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教師文案

國小科學擺教案8篇

作為教師,一定都能理解教案的重要性,在寫教案的時候,需要遵守考慮變化性原則,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國小科學擺教案8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國小科學擺教案8篇

國小科學擺教案篇1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水受熱以後體積會增大,而重量不變。

過程與方法:

1、從影響物體在水中沉浮的因素去分析水受熱後產生的變化。

2、設計實驗,觀察水受熱以後重量和體積是否發生了變化。

情感、態度、價值觀:

樂於發現新的問題,願意積極探索。

教學重點

1、關注水在加熱過程中的變化;

2、設計實驗,觀察水受熱以後重量和體積是否發生了變化

教學難點

研究水受熱上浮的原因

教學準備

為每組準備:可封口的小塑料袋,水槽;熱水,冷水;天平,試管;氣球皮,剪刀,橡皮筋。

教學過程

一、談話匯入

1、要使一杯冷水變成熱水,有哪些方法?

2、師生交流。

(預設:這個活動讓學生自主討論,讓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

二、給塑料袋裡的冷水加熱

1、師:在密封的小塑料袋裡裝滿冷水,然後浸入熱水中,仔細觀察冷水袋的變化。

2、根據看到的現象嘗試做出解釋。

3、小組討論,誰的解釋更有說服力。

(預設: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觀點,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做出解釋或推測。)

4、全班交流。

5、物體在水中的沉浮和哪些因素有關?

6、冷水由沉變浮能不能用物體沉浮的幾個因素來進行解釋?

7、再次對冷水袋上浮的原因做出自己的推測。

(啟發學生從影響物體沉浮的主要因素重量和體積大小方面去思考促使水袋上浮的可能原因,最後把問題聚焦到在水的重量不變的情況下體積的變化引起了水袋的沉浮。)

三、研究水受熱上浮的原因

1、研究水在變熱過程中重量是否發生變化。

2、研究水在變熱過程中體積是否發生變化。

3、分析整理

水在變熱過程中哪些方面發生了變化,我們觀察到了什麼現象?有什麼疑問?

板書設計

給冷水加熱

水受熱------體積會增大,而重量不變。

國小科學擺教案篇2

教學目標:

1、利用健康測試等活動,認識什麼是健康,確定研究影響健康因素的主題。

2、對自己和周圍的同學健康狀況進行測試,並對測試資料進行分析。

3、培養學生相互合作的意識。

教學重點:

認識什麼是健康。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相互合作的意識。

教學準備:

人體健康測試記錄表。

教學課時: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匯入。

教師提問:什麼是健康?

教師引導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看法,並在此基礎上進行討論,完善學生的理解。

板書課題:《我給健康下“定義”》

二、探究學習。

1、學生觀察教材中的五幅圖。

說一說:他們的行為健康嗎?

師生交流評議。

2、人體健康測試。

學生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宣佈的21世紀人體健康標準,測試自己和好朋友的健康狀況。並將測試情況記錄在測試記錄表上。

教師巡視指導。

3、小組討論。

分析:從測試結果中發現了什麼?能分析其中的原因嗎?

學生代表交流彙報,師生評議總結。

三、拓展活動。

學生小組合作確定研究主題。(教師加以引導,學生自主確定主題)。

第二課時

一、爭議中引入,討論中明確。

健康是什麼?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學生的理解可能更會引起爭議。基於此,教材不僅設計了幾種對健康的不同見解,又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看法,初步形成對健康的認識。然後,教材又出示了幾幅不同內容的畫面,包括正面的合理飲食、注意鍛鍊、認真讀書等健康行為,也包括情緒暴躁摔書本、善於挑剔打架等不健康的心理方面內容,旨在使學生進一步明確健康不僅僅只是身體健康,還包括心理狀態、社會適應性等方面的內容。教學中,教師可引導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看法,並在此基礎上進行討論,從而完善對健康定義的內涵與外延的界定。

二、活動中分析。

在學生達成對健康概念的定義後,教材編排了人體健康測試活動。測試的標準選自21世紀人體健康標準,意在使學生對健康做進一步的瞭解。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先結合標準分組測試或給自己打分,然後對測試結果進行分析。教學中應注意,學生測試的結果會出現很大的不同,因此對於原因的分析也會有所區別,特別是標準中的第一條和第二條、第四條可能不被學生所接受,因為在他們的頭腦裡,可能認為這幾點並不是健康所包含的範圍。

三、活動後確定研究主題。

人體健康測試活動後,教材刻意編排了確定研究影響健康因素的主題活動。教材中提示了幾種研究的方向:即心臟、大腦、心理、青春期發育等內容,以引領學生研究的走向。教學中,教師應提示學生可以研究這幾方面的內容之一,也可做某一方面的專項研究,力求完成知識訓練點的內容。例如可引導學生在研究心臟方面內容時,專項研究心臟的作用或心臟跳動快慢與哪些因素有關等。但應注意,教師切不可限定學生研究的主題內容,以免限制學生學習自主性。

【教學後記】

待學生確定研究主題後,教師應立即將學生進行分組、編排,並佈置以組為單位課下進行方案設計(也可下一課時課上進行),進而做好研究的銜接工作。

國小科學擺教案篇3

教學目標:

1、能區分聲音的大小與高低。

2、能找到改變樂器發聲的響度與音高的方法。

3、培養學生敢於猜想、尊重證據、樂於合作的科學研究態度。

教學重點:

培養學生敢於猜想、尊重證據、樂於合作的科學研究態度。

教學難點:

能找到改變樂器發聲的響度與音高的方法。

教學準備:

學生準備適合製作樂器的材料。

教學課時: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激趣匯入。

學生說一說自己準備製作什麼樂器,激發學生製作的慾望和興趣。

二、動手製作。

1、選擇材料。

學生小組合作,根據自己的設計選擇合適的製作材料。

教師巡視指導。

2、動手實驗。

學生小組實驗各種不同材料發聲的大小、高低與什麼因素有關。

學生代表彙報交流,師生評議。

3、製作樂器。

小組合作製作樂器。(教師強調在使用小刀、剪子時要注意安全)

4、改進樂器。

學生小組演奏樂器,發現不足,合作研究加以改進。

三、總結。

各組派代表彙報自己的製作成果。

第二課時

一、檢查同學們的準備情況

◆模擬課堂

師:同學們的工具和材料都帶來了嗎?

(如果有沒帶齊的情況,則在批評之後,安排他們:

1.向其他小組借同類材料;

2.教師幫助他們在實驗室裡尋找替代材料;

3.臨時更換可製作的樂器。)

二、提出製作要求

◆模擬課堂

師:製作過程中同學們要注意以下幾點:

1.團結合作,井然有序;

2.專心致志,不要大聲吵鬧;

3.講究衛生,不亂扔垃圾;

4.注意安全,有緊急情況馬上彙報。

5.節約時間

三、同學們分組製作樂器

◆模擬課堂

教師巡迴指導,為學生提供知識和技術上的幫助。學生的知識和能力有限,一些資料教師可以直接告訴學生,避免他們走太多的彎路。如:

四、除錯樂器

◆模擬課堂

師:如果有提前做完的,就嘗試演奏並除錯自制的樂器,使它能真正奏出一首簡單的樂曲。

如果一節課還沒有做完,下課後或放學後,接著把它完成。

下節課我們將舉辦自制樂器演奏會,請同學們做好準備。

國小科學擺教案篇4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目標

1.水能溶解食鹽和小蘇打。

2.同樣的水能夠溶解的食鹽和小蘇打的數量是不同的。

科學探究目標

1.通過對比的方法研究同樣的水中溶解的食鹽和小蘇打的數量。

2.能用攪拌使水中的物體充分溶解。

科學態度目標

學會使用對比的方法觀察實驗現象。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現象,知道可以利用這種變化為生活服務。

【教學重難點】

重點:發現不同物質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難點:學會採用對比實驗的方法研究相應的問題。

【教學準備】

為學生準備:食鹽20g,平均分成8份、小蘇打20g,平均分成8份、(或食鹽、小蘇打、2克的勺子、尺子)、裝有50毫升水的燒杯2個、玻璃棒2根、白糖、味精、紅糖各一份、學生活動手冊、全班資料彙總表等。

教師準備:學生實驗材料一套

【教學過程】

一、聚焦:揭示課題(預設5分鐘)

[材料準備:1小包食鹽,一小包小蘇打,一小包鹼,裝有水的燒杯1個,玻璃棒1根]

1.出示食鹽,提問:把它放到水裡,會怎麼樣?(學生根據之前的生活經驗進行預測。預設:消失了,不見了,溶解了。)

2.老師將食鹽放入水中,攪拌使之溶解。

3.提問:除了食鹽,你還知道哪些東西能夠溶解在水中?(學生交流,教師板書。預設:白糖,味精,紅糖等。)

4.根據學生回答,教師進行補充說明小蘇打和鹼,並出示小蘇打和鹼。(板書:小蘇打,鹼。)

5.提問:如果我在這杯水裡不斷加入食鹽,一直加一直加,食鹽能夠不斷溶解嗎?那小蘇打呢?能一直溶解下去嗎?(學生進行猜測。)

6.提問:那麼,同樣多的水中,不同物質的溶解能力一樣嗎?(學生猜測。)

7.揭示課題:水能溶解多少物質。(板書)

二、探索:水能溶解多少食鹽和小蘇打(預設25分鐘)

材料準備:每組準備食鹽20g,平均分成8份、小蘇打20g,平均分成8份(或食鹽、小蘇打、2克的勺子、尺子),裝有50毫升水的燒杯2個、玻璃棒2根、學生活動手冊、全班資料彙總表。(實驗時可以採用書本上的先取20克食鹽和小蘇打然後平分成8份;也可以採用平勺定量法,即用2克的勺子盛一勺食鹽或小蘇打,用尺子颳去多餘的。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選擇。)

1.提問:那麼,我們怎樣才能知道同樣多的水中,不同物質的溶解能力是否相同?如果這節課我們就用食鹽和小蘇打來研究這個問題,怎麼研究?(預設:學生提出進行實驗設想。)

2.根據學生意見,適時出示小組討論的提示:要知道同樣多的水中,能溶解多少食鹽和小蘇打,我們打算怎麼做?我們還應注意什麼?(學生小組交流,討論實驗方法和注意點,教師巡視。)

3.全班交流實驗設計方案,教師選擇關鍵詞進行板書。(預設:水量一樣多;食鹽和小蘇打每次加入的量要相同,並且要等前面一份完全溶解後再加入下一份。板書:水量統一,每次加入量相同,完全溶解後再加入下一份,直到不能溶解為止)

4.閱讀科學書13和14頁,思考並交流還有什麼需要注意的:水為什麼要一樣多?怎樣加入食鹽?什麼時候加入第二份、第三份?什麼時候停止加食鹽和小蘇打?怎樣知道食鹽和小蘇打完全溶解了?

5.教師進行相應的指導,並演示。(採用平勺定量法時要演示如何獲取2克一份的食鹽——用2克的勺子盛一勺鹽,用尺子颳去多餘的鹽,攪拌的操作規範——攪拌時玻璃棒不能碰到燒杯的底和壁,什麼時候加入第二份食鹽、第三份食鹽,要將食鹽溶解的份數及時記錄下來,如何判斷食鹽是否完全溶解等。)

6.出示活動手冊第3頁,指導學生實驗要求及記錄:先完成食鹽的溶解實驗,再完成小蘇打的溶解實驗,並根據食鹽和小蘇打溶解的情況,進行記錄。當一份食鹽或小蘇打在水中完全溶解的時候,在表格中打一個,在實驗結束時,通過統計的數量,來表示食鹽或小蘇打溶解的份數。

7.學生分組實驗並記錄食鹽和小蘇打溶解的量。教師進行巡視和指導,巡視的注意點:(1)是否按照流程進行實驗;(2)小組內是否人人蔘與;(3)是否對實驗仔細觀察並及時記錄。

8.學生完成實驗後整理器材,彙總全班的資料到黑板上或者課件上。

三、研討:實驗發現(預設5分鐘)

[材料準備:資料彙總表]

1.學生觀察黑板上的實驗資料彙總表,進行交流:5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份食鹽?多少份小蘇打?(引導學生從黑板上的資料得出“大多數小組50毫升水中溶解了多少份食鹽和小蘇打”)

小結我們的發現:食鹽和小蘇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食鹽溶解的份數多,小蘇打溶解的份數少。

2.組織討論:為什麼我們在做上面實驗的時候,要一份一份地加入?這樣加,有什麼好處?(學生交流想法。達成共識:這樣一份一份地加入,能夠清楚地知道,食鹽和小蘇打在水中能夠溶解的份數。)

四、拓展:其他東西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一樣嗎?(預設5分鐘)

[材料準備:白糖、味精、紅糖各一份]

1.教師出示白糖、味精、紅糖,提問:如果想知道這幾種東西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我們可以怎樣研究?(學生交流實驗方法。)

2.回家後同學們可以利用今天課堂上的實驗方法,探究這些物質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板書設計】

5.水能溶解多少物質

食鹽、小蘇打、白糖、紅糖、味精、鹼……

國小科學擺教案篇5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1、能夠觀察、描述和記錄卵的形狀和顏色。

2、能夠通過圖畫和文字表達,交流關於蟻蠶的觀察結果。

3、能提出關於蠶的問題,並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問題邊養蠶邊研究。

知識與技能:

1、知道卵是蠶生命的開始。

2、知道蠶卵能孵出蟻蠶。

3、能用放大鏡觀察卵和蟻蠶的外形特徵,並把它畫下來。

4、知道蟻蠶需要食物、空氣、空間等生活和成長的必要條件。

情感、態度與價值感:

1、願意和同伴合作與交流。

2、珍愛小動物,主動接近小動物,不傷害小動物。

3、充分體驗養蠶所帶來的樂趣。

教學重點:用放大鏡觀察卵和蟻蠶的外形特徵

教學難點:描述和記錄卵的形狀和顏色,討論蟻蠶的生活和成長的必要條件。

教學準備:蠶卵、蟻蠶、放大鏡、幹毛筆、紙盒。

教學過程:

一、情境匯入

1、你們知道這是什麼嗎(出示一塊絲綢,給學生看一看、摸一摸)?

2、那你們知道知道織絲綢的絲是怎麼來的嗎?

3、蠶是怎樣一種小動物,它又是怎樣吐絲的?想不想親自看一看呢?從今天開始,我們就一起來養蠶,親自體驗一下養蠶的樂趣。

二、討論“關於養蠶我們知道些什麼”、“有哪些問題需要研究”。

1、關於養蠶你們都知道些什麼?

2、小組討論

3、彙報討論結果

4、誰養過蠶?能告訴大家養蠶要注意什麼嗎?沒養過蠶的同學也可以說說,你準備養蠶了,你將要做什麼?有哪些問題需要大家幫忙解決?

5、由學生提出問題,師生一起討論解決辦法。

三、觀察蠶卵

1、要養蠶首先要了解蠶卵是什麼樣的。你知道蠶卵長什麼樣的?

2、下面我們來觀察蠶卵(出示蠶卵並分發給各組)。

3、小組觀察:分別用肉眼和放大鏡觀察,把你看到的寫下來或畫下來,用尺子量一量蠶卵有多長?

4、彙報:說一說蠶卵是什麼樣的?

5、關於蠶卵你還有什麼問題提出?

6、師生討論解決辦法。

四、觀察蟻蠶

1、蠶寶寶出世了,你們看剛出殼的蠶像什麼(將剛出生的蟻蠶分發給學生)?給它起個什麼名字好呢?

2、學生給剛出生的蠶寶寶起名字。

3、告訴學生剛出生的蠶的名字,讓學生比較一下自己取的名字和大人們取的名字有什麼不同。

4、仔細觀察蟻蠶,用尺子測量它的長度並做記錄(可以寫,也可以畫下來)。

5、說一說蟻蠶是什麼樣的。

6、指導學生做好第一篇養蠶日記

7、面對可愛的蟻蠶寶寶,你還可以用哪些方法記錄蠶寶寶的成長過程?

五、情感教育

教育學生要愛護蠶寶寶,珍愛小生命。

板書設計:

1、我們來養蠶

蠶的一生:蠶卵—蟻蠶-蠶-蠶蛹-蠶鵝

國小科學擺教案篇6

一、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學生要知道產生影子的條件:光源、遮擋物和屏,且遮擋物要在光源和屏之間。

2、明白判斷光源的標準:正在發光而且是自己發出的光

3、物體影子的長短、方向隨著光源位置、方向的改變而改變;物體影子的大小與物體和光源之間的距離有關;物體影子的形狀和光源所照射的物體側面的形狀有關

4、從不同側面照射得到的物體的影子叫做投影,投影在我們生活中很有用處

過程與方法

1、做光和影的實驗,並將觀察結果準確地進行記錄

2、根據實驗結果分析推理出光源、遮擋物、影之間的關係

情感、態度、價值觀

1、認識到事物之間的變化是有聯絡的,也是有規律的。

2、在實驗觀察中養成嚴謹、細緻、實事求是的態度

二、教學準備教師演示:有窗簾的教室分組實驗:手電筒、4開的白卡紙、長方形的小木塊、鉛筆、尺子

三、教學重、難點:探究影子的特點

四、課時安排:1課時

五、教學過程

1、引入。引導語:對於光,我們都很熟悉,那麼對於光,我們都已經知道些什麼,還想知道些什麼?我們這個單元的學習是要探索光的祕密。

2、關於影子產生的條件

1)誰玩過影子的遊戲?我們怎樣才能看到自己的影子?

2)想一想:影子是怎麼產生的,親自做一做,看看需要有什麼條件?

3)在實際操作、討論、交流的基礎上,學生知道影子的產生不僅需要陽光、擋光物體,還需要屏(牆面、地面等)

3、關於“光源”的教學

1)影子的產生需要光,那麼,哪些物體能發光呢?學生列舉

2)引導學生進行分類,自己發光和反射其他物體的光

3)得出光源的描述:像電燈這樣可以自己發光的物體叫做光源

4、影子的特點

1)在剛才的影子游戲中,我們除了知道影子產生的條件外,還有什麼發嗎?

2)我們再通過一些活動繼續探究光源和影子的祕密,現自學科學書第25頁,看看是否明白實驗的方法、步驟、要求。

3)教師著重提示、演示第一個實驗

4)分組實驗,先在屏上畫下影子,最後再畫到課本上相應的地方

5)分組彙報,交流實驗發現影子會隨著光源位置的改變而改變;影子的大小與遮擋物和光源之間距離的關係影子的形狀和光源照射物體側面的關係

5、回顧和總結

1)引導學生回顧:我們今天學了光的哪些知識,發現了什麼規律?

2)再做一做影子游戲,驗證一下我們發現的這些規律。

國小科學擺教案篇7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上浮物體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們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測力計測出浮力的大小。

2.物體浸入水中的體積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3.當物體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於重力時就上浮,浮在水面的物體,浮力等於重力。

過程與方法:

1.學習用彈簧秤測量泡沫塑料塊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2.運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釋物體在水中的沉浮。

情感、態度、價值觀:

1.懂得方法的改進有利於研究的順利進行。

2.懂得資料在分析解釋現象過程中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

上浮物體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們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測力計測出浮力的大小。

【教學難點】

運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釋物體在水中的沉浮。

【教學準備】

小組實驗一:精確刻度杯一個,泡沫塑料塊、木塊、空瓶子、小船等物體。

小組實驗二:彈簧秤一個,一塊大泡沫塑料塊,一個底部帶小滑輪的精確刻度杯(共用),細線,記錄表。

小組實驗三:在實驗二的材料基礎上,補充二塊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塊,記錄表(教材14面)。

【教學過程】

一、感受浮力:

1.觀察泡沫塑料塊、木塊、空瓶子、小船浮在水面的情況,用手指輕輕按壓小船,有什麼感覺?分別把泡沫塑料塊、木塊、空瓶子壓人水中,有什麼感覺?

2.出示關於浮力的描述性定義: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塊往水中壓,手能感受到水對小船和泡沫塑料塊有一個向上的力,這個力我們稱它為水的浮力。板書:浮力。

3.生活中我們什麼時候感受到水的浮力?

4.出示教科書中的浮力和重力示意圖,講解示意圖的含義。(當泡沫塑料塊靜止浮在水面時,它受到的浮力等於它受到的重力,且方向相反。)

(設計說明:讓學生切身感受到浮力,是本課開始的基礎。教師要提供一些能浮的物品,讓學生感受,為繼續探索沉浮的祕密打下基礎。)

二、測量一塊泡沫塑料塊的浮力

1.討論怎樣測量浮力:當把泡沫塑料塊壓入水中時,它受到的浮力

有變化嗎?是多大呢?我們能用彈簧測力計測出浸入水中的泡沫塑料塊受到的浮力大小嗎?

2.教師根據學生討論的情況,演示規範的測量方法,講解注意的地方。特別要講清楚浮力的計算方法,可以讓學生看教科書中的示意圖,理解浮力等於重力加拉力的道理。(未放入水前先測量泡沫塑料塊受到的重力,再用線拉住泡沫塑料塊,使它進入水中一定的位置,然後讀出彈簧測力計上拉力的數值。把拉力加上泡沫塑料塊受到的重力,就是泡沫塑料塊在水中所受到的浮力大小。)

3.學生測量泡沫塑料塊浸人水中的浮力,按照教科書的要求測量三種狀況,分別把測量結果(拉力大小和排開的水量)記錄在表格中。 泡沫塑料塊在水中受到的浮力記錄表(自重:牛頓)

4.分析拉力、浮力和排開的水量之間的關係,得出:(板書)浸人水中的體積(排開的水量)越大,物體受到的浮力就越大。

三、測量不同大小泡沫塑料塊的浮力:

1.教師出示三塊不同大小的泡沫塑料塊或者三塊不同大小的木塊,讓學生預測:如果把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塊或者木塊,完全浸人水中,它們受到的浮力大小相同嗎?

2.學生參照前一個活動的測量方法,獨立自主完成測量,把測量結

果填入記錄表中,並分析浮力大小與體積大小之間的關係。 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塊受到水的浮力記錄表

3.讓學生把前後兩個測量活動中所得到的資料進行分析,泡沫塑料塊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與什麼因素有關?有怎樣的關係?

4.把泡沫塑料塊壓入水裡,一鬆手,為什麼它會上浮?(浮力大於重力)

國小科學擺教案篇8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放大鏡是凸透鏡,具有放大物體影象,看清更多細節的作用。

2.放大鏡鏡片的特點是透明和中間厚,邊緣薄;鏡片凸度越大,放大倍數越大。

3.放大鏡廣泛應用在人們學習、生活、生產的許多方面。

過程與方法

1.經歷觀察工具共同點和不同點的對比活動,探究放大功能器具的的特點。

2.學會使用放大鏡,對比肉眼觀察和使用放大鏡,能發現更多的細節。

情感、態度、價值觀

1.理解使用放大鏡觀察的意義,培養持續用放大鏡觀察身邊事物的興趣。

2.瞭解放大鏡的發明史,認識到從肉眼觀察到發明放大鏡是人類的一大進步。

3.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樂於與人合作,共同探究。

?教學重點】知道放大工具的結構特點,瞭解放大鏡能放大物體影象,看清更多細節。

?教學難點】通過對比,探究具有放大功能器具的特點,明白放大鏡是“凸”“透”鏡,凸度越大,放大倍數越大。

?教學準備】

分組實驗器材:放大鏡(每生一面)、信封、錢幣;十種對比觀察的器具;燒杯、水、記錄紙。

教師演示:不同放大倍數的放大鏡、圖片或課件。

教學流程

一、匯入

課前視訊匯入

1.思考:你看到了什麼,它與我們看到的實物有什麼不同

2.組織學生回答,匯入新課。

二、探究器具放大的祕密

1.出示10種不同的器材,分別用它們觀察文字,尋找哪些器具具有放大功能。

(1)將器具按能否放大分成兩類。(預測-實測)

(2)比較能放大的器具,找一找它們有什麼共同特點。

(3)比較能放大的器具,比一比,想一想,怎樣的器具能放得更大?

2.交流學生的發現。

通過比較發現能放大物體影象的器具具有“透”“凸”(中間厚)不能空心的特點。能放大的器具如果中間越厚,邊緣越薄(凸度越大)放大物體的影象也就越大。知道放大鏡也叫凸透鏡。

3.拓展活動:用什麼方法可以使不具放大功能的器具也成為一個“自制的放大鏡”。

4.小結,並介紹放大鏡的歷史。

三、放大鏡下的新發現

1.瞭解放大鏡的用途,讓學生談談生產、生活中,你知道哪些人、哪些工作要用到放大鏡?

2.用肉眼和放大鏡正確的操作方法進行物體觀察,比較肉眼觀察和在放大鏡下觀察有什麼不同。並記錄在記錄紙上。

3.組織學生觀察,教師巡視。

4.組織學生彙報各自的發現。

5.小結放大鏡的作用。

四、總結延伸

1.你還想用放大鏡觀察什麼?你還希望用什麼工具觀察物體?

2.總結。

標籤:教案 國小 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