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教師文案

九年級化學人教版教案7篇

想必大家在日常的教學生涯中,都有寫教案方面的經歷吧,每位老師在寫教案的時候都要下一番功夫的,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九年級化學人教版教案7篇,供大家參考。

九年級化學人教版教案7篇

九年級化學人教版教案篇1

第二單元課題1空氣

一、內容及分析:

本節課要學的內容是空氣的組成和空氣是一種寶貴的自然資源以及保護空氣,指的是空氣的組成成分有哪些和空氣受到哪些方面的汙染以及應該怎樣防治,其核心是空氣成分的探究實驗,理解它關鍵就是要分析該實驗的設計原理、藥品的選擇及量的要求、實驗現象的分析、得出結論。學生已經學過物質的變化和性質以及常見儀器的使用,本節課的內容空氣成分的探究實驗就是在此基礎上的發展。由於它還與氧氣的性質和實驗室製取氧氣有聯絡,所以在本學科有鋪墊的地位,並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是本學科的核心內容。教學的重點是空氣成分的探究,解決重點的關鍵是由空氣中氧氣含量的研究,引出探究氧氣含量時所選實驗應考慮到的綜合因素,由綜合因素的確定得出測定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方案。

二、目標及其分析

1、目標:

(1).使學生了解空氣的組成,空氣的汙染和防止汙染;

(2).瞭解稀有氣體的化學特性和用途。

(3).通過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定實驗,培養學生的分析思維能力和觀察能力。

2、分析:

(1)瞭解空氣的組成就是指了解組成空氣成分的體積分數以及掌握探究空氣成分的實驗;

(2)瞭解空氣汙染和防止措施,就是指了解空氣汙染的來源並能採取相應的防止措施。

三、問題診斷分析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學生可能遇到的問題是不知道探究氧氣含量時所選實驗應考慮到哪些綜合因素,產生這一問題的原因是學生不懂實驗原理,不會設計實驗,對物質的性質不是非常瞭解,不會根據實驗現象得出結論。要解決這一問題,就是要在做演示實驗時邊做邊講解、分析。其中關鍵是初步培養學生的實驗理念。

四、教學過程設計

問題1:空氣是由什麼組成的?

設計意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師生活動:

(1)、它是一種單一的物質嗎?它主要由哪些成分組成?

(2)、氮氣和氧氣在性質上有哪些主要的不同?

(3)、你能設計一套實驗裝置用來證明空氣中含有大約1/5體積的氧氣嗎?

補充知識:紅磷能在空氣中燃燒,實質上只是紅磷跟空氣中的氧氣發生反應,生成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是一種白色固體,且極易溶於水。

(4)〔演示實驗〕回答相關問題:①你看到了哪些現象?②對於藥品的選擇應該注意哪些問題?③通過該實驗,你可以得出哪些結論?④哪些因素導致實驗中氧氣體積小於1/5?

問題2:什麼是純淨物和混合物?

設計意圖:概念的初步形成。

師生活動:混合物就是由兩種或兩種以上物質混合而成的物質,如:空氣、海水等;純淨物就是隻由一種物質組成的物質,如:氧氣、純淨水等。

問題3:為什麼說空氣是一種寶貴的自然資源?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的閱讀、歸納能力。

師生活動:分別說出氧氣、氮氣、稀有氣體的主要用途。

問題4:空氣受到來自哪些方面的汙染?

設計意圖:使學生了解空氣的汙染物和汙染源,更好的從自身做起,防止空氣汙染。

師生活動:

(1)、空氣汙染物有①煙塵、②有害氣體,如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等。

(2)、空氣汙染的主要來源有①化石燃料的燃燒;②工廠排放的廢氣;③汽車排放的尾氣等。

問題5:空氣汙染帶來哪些危害?

設計意圖:使學生了解空氣汙染帶來的危害,更好的保護環境。

師生活動:空氣汙染使全球氣候變暖;產生酸雨;臭氧層被破壞等。

問題6:防止空氣汙染應該採取哪些措施?

設計意圖:使學生更好的瞭解防止空氣汙染應該採取的措施,自己應該怎樣做。

師生活動:加強大氣質量監測、改善環境狀況、多植樹造林。

五、課堂小結

本課題主要學習了空氣的成分(重點是探究空氣中氧氣體積分數的實驗)、純淨物和混合物的概念、空氣是一種寶貴的自然資源,如何防止空氣的汙染。

六、目標檢測

1、下列關於空氣的說法,正確的是()

a.清新、潔淨的空氣是純淨物

b.空氣的主要成分是氧氣,一切生命活動都不能離開空氣

c.把空氣中的氮氣分離出去,剩下的只是氧氣,會更有益於生命活動

d.空氣是人類生活生產活動的重要資源,防止空氣汙染極其重要。

2用右圖所示的實驗裝置進行空氣中氧氣含量測定,此實驗中你能觀察到什麼現象?說明什麼問題?要使實驗成功要注意哪些問題?

3、下列物質中屬於純淨物的是()

a.某品牌純淨水b.清新的空氣c.24k黃金d.氦鐳射氣

4、空氣是一種寶貴資源。下列有關空氣的說法正確的是()

a.空氣中含量最多的是氧元素

b.空氣由氧氣和氮氣組成,其中氧氣的質量約佔空氣質量的1/5

c.空氣中分離出的氮氣化學性質不活潑,可作食品保鮮的保護氣d.空氣質量報告中所列的空氣質量級別數目越大,空氣質量越好

5、有六種物質:①汽車排放的尾氣;②煤燃燒產生的煙塵;③化工廠排放出的廢氣;④江河湖泊蒸發出的水蒸氣;⑤植物光合作用放出的氣體;⑥人撥出的二氧化碳。其中,能嚴重汙染空氣,對人類造成很大危害的物質是()

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②③d.④⑤⑥

九年級化學人教版教案篇2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知道化學是在分子、原子層次上研究物質的性質、組成、結構與變化規律的科學。

2.知道化學與人類進步和社會發展關係密切。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具體的事例,體會化學與人類進步及社會發展的密切關係,認識學習化學的價值。

2.通過小組合作學習、討論交流,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激發學生親近化學、熱愛化學並渴望瞭解化學的情感。

2.激發學生對化學的興趣和探究的慾望。

二、教學重點

1.激發學生對化學的興趣和探究的慾望。

2.培養學生親近化學、熱愛化學並渴望瞭解化學的情感。

三、教學難點

知道化學是在分子、原子層次上研究物質的性質、組成、結構與變化規律的科學。

四、教學準備

教學裝置:投影儀,計算機,教學課件。

實驗用品:事先用酚酞溶液寫好“化學”字樣並晾乾的濾紙,事先用酚酞溶液畫好“小笑臉”並晾乾的濾紙,稀氫氧化鈉溶液,稀鹽酸,濃氨水。

九年級化學人教版教案篇3

?生活中常見的鹽》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能根據複分解反應的條件判斷酸、鹼、鹽之間的反應能否發生。

(2)歸納鹽的相似化學性質。

(3)根據不同標準將物質分類。

2.過程與方法

(1)會對實驗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分析、歸納。

(2)會觀察實驗現象,並能通過討論、歸納整理實驗現象。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意識到化學與生產、生活的關係。

(2)進一步增強學好化學的信心,樹立為民族振興、為社會進步而學習的志向。

教學重難點

1. 鹽的相似化學性質。

2. 物質的分類。

?教學難點】

鹽的化學性質。

教學工具

?教具準備】 大理石(或石灰石)、稀鹽酸、碳酸鈉、碳酸氫鈉、試管(若干)、澄清石灰水、帶橡皮塞的導管、多媒體課件等。

教學過程

?匯入新課】

上一節課我們學習了生活中幾種常見的鹽及c032-(或hc03-)離子的檢驗,這節課我們來繼續學習鹽的相關知識。

?活動與探究1】

請同學們按教材p75“探究”要求進行活動。

1. 歸納出常見酸、鹼、鹽的溶解性。

2. 按要求判斷表中物質能否發生複分解反應。

?歸納總結】

常見酸、鹼、鹽的溶解性。

1. 溶於水的鹼有五種:k0h、na0h、nh3o h20、ba( 0h) 2、ca( 0h) 2。

2. 鉀鹽、鈉鹽、銨鹽、硝酸鹽都溶於水。

3.鹽酸鹽不溶於水的有agcl。

4. 硫酸鹽中不溶於水的有:bas04;微溶於水的有:cas04、ag2s〇4。

5. 碳酸鹽大多數不溶於水。

?提出問題】

上一單元我們學習酸鹼的化學性質時,發現並歸納出了酸、鹼的通性,那麼鹽是否也有相似的化學性質呢?

?交流討論】

學生分組,討論並交流鹽有哪些化學性質。

?歸納總結】

師生互動,歸納鹽的化學性質

1. 鹽+金屬→新鹽+新金屬

如:fe + cus04=cu + fes04 cu +2agn03=2ag+cu(no3)2

反應條件:①鹽必須為可溶性鹽;②“前換後”即金屬活動性順序中排在前面的金屬把排在後面的金屬從其鹽溶液中置換出來(除k、ca、na外)。

2. 鹽+酸→新鹽+新酸條件:滿足複分解反應條件即可。

3.鹽+鹼→新鹽+新鹼條件:①滿足複分解條件,②反應物均必須可溶。

4. 鹽+鹽→新鹽+新鹽條件:①滿足複分解條件,②反應物均必須可溶。

?隨堂鞏固練習】

依據鹽的化學性質及反應條件,判斷下列反應能否發生,能的請完成化學方程式,並說明理由。

①zn+cuc12 —— ② fe+agc1——

③k+cus04 —— ④mgc12+zn——

⑤bac12+hn03—— ⑥bac12+h2s04——

⑦agn03+hc1—— ⑧k2c03+hc1——

⑨bac12+k0h—— ⑩mg(0h)2+cuc12——

?活動與探究2】

請同學們分組按教材p76‘討論”中的要求進行活動,然後做好歸納。

?交流討論】

1. 根據物質的組成是否單一,可以把物質分為混合物和純淨物。

2. 在純淨物中,根據組成元素的異同,可以把它們分成單質和化合物。

3.在單質中,可以按性質的差異把它們分為金屬單質和非金屬單質。

4. 在化合物中,可以按組成的差異把它們分成酸、鹼、鹽和氧化物。

?歸納總結】

課後小結

?課堂小結】

本節課我們歸納出鹽的化學性質及物質的分類,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同學們應學會利用複分解反應條件及酸、鹼、鹽間的反應規律,判斷酸、鹼、鹽間的複分解反應能否發生,並能寫出正確的化學反應方程式。

課後習題

?佈置作業】

完成本課時對應練習,並提醒學生預習下一節的內容。

九年級化學人教版教案篇4

1教學目標

1.1知識與技能:

①認識燃燒的條件與滅火的方法。

②瞭解常用滅火器的滅火原理和使用方法。

1.2過程與方法:

①通過活動與探究,學生對獲得的事實進行分析得出結論的科學方法。

1.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通過對燃燒條件的探究,瞭解內因和外因的辨證關係。

②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激發學生的進取心,讓學生獲得成就感。

2教學重點/難點/易考點

2.1教學重點

圍繞課題讓學生通過實驗探究、討論交流得出燃燒的條件和滅火的原理。使學生感受到化學知識來源於生活,並應用於生活。

2.2教學難點

燃燒條件的探究;認識滅火的原理並應用於解決實際生活問題。

3專家建議

4教學方法

探究式

5教學用具

1、媒體資源:自制課件

2、實驗準備:

①把玻璃棒和小木條分別在酒精燈上點燃。

②點燃兩支蠟燭,其中一支用燒杯罩住。

③把一沾水的棉花和乾燥的棉花分別點燃。

④熄滅蠟燭的方法:沙土、剪刀、燒杯、溼布、水、膠頭滴管、碳酸鈉溶液、稀鹽酸等。

6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

[錄影]播放有關燃燒的鏡頭

[引入]燃燒著的火給人類帶來光明和溫暖,但是也會給人類帶來災難。燃燒是生活中一種常見的現象,今天我們就來研究有關燃燒的條件和滅火的原理。觀看錄象

傾聽

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引入新課

[講述]燃燒是一種常見的現象,那麼這種現象的發生需要條件嗎?

[指出]氧氣確實是燃燒所需要的條件,但是隻有氧氣,燃燒能發生嗎?大氣中也含有氧氣,可不見得到處在燃燒,可見氧氣並不是燃燒的條件,那麼燃燒還需要什麼條件呢?

根據已有的知識,想到燃燒需要氧氣

由實際到理論,學生容易理解和接受

一、認識燃燒的條件

1、認識燃燒需要可燃物

[討論]根據你的經驗和想法談一談燃燒除了需要氧氣外還需要什麼條件?是不是所有的物體都能燃燒?

[展示]一些物體的圖片,判斷哪些能燃燒,哪些不能?

思考回答:不是所有的物體都能燃燒

設定問題,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設問]有了可燃物和氧氣,燃燒是不是就能發生?例如空氣中有氧氣,放在空氣中的火柴能燃燒嗎?怎樣才能使火柴點燃?摩擦起什麼作用?以上事實說明了什麼?

[講解]我們把可燃物開始燃燒所需的最低溫度叫做著火點。

[演示]探究實驗

[討論]:

1、實驗中鐵片上的白磷燃燒而紅磷不燃燒的事實,說明燃燒需要什麼條件?

2、鐵片上的白磷燃燒而熱水中的白磷不燃燒的事實,說明燃燒需要什麼條件?

3、本來在熱水中不燃燒的白磷,在通入氧氣後燃燒的事實,說明燃燒需要什麼條件?

4、綜合上述討論,可得出燃燒需要那些條件?

[歸納小結]

1、燃燒的定義

2、燃燒的條件

[思考]

1、如果不往煤爐裡添煤,爐火還能繼續燃燒嗎?為什麼?

2、爐門關得嚴嚴的,一點氣也不通爐火還能繼續燃燒嗎?為什麼?

3、如果把爐里正在燃燒的煤夾出來,煤能繼續燃燒嗎?

思考、討論:

說明燃燒需要達到一定的溫度

觀察實驗

需要達到著火點

需要氧氣

需要氧氣

需要可燃物、氧氣、溫度達到著火點

思考、回答

根據探究實驗,推匯出燃燒的另外兩個條件,正確引導學生的思維。

根據討論,有學生自己得出燃燒的條件,使學生有成就感。

進一步鞏固燃燒的條件

[過渡]燃燒的火會給人類帶來光明和溫暖,但是有時也會帶來災難。那麼如果發生了火災,我們應該怎麼滅火呢?可以根據所學的燃燒的原理進行思考

二、滅火的原理和方法

[設問]根據燃燒的條件,我們應該如何來滅火呢?

[演示]實驗7-1

[小結]滅火的原理

[討論]根據滅火的例項,分析滅火的原理。

[活動與探究]滅火器的原理。

[媒體展示]幾種常見的滅火器。

[討論]

1、隔絕可燃物

2、隔絕氧氣(或空氣)

3、降低溫度到著火點以下。

培養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本課小結]談談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都學到了什麼?

[作業]習題

7板書設計

課題1燃燒和滅火

①是可燃物;

一、物質燃燒的條件:②與氧氣(或空氣接觸);同時具備,缺一不可。

③溫度達到著火點。

①可燃物與助燃物;

二、認識燃燒:②現象:發光、放熱;

③實質:劇烈的氧化反應。

三、易燃物和易爆物

①清除或隔離可燃物;

四、滅火方法和原理:②降低溫度到物質著火點以下;破壞其一,燃燒熄滅

③隔絕空氣(或氧氣)

九年級化學人教版教案篇5

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知道昇華與凝華的概念;知道昇華要吸熱,凝華要放熱;知道生活中的昇華和凝華現象。

2 、 過程與方法:通過觀察瞭解昇華和凝華現象。

3、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通過教學活動,激發學生關心環境,樂於探索一些自然現象的物理學道理。

教學重點:通過碘的昇華和凝華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實驗能力,通過日常生活中例項的解釋,培養學生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難點:通過識別生活中常見的物態變化現象,培養學生運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方法:教師啟發引導下學生自主觀察和討論法。

教具準備:試管和試管夾,碘,燒杯,酒精燈,火柴。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溫故激疑:

1、與學生一起回顧所學過的四種物態變化。回顧時要用多媒體配合畫“固、夜、氣三角圖。”

2、通過三角圖啟發學生提出新的問題。在圖中的“固”和“氣”之間加以“?”。

預想結果:(1)固態和氣態可以相互轉變嗎?

(2)如果能轉變,是需要吸熱還是放熱?

二、猜想假設:

1、學生分組討論,教師巡迴視察。在此過程中教師要觀察學生的動向,必要時進行個別啟發。

2、學生各抒己見。教師要鼓勵學生儘量把各種猜想都說出來。

預想結果:(1)有可能,固態變為氣態要吸熱,氣態變為固態要放熱.

(2)可能行,也可能不行,可能吸熱也可能放熱,還可能既不吸熱也不放熱.

3、引出下一個教學環節——實驗驗證。此過程要抓住契機對學生進行實事求是的唯物主義世界觀教育和依靠實驗進行探究的學科學法教育。

三、設計實驗:

1、教師介紹實驗的器材。指出用來觀察的物質是碘。

2、學生分組討論設計實驗的方案。教師巡迴視察,必要時加以個別提示。

3、收集各組討論結果,組織全體學生一一考察分析,選出最優方案,之後再修改成正式的方案。此處要注意強調以下幾點:試管加熱的正確方法、酒精燈的用法、觀察的重點、操作上的合作和實驗的安全。

預想結果:用酒精燈給試管中的碘加熱,注意觀察是否真的由固體直接變成了氣體,而後停止加熱再觀察氣體是否真的直接變為固體.

四、進行實驗:

學生分組進行實驗,教師巡迴視察、指導。

五、分析論證:

1、各組學生彙報、交流自己看到的現象。

預想結果:加熱時看到了越來越多的紫色的氣體而未看到液體的生成.撤去酒精燈後,紫色氣體逐漸腿去而在試管壁上出現了黑色固體小顆粒.

2、啟發學生歸納出結論並且把兩條結論進行板書,指出本節課的主題。

預想結果:物質由固態直接變成氣態,吸收熱量.物質由氣態直接變成固態,放出熱量.

3、將三角圖補充完整。這裡要激發學生體會到自然的美從而產生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和探索大自然的思想意識。

六、鞏固提高:

1、鞏固結論:全體學生一齊誦讀昇華和凝華的概念。此環節要求學生邊讀邊想。

2、應用知識:先讓學生自己閱讀課文,而後讓學生說說有關昇華和凝華的例子(可以是課本內的也可以是課本以外的),教師以放映幻燈片和穿插啟發來配合.學生未提到的例子教師補充.

3、課堂小結:

(1)、學生自發談自己的收穫。儘量顧及到大面積的學生,鼓勵他們多發言。

預想結果:知道了第五和第六種物態變化,以及它們發生的必要條件.知道了生活中的有關現象.研究物理問題離不開實驗.事實是檢驗結論是否正確的唯一標準.大自然是美的,我們要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探索大自然.

(2)、教師歸納總結。要從三方面小結。

板書設計:

4.4 昇華與凝華

昇華:物質由固態直接變成氣態,吸收熱量。

凝華:物質由氣態直接變成固態,放出熱量。

九年級化學人教版教案篇6

課型:新授課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目標:

1.感受化學在促進社會發展和提高人類生活質量方面的重要作用,初步樹立為民族振興、為社會進步學習的志向。

2.認識物理變化、化學變化的基本特徵,激發對化學現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學習化學的興趣。

3.知道物質是由分子、原子等粒子構成的,初步形成物質構成的微粒觀。

4.初步建立巨集觀與微觀聯絡的思維方式。

5.認識化學的兩面性,初步樹立綠色化學觀。

重點、難點:

1.認識物理變化、化學變化的基本特徵。

2.知道物質是由分子、原子等粒子構成的,初步形成物質構成的微粒觀。

3.初步樹立為民族振興、為社會進步學習的志向。

教學過程:

在我們正式學習化學課前,請同學們談談你在生活中所感知的與化學有關的知識和經驗。

交流生活中對化學的感知。

一、化學給我們帶來了什麼?

化學給我們帶來了什麼?

天然材料和人工製造材料。

設想來到與世隔絕的荒島,沒有了化學制品,你的生活會是什麼樣子?

二、觀察化學變化

化學變化與物理變化的定義。

觀察化學變化的現象。

引導觀察現象,認識儀器,準確地記錄並記憶實驗現象。部分環節由學生參與完成,活躍課堂氣氛。

總結以下幾點:

1. 化學變化的基本特徵。

2. 化學變化與物理變化的區別。

3. 開展化學研究的基本目的。

4. 認識化學的兩面性,瞭解綠色化學觀。

三、化學變化的奧祕

閱讀想象水的構成,初步建立巨集觀與微觀聯絡的思維方式。明確以下幾點:

1.水是由大量的水分子構成的。

2.每個水分子由一個氧原子和兩個氫原子構成。

3.水分子是保持水的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

4.化學變化的本質就是生成了與原來物質組成或結構不同的新物質。

5.通過原子種類、元素種類、物質種類的數量比較,體驗物質構成的豐富多彩。

本節重點是認識物理變化、化學變化的基本特徵;知道物質是由分子、原子等粒子構成的,初步形成物質構成的微粒觀;初步樹立為民族振興、為社會進步學習的志向。

1.記憶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定義。

2.完成p6交流共享。

3.記憶有關實驗現象。

學生興趣很高,課堂活躍,教學效果好。

九年級化學人教版教案篇7

教學目標:

1.感受化學在促進社會發展和提高人類生活質量方面的重要作用,初步樹立為民族振興、為社會進步學習的志向。

2.認識物理變化、化學變化的基本特徵,激發對化學現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學習化學的興趣。

3.知道物質是由分子、原子等粒子構成的,初步形成物質構成的微粒觀。

4.初步建立巨集觀與微觀聯絡的思維方式。

5.認識化學的兩面性,初步樹立綠色化學觀。

重點、難點:

1.認識物理變化、化學變化的基本特徵。

2.知道物質是由分子、原子等粒子構成的,初步形成物質構成的微粒觀。

3.初步樹立為民族振興、為社會進步學習的志向。

教學過程:

[創設情景]在我們正式學習化學課前,請同學們談談你在生活中所感知的與化學有關的知識和經驗。

[學生活動]交流生活中對化學的感知。

一、化學給我們帶來了什麼?

[提出問題]化學給我們帶來了什麼?

[學生學習]天然材料和人工製造材料。

[學生活動]設想來到與世隔絕的荒島,沒有了化學制品,你的生活會是什麼樣子?

二、觀察化學變化

[閱讀分析]化學變化與物理變化的定義。

[活動天地]觀察化學變化的現象。

引導觀察現象,認識儀器,準確地記錄並記憶實驗現象。部分環節由學生參與完成,活躍課堂氣氛。

總結以下幾點:

1.化學變化的基本特徵。

2.化學變化與物理變化的區別。

3.開展化學研究的基本目的。

4.認識化學的兩面性,瞭解綠色化學觀。

三、化學變化的奧祕

閱讀想象水的構成,初步建立巨集觀與微觀聯絡的思維方式。明確以下幾點:

1.水是由大量的水分子構成的。

2.每個水分子由一個氧原子和兩個氫原子構成。

3.水分子是保持水的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

4.化學變化的本質就是生成了與原來物質組成或結構不同的新物質。

5.通過原子種類、元素種類、物質種類的數量比較,體驗物質構成的豐富多彩。

[課堂小結]

本節重點是認識物理變化、化學變化的基本特徵;知道物質是由分子、原子等粒子構成的,初步形成物質構成的微粒觀;初步樹立為民族振興、為社會進步學習的志向。

[課後作業]

1.記憶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定義。

2.完成p6交流共享。

3.記憶有關實驗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