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工作經歷

觀看東深供水工程建設者先進事蹟感受體會5篇

  觀看東深供水工程建設者先進事蹟感受體會

東深工程向香港供水的歷程與意義

作者:孫翠萍

觀看東深供水工程建設者先進事蹟感受體會5篇

水資源對於人類社會的生存與發展具有重要戰略性意義。當前,世介面臨著水資源日益短缺的威脅。對於香港而言,食水供應困難是香港發展的障礙,擁有充足的食水是香港繁榮穩定的基本前提。香港由香港島、九龍半島、大嶼山以及新界組成,總面積1104平方公里,人口總數為71037萬,此為2011年底資料,資料來源香港特別行政區資料統計處,。最後訪問時間2012年6月7日。年平均雨量23985毫米。香港概況:香港特區政府一站通,最後訪問時間2012年6月7日。香港雨量年內分配不均,又長期缺少足夠的塘庫儲存雨水,東江—深圳供水工程向香港提供的原水是香港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的最主要原水。自20世紀90年代後期起,東深工程每年向港供水量佔“全港用水總需求量差不多七至八成”。香港的主要用水來源:香港特區政府水務署 最後訪問時間2012年6月7日。1997年香港迴歸前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姜春雲在講話中指出,“向香港供水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重大決策,體現了祖國人民對香港同胞的深情厚誼”,“32年對香港供水的歷史,是一部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的歷史”。《向香港供水三十二週年紀念報告會舉行》,1997年6月11日《人民日報》,第4版。

東深工程向香港供水歷時久遠,是中國政府關心香港同胞、支援香港繁榮發展的重要舉措。該工程自1964年2月20日動工,於1965年2月竣工。1965年3月,東深工程開始向香港供水,後經三次擴建、一次改造。當前,學界關於香港問題研究,要麼停留在政策層面的分析,要麼專注本港歷史,少有以國史中的香港問題為視角的研究著述。東江—深圳向香港供水是共和國史中香港問題研究的重要個案。本文探求東深工程向香港供水的歷程,考察工程的緣起、工程概況、工程改建歷程,藉以展現內地與香港之間水乳交融的歷史聯絡,體味中國政府對香港同胞的關心、對香港繁榮發展的支援。

一、修建東深工程向香港供水的緣起

在修建東深工程之前,深圳水庫就開始向香港提供原水。1960年2月28日,深圳水庫主體工程竣工。4月15-10月3日,寶安縣政府同港英當局就深圳水庫向香港供水問題進行了6次會談。11月15日,寶安縣政府同港英當局簽訂深圳水庫向香港供水協議。協議規定,每年9月中旬開始至次年5月底止,深圳水庫向香港供水2275萬立方米(50億英加侖),交水點在“三叉河”邊界處,收費收取標準為每千英加侖收人民幣1角錢。王若兵主編:《深圳市水利志》,廣東科技出版社1990年版,第150~151頁。1961年2月1日,深圳水庫正式向香港供水。

1962年秋至1963年初夏,香港發生嚴重水荒,港英當局向廣東省地方政府提出供水請求,後經周恩來總理親自批示,決定修建東深工程。當時有歌謠唱到:“月光光,照香港,山塘無水地無糧,阿姐擔水去,阿媽上佛堂,唔知幾時無水荒”,正是香港民眾深受缺水之苦的真實寫照。1963年5月30日,港英政府發出公告稱:從6月1日起實施嚴格“制水”,規定每4天供水1次,每次供4小時;各街巷公共水喉隔日供水1次。王若兵主編:《深圳市水利志》,廣東科技出版社1990年版,第152頁。為減輕水荒,港英政府在廣東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援下,派出巨輪到珠江口裝運淡水;深圳水庫在原協議基礎上增加60億英加侖對港供水。為了從長遠解決用水問題,港英當局向廣東省地方政府提議,研究修建從東江引水補給香港供水的工程。1963年6月10日,周恩來審閱廣東省委《關於向香港供水問題的談判報告》後,批道,“交涉是成功的”,並對向香港供水的一些事項作出安排。6月15日,中央發出《關於向香港供水談判問題的批覆》,《批覆》指出:我們已經做好供水準備,並已釋出了訊息,而且已在港九居民中引起了良好的反應。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周恩來年譜(1949~1976)》(中),中央文獻出版社2007年版,第559頁。1963年底,當週恩來出國途經廣州時,時任廣東省水利電力廳廳長的劉兆倫受託作了詳細彙報。周恩來認真聽取了彙報和中共廣東省委、省政府領導的意見後,表示同意和批准該方案。

中英雙方圍繞東深工程的交涉主要通過外交部西歐司和英國駐華代辦處實現。其過程主要分為兩個階段:第一,英方向中方感謝在缺水問題上的幫助並提出鋪設水管補水備忘錄階段。1963年6月18日,外交部西歐司宋之光副司長接見英國駐華代辦賈維。在交談中,賈維對中國政府在香港缺水問題上給予的幫助,表示十分感謝,並帶來一個備忘錄。備忘錄指出,“香港當局將很高興有機會盡早與中國廣東當局就採取額外措施的技術上的可能性作進一步討論,以改善香港長期供水問題。它所希望研究的可能性曾在5月份(注1963年)第一次非正式交換意見中提及,就是修築一條從東江引水到香港的水管。這一工程的實現當然需要取得中國當局的同意,其施工在很大程度上也有賴於中國當局的積極協助。”《中英商談鋪設水管向香港供水問題(中英文)》,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檔案館館藏,檔號:110-01989-01。宋之光表示:關於香港缺水問題,在香港建成水庫、完全解決供水以前,中國政府願意給以幫助。1963年7月15日,宋之光又接見英國駐華臨時代辦莫幹,莫幹代表英方再次提出關於敷設水管問題的備忘錄。備忘錄是經過香港有關方面研究後提出來的,希望與廣東方面就技術性的問題進行探討性的會談。此外,備忘錄中提出了從事實際修建工程的可行性辦法及相關技術問題。宋之光表示將提交有關部門研究。第二,中方決定自主修建東深工程並告知英方階段。1964年1月21日,外交部西歐司謝黎通知駐駐華代辦賈維中國政府決定修建一條水道,由東江引水至深圳,向香港供水。謝黎指出:“中國政府考慮了香港英國當局提出的由東江引水至香港,以解決香港用水的建議。中國政府本著既往的一貫立場,願意採取友好合作態度,協助解決這一問題,並且已經指示廣東省當局做了研究。現在,根據廣東省當局研究的結果,中國政府認為最為方便可行、而又能夠解決香港用水的辦法是從東江修築一條水道,分級引水至深圳水庫,以向香港供水。按照這個辦法,估計今年內可以完成修建工程。以後每年約向香港供水一百五十億英加侖左右,甚至可以更多一些;對於這項浩大的工程,中國政府將承擔全部工程的設計和修建,並負擔全部費用。在開始供水之後,廣東有關當局將只按正常價格收取水費。”賈維表示:這是個好訊息。我從謝先生所作的宣告中看到了中國政府,確實認真考慮了並且關心香港用水問題。我十分感謝你的通知。《我同英國就向香港供水問題的會談紀要(中英文)》,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檔案館館藏,檔號:110-01989-04。1月24日,賈維向謝黎回覆了港英政府的意見。意見指出:“香港政府很有興趣地獲悉中國決定修建一條由東江到深圳水庫的水道,並歡迎由此而來的從水庫獲得更多水量供應的可能性。現在正作出必要的技術性會談的安排。”《中英商談鋪設水管向香港供水問題(中英文)》,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檔案館館藏,檔號:110-01989-01。

總體來看,中國政府關心並支援香港用水問題的解決,“對於這項浩大的工程,中國政府將承擔全部工程的設計和修建,並負擔全部費用。”《我同英國就向香港供水問題的會談紀要(中英文)》,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檔案館館藏,檔號:110-01989-04。該費用是周恩來總理批示國家計委負責同志從援外經費撥出的專款。

二、東深工程的興建及歷次改建歷程

東深工程於1964年2月20日,動工興建,1965年3月1日正式開閘向香港供水。工程全稱為“廣東省東江—深圳供水灌溉工程”。它是實現北水南調的一項巨集偉工程。隨著香港經濟社會的發展,對淡水資源的需求不斷上升,同時,內地深圳、東莞等城市的興起也加大了對淡水資源的需求量。在此背景下東深工程分別於1974年3月~1978年9月進行東深工程一期擴建,1981年10月~1987年10月進行東深工程二期擴建,1990年9月~1994年1月進行東深工程三期擴建。為改善水質問題,東深工程於2000年8月28日~2003年6月28日進行改建。

(一)東深工程的興建

1960年代,寶安縣政府曾與港英當局簽訂深圳水庫向香港供水協議。在東深工程開工前後,廣東地方政府與港英當局就從東江取水供給香港進行了協議層面的磋商。廣東省外事處於1964年1月向外交部上報《廣東省人民委員會和香港當局關於由東江取水供給港九地區用水的協議(草案)》,並於1月31日在與英方會談中,將該草案逐條念給英方代表聽。外交部綜合廣東省委、省外辦、省水電廳、國家計委等有關單位對供水量、供水開始日期、供水年限、收費基數等問題的不同意見,於2月7日草擬新的協議草案上報國務院外辦。廖承志主任審閱後,作口頭批示,“對供水開始日期,供水量等應再與廣東有關單位研究確定下來,把協議條文訂具體些。”《關於九龍“反對拆遷委員會”代表要求我支援事及關於向相關供水協議草案的請示》,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檔案館館藏,檔號:110-01189-01。根據廖承志指示,外交部重擬供水協議草案。在草案擬定過程中,主要圍繞水費問題和水費基礎問題進行仔細斟酌。第一,關於水費問題。原草案規定每立方米人民幣一角。根據英方反映,認為我收費過高。2月10日,港英水務局長黃覲對香港新華社說港方財政司表示如我們不能減收,也就算了。2月17日,廣東省委批示:“供水150億加侖以內,仍應堅持每立方米一角人民幣,超過150億加侖以上可以考慮超過部分打七折或八折……由國務院外辦考慮決定。”外交部認為:關於水費標準問題,總理曾指示:“每噸收一角錢(人民幣),可定下來,不要討價還價。”因此我們意見,不管供水多少,仍按每噸一角計算,既不打折,也不降價。《關於九龍“反對拆遷委員會”代表要求我支援事及關於向相關供水協議草案的請示》,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檔案館館藏,檔號:110-01189-01。第二,關於水費基礎問題。原草案第六條第一款內規定,年用水量不足120億英加侖時,亦按120億英加侖計算。(原定150億加侖,廣東省修改為120億加侖,並據此念給英方聽了)。外交部意見,為貫徹周恩來總理關於“實行經濟核算,以收水費辦法逐步收回成本”的指示,該條似仍可按150億英加侖計算。《關於九龍“反對拆遷委員會”代表要求我支援事及關於向相關供水協議草案的請示》,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檔案館館藏,檔號:110-01189-01。

1964年4月22日,廣東地方政府與港英當局簽訂《關於從東江取水給香港、九龍的協議》。《廣東省人民委員會香港當局關於從東江取水供給香港、九龍的協議》,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檔案館館藏,檔號:110-01989-02。該協議是此後雙方簽訂東深工程新協議的基礎性檔案,《協議》規定:東江—深圳供水工程,於1965年3月1日開始由深圳文錦渡附近供水站供給香港、九龍淡水;每年供水量定為六千八百二十萬立方米(摺合150億英加侖);供水期由每年十月一日起至下一年6月30日止,共9個月;香港當局按本協議規定交付水費,水費標準每一立方米人民幣一角(摺合每一千英加侖人民幣四角五分五釐)。當年需要供水量不足規定的年供水量時,亦按規定的年供水量計算水費,所餘水量不能留作下一年度取用。

從工程的結構上看,工程取水於珠江三大支流之一的東江,通過攔河築壩和建立大型抽水機站,逐步提升水位改東江支流石馬河由北向南倒流入雁田水庫,再通過人工渠道匯入深圳水庫,最後通過壩下輸水管供水給香港。工程線路全長83公里,由6座攔河壩、8級抽水機站、2宗調節水庫和16公里人工河道組成。王若兵主編:《深圳市水利志》,廣東科技出版社1990年版,第153頁。東江水經新開河引至橋頭(東莞市境內),然後經抽水站逐級通過渠道及石馬河把水位提升共46米,流入雁田水庫,再跨流域流入深圳水庫,最後由14米直徑35公里長的壓力鋼管輸送到深圳三叉河交水點由港方接收。工程安裝抽水機33臺,總裝機容量6975千瓦。除首要向香港供水外,工程還灌溉沿線農田1189萬畝,排澇農田062萬畝,向深圳鎮供應生活用水每年73萬立方米。廣東省東江—深圳供水工程管理局編:《東江—深圳供水工程志》,廣東省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3~4頁。從工程的組織上看,工程總指揮部總指揮曾光,副總指揮連維、黃志強、肖鋒(後期參加)。總工程師陳國幹。工程總指揮部的職能部門設政治部、辦公室、工務科、計劃科、機電科、質檢科、供應科、財務科等。總指揮部下設4個工區,即深圳工區、鳳崗工區、塘馬工區和橋頭工區。工區下設工段,負責具體施工。1965年1月,東深供水工程管理局成立,隨後參加了全線聯合試運轉工作。1965年2月27日,東深供水灌溉工程總指揮部正式向東深供水工程管理局移交工程。從工程的實施來看,工程採取現場設計和施工密切配合,廣州動員了知識青年,東莞、寶安、惠陽動員了農民,沿工程沿線全面鋪開。全國14個省、市及廣東省近百家工廠趕製各種機電裝置,調給物資,交通部門積極配合運輸。經過緊張施工,並克服多次颱風暴雨的困難,在一年時間內完成了包括240萬立方米土石方和10萬立方米混凝土與鋼筋混凝土在內的全部建築安裝工程,使用經費3584萬元。與初期擬定投資總額3228萬相較有一定的增加。其中建築工程255758萬元,安裝工程11756萬元,裝置價值57383萬元,其他費用33497萬元。廣東省東江—深圳供水工程管理局編:《東江—深圳供水工程志》,廣東省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51頁。

1965年2月,東深工程經驗收委員會驗收,獲得的評價為:“工程規劃是對頭的,設計標準是符合國家要求的,施工質量是良好的,機電裝置,除雁田抽水站3臺電動機是1961年製造的庫存產品質量較差外,其餘全部都是優良產品。整個工程質量是良好的,達到了建設工程目的和要求”。廣東省東江—深圳供水工程管理局編:《東江—深圳供水工程志》,廣東省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52頁。2月7日,香港工務司鄔利德等3人蔘觀東深工程後,鄔利德表示這個工程是第一流的頭腦設計出來的,對我國製造機電裝置很讚賞,對高速度良好質量建成工程表示敬佩。《我就向香港供水事給我駐印尼使館及我駐英國代辦處的通告電、廣東省委外辦和省水利電力廳關於東深供水工程向香港供水儀式情況報告》,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檔案館館藏,檔號:110-02019-05。2月27日,廣東省在東莞塘頭廈舉行《東江—深圳供水灌溉工程落成典禮》,港九工會聯合會及香港中華總商會向大會贈送了兩面“引水思源,心懷祖國”和“江水倒流,高山低首;恩波遠澤,萬眾傾心”的錦旗。3月1日,東江—深圳供水工程管理局在深圳水庫紅樓為供水香港舉行開閘放水儀式,按供水協議向香港供水。在儀式上,鄔利德又一再表示,他不能理解我們如何能夠在一年內建成這樣規模的工程,並且說,這個工程對他們來說的確是一個保險公司,對香港有很大的價值。《我就向香港供水事給我駐印尼使館及我駐英國代辦處的通告電、廣東省委外辦和省水利電力廳關於東深供水工程向香港供水儀式情況報告》,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檔案館館藏,檔號:110-02019-05。

自東深工程初期工程竣工後,工程運轉正常,裝置完好。但隨著香港經濟的發展對水資源的需求不斷增加。此外,深圳特區的設立與發展也是東深工程一再擴建的動因之一。1979年7月1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批轉中共廣東省委、福建省委關於對外經濟活動實行特殊政策和靈活措施的報告,決定在深圳、珠海、汕頭、廈門試辦特區。冷溶、汪作玲主編:《鄧小平年譜(1975~1997)》(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年版,第510頁。1979年11月,中共廣東省委、省革委會決定,將深圳市由省、地雙重領導的體制改為地區一級省直轄市,直屬省領導。王若兵主編:《深圳市水利志》,廣東科技出版社1990年版,第159~160頁。1980年8月,全國人大常委會頒佈《廣東省經濟特區條例》,深圳經濟特區正式成立,地域包括今羅湖、福田和南山三個區。1981年10月,中共廣東省委決定,將深圳市升格同廣州市一樣的建制(副省級)。王若兵主編:《深圳市水利志》,廣東科技出版社1990年版,第162頁。1982年12月21日,國務院正式批准恢復寶安縣建制,屬深圳市領導。寶安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編:《寶安縣誌》,廣東省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40頁。2010年5月,中央批准深圳擴大特區版圖面積的申請,深圳特區範圍延伸至全市。

(二)東深工程一期擴建

東深工程擴建的直接原因是1973年港英當局正式要求1974~1979年的供水量由9550萬立方米增加到168億立方米。根據1964年4月雙方協定,初期工程每年向香港供水6820萬立方米。但是隨著香港經濟的發展,供水量逐步上升。1967年,年供水量為7638萬立方米,1972年,年供水量達8182萬立方米。從人口資料上看,1972年香港人口達到411萬多人,生產總值為303億港元。廣東省東江—深圳供水工程管理局編:《東江—深圳供水工程志》,廣東省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4頁。

一期擴建工程主要包括深圳水庫擴建鋼管以及雁田水庫至橋頭8級抽水站和新開河擴建兩部分。1973年11月5日,“廣東省東江—深圳供水工程擴建工程處”成立,主要負責深圳水庫擴建供水鋼管。1976年3月21日,廣東省東江—深圳供水擴建工程指揮部成立,主要負責雁田水庫至橋頭8級抽水站擴建工程。一期擴建深圳水庫供水鋼管工程,完成總投資35142萬元,於1975年12月底完成,實際投產時間為1976年10月。廣東省東江—深圳供水工程管理局編:《東江—深圳供水工程志》,廣東省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53頁。一期擴建工程雁田水庫至橋頭8級抽水站和新開河工程於1978年9月完成,完成總投資113235萬元。其中建築安裝工程70465萬元,裝置價值15092萬元,其他費用7678萬元,給地方補水節電費用200萬元。廣東省東江—深圳供水工程管理局編:《東江—深圳供水工程志》,廣東省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55頁。從一期擴建工程的成效上看,一期擴建工程共增加抽水機7臺,安裝總檯數達40臺,裝機容量8805千瓦,完成工程量土石方50萬立方米,混凝土12萬立方米,使用工程費1483萬元,對香港年供水能力增至168億立方米。廣東省東江—深圳供水工程管理局編:《東江—深圳供水工程志》,廣東省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5頁。

(三)東深工程二期擴建

二期擴建的根本原因仍然是香港經濟發展對水資源需求不斷增加的結果。1979年香港人口增加到492萬多人,生產總值達到1070億港元。港英當局雖然採取了增建貯水塘,建造海水淡化廠等措施,但海水淡化成本比東深供水費高6倍,水源仍不足。因此,港英當局再次提出增建供水要求。1980年5月14日,雙方簽訂《關於從東江取水供給香港、九龍的補充協議》。《協議》規定:自1983~1984年度供水22億立方米開始,逐年遞增3000~3500萬立方米,到1994年~1995年度達到年供水量62億立方米。廣東省東江—深圳供水工程管理局編:《東江—深圳供水工程志》,廣東省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5頁。為了保證該協議的順利實施,必須進行第二期擴建工程。

為保證二期擴建工程的順利開展,廣東省成立東江—深圳二期擴建工程領導小組。組長:劉田夫(副省長),副組長:劉俊傑(副省長)、魏麟基,成員:申田、馮志仁、謝均。1980年6月4日和9日,深圳市委兩次召開市屬各單位會議,討論二期擴建工程籌建及施工有關問題。《關於東江—深圳供水灌溉工程第二期擴建(深圳段)施工籌建會議紀要(一九八〇年十一月十日)》,深圳市檔案館藏,深革發【1980】291號。會議討論了關於工程施工人員的生活供應問題、關於工程施工人員邊防治安管理工作、關於擴建工程臨時佔用和永久佔用黃貝嶺大隊土地問題等,提出:東深供水二期擴建工程應對深圳市供水有足夠的考慮,應充分考慮到深圳市建成,城市人口猛增的長遠供水問題,要確保深圳市區和特區今後的用水。1981年1月15日,廣東省東江—深圳二期擴建工程指揮部成立。二期擴建工程根據邊供水、邊施工、邊擴大供水的特點安排施工。主體工程施工包括:深圳水庫輸水系統及加固擴建工程、擴建各級抽水站新廠房工程、東江抽水站樞紐工程、供水渠道與河道擴挖工程、機電安裝工程五部分內容。

從二期擴建工程的成效上看,自1981~1987年,二期擴建工程的主要工程量為:開挖土石方30214萬立方米,回填土方7826萬立方米,砌石方967萬立方米,混凝土2678萬立方米。完成工程總投資2698587億元。其中,建築安裝工程1160482億元,安裝工程71940萬元,裝置價值179551萬元,其他費用1286614億元。廣東省東江—深圳供水工程管理局編:《東江—深圳供水工程志》,廣東省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64~65頁。二期擴建工程的特點是不僅要在施工期間繼續供水,還要逐年增加供水量,而且必須不影響沿線農田灌溉,二期擴建工程使對香港供水能力達到初期工程的9倍。施工期間對香港供水量不斷增加。1987年,年供水量達432億立方米,超過1980年5月簽訂的供水補充協議的水平。廣東省東江—深圳供水工程管理局編:《東江—深圳供水工程志》,廣東省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6頁。

(四)東深工程三期擴建

三期擴建是在改革開放的新形勢下進行的。這次擴建既是香港經濟發展的要求也是深圳特區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1987年12月,粵港雙方在商談1989~1995年增加供水問題,港英當局提出1995年以後繼續每年增加供水量。1989年12月21日,《廣東省人民政府、香港政府關於從東江取水供給香港的協議》簽訂。協議確定對港供水量由1995年的66億立方米逐年增加,到2008年達11億立方米。根據1989年的供水協議,水價是由廣東省與香港兩地政府協商決定,調幅是根據運作費用的加幅,並考慮到粵港兩地的有關物價指數,以及港幣對人民幣的匯價變動。在香港要求增加供水量的同時,隨著深圳特區的建立與發展,深圳市同樣提出了增加供水的要求。1983年,深圳市政府致函廣東省水利廳,要求增闢水源,增加長期年供水量4億立方米。加上原有的9300萬立方米,合計年供水量493億立方米。《四十年回眸:東深建設工程》,2004年7月9日《廣東科技報》。三期擴建工程路線長,工程量大,工期短,要求邊供水邊施工。工程由廣東省水利水電廳實行總承包,發揚艱苦奮鬥的精神,依靠科學技術和先進的施工辦法,經過3年4個月,實現了廣東省委、省政府提出的“高質、安全,提前一年完成”的要求。這期擴建工程的措施包括,全面擴建河渠614公里,新建隧洞642公里,抽水站6座總裝機33臺共48950千瓦,水電站1座裝機容量3200千瓦以及相應輸變電工程,年供水能力達1743億立方米,相當於首期工程供水能力的10倍。《四十年回眸:東深建設工程》,2004年7月9日《廣東科技報》。向香港年供水能力為11億立方米,向深圳年供水能力為493億立方米,沿線農田灌溉用水15億立方米。

此外,2000年8月28日~2003年6月28日,東深工程實施了供水改造工程。此次供水改造工程與前三次擴建工程的不同之處在於,前三次擴建的主要目的是增加向香港、深圳等地供水總量,而此次改造工程的主要目的是為改善水質,實現“清汙分流”。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東深工程供水沿線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口的急劇增加,部分水體受到汙染。“為徹底解決水質汙染問題,經規劃論證,立項審查,並報國家計委批准,廣東省政府決定對東深供水工程進行根本性改造,建設專用輸水系統,實現清汙分流,改善供水水質,並同時適當增加供水能力,解決深圳和東莞沿線地區用水需求。”《廣東省東江—深圳供水改造工程基本情況》:

工程全長517公里,總投資49億元,年設計總供水能力2373億立方米。改造工程封閉式輸水系統長約52公里,設計提水總揚程7025米,主要建築物包括:供水泵站3座、渡槽3座(39公里)、無壓隧洞7座(145公里)、有壓輸水箱涵99公里、無壓輸水明槽、箱涵和涵洞104公里、人工渠道改造91公里、分水建築物36座。工程設計總體佈置合理,系統功能完善,實現了“清汙分流”和擴大供水規模的目的。工程高效、優質建成投產,為香港、深圳和東莞地區2000萬人口和19000億生產總值提供了水安全保障。《東深供水改造工程》,人民網,

三、東深工程向香港供水的歷史意義

自1965年3月東深工程開始向香港供水至今已近50年,歷經3次擴建、一次改造,在共和國史上書寫了蕩氣迴腸的篇章。工程初期工程使用的是周恩來總理親批的對外援助專項資金,為香港的經濟發展注入了生命之水。東深工程是中國內地與香港緊密聯絡的樞紐,是內地人民與香港同胞血濃於水的見證。在香港迴歸祖國十五週年之際,透過東深工程向香港供水的歷程,可以深切體味以下幾點歷史意義。

第一,東深工程向香港供水的歷程體現了祖國始終是香港保持長期繁榮穩定的堅強後盾。很多香港知名人士都高度評價東深工程,一致認為沒有東深供水工程,就沒有香港今天的繁榮。每任港督到任不久,總要到東深供水工程去拜會一番。《總理拍板東江解港水荒》,2011年10月21日香港《文匯報》。香港水務署官員多次視察東深工程,香港環保組織“地球之友”也一再舉辦“飲水思源·東江行”等活動。東深工程向香港供水是“政治水”也是“經濟水”,關乎香港的穩定與繁榮大局。這和內地向香港供電、供應鮮活物資等“挺港”措施都是一脈相承的。

第二,東深工程向香港供水體現了香港與內地尤其是珠三角地區密不可分的血脈聯絡。“供水香港是東深供水工程的首要任務”,廣東省東江—深圳供水工程管理局編:《東江—深圳供水工程志》,廣東省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頁。珠三角地區人民為保證優先向港供水做出了歷史貢獻。1963年前後,受旱災所困的不止於香港市民。從1962年9月起至1963年6月7日止,寶安全縣無雨,造成水田龜裂,河流乾涸,受旱水田33萬畝,當年糧食減產73萬擔。《寶安縣誌》,廣東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2頁。而中國政府為照顧香港、九龍居民的用水困難,花費3584萬元,興建東深工程為香港、九龍供水。此外,在香港經濟發展的重要歷史時期,東深工程向香港供水保持低水價13年不變。內地向香港供水,是“象徵性地按每立方米01元人民幣計費,這種遠低於成本的收費,使東深供水局成為需要財政補貼的事業性單位”。《關於東江—深圳供水工程情況的報告(1994年3月22日)》,中國水利年鑑編輯委員會編:《中國水利年鑑1995》,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1996年版,第53頁。低價水費一直持續到1977年。為確保供水水質,廣東省從20世紀90年代起,陸續出臺《東江水系水質保護條例》、《東深供水工程管理辦法》、《東深供水工程水質保護規定》等保護性法例。內地尤其是珠三角地區為香港的發展做出了貢獻,而珠三角地區的經濟發展,也為香港的繁榮提供了機遇。從東深工程到港珠澳大橋,再到深圳前海的發展都體現了香港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的生動畫面。

第三,東深工程向香港供水體現了中央始終是從有利於香港和國家發展的兩個大局來處理香港問題和香港工作的。不論是“長期打算、充分利用”還是“一國兩制”方針都不是權宜之計,都是為了香港的長期穩定與繁榮,為了國家和民族的整體利益。中國領導人在涉港問題上的高瞻遠矚和大局觀念還是受到兩地人民的讚揚和肯定。在“一國兩制”方針的正確貫徹下,在中央和祖國內地的大力支援下,東深工程必定會繼續發揮重要作用,內地與香港的聯絡必定越來也緊密,祖國和香港的明天一定會更好。

學習時代楷模-東深供水工程建設者事蹟心得體

孫翠萍:東深工程向香港供水的再考察

作者:孫翠萍

水資源對人類社會的生存與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水利事業則具有興利避害的功能。東江—深圳供水工程(以下簡稱東深工程)是為長遠解決香港同胞食用淡水的困難由周恩來總理批准興建的主要向香港供水的水利工程。東深工程於1965年3月1日正式從東江向香港供水,歷經三次擴建和一次全面改造。截至2015年5月,東深工程已經累計對香港供水近230億立方米,相當於1.5個洞庭湖的庫容量,[1]為香港的民生福祉和繁榮穩定做出了重大貢獻。2013年,筆者曾就東深工程向香港供水的歷程作了梳理和考察,[2]在此基礎上,通過2015年對東深工程的實地調研以及對廣東、深圳等地相關館藏檔案的蒐集和利用,筆者著重對1965~1978年間東深工程向香港供水的情況及其對兩地關係發展的意義進行了分析。因此,本文是基於前期研究成果的再考察。

一、東深工程緣起於內地對香港的大力支援

1962年秋至1963年初夏,香港發生嚴重水荒,缺少食用水的基本保障。在這種情況下,港英當局無奈向廣東省政府提出供水請求,經周恩來總理親自批示,廣東省政府決定修建東深工程。

1963年5月30日,港英當局發出公告稱:從6月1日起實施嚴格“制水”,規定每4天供水1次,每次供水4小時;各街巷公共水喉隔日供水1次。[3]為減輕水荒,港英當局派出巨輪到珠江口裝運淡水;在原協議(在1963年香港發生嚴重水荒之前,已有向香港提供用水的協議,只是供水總量比較少。1960年2月28日,深圳水庫主體工程竣工。4月15日至10月3日,寶安縣人民委員會同港英當局就深圳水庫向香港供水問題進行了6次會談。11月15日,寶安縣人民委員會同港英當局就深圳水庫向香港供應用水問題達成協議,並舉行了簽字儀式。參見《幫助香港同胞解決水荒問題 深圳水庫向香港供應用水 寶安縣人民委員會和香港英國當局簽訂協議》,《人民日報》1960年11月16日。)基礎上,在廣東省政府的大力支援下,深圳水庫增加對港供水。為了長遠解決用水問題,廣東省政府開始研究修建從東江引水給香港供水的工程。

黨中央非常關心和支援東深工程的相關談判。1963年6月10日,周恩來審閱中共廣東省委《關於向香港供水問題的談判報告》後批示:“交涉是成功的”,並對向香港供水的一些事項做出安排。6月15日,中央發出《關於向香港供水談判問題的批覆》,指出:我們已經做好供水準備,並已釋出了訊息,而且已在港九居民中引起了良好的反應。[4]1963年底,當週恩來出國途經廣州時,認真聽取了時任廣東省水利電力廳(以下簡稱水電廳)廳長劉兆倫的詳細彙報和中共廣東省委、省政府的意見,表示同意修建東深工程。對於東深工程,“中國政府將承擔全部工程的設計和修建,並負擔全部費用。”[5]1月24日,英國駐華代辦賈維向外交部西歐司司長謝黎回覆了港英當局的意見:“香港政府很有興趣地獲悉中國決定修建一條由東江到深圳水庫的水道,並歡迎由此而來的從水庫獲得更多水量供應的可能性。現在正做出必要的技術性會談的安排。”[6]1964年4月,國家計劃委員會、財政部同意將東深工程列入1964年國家基建計劃,撥付1964年上半年東深工程投資1200萬元,並相應增加了廣東省基建預算。[7]

1964年2月,東深工程正式動工, 1965年1月竣工。根據雙方協議(即《關於從東江取水供給香港、九龍的協議》。),自1965年3月1日起,每年向香港供應淡水6820萬立方米,比原深圳水庫供應的水量增加了2倍。[8]自東深工程向香港供水後,香港地區的用水狀況得到很大改善,整年全日供水,居民反映良好,促進了香港地區的經濟和社會發展。

二、特殊時期堅持向香港供水

東深工程堅持向香港供水,即使在“反英抗暴鬥爭”爆發後也未停止供水。20世紀60年代,香港爆發了“反英抗暴鬥爭”。1967年6月10日,港英機構部分中國職工和部分英資企業的中國工人舉行萬人大罷工。7月13日,港英當局實施每4天供水4小時的“升級制水”。港英當局把實行“制水”的原因歸咎為“未再獲得中國方面的供應”,而實際上,被港英當局認為“歷史上最嚴重的一次水荒”的1963年,“這年五月初存水量為三十億三千二百萬加侖,也能實行每日供水三小時。而現在水塘存水量仍有三十二億七千七百萬加侖,竟要實行每四天供水四小時的嚴厲制水”,至7月22日,香港水塘存水量已從7月13日“實施‘升級制水’時的三十二億七千七百萬加侖增加到五十六億四千五百萬加侖。但是,港英當局至今仍沒有取消‘升級制水’的無理措施的表示”。[9]8月,北京發生了火燒英國代辦處事件,導致中英關係出現危機。9月,東深工程管理局向廣東省水電廳請示:1967年10月至1968年6月對香港供水問題,根據原協定規定,即將在10月1日開始。但考慮到香港局勢的關係,情況特殊,是否仍按協定供水。[10]10月1日,東深工程管理局接到廣東省外事處指示,已照供水。[11]

即使在特殊時期,東深工程也堅持不間斷的向香港供水。除了前文提到的《人民日報》提供的關於香港水塘存水量的資料之外,還可以通過下表的具體統計資料得出上述判斷。

1966~1967年度對港九供水情況統計表

說明:1.供水時間自1966年10月1日起到1967年6月25日結束,提前5天完成供水任務,實供水天數為268天;2.自1966年12月23日起,經雙方協商同意1966~1967年度供水增加18億加侖,最大流量不超3.42立方米/秒;3.日供水量計法是於當日8時雙方核對數字後即作為當日供水量;4.水量折算標準是每立方米等於220加侖,對數時以加侖為準。5.本表中供水量均保留到整數。

資料來源:《關於呈報1966~1967年度為港九供水量實績》,東深工程管理局:1-26。

通過上表可以看出,1966~1967年度的協定供水量已經在6月25日提前5天完成任務,供水量總計約7638萬立方米,約合168億加侖。由此可見,港英當局把實行“制水”的原因歸咎於“未再獲得中國方面的供應”的說法是不成立的。這說明,在發生“反英抗暴鬥爭”之後,港英當局有意把“制水”的原因推諉到中方,以表達對“反英抗暴鬥爭”的不滿。

儘管在特殊時期並未出現停止向香港供水的情況,但在中英兩國關係惡化的形勢下,在向香港供水的過程中也遇到了一定的困難和挑戰,其主要表現為香港方面拖延不到固定地點(即文錦渡)與中方核對並簽證水量單,水費問題無法按時解決。1968年2月21日,東深工程管理局在給香港水務局的信中指出,“我們重申我們在一九六七年十二月二十九日給你的信中所持的立場,你們自去年十月份以來拖延不到文錦渡我方核對並簽證水量單是無理的,你們仍應按照慣例從速派人前來辦理手續。隨函退回你們一九六七年十月、十一月、十二月和一九六八年一月的水量單。”[12]4月8日,東深工程管理局給廣東省水電廳的報告中指出:“對港九供水是我局的主要任務之一。查本年度自去年10月份至今供水情況,一直是按計劃進行且管理得較好。但自去年對港英當局進行鬥爭以來,從10月份起港方始終不按照數年來雙方遵守的慣例,派人到文錦渡我方進行雙方核對及簽證水量單而引起水費的問題未能解決……我局建議:在省水電廳或我省外事辦公室的主持下邀集有關銀行、寶安縣外事辦公室、新華社、省文革鬥爭委員會及我局等單位代表參加的會議,探討鬥爭的辦法,或成立專門小組以便及時地、有步驟有系統地進行研究以對付港英當局在供水問題上對我們的挑釁,以祈早日取得全面的、徹底的勝利。”[12]同月,惠陽專區革命委員會批准成立廣東省東江—深圳供水工程管理局革命委員會。不過,在此特殊時期,雖然圍繞東深工程向香港供水一事,雙方有些小的摩擦,但是,黨中央堅持從大局出發,堅持向香港供水。

三、一再增加對香港的供水量

在1965年東深工程向香港供水之後,香港原有的飲水困難不僅得到極大改善,而且供水還促進了香港地區的經濟發展。到1972年,香港人口突破了400萬,經濟發展和人口增長帶來了高耗水量。隨著香港對水量的需求不斷增加,自1966年起,港英當局多次請求在原有協議的基礎上增加供水,廣東省水電廳等相關部門考慮到香港地區不斷增長的用水需求,積極採取措施提高供水能力。

1966年12月,東深工程管理局在報送對香港增加供水量計算方案時指出:“關於港方要求增加供水量的問題,我們茲就水庫的蓄水能力及機電裝置條件,並結合沿線農田灌溉用水等方面,進行了分析、計算”。[13]1966~1967年度,實際供水量“比起年度計劃6820萬立米(摺合150億英加侖)加上增加818.18萬立米(摺合18億英加侖),總供水計劃7638.18萬立米(摺合英加侖168億),超額完成818多萬立米”,[14]“增加部分的水費仍按原供水協議規定價格交付”。[15]

1971年10月8日,香港工程處致信香港新華分社,提出要求每年額外供水2273萬~

2727萬立方米(即50億~ 60億加侖),[16]針對上述要求,廣東省水電廳認為,“根據現有供水裝置能力,我們認為可在原年供水量6820萬立米(合150億加侖)外,擬增加2273萬立米(合50億加侖),即每年供水量為9093萬立米(合200億加侖)。供水期從原來每年9個月增至為11個月。每年九月份停止供水一個月,以滿足雙方裝置維修需求。供水期的11個月335天內,採用日平均供水量為27.29萬立米(即平均流量為3.16秒立米,最大流量為3.3秒立米)。除此之外,其餘均仍按原供水協議執行”。[16]

1972年11月20日,港英當局工務司再次要求增加供水,(港英當局工務司司長盧秉信致信廣東省水電廳廳長說:“為了確認十一月十三日(星期一)晚上與申田先生討論中達成的口頭協議,我現在想證實要求把1964年4月22日廣東省人民委員會和香港當局簽訂的從東江向香港供水的協議作如下修改:1.每年增加供水15980000立方米,相當於35億加侖,長期有效並立即執行。這將使每年總供水量達84180000立方米,或相當於185億加侖。2.為了使東江工程系統現有的裝置能提供增加的水量,供水期從原來每年的6月30日截止,延長至8月10日,即從每年10月至翌年8月10日止,並立即執行。3.至於其餘各項,仍按1964年供水協議執行。你們若正式確認上述協議,我表示感謝。”參見《對香港要求增加供水的覆信》,廣東省檔案館:266-1-137。)12月16日,廣東省水電廳覆函指出:“一、考慮到港九同胞用水量逐年增加的需要,根據你方的要求,我方同意每年增加供水一千五百九十一萬立方米(摺合三十五億加侖),即今後每年全年總供水量為八千四百一十一萬立方米(摺合一百八十五億加侖)。二、我方同意供水期由每年十月一日開始,延長至翌年的八月十日止。三、以上兩點從本日起與一九六四年四月二十二日的供水協議同樣生效。”[17]

1973年6月11日,港英當局工務司致信廣東省水電廳,提出1974年度要求增加25億加侖供水,總供水量為210億加侖。對此,東深工程管理局認為,“為安全起見,1974年度,還是在保證185億加侖的基礎上,增加多少就供多少較為適合,不作硬性規定”,還提出增設一條鋼管以適應增加供水要求。[18]

為了滿足香港日益增長的用水需求,改善香港同胞用水情況,支援香港發展,東深工程擴建計劃提上日程。1974年7月,廣東省計劃委員會向國家計劃委員會上報東深工程擴建計劃:“東江—深圳供水工程原設計按1962~1963年實際大旱年情況供水港九地區150億加侖(6820萬立方米),並加上深圳地區生活用水和沿線灌溉用水。現提出後者不變,僅增加港九地區年供水量達到370億加侖(16820萬立米)作為擴建的設計標準。我們認為是可行的,第五個五年計劃期間可基本上不再擴建。工程完成後,可以改善港九同胞用水情況。”[19]1976年,水電部批准了東深擴建工程初步設計方案,“同意按增加供水能力160億加侖(目前年供水量210億加侖擴建後即達年供水370億加侖)進行建設。總投資為一千零四十一萬,由國家計委安排。”[20]廣東省水電廳還就香港增加供水的請求提出:“我們認為應積極爭取做好工程,對外承諾則應留有餘地,擬明確答覆對方,同意增加供水,但1976~1977年度只能增加至240億~300億加侖。但必須對方水管接通才可達到”。[20]1976年,為了接受新增加的供水量,香港水務局準備增建一條新的供水鋼管,並於1976年9月底前同深圳的新建水管接通。6月,廣東省水電廳提出關於對香港增加供水問題的換文要點指出:“從一九七六年至一九七七年度,東深供水工程對香港的年供水量增至二百四十億加侖(合一億零九百萬立米)。”[21]1976~1977年度,對香港供水“比計劃延長了供水時間一個月,供水量比原定值1.09億立方米增至124865996立方米(約合274.7億加侖),超15865996立方米,完成了供水任務,供水期間未出現對外任何事故。八月份因增加了供水,港方曾幾度表示感謝”。[22]由此可見,港英當局對於中方一再配合增加供水、支援香港發展充滿感激之情。

1977年9月6日,考慮到香港同胞的用水需要,東深工程管理局提出:“關於東江—深圳供水工程下一年度供給香港的供水量問題,我曾於一九七七年六月十一日函中作了原則性的答覆。現根據我方工程擴建的進展情況,並考慮到港九同胞用水的實際需要,擬定下一年度(即自一九七七年十月一日起至一九七八年七月底止)的供水量為一億三千六百萬立方米,較本年度原訂供水量增加二千七百萬立方米。”[23]東深工程管理局的回覆表明,內地再次滿足了香港增加供水的要求。

綜上所述,1965~1978年間,為改善香港同胞的用水狀況,中方不斷增加供水量。為此,國家計劃委員會還批准了東深工程的擴建計劃,“總投資為一千零四十一萬”元。[20]而且,向香港供水的水價遠低於市場價值。在1965~1978年間,向香港供水的水費標準為每立方米人民幣0.1元,這只是象徵性的收取費用。這說明,內地向香港供水是出於對香港同胞的關心與幫助,更多是基於“民生水”的考慮,內地十餘年的淡水供應,為香港經濟發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1978年11月29日,廣東省水電廳與港英當局簽訂了新的《關於從東江取水供給香港、九龍的協議》,開始提高水費標準為每立方米人民幣0.15元,超供應水量水費標準為每立方米人民幣0.23元,水費過低的現象才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廣東省水電廳在給廣東省政府的報告中指出:“東深工程對港九供水,從一九六四年省人民政府與港英當局簽訂協議起,至一九七八年九月底止,供水每立方米的水費為一角。一九七八年十一月底經雙方協商修訂了協議,從當年十月一日起每立方米收費為一角五分……一九八〇年五月十四日雙方又簽訂了補充協議,從一九八三年五月一日起年供水量為二億二千萬立方米,以後逐年增加大致為三千萬立方米,到一九九四年度,年供水量為六億二千萬立方米。在簽訂補充協議時,我方曾表示擬調整水費價格,具體調整多少到時再行研究……我們興建工程來供水,水就是商品,其性質是對外的一項貿易。”[24]由此可見,改革開放後,東深工程向香港供水的“經濟水”層面的意義才得以體現。

四、東深工程向香港供水對兩地關係發展的意義

通過回顧分析1965~1978年這一時期內東深工程向香港供水的歷程,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剖析東深工程向香港供水對於兩地關係發展的意義。

第一,東深工程向香港供水體現了內地與香港水乳交融的關係。人類的生存、生產和發展離不開水資源。東深工程向香港供水體現了香港和內地“同飲一江水”的密切聯絡,體現了國家對香港的一貫支援和關懷,表明香港與內地密不可分的聯絡。東深工程歷經三次擴建、一次改造,為香港提供了持續不斷、安全優質的水源。2015年,香港特區政府發展局局長陳茂波與廣東省水利廳廳長林旭鈿簽署了2015~2017年的《關於從東江取水供給香港的協議》。[25]

第二,東深工程向香港供水是一項民生工程。東江水歷來是當地群眾賴以生活、生產之源。而修建東深工程使江水倒流,東江水經新開河引至橋頭(東莞市境內),然後經抽水站逐級通過渠道及石馬河把水位提升46米,流入雁田水庫,再跨流域流入深圳水庫,最後由直徑1.4米、長3.5公里的壓力鋼管輸送到深圳三叉河交水點由香港接收。[26]在修建東深工程的過程中,一方面,中方承擔了工程的全部費用。而且,中方向香港收取的水費只是象徵性的,十餘年堅持只收取每立方米人民幣0.1元,遠低於市場價值。另一方面,東深工程流域的民眾為優先向香港供水做出了犧牲與貢獻。1963年前後,受旱災所困的不止香港地區。從1962年9月起至1963年6月7日,寶安全縣無雨,造成水田龜裂,河流乾涸,受旱水田33萬畝,當年糧食減產73萬擔。[27]而在實際供水過程中,東深工程將向香港供水定為首要任務,優先保障了對港供水。[28]

第三,東深工程向香港供水體現了內地是香港經濟騰飛的堅強後盾。中央政府支援下修建的東深工程持續低價供水十餘年,並多次在協議的基礎上增加供水量,以滿足香港人口不斷增長、經濟發展的需要。上述供水措施和內地向香港供電、供應鮮活物資等其他“挺港”措施一起為香港經濟騰飛提供了物質保障,體現了中央政府對香港同胞的關心以及對香港經濟發展的支援,大多數香港同胞都懷有“飲水思源”的感恩之心。

第四,東深工程向香港供水為香港在“一國兩制”框架下順利實現迴歸奠定了基礎。1982年,鄧小平在會見撒切爾夫人時曾經就香港問題指出:“採用和平方式解決香港問題,就必須既考慮到香港的實際情況,也考慮到中國的實際情況和英國的實際情況,就是說,我們解決問題的辦法要使三方面都能接受……所以,就香港問題而言,三方面都能接受的只能是‘一國兩制’。”[29]鄧小平所指出的香港實際情況中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香港對內地資源的依賴性。而近年來因為受香港本土化思潮影響,圍繞供水問題也出現過一些嘈雜的聲音,例如,有人就提出“香港特區政府有什麼長遠水規劃,能保證2047年後,香港供水不因氣候變化、地區差異、以至於‘一國兩制’大政方針的改變而改變?”[30]針對香港出現的複雜情況,2015年12月,習近平在會見樑振英時強調:“近年來,香港‘一國兩制’實踐出現了一些新情況。我想強調的是,中央貫徹‘一國兩制’方針堅持兩點。一是堅定不移,不會變、不動搖。二是全面準確,確保‘一國兩制’在香港的實踐不走樣、不變形,始終沿著正確方向前進。”[31]由此可見,東深工程向香港供水是香港在“一國兩制”框架下順利迴歸的保障,也是香港迴歸後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

學習時代楷模-東深供水工程建設者事蹟心得體

東深供水工程:供港水凝聚祖國的深情呵護

人們都知道供港水使用的是東江水,但是香港並不在東江流域。所有潔淨的江水,都是依靠一項巨大的運輸工程——東江深圳供水工程運往香港。

運水要先抽水。日前,筆者來到源頭取水口太園泵站。這個位於東莞的泵站非常寧靜,寬闊的東江在兩岸樹木蔥鬱的小山坡間緩緩流動,碧綠的江水推動著江中深黃色的浮標不住晃動。每年有20多億立方米的江水從這裡抽往深圳水庫,最後有8億立方米的水通過輸水管道送至香港。

大江平緩,但歷史波瀾壯闊。

東深供水50年擴建三次

這是超過半個世紀的建築運營史,數萬人次參與施工。由南向北流入東江的水位提高了11層樓的高度,倒流約70公里到達香港。

建設這一項浩大工程的原因是香港遭遇了水荒,需建設東深供水工程,引東江之水濟香港同胞。工程於1964年2月20日動工興建,1965年1月建成,同年3月1日供水。隨後的1974年至2003年間,廣東先後耗資近百億元三次擴建和一次全面改造東深供水工程,滿足香港、深圳和東莞等地經濟社會持續發展對用水日益增長的需求。

在太園泵站,筆者再一次聽到建設和運營者感懷東深供水工程動人心魄的歷史。三擴建一改造,每一次都有技術創新與科技應用,促進了不同時期廣東水利技術發展。

經歷了三次擴建,東深供水工程年供水能力由最開始的2.46億立方米提高到17.43億立方米,幾乎增長了10倍,向香港、深圳的年供水能力分別為11億立方米和4.93億立方米,沿線農田灌溉用水1.5億立方米。

目前,東深供水工程對香港供水佔其用水總量的75%以上,對深圳供水佔其用水總量的50%以上,對東莞沿線八鎮供水佔其用水總量的80%左右。水質達到國標飲用源水II類標準以上。

從1965年3月至2014年底,東深供水工程投產執行50年來,累計對香港供水223.48億立方米。

東改工程實現四個“世界之最”

最後一次改造,即東深供水改造工程是當時世界最大的專用輸水工程,影響最為深遠。

走在泵站半弧形的岸邊,泵站負責人自豪地說,東改工程2000年動工,2003年投產,對原東深供水工程徹底改造。新供水通道不再利用原來已受汙染的自然河流,從太園泵站開始,遇山建隧、平地搭渠,以往的明渠全部改為暗渠,幾乎重新建設了一條獨立的供水通道。

當時,東改工程成立了工程現場總排程中心,負責工程全線的排程協調工作。成立了技術顧問組,聘請省內外各有關專家,研究、諮詢工程建設的重大技術問題。省水利水電工程質量安全監督中心站專門派出專案站。承擔過長江三峽工程設計任務的長江勘測規劃設計研究院,擔任設計監理。建立了資訊化管理系統(MIS),提高辦公效率。聘請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進行財務稽核和法律諮詢。

東改工程就像一塊巨大的磁石,參與建設的企業幾乎都是國內頂尖的水利水電工程建設高手。在精英薈萃的東改工地上,每個企業都面對著同行的激烈競爭。這些“久經沙場”的參建單位都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領。中國鐵道建築總公司老總說:“東改專案虧得起,但輸不起。輸了就失去了廣東市場。”武警水電部隊東改工地負責人說:“東改工程的勞動競賽抓住了施工單位‘不願丟面子’的心理,這裡充滿精益求精、你追我趕的良性競爭。”

東改工程51.7公里的路線,勘測設計人員們來回走了數百次,行程成千上萬公里,才定下最終方案。

東改工程誕生了四項“世界之最”——世界最大的現澆預應力混凝土U型薄殼渡槽;世界最大直徑(4.8m)現澆環型後張無粘結預應力混凝土地下埋管;同類型世界最大的液壓式全調節立軸抽芯式混流泵;工程全線自動化監控系統史無先例。

最終,東改工程比原計劃提前2個月完工向港供水。全線單元工程合格率達100%,優良率達95.1%,未出現一例安全責任死亡事故。工程投資得到有效控制。

參與過東深供水工程初建和三次擴建的省水利廳原總工程師湯德俊曾感嘆:“東改工程的工程量浩大,相對於普通水利工程,已從量變發展到了質變。”在他眼裡,東改工程在較短的工期內保證了較高的質量,這在廣東水利建設史上是空前的。在3年的施工期內,全程51.7公里的施工現場,包括了7條總長15公里的隧洞,有各種複雜的地質型別,整個建設過程沒有發生重大安全事故。上世紀60年代,他曾參與建設乳源南水隧洞,親見建設者犧牲在那裡。因此東改工程的安全零事故讓湯德俊備感欣慰。

東江下游地區不再喝鹹水

東深供水工程最終目的固然是呵護香港經濟社會的發展,不過半個世紀的工程建設運營史同樣反哺了沿線的建設者。

從市場效益看,東改工程許多標段都是精品工程,成為了施工單位吸引未來客戶的招牌。水利部副部長張基堯到東改工地考察後曾說,東改工程是國內第一個按市場規律執行的水利工程,在全國水利系統樹立了榜樣。

中水總公司建設的一段明槽,雖然內在質量已符合要求,但外觀尚未達到高標準,該公司不惜損失60多萬元,將已建好的工程砸掉重建。結果該標段成為吸引最多領導、專家參觀示範標段之一。

深圳東深電子技術有限公司和德國CEGELEC公司在開發東改工程全線自動化監控系統時,為了提高影象傳輸的質量,主動承擔了環網拓寬所需的200萬元費用,憑藉東改工程在中國乃至世界做了一次很好的品牌宣傳。

筆者溯江而上,來到省東江流域管理局。副總工程師石教智指著巨大的水質監控屏說,東深供水工程配套建設沒有停步。以前,我省每逢年底和次年初枯水期,下游城市因為鹹潮倒灌,屢屢要喝鹹水。目前隨著新豐江等三大水庫投入使用,可以調動60億立方米的水量壓制鹹潮倒灌。這個水量足以應付4個連續特枯年的枯水期,而有記載的歷史上還沒出現過3個連續的特枯年。因此,可以說東江下游地區從此不再喝鹹水了

---

東江供水對香港的生存與發展的意義

全長68公里的東深供水工程今年迎來50週年紀念日。半個世紀來,東江水對香港的市民生活與經濟發展幫助巨大,特區政府水務署署長林天星及前任署長高贊覺表示,香港的生存與發展離不開東江水。

“在我們沒有東江水的時候,由於人口和經濟的發展,我們的用水需求不斷增加,所以用自己的雨水根本不夠用。在以前,大概是1963年、1964年,特別是在旱災期間,我們要4天才供水4個小時,要實施一系列的制水措施,非常影響民生和經濟發展。”林天星在接受專訪時說。

1963年和1964年香港遭遇乾旱,供水嚴重短缺,政府實施管制用水措施。嚴重缺水的困境到1965年才得到改變,當年3月建成的東深供水工程開始正式向香港供水,當年供水量約6820萬立方米。時光荏苒,東江之水輸往香港已整整50年。

據林天星介紹,目前根據不同年份的降雨量差異,東江供水在香港供水總量中所佔比例略有波動,但總的來說在70%至80%之間。至於東江供水的水質,林天星表示,香港的市民比較滿意。

穩定和高質量的供水是內地和香港共同努力的結果。林天星提到,為保障東江水的水量及確保供港水安全,廣東省實施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在東江流域的三個水庫進行聯合、科學的排程,在東江流域建立水量水質監控系統等,這些措施有效保障了供港水源。

據高贊覺講述,上世紀六十年代,香港樓宇的食水大部分直接由“街喉”供應,每逢制水時期,因為水壓低,當低層住戶一窩蜂開喉取水時,樓上的住戶就沒有食水供應,被迫開窗大喊:樓下閉水喉呀!而“樓下閉水喉”也因此成了一句特色的本地話。

東深供水工程在建成之後,又進行過4次大規模擴建改造,如今供水能力已經提升到24億多立方米,並且優先保障香港每年最高11億立方米的水量。截至今日,東深工程已累計對香港供水超過223億立方米。

缺水的煩惱被解決了,香港市民現在只要開啟水龍頭就有水用。不過,在林天星看來,香港人對水安全還是應該懷有居安思危的心態,特區政府水務署也將通過“節水周”等活動向市民尤其是年輕人普及節水理念,推廣節水文化。

除此之外,香港特區政府還注重水資源的可持續性,水務署已聘請香港大學研究人員研究氣候變化對東江水、對香港水資源的影響。林天星認為,維護水資源可持續發展和利用,香港既要做好本身功夫,又要做好城市與城市之間的溝通合作。

學習時代楷模-東深供水工程建設者事蹟心得體

噴內地供港的“港獨”,東深供水歷史瞭解一下?

無論古今中外,水資源都是最寶貴的戰略資源,因爭奪水源而爆發衝突乃至戰爭的比比皆是。特別是在今天,世界各國都越來越現實地面對水資源短缺的世紀難題,從哪裡找水困擾著很多國家和地區的領導人。

相比之下,香港應該算是很幸運了。在半個多世紀以前,內地政府啟動了一項規模巨集大的引水工程,解決了香港同胞的燃眉之急,為香港經濟騰飛打下了堅實根基。然而近些年來,隨著香港本土主義和“港獨”思潮的泛濫,對於這一道清澈的生命水,卻總有人想著用政治的大棍攪渾,用陸港衝突的爐火燒沸騰,讓“共飲一江水”的感情疏遠。

港府帶著提防,被動接受了內地的善意

香港是個沿海島嶼城市,沒有大的水系,吃水主要看天,水資源短缺是個由來已久的問題。英國人在香港建立殖民統治後,相繼建立了多個“水塘”(即水庫),建起了自來水系統,基本滿足老百姓的用水需求。但一旦遇到大旱天氣,缺水就會發生。1902年、1929年,香港爆發了嚴重水荒,港英政府被迫採取制水措施,控制居民用水。好在那時香港人口少、工業不發達,尚未造成嚴重危害。

二戰過後,內地移民大量湧入,香港人口迎來了一個急遽增長的時期,從1945年的60萬增至1963年350萬人,加之香港加工出口貿易興盛,這些都對用水提出了極大的需求,僅靠香港是無法解決的。因此,早在1950年,就有香港企業家致信中共中南局領導,反映香港缺水的問題,希望內地幫忙解決。

雖然香港是個被割讓出去的孩子,內地依然對她傾注了一腔真情。很快,對港供水上升到國務院議事日程,廣東省政府也著手勘探路線,開展了很多前期準備工作。

然而尷尬的是,剃頭挑子一頭熱。港英政府對從內地引水格外忌憚,原因無他,生怕內地借水資源來卡住香港的脖子,讓其臣服。所以,好幾年都沒有進展。直到換了一任港督,加之企業家不斷反映“水荒”,港英政府才著手談判。正好內地從1959年11月動工興建香港水庫,於是雙方約定,每年由深圳水庫向香港提供2270萬立方米(50億加侖)淡水。1961年2月1日,深圳水庫正式向香港供水。

之所以深圳水庫供港水量不大,是因為港英政府不想過分依賴內地,而且他們要堅決花錢“買”水,也不讓內地佔了免費支援的優勢地位。但內地對香港畢竟是關愛的,每千加侖象徵性地收1毛錢,不加重香港老百姓的負擔。

然而形勢比人強,很快傲嬌的香港就遇到了困境。從1962年底開始,香港出現自1884年有氣象記錄以來的最嚴重乾旱,並一直持續到1963年,連續9個月都沒有下過一滴雨。無奈之下,港府採取了制水措施(限時段供水),從開始的每天供水4個小時,到後來每4天供水4小時。一時間,大號儲水鐵罐在香港賣到脫銷。每到供水日,香港人無論大小,都提著大大小小的罐子出來打水。據說今日香港的排隊文化,正是來源於那時排隊取水的經歷。為了這來之不易的水,也發生了爭搶乃至械鬥等悲劇。

港英政府為了應對旱災,也是費盡了腦筋。他們加大馬力淡化海水,但一來產量不高,二來成本高昂,也是吃不消。經過內地政府同意,他們還派出巨輪到珠江口汲取淡水,但也沒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滿載淡水的郵輪正在碼頭卸下淡水

內地對香港缺水看在眼裡、急在心裡。港英政府實在挺不住了,終於派出了代表來到廣東,協商取水供應香港的問題。後經周恩來總理親自拍板,敲定了從東莞橋頭鎮提取東江水,一路提升46米、倒流83公里,流入深圳水庫,再供應香港的方案。

在當時,這可是一個十分艱鉅的工程。不說別的,光做好這個工程設計都非常的難。廣東省政府立刻動員了近2萬名民工投入建設,包括80多名當時十分稀缺的大學生。1年的工期經歷了5次颱風、暴雨、洪水的襲擊,還有1名大學生不幸犧牲,才最終建成,累計消耗資金3584萬元。當時即便是港英政府,都驚歎內地的過人設計和驚人速度。

1964年,東深供水工程建設的情形

根據廣東省與香港政府簽訂的《關於從東江取水供給香港、九龍的協議》,廣東每年供應香港淡水6820萬立方米,水費為每立方米1毛。1965年3月1日,東深供水工程正式向香港供水,第一年的供水量就是當時香港所有水庫水容量的2倍。

源源不斷的東江水,為香港經濟騰飛奠定了基礎

雖然東江水供港了,但港英政府依舊提防著內地,並在供水多樣化上做了很多文章。他們一方面興建了萬宜水庫、船灣淡水湖等大型水庫,進一步擴大香港的水庫容量。同時,他們對海水淡化念念不忘,投入了極大精力大搞淡化工廠,努力提高海水淡化產量、降低淡化成本。所以,在相當長的時間裡,東江水佔香港淡水總需求量的比重並不高,在30%至40%間徘徊。

然而,香港自身淡水量本來就不足,海水淡化成本又高,加之香港經濟發展十分迅猛,對水資源的更加急迫,在種種因素作用下,即使香港不情不願,還是慢慢提高了東江水的供應量。

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東深供水工程進行4次大規模擴建、改造,累計耗資76億元。隨之供水能力也逐步提升,從開通初期的0.68億立方米,提高到現在的24.23億立方米,其中年供港量為8.2億立方米,並可根據實際情況調節供水量,最高可達到11億立方米,確保能夠滿足香港方面的需求。至2017年12月,累計對港供水240億立方米,相當於搬運了1個半洞庭湖的水,佔香港總用水需求的75%。

這邊廂,是香港人利用內地豐沛的水資源,迅速地發展經濟。那邊廂,卻是東深供水工程沿線,為了保護水資源的質量,作出了巨大的犧牲,很多地區的經濟發展滯後。比如,河源的新豐江水庫是供港的主要水源地,他們先後拒絕了500多個總投資600多億元的重汙染工業專案落戶,累計投入上百億資金整治全市河流,還花費巨資建立了十多公里的防護林。在東江水供港這個政治任務面前,大家執行起來毫不含糊。

而且,類似深圳、東莞這樣的沿線城市,經濟發展非常迅速,加之本身也是缺水型城市,對東江水的渴求十分強烈。但不管什麼情況下,優先供應香港都是始終未變的選擇。1991年,廣東出現罕見的秋冬春連旱,旱情特別嚴重,東江出現建國以來最低水位,東深供水工程受到嚴重影響,難以同時滿足莞、深、港三地供水的需求。為了確保對港充足供水,東莞、深圳的供水量大幅削減。深圳老百姓眼看著水庫裡積存著那麼多水,自己卻用不上,那種心情想也可以想明白了。

儘管廣東各地小心翼翼地守護著這條供水線,但改革開放以來珠三角經濟的快速發展,不可避免地帶來水汙染的問題,東江水的水質也受到了波及。從2000年開始,廣東省又投入49億元開展了第四期東深供水改造工程,從東莞取水點到深圳水庫全部採用封閉管道,避免了沿途的汙染。

可以說,是源源不斷流淌著的東江水,加上持續供應的電力、天然氣,以及提供生鮮食品的“三趟快車”,讓資源匱乏的香港獲得了最為基本的民生物資,為其經濟騰飛奠定了堅實基礎。東深供水工程的重大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無論誰都不可抹殺。

近幾年來,關於東江水的爭議多了起來

雖然東江水為香港經濟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但這幾年受政治風潮轉向的影響,不和諧的聲音逐步多了起來。而他們經常拿出來對比、說事的例子,就是馬來西亞對新加坡的供水。

一種聲音是“港獨”言論。他們妄想香港獨立,並認為香港獨立後,內地依然會繼續供應淡水,就跟新加坡獨立後馬來西亞還在供應他們淡水一樣。“香港人優先”招顯聰甚至公開宣揚:“金錢不能使人民幸福,沒東江水可自設海水化淡廠,開發食水;港人耕田自給自足。”

稍微熟悉點歷史的人都知道,當年新加坡是不想獨立的,馬來西亞硬逼其獨立,為此新加坡建國總理李光耀還悲傷了好久。而內地絕不會讓“港獨”成為現實,“港獨”無異於痴人說夢。再說,離開內地的水、電、食物供應,香港這個生存資源匱乏的城市估計就成為“臭港”了。

另一種聲音是“太貴”。2017年12月14日,香港與廣東14日簽署2018年至2020年東江水供水的新協議。其中,2018年總水價為47.9億港元,平均每立方米5.1港元;2019年總水價為48.07億港元,平均每立方米5.5港元;2020年總水價為48.2億港元,平均每立方米5.8港元,較上一個3年協議,水價增加約7%。

“太貴了,太貴了!”一直有人拿東江水和新加坡引入的大馬水相比,認為東江水供港的價格更為昂貴。對此,2015年時任特區政府發展局局長的陳茂波(現任財政司司長)迴應稱,兩者不能作簡單比較。

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兩地是在1962年簽訂供水協議,為期99年,其間新加坡除了需要向馬來西亞支付固定水價外,還需要就原水抽取設施所使用的土地,向馬來西亞支付租金,同時須將部份經處理的食水,以相對低廉的價格再賣給馬來西亞,因此綜合起來價格也不會低。相比之下,東江水供港的場地、裝置都是由內地自掏腰包,香港人只是為買水掏錢,不用承擔額外的負擔。

香港水務署關於供港東江水價格的說明

再一種聲音是浪費。目前,香港購買東江水採用的是“統包總額”,即香港每年掏的錢是為自己可以用水的上限來支付的。但實際上,香港經常都用不了這麼多,有的媒體說多餘的水都被排入大海,十分可惜。舉個形象的例子,你購買了無線運營商10GB的流量套餐,但這個月實際只使用了8GB,剩餘的流量不能轉入下個月,只能浪費了。他們提出,應該用多少水就買多少水。

對此,陳茂波指出,在考慮到近年氣候變化和旱情的風險後,採用“統包總額”是一個更審慎和保險的供水安排,目標是讓香港即使在百年一遇的極旱情況下,仍能維持全日供水。過去10年香港的實際取水量,佔協議供水上限逾8成半,其中在2011年更幾乎用盡供水量上限。如果採用“按量付費”方式,廣東省將難以保證在極旱情況下獲得足夠水量,水價也可能有所調整,這樣就比現有的總開支更高。

香港水務署官網對“統包總額”的最新說明

其實,這少數幾位香港人真是想得太多了。要知道,東江水在整個珠三角都是“香饃饃”,多少個城市眼巴巴地看著呢,巴不得能多分點。好比母親做了一份飯,把最好吃的選單獨盛起來給小兒子吃,結果小兒子還埋怨說我不想吃這個。失落的母親把菜端回桌子,轉眼就被幾個饞嘴的兄弟給搶個精光。要是把東江水放出來讓大灣區的幾個城市搶,估計競爭一定很激烈。

總而言之,內地作出巨大犧牲建成的東深供水工程,包含著維護香港的繁榮穩定的良好祝願和良苦用心。然而,即使是這樣的民心工程,卻被某些勢力噴個沒完,甚至成為“港獨”的眼中釘,這都充分說明這些政治“打手”的操守如何之低了。

這也提出了一個現實問題,如何讓一件大好事,取得讓大家都滿意的成效?或許,我們還有很多工作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