.是怎樣的情景使貝多芬創作出這樣一首世界聞名的鋼琴曲呢?這個情景課文中有這樣的描述出示【課件8】(老師讀課文:一陣風把蠟燭吹滅了……按起琴鍵來。)讀後描述,把學生帶入課文描寫的情景:這個情景多美啊。蠟燭滅了,屋子裡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銀紗,那麼白,那麼亮,那麼美。為了描寫這個環境,課文中用了什麼詞?(清幽)這個“清”是亮、清朗的意思;“幽”給人寧靜的美感。前面也講到貝多芬在幽靜的小路上散步。這兩個詞的意思加在一起是清幽、幽靜,都有寂靜的含義。但清幽有秀麗的意思。月光是那麼亮、那麼美,也給人寧靜的感覺。

2.現在就請你們把這一節課文讀一下,眼睛閉起來想一想,月光怎麼清幽,小屋子裡是什麼情景?屋子裡人物的形象怎麼樣?(學生各自準備,同桌兩人對話。)

出示【課件9】例話:一陣風拂過,把蠟燭吹滅了。皎潔的月光透過窗戶,照亮了茅屋。茅屋裡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銀紗,啊,這是一個多麼美好的月夜呀,身邊的窮兄妹是這樣的窮苦,他們同樣需要音樂,我一定要用我的音樂給他們帶來快樂,給盲姑娘帶來光明,貝多芬望了望窮兄妹倆,藉著月光彈起琴來。

3.月光是這樣的清幽,但是盲姑娘卻看不見。貝多芬的琴聲給窮兄妹帶來了什麼呢?課文上沒有寫,但是從哪兒我們可以知道?

4.通過貝多芬的琴聲,引起皮鞋匠、盲姑娘的美妙的聯想來寫的。現在我們看看下一節課文,哪些句子是寫窮兄妹倆聽琴聲的事實,哪些句子是寫窮兄妹倆因聽琴聲產生的聯想?

(學生自學。)

5.學生讀寫實的部分:出示【課件10】皮鞋匠靜靜地聽著,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靜的臉上,照著她睜得大大的眼睛。

指名讀。引導學生體會這兩處寫事實的課文,從內容上講是連貫的。

6.從事實引出聯想,課文中用了哪兩個詞語?

(板書:好像……彷彿……)

7.下面,我們先看皮鞋匠聽著貝多芬的曲子,他好像看到了什麼?有幾個畫面。

學生自學課文分層次。

月亮升起來了;月亮越升越高;忽然海面上颳起大風,捲起巨浪三個畫面。

他們兄妹倆聽著好像看到了這些美妙的畫面。

8.用簡易畫創設情境,理解課文詞句,體會感情。

(1)語言描述帶入情境:現在我們也彷彿來到皮鞋匠的小屋裡,站在盲姑娘身邊,一起聽貝多芬彈琴,想象自己也看到了課文上的一幅幅畫面。老師輕聲地慢慢地哼唱《月光曲》起始句,我們也好像看到了大海,還看到了什麼?你們說,老師畫。

(2)第一幅畫面:月亮應該畫在哪兒?為什麼要畫在海平線上?(理解水天相接)

邊作畫邊指點:粼粼指水清。

指導想象畫面:聽到貝多芬的琴聲,皮鞋匠彷彿覺得月亮從大海上慢慢升起,這是一個平靜的大海上的月夜,你們想這時貝多芬在怎樣彈琴?(貝多芬可能是輕輕地按起琴鍵,節奏也比較慢。)

(板書:月亮升起)

(3)第二幅畫面。

敘述:貝多芬繼續彈著,皮鞋匠靜靜地聽著,她彷彿看到了什麼?

(月亮越升越高,穿過一縷一縷輕紗似的微雲。)

(板書:月亮升高)

微雲是小云嗎?從整個句子看,是一縷一縷輕紗似的。想一想,這兒的“微”是什麼意思?(薄)一縷一縷的微雲又是什麼樣的,你們說老師畫。(邊討論邊畫圖,見右圖)(板書:微波粼粼)

這時貝多芬的琴聲,一定比開始時怎麼樣?(再回到插圖,進一步把學生帶入情境)

(4)第三幅畫面:

描述:皮鞋匠聽著聽著,覺得海上颳起了大風,捲起了巨浪,這情景可以用一個什麼詞來形容?(板書:捲起巨浪 波濤洶湧)

波濤洶湧的大海上有沒有月光?從哪兒知道?結合學生回答作畫:雪亮的浪花一個連一個湧向岸邊(見右圖)

指點:可見仍然是月光照耀下的大海,那是一種歡樂的,令人激動的情景。

引導學生思考:想一想皮鞋匠聽了琴聲,彷彿覺得大海捲起了巨浪,貝多芬在怎樣彈琴,琴聲怎樣?(貝多芬越彈越激動,身子也可能搖擺起來,節奏也越來越快。)

9.描述性小結:貝多芬的琴聲把鞋匠帶到了海邊。這兒,有平靜的大海,有奔騰的大海;有柔和的美,也有壯闊的美。但無論是平靜的大海,還是波濤洶湧的大海,都有月光照耀。

這是多麼美好、光明的景象,又是多麼廣闊自由的天地呀!

10.皮鞋匠所聯想到的,盲姑娘有沒有想到和看到呢?從哪兒可以看出?

【出示課件11】姑娘眼睛睜得大大的,她彷彿也看到了她從來沒有看到過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濤洶湧的大海。

指點:眼睛睜得大大的,好像看到了嚮往的那個光明美好的情景。這一點還表現在哪裡?(恬靜的臉上。)

解釋恬靜:盲姑娘臉上是恬靜的,表示心裡很舒適的,很安逸的。這波濤洶湧的大海,盲姑娘以前有沒有看到過?

(板書:月光照耀)

這琴聲使窮兄妹感到快活,感到幸福,幾乎忘掉了周圍的一切:快樂得入迷了,時間比較長,程度比較深,忘掉了一切,就叫陶醉。

出示【課件12】指導讀:她彷彿也看到了,看到了她從來沒有看到過的景象。

這裡運用重複,強調看到得是她從來沒有看到的景象。

11.引導體會聯想在文章中的作用:

這個傳說之所以寫得這麼感人,這麼富有美感,同在記敘中展開了聯想有很大的關係。

引導對比:如果把聯想部分去掉,看文章會變得怎麼樣?(不那麼深刻感人。)

指導讀:讀這類文章時,要搞清楚哪是敘事,哪是聯想,從而很好地瞭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指導寫:作文時,不僅要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寫下來,有時還要把想到的寫下來。在記事中恰當地加進自己的聯想,文章就會更加充實,表達的感情就會更加豐富、深刻。

男生讀寫實部分。

女生讀聯想部分。

12.照應前文指點;盲姑娘聽到貝多芬的第一個曲子是入神激動,聽了月光曲是恬靜、陶醉,我們想想看這個窮苦的盲姑娘此刻心裡覺得怎麼樣呢?她心裡可能要說什麼?我們幫她說出來。

13.貝多芬說過,我的音樂只應當為窮苦人造福,而且說如果做到這一點的時候,我也是非常幸福的,這時貝多芬的心情怎麼樣,從哪個詞可以看出他也很激動?(飛奔)。

貝多芬在這樣一個秋天的明月夜,走進低矮簡陋的茅屋,為窮兄妹彈了一首又一首,這表現了貝多芬對窮苦人的同情和愛。這個動人的傳說本身,同樣是一首很美的《月光曲》,這也表達了人民對貝多芬的愛。所以課文用《月光曲》做題目,是很有道理的。

三、滿懷深情,激情描述

1.閉上眼睛,想象一下,如果你是哥哥或者妹妹,與貝多芬先生之間發生了這麼一段故事,現在,貝多芬回旅館了,你的心情怎樣?

2.創造性描述:

貝多芬回到客店記錄《月光曲》時,當時他可能怎麼寫?怎麼想?請你寫一段話描述。

(板書:創作《月光曲》 感動)

出示【課件13】要求:

1.交代清楚時間、地點、人物、事情。

2.貝多芬在追記時,眼前可能出現了什麼景象,學習在寫事中加入聯想。注意用上好像、彷彿,引出聯想的內容。

學生描述。

總結:

學習了這個美妙的傳說,我們知道了貝多芬對勞苦大眾的感情是很深的。課文字身寫的是關於《月光曲》創作的傳說,其實這個傳說本身也是一首動人的《月光曲》。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月光曲》講的是關於德國著名音樂家貝多芬譜寫鋼琴曲──《月光曲》的故事。

在瞭解課文主要內容後,提出一個問題:“貝多芬為什麼給盲姑娘彈了一曲,又彈了一曲?”統領全文。讓學生讀書、思考、交流。同學們在體味作者用詞精妙的同時,更為文中所流露出的兄妹之間的手足親情,盲姑娘對音樂的熱情和音樂家博大高尚的情懷所感動。

第九段是重點段,讓學生認真讀書,瞭解哪些是聯想,哪些是實在事物。之後聽過聆聽《月光曲》,指導感情朗讀。“月亮升起微波粼粼”的部分,這樂曲的曲調應該是比較輕柔的,而且也是比較緩慢的。而聯想到“月亮升高穿過微雲”的部分,應該是比較輕快的,因為他們感覺到了快樂。在他們聯想到“月光照耀巨浪奔湧”的部分,則應該是比較熱烈、激昂的,因為只有這激昂的音樂,才能讓他們有這樣的聯想。

只是瞭解課文內容,體會音樂的魅力,感受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懷是遠遠不夠的。讓學生應該學會文章的表達方法。在最後,讓學生進行一個小練筆“盲姑娘和哥哥醒來後,會說些什麼?”可以學習文中聯想和想象的方法。學生的作品令人驚喜。比如“啊,簡直太美妙了!不愧是大音樂家!貝多芬先生的演奏,讓我彷彿看到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時間灑滿了月光……被月光照耀的浪花,一個連著一個朝著岸邊湧過來……我太感謝貝多芬先生了,能為我們兄妹演奏,這實現了我夢寐以求的願望。”習作不僅表達了對貝多芬的感謝,還會運用文中的優美語言,真正達到了學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