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教師文案

七上地理教案通用6篇

教案是幫助教師夯實基本功的重要根基,在正式開始新的教學內容之前,我們一定要先準備好教案,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七上地理教案通用6篇,供大家參考。

七上地理教案通用6篇

七上地理教案篇1

課時安排:第1課時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運用地圖,說明美洲大陸的地理位置。(包括經緯度位置、半球位置和海陸位置)南北美洲的分界線巴拿馬運河及其交通地位。

2.掌握拉丁美洲的概念,以及這裡居民組成和語言與北美洲的美國、加拿大的差異。

教學重點:運用地圖,說明美洲大陸的地理位置。(包括經緯度位置、半球位置和海陸位置)南北美洲的分界線巴拿馬運河及其交通地位。

通過讀圖,分別瞭解兩個大洲自然環境在地形方面的特徵

教學難點:

運用地圖,說明美洲大陸的地理位置。(包括經緯度位置、半球位置和海陸位置)南北美洲的分界線巴拿馬運河及其交通地位。

使學生逐步學會熟練的掌握對比分析瞭解地理事物的異同。

教學方法:讀圖分析法、對比分析法、創設情境法、自學指導法

教學用具:多媒體、教學掛圖、板圖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教師講述:公元1507年,義大利航海家亞美利哥根據他對美洲大陸的考察見聞,寫了一本《海上旅行故事集》,向世界宣佈美洲這個“新大陸”的存在,後來人們為了紀念他,便以亞美利哥的名字為這個“新大陸”命名,並仿照其他大洲的名稱詞尾形式稱為“亞美利加州”,簡稱美洲。從這節課開始我們一起來了解美洲。

二、教授新課

??新大陸(簡單介紹,以趣味為主。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1.簡單介紹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的故事穿過白令海峽的三線,中美地峽,巴拿馬運河,西印度群島

強調白令海峽以及巴拿馬運河的地理分界線作用和交通作用

2、讀圖6-28總結美洲的地理位置

(對照前面所學方法,通過讀圖分析完成要求,逐步提高讀圖分析能力。)

北美洲:

⑴最北在北極圈以北,最南在赤道以北,最東在30°w以東,最東在180°經線以東。

⑵北臨北冰洋,東臨大西洋,西臨太平洋,南臨墨西哥灣、加勒比海,南面與南美洲相連,以巴拿馬運河為分界線,西北隔白令海峽與亞洲望相望。

⑶主要位於西半球、北半球。

南美洲:

⑴最北在赤道以北,最南在60°s以北,最東在30°w以東,最西在80°15 w以西。

⑵臨墨西哥灣、加勒比海,東臨大西洋,西臨太平洋,南與南極洲隔海相望(麥哲倫海峽)。

⑶主要位於西半球、南半球。

(查漏補缺,及時根據反饋資訊指導學生。最後教師進行綜述。)

3、介紹拉丁美洲的來源、含義、語言、國家等。

課時安排:第2課時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通過讀圖,分別瞭解兩個大洲自然環境在地形方面的特徵

能力目標:通過讀地形圖、統計圖表對比北美洲與南美洲的地形的異同之處。

教育目標:使學生逐步學會熟練的掌握對比分析瞭解地理事物的異同。

教學重點::通過對書地形圖進行分析,掌握南北美洲地形的特點。

教學方法:

綜合法、讀圖分析法、對比分析法、創設情境法、自學指導法

教學用具:

多媒體、教學掛圖、板圖教學過程:

一、複習回顧:總結作業情況。

二、匯入新課

在黑板上繪製出代表南北美洲的兩個三角形,利用板圖加深學生印象。(學生回憶,並回答問題。)

三、教授新課:

對比分析南美洲、北美洲的地形特徵運用地形圖6-32 6-38讀圖分析

小組討論互助合作。對照板圖回答各地形區的名稱。在板圖中分別標出代表南北美洲主要地形區的代號:

海岸山脈、落基山脈、安第斯山脈阿巴拉契亞山脈、大平原。拉布拉多高原、奧裡諾科平原、蓋亞那高原、亞馬孫平原、巴西高原、拉普拉塔平原、巴塔哥尼亞高原。

16指導學生讀圖對比分析。

北美洲:平均海拔較高居世界第三(700米);地勢起伏較大;西部是高大的山系,中部是廣闊的平原,東部是低緩的山地。

南美洲:世界第四(600米);地勢起伏一般;西部是年輕高大的山脈,東部高原平原相間分佈。

找出南北美洲主要的地形區,尤其是在世界上居第一位的地理事物

格陵蘭島是世界上除南極洲外冰川最廣的地,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島、安第斯山脈是世界上最長的山脈;科第勒拉山系是世界上最長的山系;亞馬遜平原是世界上最大的平原;北美洲的不少湖泊是冰川作用的產物。

四、練習:教材27頁第1、2、3題。

五、小結:強調南北美洲地理位置、地形特徵的對比。

課時安排:第3課時

教學目標

通過對書25頁26頁的氣候圖進行分析,掌握南北美洲氣候的特點。

通過對圖6—47、的分析突出北美洲地形對氣候的影響。

教學方法:

綜合法、讀圖分析法、對比分析法、創設情境法、自學指導法

教學用具:多媒體、板圖

教學過程:

一、複習匯入:(學生回憶,並回答問題。)

通過展示“世界氣候型別圖”提出問題,美洲的氣候與我們亞洲有沒有相似之處?

二、氣候特徵(指導學生讀圖、讀書)

1、根據書25頁圖6-41和圖6-42分析美洲的1月7月平均氣溫。(分別從等溫線的讀數、等溫線的分佈、等溫線的走向來分析。)

2、根據書26頁圖6-43分析美洲的降水量。(分別從等降水量線的讀數、等降水量線的分佈、等降水量線的走向來分析。)

3、根據書26頁圖6-44分析美洲的氣候型別。通過讀圖分析複習影響氣

17候的各個主要因素。鼓勵學生總結。

北美洲:1.北美洲地跨寒、溫、熱三帶,氣候型別較齊全2.以溫帶大陸性氣候面積最廣3.山脈多為南北走向,對氣候影響大

南美洲:1.南美洲主要位於熱帶,溫帶面積不大,寒帶缺失2.以熱帶雨林氣候和熱帶草原氣候為主3.南美洲降水充沛,是世界上最溼潤的大洲。

三、河流(學生讀圖對比分析。)

通過對地形圖的分析和書上統計圖表的判讀,列表比較南北美洲最大的兩條河流的特點。小組討論互助合作分析地形圖和統計圖表。

課時安排:第4課時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⑴瞭解美洲的主要國家、語言,政治區劃等。

⑵通過例項說明美洲內部的經濟發展水平是不平衡的。

⑶使學生了解部分美洲國家的主要經濟部門。

2、能力目標:使學生通過閱讀,瞭解美洲的居民組成,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3、教育目標:使學生通過閱讀,瞭解美洲的居民組成,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⑴通過例項說明美洲內部的經濟發展水平是不平衡的

⑵使學生了解部分美洲國家的主要經濟部門

教學難點:通過例項說明美洲內部的經濟發展水平是不平衡的使學生通過閱讀,瞭解美洲的居民組成,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教學方法:綜合法、讀圖分析法、對比分析法、創設情境法、自學指導法

教學用具:教學掛圖、板圖、

教學過程:

一、複習提問

請同學說說美洲的氣候特徵。

二、匯入新課:

簡單介紹。美洲的國家像美國、加拿大是人們非常熟悉的經濟大國,而像巴西、阿根廷等又是以足球聞名的國家。

(以趣味為主,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講授新課:

人口與經濟

閱讀美洲政區圖,分別找出美洲的主要國家及其首都。

通過指圖辨認美洲的主要國家及其首都

美國——華盛頓、加拿大——渥太華、墨西哥——墨西哥城、巴西——巴西利亞、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

1.人種(通過閱讀課文了解這一部分知識。)

通過書上29頁閱讀材料分析強調北美洲以白色人種和黑色人種為主,黃色人種為原始居民、南美洲以混血人種為主,被譽為“世界人中大熔爐”、說明美國加拿大都是移民國家、

2、語??

美國和加拿大通行英語,加拿大東部部分居民使用法語。

中美洲南美洲的大多數國家通行西班牙語,巴西和一些島國使用葡萄牙語。

介紹拉丁美洲的範圍、名稱來源

3、經濟

①美國是當代實力最為雄厚的資本主義國家,經濟高度發達,加拿大也是發達國家,其餘國家都屬於發展中國家

②墨西哥以形成以石油工業為之支柱的工業體系。

③墨西哥是與米的原產地,玉米是該國的主要糧食作物

④巴西是南美洲工農業最發達的國家

⑤阿根廷為重要的小麥出口國,牛肉、羊毛等畜產品在國際市場上佔有突出地位。

⑥南美洲以農礦產品為主要的出口產品,能源礦產以石油最為重要,金屬礦產以鐵、銅、鋁土為多。農業以種植業為主,經濟作物佔絕對優勢,大量出產咖啡、香蕉、蔗糖、棉花、可可等。多數國家的糧食生產不能滿足本國的需要。

七上地理教案篇2

一、教學目標

1、在法國地圖上指出其輪廓特點、地理位置、首都巴黎。

2、根據主要河流的流向,判斷法國的地勢特點。

3、根據法國地形和氣候特點,歸納該國發展農業的有利條件。

4、運用地圖和資料,聯絡法國的自然條件和社會文化特徵,歸納該國發展旅遊業的優勢。

5、運用資料,綜合評價法國的經濟和文化特徵。

6、通過學習法國濃厚的藝術,培養學生的藝術興趣。

7、通過學生活動,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建立一種和諧、平等的價值觀。

二、教學手段:多媒體教學(自制課件)

三、教學方法:討論法、小組合作、讀圖析圖法

四、教學過程

?匯入〉展示圖片————埃菲爾鐵塔,問學生這是什麼?它在哪個國家?(法國)它是西歐三大旅遊國之一,有什麼吸引我們的?

[講授新課]

1、法國的地理位置

(學生讀圖)p86圖8—30,看法國地理位置優越體現在什麼地方?(地形、氣候)

(1)比較歐洲西部英國、法國、德國的面積大小。

(2)接法國頂點,看它輪廓特點。(六邊形)

(3)法國海陸位置—————西面:大西洋,東南面:地中海法國的海陸位置決定了它的氣候特點:

大西洋沿岸——————溫帶海洋性氣候

地中海沿岸——————地中海氣候

內陸——————————————大陸性氣候(教師總結)

(展示圖片)“法國地勢圖”

(學生觀察)看法國地勢有什麼特點?(東南部高、西北部低)(提問)東南部和西北部分別是什麼地形為主?

(教師總結)地理位置優越性之三:東南部高、西北部低的地形,平原丘陵佔全國面積的4/5。

?過渡〉法國有這麼優越的地理位置,它的農業怎樣?(課件展示)

(1)農業發展的優勢:平原丘陵為主的地形;溫和溼潤的氣候;肥沃的土壤

(2)不同的農業區:

西部大西洋沿岸————小麥、馬鈴薯

地中海沿岸————葡萄、葡萄酒

(3)法國農業實現了高度機械化和現代化(1)豐富的礦產資源—————煤、鐵(2)高度發達的經濟—————以汽車、飛機為主的工業(3)核電比重佔發電量中的70%以上。法國的文化與旅遊:如埃菲爾鐵塔、凱旋門、凡爾賽宮、先賢祠、盧浮宮藝術之都———巴黎。

七上地理教案篇3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知道我國的民族構成狀況,瞭解我國一些少數民族的風土人情和文化特點,理解我國的少數民族政策和民族分佈特點。

2、過程與方法:課上通過小組合作,課下通過多種渠道收集有關少數民族的服飾、風土人情和文化的圖文資料,然後進行整理,開拓視野,瞭解我們祖國豐富的民族文化。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認識到我國是一個由56個民族組成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樹立各少數民族一律平等、互相尊重、共同維護祖國統一的正確觀點

教學重難點

重點:我國的民族構成和分佈特點及民族政策。

難點:主要少數民族的風土人情和文化特點。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視訊引入(視訊內容為多民族舞蹈《大地春暉》),請大家看一段錄。

(講述)前面我們學習了我國人口數量、人口分佈的特點,剛才大家也看了視訊,我們知道在我國遼闊的國土上,不僅生活著漢族同胞,還有不少兄弟民族和我們漢族一起生活在這個大家庭中。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多民族的大家庭

板書:第三節多民族的大家庭

二、民族構成與數量

?承轉】我們這個多民族的大家庭到底有多少個民族呢?生(56個)請同學們閱讀課文第一段內容回答螢幕上的問題。請生回答。出示答案教師總結:相對於漢族而言,其他的55個民族在人口數量上處於少數,因此,稱除漢族以外的55個民族為少數民族。

3人口超過四百萬的少數民族有哪些?4人口數量最多的少數民族是?(珞巴族)

出示圖片歸納知識。

三、民族文化

?承轉】師:同學們請你觀察一下手上的人民幣,除了漢字,還有其他文字嗎?想一想這是為什麼?對照一下螢幕上的各族文字,看看人民幣上是哪些民族的文字。

學生活動:對照文字。蒙古維吾爾藏族壯族。

?承轉】由於地理環境歷史傳統和宗教信仰的不同各民族在衣食住行節日風俗等生產和生活方面獨具特色。讓我走進民族村去領略他們的風采。

播放圖片

思考:為什麼有的民族喜愛-,有的喜歡賽龍舟?師:出示答案。騎馬是北方草原牧區人們的日常生產生活所需,當地具有良好的-條件,同時,通過-活動能鍛鍊提高騎馬的技能因此盛行-。南方地區氣候暖溼,多河湖海灣水域,舟船是當地重要的傳統交通工具,因而人們喜歡賽龍舟。

四、民族分佈

?承轉】瞭解完我國56個民族的人口構成和部分少數民族的文化、風俗習慣後,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我國民族的分佈情況又如何呢?

請大家讀課本19頁中國民族分佈示意圖。

?師生共同歸納總結】我國各民族的地區分佈狀況是:漢族遍及全國,主要集中在東部和中部。少數民族主要分佈在西南、西北和東北等邊疆地區,在這些地區,漢族與各少數民族雜居在一起。我國幾乎沒有一個縣或市的居民是單一民族的。這充分印證了我國民族分佈的特點是大雜居、小聚居。(板書)

五、中國的民族政策

?承轉】我國的少數民族多分佈在邊疆地區,那麼在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我國是如何管理的呢?這就涉及到民族政策問題。請學生讀課本,回答我的民族政策。

課後小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瞭解到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大家庭,共有56個民族構成,漢族人口最多,約佔全國總人口的92%,另外55個民族人口較少,約佔全國總人口的8%,被稱為少數民族。,他們雖然人數較少,但同樣創造了燦爛的文化,為祖國的強盛貢獻自己的力量56個民族,猶如56枝花盛開在祖國大地上,在黨中央的統一領導下,平等互助,親密團結,為祖國的強盛,為中華民族的統一不斷努力,奮發進取。今天的學習就到這裡。

農業的區位選擇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瞭解區位的概念。

2、理解農業位因素及發展變化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3、對不同的農業部門能進行合理的區位選擇。

能力目標

1、通過閱讀課文圖形,培養學生的讀圖分析能力。

2、結合具體事例,能分析影響農業區位因素的利與弊,並找出利用和改造的措施。

3、組織學生搞一次社會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教育目標

1、認識人類的生產活動應因地制宜,協調人地關係,注意保護環境,走農業可持續發展道路。

2、認識影響農業區位的自然因素是可以改造的,從而對學生進行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思想教育。

教學重點

1、影響農業區位選擇的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會經濟因素。

2、農業區位的社會經注因素是不斷髮展變化的,我們應以發展的觀點看待問題。

教學難點

如何對農業生產進行區位選擇,做到因地制宜、合理佈局。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匯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農業生產的特點及農業的分類,瞭解到了由於不同地區的自然條件、經濟技術條件和政策等的差別,產生了不同的農業生產情況,即不同地區的農業型別不同,也即農業生產的地域性的特點。那麼,具體來說,在不同的地區應該發展何種農業比較好,或者說才算合理的呢?這就是我們本節課所要學的內容:“5.2 農業的區位選擇”

5.2 農業的區位選擇(板書)

[讀圖]讀教材第6頁圖5。4,分析我國三江平原與青藏高原農業景觀為什麼不同?並思考什麼是“區位”。

一、區位的含義[板書]

學生討論:三江平原與青藏高原兩地的農業景觀不同,主要是它們所處的位置和自然條件不同所造成的。這也說明兩者的區位不同。

三江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地廣人稀——大規模機械化——小麥

青藏高原:地勢高峻、氣候寒冷、山地草場廣佈——粗放的放牧業

教師歸納:

區位包括兩層含義:一方面指該事物的位置;另一方面指該事物與其他事物的空間聯絡

那麼哪些因素影響著農業的區位選擇呢?

二、農業的主要區位因素[板書]

[指導學生讀圖]根據教材第7頁圖5。5,思考以下問題:

(1) 影響農業區位選擇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 除圖中列出的各種因素外,影響農民決策的因素還有哪些?

學生討論回答:影響農業區位選擇的主要因素有氣候、地形、土壤、市場、交通運輸、政策等。除以上因素外,農民的文化素質,農民自身的資金情況,當地的科技情況等等對農民自身決策都是有影響的。

教師評價:對,農業的主要區位因素就是這六點。

[板書]1、氣候2、地形3、土壤4、市場5、交通運輸6、政策

氣候:熱量、光照、降水影響極大

地形:影響農業的型別(平原與山區不同)、影響農作物的分佈(農作物隨海拔有所不同)。平原——耕地;山地——畜牧業、林業

土壤:作物生長的物質基礎,不同土壤適宜生長不同作物,東南丘陵的紅壤適宜種茶樹等。

市場:市場的需求量最終決定了農業生產的型別和規模

交能運輸:園藝業、乳畜業產品容易變質,要求有方便的交通運輸條件

政策:國家政策和政府幹預手段影響,如我國20世紀80年代以來商品性生產基地建設

[教學反饋]根據剛講的農業區位因素完成第9頁“活動題”。

學生討論回答:a處種小麥b處養乳牛c處種花卉。

教師歸納:對。以上我們既從產品種植的本身條件考慮,還要考慮社會經濟條件,如地價、產值、投入成本、市場等。

那麼影響農業的自然條件、社會條件都是一成不變的嗎?下面看幾個例項:

例1:江西丘陵地區經人工修築後,一層層梯田種上了水稻、果樹等農產品。

例2:長江以北農作物楞一年三熟:據2000年3月20日《科技日報》報道,在長江以北地區,人們一直習慣於春種秋收,一年兩熟。位於長江以北的河南省商水縣的40萬畝良田,卻已連續5年實現“一年三熟”。這在常人眼裡簡直是個夢,但是河南省農科院的科研人員卻把它變成了現實。

[提問]根據以上兩個事例,人們可以通過哪些方式對自然因素加以利用和改造?對自然因素的改造是不是無限制的?為什麼?

三、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板書]

[學生討論回答]人們可以從兩方面進行:一方面是,通過培育良種、改良耕作制度等技術改革,擴大某種農作物的區位範圍。另一方面是,根據經濟技術條件,對不適宜發展農業生產的自然因素進行改造,使之適宜發展農業。當然對自然因素的改造不是無限制的,因為還要充分考慮投入和產出比,如果產出低於投入就不適宜改造了。

[教師歸納]分析得很對,自然因素對農業區位的影響並非都是決定性的。但在一般情況下,一個地區的自然因素可以看作是相對不變的,而農業生產的社會經濟條件則處於不斷的發展變化中。下面我們學習本節最後一個問題。

四、社會經濟因素的變化[板書]

[提問]引導學生閱讀教材第8-9頁的文字和圖5。8,歸納影響農業區位的社會經濟因素有哪些?以及哪些因素的發展變化對農業區位的影響較為突出?

[學生討論回答]影響農業區位的社會經濟因素主要有:市場、交通運輸、政策、科學技術現代化等。這些因素的發展變化,主要是市場、交通運輸的變化對農業區位的影響最為突出。

市場區位及其需求的變化[板書]

交通運輸條件的發展變化[板書]

教師歸納:以上同學說的很對。市場區位的變化是影響農業區位最突出的因素。交通運輸條件的變化也使市場對農業區位的影響在地域上擴大。現在是市場經濟時代,一切農業生產都以市場為導向,這樣才有生命力,農民才能真正得到實惠,增加收入。

[舉例]浙江省首先在全國實行糧食購銷體制改革。這是2001年3月17日中央電視臺新聞報道的。種糧大戶與企業訂合同,即稱為訂單糧食。農民根據訂單進行生產,心裡就踏實了,也沒有後顧之憂了。

[舉例]1998年某省某縣大蔥獲得豐收,豐收後的該縣出現了供大於求的局面,為此政府出資在電視上播出了該縣大蔥的廣告,該縣成了全國大蔥的集散地,價格也一路上漲。後來,該縣的大蔥資訊還上了網際網路。1999年該縣大蔥種植面積增加了10萬畝,出現了供不應求的局面。

試分析這一現象的產生原因。

[學生討論]

[教師歸納]

在進行農業區位選擇時,不僅要分析區位因素,更要分析其發展變化。另外國家政策、政府幹預對農業生產都有是有重大影響的。例如中國農村的三次革命:第一次土地改革,第二次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改革,第三次稅費改革都推動了農村生產力的發展,促進了農村和農業經濟的發展。

[教學反饋]分析影響下列地區農業生產的主要自然條件或社會經濟條件:古巴的甘蔗、我國的河西走廊糧棉、黑龍江省的大豆、珠江三角洲的魚塘、上海郊區的乳牛場和養雞場。

學生討論回答;

古巴的甘蔗――氣候條件適宜,長期的生產習慣。

河西走廊――夏季高溫,有祁連山冰雪水灌溉。

黑龍江大豆――夏季高溫,肥沃黑土。

珠江三角洲的魚塘――河網密佈,地勢低平,低窪處長期積水,利於挖泥成塘。

上海郊區的乳牛場和養雞場――乳畜製品、鮮奶、雞蛋等不適於長距離運輸,從經濟效益考慮,分佈在城郊有利上海市場。

[課堂小結]

本節課我們比較系統地分析了自然、社會、經濟等因素及其發展變化對農業區位的影響,從而瞭解了農業的區位選擇必須綜合考慮多種因素,做到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充分合理利用農業土地,使農業生產得到良好的發展。

[佈置作業]

1、 調查分析我們日常生活用的一些食品主要是哪些地區生產的,以說明市場、交通運輸等條件的變化對農業區位的影響。

2、 某山區鄉鎮發展粟子生產,如果你是鄉長,為提高粟子產量,你會採取哪些決策?

中國的地理差異

第一節 四大地理區域的劃分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初步理解區域劃分的原因及相應的地理區域型別;

2、在簡單地圖上進行區域劃分;

3、在地圖上指出四大區域的地理位置、範圍及劃分原因;

4、在地圖上找出秦嶺、淮河,並說明秦嶺—淮河一線的意義。

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讀圖、析圖能力,觀察判斷能力和主動探究能力。

2、使學生初步掌握地理事物的劃分方法。

德育目標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使學生更加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

教學重點

我國四大地理區域的位置、範圍及劃分原因。

教學難點

結合地圖,使學生形成地理事物的空間概念。

教學方法

讀圖觀察、啟發式講述、學生活動、探究。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教學投影片、教學掛圖等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匯入新課]

分別把課前掛好的x疆高山牧區景觀圖、西雙版納熱帶風光傣家竹樓景觀圖、東南沿海經濟特區的工業生產流水線景觀圖和長江三角洲農業及工業景觀圖與四位扮演者(學生)口述臺詞(課文中的敘述)配套,依次開啟。

[講授新課]

這項活動完畢後,再叫一、兩名同學試著描述自己家鄉的特點。

教師帶領同學們一起總結:以上同學的描述,說出了許多不同型別的地理區域:(大螢幕依次顯示)

至此,同學們已經或多或少地瞭解了一些中國的地理差異。

(板書)第五章 中國的地理差異

想一想:(大螢幕顯示)為什麼會出現不同的地理區域呢?

學生各抒己見,教師可做點撥,最後總結:它們是根據不同的需要劃分的。

同學們請看螢幕。(課本圖5.1)

按學生座位分成四組,每個組負責在其中一個地理區域中找出有關區域的術語,最後每組選一名代表,陳述結果,教師彙總:(大螢幕顯示)x疆維吾爾自治區——牧區

東南沿海——經濟特區

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熱帶——旅遊區

長江三角洲——農業區——工業區

想一想:一個地區只能屬於一個地理區域嗎,可以同時兼有多重“身份”嗎?

學生思考後回答:不是,可以。

活動1:(課文第3頁活動第1題)做完後,讓同桌的同學相互交換劃分結果。

提問:你們是不是發現劃分結果不完全一致呢?(是的)

引導學生認識到劃分區域要有明確的指標。

同學們,假如美國有一位朋友想給你寄信,你能告訴他你的詳細地址嗎?(提問一到兩名同學)

(大螢幕顯示)

__省(自治區)__縣(自治縣、市)__鄉(鎮)

幾位同學都是首先說明自己所在的省(自治區)然後是縣(自治縣、市),再者是__鄉(鎮)等,大家想一想,這個順序有什麼意義呢?不這樣可以嗎?請同學說明,若學生有疑問,教師舉例說明。

(大螢幕顯示)

__省(自治區)——一級行政區

__縣(自治縣、市)——二級行政區

__鄉(鎮)——三級行政區

總結:(大螢幕顯示)

同一型別的區域,還可以劃分出不同尺度或不同級別的區域。(板書)

舉例:(大螢幕顯示)

活動2:(讓學生自己調查、瞭解郵政編碼與不同級別的行政區域之間的聯絡)檢查學生調查結果:

第一、二位編碼 表示一級行政區

第三、四位編碼 表示下一級行政區

第五、六位編碼 表示投遞局的程式碼

同學們,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還有哪些事例反映出區域的不同尺度或不同級別呢?

如:長途電話號碼:區號+電話號碼

承轉:現在,我們已經知道,根據不同的理由(或滿足不同的需要)可以劃分出不同的地理區域。(利用多媒體大螢幕顯示中國地形圖)同學們請看大螢幕:我國疆域遼闊,不同地區的地理環境差異很大。下面我們將根據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特點的不同,進行區域劃分。(這時,在中國地形圖上出現閃動的區域界線,並附有區域名稱)教師用游標指到哪個區域,即請同學們集體讀出這個區域的名稱。

總結:這就是我國的四大地理區域的劃分。

(板書):第一節 四大地理區域的劃分

下面我們瞭解一下四大地理區域劃分的原因及區域位置和範圍。

(給學生充足的時間活動,探究)——做第5頁活動題,同學們可互相討論,交流活動結果,最後教師總結,把區域界線、位置與範圍都落實到圖上,並做板書。

活動題目參考答案:

1、有相似性。

界線a的確定,主導因素是夏季風的影響,大致與400 mm等降水量線一致——西北地區深居內陸,很難受到夏季風的影響,降水較少、乾燥。東部季風區受夏季風影響較多,降水較多,屬於溼潤、半溼潤區。

2、①界線b大致與1月0℃等溫線的分佈最接近。

②界線b大致與800 mm等降水量線的分佈最接近。

③界線b的確定,主導因素是氣溫和降水——綜合的氣候方面影響。

④秦嶺—淮河。

3、第一、二級階梯的界線基本吻合。

界線c的確定,主導因素是地形因素。

[課堂小結]

這節課我們主要了解了人們可根據不同的需要劃分地理區域,一個地區可同時兼有多重“身份”。同一型別的區域,還可劃分出不同尺度或不同級別的區域。在此基礎上,我們重點學習了我國四大地理區域的劃分依據、位置和範圍。正是由於區域間存在的差異性較大,而同一區域內相同或相似性較多,我們才有必要對它們進行區域劃分,有利於人們因地制宜安排生產、生活。

知識要點與檢測

[反饋練習]

1、填空

(1)北方地區與南方地區的分界線大致與 (山脈)、 (河流)一致。

(2)西北地區與北方地區的分界線大致是影響的界線,大致與mm等降水量線一致。

(3)青藏地區與西北地區及北方和南方地區的分界線大致與、級階梯分界線一致。

2、判斷

(1)一個地區只能屬於一個地理區域。(×)

(2)同一型別的區域沒有級別高低或尺度大小的區別。(×)

(3)我國的地理區域只有四個。(×)

(4)我國四大地理區域在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方面各具特色。(√)

3、下列省、自治區、直轄市主要或全部位於哪個地理區域。

x疆維吾爾自治區 北方地區

x藏自治區 南方地區

北京 西北地區

上海 青藏地區

4、填圖(圖見課本)

在中國政區空白圖上填繪下列地理事物:

秦嶺、淮河、崑崙山脈、祁連山脈、橫斷山脈、大興安嶺、陰山山脈、賀蘭山脈

●板書設計

第五章 中國的地理差異

第一節 四大區域的劃分

第二節 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

教學要求

1、明確秦嶺—淮河一線是劃分我國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的界線。

2、通過閱讀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的比較圖,明確區域主要的自然特徵和人文特徵。

3、通過對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的自然和人文特點的比較,瞭解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的自然地理差異,以及受自然地理環境的影響,人類生產、生活的差異。

4、訓練學生學會用比較法和歸納法學習區域地理。

結構分析

教材的第二節和第三節是在第一節教學內容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四大地區的區域特徵。本節運用比較的方法,分析南方地區和北方地區的區域特徵,內容涉及“總論”中的基礎知識,主要包括中國地形的分佈和特點、中國氣候的主要特徵、中國主要的河流以及中國的農業生產等知識。

1、本節教學內容所涉及的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同屬我國的東部季風區,與西部地區有明顯的差異,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對於區域內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特徵並沒有一一羅列,而是用比較的方法,對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的自然特徵和人文特徵兩個方面進行了闡述。

2、本節教材對應《地理課程標準》中以下要求:在地圖上找出秦嶺、淮河,並說明秦嶺—淮河一線的地理意義;運用地圖指出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的範圍,比較它們的自然地理差異;說出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自然環境對生產、生活的影響。

教學建議

?課時安排】

建議本節安排2課時。

?引入新課】

1、中國區域地理知識是在中國總論的基礎上講述的,因此,所涉及的內容中很多都是學生已經學過的。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要抓住這一點,儘量採用簡明生動的啟發方式,幫助學生形成對區域知識的構建。

2、可以從學生的生活體驗入手,直觀地感到我國南方地區和北方地區的差異。我國地域遼闊,區域差異明顯,在教學中要突出區域特色。

?北方與南方的自然差異】

1、展示不同區域的圖片資料,讓學生直觀瞭解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的自然差異。有條件的學校可以播放錄影資料。提出問題:從圖片或錄影資料中看到南方和北方有哪些差異?如何用科學的地理方法表述它們?為什麼會有差異?

2、這部分教材中的圖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景觀圖,包括圖5.9中的“北方溫帶落葉闊葉林”和“南方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圖5.10的“東北林海雪原”、圖5.11的“海南島熱帶風光”。另一類是地理圖表,包括分層設色的中國地形圖,哈爾濱、北京、武漢、廣州四城市的年內各月氣溫和降水量圖,長江和黃河的流量過程線圖,這部分教學活動應注重學生讀圖能力的培養。

3、指導學生分別閱讀哈爾濱和北京的年內各月氣溫和降水量圖,引導學生得出“夏季炎熱多雨,冬季寒冷乾燥”的氣候特徵。再將這樣的特點與武漢和廣州的氣候進行對比,認識到南方比北方冬季氣溫高,最冷月平均氣溫在0℃以上,而且年降水量多。同時為分析河流流量的特點和植被的特點打下基礎。填活動1表格。

4、由降水的特點引導到河流流量分析。首先讓學生明白我國東部季風區的河流來源主要是靠天然降水補給,由於南方地區的降水量比北方地區多,所以造成了長江流量比黃河流量大。進一步幫助學生髮現,河流流量的變化與降水的變化之間的關係:總的來說,河流的流量隨著降水的變化而變化,降水量增加,河流的流量增大,反之減少。引申到我國南方地區夏季會出現洪澇災害,明確災害的形成原因,樹立防災減災意識。完成活動2的有關部分。

5、由氣候的特點引導到對植被的分析。仍然用對比的方法,使學生明確不同區域的植被特點,引導學生分析植被型別與氣候條件的關係。首先分析“北方溫帶落葉闊葉林”和“南方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的區別,然後繼續分析區域內部植被的區別,又突出我國地域遼闊,自然差異明顯的特徵。完成活動2的有關部分。

6、總結歸納,繼續完成活動2的討論,歸納出形成南方和北方自然差異的主導因素。

引導學生髮揮想象力,進一步比較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的差異。所以,活動1的表格中可以多設計幾行讓學生填寫。

?北方與南方的人文差異】

1、“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的自然差異,會影響到人們的生活和生產方式。

2、閱讀比較圖5.12和圖5.13可以看出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的差異,並通過列表格的方式對比體現出來。這實際上是八年級上冊有關我國農業部分的知識的再現,學生通過回憶上學期所學知識,再通過兩張素描圖的比較體現出來。

北方地區 南方地區

農耕制度 土地利用型別 旱地為主 水田為主

主要農作物 小麥、大豆等 水稻、油菜等

作物熟制 一年一熟或兩年三熟 一年二至三熟

傳統運輸方式 陸路運輸為主,多用汽車、馬車 水運

傳統民居 屋頂坡度較小、牆體較厚 屋頂坡度大,牆體高

其他不同

3、組織學生探究北方農村生活景觀和南方農村景觀差異的原因,完成活動1:

主要形成原因

農耕制度 土地利用型別 地形、氣候

主要農作物 氣候

作物熟制 氣候

傳統運輸方式 地形

傳統民居 氣候

其他不同

4、通過區域比較研究歸納區域特徵。教材中只是分別通過比較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的自然地理差異和人文地理差異說明兩個區域的不同,教師應引導學生進一步深入研究、歸納每個區域的特徵,對於理解區域內人地關係協調發展意義重大。完成活動1之後,教師應引導和幫助學生總結歸納出北方地區的區域特色和南方地區的區域特色。尤其是突出自然環境、自然資源、人類活動的關係,使學生受到生動的人地關係的教育。

第三節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

教學目標

1、使學生了解西北地區的範圍、及高原、盆地為主的地形。

2、使學生掌握西北地區以乾旱為主的自然特徵及其對農、牧業生產的影響。

3、培養學生讀圖、用圖的能力,並使學生進一步學會認識與分析一個地區區域特徵的方法。

重點

西北地區的自然特徵

難點

以乾旱為主的自然特徵及其對農牧業生產的影響

教學過程

?複習提問】請同學在地圖上指出北方地區、南方地區的範圍,找出兩個地區的分界線(秦嶺—淮河線),並說說兩個地區有哪些差異。

?引入新課】我們已經學習了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它們都位於東部季風區。今天我們學習非季風區的西北地區。

一、乾旱的西北地區

?讀圖講解】西北地區大體上位於大興安嶺以西、長城和崑崙山—阿爾金山以北,包括內蒙古自治區、x疆維吾爾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和甘肅省北部。

?讀圖】p5的5.5圖、5.7圖

1、西北的地形:以高原和盆地為主。

學生回答課後的活動練習題。

?歸納】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處於東部季風區,比較溼潤,特別是南方地區更加溼潤,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本區因深居內陸,並有山嶺阻隔,年降水量多小於400毫米,從東部的400毫米左右,往西減少到200毫米、50毫米以下。乾旱是本區的主要自然特徵。

2、西北的氣候型別:溫帶大陸性氣候。

3、西北的自然特徵:乾旱

原因:西北地區位於非季風區,降水稀少。

學生讀圖:5.14,然後回答:

1、塔里木盆河我國最長的內流河,周圍的胡楊林耐鹽鹼、生長快,是西北地區重要造林樹種。

2、塔里木盆地中有我國面積的沙漠——塔克拉瑪干沙漠。

3、 西北地區高原、盆地為主的地形,風蝕作用顯著,多沙漠、戈壁的雅丹地貌。

?回答】由東向西,地表植被大體為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西北地區降水變化規律是:本區降水從東部向西逐漸減少。胡楊林耐鹽鹼、生長快,是西北地區重要造林樹種。

(2)由東向西,植被變化是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是全國重要的畜牧業基地。

?小結】通過學習這一節,我們瞭解了西北地區地廣人稀,地形以高原、盆地為主,氣候乾旱以及河湖、植被方面的自然特徵,也瞭解到本區礦產資源豐富,畜牧業和灌溉農業發達。通過“乾旱”這一主導因素,逐層分析區內其他因素、歸納區域特徵的方法。

佈置作業

完成p14的活動題

板書設計

第三節 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

一、乾旱的西北地區

1、地形

2、氣候

3、自然特徵

第四節 青藏地區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能製作青藏地區簡易地形模型,並說出該地區的位置和範圍。 2.能通過模型製作及計算分析出該地區地高天寒的自然特徵。 3.能根據自然特徵,結合地圖和模型說出該地區河湖、人口、種植業、畜牧業的分佈特徵。 教學重點 高寒環境中形成許多奇特的自然景觀。 教學難點 分析高寒環境對氣候、水文、人口、農業和牧業的影響。 教學方法 發現法。 教學媒體 中國地形圖、青藏地區地形圖(學生每組一幅),實驗托盤(學生每組兩個)、已經調勻的812膩子粉(學生每組一盆),空白小旗(學生每組若干)、景觀圖片、投影片、錄影資料。 板書設計

教學過程 【匯入新課】 展示兩幅景觀圖——長江中下游景觀及青藏高原景觀。 展示“中國地形圖”,在同緯度的長江中下游地區及青藏高原貼a、b兩個紙片。 【設問】這兩幅景觀圖哪個是a地景觀?哪個是b地景觀? 【設問】b地是在什麼地區?(青藏高原地區) 【講授新課】 【板書】第四節 青藏地區 【設問】為什麼同緯度的長江中下游和青藏高原景觀相差如此之大?(海拔差異大) 【設問】請你們讀“中國地形圖”估計青藏高原和長江中下游平原的平均海拔。 學生討論、回答。 【啟發】請各組同學按照每釐米代表100米的垂直比例尺在兩個托盤裡用821膩子粉分別堆放兩個土堆代表這兩個地形區。 學生動手感知兩地高度差。 【設問】你們感覺青藏地區地形的特點是什麼?(高) 【設問】海拔每升高100米氣溫下降0.6℃,請大家計算兩地的氣溫差。 學生計算並回答。 【設問】可見,青藏地區氣候的特點是什麼?(寒) 【板書】 在“中國地形圖”上把c 、d 兩個紙片分別貼在經度相同的塔里木盆地和乞拉朋齊。展示塔里木盆地和乞拉朋齊兩地典型景觀之圖片。 【設問】這兩幅景觀圖哪個是 c地景觀?哪個是 d地景觀? 【設問】為什麼經度相同的兩地景觀會如此不同?(青藏高原阻擋了北上的暖溼氣流)

?設問】青藏大部分地區的降水狀況會如何?(旱) 【過渡】剛才我們瞭解了青藏高原的位置:地處亞熱帶,深居內陸,那麼青藏地區的範圍如何呢? 【啟發】請你們把剛才堆的青藏地區的模型再加工一下,即根據地形圖在模型上製作出聳立在青藏地區周圍的主要山脈,並把寫有山脈名稱的小旗插在對應的山脈上。 學生動手操作。 【板圖】青藏地區主要山脈。 【啟發】請讀第78頁圖11.47,識別青藏地區包括哪些省級行政區?請把寫上省級行政區名稱的小旗插在模型的相應位置上。 【投影】

地區 西北地區 北方地區 南方地區 青藏地區

面積佔全國總面積(%) 30 20 25 25

人口占全國總人口(%) 4 40 55 1

?設問】該表格說明青藏地區人口分佈有什麼特點?為什麼?(地廣人稀,高寒)

?設問】這是我國藏族的主要聚居區。藏族同胞有哪些生活習慣與高寒的環境相適應?

(簡介藏族服裝與日較差大的關係及藏族舞蹈動作幅度小與高原缺氧的關係) 【設問】請你們讀手中青藏地區地形圖,據圖分析這佔全國1%的人口會選擇居住在哪裡?為什麼? 請各組同學討論之後在模型上你們選擇的地方插上小旗。 學生分組討論、畫圖,各組間交流、討論。 【小結】青藏地區的人口城鎮都分佈在海拔較低的河谷兩岸,如雅魯藏布江谷地和黃河支流湟水谷地。 【指導】請你們在模型上開挖出雅魯藏布江、黃河及湟水的河道。 【板書】地廣人??

?過渡】請你們讀書第78頁圖11.47,看看青藏地區還有哪些重要的河、湖,請你們在模型上開挖出來。 【板圖】重要河、湖 【設問】青藏地區的河湖有什麼特點?(世界河源,多鹹水湖) 【設問】為什麼青藏地區能成為許多大河的發源地?(冰川縱橫,固體水庫) 【設問】為什麼多鹹水湖? 【板書】冰雪河湖

錄影展示青海湖景觀。 【設問】青藏高原能否發展種植業?有哪些有利條件?哪些不利條件?(能。有利條件:日照強,溫差大。不利條件:降水少,氣溫低) 【投影】水稻、小麥、青稞、豌豆等作物習性比較表。 【設問】青藏高原適於種植哪些作物?(簡介青稞) 【設問】觀察青藏地區地形圖,你們覺得這些作物應該種植在哪些地方?請你們把畫有小麥、青稞、豌豆的小旗插在模型的相應位置。 各組討論、組間交流。 【板書】河谷農業

?講解】這些作物有兩個特點:即喜溫涼和優質高產。在青藏地區培育出的黃瓜能有小孩胳膊粗。 【設問】為什麼青藏地區作物單產高? 學生討論。 【投影】農作物單產高

白 天 光合作用強

大氣潔淨、晴天多、日照時間長 製造營養物質多

夜 晚 呼吸作用弱

氣 溫 低 消耗營養物質少

全 年 生育期長

氣 溫 低 積累營養物質多

?設問】青藏地區農作物的分佈也具有垂直分佈規律,請你們把下列右側的三紙籤貼在左側示意圖的對應位置上。

學生討論,貼紙籤。 【過渡】青藏地區適於發展種植業的地方不多,其它的地方適於發展什麼樣的農業?(畜牧業) 【設問】青藏地區分佈最廣的三大畜種有:犛牛、藏綿羊、藏山羊。請同學們看課本第79頁圖11.48和圖11.49犛牛和藏綿羊的圖片。這些畜種有哪些特點與高寒環境相適應? 請學生讀第79頁“讀一讀”,(一)犛牛。 【板書】高寒牧業

?課堂小結】指板書小結本區奇特的自然景觀,並簡述高寒環境對氣候、水文、人口、農業、牧業的影響。 【課堂練習】(略)

七上地理教案篇4

教學目標

1.通過閱讀各種示意圖、圖表,記住當前世界人口總數,瞭解當前世界人口有不斷加快的趨勢,掌握人口增長的地區差別;掌握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人口遷移的三種主要形式;學會計算人口的自然增長率和人口密度;掌握世界人口分佈的特點。

2.通過讀《世界個大洲人口自然增長率圖》、《世界人口增長曲線圖》、《世界人口分佈圖》和《世界地形圖》等地圖培養學生分析 地理圖表的能力,初步學會從圖表上獲得 地理資訊的能力。

3.通過人口自然增長率、人口密度的計算,培養計算能力。

4.提高對本節的學習,使學生初步樹立科學的人口觀和人地觀。

教學建議

“人口密度”和“世界人口的分佈”的教材分析

關於人口的密度問題,首先,教材給出一道計算題,甲、乙兩城市,面積20xx平方千米。甲城市人口500萬,乙市人口250萬,要學生算出甲、乙兩市平均每平方千米各多少人?引出人口密度的概念,即算出兩城市的人口密度。配上甲乙兩城市的人口密度比較圖,有助於學生深刻、直觀的理解人口密度的概念。通過列表計算中國和加拿大兩國的人口密度,使學生對人口密度分佈的差異之大有了更深的認識。為學習世界人口分佈圖,理解圖例上的人口密度打下良好的基礎。

世界的人口的分佈的情況,主要是通過閱讀世界的人口分佈圖獲得。從圖中可以看出,亞洲東部和南部、歐洲以及北美東部地區人口最稠密,進一步參考“世界地形圖”讓學生思考,為什麼人口集中分佈在這些地方,這些地區從自然條件上和社會經濟發展上有什麼特點?從而得出,世界人口的分佈是受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條件、開發時間長短等綜合作用的結果,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所以不能用遷移人口的辦法使世界人口平均分佈。

“世界人口的遷移”的教材分析

人口的遷移,主要從三方面講述,一、人口為什麼會遷移?(為了生存和發展)二、第二次世界大戰前,世界的主要人口遷移方向?(美洲大陸發現之前,古希臘和古羅馬征服並移民歐洲和地中海;阿拉伯人移民北非;美洲大陸發現後,主要從歐洲向美洲、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移民;非洲向美洲移民和亞洲向外移民)三、第二次大戰後,人口遷移的三種形式?技術移民、勞動力輸出、國際難民移動。通過“想一想” 提出問題,(大批科技人才流向發達國家的原因?會對人才輸出國產生什麼影響?勞動力輸出對發展中國來說是一件好事還是一件壞事?各有什麼特點?

“世界的人口”的教法建議

關於世界的人口在迅速增長的這個結論,學生已瞭解,但是如何準確、科學的表述從 歷史發展的過程中,人口的增長速度的變化及其帶來的影響?人口分佈的不平衡,分析為什麼存在這麼大的差異?學生對這些問題的認識和理解,還遠遠不夠。

引導學生積極活動,讀課文轉載的一篇報道,瞭解什麼時候地球上的人口突破60億。通過讀圖計算,“世界人口從1830年的10億到1999年的60億,每增加10億用了多少年?用讀出的資料,說明世界人口的增長速度如何?量化人口增長的速度?引出人口自然增長率的概念。 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讀世界各大洲口增長率圖,哪個洲的人口自然增長率最高?哪個洲的自然增長率最低。通過以上的讀圖計算,使學生更深刻的認識人口增長和分佈現狀。

人口的遷移,可用通過提問、指導學生閱讀課文的形式講授。對於科技移民和勞動力輸出對我國經濟和文化發展有重要影響這部分問題,可以組織學生展開討論。

最後,通過計算題,算出甲乙兩城市的每平方千米的人數,引出人口密度的概念。閱讀“世界人口分佈圖”讀出哪些地方人口的密度最大?哪些地方人口的密度小,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別。結合世界地形圖,做對比,展開討論,找到影響他們分佈的自然條件、經濟、社會、 歷史等因素。

“世界人口的數量和人口的增長”的教材分析

人口問題是當今世界人們共同關心的問題。人是自然的產物,人類活動不斷改造自然;人是社會的產物,人口的發展受社會政治、經濟的制約,同時它對社會發展起促進和延緩的作用。本節中講述了人口 地理中最基本的知識:人口的增長、人口的遷移和人口的分佈。人口增長是認識人口數量動態的重要指標,人口增長的快慢直接影響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也塑造著人口分佈的面貌;人口的自然增長率和人口密度是為了定量說明熱口增長狀況和人口分佈情況。

人口的增長,教材先用1999年10月13日《人民日報》的一段報道,點明世界的人口數量。用“世界人口的增長示意圖”顯示,每增加10億人所用的時間。使學生通過閱讀這個示意圖明確,世界人口每增加10 億人,所用的時間越來越短,也就是說,人口的增長速度是逐漸加快的。然後提出人口增長是如何算出來的,提出人口的自然增長率是出生率減去死亡率,最後用 “世界各大洲的人口自然增長率”上各大洲的柱狀圖,說明人口的增長速度在世界各洲的差異,非洲最高,拉丁美洲次之,歐洲的人口增長速度最慢。用“讀一讀”的形式,說明世界人口增長的趨勢和極限。

教學設計示例1

【 教學重點】

1)世界人口的地區差異

2)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人口遷移的三種形式

【 教學手段】

幻燈片:〈世界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長率圖〉、

?世界人口增長曲線圖〉

【 教學過程】

(匯入)請同學們閱讀課文上刊登的報道,請回答:1999年幾月幾日,世界人口達到多少億?(1999年10月12日,60億)

( 板書)人口的數量

請同學們計算世界人口從50億增加到60 億用了多少年?(12年)

(展示)《世界人口增長曲線圖》請同學們計算世界人口每增加10億所用的時間?

根據計算結果,提問:世界人口每增加10億所用的時間是怎樣變化的?說明了什麼問題?(每增加10 億所用的時間越來越短,說明人口增長速度逐漸加快的。)

( 板書並總結)人口的增長1)緩慢---加快

18世紀以前,人口增長十分緩慢;18世紀以後,人口增長的速度大大加快,特別是1930年以後,世界人口的增長速度更快。

(過渡)人口增長的速度有快有慢,應如何量化呢?用人口自然增長率表示。

人口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千分之多少)

(展示)《世界大洲的人口自然增長率柱狀圖》請大家把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長率由高到低排列起來,(非洲、拉丁美洲、亞洲、大洋州、北美洲、歐洲)說明世界人口的增長地區差異存在

( 板書)人口增長的地區差異

哪個大洲人口增長的最快?哪個大洲人口增長的最慢?

(非洲是增長速度最快的大洲,歐洲是人口增長速度最慢的大洲)

(講述)目前許多大家熟悉的明星是混血人種,比如球星薩爾瓦多、影星金城武等。混血人種是不同種族融合的結果,他的前提是不同種族之間存在著遷移。

(學生活動)請同學們看教材“世界人口的遷移”部分內容中的第二、三自然段,思考

1、人口為什麼會遷移?

2、第二次世界大戰前,世界有哪些主要的人口遷移?

3、第二次大戰後,人口遷移的三種形式?各有什麼特點?

(總結)科技移民、勞動力輸出

七上地理教案篇5

教學目標:

1、東南亞的範圍,聯絡兩大洲和兩大洋的地理位置

2、東南亞的氣候和農業

3、東南亞的地形與主要的城市

4、東南亞的風景

教學重點:

東南亞的地理位置

馬六甲海峽的十字路口位置

東南亞的地形與主要的城市

教學難點:

東南亞重要的地理位置,東南亞的地形、氣候特點。

教學過程

[匯入新課]:

同學們,你們知道著名國際影星楊紫瓊的家鄉是哪裡嗎?她的家鄉就是美麗的熱帶島國------馬來西亞。

一、十字路口的位置

請一位同學上來指出馬來西亞的位置。

(放映東南亞的地圖)。

[提問]:它大概位於中國的哪個方向?

跨過中國的南部邊界,就到了與我國山水相連的東南亞。它包括了許多國家,從總體上來看,可以分為兩大塊,一個是半島,因為位於中國的南部所以叫做中南半島,請同學們用紅筆沿邊界畫下來,數一數有多少個國家位於中南半島上;另一個是群島,由幾萬個分佈於太平洋中的大大小小的島嶼組成。請同學們用藍筆沿邊界大致畫下來。數一數有多少個國家組成。

[總結]:指圖:東南亞位於亞洲的東南部,太平洋的西海岸,印度洋的東面。緯度位置大約在10s—25n之間。地處熱帶,所以這裡四季常青,分佈有成片的熱帶雨林,成為當今的旅遊勝地。我們常聽到的新馬泰地區就是指這裡。

東南亞重要的地理位置:

我們仔細觀察一下藍筆和紅筆畫出來的地區可以發現,東南亞像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看到的馬路上的十字路口。他溝通亞洲和大洋洲,太平洋和印度洋。東南亞正是擁有這樣一個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而成為各國往來的十字路口。我國自古以來就有鄭和下西洋、下南洋的`壯舉,就是通過東南亞而到達了北非、西非等國家和地方進行了友好往來和經濟交流。[展示鄭和下西洋的圖片],而位於馬來半島和蘇門答臘島之間的馬六甲海峽則可以稱為十字路口的咽喉部位,控制了他就可以控制連線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的通道。[展示馬六甲海峽的圖片說明]

剛才我們數了數東南亞的主要國家,發現東南亞由十一個國家組成。這十一個國家是:寮國、緬甸、越南、泰國、柬埔寨、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新加坡、菲律賓、汶萊、東帝汶。特別值得一提是東帝汶這個國家,於2000年獨立。這十一個國家就是位於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上。

[活動]:下面我來請同學回答分別在空白圖上填出位於這兩個半島上的國家。

其中的越南,寮國,緬甸是與中國接壤,唯一的內陸國是寮國,其餘都是臨海國和島嶼國。印度尼西亞,由13000多個島嶼組成,其名印尼是海島的意思,有“萬島之國之稱,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島國家。

二、熱帶氣候和農業生產

[提問]:同學們你們知道東南亞的風土人情嗎?東南亞人是什麼人種?他們的主食是什麼嗎?

[思考]:我們發現他們和我們一樣主食是大米,這是什麼原因呢?

[活動內容]在這樣一種氣候條件下,還適合什麼作物的生長?

因此這裡也是世界著名的熱帶作物的生產基地之一。同學們在圖上找出哪些國家盛產椰子,哪些國家盛產橡膠和油棕,哪些國家盛產稻米和蕉麻。[圖片展示]

好,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對東南亞的自然情況已經有了一個大致的瞭解,下節課我們將學習東南亞的人文景觀。

[課後練習]:

1、 東南亞由很多海峽為什麼只有馬六甲海峽被日本人稱為“海上生命線”?

2、列舉出“東南亞之最”。

3、收集東南亞國家的風景資料

板書設計:

中南半島,馬來群島

東南亞的國家

七上地理教案篇6

教材分析

1.本節要求掌握降水的季節變化規律以及地區分佈規律。降水的的測定、變化及分佈,是天氣預報的兩大主要指標之一,也是研究氣候的兩大要素之一。本節內容承上啟下,上一節探究氣溫和氣溫的分佈,本節通過探究降水和降水的分佈,最後歸納出氣候的主要影響因素。

2.降水與人們的生活、生產有密切的聯絡,降水量的多少直接影響交通是否順暢,影響農作物的生長。

學情分析

本節課規律多、知識容量大,對七年級學生來說,難度較大。但是該節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絡密切,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充分聯絡身邊的地理事物或現象,啟用書本知識,讓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充分利用多媒體等現代化教具,讓學生身臨其境,感悟所學知識。

學生認知障礙點:影響降水量多少的因素。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掌握降水的概念及降水的主要形式。能舉例說出降水對人類生產和生活的影響。掌握世界降水的地區分佈規律。

過程與方法:

獨立思考,小組合作,探究世界降水的地區分佈規律。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激情參與,瞭解降水,瞭解人類的生存條件,瞭解自然環境對人類生活生產的影響。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降水的多少對人類生產和生活的影響。

降水的季節變化。

全球降水的地區分佈規律。

難點: 繪製降水柱狀圖,總結各地降水的變化規律。

閱讀“世界年降水量分佈圖”,找出全球降水的分佈規律。

教學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