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教師文案

科學活動教案最新6篇

對於教學內容,我們一定要做到全面掌握,這樣才能制定好一份出色的教案,制定教案是為了幫助我們分析出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科學活動教案最新6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科學活動教案最新6篇

科學活動教案篇1

設計思路:

春天是一個充滿生機與活力的季節,鮮花盛開、新芽吐露、北燕南飛,冰雪融化、萬物復甦,處處洋溢著春天的氣息,及人們迎接春天的那份欣喜,如何把握教育契機,豐富孩子們關於春天的經驗呢?引導感受春天的美好。

春天裡有太多可供選擇的教育內容和素材:春天的花草樹木、春天的動物,如:小蝌蚪、春蠶、蜜蜂、蝴蝶等,以及人們的各種社會活動,都十分貼近孩子們的生活。

活動目標:

1、通過觀察、分類、交流、記錄等活動豐富關於春天的經驗,激發幼兒好奇心和求知慾。

2、樂意與同伴分享自己發現的快樂,萌發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3、選擇自己喜歡的手工操作活動來表現春天。

活動材料:

1、“春天在說話”的配樂詩 “春天在哪裡”的音樂錄音。

2、春天的情景創設:表現春天的自然角及有關春天資訊的圖片展示。

3、一張供幼兒分類記錄的大圖表

4、可供幼兒進行春天環境佈置的場景及美工材料。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尋找春天

1、播放課件配樂詩“春天在說話”引入:

“小朋友,現在是什麼季節?”“對,是春天。”“聽,春姐姐在說話呢!”

2、播放音樂“春天在哪裡”,引導幼兒自由尋找春天的氣息,幼兒簡單記錄自己的發現。

“春姐姐已到小朋友的身邊,她在小朋友的眼睛裡,你們可以把春天的祕密,告訴老師、或用小卡片將它記錄下來”。

3、幼兒交流分享自己的發現,教師結合圖片以“春姐姐又說話了”口吻進行小結:

“是啊,冬爺爺走了,春姐姐來了,柳樹抽新芽了,梨花、李花開了,桃花紅了,蝴蝶、蜜蜂飛來了,冬眠的青蛙、蛇、熊、烏龜醒了,燕子飛回來了,小河裡的冰融化了,鵝與鴨子們在河面快活地游泳,人們脫掉了厚厚的棉襖,有的忙著播種,有的在運動,春天到處充滿活力。”

二、操作活動:引導幼兒將收集的春天的資訊進行分類。

“春姐姐想舉辦春天盛會,她想請一些朋友來,這是春姐姐的邀請函。”

1、出示分類記錄大圖表:

2、引導幼兒利用小圖卡按植物、動物、人類進行分類:

三、幼兒美工活動:美麗的春天:

“春姐姐想在這裡舉辦春天的盛會,草地上應該有什麼,水面上,天空上呢?大家有什麼辦法讓這裡變得美麗而又豐富?”

1、美工分組活動:幼兒通過簡單地畫、剪、折、捏等各種美工手段來參與春天的環境創設。

2、引導幼兒將自己製作的作品並根據環境(如:天空上,水面上、草地上)進行分類佈置春天環境。

四、戶外活動:尋找春天

“春天不僅在小朋友的眼睛裡,大家還可以用鼻子聞,耳朵聽,春姐姐又在戶外向小朋友招手了,我們一起去找她!”幼兒隨音樂《春天在哪裡》走出活動室。

五、活動延伸

1、組織幼兒春遊,感受春天的美好和大自然的風景

2、指導幼兒繼續春天小種植和小飼養,如:龜、小蝌蚪、蠶等,並記錄它們生長情況。

小資料

春姐姐的話

嗨,小朋友你們好!我是你們的好朋友春姐姐,當冬爺爺揮手向你們告別時,我就悄悄來到了你們的身邊,我能看到你們,你們能看到你嗎?

清新的風,暖和的太陽,春的氣息瀰漫了四野,我,輕悄悄的來了。我走近小草,輕輕一親,小草醒了,樹葉綠了。草叢裡的花兒也露出了笑臉。

我走進樹林,輕輕一吹,冬眠的小動物醒來了,青蛙、蛇、烏龜、熊、都欣欣然張開了眼,蠶寶寶沙沙地吃著桑葉。

我走到田野,輕輕一揮,種子發芽了,麥苗長高了,農民伯伯忙著在插秧,蜜蜂在飛,蝴蝶在飛,聽!是誰在枝頭上,嘰嘰叫喳喳。哦,原來是小燕子從遠方飛回來了。

我走進花園,輕輕一唱,花兒開了,雪白的李花像雲朵,粉紅的桃花像彩霞,河邊楊柳綠,田裡菜花黃。牽牛花爬上了小籬笆。到處散發著春的馨香,處處迭印著春的韻律。

我走到河邊,輕輕一摸,冰雪融化了。

我走到幼兒園,在藍藍的天空下,飛翔著隨風飄揚的風箏,小朋友邊笑邊跳著叫我:“春姐姐到了”。

活動點評:

活動內容的選擇體現新《綱要》精神,活動內容源於生活,老師能緊抓住季節時令這一教育契機,使這活動來得自然且又符合教育的需要和發展的需要,在設計和組織活動有以下幾點突出的特色:

(1)活動中始終以一個情境“春姐姐”為主線,讓幼兒從“感受春天——尋找春天一—說說春天——表現春天”循序漸進,深入淺出的啟發引導方法,使“春天”這個抽象的概念,在幼兒心中清晰明朗起來。

(2)整個活動從聽覺和視覺都讓人充分感受美:聽覺上以配樂詩的引入,視覺上創設兩個適宜的環境:一個讓幼兒體驗;一個讓幼兒表現春天環境。使幼兒通過尋找活動有了親身感受春天的經歷,並在理解的基礎上再動手錶現、創造春天美的情景,可謂注重幼兒的體驗,避免單一的言語說教。

(3)活動要求明確,活動靈活多樣,教師始終將幼兒置主體的地位,引導幼兒的主動探索。 整個活動中,學習目的就是在這種輕鬆自然的氛圍中得以實現,每個孩子在活動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在一個洋溢著美和體驗著快樂中進行學習。

科學活動教案篇2

設計意圖:

水,是我們生活中非常常見的東西,洗臉、刷牙、漱口我們都必須用到它。雖然水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東西,但是我們的孩子對於水的浮力並沒有太多的認識。有一天,在洗手的時候有一個小朋友不小心把一個塑料袋掉在水裡,於是孩子馬上跑來問我:老師,為什麼那個塑料袋漂在誰上面呢?我發現孩子們對這一現象的興趣非常的濃厚,於是我抓住了這一契機設計了這一活動《浮與沉》。本活動通過實驗來探索、豐富有關物體沉浮的經驗,並讓孩子們對科學現象產生興趣。

活動目標:

1、瞭解不同的物體的沉浮現象,學會記錄實驗結果。

2、通過實驗培養互相禮讓,學習分工合作的能力。

3、通過自主實驗探索科學現象,培養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4、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於大膽探究和實驗。

5、願意大膽嘗試,並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動準備:

水、毛巾、鉛筆、記錄卡、木頭、塑料、泡沫、玻璃、金屬、石頭

活動過程:

一、激發幼兒的興趣,引出課題

師:這個魔術袋裡啊裝了好多東西,小朋友你們想知道裝了什麼嗎?

1、教師提問:你們有沒有想過要是我們把他們放進水裡會怎麼樣呢?

2、教師操作讓幼兒仔細觀看記錄卡,引導幼兒看上下兩個箭頭,上表示上浮,下的表示沉下去的,告訴幼兒如何做記錄卡的方法。

3、讓幼兒自由討論,叫興趣較濃的幼兒上來操作,並提醒幼兒記錄的方法。

二、分組實驗,自主探究

小朋友,你們想不想自己動手來試一試啊?

1、講解操作方法與規則:要求幼兒操作完後,馬上拿鉛筆到記錄卡做好物體沉浮現象的記錄。

2、幼兒操作:師,小朋友在把物體放進水裡時要看仔細了,看一下物體到底是沉下去還是浮起來的,認真觀察水中的現象。

溫馨提示:①把材料貼近水面輕輕地放入水中;

②每次只放一種材料;

③認真觀察實驗現象,並做好實驗現象記錄。

④小組要分工,更要合作。

3、教師來回巡視,適時指導,幫助幼兒在觀察沉浮現象時,如何做好表示沉和浮的記錄,同時幫助能力差的幼兒。

4、表達與交流請個別組幼兒彙報、分享實驗現象:在彙報時,要讓學生充分發表意見,尤其是不同的意見。

三、教師驗證、小結

將幼兒做的記錄卡作驗證與分析,按幼兒的記錄進行講解,並對幼兒錯誤記錄再次進行操作,加深幼兒對物體沉、浮有進一步瞭解。從而激發幼兒的探討興趣。

四、活動結束

今天我們學習了有趣的沉浮現象,在生活中還有許多的物體放在水中會發生很有趣的現象,小朋友在家裡也可以動手去做做實驗,相信你一定會有很大的收穫噢!

活動反思:

幼兒對實驗很感興趣,在通過實驗驗證時我說一個幼兒放一個,應該讓幼兒自己放物品更能調動積極性,應多進行此類活動。在科學角應投放沉與浮的材料。讓幼兒進行實驗。

科學活動教案篇3

想要保持孩子們的好奇心,就得給孩子們做一些科學實驗,讓孩子們在好奇的心態下表現出強烈的未知欲。

今天小魚哥哥和大家分享幼兒小班觀察課程:鹽怎麼消失了。

課程目標:

1,讓小朋友發現鹽能溶解到水中的現象,同時掌握溶解的速度與其他因素的有關係。

2,讓小朋友理解,並不是所有的東西都能溶解在水裡。

3,培養小朋友的觀察力,增進小朋友的好奇心,讓小朋友對科學產生濃厚的興趣。

課程工具:

1,準備足夠的小杯子。

2,準備足夠的小盤子。

3,準備足夠的筷子。

4,準備一袋鹽,一袋細沙,溫水一大杯。

課程過程:

1,講故事。給孩子們講一個能把鹽溶解於水插入到的故事,建議老師可以把小馬過河改一下。

故事大概:小馬幫媽媽去買鹽,要過一條河。回來的時候,小馬依然快快樂樂地趟水過來了。可是當他上岸後卻發現,袋子裡的鹽沒了。這可把小馬嚇壞了。他趕緊跑回家告訴媽媽說,河裡有妖怪把它的鹽搶走了。媽媽聽後,哈哈大笑。那麼小朋友們知道,為什麼鹽沒了呢?

2,引起小朋友的關注後,老師開始給孩子們做鹽溶解於水的示範。

實驗過程:

1,老師在小杯裡倒入適量的水,然後用小勺把鹽倒入,讓孩子們觀察鹽在水裡的狀態。誘導孩子們講出,鹽跑哪裡去了,讓他們回答。

2,老師主要是要讓孩子們觀察倒入水裡的鹽的狀態,顏色,以及多少。

3,老師再換小杯,同樣的方法把細沙倒入,讓孩子們再觀察,並讓孩子們說出兩個實驗的不同點。

4,老師把小朋友兩兩分組,然後讓他們自己操作,並認真觀察鹽的溶解過程。

5,老師把水換成涼水,再讓小朋友們觀察一次,讓他們明白水的溫度是可以影響鹽的溶解速度的。

課程總結:

這個課程的操作性強,需要投入的觀察力也十足,其實是非常適合當成親子游戲的。如果家長朋友們覺得好玩,可以在家裡和孩子們一起玩這個遊戲。當然,你也可以完全地發散你的想象力,更換或者是改變整個實驗的過程。

科學活動教案篇4

設計思路:

幼兒雖然對幾何形體有了基本的感知能力,在實際生活中,幼兒對一些現實物體容易混淆,特別是圓柱體的物體,孩子往往和圓形和球體分不清楚。為了讓幼兒進一步認識圓柱體,感知圓柱體的基本特徵,特設計了本次活動。

活動目標:

1、通過實踐體驗,激發幼兒參與數學活動的積極性,培養主動的探索精神。

2、能辨別認識圓柱體,感知其基本特徵在動手嘗試的基礎上,會自己說出、找出與圓柱體相似的物體。

活動準備:

用各種圓柱體制成的機器人一個。胡蘿蔔、粉筆、小刀。人手十枚一樣大小的硬幣。漿糊、長方形紙8張、水筆8盒廢衛生紙筒8個、各色臘光紙若干、吸管一籃、薯片筒若干、各種空心小形體。

活動過程:

1、通過機器人柱柱激發參觀圓柱世界的興致。

2、聽音樂開火車帶領幼兒到《柱柱世界》,通過反覆嘗試初步認識圓柱體,引導幼兒體驗圓柱世界的祕密。

(1)玩一玩、想一想引導幼兒第一次遊戲嘗試,知道圓柱體的名稱。

讓幼兒任意挑選一種玩具,自由感知圓柱世界的祕密。

啟發提問:你玩的是什麼?它像什麼形狀?你還發現了圓柱世界的什麼祕密?鼓勵幼兒完整表述自己的經驗,重點能說出它像什麼形狀?

以機器人口吻小結:《柱柱世界》裡的每樣東西都像柱子一樣,這種形體就叫圓柱體。

(2)量一量說一說引導幼兒第二次測量嘗試,感知圓柱體的特徵。

啟發嘗試:你發現圓柱體是什麼樣的?它跟圓形一樣嗎?請你再玩一玩,想一想,你是怎麼玩的?每個圓柱體摸上去都是什麼感覺?能用手,繩子,尺子量一量圓柱體的兩端和中間是否一樣?引導幼兒用語言表述自己的發現。

小結:圓柱體的兩端是兩個一樣大的圓形,中間部分一樣粗,放倒了還會滾動。

3、通過動手操作和觀察比較,鞏固認識圓柱體,提高幼兒對圓柱世界的辨別能力。

疊一疊,變一變,讓幼兒在比較嘗試中加深對圓柱體的印象。啟發提問:你知道硬幣是什麼形狀的?你能不能用許多硬幣變一個圓柱體?幼兒操作,你是怎麼變的?一個一個一樣大的圓形疊起來像什麼?

小結:一個一個一樣大的圓形疊起來像圓柱體。

4、讓幼兒想辦法,把粉筆、胡蘿蔔變成圓柱體。

活動延伸:

1、讓幼兒導生活中找出圓柱體的物體,並畫出來。

2、體育角內放高蹺、圓柱狀沙袋、棍、易拉罐、滾筒等,進一步感知圓柱體的基本特徵。

3、在美工區各種圓柱材料,讓幼兒通過小製作延伸幼兒對圓柱世界的想象創造能力。

效果分析:

本次活動教師提供了豐富的操作材料,讓幼兒再看看、玩玩、想想、量量、做做過程中,充分感知圓柱體的基本特徵。

教師始終以一個引導者的身份出現,引導幼兒通過兩次探索嘗試基本掌握了圓柱體的特徵,又通過變一變、削一削進行鞏固。幼兒始終是活動的主體,積極探索的精神得到了充分的發揮。

削一削,把粉筆、胡蘿蔔變成圓柱體,孩子們在操作時難度較大。

科學活動教案篇5

活動目標:

1、 通過分類活動讓幼兒感受到磁鐵能吸引鐵之類的物體。

2、 讓幼兒感悟到磁鐵不同磁極的相斥作用。

活動準備:

大小不一的磁鐵若干,幼兒釣魚玩具,可以吸住和不可吸住的材料包若干。

活動過程:

一、認識吸鐵石。

1. 出示不同形狀的吸鐵石,請幼兒識別――它是吸鐵石嗎?(是或不是)

2. 提問,讓幼兒根據已有經驗,說一說自己知道的吸鐵石的作用。(上課時黑板上要用,媽媽包包上的暗釦等)

3. 主要問題:吸鐵石能吸住什麼?

二、實驗操作,體驗吸鐵石的神奇魅力。

1. 出示各種可吸住和不可吸住的物體,請幼兒猜一猜它們跟吸鐵石相遇會產生什麼情況?

2. 讓幼兒自主驗證剛才自己的結論,兩人一包材料。

3. 讓幼兒通過實驗,將手上除磁鐵外的材料分成兩隊,並請一名幼兒給大家演示自己的實驗過程,老師和幼兒幫他集體驗證。

4. 引導幼兒正確區分可以吸住的材料和不可吸住的材料。

5. 總結幼兒的操作結果,幫助幼兒瞭解吸鐵石的相關知識及它的學名――磁鐵。

三、玩具裡的磁鐵。

1. 出示幼兒常見的“釣魚”玩具,吸引幼兒興趣。

2. 與幼兒一同分析該玩具中磁鐵的位置及作用。

四、同極相斥,異極相吸。

1. 出示兩塊有n、s標誌的磁鐵,演示“同極相斥,異極相吸”。

2. 利用小型的兩極磁鐵製作磁性小火車,讓幼兒體驗同極相遇和異極相遇的變化。

3. 讓幼兒實驗,根據同極和異極的原理製作磁性小火車。

4. 請幼兒說一說,自己知道了磁鐵的哪些新本領。

五、活動延伸

1. 通過同極相斥,異極相吸的原理,利用圓環形磁鐵和長棍,製作彈簧磁鐵。

2. 找一找社群中可以吸住和不可吸住的物體,下次和小朋友分享,比一比誰找到的多。

科學活動教案篇6

活動背景

自從體育區有了各類民間體育玩具後,孩子們個個玩得不亦樂乎。在玩耍過程中,我發現他們對轉陀螺遊戲情有獨鍾。於是我便從幼兒的興趣、需要出發,生成了主題活動“有趣的轉動”,並在科學區提供了各種形狀的紙片和積木,讓幼兒製作、探究。有趣的是,我發現孩子們在製作、玩耍時,一般都會選擇圓形的紙片製作陀螺,選擇其他形狀紙片的幼兒少之又少。其實,只要中心點確定正確,不管什麼形狀的紙片都能旋轉起來,而且在旋轉時都會呈現出圓形。為了使幼兒通過自己的活動,獲得有關轉動的感性經驗,我設計了“旋轉的紙片”這一活動,旨在讓幼兒在猜猜、做做、說說中探索、發現各種形狀的紙片在快速轉動時都會呈現出圓形,同時藉助這一載體,使幼兒獲得解決問題的方法。

活動目標

1、探究、發現各種形狀的紙片在快速轉動時都會呈現出圓形。

2、在討論、記錄、交流中積累和提升有關轉動的經驗。

3、樂意針對問題作進一步的探究,體驗愉快的情緒和探究的樂趣。

活動準備

1、圓形、橢圓形、三角形、正方形的紙片(中心有小孔)、可製作陀螺的塑料小棒、蠟筆等各若干。

2、實物投影儀。

3、猜測記錄表人手一張。

活動過程

一、匯入活動,激發探究興趣

1.投影展示各種圖形,幼兒觀察講述都有哪些圖形和我們玩轉陀螺的遊戲。

2.請幼兒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說說什麼形狀的紙片比較適合做陀螺。

二、在做做、玩玩中發現圓形的紙片在轉動時也是圓形的

1、提出製作與觀察的要求:先選一張圓形的紙片把它做成陀螺玩一玩,看看它轉動起來是怎樣的。

2、幼兒製作、玩耍陀螺,引導幼兒觀察陀螺轉動起來是怎樣的。

3、請幼兒說一說陀螺轉動起來是怎樣的。

幼a:我的陀螺轉動起來是歪歪斜斜、搖搖擺擺的。

幼b:我的陀螺先是慢慢的,後來越轉越快,最後就停下來了。

幼c:我的圓形陀螺轉起來也是圓形的。

幼d:陀螺轉動起來它的形狀有點模糊。

(評:在這裡,教師因勢利導,讓幼兒根據自己的經驗先選圓形的紙片製作陀螺,這樣既有利於幼兒習得製作陀螺的方法,也有利於引導幼兒更多地關注陀螺在轉動時發生的一系列變化,為下面的環節作好鋪墊。)

三、在猜猜、試試、說說中發現不同形狀的紙片在快速轉動時都呈現出圓形

1、出示記錄表,介紹記錄方法: “問號”表示想一想,“小手”表示試一試。把我們的猜想畫在問號下面,等一會兒把嘗試後的結果畫在小手下面。

2、讓幼兒猜一猜三角形、橢園形、正方形的紙片轉動起來是什麼形狀的,並把自己的猜想記錄在表格中。

3、個別介紹自己的猜想。

幼a:三角形轉動起來是三角形、橢圓形轉動起來是橢圓形、正方形轉動起來是正方形,不會變的。

幼b:它們轉動起來都會變成圓形。 幼c:轉動起來會變成花形。 幼d:正方形會變成圓形,三角形還是三角形.

(評:“猜測與假設”有助於啟用幼兒的思維。動手前先動腦,幼兒的思維會處於一種啟用狀態+這無疑對發展幼兒的思維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在這裡,我對幼兒的任何猜測都不作評價,而是留待他們在接下來的環節中,通過自己的操作來發現與驗證。)

4、實驗驗證並記錄結果。引導幼兒仔細觀察不同形狀的紙片在快速轉動時是什麼形狀的,並把實驗結果記錄在表格中。

5、表達與講述。一方面請猜想與實驗結果一致的幼兒進行交流,另一方面特意請剛才猜想錯誤的幼兒到上面來展示自己的驗證結果,從而幫助幼兒自我建構正確的知識。

幼a:我試下來發現三角形、橢圓形、正方形的紙片轉動起來都是圓形的。

幼b:我猜對了,這些圖形轉動起來都是圓形的。

幼c:我發現三角形轉得很快很快的時候,當中是圓圓的,邊上還有一圈花邊呢!就像一個荷包蛋。

幼d:三角形不容易轉起來的。

幼兒e它們在快要停下來的時候,就又回到原來的樣子了。

(評幼兒在探究之後,都有一種表述的潛力’和傾向,通過對探究過程與結果的表達和交流,以及與同伴間相互的資訊交換,孩子們不但建構了有關圖形轉動的正確知識。還在無形中獲得瞭解決問題的方法。)

6、結合幼兒的講述,教師簡單小結。

活動延伸

1、請幼兒去活動區試試其他的物體在快速轉動時,形狀會發生什麼變化。

2、在紙片上塗上美麗的顏色,在區域中觀察、感知陀螺轉動後色彩的變化。

標籤:教案 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