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教師文案

讀後感的反思6篇

讀後感指閱讀完一本書後把內心的思考通過文字書寫出來的應用文體,為了積累更多寫作素材,我們需要多閱讀文學作品,寫好相關的讀後感,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讀後感的反思6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讀後感的反思6篇

讀後感的反思篇1

寒假裡,讀了老舍的《駱駝祥子》,令我感觸良多。

小說讓人讀後感到社會的黑暗與人與人之間的鬥爭 ,以及對命運的反思。小說通過一箇舊人力車伕的辛酸故事,描繪了舊社會如何把一個正直、好強、善良、自食其力的洋車伕從肉體到靈魂加以毀滅的過程。祥子老實、健壯、純樸,對生活有駱駝般的積極和堅韌精神,他的唯一願望就是買一輛自己的車來拉,做一個獨立的勞動者。後來,經過3年的省吃儉用,他用自己的血汗錢換來了一輛車,但沒過多久,卻被大兵搶走。第二次他又攢夠了錢,卻又被那可惡的孫偵探給怍了去。第三次,他娶了虎妞,還用虎妞的錢買了車子,本來日子過得已經很不錯了,可是虎妞卻難產死了,祥子傷心欲絕,沒法了,只好把車子賣了來安葬虎妞。他的這一願望在經過多次挫折後,終於完全破滅。他所喜愛的小福子自殺,熄滅了他心中最後一朵希望的火花,它喪失了對於生活的任何乞求和信心,從上進好強而淪為自甘墮落。其實這也是一般人承受不了的,他成了一個麻木、潦倒、狡猾、好佔便宜、吃喝嫖賭的行屍走肉。

這本書讓我認識到舊社會是多麼的黑暗,多麼令人畏懼,竟然有把人變成鬼的罪行。祥子僅僅是北京一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人力車伕,他的願望僅僅也是一個普普通通的願望,在社會上是不顯眼的,但命運還是不能放過他,折磨好強的他,毀了他的夢想,後來淪為自甘墮落的人。悲劇總是令人毛骨悚然,膽戰心驚。

人們常說“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祥子胸懷大志,勤勞節儉,為什麼最終還是走投無路?為什麼非把他逼上梁山不可?難道那是個不讓好人有活路的社會嗎?

其實祥子只是當時社會的一個典型,他的下場就是當時社會所有無權無勢的人們的下場。從中可以瞭解到,在當時混亂的社會裡,人們是過著怎樣的生活。

我們現在的社會就是美好的,幸福的。沒有自私,不幸和殘酷了嗎?回答是肯定的。現在社會,有許多人進步了,也有許多人退步了,這個退步是指人們的心靈變得敗壞了,醜惡了,他們去賭、嫖、搶劫……無惡不作。然而社會總是要進步的,我們只能用強制手段去制裁這些人。

讀後感的反思篇2

平凡,是生活的本色。我們每一個人,對於這個浩緲的世界來說,都十分渺小、脆弱、微不足道。這個世界也是平凡的,悲與歡、生與死、窮與富、世事的變更,於歷史的長河來說,無非是些平凡事。對於平凡,我素來都是這樣認為的,直到讀了一本書——《平凡的世界》,這才恍然大悟。

我很喜歡路遙的出發點——平凡的世界。他的世界是平凡的,這只是黃土高原上幾千幾萬座村落中的一座。從小處著眼,作者刻畫出一個個普通人物平凡的人生旅程,襯托日新月異的時代變遷,反映人們的思想,給人以親近,給人以啟迪。但路遙卻在平凡中看到了他的主人公的不平凡。比如說孫少平,我認為孫少平這個人物是全篇文字的主線,通過他的成長和成熟的經歷,展現給大家面前的是那個時代整整一代人對生活的憧憬與無奈。他受過了高中教育,他經過自學達到可與大學生進行思想探討的程度。

當我開啟第一頁的時候,就被一個雨雪描寫的場面給吸引住了,系濛濛的雨絲夾著一星半點雪花,正紛紛玲玲的飄灑著我喜歡景物描寫,給人美的享受,這可能是這本書給我的第一感受,春天到夏天,夏天到秋天,秋天到冬天,冬天又到春天,過度的非常自然,跨越了近10年的季節變化,相同的季節不同的手法描寫,讓我大覽巨集圖。

讀後感的反思篇3

?朝花夕拾》是魯迅的一部經典作品。我在假期裡讀了這本書,他給我的感觸很大。初讀《朝花夕拾》不覺得這像一本名著,反而覺得像是一個朋友在與你閒聊家常,魯迅的作品可以說是獨一無二的。他的作品既不遮遮掩掩,又不追求滿是好詞佳句的華麗。卻更能吸引讀者,彷彿在給你講故事一樣。

一個以筆代槍,同惡勢力不屈抗爭的偉大斗士,此刻成了一個遠遊歸來的慈愛溫和的長者,在自己魂牽夢縈的故鄉和心靈的家園中輕輕拂去歲月的積塵,而後,氣定神閒地娓娓道出一個個生動清晰的故事,一個個鮮活形象的人物——長媽媽、衍四太太、五猖會上的無常、百草園中的美女蛇……

在這個搖曳多彩的記憶裡,我最愛留戀徜徉的便是《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那個充滿了生趣的小小百草園。

幼時的魯迅,不時到園裡的泥牆根去捉蟋蟀,常常拔起何首烏接連不斷的根,為貪嘴而去摘帶刺卻酸的覆盆子。童心總是充滿無窮的好奇和探究的渴望,小小的百草園給了他無盡的歡樂,幼嫩的心靈也因此變得新鮮透亮。

讀《朝花夕拾》,我也真正領悟到,正是大自然和淳樸的鄉民給了幼年魯迅美和愛的啟蒙,使他擁有了一顆豐富細膩而嚮往美好的心靈,並絲毫沒有因為歲月的流逝而變得粗糙麻木。以致二十多年後當他回憶起故鄉的舊事與童年的樂園,哪怕是對其中的一草一木,依然充滿了深深的眷戀。

魯迅先生留存於世的諸多作品,《吶喊》《野草》《故事新編》等,今天讀來依然令人難以釋懷。在如今物慾橫流的塵世中,人們夜以繼日地為名利而奔波勞累,為情感而困惑煩惱,又有多少人早已忘記了花草的芬芳,鳥兒的啁啾,忘卻了人始終是來自自然而又歸於自然的“赤條條來去無牽掛”的規律呢?

在喧囂嘈雜的都市中,在容易迷失自我的生活裡,送你一本《朝花夕拾》,願你的心情變得平靜而釋然。正如書名“朝花夕拾”,這本書就是在長大以後,把自己小時候的瑣屑一點點拼湊起來。每個人都能夠做到的事,因為有了愛,魯迅做的。

讀後感的反思篇4

本期來,我校一直在學習科學發展觀。通過學習,我更加明確了黨中央領導集體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使我對我們偉大祖國更加有了信心,對我的工作也更加有了責任感,同時信心也更足了。近一段時間以來,我一直在自查和反思我分管的後勤工作,覺得有成績更有不足,現特作如下梳理。

一、現狀

安坪國小是一所移民遷建學校,20xx年從老安坪搬遷至現在的藕塘場鎮。經過7年的建設(特別是20xx至今),學校有了象樣的教學樓和學生廁所,教師和學生有了住宿的寢室,學生有了一個可蒸飯的地方(簡易廚房),尤其可喜的是:學校建成了高規格的塑膠操場,培植了像樣的綠化帶,校園裡綠樹成陰、空氣清新、乾淨整潔。

安坪國小的硬體建設雖已具備相當規模,但其內部還有許多有待完善的地方。比如:學校的配套用房不夠,還缺少功能用房,沒有象樣的學生廚房,學生寢室還很不夠,教師辦公裝置落後,學生課桌凳破爛不堪等等。

二、問題分析

安坪國小之所以能有今天這個面貌,是國家大力扶持的結果,學校目前面臨的一系列問題,也是國家投入不足所造

成的。

搬遷以前的安坪國小是一所規模很小的中心校,原有的裝置少而且差,搬遷的過程中又損失嚴重。國家近些年投入的大量資金,全部用於了改善外部環境,所以某些裝置設施還很差,很不到位。

另外,學校(尤其是我這個後勤主任)沒能有效的整合資源,為教師和學生想的還不夠。沒能在現有基礎上創造性的工作,以便最大限度的發揮現有資源的作用。

三、改進措施

1.多渠道爭取國家的扶持我們的教師團隊要在校長的帶領下精誠團結勤儉節約積累資金搞建設。

2.有效運用現有辦公裝置最大限度的給予師生方便。

語數辦公室飲水機要長期保持有水供應,教師辦公室要上鎖,讓教師安心地在辦公室放東西。長期對教師開放遠教室和多媒體教室,教導處電腦要允許教師在業務上使用,促使教師學習、進步。另外就是從思想上、生活上給予教師關愛,讓廣大教師明白:儘管我們辦公條件比較差,但領導在精神上是關心體貼大家的。

3.整合校內資源,讓每個學生生活、學習安穩。嚴格實行賠償制度。

換掉教室裡所有不能用、不好用的課桌凳,把保管室內能用好用的全部投放到教室。利用假期,請師傅搞一次維修,能用的就用,不能用的就換掉;要號召教師關心學生疾苦,要隨時瞭解學生座位情況,發現不能用的,及時報告學校進行更換。

4.充分利用每一個房間,讓窄的學生寢室能通風,乾淨、無蚊蟲、整潔。

安坪是個很熱的地方,學生寢室到了夏天就會熱得受不了,但又不敢開窗(因為蚊子多)。要將所有學生寢室釘上紗窗,讓學生敢開窗,利用週末灑消毒藥殺菌、噴灑滅蚊藥。全部利用所有房間,學校不擠佔,開學初要均勻安排學生到各個房間,室內有固定的掛帕子、擱箱子和水桶的地方,讓寢室顯得乾淨、整潔,學生願意住。

總之,我校的後勤服務工作既要從硬體上加大投入,又要在服務態度和質量上改進。通過學習,我們對這些工作想得更細了,能切實從教師、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尤其是我們的責任心更強了,信心更足了,我相信: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引下,我們的工作一定會朝著科學、高效、合理的方向前進。安坪國小的明天更美好!

讀後感的反思篇5

?平凡的世界》之所以是一本好書,因為他的人物以及情節都刻畫的很真實。直讓人彷彿置身於那個時代,體驗著那個時代的風風雨雨。看後讓人很受啟發,回味無窮。是以樸實的語言與真實的感受來見證平凡生活中的平凡的信仰與人生。浮躁的年代,渾噩的社會像一杯沉垢的清水儘管澄清,但不平靜。路遙筆下的人物卻是那麼個性鮮明,書中的少安、少平,還有其他人都是那個時代的象徵也必受時代的侷限,但也正因此才真實親近,栩栩如生。

首先,我很喜歡路遙的出發點:平凡的世界。他的世界是平凡的,這只是黃土高原上幾千幾萬座村落中的一座。從小處著眼,作者刻畫出一個個普通人物平凡的人生旅程,襯托日新月異的時代變遷,反映人們的思想,給人以親近,給人以啟迪。但路遙卻在平凡中看到了他的主人公的不平凡。比如說孫少平,我認為孫少平這個人物是全篇文字的主線,通過他的成長和成熟的經歷,展現給大家面前的是那個時代整整一代人對生活的憧憬與無奈。

他受過了高中教育,他經過自學達到可與大學生進行思想探討的程度。戰勝困難,擺脫束縛,讓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如何的體會生活中間的親情、友情、愛情,學會生活,懂得珍惜,對於我們這一代人,也是一種警醒。在路遙的世界中出現的都是平凡的人物,正是在這些平凡的人物裡他描寫著人性中的善與美,醜與惡。在他的世界裡,人的的優點就是認識到自己是平凡的。這點從孫少平身上得到最突出的體現。他認識到了平凡,也選擇了平凡。

平凡的人生,從平凡中而來地繁衍生息,你能看到的,就是苦難中的信心,不能奪走的盼望,永不止息的愛,平凡中的苦澀,以及今生的驕傲。

讀後感的反思篇6

張維迎反思經濟學讀後感

首先,表明立場。我是堅定的支援自由市場主義,不贊成政府去幹涉經濟發展。因為市場經濟在這數個世紀的執行和發展,已足以證明其對人類文明發展的巨大促進作用和對資源配置的合理性。當然,就像永動機一樣,沒有完美的存在,市場經濟存在其自有的缺陷,並且從某種意義上很難根除,譬如經濟週期中出現的經濟危機。但這就像一場巨大的洗牌一樣,讓身體強壯適應市場資源配置最優的企業存活下來,淘汰那些不足以抗拒如此風險的,以便在下一次發展機遇中讓優勢企業更加彭勃茁壯起來。但一旦政府摻加其中,就會變味。政府從起源來看應是全體公民為了更好的生存而共同簽訂的一份契約,同意出讓部分權力以維持社會的健全執行。故而政府所有的行為應有利於全體人民。而一旦政府幹預經濟,必然會使一部人受益一部分損失,無論受損受益的是貧富哪一方,都從政府的本質來說是不符的。

讀完張維迎教授的《反思經濟學》,給我留下最深的一句話是:“市場的有效執行根本不需要經濟學的那些假設”。我想這完全可以是全文的中心句。既然市場執行完全不需要假設,那麼通過假設的限制下去推演市場執行規律的經濟學本身就具備先天的發育不良。

經濟學作為一門社會科學,我想任何一門社會科學都應是解釋現象的,而不是從某些現象中捏造理論再去套用現象。換言之,建立在想象中的概念都是空中樓閣,從而推演出的理論也不足為信。譬如說一個商店的購買量和銷售量是可觀察到的,永遠相等。但需求量和供給量是意圖之物,只是邏輯上的概念。我們只能假設令其相等,然後有若干推論,但實際運用中其是否時時相等的,想必是不見得。更何況,資訊的不對稱性導致其應該是時時不相等才對。

因為自己讀的東西比較雜,沒有一個很清晰明確的體系。最早看比較正規的經濟學讀物是《國富論》,然後是看完張五常先生學習經歷後去看的《principlesofpoliticaleconomy》和er《pricetheory》和《themarshalldemandcurve》。零散的看了張五常先生的《公司合約本質》和《佃農理論》、茅於軾先生的《擇優分配理論》。讀的東西很雜之後感覺經濟學是一個很龐大的體系,百家爭鳴。所以就沒有辦法很好的系統的邏輯的闡述對整個經濟學的認識。所以這個文章就是依附張維迎先生全文邏輯構造,付諸一些自己的看法吧。

首先,開頭我們講到了經濟學的架設。我覺得張維迎先生的假設不是很正確。我理解的經濟學假設應該是這三個:1.經濟人(理性人);2.資源的稀缺性;3.“收益遞減”規律。我不是很理解其這三個假設是從哪來的,但無論從何談起,經濟學的這三個假設應該是跑不掉的。所以就不展開敘述了。

其次,張維迎先生談到了政府幹涉經濟的.原因有一個是資訊不對稱。他已經做了很充分的闡述了,我想從另外一個方面談談:

韓愈的《馬說》中有“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這裡有一個問題就是,誰來判斷誰是伯樂。所以結果往往是有權力的人成為計劃者,計劃監督者和評判者。我們早先實行的計劃經濟的核心就是“有計劃,按比例”。從理論上說它沒有問題,但關鍵是沒人知道正確的比例是多少。正因為沒有生而知之和先天正確的人,所以貿然干涉市場執行,必定會產生問題。

關於經濟學研究的是什麼。我想我的答案可能會更簡單。經濟學就是研究“資源配置的”,方法就是通過“交換”,前提是“自由”。由於資源的稀缺性,所以社會發展必然有鼓勵人們從事生產。畢竟“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生活”比“空手套白狼”的生活來的容易。張維迎先生談到的是亞當斯密的分工專業化產生的內生增長。但我想這應該也是一種表現,最根本的應該來自於“交換”。只要雙方可以自由的各自滿意的進行交換,價值變產生了。因為財富並不取決於物質,而取決於人們對它的使用價值。舉個簡單的例子(可能有些不恰當),你去過早,買了一碗3元的熱乾麵。你一定是覺得自己製造出一碗熱乾麵大於等於3元你才會去買,那麼其中差價不就是新增的財富。對於店家,他一定是認為這碗熱乾麵成本低於三元,他才願意賣給你,這其中的差價也是新增的財富。這就是交換帶來的財富增長。

其次,張維迎先生談到了產權界定不清帶來了外部性的種種問題。我想這也是我們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張維迎先生說“我們在公有制下,所有東西都是外部的,所以解決外部性的問題更需要產權制”。我想更清楚一點闡述的話,是交換的前提是所有權,所有權的不確定,就不會出現真正的交換。就像我們的國企,我們的五大國有銀行等等。這些企業的掌門人並不擁有這些企業,他們僅僅是代管,走馬上任一番,自然不會對不屬於自己的資產上心,時時爆出的國有企業高管的奢侈生活啊、貪汙腐化啊,轉型期的國有企業廠長進行“mbo”侵佔國有資產,五大行為了剝離自己不良資產成立的諸如長城、信達、東方等資產管理公司。都是其掌門人不用對自身的錯誤負責的結果。而市場機制的優越處就在於它會強制那些犯錯的人承擔後果,而不會牽連消費者。而政府加入其中之後,產權的界定不明,會使整體的國民為那些企業承受損失。

我們在來講壟斷,壟斷的形成如沒有政府的干預,便是該企業在該行業中資源配置最優的結果。我們要反對的是政府強加的壟斷而不是市場自發形成的壟斷。因為市場中的資本總是流向收益率最高的專案。一旦某個企業在某行業中獲得了壟斷地位必定收益率會上升,儘管他會設定各種進入門檻,但是資本的逐利性會不斷的侵蝕它的門檻同時逼迫他不斷提升自己技術。也就是“自由進入的行業,沒有任何一個企業可以形成持續的壟斷”。但政府一旦設定門檻,無論出於何種目的,只會使這家企業形成寡頭,從而一家獨大,然後店大欺客。打個比方,就像一個裝滿了金銀財寶的屋子,自然壟斷就像是門口裝著一扇木門,或者一把高科技的防盜鎖,但是可以採用各種方式,或暴力或巧妙。而政府壟斷就像是沒有門,只有兩個黑麵門衛,一副生人勿進的表情,你只能盯著寶山流口水然後看在裡面的人不思進取的胡作非為。君不見我們一汽最不要臉的口號“拿市場換技術”,然後是“人財兩空”。

再來談價格。市場的核心就是價格機制發揮其調節作用。價格是利益對立的產物,正是這種對立,是雙方都可以高效率低成本的完成交易。茅於軾先生的擇優分配原理的核心也就是價格=邊際成本是資源配置效率最高的時候。所以無限制的價格是供需雙方最合適的狀態,一旦對價格進行限制而造成的供不應求都最終會導致腐敗。譬如最低工資和最高房租。政府可以規定價格,但卻不能去規定企業應僱傭的人數和房東要出租的房子。

我們再來看消費。我們奉行凱恩斯主義,一直在促進消費,為了保證gdp高速增長。關於這一點,我是贊同茅於軾先生的觀點。中國經濟高增長是依賴於高儲蓄,它支撐著高投資。投資的錢最後變成了工廠、礦山、鐵路。消費的錢最終變成了垃圾,糞便。這在本質上是不同的。凱恩斯主義出現在20世紀30年代美國經濟大蕭條時期,其儲蓄不能有效的轉化為投資,經濟週轉不靈,投資購買減少,人們收入下降,不敢消費,形成惡性迴圈。關鍵在於其投資意願不足,沒有新的增長點時才鼓勵消費。但我國是產能過剩,投資意願旺盛。沒有高達40%的儲蓄,投資的錢從何而來,一旦市場執行的資金減少,政府增加貨幣,就極有可能增加通脹的風險。所以老是在說因地制宜,借鑑,從實際出發,但是總是在照搬照套。

最後,談談經濟學近年來的新趨勢的變種,譬如“計量經濟學”和“福利經濟學”。這是我極其討厭的兩個分類,。要闡述“計量經濟學”的問題需要很長的一個篇幅。但是我覺得“拉弗曲線”和“雷・費爾根據1912――1976年的經濟資料作了一項迴歸分析,然後得出了一個如果成立就將轟動一時的方程式,該方程式可以提前預測誰會在接下來的總統競選中獲勝。你僅僅需要在方程式中輸入幾個經濟要素――通貨膨脹率、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等。這兩個例子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福利經濟學”,別的不說。我從最簡單的理解。人和人之間的關係簡化來看只有四種關係:“共贏、損己利人、損人利己和既不利人又不利己”。最後一種是全社會應該摒棄的。我認為的福利經濟學是在創造一張大餅的基礎上如何更好的分配它,也就是在“損己利人和損人利己”兩種的糾結,但無論哪一種,其實他們的總和都沒有增加社會財富,只有共贏的狀態下才會增加財富。當然還有他們對於心理學很簡單的歸結為效用這種可計量的惡習。

寫了這麼多,都很零碎。其實中心意思很簡單。經濟學應該是一門從現實中總結歸納出對資源配置的一些方法,更高層次,它是一種認識論或者方法論。而近代的經濟學卻是習慣從古典經濟學中的推理中再加入各種限定,結合各種漂亮的數學公式,然後推匯出各種好看的結論。但是我覺得對更好的認識現實無益。任何一門學科都應該是幫助人們更好的認識世界。而不是企圖在空中樓閣中再建築一個空中花園。所以經濟學的發展應在實踐經濟學中,走街頭,串巷尾。發現人們的各種選擇。當然這種思潮最近也變得越來越多,譬如我很喜歡的丹尼爾・卡內曼的行為經濟學,把心理學研究和經濟學研究結合在一起,特別是與在不確定狀況下的決策制定有關的研究,更貼近實際。以及威廉・龐德斯通的《無價》中從受眾者心理層面分析價格機制。說到底是人在進行各種經濟活動,原來的簡單抽離“人”把它當成常量的研究可能忽視了這個重要的因素。文藝一點的結尾是:對於蒼穹之上的存在,如果我們無法確信其是否存在,我們應保持精神上的敬畏或警惕,但是現世生活裡卻不做任何理會,這才是相處之道。

標籤:讀後感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