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教師文案

21~30的認識教案最新7篇

在教案的編寫中幫助教師合理安排教學活動的順序和時間分配,通過完善的教案,教師可以提前準備好與教學相關的評估工具和評價標準,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21~30的認識教案最新7篇,感謝您的參閱。

21~30的認識教案最新7篇

21~30的認識教案篇1

活動設計背景

為了培養孩子學會認真觀察事物,認識事物的能力。並且學習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設計了一節認識水果的教學課。

活動目標

1、在活動中培養幼兒積極動腦的習慣。

2、通過比較,能夠運用多種感官感知蘋果、桔子的特徵。

3、樂意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感受。

4、培養幼兒敏銳的觀察能力。

5、探索、發現生活中的多樣性及特徵。

教學重點、難點

1、認識各種水果

2、並且能說出水果的特徵

活動準備

冰糖橙、蘋果、梨、桔子若干;水果刀一把,盤子一隻。

活動過程

1、出示各種水果,讓孩子說出它們的名稱。

2、觀察水果,說出它們的外部特徵。

3、遊戲:摸水果,增強孩子對各種水果的外部特徵的感知。

4、觀察水果的內部特徵。

切開各種水果,讓孩子觀察水果的內部結構。

5、品嚐水果。

(1)將切好的.各種水果分別讓孩子品嚐,並說說其味道是什麼樣的?它們有什麼不同?

(2)教師將孩子眼睛矇住後, 讓他們來品嚐水果,然後請他們說一說吃的是什麼水果。

6、活動結束:告訴幼兒多吃水果有利身體健康

教學反思

對於孩子來說,在課堂中出現一些新鮮的事物會高度集中他們的注意力,所以我選用對了本課,並運用了觀察、觸控、品嚐、介紹的方法來了解水果,這些環節的設計能夠更好的讓孩子集中注意力,樂於表達自己的想法。並且興趣非常的高!同時向他們滲透一些蔬菜和水果與身體健康的關係,教育他們多吃蔬菜水果,不挑食,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21~30的認識教案篇2

活動目標:

1、使幼兒認識時鐘、能叫出名稱,基本掌握鐘面的主要結構。

2、使幼兒知道時針、分針及它們之間的運轉關係,能正確辨認整點、半點。

3、培養幼兒的觀察力和操作能力,使幼兒建立初步的時間概念。

活動重點:

幼兒知道時針、分針及它們之間的運轉關係,能正確辨認整點、半點。

活動難點:

幼兒能正確辨認整點和半點,並自主操作撥出相應的時間

活動準備:

教具:大時鐘一個

學具:幼兒每人一個小鬧鐘

活動過程:

一、認識時鐘,知道時鐘名稱及用途

1、(教師出示時鐘)這是什麼?你們在哪些地方看到時鐘的?時鐘有什麼用途?

2、請幼兒說一說。

3、教師小結:手錶、鬧鐘、掛鐘、電子鐘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叫時鐘,它們能告訴人們時間,人們學習、工作、生活都離不開時鐘。

二、觀察認識鐘面

1、(教師手指鐘面)看,鐘面上有什麼?鐘面上有多少數字,它們是怎麼排列的?

小朋友再仔細看,鐘面上的三根針一樣長嗎?

2、幼兒回答。

3、教師小結:鐘面上有12個數字,數字從1開始按從小到大、順時針的方向排列。

這三根針分別是時針、分針和秒針。最短的那根是時針,再長一點的是分針,最長的那根是秒針。小朋友可以看到秒針是一直都在走,因為一秒鐘就是很短的`時間。有些時鐘上不一定會顯示秒針。我們只要看時針和分針就可以知道時間。

三、認識整點、半點,瞭解分針和時針的運轉關係

一)認識整點

1、(教師將兩指標都撥打12上)小朋友看,時針和分針都在12上,這就表示12點。

2、提問:誰會撥1點鐘呢?(請幾個幼兒撥時間,其他幼兒觀察並檢驗結果。)

剛才他們在撥動指標時你們發現了什麼?時針和分針是怎麼走的?

3、教師小結:時針和分針是朝同一個方向走的,分針走一圈,時針走一路,走一格就是走1個小時。幾點整時,時針就指向幾,分針都指向12.

二)認識半點

1、(教師把指標撥打12:30的位置。)現在請你們再仔細觀察鐘面,現在你們發現了什麼?

時針指向數字12,就是12點鐘,時針指向12和1的中間,分針指向6表示12點鐘的一半,所以現在就是12:30.

2、誰願意來撥動指標,撥出1:30鍾呢。(請一位幼兒上來撥,其他幼兒觀察並檢驗結果。)

剛才他們在撥動指標時你們發現了什麼?時針和分針是怎麼走的?

3、教師小結:不管是整點還是半點,時針和分針始終是朝同一個方向走的。分針走一圈,時針走一格,走一格就是走1個小時。幾點半時,時針指向兩個數的中間,分針指向6。

四、幼兒操作,撥時間

1、今天每個小朋友都帶來了一個小鬧鐘,現在就要請你們聽老師說時間,然後你們來撥出相應的時間,看誰撥得又快又對。

2、組織幼兒活動。

3、評價幼兒活動。

21~30的認識教案篇3

教學目標:

1、結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動,使學生初步認識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知道角有大小,初步學會用尺畫角。

2、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

3、使學生知道生活中處處有角,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認識角

教學難點:正確畫角、認識角的大小

教學準備:課件、小棒、三角板、圓形紙、長方形紙、剪刀。

教學過程:

一、引入

(課前出示學校的圖片,讓學生欣賞。)

1、師:孩子們,剛才從螢幕上欣賞了咱們的校園,它美嗎?那你們平時喜歡到操場去玩嗎?最喜歡玩什麼?(學生自由回答)

(出示主題圖)這些小朋友在操場上玩得多開心呀!有的在有的在仔細看看,操場上還有許多我們學過的圖形呢,你們看見了嗎?(學生指出如: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球等)

2、師:這些圖形都是咱們的老朋友了,今天,老師要給大家介紹一個新的圖形朋友(出示園丁在剪草的圖)。你們看,園丁爺爺手裡拿著的剪刀,張開就形成了這樣的圖形,(出示角)做操的小朋友伸開兩臂,也形成這樣的圖形,這就角。(板書:角)孩子們,和角打聲招呼吧。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認識角。板書課題:《角的初步認識》

[分析:通過學生熟悉的校園生活情景喚起對已學圖形的回憶,並引出新知,初步感知角。]

二、新課

(一)在主題圖中找角。

1、師指圖:操場上很多物體的表面都有角,快找找吧!

2、(抽生說)學生說到一個,課件演示一個,師跟著複述一遍,並及時表揚。

[分析:讓學生從觀察實物中抽象出角,使學生經歷數學知識抽象的過程,感受到數學知識的現實性,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現實問題,從而激發學生探索數學的興趣。]

(二)教學例1

1、從實物中抽象出角。

師:小朋友一下子找到了這麼多的角,真了不起。(把剪刀、吸管、水管放大,背景逐漸褪下去)那這些生活中的角在數學上該怎樣表示呢?你們看,角就是這樣兒的:(課件中三個角從實物中移下來。)

師:這三個圖形都是角。閉上眼睛想一想,角是什麼樣兒的?再用手比劃比劃角的模樣。

師:仔細觀察這三個角,它們有什麼相同的地方?

生1:都是尖尖的。

生2:都有兩條直直的邊。

2、認識角各部分的名稱及其特徵。

(1)師在黑板上畫出一個角:你們覺得尖尖的這是角的頂點,這是角的兩條邊,角的兩條邊都是(生:直直的)。這個頂點和這兩條邊就組成了這一個角。

(2)師再指課件上第二、三個角:誰來指出這個角的頂點和兩條邊。(分別抽兩生)反問:一個角有幾個頂點,幾條邊?

[分析:從生活中抽象出數學知識,使學生初步體會角是從物體表面抽象出來的幾何圖形,是一種簡單而美麗的圖形,並瞭解了角的各部分名稱。此課之前,學生對角的認識是在日常生活中積累的,是模糊的、非數學意義的。教師在學生找主題圖的角的基礎上設計了閉眼想、用手比劃,觀看課件動態演示等活動,幫助學生建立角的正確表象。它們有什麼相同的地方?讓學生運用形象思維,呼叫自己的語言描述,通過比較,實現了對角的正確認識。]

3、判斷角。

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些圖形客人,孩子們,想看看嗎?有我們的新朋友角嗎?用手勢表示你們的判斷。學生判斷再抽生說理由。(課件出示書第42頁的第1題。)

4、再回到主題圖中講評學生前面判斷角出現的錯。

5、師:你們看,下面兩個圖形裡也有角,左面的三角形有哪幾個角?右面的圖形又有哪幾個角?(書第42頁第2題,指給同桌看看,再抽生上來指。)

6、找生活中的角

(1)師:孩子們,其實,不光在這些圖形中有角,我們的身邊,我們的教室裡,也都有好多角陪伴著我們。下面,就請大家在教室裡找一找,看看哪些物體的表面上有角。聽清教師的要求,兩個孩子一起,要指出角的頂點和兩條邊。(學生活動,師參與。)

(2)請學生說說找到的角,並指出頂點和兩條邊。

師:小小的教室裡有這麼多的角,那我們的生活中的角就(更多了,可以說是數不勝數,不計其數。)

[分析:讓學生經歷從生活中感知角認識數學上的角回到生活中用學過的知識更理性地找角,這樣的學習過程,正所謂從生活中來,又回到生活中去,真切地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角。培養了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周圍世界的意識與能力]

(二)操作,認識角的大小

1、折角

(1)師出示一張圓形的紙:這張紙上有角嗎?開動小腦筋,動手摺一個角,試試吧。如果你有了答案,悄悄地和同桌說一說,還不知道的孩子輕輕地開啟書p39,看看書上的小朋友是怎樣折角的。

(2)學生折角,師巡視指導

(3)展示最快的學生做的角。(讓生拿上來)這是一個角嗎?它的頂點和邊都在哪兒?讓摺好的同學把你折的角指給同桌看看,頂點在哪,兩條邊在哪兒?

[分析:皮亞傑曾經指出:動作性的活動對於兒童理解空間觀念具有無比巨大的重要性。通過操作活動讓學生思考怎樣將無角的東西變出有角來,從學生的年齡特點出發,用學生喜愛的方式外化他們剛剛建立的對角的數學層面的認識,以多樣表現單一,鞏固了對角有一個頂點、兩條邊的認識。]

2、做活動角。

(1)師拿出一個活動角:老師這兒有一個角,(師扳動角的兩邊),你們看,這是一個活動角,小朋友想不想做一個我這樣兒的活動角?用上老師發給你們的兩根小棍。試試吧!(生做)

(2)展示兩生做成的.角(大小明顯的):這兩個角有什麼不同?

生:一個大,一個小。

師:對,角是有大小的。(再展示兩個大小差不多的角)能一眼看出哪個角大,哪個角小嗎?那有什麼辦法知道?

生:可以把這兩個角重在一起。

師:你來試試。

生把兩個角放到展示臺上比:把它們疊在一起,把這兩個角的頂點重合,一條邊重合,看,上面這個角的另一條邊在下面這個角的裡面,這說明上面的角比下面的角小一些。

師:這個辦法真好!同桌的孩子也像這樣把活動角比一比,頂點重合,一條邊重合,看看誰的大,誰的小,比出結果了嗎?

[分析:角的大小比較,順承學生對角的大小有所認識之後安排,以學生組裝的活動角為學具,組織學生討論、探究,群體互動與教師引導有效整合,並相機指導學生用重疊的方法比較角的大小,強化了對角的認識。]

(3)認識角的大小與邊叉開的程度的關係。

您現在正在閱讀的《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實錄及評析文章內容由收集!本站將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學資源!《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實錄及評析師:咱們再做一個變變變的遊戲,把你們的活動角拿在手上,(師也拿在手上)請變出一個比你們手上的角要大的角。再變大點?你是怎麼做的?(請一生示範,把邊叉開一點,角就可以變大點)再請全班做。咱們繼續變,把你們手上的角變小點,再變小點,又是怎麼做的?(把邊合攏一點。)

(4)那角的大小跟什麼有關係呢?跟邊的什麼有關係?分四人小組討論。

(5)抽一組生說。

(6)師小結:角是有大小的,角的大小跟兩條邊叉開的大小有關。角的兩條邊叉開得越大,角就越大,兩條邊叉開得越小,角就越小。

[分析:使學生對角的大小有一些直觀的認識,初步感知比較角的大小的方法。並通過實踐操作、體驗、思考、交流等活動,使學生體會到角的大小與兩邊叉開的大小有關。]

(三)教學例3:畫角

(1)師:你們看,角多神奇呀,你們喜不喜歡它?那我們把它畫下來,好嗎?怎樣畫角呢?(抽一生說)

(2)師:我們來看看究竟該怎樣畫角。(課件演示角的畫法)師:這是第一步,接著看第二步,角畫好了。

(3)師:應該怎樣畫角呢?抽生說說。同時師再演示一遍,並小結:先確定角的頂點,從這點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畫兩條線,就畫成了一個角。

(4)你們會畫角了嗎?試試看。生畫,師巡視。並展示學生畫的角。

[分析:觀察、敘述、操作,使學生儘快掌握畫角的技能。]

(四)拓展與延伸

(出示一個角)師:如果在這個角里添上一條線,這時變成幾個角了?再添上一條線呢?

三、全課總結

孩子們,你們今天和角交了朋友,都有些什麼收穫呢?其實,角的知識還有很多很多,在以後的學習中還會一一學習的。

評析:

?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空間與圖形在教學中,應注重所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應注重使學生在觀察、操作等活動中,獲得對簡單幾何體和平面圖形的直觀經驗。這兩點要求在本課教學中均有體現:

首先,注重所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體現了新課標的理念數學來源於生活、結合生活認識角。本課中,讓學生觀察校園情景圖,從中找出角,抽象出數學問題,當學生初識角之後,我又不失時機地讓學生尋找生活中的角。培養了學生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和解釋生活,感受數學知識的現實性,激發起學生探索數學的興趣。

其次,角的初步認識內容雖然簡單,但由於學生年齡小、生活經驗不足,要讓他們建立正確的表象並不容易。我按課標要求注重學生在觀察、操作等活動中獲得對簡單幾何體和平面圖形的直觀經驗,因此,在教學中設計了找一找、認一認、折一折、做一做、畫一畫等實踐活動,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感悟其中的道理,建立角的表象、豐富了對角的認識,發展了學生的空間觀念,體現了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的過程這一基本理念。

21~30的認識教案篇4

【活動目標】

1.較為熟練的運用左右腳交替運球。

2.喜愛足球運動,對足球遊戲有興趣。

【活動準備】

1.幼兒已玩過左右腳交替運球和定點射門。

2.足球人手一個、足球門、背景音樂。

【活動過程】

一、引導部分

1.教師帶領幼兒做身體的拉伸練習。

2.聽音樂做足球操。

二、主題部分

1.複習傳接球和定點射門。

(1)教師:"小隊員們,上節課我們一起玩了左右腳交替運球,現在我們就來複習一下這個本領"。

(2)幼兒與同伴合作練習左右腳交替運球。

(3)集體練習定點射門。

2.教師引導幼兒左右腳交替運球與射門結合,幼兒自由練習,教師巡迴指導。

3.遊戲:運球射門對抗賽

(1)幼兒分成4隊,每隊8人。明確各隊球門後遊戲開始,各隊第一位小隊員左右腳交替向球門方向運球,到達球門前射門,然後跑回起點,第二個小隊員依次出發,進球多的隊獲勝。

(2)小結比賽情況,總結經驗,再次進行比賽。

三、結束部分幼兒每人抱一個小足球,用球輕敲自己的身體部位,並和同伴用足球輕輕敲打肩、背、手、腳等部位,以達到放鬆的目的。

【安全提示】

1.活動前教師要帶領幼兒做充分的熱身運動。

2.注意行進中的路徑安排,不要發生碰撞。

【活動反思】

本次教學活動設計將之前足球活動的練習進行了組合,包括左右腳運球、定點射門等。教師採用了比賽的形式開展,一組8名幼兒,教師作為裁判。看看哪一組幼兒最快完成,哪一組幼兒進球最多。幼兒在繞過足球塔之後將球射進球門。射進球門的幼兒和教師擊掌慶祝。而等待的幼兒紛紛為自己的組員加油鼓勁。由於幼兒的熱情很高,因此教師及時的調整,在兩輪遊戲活動結束之後再進行點評。幼兒紛紛覺得不過癮,要求繼續比賽。在整個活動中幼兒能夠遵守遊戲的規則,以擊掌作為進球和接力的訊號。在小結時也有幼兒提出個別幼兒犯規,在再次進行的遊戲活動中這些現象都得到了改進。

21~30的認識教案篇5

教學目標:

1. 通過操作和觀察,使學生初步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知道它們的名稱;會辯認識這幾種物體和圖形。

2. 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觀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間觀念。

3. 通過學生活動,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合作、探究和創新意識。

教學重、難點:

初步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實物與圖形,初步 建立空間觀念。

教、學具準備:

1.各種形狀的物體。

2. 圖形卡片。

3. 計算機軟體、投影片。

教學過程:

一、操作感知。

1. 分一分,揭示概念。

(1)分組活動。讓學生把形狀相同的物體放在一起,教師巡視。

(2)小組彙報。

問:你們是怎樣分的?為什麼這樣分?

學生可能回答可分成這樣幾組:一組是長長方方的;一組是四四方方的;一組是直直的,像柱子;一組是圓圓的球。

(3)揭示概念。

教師拿出大小不同、形狀不同、顏色不同的實物直觀揭示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概念,並相機板書名稱。

[通過動手分一分,使學生初步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知道它們的名稱。]

2. 摸一摸,感知特點。

(1)讓學生動手摸一摸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實物,然後把自己的感受和發現在小組內交流。

(2)彙報交流

學生可能說出:

長方體:是長長方方的,有平平的面。

正方體:是四四方方的,有平平的面。

圓 柱:是直直的,上下一樣粗細,兩頭是圓的,平平的。

球:是圓圓的。

(如果學生說出長方體、正方體有6個面等,教師應給予肯定,但不要求學生必須說出來。)

[通過學生操作、觀察,進一步感知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特點,培養學生操作、觀察能力以及探究新知的意識。]

二、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間觀念。

1. 由實物抽象實物圖形。

投影出示實物圖鞋盒,引導學生說出它的形狀是長方體,然後抽象出長方體圖形。

用同樣方法出示魔方、茶葉桶、足球等實物,抽象出正方體、圓柱、和球的圖形。

[由實物抽象出實物圖形,培養學生抽象能力。]

2. 記憶想象

(1)分別出示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圖形,先讓學生辯認,然後把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圖形貼在黑板上,最後再拿出相應的實物。

(2)學生閉眼想四種圖形的樣子。(教師說圖形,學生想。)

(3)學生閉眼按教師要求拿出四種不同形狀的實物。

(4)先讓學生閉上眼睛,然後教師給出一種實物,由學生判斷它的形狀。

(5)出示大小、顏色不同的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圖形,讓學生進行辯認。

[通過記憶想像,使學生形成表象,並初步建立空間觀念。]

3. 學生列舉日常生活中見過的形狀是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實物。

三、分組活動,體驗特徵。

1. 做一做1題。

(1)讓學生拿出長方體和圓柱,放在桌面上玩一玩,使學生髮現圓柱會軲轆,然後教師說明,圓柱可以滾動。

(2)讓學生用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搭一搭。

通過搭,使學生明確:球沒有平平的面,能任意滾動;長方體、正方體和圓柱都有平平的面,搭在一起很平穩。

[通過操作,使學生親自體驗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各自的特徵。]

2. 遊戲看誰摸得準。

(1)每小組一人說出物體的名稱,其他同學按指定要求摸,看誰摸得準。(參照做一做第2題)

(2)教師說物體形狀,學生摸。

[通過遊戲,不僅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也可進一步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

3. 數圖形。

投影出示練習五第2題,問:這隻小動物是由什麼圖形拼成的?各用了幾個?讓學生完成在課本上。

四、遊戲

先讓學生想一想,用不同形狀的實物能搭出什麼來?然後按照自己的想法搭一搭。引導學生髮散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21~30的認識教案篇6

活動名稱

認識日曆

活動目標

1、初步感知年、月、日之間的關係;

2、瞭解一年有12個月,有大月(31天),也有小月(30天),一年有365天。

3、瞭解日曆的用途,能正確的查詢日期。

活動重點

知道一年有12個月、365天,一個月有31、30、28天。

活動難點

大小月分別是哪幾個月,最小月是哪個月。

活動過程

一、播放課件,明確探究任務。

??師播放課件,幼兒認讀數字12、31、30、28、365。教讀365。

??提問:我們的數寶寶怎麼都不見了?他們都到哪兒去了?(房子)數寶寶為什麼要到房子去呢?他們和房子又有什麼關係呢?聽完故事你就明白了。

二、通過操作,幫助幼兒認識月份和星期

??認識月份

1、聽一聽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媽媽,媽媽的名字叫年。她生了365個孩子,給他們取名叫日。一天年媽媽為孩子們蓋了12座房子,這12座房子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叫月。等房子蓋好了,這個年媽媽就讓孩子們住在房子裡。

2、和幼兒一起回憶故事並提問理解一年有12個月,一個月有(31、30、28或29)天。

3、找一找

⑴看看這些房子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有的大,有的小)

⑵大房子有幾座?(7座)小房子有幾座?(4座)最小的房子有幾座?(1座)

⑶根據幼兒回答,師把大房子放第一排,把小房子放第二排,最小的房子放第三排。

⑷每個房子裡住的孩子一樣多嗎?先來看看大房子裡住多少個日娃娃?(31個孩子);小房子裡住多少個日娃娃?(30個孩子),最小的房子裡住多少個日娃娃?(29個孩子)。

??認識星期。

⑴看看每一個小房子裡的數字有什麼不同?講講紅色數字、黑色數字分別代表什麼?

⑶從星期日開始數,看看每一個星期有幾天?

⑷除此之外,還有哪些日子也是用紅色標識?

⑸教師小結。

三、趣味遊戲:看誰找得快。(教幼兒檢視年曆的方法,查詢日期)

??找生日,總結查詢方法。(先找月份再找日期)教師請幼兒找一找自己的生日是哪一天,並說說是怎樣察找的。

??找節日,並說出是星期幾。

四、智力搶答,鞏固練習。

五、教師介紹日曆的用途。

提問:我們認識了日曆,那日曆是做什麼用的?(鼓勵幼兒自由發言,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

教師小結:日曆是記錄或檢視時間(日期)的工具,人們的學習、生活都離不開它。

六、展示日曆。

??出示課件,請小朋友來看看各種各樣的日曆。

??老師小結:今天我們認識了日曆,日曆可以做成各種各樣,如掛在牆上的日曆叫掛曆,放在桌子上的日曆叫檯曆,還有日曆本,電子日曆,有的手錶、手機上也有日曆等等。

七、點評活動,活動結束。

活動反思

這對於我們班孩子來說是一個還沒有接觸過的新知識,一年有12個月這一點大部分孩子都知道,可認識幾月幾日他們還沒有學過。為了使幼兒學起來更容易,活動一開始我就開門見山讓幼兒認識了今年的日曆,我發現大部分孩子不認識,只有小部分孩子能說上來。於是我用講一個關於年的故事來吸引孩子的注意,果然孩子們聽到有故事,興趣馬上就來了。

活動的第二個環節是通過故事的形式,利用故事便於幼兒理解的特點,使幼兒喜歡、理解日曆。果然,這種方式大大的激發了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幼兒很容易就理解一年有365天,分別住在12個月裡,其中有的月是29天、30天、和31天。通過讓幼兒到前面來找年媽媽的孩子,幼兒參與的積極性得到了大大的提高,我發現孩子們掌握的較好,效果也不錯。

從整個活動來看,我覺得用故事的形式把枯燥、複雜的內容變生動、簡單的方法真的很不錯,值得在今後的活動中借鑑。

雖然現在的日曆樣式多,我在本次教學中沒有時間去說,但孩子們只要認識了典型的日曆,掌握了日曆要先看年份,再看月份、日期、星期這一方法,相信孩子們碰到別的樣式的日曆,也能慢慢看懂。

21~30的認識教案篇7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北師大版)數學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圓的認識(一)》,在課本的2——5頁。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結合生活實際,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認識圓,並認識到“同一個圓中半徑都相等、直徑都相等”,體會圓的特徵及圓心和半徑的作用,會用圓規畫圓。

過程與方法:結合生活實際,通過觀察、操作、想象等活動,認識圓及圓的一些特徵,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情感態度價值觀:結合具體的情境,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能用圓的知識來解釋生活中的簡單現象。

教學重點:

在觀察和操作中體會圓的特徵,知道直徑和半徑的概念。

教學難點:

用圓規畫圓。

課前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感知圓

師:我本想讓大家做一個套圈遊戲,但對於大家站在什麼位置參與遊戲更公平,老師一直沒有想好,請大家幫我參謀一下。(課件出示三種遊戲方式,觸控筆畫出同學與小旗標誌之間的距離。)

匯入:為什麼圓會有這麼大的優點呢?讓我們一起來探尋圓的奧祕吧!

板書課題:圓的認識

學生對於三種遊戲方式進行評價,並說原因。

二、互動探究認識圓

1.欣賞圖形。

(課件出示生活中的圓,同時用觸控筆“抽”出圓形)

師:圓和以前學過的圖形有什麼不同呢?(出示以前學過的圖形)

(出示一個橢圓和一個凹凸不平的圓)問:這是圓嗎?為什麼?

2.嘗試畫圓。

(1)(實物投影儀出示學生畫出的失敗作品和成功作品)師:猜一猜,為什麼有些圓會“咧著嘴”呢?

(2)(實物投影儀)老師示範畫圓。

3.認識圓各部分的名稱。

老師在白板上用圓規、直尺等工具演示畫圓、圓心、半徑、直徑及用字母表示的方式。

4.探究圓的特徵。

(1)畫:在剛才自己畫的較成功的一個圓中繼續畫3條半徑、3條直徑。

想:a.在同一個圓裡可以畫多少條半徑,多少條直徑? b.在同一個圓裡半徑的長度都相等嗎?直徑呢?怎麼發現的?

(2)畫:a.以點a為圓心畫兩個大小不同的圓;b.在另外一個地方畫兩個半徑都是2釐米的圓。

想:圓的位置與什麼有關係?圓的大小與什麼有關係?

5.首尾呼應

師:在剛上課的套圈遊戲中,小旗標誌在圓的什麼位置?每個同學站在圓的什麼位置?小旗標誌與同學之間的距離是什麼?能解釋為什麼設計成圓形的隊形比較公平嗎?

三、鞏固練習拓展圓:(闖關練習)

(第一關用白板遮蓋的方式逐一呈現練習題,在學生回答出結果時,用觸控筆及時給出結果。第二關演示圓形、正方形、橢圓滾動過程及中心點留下的痕跡。)

四、史料再現昇華圓

(呼叫電子白板上的“科技素材”)

五、全總結理知識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

感受圓的歷史。

六、課後思考;

如果要在操場上畫一個很大的圓,你有什麼方法嗎?

談收穫。

板書設計:

圓心 o 位置

半徑 r 圓的大小

直徑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