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教師文案

國小科學五年級上冊教案5篇

教案一定要注意掌握好教學節奏寫作才行,教案可以幫助老師更好的分清每堂課的教學目標,和結果導向,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國小科學五年級上冊教案5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國小科學五年級上冊教案5篇

國小科學五年級上冊教案篇1

一、指導思想:

以培養國小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他們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為他們終身的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

二、教材分析:

1、整體概述:

由“沉和浮”、“熱”、“時間的測量”和“地球的運動”四個單元組成的。教學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提供足夠的材料讓學生在動手動腦中完成探究任務。

幫助學生把現象、資料轉化為證據,利用證據得出結論。

科學概念的構建不是一步到位的,需要長時間的學習才能達成,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要急於求成,要一步一步打好基礎,讓學生的認識沿著概念形成的規律發展。

本冊有許多動手製作的項日,一定要讓學生親自經歷製作的過程,只有在手腦並用的過程中,才能發展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2、單元簡析:

第一單元沉和浮:學生從物體的沉浮現象開始,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動中,探尋物體沉浮的規律,研究影響沉浮的變數,最後形成有關沉浮現象的解釋:一是用浮力和重力的關係解釋沉浮現象,二是從密度的層面解釋沉浮現象。

第二單元時間的測量:學生製作計時工具並進行觀測和測量,瞭解人類計時儀器的發展史,及對“時間”的認識發展過程。認識計時工具的工作原理,感受計時工具的發展對人類生活和發展的影響,感受人類為了不斷改進工具所作的不懈努力。

第三單元熱:學生在三年級“溫度與水的變化”的基礎上,將繼續觀察熱量變化過程中產生的物體的熱脹冷縮現象,觀察熱量在物體中傳遞的現象,探索熱量傳遞的規律,發現物體的導熱效能是不同的,在生活中的應用也是不同的。

第四單元地球的運動:讓學生經歷人類對地球運動的探究過程,學習基於可觀察到的現象和事實,運用相對運動、參照物、模擬再現等原理和方法進行推理、論證,不斷地利用已知探究未知的方法,最終認識地球運動(自轉和公轉)的模式。

3、材料清單:

第一單元沉和浮:

小石塊、泡沫塑料塊、回形針、蠟燭、帶蓋的空瓶、蘿蔔、橡皮、木塊、小刀、透明膠帶、大小相同輕重不同的球、輕重相同大小不同的立方體、玩具潛水艇、橡皮泥、刻度量杯(底部帶定滑輪)、鉤碼、墊圈、彈簧秤、馬鈴薯、酒精燈、木夾子、食鹽、白糖、燒杯。

第二單元時間的測量:

鐘錶、小木竿、自制日暑、量筒、塑料瓶、鐵架臺、螺帽、細線、木條。

第三單元熱:

溫度計、塑料袋、熱水瓶、氣球、水槽、試管、燒杯、燒瓶、橡皮塞、玻璃管、金屬熱脹冷縮演示器、酒精燈、鐵架臺、鐵片、火柴、蠟燭、各種材料製成的杯子和調羹、毛巾、泡沫塑料塊。

第四單元地球的運動:

乒乓球、手電筒、地球儀、鐵架臺、演示用時區圖、陀螺。

三、學生情況分析:

通過幾年的科學學習,大多數學生對科學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對科學本質有一定的瞭解,科學素養得到相當的培養,已經具備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們對周圍世界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樂於動手,善於操作。不過兩極分化很明顯。優等生表現出對科學濃厚、持久的興趣,科學素養髮展態勢良好;後進生對科學有種擔憂感,隨著年級的升高,課程難度值增加,學習態度不夠認真,加上對科學學科的認識不足,認為本學科不重要,輕視,造成科學素養髮展態勢一般。

四、教學目標:

1、本冊教科書設計了許多探究活動,這對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是很有幫助的,教師要發展學生識別和控制變數的能力,繼續學習運用對比實驗進行探索的技能,要引導學生及時記錄實驗現象,進行分析整理,轉化為證據,用科學探究活動幫助學生逐步建構科學概念。

2、在國小階段,學生的思維將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發展,五年級學生的抽象思維,仍然需要直觀形象的支撐,因此在思維發展的過程中,我們要從現象和事實出發,幫助學生進行概括總結,得出結論,發展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3、對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應該基於對證據意識的培養上,使學生能夠不斷地尋找證據來支援自己的假設,通過理性的思考和大膽的質疑,來發展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五、基本措施:

1、瞭解學生對所學科學問題的初始想法,特別是一些概念理解過程中出現的想法。

2、指導學生反覆進行控制變數的實驗。(控制變數實驗要加以指導)

3、引導學生在觀察和實驗的過程中做好記錄。

4、引導學生用準確、恰當的詞語描述觀察到的事實和現象。

5、引導學生對觀察和實驗結果進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正確的解釋。

6、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

7、充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

8、組織指導科技興趣小組,引導學生參加各類有關競賽,以賽促學。

六、主要教學活動型別:

蒐集資訊 現場考察 自然狀態下的觀察 實驗

專題研究 情境模擬 科學小製作 討論辯論

種植飼養 科學遊戲 資訊釋出會、報告會、交流會

參觀訪問 競賽 科學欣賞 社群科學活動

家庭科技活動 角色扮演 科學幻想

國小科學五年級上冊教案篇2

教材分析

?光和影》這篇課文內容的安排是從手影遊戲開始引出影子的產生需要什麼條件,進而深入研究影子的幾個特點。同時讓學生認識投影在生活中的應用。

本課的主要教學內容有以下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由影子是怎樣產生的及產生影子需要什麼條件這一活動匯入。

第二部分:聯絡實際說明什麼叫光源。

第三部分:通過三個實驗,探究影子的位置、大小及形狀變化的特點。

第四部分:簡單介紹投影的運用。

學情分析

根據本課教材的特點及五年級學生喜愛遊戲及動手實驗的特點,應按教科書的安排及要求,有步驟、有目的地進行光和影的實驗,並將觀察結果用不同彩色粉筆分別記錄投在“屏”上的影子。再根據影子進行分析,推理出光源、遮擋物、影子之間的變化規律。培養學生在實驗觀察中嚴謹、細緻、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光:使人能看物體的那種物質。

2、影子的形成條件:光、遮擋物、屏。且遮擋物要在光源和屏之間。

3、光源:正在發光而且是自己所發出的光。

4、影子的特點:①位置 ②大小 ③形狀

5、投影:光源從不同側面照射得到物體的影子。如我們教室裡的.實物投影儀。

過程與方法

1、認識光、光源及影子形成的條件。

2、分組進行光和影的三個實驗。

3、分析、推理影子的特點。

4、投影在生活中的應用。

以上過程要用直觀的演示及實驗的教學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

認真細緻、實事求是、善於合作交流。

教學重點和難點

探究影子的特點是本課的重難點。

教具準備

實物投影儀一臺、電筒、大號電池(作遮擋物)各八隻,4開圖畫白紙24張,紅、黃、藍彩色粉筆各八支。

教學過程

一、匯入

1、談話

2、板書課題

3、通過閉眼活動引出下一個環節

二、認識光源及影子形成的條件

1、開啟實物投影儀。

2、用手在投影儀及黑板中間作各種手影。

3、讓學生認識什麼叫光源及影子的形成需要的三個條件。

三、進行影子特點的三個實驗

1、把學生分成八個小組,分發實驗器材。

2、說明三個實驗的方法與步驟,放下窗簾、準備工作。

3、學生實驗,教師巡視指導。

4、學生歸納影子位置、大小、形狀的特點。

四、鞏固運用

開啟投影儀做遊戲,驗證我們發現的影子變化規律:

1、改變光源位置,影子有什麼變化。

2、改變遮擋物在光源間的距離,影子有什麼變化。

3、用手在光源及屏中作不同側面的變化。

4 、投影是用移動光源遠近進行物體大小變化。

五、課外延伸:課後查閱資料,瞭解投影在生活中的應用。

國小科學五年級上冊教案篇3

科學概念:

重力是物體由於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向下的拉力。

一定的拉力能夠使靜止的小車運動起來,拉力越大,小車運動得越快。

過程與方法:

安裝用重力拉動的小車;做拉力大小與小車運動快慢關係的實驗;用實驗資料驗證自己的推測。

情感、態度、價值觀:

注重獲取證據,用證據來證明觀點。

?教學重點】做拉力大小與小車運動快慢關係的實驗。

?教學難點】用實驗資料驗證推測。

?教學準備】實驗小車一輛、粗線一根、掛鐵墊圈的小鉤子一個、鐵墊圈若干、秒錶。

?教學過程】

一、匯入

1、出示小車,提問:你有哪些方法讓這輛小車動起來?

(推、用繩子拉)

2、揭題:那我們今天就來研究研究用繩子拉的小車,

板書:我們的小纜車

二、安裝小纜車

1、提問:要把這輛小車改裝成小纜車,能改裝嗎?

說說看怎麼改?

2、學生動手操作:將粗線綁在小車上。

3、提問:這樣的小纜車需要什麼力量才能把它拉動?

4、提問:請你仔細想一想,可以用其它力量代替人的力量嗎?說說為什麼。

5、學生交流討論:在繩子上掛重物,讓重物拉動小車。

6、出示掛鐵墊片的鉤子和墊片,讓學生安裝小車。

三、研究拉力大小與小車運動關係

1、提問:剛才大家在用墊圈的力量拉動小車,發現用了幾個墊圈可以拉動小車?

學生說出不同的個數

2、很多小組的資料都不一樣,為什麼?可能哪些地方存在問題。

3、學生交流討論:①可能每個墊圈有點差別。②放墊圈要一個一個放上去,直到小車動起來為止。

4、學生實驗,獲得資料。

5、提問:剛才我們已經用實驗獲得了資料,知道用多少個墊圈的力能使小車動起來,那你認為拉力的大小和小車運動有什麼樣的關係,如何用實驗證明?

學生交流討論,推測:拉力越大,小車的運動速度越快,拉力越小,小車的運動速度越慢

提示:(1)、標明小車運動的起點和終點,每次實驗都要從起點開始,終點結束

(2)、每次多個多個增加墊圈,觀察和記錄小車的運動是怎樣變化的。

6、指導學生看71頁記錄表

7、學生實驗

8、交流彙報

四、小結

1、拉力越大小車運動的速度越快,拉力越小小車運動的速度越慢

2、要獲得準確的資料需要多次重複實驗。

國小科學五年級上冊教案篇4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1、能夠蒐集生活中應用槓桿原理的事例說明槓杆的作用。

2、會做槓桿原理的探究實驗,並依據資料對槓桿原理進行解釋。

知識與技能:

1、知道槓桿是可以圍繞固定點轉動並提升重物的撬棒。

2、知道使用槓桿時的三種情況:省力、方便、平衡。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喜歡進行科學探究活動,並從中體驗和感受樂趣。

2、留心周圍事物,關注有關機械的使用和研究。

教學重難點:

做槓桿原理的探究實驗,並依據資料對槓桿原理進行解釋。

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

演示實驗器材:果糖罐頭、螺絲刀、一根比較結實且長的木棍、支撐用的木墩;

分組實驗器材:簡單機械實驗盒、槓桿尺、鐵架臺、鉤碼、彈簧秤等。

2、學生準備:

鉛筆、硬幣、尺子,生活中常用的各種工具(剪刀、鉗子、鑷子、開瓶器等)。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匯入研究主題

1、談話:老師需要你們幫我解決一個問題,現在我打不開罐頭。你們誰能幫助我?

?說明】起先不提供任何工具,讓學生直接用手開;如果打不開,再問學生是否需要什麼工具來幫忙。

2、學生說說自己的感受和體驗。

3、提問:如果現在要你移動的不是罐頭的蓋子而是一塊你根本搬不動的大石頭,你怎麼辦?(學生討論並發表意見)

4、操作演示後揭示:這種用來撬開或者提升物體的工具叫槓桿,是人們最早使用的最為簡單的機械之一。相傳古埃及人就是用這種“棒”搬動巨石,建造了金字塔。

5、談話:這些“棍”、“棒”有什麼特點?它們為什麼能產生如此大的力?今天我們就來研究這種能撬動大石頭的裝置——槓桿。

二、認識槓桿的結構,探究槓桿的功能

1、談話:在力的作用下能夠繞固定點轉動的硬棒叫槓桿。所以要構成一個槓桿,必須有哪些材料?

(一個支點和一根能繞支點轉動的硬棒。)

2、教師畫槓桿的示意圖,引導學生結合示意圖分析,認識槓桿的支點、動力和阻力等。

3、分組實踐操作活動。

⑴要求每個小組有一把尺子、一支鉛筆和一些硬幣。

⑵把鉛筆(支點)放在尺子的中間刻度下方。

⑶在尺子兩端各放一枚硬幣,觀察發現了什麼。

⑷指導學生記錄他們的觀察結果。

⑸預測:如果在尺子一端的一枚硬幣上再加一枚,會發生什麼?

⑹做測試,並記錄結果。

⑺找出一種方法,在尺子的一端放兩枚硬幣而使尺子仍然保持平衡,實驗並記錄他們的答案。

⑻在尺子兩端放不同枚硬幣的前進下,尋找到多種使尺子平衡的方法。

4、分析討論實驗資料。通過實驗你有什麼收穫?

5、討論:

⑴槓桿是否都省力?

⑵槓桿在什麼情況下省力?在什麼情況下費力?在什麼情況下不省力也不費力?(作簡單示意圖表示。)

三、鞏固應用、拓展延伸

1、認一認大家帶來的工具,你知道是怎麼使用的嗎?

2、說說槓桿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⑴生活中有哪些省力的槓桿?(剪刀、起釘錘、開瓶器、撬棒、老虎鉗、手推車、夾殼器、園藝剪刀等。)

⑵生活中用到哪些費力的槓桿?為什麼費力還要用它?它還有什麼作用?(鐵鍬、掃帚、鑷子、釣魚杆等,因為使用它們可以使操作活動變得更加方便。)

⑶生活中哪種槓桿既不省力也不費力?(天平、蹺蹺板)

3、觀察課本插圖:哪些是省力的?哪些是費力的?

4、討論:阿基米德曾經說過,如果能找到一個支點,就能把整個地球撬起來。他說得有道理嗎?你覺得是否可行?

四、課後小結:

國小科學五年級上冊教案篇5

一、教學目標

1、能對種子萌發的外界條件進行完整的實驗研究。

2、能從研究結果中發現新的研究問題。

3、能通過研究找出對種子進行分類的合理方法。

4、能製作出規範、美觀的種子標本盒。

二、重點難點

重點:指導學生如何制訂較規範的實驗方案。

難點:同重點。

三、課前準備

豆種、布、等配套實驗材料。

四、教學課時:

2 課時。

第一課時:完成活動開始到撰寫實驗方案部分。

第二課時,完成交流及總結部分。

五、教學過程

(一)匯入:種子在什麼條件下才能萌發?

(二)指導學生探究種子萌發的外界條件。

1、讓學生展開討論。

2、學生彙報討論的結果。

3、學生分小組觀察教師事先準備好的種子。

4、學生進行猜想。

5、學生設計實驗驗證自己的猜想。

(1) 學生制訂實驗方案。

(2) 學生交流各自的實驗方案。

(3) 學生對實驗現象進行解釋。

(4) 歸納小結。

6、讓學生提出還想研究的問題。

7、讓學生閱讀 “科學線上”的內容。

(三)指導學生製作種子標本。

六、板書設計

1、小苗的誕生

適當的水分

適當的氣溫

陽光

2、 土壤與植物的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