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工作經歷

兩彈一星事蹟材料6篇

大家在寫事蹟材料時一定要注意段落的層次分明,在日常工作中,我們都會遇到過事蹟,對各類事蹟都不陌生,大家怎麼來寫事蹟材料呢,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兩彈一星事蹟材料6篇,供大家參考。

兩彈一星事蹟材料6篇

兩彈一星事蹟材料篇1

1964年9月的一天,于敏給正在首都北京的鄧稼先打了一個奇怪的電話:"我們幾個人打了一次獵,打下了一隻松鼠。"

鄧稼先聽完喜出望外:"你們是不是美美吃了一頓?"

于敏回答:"不,現在還不能把它煮熟,要留下製作標本。但我們有新奇的發現,它身體結構特別,需要做進一步的解剖研究。可是……我們人手不夠。"

鄧稼先馬上答應:"好,我立刻趕到你們那裡。"

這段耐人尋味的對話,旁人一定是聽得雲裡霧裡。

其實于敏是在以一種特殊的方式向鄧稼先彙報氫彈的祕密研究工作,意思是"氫彈的理論研究有了突破。"

當於敏將整理出來的方案再一次向大家報告之時,所有同事們歡呼雀躍,高喊著:"老於請客。"雖然沒有"松鼠肉"吃,但從北京坐飛機匆匆趕來上海的鄧稼先和于敏請所有的同志們吃了一頓大螃蟹。

在"兩彈一星"的元勳功臣之中,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和鄧稼先我們都是非常熟悉的科學家,而於敏的故事卻很少有人知道。于敏,曾為新中國的氫彈事業隱姓埋名30年,他是我國的"國產土專家一號",他幾乎是從一張白紙開始,在中國遭受重重封鎖的情況之下,填補了我國原子核理論的空白。

于敏,1926年8月16日出生在天津市寧河縣蘆臺鎮。他的父親是一名普通的小職員,母親也來自於普通的家庭。少年于敏聰慧而沉穩,他喜歡讀中國歷史和詩詞,崇拜的是諸葛亮的運籌帷幄、鞠躬盡瘁,敬佩的是岳飛的精忠報國、至死不已。這些英雄形象,一直影響著于敏的成長過程。

少年于敏是在抗戰和軍閥混戰的硝煙之中成長起來的,他一直有一個堅定的信念:在這片滿目瘡痍的土地之上,一定會有諸葛亮、岳飛這樣的蓋世英雄出現,他們會帶領著人民蕩寇平虜,重振河山。少年的他不會預料到,半個世紀之後,自己就成了這樣的蓋世英雄。

1944年,他考進了北大工學院,後轉到理學院物理系,師從我國著名的物理學家張宗燧教授和胡寧教授。兩位教授對於敏的評價很高,1951年,兩位教授將尚且還在念研究生的于敏介紹給錢三強和彭桓武兩位科學家,于敏順利進入了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之中。

1950年,美朝戰爭爆發,美國因為手握核武器有恃無恐,甚至以此威脅中國。很多人不知道,在這場戰爭之中,美軍的統帥麥克阿瑟曾經建議用核武器來襲擊中國。于敏稱美國這種行為是"核訛詐"、"核威懾",這可不是報紙上說著玩兒的。

那時候的于敏還沒有想到,他的命運已經因為這場戰爭而發生了轉變。

1961年1月的某一天,北京城剛剛下了一場大雪,正在忙碌的于敏被錢三強叫過去談話。簡單寒暄幾句話之後,錢三強開門見山:"我國現在要開始氫彈研究了,希望你來擔任科研小組的副組長,今天我就是來詢問一下你的意見!"

任務下達,于敏有點意外,甚至還有一點不解。因為當時于敏正在進行原子核基礎理論研究的工作,已經有了顯著的成績。

1955年,日本原子核物理和場論方面的代表團訪華,後來斬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代表團團長朝永振一郎對於敏的研究成果大為驚歎,回國之後立刻寫下文章發表,稱于敏是中國"國產土專家一號"。

他在自己的研究領域辛勤耕耘了10年,正處於隨時可能取得重要成果的關鍵時刻,如果這個時候開始氫彈方面的研究,就意味著他必須要放棄手上的階段性成果,拋棄一片光明的未來,轉向氫彈的研究,一切都要重新開始。氫彈的研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任務艱鉅,還需要嚴格的工作,研究者們必須隱姓埋名,多年無法和家屬取得聯絡。即便如此,于敏還是馬上表態:"我服從組織的安排。"

在個人利益和國家利益之間,于敏堅定選擇了國家利益。英姿勃發的于敏,就這樣挑起大梁,開始鍛造"國之重器"。

氫彈所有的研究工作必須從零開始,當時中國不僅僅要面對美國的壓制,中蘇的關係也已經破裂,如果中國不加緊時間研究出自己的"國之利器",那麼美蘇霸權主義將永遠牽制著中國外交的一舉一動,原子彈和氫彈將永遠成為懸在頭頂上的烏雲。

當時我們國家的研究人員們能夠查閱到的國外資料是很少的,于敏清楚唯一的辦法就是靠自己努力。當時他們只有一臺每秒萬次的電子管計算機,而這臺計算機絕大部分時間是安排給原子彈研製計算的。這臺計算機效能非常不穩定,短暫的使用時間,一旦機器出現故障,結果出現問題,就要重新開始計算,唯一節約時間的辦法就是每過一段時間儲存一次資料,一旦機器出現了跳動,就把儲存在計算機磁鼓裡的前一條資料拿出來作為初始條件重新計算。

氫彈的研製需要大量複雜的計算,計算機條件有限,于敏只能帶著全體成員,一人拿著一把計算尺人工計算。他們廢寢忘食地工作,一算就是十幾個小時,有的時候大家都下班了,于敏還在忙碌著。

在上海研究的近百個日日夜夜之中,于敏形成了一套基本完整的氫彈理論方案。氫彈的原理一經突破,所有人都歡欣鼓舞,立刻進入了試驗準備工作之中。

1966年12月,氫彈原理試驗取得圓滿成功。從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到第一顆氫彈研製成功,美國用時75個月,蘇聯用時48個月,英國55個月,法國是102個月,而中國只用了32個月,堪稱奇蹟!全世界都知道,氫彈只有兩種構型,t-u構型和"于敏構型",美國、蘇聯、英國和法國都是用的前者,只有我國用的是"于敏構型"。

彭桓武院士生前曾經回憶,當時于敏研究氫彈只能靠自己,沒有老師帶他入門,國內當時也沒有人熟悉原子核理論,所以于敏的工作是開創性的。

當人們將這份光榮歸功於于敏,稱于敏為"氫彈之父"時,于敏拒絕了。他認為核武器的研製是大科學系統,需要的是多種學科和多方面的力量齊心合力才能取得成功。于敏幽默地說:"我只是起了一定的作用,氫彈又不能有好幾個'父親'。"而當年曾經和他並肩作戰的何祚庥院士則認為,于敏是中國氫彈構造的主要發明者,他曾經用了一個非常形象的比喻,如果說研究氫彈的小組是一支11人的足球隊,于敏就是教練和中鋒。

于敏完成了歷史和時代交給他的使命之後,本來想要回去做基礎研究。80年代後,彭桓武、鄧稼先等骨幹相繼離開了九院。于敏知道,他不能走。國家有了核武器,但效能還需要不斷提高,曾經帶領著同志們攻破難關、從無到有的精英人物一個個離開,總要有一個人承擔起開發第二代核武器的重擔。

1980年,他被任命為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長兼核武器理論研究所所長,全面負責研究工作,在80年代,他帶領的研究小組成功研製出了第二代核武器。

兩彈一星事蹟材料篇2

錢學森生前一直堅持不準給他寫傳。有人曾經想寫,他知道後十分嚴厲地說:“我還沒死,你們急什麼!”

1991年錢老滿80歲,正好這一年中國科協要換屆,錢學森將退出所有一線科技工作。為了表彰他對我國科學技術事業的貢獻,中央醞釀授予他“國家傑出貢獻科學家”榮譽稱號。但整個醞釀過程錢學森一無所知,授獎儀式在10月16日舉行。

當一切準備就緒後,10月10日這一天,有關人員才向他本人報告。對於這麼高的榮譽,錢學森態度冷靜,沒有因此而忘乎所以。授獎儀式之後,新聞媒體出現了一個宣傳錢學森、學習錢學森的高潮。

那幾天,塗元季祕書也忙得不亦樂乎。一天上午,錢老把他叫到辦公室。第一句話就是:“你怎麼還在忙啊?我們辦任何事,都應該有個度,這件事(指對他的宣傳報道)也要適可而止。這幾天報紙上天天說我的好話,我看了心裡很不是滋味。難道就沒有不同的'意見、不同的聲音?”

塗元季坦率回答,聽到了一些不同意見。“有的年輕人說,怎麼黨的知識分子政策都落實到錢學森一個人身上了?”

錢老立即說:“你說的這個情況很重要。說明這件事涉及黨的知識分子政策問題。國家給了我這麼高的榮譽,獎勵的不是我個人,而是我所代表的那個集體,那一代人。所以,‘錢學森’這個名字已經不完全屬於我自己,我得十分謹慎。在今天的科技界,有比我年長的,有和我同輩的,更多的則是比我年輕的,大家在各自的崗位上,為國家科技事業作貢獻。不要因為宣傳錢學森過了頭,傷了別人的感情,影響到別人的積極性,那就不是我錢學森個人的問題了,那就會涉及全面貫徹落實黨的知識分子政策問題。所以,要適可而止,現在應該畫個句號了。請你馬上給一些報紙雜誌打電話,叫他們把宣傳錢學森的稿子統統撤下來。從明天開始,不要再宣傳了。”

塗祕書回到辦公室,立即照辦。《光明日報》、《科技日報》等,都表示尊重錢老本人意見,明天不再見報了。有一個雜誌,他們也表示尊重錢老意見,但下期的稿子已下廠排版,有兩篇回憶與錢老交往中受到教益的文章,不好撤下來。

錢老聞知後說:“這樣的回憶性文章都是在一個人死了以後才發表的。我還沒死,他們急什麼?”祕書趕緊打電話告訴該雜誌的主編:“錢老把話都說到這個份上了,天大的困難你們去想辦法克服,但稿子一定得撤。”

在錢老毫不客氣的堅持要求下,宣傳他的活動才算告一段落。

從那之後,所有想出版刊登錢學森傳記的組稿活動,都被錢學森辦公室拒之門外。

只有一次例外。那是因為錢學森黨性極強,他對黨交給的任務從來沒有半點含糊。有一年,《中共_人物傳》要求寫一個關於他的幾萬字的傳略條目,他聽說《中共_人物傳》是經中央批准的,就不再堅持己見了,但他把塗元季叫到跟前叮囑:“寫傳不是為寫而寫,更不能為個人歌功頌德去寫傳,而是要通過寫傳反映一個時代,反映我們黨在那個時代的科學技術成就,總結過去的經驗教訓,指導以後的工作。所以,第一,要實事求是;第二,千萬不要寫出矛盾來,我決不和任何人爭功勞,特別是關於我們國家‘兩彈一星’。我過去多次講過,一切成就歸於黨,歸於集體,我本人只是恰逢其時,回到祖國,做了該做的工作,僅此而已。這就是我的觀點,是實事求是的觀點。你要按照這個觀點去寫。”

兩彈一星事蹟材料篇3

他,用輝煌的成就照亮了一段歷史,用自己的力量感動了一個民族。他就是“中國導彈之父”——錢學森。

錢學森這位偉人,想必大家也不陌生,他是中國傑出的愛國科學家,是航空領域、空氣動力學學科的第三代摯旗人,是工程控制論的創始人,是二十世紀應用數學和應用力學領域的人物。他為中國導彈製造與火箭發射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錢老一生襟懷坦蕩、光明磊落;淡泊名利、無私奉獻;堅持真理、嚴謹求實,是我國愛國知識分子的傑出典範,是真正當之無愧的“人民科學家”。錢老一生的光輝事蹟中,有兩種精神一直在震撼著我的心靈,其一便是他那崇高的愛國情懷,錢老在他事業輝煌的時侯毅然從美國回到祖國,為一窮二白的新中國科技事業貢獻力量,這在當時是非常難能可貴的。尤其是當下以能拿到美國“綠卡”為目標的所謂社會精英們來看,都可以把錢老看作“神”了。這一對比不得不讓人汗顏,不得不從心底由衷感概錢老的偉大和不凡!“在美國期間,有人好幾次問我存了保險金沒有,我說1塊美元也不存。因為我是中國人,更本不打算在美國住一輩子。”錢爺爺說得對,我們是一箇中國人,我們有自己的國家,我們有中國的領導者。

聽到錢老說這句話,我心中不禁發自內心地對錢老感到敬佩,對他這熾熱的愛國之心感到無比的佩服!現在我們身邊的人們都夢寐以求出國深造,可向錢學森這樣有優厚條件的科學家又為什麼在祖國最困苦的時候迫切回到祖國?我明白了,這些身在異國他鄉的人們也同樣有著崇高的愛國情懷,即使待遇多麼優厚,錢學森還是下決心回到祖國。他們想讓祖國繁榮富強,這種對祖國的懷念是不可替代的,熱切的心在一直激盪著。這些人們,是希望用自己的'能力去建設祖國,這是愛祖國的表現。可現在我們都盼望出國,難道希望出去留學就不愛國嗎?我認為:不是,因為現在,咱們生活在美好的環境下,人們出國留學是為了學到更多更好的知識與能力,為國爭光,更好的報效祖國。如果是我,也會好好學習,長大後出國留學。

但是身在異國,我們熱愛祖國的心是不會變的!暑假裡,我和爸爸特地去錢老的故居參觀了一番,錢學森故居位於杭州市上城區小營社群方谷園二號。我們穿過馬市街,走進一條幽靜的小巷,很快就來到方谷園二號,這就是錢爺爺的故居。這房子白牆黑瓦,周圍綠竹環繞,房子是磚木結構的,二層過街樓式的木屋民居。據說錢老小時候就住在第二進房子西側那個十幾平方米的小房間裡。錢老的故居顯得那麼整潔和雅緻。中間的房間的牆上掛著一張遺相,遺相上的錢爺爺淡淡的眉毛下有一雙炯炯有神的大眼睛,似乎還在望著我們。遺相上面寫著幾個大字:祝錢學森同志永垂不朽。遺照的左右兩邊寫著;一代偉人頌揚華夏外交之雄,兩彈一星成就中國行天之父。周圍還放著菊花花籃。大家默默的從靈堂走過,一片莊嚴肅穆。

從現在起,我們要做一個熱愛祖國、為國著想、奉獻自己力量的好少年。

兩彈一星事蹟材料篇4

衝破重重阻擾 毅然回到祖國

錢學森,1911年12月出生於上海,祖籍浙江杭州。從1923年進入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開始,他就立下了要用所學的科技知識報效國家的志向。

1935年,24歲的錢學森赴美留學,1936年獲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航空工程碩士學位,後遠赴加州理工學院,師從世界著名力學大師、被譽為“航空鬼才”的大科學家西奧多·馮·卡門,學習航空理論。1939年獲得航空與數學博士學位。畢業後在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留校任教。1947年,36歲的錢學森成為麻省理工學院最年輕的正教授,世界著名空氣動力學家。在空氣動力學、固體力學和火箭、導彈等領域取得了不凡的成就。後來還開創了工程控制論、物理力學兩門新興學科,為人類科學事業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新中國的成立,讓他看到了國家的希望,由於受美國_的影響,被美國政府無理拘押,並限制回國。

1955年10月,被美國政府監禁長達5年的錢學森經過不屈的抗爭,衝破重重阻擾,在祖國的營救下,得以回國。當船離開美國時他說:“我很高興能夠回到自己的國家,今後我將竭盡努力,和中國人民一道建設自己的國家,使我的同胞能過上有尊嚴的幸福生活。”這既是他衝出牢籠、渴望回到祖國的肺腑之言,更是他留學二十載,終於能夠實現報效祖國,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做出貢獻的人生誓言。

回到祖國的錢學森喜悅之情溢於言表,望著百廢待興的祖國,他迫切希望自己早日融入,成為建設新中國的一份子。他把如何成為一名共產黨員作為自己的首要任務,期待投身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實踐中,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與此同時,新中國成立5年來所呈現的繁榮發展壯麗景象讓他感到驚訝,與他1947年回國探親所看到的完全不一樣:國家政權穩定,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發展蒸蒸日上,人們精神面貌煥然一新,新中國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使他深刻地認識到,中國共產黨是中國革命的歷史選擇,共產黨的領導在國家發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社會主義建設離不開共產黨的領導。黨的事業偉大而光榮,而他個人只有依靠黨組織,參加黨組織,才能讓“同胞過上有尊嚴的幸福生活”。他必須儘快向黨組織靠攏,併成為其中的一員。

回國不久,錢學森就提出了入黨申請,並且實現了入黨的願望。1958年9月24日,錢學森在多次深入剖析思想認識,並經過黨組織的考察和所裡廣大科技人員的真誠幫助後,填寫“入黨申請書”,正式向黨組織提出入黨申請。

1958年10月16日,中國科學院力學所支部召開有部分群眾參加的支部大會,全體黨員一致同意錢學森入黨。次年11月12日,力學所支部大會一致通過錢學森轉正。錢學森成為中國共產黨的一名正式黨員,這讓他激動不已。此後50年無論是“兩彈一星”事業還是金色晚年的科研工作,或是日常生活,他完全按照一個共產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永遠跟黨走,為黨工作,毫不貪享私利,把個人的理想信念家國情懷與黨的事業緊密結合在一起,發奮學習,刻苦鑽研,書寫了一名愛國科學家、一名共產黨員燦爛輝煌的人生篇章!

1955年10月28日,從美國返回祖國的錢學森到達北京,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吳有訓等迎接

敢於擔當的科學精神

1955年初冬,剛剛回國的錢學森到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參觀。時任院長的陳賡大將問他:“中國人能不能搞導彈?”錢學森說:“外國人能幹的,中國人為什麼不能幹?難道中國人比外國人矮一截?”陳賡拍案大呼:“好!就要你這句話!”

面對工業基礎薄弱、科研條件十分落後、人才極為匱乏,甚至第一輛汽車都沒有造出來,除他之外更沒有人見過導彈長什麼樣的現實,他不辱使命,敢於擔當,帶領中國航天人艱苦奮鬥、勇於攀登,使“兩彈一星”事業在較短的時間裡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1956年,錢學森受命組建了中國第一個火箭、導彈研究機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並擔任首任院長。隨後,他主持完成了“噴氣和火箭技術的建立”規劃,參與了近程導彈、中近程導彈和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的研製,直接領導了用中近程導彈運載原子彈“兩彈結合”試驗,參與制定了中國第一個星際航行的發展規劃……

在中國航天事業發展的每一個關鍵點上,無不體現著他敢於擔當的膽識和氣魄。1960年,當“東風一號”導彈研製工作進行到最後階段時,蘇聯撤走全部專家,研製工作陷入了困境。聶榮臻元帥急切地問錢學森:“你覺得我們的事業還能繼續下去嗎?”錢學森堅定地說:“能,當然能。”在蘇聯專家撤走僅僅83天后,在他領導下的“東風一號”導彈發射成功。

1966年10月,中國在自己的國土上進行了舉世震驚的“兩彈結合”熱核試驗。在導彈與原子彈對接現場,錢學森和聶榮臻元帥等領導談笑風生,直到原子彈與導彈對接操作全部完成他才離開。作為這次試驗的技術總負責人,他的無聲行動給現場操作官兵以極大的信心和力量,試驗取得圓滿成功。

1982年退出國防科技一線的錢學森,把科研工作迅速轉到一個充滿荊棘和風險的新領域—社會科學研究。他認為科學技術不僅僅是自然科學工程技術,而是人認識客觀世界、改造客觀世界整個知識體系,而這個體系的最高概括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哲學指導科學技術的發展,而科學技術的新成果又必然深化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

他建立的現代科學技術體系,構建了科學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整體關係,其闡述的科學技術十一大部類,從縱向分為三個層次,而其最高層次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即辯證唯物主義。這就是一位科學家立足於現代科學技術基礎之上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觀。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錢學森多次說過:“我作為一名科技工作者,活著的目的就是為人民服務。”他把自己的知識和才能都奉獻給了國家和民族。

他姓錢卻不愛錢,錢學森把一生獲得的幾乎所有獎金和大筆收入都捐了出去,或者是交了黨費。1958年他在中國科技大學給學生上課時,發現很多學生家庭條件不好,連計算尺都沒有。於是他毫不猶豫地把在美國所著《工程控制論》翻譯成中文出版的稿費,加上購買的公債共計11500元,捐給了中國科技大學近代力學系,給學生買計算尺和其他教學裝置。1994年錢學森獲何樑何利基金優秀獎100萬港元,支票還沒有拿到手,委託書都已經寫好,把錢捐給了中國科協促進沙產業發展基金,造福西部人民。在他的一生,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

他不戀權,錢學森本人說過,要不是工作需要,他什麼官也不願當。他不僅主動堅辭五院院長、國防科委副主任、科協第三屆主席、學部委員等職務讓位給年輕人,就連對全國政協副主席的職務也是這樣。組織上多次要給他換房子,他都婉言拒絕,並且說“我現在的條件比同船回國的人好多了”。他一直居住在航天大院一個普通單元房子,直到去世。

一直以來,錢學森把自己當成普通科技人員,只想為國家做點事情。1991年錢學森獲得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的“國家傑出貢獻科學家榮譽稱號”。他在領獎發言的時候提到,他一生中有三次無比激動的時刻:第一次是早年在國外時,在學術上超過了自己的導師,為中國人爭了一口氣。第二次是實現自己多年的願望,於1959年加入了光榮的中國共產黨。第三次是中共中央組織部把他和雷鋒、焦裕祿、王進喜,以及史來賀並列為新中國成立以來在群眾中享有崇高威望的共產黨員的優秀代表。

當別人稱他為“導彈之父”或“航天之父”時,他馬上糾正並多次重申,“像導彈航天這樣的‘大科學’,是一項成千上萬人的事業,沒有黨的領導,沒有集體的努力是誰也幹不成的。還是那句話,一切成就歸於黨,歸於集體。”

活到老,學到老

作為一名共產黨員,錢學森始終牢記黨的宗旨和目標,始終遵循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他不僅始終堅信黨的事業,堅持黨的基本理論,而且十分注意從黨報黨刊中學習黨的方針政策,瞭解掌握國家社會發展,乃至世界風雲變幻的方方面面。

黨的理論刊物《紅旗》雜誌從1958年創刊號,到後來改名為《求是》雜誌,他每期必讀,直至去世前。《人民日報》《光明日報》《解放軍報》等八份報紙是他每天必讀之物。幾十年來他一直堅持親手做剪報,共有629袋之多,剪報資料近十萬份,所涉及的內容之廣泛讓人歎為觀止。

中央檔案、中央領導同志講話等,他不僅認真記錄,而且領會深刻,活學活用,貫徹在自己的實際工作中。與此同時,他還結合自己的研究工作大力宣傳黨的方針政策。但凡有中共中央、國務院、全國政協、中央軍委等單位發來的意見徵詢稿,他都非常認真地閱讀,積極給與科學的建議。平時也經常把自己科研工作的新成果、新思考當面或寫信向中央領導或有關單位反映。這種活到老、學到老的品質,使他的思想不斷昇華,境界不斷提高,從早年的一位愛國者,成長為一名共產黨員,並進而成為一名優秀黨員、科技界的楷模。

回顧錢學森的一生,他把自己的知識和智慧全部無私地奉獻給了他的祖國和人民,以及人類發展事業。他用一生抒發著自己的家國情懷,踐行著自己的理想信念,為自己許下的諾言奮鬥。他身上所體現的愛國主義精神、科學精神、無私奉獻精神,將激勵中華兒女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不懈奮鬥。

兩彈一星事蹟材料篇5

1947年,剛剛36歲的中國科學家錢學森,被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聘為終身教授。這是一個很高的榮譽,它預示著錢學森的優厚待遇和遠大前程。

美國為什麼如此器重錢學森呢?因為他是美國研究航空科學最高專家馮·卡門的優秀學生,是美國最早研究火箭組織——加州理工學院火箭研究小組的5成員之一。

在馮·卡門的指導下,火箭研究取得了重大進展,為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做出了貢獻。在那些艱苦的日子裡,錢學森顯露出卓越的才能。一項在航空科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的航空科學公式:即著名的“卡門——錢公式”誕生了。這是由馮·卡門提出命題,錢學森做出結果,至今仍在航空技術研究中廣泛使用的一項公式。

然而,當錢學森得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訊息後,這個每時每刻都在想念祖國的科學家,頓時沉浸在極大的喜悅之中。錢學森在美國已經生活了10多年,又被譽為是“在美國處於領導地位的第一位火箭專家”,金錢、地位、聲譽都有了。可他想:我是中國人,我的根在中國。我能夠放下在美國的一切,但不能放下祖國。我就應早日回到祖國去,為建設新中國貢獻自己的全部力量!他還對中國留學生說:“祖國已經解放了,國家急需建設人才,我們要趕快把學到的知識用到祖國的建設中去。”

錢學森準備回到中國的決定,引起美國有關方面的恐慌。他們認為:錢學森的專業技術如果帶回去,中國的科學技術將高速度前進。美國海軍的一位領導人曾對美國負責出境的官員說:“我寧可把錢學森槍斃了,也不讓他離開美國!”“錢學森至少值5個師的兵力”。

錢學森的回國計劃受到嚴重的阻撓。美國官方“檔案”通知他,不準離開美國。本來,他的行李已經裝上了駁船,準備由水路運回祖國。可美國海關硬說他準備帶回國的書籍和筆記本中藏有重要機密,誣衊錢學森是”間諜”。其實,這些書籍和筆記本,一部分是公開的教科書,其餘都是錢學森自己的學術研究記錄。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幾天之後,錢學森突然被逮捕,關押在一個海島的拘留所裡,受到無休止的折磨。看守人員每一天晚上隔10分鐘進室內開一次電燈,使他根本無法入睡。錢學森的遭遇,引起加州理工學院中堅持正義的同事和學生的同情,在他們和其他正直人士的強烈抗議下,美國特務機關被迫釋放了他。可對錢學森的迫害並沒有停止,他們限制他的行動,監視和檢查他的信件、電話等。儘管有種種限制,但錢學森沒有屈服。他不斷地提出嚴正要求:堅決離開美國,回中國去!

在爭取回國的日子裡,錢學森更加關心祖國的建設事業,經常從《華僑日報》等報刊上了解新中國的狀況,和中國科學家、留學生討論建設祖國的有關問題。為了能夠迅速地回國,他租房子只簽訂短時間的合同。家裡準備了3只輕便的小箱子,天天準備隨時能夠搭飛機回中國。

5年過去了。錢學森爭取回國的鬥爭得到世界各國主持正義的人們的支援,更得到了中國政府的極大關懷。周恩來總理曾親自了解他的狀況,並指示參加中美兩國大使級會談的中國代表,在會談中提出錢學森博士歸國問題。

1955年8月,這場外交鬥爭最後取得了勝利,美國政府被迫同意錢學森回到中國。

到達北京的第二天清晨,錢學森就和妻子帶著兩個孩子來到天安門廣場。他激動地說:“我相信我必須能回到祖國。此刻,我最後回來了!”

衝破重重阻攔而回國的錢學森,一頭紮在了軍事科學的研究中。他傾其所學,又緊密關注國外的科學動態,不斷推出科研新成果,為祖國的國防事業竭思盡智,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被譽為“導彈之父”,國務院授予他為“全國勞動模範”的光榮稱號。

在美國定居,且能聘為終身教授,這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幻想。可為了祖國的繁榮富強,錢學森放下了這一切。在經濟大潮如洪水猛獸般地衝擊社會的這天,錢學森的愛國言行,無疑地凝聚著中華民族之魂,顯示了愛國對志士仁人的撼動力。

兩彈一星事蹟材料篇6

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享譽海內外的傑出科學家和我國航天事業的奠基人,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資深院士,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六屆、七屆、八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錢學森同志,因病於__年10月31日8時6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8歲。

錢學森同志19__年12月11日出生於上海市,祖籍浙江省杭州市。1923年9月,他進入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學習。1929年9月,他抱著科學救國和振興中華的遠大理想,以優異成績考入上海交通大學機械工程系。他在刻苦鑽研專業知識的同時,深入思考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1934年6月大學畢業後,他考取清華大學公費留學生。1935年9月,他進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航空系學習,此前到杭州筧橋飛機場和南京、南昌飛機修理廠實習1年。1936年9月,他轉入美國加州理工學院航空系,在世界著名力學大師馮·卡門教授指導下,從事航空工程理論和應用力學的學習研究,先後獲航空工程碩士學位,航空、數學博士學位。

1938年7月至1955年8月,錢學森同志先後任美國加州理工學院航空系助教、講師、副教授,麻省理工學院航空系副教授、教授,加州理工學院航空系教授和噴氣推進中心主任等職,從事空氣動力學、固體力學和火箭、導彈等領域的研究。他與導師共同完成的高速空氣動力學問題研究課題和建立的“卡門-錢近似”公式,使他在28歲時成為世界知名的空氣動力學家;獨立完成的《關於薄殼體穩定性的研究》,使他在航空技術工程理論界獲得很高聲譽。他提出的火箭與航空領域中的若干重要概念、超前設想和科學預見,尤其是執筆撰寫的有關美國戰後飛機和火箭、導彈發展展望的報告,奠定了他在力學和噴氣推進領域的領先地位。他開創了工程控制論、物理力學兩門新興學科,為人類科學事業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錢學森同志在美國學習工作期間,始終心繫祖國,密切關注國內局勢變化,決心早日學成報效祖國。1948年,他為了準備回國,退出美國空軍科學顧問團,辭去海軍軍械研究所顧問職務。新中國成立後,他回國的`心情更加急迫。1950年夏,為了順利返回祖國,他向加州理工學院提出回國探親,但臨行前被以莫須有的罪名拘捕,遭受無理羈留達5年之久。他不屈不撓、頑強鬥爭,在_、周恩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關懷下,經過我國政府的嚴正交涉和國際友人的熱心援助,衝破重重阻力,於1955年10月回到祖國,並立即投入到新中國建設的熱潮中。1958年10月,錢學森同志加入中國共產黨。

從1955年11月起,錢學森同志為籌建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深入東北地區有關廠礦、大學和研究所考察調研,召集國內科研院所的領導和專家座談討論,統一建所思想,明確建所方針,在不到3個月的時間,領導組建了力學研究所。1956年1月,錢學森同志擔任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所長。同年2月,在周恩來總理鼓勵和支援下,他起草了《建立我國國防航空工業的意見書》,為我國火箭和導彈技術的建立與發展提供了極為重要的實施方案。3月,黨中央、國務院決定製定新中國第一個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綱要(1956-1967),錢學森同志擔任綜合組組長,主持起草建立噴氣和火箭技術專案的報告書,為推動新中國的科學技術、工業、農業、國防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時,錢學森同志參與籌備組建我國導彈航空科學研究領導機構航空工業委員會,受命負責組建我國第一個火箭、導彈研究機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10月,錢學森同志任國防部五局第一副局長、總工程師兼國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長,後又兼任國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院長,擔負起新中國導彈航天事業技術領導工作的重任。研究院成立之初,在組建液體導彈研製隊伍的同時,錢學森同志預見性地組織科技人員探索固體複合推進劑,為後來研製固體火箭發動機和固體地地戰略導彈打下了良好基礎。同時,他還設立空氣動力研究室,組建了我國第一個空氣動力學專業研究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