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黨建文案

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修訂本)

序言

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修訂本)

“十三五”時期,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提出的戰略目標、加快縣域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機遇期,也是實現全部貧困人口脫貧、貧困縣摘帽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巨集偉目標的決戰時期。科學編制好“十三五”規劃,對於全面建設“四個西吉”、確保到2020年實現脫貧摘帽並與全區、全國同步進入全面小康社會具有重大意義。根據《中共西吉縣委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編制的《西吉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主要體現縣委、政府戰略意圖、發展重點和發展措施,是指導和引領我縣“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巨集偉藍圖和行動綱領。

第一章“十二五”期間奠定的發展基礎

“十二五”以來五年是我縣發展速度較快、發展成效顯著、群眾得到實惠最多的五年。五年來,縣委、政府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區、市關於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戰略和各項決策部署,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以重點專案建設為抓手,以增加城鄉居民收入為核心,強力推進優勢特色產業發展、城鄉基礎設施建設、整村推進扶貧開發、城鄉環境綜合整治、民生改善和社會事業發展等重點工作,縣域經濟社會保持較好發展勢頭,“十二五”規劃預期目標完成,為“十三五”期間經濟社會跨越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產業結構調整優化,綜合經濟實力不斷增強。2015年,全縣完成地區生產總值49.21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較“十一五”末(2010年)年均增長9.9%;
三次產業比重由2010年的34.2:21:44.8調整為2015年的25.8:22.4:51.8,產業結構繼續優化。五年累計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13.5億元,其中2015年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61.38億元,年均增長24.1%。2015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4.02億元,年均增長12.5%。完成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67億元,年均增長30.2%。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965元,年均增長11.1%;
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857元,年均增長14.7%。總體來看,在經濟下行壓力不斷加大趨勢下,主要經濟指標保持中高速增長速度,人口自然增長率等約束性指標實施控制較好,縣域綜合經濟實力顯著增強。

——特色農業加快發展,新農村建設全面推進。緊緊依託地方優勢資源,強力推進“五百”工程建設,馬鈴薯、草畜、冷涼蔬菜、小雜糧等特色農業發展初具規模,農業和農村經濟加快發展,農民收入穩步增長。馬鈴薯產業持續壯大。全力實施百萬畝馬鈴薯提檔增值工程,建立了萬畝原種、一級種繁育推廣基地,建設了10萬畝馬鈴薯標準化種植產業帶和8個萬畝高產建立示範片;
建成馬鈴薯高新科技示範園、佳立馬鈴薯脫毒繁育中心2個繁育中心和將臺馬鈴薯種薯交易中心,改(擴)建馬鈴薯專業批發市場2個、小型交易市場19個,建成馬鈴薯標準化貯藏窖18.2萬座,佳立生物、萬里澱粉、勇興“三粉”、國聖食品等馬鈴薯種薯培育生產、澱粉及“三粉”等精深加工龍頭骨幹企業不斷髮展壯大。全縣馬鈴薯種植面積穩定在110萬畝左右,單產和總產量不斷增加,2015年,全縣馬鈴薯總產達到172萬噸,總產值17.2億元,“中國馬鈴薯之鄉”、“西吉馬鈴薯”品牌知名度進一步提升。草畜產業加快發展。全力實施百萬頭(只)牛羊擴量提質工程,加快優質牧草基地建設,全縣紫花苜蓿留床面積達到76萬畝。以扶持發展規模化養殖場為切入點,建成飼養100頭以上的肉牛養殖場76家,其中千頭以上的5家;
飼養200只以上的肉羊養殖場286家,其中5千隻以上的6家;
飼養5千隻以上的養雞場20家,其中1萬隻以上的5家;
示範化、規模化養殖業發展迅速。2015年,全縣牛、羊飼養量分別達到19.3萬頭、64.6萬隻,較“十一五”末分別增長26.1%、119%;
肉類總產量1.94萬噸。特色冷涼蔬菜效益凸顯。全力實施葫蘆河川道區百公里冷涼蔬菜優化升級工程,建立了露地永久性蔬菜基地8個,設施蔬菜示範園5個,培育發展蔬菜種植合作社100多個;
積極調整蔬菜種植結構,2015年,全縣種植特色蔬菜13.1萬畝,總產量64.6萬噸,其中種植芹菜5.1萬畝、蒜苗1.5萬畝、胡蘿蔔3.5萬畝,西紅柿等其它蔬菜3萬畝,西吉芹菜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西吉芹菜純汁”通過農業部權威機構認證,西芹、胡蘿蔔等特色蔬菜銷售市場擴充套件到全國25個省市50多個大中型批發市場,冷涼和綠色品牌知名度不斷提高,經濟效益顯著,全縣特色蔬菜總產值10.6億元。小雜糧產業邁出新步伐。建立了震湖蘇堡等10個萬畝小雜糧標準化栽培示範點,震湖等小雜糧加工業不斷髮展,綠色無公害優勢明顯增強,種植技術和加工水平明顯提高。2015年全縣小雜糧種植面積達到60萬畝,產量達17.4萬噸,總產值4.6億元。農民培訓和轉移就業規模擴大。五年累計完成農村實用技術培訓60.06萬人(次),通過職業資格技能鑑定1.6萬人。2015年,全縣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10.9萬人,勞務總收入15.9億元。

——園區建設初具規模,工業經濟較快發展。以閩寧對口幫扶為契機,全力招商引資,積極爭取加大對工業發展基礎設施和技術改造的投入,園區建設初具規模,縣域其它工業較快發展。園區承載能力不斷增強。閩寧產業園(寧夏吉德慈善園)自2011年8月啟動建設以來,已完成投資9.6億元,建成標準化廠房29棟8.8萬平方米;
截止目前,已入園企業15家,其中國聖食品、匯豐天塑業、鴻威電子等11家企業建成投產,五瓣蘭胡麻油、旺泉芹菜純汁、勇興“三粉”生產線等重點專案正在建設,園區基礎設施不斷改善。實現工業產值3.5億元,解決了1100多人的就業問題,為全縣工業經濟轉型升級和產業集聚奠定了一定基礎。地方特色農產品加工業加快改造升級。先後實施了佳立公司2萬噸馬鈴薯精澱粉遷建、萬里公司4萬噸馬鈴薯精澱粉擴建、興祥2萬噸馬鈴薯“三粉”、震湖5000噸小雜糧加工、興隆單家集2000噸牛肉加工等生產線技術改造專案,對部分1萬噸以上重點馬鈴薯精澱粉生產線和“三粉”加工等生產線進行了技術改造,企業生產規模進一步擴大,加工生產水平和產品附加值穩步提高。新型能源產業落戶西吉。華電月亮山一、二期100兆瓦風電專案建成投入運營,融信華創偏城樑風力發電專案開工建設。以小微企業為主的非公有制工業加快發展,地方建材、食品加工等生產企業發展活力不斷增強,推動全縣工業經濟持續較快發展。2015年,全縣實現工業增加值3.6億元,年均增長7.8%。

——公共服務設施全面建設,服務業發展活力增強。制定出臺引導扶持政策著力改造提升傳統服務業,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積極培育發展新興服務業。現代物流體系不斷健全。凱益達家居建材物流中心建成投入營運,寧夏金通汽車商貿物流園、西吉國際商貿城等重點物流專案加快建設。建成了華林公司8萬噸蔬菜冷鏈體系等蔬菜冷鏈貯運體系專案,改建“萬村千鄉市場工程”農資農家店45個。大力實施百村電商工程,農村連鎖經營、網路購物及物流配送等現代流通方式加快發展。商貿服務業持續繁榮。遷建了縣農貿蔬菜批發市場,新建了縣城東街平價農貿市場、興隆鎮單家集活畜交易市場、將臺等綜合農貿市場,對其它鄉鎮農貿市場進行了改(擴)建。啟動實施縣城城市綜合體中科廣場,西京城市廣場等商貿中心加快建設;
西吉大飯店、西吉購物中心、富力城、葫蘆河畔等重點餐飲住宿商貿專案建成投入營運,接待能力和服務水平穩步提升,商貿流通及餐飲住宿業不斷髮展。特色旅遊業加快發展。圍繞打造“原始生態、丹霞震湖、紅色聖地”等地方特色旅遊品牌,新建了西吉古錢幣博物館,加大對將臺堡、興隆單家集等紅色革命遺址基礎設施配套、保護,對火石寨景區旅遊基礎設施進行了全面建設,建成了地質博物館等重點工程,火石寨景區完成經營權承包轉讓,晉升為國家4a級景區。成功舉辦了三屆六盤山山花旅遊節暨西吉火石寨丁香花節,邀請中央電視臺《鄉約》欄目等新聞媒體走進西吉宣傳推介西吉,特色旅遊業發展活力明顯增強。“十二五”末年接待遊客50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2000萬元以上。

——重點專案建設進展順利,城鄉基礎設施日趨完善。加快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全縣累計完成旱作基本農田27.3萬畝;
新建了長易河和李馬河水源壩2座,病險水庫除險加固38座,庫井灌區高效節水改造9.3萬畝,新建葫蘆河吉強段、新營段防洪堤26公里;
治理小流域8條,完成治理面積94.8平方公里;
新建骨幹壩5座、農村飲水安全工程7處,全面完成中南部引水西吉受水區連通及配水工程,為2016年徹底解決46.28萬城鄉居民飲水安全問題奠定了堅實基礎。公路交通基礎設施不斷完善。309線西吉至郭家溝二級公路、西吉至毛家溝一級公路建成通車,固原至西吉高速公路正在加快建設;
加快農村公路改造工程、行政村通瀝青水泥路等專案建設,先後改(擴)建或新建了平峰至王民公路、紅耀至田坪公路等農村公路1745公里,全力推進六盤山片區交通扶貧攻堅示範試點縣建設,開工建設西吉至三合、固原至將臺、蘇堡至田坪等旅遊、產業公路。截止2015年底,全縣公路通車總里程2623.5公里,等級公路密度達到83.8公里/百平方公里,通行能力大幅提高。大縣城建設持續推進。實施了縣城道路網路、給排水管網改造、集中供熱、綠化亮化等重點工程,新建迎賓大道、慈善大道、濱河路等城市道路40餘條46公里;
建成葫蘆河休閒景觀帶和公園西路等休閒廣場5個,縣城汙水處理廠、中水廠建成投入使用,城市亮化美化檔次明顯提升;
建成了志方·葫蘆河畔、鑫祥世城等一批較高檔次的商住小區,新增住宅面積71萬平方米,縣城人均住房面積達到25.5平方米,是“十一五”末的2.4倍;
縣城建成區面積由“十一五”末的7.6平方公里拓展到“十二五”末期的8.9平方公里。紮實推進將臺、興隆等重點小城鎮、美麗鄉村建設,硝河、馬蓮、什字等重點集鎮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輻射帶動功能顯著增強,城鄉基礎設施建設明顯加快。“十二五”期間,啟動實施縣城棚戶區改造5087戶。全縣城鎮化率由“十一五”末的19.8%提高到2015年的27%以上。

——生態移民加快推進,扶貧開發成效明顯。認真貫徹自治區百萬貧困人口扶貧攻堅戰略部署,大力開展整村推進扶貧開發工程。整合各類資金紮實組織實施了66個行政村危房改造、自來水入戶、村組道路、圈舍改造等基礎設施建設,扶持貧困村種、養殖業等特色產業發展,完成“雙到”扶貧45000戶,扶貧開發經驗得以在全區推廣,全縣貧困人口由2010年底的18.8萬人減少到“十二五”末的15.22萬人,貧困面由37.7%下降到30.7%。紮實推進“十二五”生態移民。全力實施基礎設施、搬遷安置、產業扶持、教育培訓、社會管理和生態恢復“六大工程”,建成了吉強鎮萬崖等21個生態移民安置區和民生家園等2個勞務移民安置區,搬遷安置縣內移民4399戶2.1萬人;
累計向賀蘭等3縣(區)搬遷安置縣外移民10075戶4.9萬人,全面完成“十二五”生態移民任務。

——生態環境建設與保護不斷加強,“兩型”社會建設紮實推進。資源節約型社會加快建設。實施了縣城天然氣利用工程,建成硝河天然氣接收站和縣城輸氣門站,完成高壓、次高壓、中壓管線敷設;
實施了縣城集中供熱工程,拆除分散小鍋爐62臺,新建、改擴建供熱站6處,建成換熱站43座,集中供熱面積達到200萬平方米,集中供熱普及率達到86%。紮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完成月亮山水源涵養生態修復一、二期造林7.1萬畝,實施生態移民遷出區生態恢復造林25.3萬畝,大力實施天然林資源保護、荒山造林、城鄉大環境綠化、縣城南北山生態修復及綜合整治、補植補造等一批重大生態建設工程,全縣林地面積達到158萬畝,森林覆蓋率由“十一五”末的8.3%提高到14.4%,生態環境不斷改善。環境整治步伐不斷加快。完成縣城汙水處理廠提標改造,建成日處理能力8000立方米的再生水廠1座,縣城垃圾填埋場二期工程正在加緊建設。全面實施了農村環境集中連片整治,建成鄉鎮生活汙水處理站和垃圾填埋場各11座,配置垃圾箱等各項環衛設施,使農村環境整治專案達到了鄉鎮全覆蓋;
縣城生活汙水集中處理率達到90%,生活垃圾處理率達到96%。加快實施葫蘆河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等工程,紮實開展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城鄉環境質量不斷改善。

——社會事業全面進步,民生福祉持續改善。堅持優先發展教育,實施了新建西吉五中、農村國中校舍改造工程、貧困地區農村義務教育薄弱學校改善辦學條件等一批教育基礎設施專案,“十二五”期間累計改造校舍65.4萬平方米,實施了農村中國小供暖設施、體育運動場專案和農村中國小營養改善計劃,教育教學條件全面改善。2011-2015年大學聯考共錄取17326人,其中北大、清華錄取17人,教學質量不斷提高。啟動實施全民健身活動中心和公共體育場,實現了鄉、村兩級標準籃球場全覆蓋。引進示範西芹和胡蘿蔔等新品種、新成果20餘項,測土配方水肥一體化、節水補灌、病蟲害綜合防治等農業實用技術不斷推廣,培育科技示範戶1750戶。新建了部分鄉(鎮)綜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室等公共文化基礎設施,組建了西吉縣文化演藝傳媒有限公司,創排的《大移民》等劇目在區內外演出,將臺堡革命遺址被申報為國家級文保單位,榮獲全國首個“中國文學之鄉”稱號。遷建了縣人民醫院、婦幼保健院和衛生培訓中心,中醫院遷建已完成主體施工,改(擴)建了田坪、火石寨等鄉(鎮)衛生院,新建了257個村衛生室,深入推進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基本醫療衛生服務水平穩步提高,全縣衛生機構病床數由“十一五”末的484張提高到2015年的890張。五年累計落實長效節育措施30153例,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12.01‰以內。五年購買公益性崗位428個,發放支援創業擔保貸款2.81億元,實現創業帶動就業6580人,新增城鎮就業人數11764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健全,全縣統籌城鄉居民社會養老和醫療保險參保率分別達到85%和95%以上,五年累計安排大病醫療救助資金6500萬元,累計發放各類社會救助資金9.5億元,保障各類救助物件8.3萬人;
新建了寧夏吉德敬老院和兒童福利院,擴建了縣城、興隆中心敬老院,建成了26個農村飯桌,建成了32個農村社群服務站。“十二五”期間建成保障性住房8404套43萬平方米,完成農村危房改造4.76萬戶,從整體上緩解和解決了城鄉中低收入群體住房困難問題。

“十二五”以來,我縣經濟社會雖然得到長足發展,經濟總量不斷增加,特色產業持續發展,城鄉基礎設施繼續完善,民生福祉加快改善,社會大局和諧穩定,為“十三五”期間經濟社會跨越發展奠定了一定基礎。但是,必須清醒的認識到,全縣經濟社會發展依然存在著一些突出的困難和問題:主要是經濟總量小,招商引資難度大,產業結構調整任務艱鉅,創新及自主發展能力不強;
農業基礎脆弱,水資源短缺,特色產業發展水平低、產業鏈短,特色農業發展科技貢獻率低;
工業發展基礎薄弱,環保約束日益加劇,傳統農產品加工業轉型升級困難,產業園區尚處於起步階段,企業創新能力弱,規模小,全縣工業經濟發展潛力不明顯;
傳統服務業發展水平低,特色旅遊業等新型服務業發展活力不足;
地方財力薄弱,重點專案建設資金缺口大,城鄉基礎設施建設依然滯後,生態環境脆弱局面還沒有得到根本改善;
城鄉居民收入偏低,城鎮化水平低,貧困人口多、貧困程度深,消除貧困、全面脫貧摘帽和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任務十分艱鉅。

在全面小康社會建設方面,2014年全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程度達到72.02%,其中經濟發展實現程度為40.7%,民主法制實現程度為98.34%,文化建設實現程度為53.45%,人民生活實現程度為78.89%,資源環境實現程度為86.3%。預計2015年全縣小康社會實現程度將達到77.33%,其中經濟發展達到42.36%,民主法制達到90.9%,文化建設達到88.67%,人民生活達到81.54%,資源環境達到89.78%。經濟總量小、實現程度提升速度慢、人口增長壓力大、城鄉居民收入低等突出問題是制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主要短板。

(專欄1:西吉縣“十二五”期間主要規劃指標實際完成情況)

指標

單位

2010年

(“十一五”末)

“十二五”

規劃

預期目標

(2015)

“十二五”期間計劃

年均增長

(%)

2015年

實際

完成

“十二五”

期間實際

年均增長

(%)

一、地區生產總值

億元

24.8

50

15.0

49.2

9.9 

第一產業

億元

8.5

12

7.0

12.7

5.3 

第二產業

億元

5.2

15.5

24.0

11.0

14.7

# 工業

億元

2.4

8

27.0

3.6

7.8 

建築業

億元

2.8

7.5

22.0

7.4

19.8 

第三產業

億元

11.1

22.5

15.0

25.5

10.8 

人均地區生產總值

4921

10300


14150


二、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

億元

20.8

63

25.0

61.4

24.1 

三、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

億元

7.8

16

15.0

14.0

12.5 

四、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

萬元

4460

10000

18.0

16675

30.2

五、城鄉居民收入







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3459

7000

15.0

6857.1

14.7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1800

23600

15.0

19965.3

11.1 

六、社會事業







年末總人口

萬人 

50.8

48.6


49.6


人口自然增長率

13.2

10.5


12.01


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參保率

%

93.1

98 


95 


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率

%

74

100 


85 


七、城鎮化率

% 

19.8

30


27


八、林木覆蓋率

%

8.3

15


14.43


第二章“十三五”期間發展環境與趨勢

第一節發展環境分析

“十三五”期間,隨著國家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巨集偉目標穩步推進,我縣將面臨著實現貧困縣摘帽、從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過渡,縣內外發展環境將會發生一系列深刻變化,經濟社會發展面臨難得歷史機遇。

一是發展機遇紅利將空前釋放。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和實現“兩個”翻番、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隨著國家“兩個一百年”巨集偉目標、“一帶一路”倡議、新型城鎮化建設、主體功能區規劃等重大戰略的全面深入實施,加之自治區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建設、清水河城鎮產業帶發展規劃等重大規劃的全面實施,國家、自治區將進一步加大對中西部貧困地區、民族地區、革命老區和生態功能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傾斜扶持力度,加之我縣被國家交通運輸部列為六盤山片區交通扶貧攻堅示範試點縣等,我縣經濟社會發展將獲得國家部委、自治區更多的政策、專案和資金支援,各類發展政策機遇紅利將疊加釋放,為縣域經濟社會持續較快發展帶來良好機遇。二是扶貧開發投入將空前加大。隨著國家新一輪西部大開發、《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六盤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規劃》(2011-2020年)的全面落實以及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就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又提出了全力實施“六個精準”、“五個一批”、“四個切實”等重大戰略部署,特別是十八屆五中全會強調“要堅持共享發展加大對民族地區、貧困地區的轉移支付,確保到2020年貧困人口如期脫貧、貧困縣如期摘帽”,《自治區黨委人民政府關於深入實施扶貧攻堅戰略加快西海固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若干意見》、自治區實施百萬貧困人口扶貧攻堅戰略等重大扶貧開發舉措的全面實施,都把西吉作為新一輪扶貧攻堅的主戰場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點攻堅區,為我縣加快15.22萬人全面脫貧奔小康、推動縣域經濟社會發展將注入新的動力。

第二節發展趨勢判斷

“十三五”時期,從國家層面看,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經濟增長途徑將由過去主要依靠規模和速度轉向主要依靠質量和效益的提高,經濟轉型和發展方式轉變必將成為“十三五”及今後一段時期經濟執行的主基調。如何推進經濟轉型升級、確保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確保地區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收入實現兩個翻番,“十三五”時期我國經濟一方面要保持中高速增長,另一方面要加快經濟結構優化和產業轉型升級,我國發展仍將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我縣肯定面臨難得的歷史機遇。從自治區層面看,我區經濟發展將全面融入國家“一帶一路”倡議。自治區黨委十一屆六次全體會議已就主動融入“一帶一路”、加快開放寧夏建設做了全面安排部署,並將從重點推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產業與技術合作、跨境貿易等方面全方位實施參與建設“一帶一路”行動方案,西吉作為“一帶”上的節點民族地區、貧困地區,將會得到全方位扶持。從縣域層面看,自身發展基礎不斷增強。經過多年的發展,我縣特色產業發展初具規模,城鄉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生態環境持續改善,貧困人口逐年減少,民族團結和睦,發展環境繼續優化,發展後勁和內生動力不斷增強。隨著固西高速、西毛一級公路、中南部引水等水、路基礎設施方面重大專案的實施,制約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問題得到一定緩解,特色農業、新型工業、商貿物流、特色旅遊等現代服務業發展條件不斷改善,發展機遇明顯增多;
新能源、電子商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快速起步,將為“十三五”期間,確保主要經濟指標保持較快增長速度奠定了一定基礎。同時,近年來,我縣周邊縣(市、區)經濟社會均呈現良好發展態勢,尤其是我區川區縣(區)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在“十三五”期間,在國家進一步加大中西部地區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支援力度的前提下,都面臨著保持較快經濟增長速度、實現全部貧困人口脫貧、貧困縣摘帽及確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首要任務,追趕比超競爭明顯。因此,縣域外圍發展環境將進一步優化,區域輻射帶動作用不斷增強,為我縣經濟社會較快發展創造良好環境。

第三章“十三五”發展總體思路、發展理念及發展目標

第一節總體思路

“十三五”時期,是加快推進縣域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戰時期。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思路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及自治區黨委十一屆七次全會、市委三屆七次全會精神,按照“四個全面”戰略佈局,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認真落實市委“六個基礎”“六大工程”的部署要求,圍繞建設“四個西吉”戰略目標,以脫貧攻堅為統領,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基礎提升戰、產業升級戰、環境整治戰、專案大會戰“五大戰役”,深入實施勞動力素質提升、兩個帶頭人、民生改善、金融扶貧、社會治理、凝心聚力“六大工程”,不斷解放思想,深化改革開放,全面從嚴治黨,確保到2020年全面實現貧困人口脫貧、貧困縣摘帽,奮力奪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勝利。

第二節發展理念

堅持創新發展,把創新作為最關鍵的動力。要進一步解放思想、轉變觀念,擺脫一直以來主要依靠土地、低成本勞動力、資源等要素髮展方式,加快推進行政管理體制、科技和人才工作、投融資體制、擴大開發帶動、農村組織形態等創新,加快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

堅持協調發展,把人作為最核心的要素。要處理好發展速度與發展質量、經濟發展與改善民生、政府與市場、經濟建設與生態建設“四大關係”,增強發展的統籌性、協調性和系統性。要突出各級領導幹部的實幹作用,突出各類人才的支撐作用,突出基層骨幹的帶頭作用,突出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要克服“重物輕人”的傾向,把更多的財力投入到改善民生的事業中去、投入到提高人的素質的工作中去。

堅持綠色發展,把生態作為最寶貴的優勢。人民群眾對清新空氣、乾淨飲水、安全食品、優美環境的要求越來越強烈,天高雲淡、綠水青山越來越成為一個地方未來發展不可多得的優勢,我們要把握這種優勢,打響生態旅遊、生態農業品牌,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堅持開放發展,把市場作為最稀缺的資源。要樹立市場經濟意識,堅持資源配置靠市場、引進專案看市場、發展產業盯市場,按照投資有效益、產品有市場、企業有利潤、員工有收入、政府有稅收的要求,注重用市場手段化解資金難題、提升產業層次、推進基礎建設。

堅持共享發展,把脫貧作為最根本的任務。讓全縣人民共享發展成果、共享小康生活,關鍵是消除貧困。要充分認識到西吉的壓力在脫貧、機遇在脫貧、責任在脫貧、希望在脫貧,必須以脫貧攻堅統領全域性,統籌推進全縣經濟社會發展。

第三節發展目標

立足縣域經濟社會發展實際,綜合分析“十二五”及以前業已形成的發展基礎、“十三五”期間發展環境與趨勢,既要主動作為、超前謀劃,又要實事求是、切合實際,確保發展目標符合縣情實際。

形成合力全面攻堅,脫貧摘帽如期實現。按照國家及區、市的統一安排部署,整合資源,整合專案、資金,形成合力,嚴格落實,強力推進,確保2020年底使建檔立卡15.22萬貧困人口如期實現整體脫貧,我縣摘掉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的帽子。

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綜合實力持續增強。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到“十三五”末,力爭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9%;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13%;
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年均增長9%。主要經濟指標保持中高速增長,地區生產總值在2010年的基礎上實現翻一番以上,經濟發展質量效益顯著提高,綜合經濟實力位居全市各縣(區)前列。

產業結構繼續優化,增長方式不斷轉變。特色農產品品種引進、培育、生產、推廣、精深加工、銷售為一體的產業鏈條初具規模,工業轉型初見成效,特色旅遊業不斷髮展,現代服務業比重大幅提升,一產擴量提質增效,二產轉型擴量升級,三產壯大提質提速,三次產業協調發展,產業融合度不斷提高,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明顯提升,自主發展能力不斷增強。初步建成“3+4”產業體系(“3”即在全市大力發展草畜產業、林業林下經濟、全域旅遊,“4”即在全縣大力發展馬鈴薯、冷涼蔬菜、小雜糧、勞務產業)。

人民生活水平穩步提高,小康社會程序努力加快。城鄉基礎設施不斷改善,城鄉一體化程序明顯加快,戶籍人口城鎮化率達到35%。公共服務設施健全完善,農村實用技術和農民就業技能不斷提高,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11%,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13%;
收入差距不斷縮小,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普遍提高。

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綠色發展成效顯著。生態環境建設與保護不斷加快,生態安全屏障基本形成,森林覆蓋率提高到18%。水土保持成效顯著提高,能源、水資源、建設用地消耗得到有效控制,主要汙染物排放控制在區、市下達指標以內,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爭創國家生態文明示範縣。

社會事業全面發展,和諧社會建設全面推進。科、教、文、衛等各項社會事業全面發展,社會保障體系和公共服務體系不斷健全完善,防災減災能力提高,社會治安和安全生產狀況不斷好轉。中國夢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更加深入人心,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設取得顯著成效,民族團結進步模範縣建立成功,社會更加和諧穩定。

改革開放不斷深化,發展環境繼續優化。閩寧合作紮實推進,少數民族聚居區地緣優勢充分發揮,積極融入縣域周邊縣(區)、市經濟圈,開放型經濟發展取得新進展。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深入推進,政府職能加快轉變,社會治理能力明顯提高,發展環境繼續優化,科學發展制度體系基本形成。

(專欄2:西吉縣“十三五”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

指標

單位

2015年

實際

“十二五”

期間實際

年均增長

(%)

“十三五”

規劃

預期目標

(2020年)

“十三五”
期間規劃年均增長
(%)

指標屬性

一、地區生產總值

億元

49.2

9.9

77

9.0

預期性

第一產業

億元

12.7

5.3

17

6.0

預期性

第二產業

億元

11.0

14.7

20.7

13.5

預期性

# 工業

億元

3.6

7.8

7

14.0

預期性

建築業

億元

7.4

19.8

13.7

13.0

預期性

第三產業

億元

25.5

10.8

39.3

9.0

預期性

人均地區生產總值

14150


21300


預期性

二、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

億元

61.4

24.1

115

13

預期性

三、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

億元

14.0

12.5

23.6

11

預期性

四、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

萬元

16675

30.2

25660

9.0

預期性

五、城鄉居民收入







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元 

6857.1

14.7

12640

13

預期性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9965.3

11.1

33650

11

預期性

六、社會事業







年末總人口

萬人 

49.6


52.2


約束性

人口自然增長率

12.01


9.25


約束性

城鎮新增就業人口

2152


13100


預期性

城鎮登記失業率

%

4


4


約束性

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參合率

%

95


98


預期性

農村新型養老保險參保率

%

85


90


預期性

每千人口醫療機構床位數

1.8


2.0


預期性

農村安全飲用水普及率

%

75


100


預期性

七、城鎮化率







戶籍人口城鎮化率

%

27


35


預期性

八、森林覆蓋率

%

14.43


18


預期性

九、節能減排







單位gdp能耗下降

%

-5.6


-10


約束性

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

-8.3


-16


約束性

流域水質優良比例化

%

20


50


預期性

十、耕地保有量

萬畝

243.5


243.5


預期性

十一、貧困人口

萬人

15.22




約束性

十二、億元gdp安全生產事故死亡率

0.31


0.29


約束性

十三、貧困發生率

%

23


5


約束性

第四章“十三五”期間發展重點任務

第一節全力推進精準脫貧攻堅,提高弱勢群體

自我發展能力,確保如期脫貧摘帽

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把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作為基本方略,圍繞2020年實現15.22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摘帽目標,採取超常規舉措,拿出過硬辦法,做到“六個精準”,解決好“扶持誰”、“誰來扶”、“怎麼扶”、“如何退”問題,如期實現脫貧摘帽目標。

——科學精準編制脫貧攻堅計劃。全面貫徹落實中央和區、市關於扶貧開發的各項政策措施,按照“六個精準”、“五個一批”、“四個切實”基本要求,緊緊圍繞全面消除貧困目標要求,在全面做好貧困村建檔立卡摸清貧困狀況的基礎上,精準制定15.22萬貧困人口減貧計劃和措施,全面落實“1+21+19+172”脫貧攻堅梯級規劃(即制定1個扶貧總體規劃、21個專項規劃、19個鄉鎮規劃、172個村級規劃),著力實施好“13655”(即實現整體脫貧摘帽“1個目標”;
樹立鮮明用人導向、投入導向和改革導向“3個導向”;
落實扶持物件精準、專案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措施到戶精準、因村派人(第一書記)精準、脫貧成效精準“6個精準”;
強化駐村工作、特色產業培育、基礎設施建設、低保政策、社會幫扶力量“5個助推”;
建立健全業績考評機制、領導包抓機制、人才支撐機制、解決脫貧人口返貧機制、扶貧約束機制“5項機制”。)扶貧工作計劃。按照“一村一策、一戶一案”基本原則,尤其要制定好每個貧困村脫貧規劃,做好各類規劃之間的協調銜接,切實做到貧困村、貧困戶全覆蓋、扶持專案全覆蓋。

——全力實施“五個一批”工程。通過發展生產脫貧一批,緊緊依託貧困村業已形成的種養殖業發展基礎,因村因戶制宜,精準確定並扶持發展個性化產業專案,積極開展實用技術和技能培訓,加大財政性扶貧資金投入,引導金融機構加大信貸資金支援,並加大園區、產業基地等轉移就業力度,引導支援有勞動能力的9.59萬貧困人口實現就地脫貧。通過易地搬遷脫貧一批,全力組織實施好自治區“十三五”異地搬遷扶貧規劃,分年度組織對地質災害區、生態脆弱區以及居住過於分散、就地難以脫貧的3.04萬貧困人口進行易地搬遷安置,配套住房、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並統籌解決好產業發展、社會保障等問題,確保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通過生態補償脫貧一批,積極爭取國家實施的退耕還林還草、天然林保護、防護林建設、溼地保護與恢復、坡耕地綜合整治、退牧還草、水生態治理等重大生態工程在專案和資金安排上進一步向我縣尤其是貧困片帶傾斜,積極爭取加大對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力度,爭取在我縣開展貧困地區生態綜合補償試點,繼續落實退耕還林補助政策,擴大生態補償範圍和提高補償標準,力爭將生態移民遷出區已實施了生態修復的區域整建制轉為國有或集體林場,將搬遷剩餘人口全部轉成林業工人,發展生態林下經濟和生態旅遊業,實現脫貧0.2萬人。通過發展教育脫貧一批,積極爭取國家教育經費向我縣傾斜安排;
積極爭取落實學前教育資助制度,幫助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幼兒接受學前教育。對建檔立卡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實施普通高中免除學雜費、中等職業教育免除學雜費,讓未升入普通高中的國中畢業生都能接受中等職業教育。繼續加快改善基層教育教學條件,繼續加大落實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對建檔貧困戶子女給予傾斜,對農村貧困家庭留守婦女、留守老人、殘疾人特別是留守兒童給予特殊關愛,實現發展教育阻斷貧困1.53萬人。通過社會保障兜底一批,實施健康扶貧工程,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個人繳費部分由財政給予補貼,大病保險制度對貧困人口實施政策傾斜,並加大醫療救助、臨時救助、慈善救助幫扶力度。全面實施貧困地區兒童營養改善、新生兒疾病免費篩選、婦女“兩癌”免費篩選、孕前優生健康免費檢查等重大公共衛生專案,對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貧困人口實行醫療救助,擴大醫療救助覆蓋面,增加大病報銷比例和救助力度,解決因病致貧或返貧的貧困戶醫療費用問題。在進一步加強對農村低保申請家庭經濟狀況核查的基礎上,對喪失勞動能力、無法通過產業扶持和就業幫助實現脫貧的0.86萬貧困人口,通過社會保障實施政策性兜底扶貧,給予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做到應保盡保。根據國家、自治區統一安排,加快完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適時提高基礎養老金標準,引導農村貧困人口積極參保續保,逐步提高保障水平。

——不斷創新推廣扶貧模式。認真總結多年扶貧開發經驗,不斷創新精準扶貧模式,紮實開展金融扶貧、旅遊扶貧等專項扶貧,積極探索發展電商扶貧、企業扶貧等新興扶貧模式。爭取建立電商扶貧實驗基地,加快貧困鄉村寬頻網路建設步伐;
鼓勵農戶依託火石寨、將臺堡、震湖、龍王壩、聶家河等特色旅遊資源和鄉村自然資源,積極推廣“吃、住、娛在農家”的鄉村旅遊扶貧模式;
全力推廣我縣探索形成的“企業+合作社+農戶”、“託管代養”、“全贈半返”等模式,建立利益聯結結對幫扶機制。加大對口幫扶、定點幫扶等社會扶貧力度,堅持問題導向,積極引導企業、社會團體、個人等社會各界力量參與扶貧救困,進一步健全完善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三位一體”大扶貧格局。

——嚴格落實脫貧攻堅責任制。完善扶貧推進機制,提高基礎設施到村、產業扶貧到戶、培訓轉移到人、幫扶責任到單位“四到”扶貧實效,強化脫貧工作責任,做到扶貧到根、脫貧到人。制定脫貧攻堅目標責任及考核機制,明晰鄉鎮和部門(單位)的任務分工,層層簽訂責任書,層層傳導壓力,做到分工明確,責任清晰,任務到人,考核到位。加大扶貧資金審計監管,嚴肅獎懲和問責機制,形成齊抓共管、全力攻堅抓落實工作機制,按期實現脫貧目標。

第二節全力推進“六個基礎”提升,著力補齊發展短板,

不斷增強發展後勁

堅決打贏基礎提升戰,積極爭取實施一批打基礎、利長遠、增後勁的重大基礎設施專案,全力破解交通、水利、教育、生態、城鎮、資訊等方面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瓶頸問題,加快改善基礎設施條件,著力補齊發展短板,不斷夯實發展後勁,增強脫貧攻堅和經濟社會發展支撐能力。

——不斷優化交通基礎設施。切實加強與縣域周邊縣(區)的溝通協調,徹底打通與周邊地區高速公路網、普通幹線公路的互聯互通,消除“瓶頸”制約;
加快建設縣域“三縱三橫兩聯兩環”幹線公路網,對鄉村、村村公路全面提升改造,全力構建外通內聯、通村暢鄉、班車到村、安全便捷的道路交通運輸網路。從全面降低“三西”地區優勢特色農產品外運成本、全面加快區域整體脫貧致富步伐的戰略高度出發,爭取新建甘肅定西經西吉至固原特色農產品外運專用鐵路,進一步構築“三西”地區外引內聯交通大通道,結束西吉無鐵路歷史。打通出口,連線斷頭,加快對外大通道建設,爭取新建s60西吉至會寧(寧甘界)高速公路50公里,國道309線固原至夏寨段和西吉縣城過境段二級公路70公里,建設省道103線月亮山至袁河段、省道204線火石寨至西吉段、省道312線張易至平峰段三級以上公路140公里,構建連通內外快速運輸通道。加快縣鄉公路升級改造步伐,紮實推進自然村通公路建設,加快城鎮連線和旅遊環線建設,改(擴)建、新建通鄉(鎮)、通村公路1420公里。“十三五”末,力爭使80%較大規模自然村實現通公路目標。

——改造提升水利基礎設施。堅持改造與新建並舉,加快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夯實強農固本基礎,構建完善水資源保障體系,為縣域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奠定堅實基礎。爭取每年興修高標準旱作基本農田5萬畝;堅持本土水資源調配和境外跨區域調水相結合,對夏寨等4座中型水庫和91座病險骨幹實施蓄水能力提升改造,新建王民鄉馬也堡等5座水源壩和48座淤地壩,建設8處抗旱應急水源工程,爭取實施引黃(河)濟固(原)工程西吉調蓄水源、引洮(河)濟西(吉)等境外調水工程。堅持老舊灌區提升改造與開闢新灌區相結合,實施葫蘆河川道區、沙溝萬畝灌區節水灌溉提升改造、王民鄉李馬河等新開發灌區、庫壩堰周邊臺地小型節水灌溉設施配套工程,“十三五”期間新增高效節水灌溉面積15.13萬畝。堅持重點飲用水水源地保護與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相結合,不斷提高農村居民生活用水安全保障程度。堅持主溝與支溝同期治理相結合,全面實施葫蘆河夏寨至玉橋段綜合治理和清水河綜合治理工程,治理山洪溝道70條。堅持小流域綜合治理與坡耕地改造相結合,實施小流域綜合治理14條,治理面積154.34平方公里,坡耕地綜合治理6條,治理面積59.17平方公里。堅持大中型水庫移民後期扶持專案建設,進一步改善庫區移民生產生活條件。堅持傳統水利向智慧水利轉變,提高資訊化服務水平。堅持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全面提高水利工程管理水平。全面落實用水總量、用水效率、水功能區限制納汙“三條紅線”管理制度,強化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嚴格地下水資源管理,加快節水型社會建設,破解用水難題,保障用水安全。

——提高教育基礎發展水平。堅持把教育事業作為社會事業發展的重中之重常抓不懈,加快發展學前教育,均衡發展義務教育,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廣泛開展繼續教育,擴大特殊教育規模。全面推行教育教學改革,努力提升教育教學質量。支援提高公辦和普惠性民辦幼兒園覆蓋率,規範幼兒保育教育工作。“十三五”末,基本普及學前教育,中國小鞏固率95%以上,高中階段毛入學率90%以上,全力打造全區教育強縣。認真實施國家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工程,抓好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高中建設攻堅計劃和鄉村學校週轉房建設專案。續建西吉第六中學、一幼,爭取新建西吉七中、回民二中、西吉六小、縣城五幼、六幼、七幼,改(擴)建鄉鎮幼兒園,對高中及重點國中辦學基礎設施進行配套完善及提升改造,繼續加強教學儀器裝置、多媒體遠端教學裝置和教育器材的配備,加快中國小校標準化、資訊化建設,加快改善教育教學條件,提高基礎教育水平。建立健全示範校與薄弱校幫扶機制,紮實推進“強化村小、振興國中”行動計劃和城鄉學校捆綁式發展,大力促進教育均衡公平,縮小城鄉教育差距。積極推進職業教育體制改革,加快西吉職業中學實訓基地及宿舍樓工程建設,不斷提升職業中學教育基礎能力,推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成西吉縣公共體育場和全民健身活動中心,爭取實施西吉中學綜合體育館專案,新建西吉室內游泳館,對鄉、村體育設施繼續進行配套完善,不斷健全完善體育基礎設施,廣泛開展群眾性體育活動和學校體育運動,繁榮發展體育事業。

——繼續加強生態環境建設。嚴守生態紅線,實施重大生態建設工程,健全生態補償機制,加強生態保護修復,全力建立國家生態文明示範縣,加快構建西部區域生態屏障。重點實施新一輪退耕還林、荒山造林、天然林資源保護、葫蘆河、濫泥河、祖厲河、清水河流域生態林建設等林業生態工程,續建生態移民遷出區生態修復工程,實施縣城主幹道生態環境整治樣板工程,全力打造點線面相結合的生態環境建設新模式。“十三五”末,力爭全縣森林覆蓋率達到18%以上。大力發展經果林、林木種苗和林下經濟,在興隆、將臺等適宜區發展庭院經果林種植,實施20萬畝油用牡丹栽培基地、5萬畝萬壽菊及山楂基地等特色林業種植專案。要不斷加強水源地保護和水源涵養,結合自治區實施“十三五”異地移民規劃,陸續將沙溝下坪水庫、楊莊水庫等重點水源水庫上游居民全部易地搬遷,營造涵養及防護林,切實保護水源。續建六盤山餘脈月亮山水源涵養林生態修復工程,爭取實施縣域其它水源地生態修復等工程,全力建設西吉永續清潔“水庫”。建成葫蘆河流域水環境綜合整治工程。實行嚴格產業准入和資源利用制度,嚴格縣域產業准入稽核,嚴格限制重汙染、高耗能產業落戶西吉。積極爭取國家、自治區建立健全生態補償機制,嚴格水、礦產等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管理,實行嚴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加強建設用地管理,嚴格耕地保護。認真開展節能減排綠色行動,積極淘汰萬噸以下馬鈴薯澱粉生產線等落後產能,鼓勵企業加快節能及環保技術改造步伐,加強廢舊物資回收利用,大力發展迴圈經濟;
動員全社會參與節能減排,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努力打造山清水秀綠色家園。

——紮實推進新型城鎮化。圍繞構建“大縣城、中心及一般集鎮、美麗村莊”城鎮化發展格局,以規劃為引導,優化空間佈局,加快基礎及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全力推進城鄉一體化和新型城鎮化程序。“十三五”末,力爭全縣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35%以上。加快縣城建設。堅持“中心改造、東擴西展、整體提升”基本原則,全面改造提升縣城中街核心區,加快配套完善東、西區,穩步提升建成區規模、檔次,不斷提高城市形象品味。對縣城廣場、永清湖公園、濱河公園以及夏寨、袁河等5個岔路口縣城主入口等提升改造,續建、新建北山及南山市民休閒公園和夏寨溼地公園,實施主要街區亮化改造。不斷完善基礎及公共服務設施,實施縣城集中供熱改造,續建或爭取實施縣城防洪、縣城公共停車場、縣城供排水管網改造及新建縣城西區汙水處理廠,建成縣城垃圾衛生填埋場二期工程等工程。不斷優化城市路網布局,重點啟動實施縣城主街道地下管廊、城市道路及巷道建設等重點專案。加大舊城和城中村改造力度,全面完成階段性縣城棚戶區(城中村)改造任務。“十三五”末,力爭縣城建成區面積達到13平方公里,縣城總人口達到15萬人,縣城面貌、總體服務功能、集聚輻射帶動效應邁上一個新臺階。加快中心集鎮建設。緊緊圍繞“重點推進中心集鎮、做靚做精特色集鎮、扶持培育一般集鎮”的總體思路,進一步完善吉強鎮、興隆鎮、平峰鎮及將臺鄉、火石寨鄉、震湖鄉等“三鎮三鄉”基礎設施,實施重點鄉鎮天然氣及集中供熱工程,積極推進集鎮擴容改造。按照“一鄉一業、一鎮一特”要求,加快培育鄉(鎮)特色農業、農產品加工業、文化旅遊業,推進集鎮建設和產業發展積極融合,“十三五”期間努力打造環境優美、特色鮮明、基礎完善、功能互補的重點小城鎮10個左右。加快美麗村莊建設,以改善生產生活環境為重點,實施“規劃引領、農房改造、收入倍增、基礎配套、環境整治、生態建設、服務提升、文明建立”八大工程,爭取每年整治建設5-8個功能齊全、環境良好、管理健全的高品質美麗村莊,到“十三五”末,全縣完成吉強鎮龍王壩、新營鄉二府營等40個左右美麗村莊建設,2017年底全面完成全縣尚未改造2萬餘戶農村危房改造任務。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搶抓自治區實施清水河城鎮產業帶規劃等機遇,加快農村城鎮化、農業現代化、農民市民化步伐,逐步突破城鄉二元結構,實現城鄉統籌一體化發展。深化戶籍制度改革,立足閩寧產業園區等重點工業及商貿企業,推行城鄉居民統一居住證制度,逐步完善教育、住房、醫療等方面政策,促進產業和人流向城鎮有序集聚,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努力提高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加快推動城鎮公共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統籌教育、醫療衛生服務等公共服務資源向鄉(鎮)、農村傾斜,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

——加快建設資訊化基礎設施。搶抓國家實施中西部地區中小城市基礎網路工程機遇,不斷加強寬頻通訊網、數字電視網和下一代網際網路等資訊基礎設施建設,整合改建現有電纜、機房、路由器等資源,依託ftth網路,以“智慧西吉”建設為抓手,著力推動“三網融合”發展。進一步改造提升政務資訊基礎設施,加快電子政務和電子商務資訊平臺建設,促進資訊資料資源共享,推動政務資訊在民生領域的廣泛應用。加強農村資訊基礎設施建設和改造,新建、改(擴)建移動4g基站100處,鐵塔4g基站59處,新建電信無線區域網絡28個、改建cdma基站19個及無線寬頻基站50個,全面擴大農村寬度覆蓋率及普及率,實現移動4g網路全覆蓋。積極融入自治區大資料戰略,推進資料資源開放共享。示範推廣電子商務、“網際網路+”資訊產業。緊緊圍繞產業發展、產品銷售、居民消費等服務領域,加快電子商務配套體系建設,開展產品推介、營銷策劃、業務諮詢、網上交易、商品配送和人才培訓等服務,加快推進商貿、物流、農業領域“網際網路+”行動。以實施國家電子商務進農村示範縣、自治區實施“千村電商”民生工程為契機,加快建設西吉縣電子商務服務中心,大力實施百村電商工程,打通“工業品下鄉、農產品進城”城鄉雙向物流配送渠道。鼓勵縣內外電商、物流等行業企業打造本地農產品電商平臺,支援傳統商貿企業和生產企業應用電子商務,構建農產品網路銷售體系,拓寬農產品網上銷售渠道,解決農產品賣難問題,實現“一網多用、城鄉互動、雙向流通、融合一體”的農村現代流通體系。超前規劃和建設電力基礎設施,繼續推進城鄉電網改造,推進電網建設標準化與智慧化,切實提高供電符合與保障能力。

第三節全力推進特色產業升級,確保居民收入穩定增長,

不斷提升發展質量

堅決打贏產業升級戰,以產業結構調整帶動經濟轉型升級,加快發展特色現代農業,著力推進新型工業化,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力促三次產業協調融合發展,全力打造縣域經濟升級版,不斷提高城鄉居民收入,著力建設富裕西吉。

——力促特色農業擴量提質增效。以發展特色、高質、高階、高效現代農業為目標,全面落實自治區“農業提質增效行動計劃”,強化科級支撐,加快特色農業示範基地建設,建設生態無公害農業產業集聚區,推動特色農業叢集發展,提升農產品精深加工水平,全力建立全國農產品安全示範縣和自治區農業特色優勢產業示範縣。

1、全面實施“五百”工程。加快百萬畝馬鈴薯提檔增值工程建設,按照“穩定面積,調整結構、優化品種、主攻單產”總體要求,搶抓國家啟動馬鈴薯主糧化戰略機遇,以馬鈴薯三級脫毒種薯繁育體系建設為重點,扶持引導西吉縣馬鈴薯高新科級示範園區、寧夏佳立馬鈴薯產業園區等加快馬鈴薯脫毒原原種、全粉等優質專用品種繁育推廣,加快富硒馬鈴薯基地建設,每年建設原種基地1萬畝(專用薯1000畝)、一級種基地10萬畝(專用薯1萬畝),每年生產原原種1億粒以上,繁育原種、一級種1.5萬噸和20萬噸以上。改(擴)建新營、將臺馬鈴薯專業批發市場,改造提升將臺馬鈴薯種薯交易市場,合理布點,新建新營等2-3個種薯交易市場,新建各類標準化儲藏窖11萬座,每年外銷鮮薯和種薯分別達到80萬噸和20萬噸以上,儲藏窖儲藏能力達到90萬噸以上。新建馬鈴薯加工迴圈經濟產業(園)區,加強馬鈴薯主食產品等精深產品研發,開發馬鈴薯麵粉、麵包等新型主食產品和富硒馬鈴薯、馬鈴薯酒等營養保健品等高附加值產品,延長產業鏈條,做靚做優“西吉馬鈴薯”國字品牌,力爭把西吉縣建設成全國重要的馬鈴薯脫毒種薯供應中心、優質商品薯生產集散中心和精深加工叢集中心,大力發展無公害、綠色、有機馬鈴薯產品,全力打造全國馬鈴薯種薯生產大縣和薯製品加工強縣。全縣馬鈴薯種植面積穩定在110萬畝以上,到“十三五”末,總產達200萬噸以上,鮮薯加工轉化達到80萬噸以上,馬鈴薯總產值達到30億元。加快百萬頭(只)牛羊擴量提質工程建設,按照“調結構、轉方式、擴規模、增效益”的總體要求,搶抓國家實施優質牧草良種補貼有利機遇,鞏固穩定以紫花苜蓿、高粱、飼草玉米等為主的優質牧草基地,每年更新種植紫花苜蓿20萬畝,支援草業公司、養殖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建設1000畝以上高產優質苜蓿示範基地30個;
到2020年,確保全縣紫花苜蓿留床面積穩定在100萬畝左右。加大規模化養殖基地扶持力度,引進示範推廣優良品種,突出發展優質肉牛、肉羊養殖,積極發展生態養雞和養豬,鼓勵發展肉驢等特色養殖,強化養殖科技推廣和動物疫病防控體系建設,重點抓好千頭安格斯肉牛繁育基地、千隻無公害肉驢養殖基地等規模化示範化養殖場(園區)建設,高標準建設肉牛養殖示範村100個、肉羊養殖示範村100個,培育飼養肉牛10頭以上示範戶1.5萬戶,培育飼養肉羊50只以上示範戶1.5萬戶。引導扶持發展肉牛存欄1000頭以上迴圈農業示範園10個、肉羊存欄5000只以上迴圈農業示範園10個、豬存欄1000頭以上迴圈農業示範園5個、雞存欄10萬隻以上迴圈農業示範園5個。新建標準化畜禽交易專業市場15個,新建、改(擴)建興隆鎮牛羊定點屠宰場,新建吉強鎮牛羊定點屠宰場;
引進培育肉牛、肉羊精深加工龍頭企業,做大做精牛羊肉精深加工業,積極申報註冊“西吉牛羊肉”著名商標,加快提升集高效養殖與精深加工為一體的草畜產業發展水平,全力打造寧夏養殖大縣和寧南山區重點草畜產品生產加工強縣。到2020年,力爭全縣牛飼養量達到80萬頭,羊飼養量達到150萬隻,禽飼養量達到300萬隻;
肉類總產量達到10萬噸,草畜產業總產值達到30億元。加快百公里冷涼蔬菜優化升級工程建設,按照“調整結構、突出重點、多元發展、優化升級”的總體要求,以外向型市場為主導,科學規劃蔬菜佈局,加大新品種引進推廣力度,著力推進特色蔬菜種植規模化、經營集約化、生產標準化、管理資訊化,加快構建無公害蔬菜、綠色蔬菜、有機蔬菜全面發展良好格局,促進特色蔬菜產業進一步優化升級。強化技術支撐,加快品種更新,以葫蘆河川道區為核心,引進、示範推廣耐低溫抗病優質芹菜、胡蘿蔔、蒜苗等新品種和病蟲害綠色防控、節水及水肥一體化應用、蔬菜機械化生產等新技術,提升土壤有機質,抓好多元化蔬菜基地建設,重點建設8萬畝優質芹菜生產基地、4萬畝優質胡蘿蔔生產基地、3萬畝蒜苗複種其它蔬菜基地、2萬畝設施蔬菜基地、3萬畝西蘭花及甘藍等露地蔬菜基地建設等五大優質蔬菜生產基地,爭取實施華林蔬菜冷鏈物流集散交易中心等建設專案,建立健全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和蔬菜網路資訊平臺,鞏固提升與大中城市蔬菜批發市場協作互補,積極支援和鼓勵企業在我縣建立蔬菜供應保障基地,拓寬銷售渠道;
加快芹菜純汁等產品研發,引進培育和扶持發展胡蘿蔔汁、蕃茄醬、脫水蔬菜等精深加工企業和保鮮加工企業,提高產品附加值,延長特色蔬菜產業鏈,積極打造“西吉胡蘿蔔”、“西吉蒜苗”等優勢品牌,進一步提升和做靚做精“西吉芹菜”國字號品牌,努力將西吉縣建設成為全國“北菜南下”冷涼蔬菜生產大縣。到“十三五”末,全縣蔬菜種植面積達到20萬畝,蔬菜總產達到110萬噸以上,精深加工轉化率達到22%以上,總產值達18億元。加快百萬畝小雜糧增效升值工程建設,按照“優化品種、穩定面積、提高單產、開拓市場”的總體要求,緊抓國家和自治區扶持發展小雜糧政策和實施糧油高產建立專案機遇,引進培育一批優良品種和優勢作物,每年重點扶持建設10個標準化雜糧示範基地,其中萬畝地膜玉米示範基地5個,豆類、蕎麥、莜麥、穀子、糜子千畝示範基地各1個。統籌推進葫蘆河川道區、西北部黃土丘陵溝壑區、東北部土石山區發展小雜糧,在葫蘆河川道區和黃土丘陵溝壑區建設玉米生產基地40萬畝;
在黃土丘陵溝壑區和東北部土石山區分別建設豆類、蕎麥、莜麥生產基地10萬畝、10萬畝和5萬畝,在西部黃土丘陵區建設穀子、糜子生產基地10萬畝和5萬畝。適應現代膳食結構調整和市場消費需求變化趨勢,積極引進和培育骨幹企業進行小雜糧精深加工,扶持建立小雜糧生產合作社,加快建設全區小雜糧生產、科研、加工集散基地,著力打造“西吉小雜糧”知名品牌,努力將西吉縣建設成全國優質無公害小雜糧生產加工基地和小雜糧產業大縣。到2020年,全縣小雜糧種植面積穩定在80萬畝,總產量達到25萬噸以上,加工轉化率達到50%以上,實現產值8億元。加快百萬畝覆膜保墒旱作節水農業示範引領工程建設,緊緊圍繞馬鈴薯、特色蔬菜、小雜糧等主導產業,綜合運用農藝、生物、工程等措施,在旱作缺水區域推廣發展“良種良法相結合、春秋覆膜相結合、全膜半膜覆蓋相結合”旱作節水高效農業配套技術,著力打造有規模、高標準、低汙染旱作節水農業科技示範點(區),大力推廣地膜覆蓋、集雨補灌等旱作節水先進適用技術,發展節水保墒型種植業,積極探索種植適宜高產經濟作物,以點帶面,整體提升我縣旱作農業生產水平。“十三五”期間,每年覆膜種植穩定在100萬畝以上。

2、積極培育發展迴圈農業和休閒農業。以“減量、清潔、迴圈”和提高農業資源利用為主線,以構築迴圈體系、推廣新型種養模式和生態迴圈農業技術整合應用為重點,爭取實施生態迴圈農業示範建立、畜禽養殖治汙、種植業肥藥減量、農業節水增效等工程,積極推廣馬蓮鄉向豐生態迴圈農業示範園“種、養、加”立體迴圈農業發展模式路子,廣泛應用清潔生產和節能減排新技術,著力構建“主體小迴圈、區域中迴圈、縣域大迴圈”現代生態農業發展格局;
到2020年,力爭全縣建成現代生態迴圈農業示範區10個。以建立現代農業示範區、精品園為抓手,重點建設吉強鎮龍王壩、田坪鄉經果林、震湖鄉垂釣及特色養殖、興平鄉聶家河休閒採摘、吉強鎮夏寨水上公園農家樂、興隆鎮下範經果林主題公園等11個休閒觀光示範園,加快20萬畝油用牡丹、5萬畝萬壽菊基地建設,建設集生產、休閒、觀賞、體驗、教育於一體的農業休閒觀光示範精品園。結合發展特色農業、田園景觀、生態保護區等,建設一批避暑山莊、休閒農莊和農家樂,發展觀光度假、休閒體驗、生態養生等鄉村扶貧旅遊產業,實現農區變景區、田園變公園、農房變客房、產品變禮品,增強現代特色農業發展活力。

3、增強糧食自給能力。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進一步完善和落實國家、自治區糧食安全省長負責制,實行耕地“佔一補一”、“先補後佔”和“佔優補優”,全縣耕地保有量保持在243.5萬畝以上。加快中低產田改造,積極爭取實施土地整理灌區節水改造工程,統籌優化“糧、經、飼”作物佈局,穩定小麥等糧食種植面積,加大糧食新品種、種植收割新技術推廣,提升農業裝備水平,建設穩產高產糧食生產基地,切實提高糧食單產和綜合生產能力;
到2020年,全縣建成高標準旱作基本農田25萬畝,新增高效節水灌溉面積15.13萬畝,全縣糧食種植面積和糧食產量分別穩定在160萬畝和30萬噸以上。建設縣、鄉兩級糧食應急保障中心,完善營銷市場體系。認真落實種糧農民農作物良種補貼、農資綜合補貼等惠民政策,充分調動和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千方百計促進糧食生產,加強糧食質量安全監管,增強糧食生產能力,確保糧食合理收儲和正常流通營銷,滿足正常和應急消費需求。

4、積極推廣農業先進適用技術。積極爭取加大科技投入力度,使實用性科技成果在全縣得到廣泛推廣示範應用。堅持技術引進與創新相結合,完善科技推廣服務體系,圍繞“五百”工程建設,加強新品種、新技術引進、消化、吸收推廣應用和科技示範點建設。加大與寧夏農科院等區內外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的合作,支援在西吉縣建立試驗基地,推動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建設,大力推廣病蟲草害綜合防控、土壤有機質提升、水肥一體化、測土配方施肥、良種繁育、高產建立、冷鏈保鮮和精深加工等增產增效適用技術,提升農業機械化綜合作業水平和特色農業科技服務水平,加快實用先進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以建立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示範縣為目標,積極推廣使用有機肥,減少化肥、農藥使用覆蓋面,大力推進綠色(馬鈴薯)原料生產基地和農作物標準化生產,引導生產新型經營主體開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農產品認證。統籌推進農業科技人才隊伍建設,加快農業高階經營管理人才及農業先進適用技術研發、推廣人才的培養和引進,紮實開展科技特派員創業行動及科技下鄉、科技培訓和科普宣傳,培訓優秀農村實用技術人才,進一步提高科技對特色農業發展的推動力。

5、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培育種養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推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加大華林公司、佳立公司等農業產業化龍頭骨幹企業扶持力度,形成市場牽龍頭、龍頭帶基地、基地聯農戶的生產經營格局,鞏固提升“西吉馬鈴薯”、“西吉芹菜”中國馳名商標,培育國內知名綠色有機品牌。積極爭取建設特色農產品外用鐵路專線,加快建設較大規模農產品批發市場和物流中心,加快構建以農民合作組織、農產品批發市場及農產品物流公司為主體的多層次、多形式農產品營銷體系,提高農業集約化、組織化發展程度。加快農村保險體系建設,鼓勵和支援開展特色農業、養殖業等農業保險,不斷擴大農業和農村保險覆蓋面。開展農村產權流轉進入公共資源交易中心試點工作,通過流轉、招標、拍賣等方式盤活農村集體財產,培育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積極舉辦“西吉馬鈴薯節”、“西吉西芹促銷會”等重要農業節會活動,提高知名度和影響力,拓展特色農產品銷售終端市場。

6、拓寬農民增收渠道。紮實開展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鼓勵引導農民外出務工和返鄉創業,積極搭建農民在企業、合作社、種植(養殖)基地務工平臺,增加務工就業崗位,大力實施勞務移民,建立健全農民工工資保障機制,增加農民工資性純收入。全面落實各項支農惠農補貼政策,積極培育各類合作經濟組織,培育一批競爭力、帶動力強的龍頭企業,培育綠色、冷涼、無公害特色農產品品牌,加快特色蔬菜冷鏈體系建設,拓寬外銷渠道,引導規模養殖園區、種養大戶發展種、養、加、銷一體化的產業化經營實體,促進農業生產集約化發展,提升馬鈴薯澱粉、牛羊肉、特色蔬菜及小雜糧等特色產業精深加工水平,延長產業鏈,增加農民生產經營性收入。加快戶籍制度改革,積極推動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創造各種有利條件,積極引導農民大力發展家庭二、三產業,不斷增加農民家庭經營二、三產業收入。紮實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實施好新一輪退耕還林,做好農民退耕還林補貼糧款兌現,不斷增加農民轉移性收入。認真抓好土地徵用補償和土地流轉等涉及農民切身利益的款項兌現,確保農民財產性收入穩步增長。

——力促工業經濟擴量轉型升級。以擴大工業經濟總量和推進新型工業化為目標,加快建設以閩寧產業園(寧夏吉德慈善園)為主體、馬鈴薯加工迴圈經濟產業(園)區、牛羊肉加工產業(園)區、小秋雜糧及特色養殖加工(園)區、新能源新建材示範(園)區、油用牡丹科技示範(園)區(簡稱“一園五區”)為支撐的縣域工業發展體系,通過發展地方優勢特色農產品精深加工業、勞動密集型輕工業、風電及光伏發電新興能源產業,推進產業叢集發展,延伸產業鏈,提高附加值,促進工業經濟擴量轉型升級。

1、擴建提升閩寧產業園(寧夏吉德慈善園)。高標準配套建設閩寧產業園區基礎設施,尤其要加快園區三、四期工程基礎設施建設,增強園區產業配套和綜合承載能力。加快培育壯大寧夏國聖食品、鴻威電子等優勢骨幹企業,全力支援旺泉芹菜汁、勇興“三粉”、五瓣蘭胡麻油等一批重點專案按期建成全面投產。以現有企業為依託,吸引產業集聚,做好上下游配套,搞好產業鏈延伸和新產品開發。加大產業對接和招商引資力度,全面落實土地、稅收等方面優惠政策,加快引進食品加工、電子組裝等產業鏈長、帶動效應強、經濟效益好、環保標準高的節水環保型和勞動密集型加工製造業入園置業,大力發展資源型、配套型和互補型加工業。依託“西吉芹菜”中國馳名商標品牌優勢,加快實施脫水蔬菜精深加工專案,開發芹菜汁、胡蘿蔔汁等高階營養飲料,做大做強特色蔬菜加工業,加快建設寧南山區特色蔬菜糧精深加工基地。健全和完善園區管理服務機構,鼓勵企業建立創新和研發中心,以園區為載體和平臺,充分發揮集聚輻射功能,建設寧南山區承接東部產業轉移先行區。“十三五”末,力爭園區入園企業達到50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達到10家,創造就業崗位5000人以上,園區企業累計實現工業產值50億元。

2、加快建設馬鈴薯加工迴圈經濟產業(園)區。依託“銀鷗”等澱粉品牌優勢和佳立、萬里公司現有馬鈴薯種薯繁育、基地、澱粉加工等資源,按照國家、自治區環保要求,在做好汙水處理等相關要求的基礎上,在將臺、馬蓮鄉交界地帶新建馬鈴薯加工迴圈經濟產業(園)區,建設燕北薯業全粉生產等重點專案,引進大型全粉、“三粉”生產企業,整合提升馬鈴薯澱粉加工企業,淘汰小澱粉落後產能,加快馬鈴薯麵粉、麵包、饅頭等主食產品和馬鈴薯飲料、馬鈴薯酒等營養保健食品研發生產,配套完善汙水收集處理裝置,整體提升全縣馬鈴薯深加工發展水平,做大做強做精馬鈴薯精深加工業,加快建設西北重要的馬鈴薯產品精深加工基地。

3、加快建設牛羊肉加工產業(園)區。圍繞興隆鎮初步形成的牛羊販運集散、屠宰加工、營銷產業鏈條和地域優勢,改造提升活畜交易市場,優化提升發展環境,進一步規範發展屠宰加工業,新建單家集牛羊定點屠宰廠,引進集飼草加工、養殖、屠宰、肉品深加工為一體的優勢骨幹企業,進行牛羊肉精深加工、冷鏈包裝,爭取“西吉牛羊肉”獲國家馳名商標,著力建設區域知名的牛羊肉加工基地。

4、加快建設小秋雜糧及特色養殖加工(園)區。充分依託震湖鄉業已形成的基礎,引進優質高產品種大面積種植優質小秋雜糧,在確保原料供應充裕的前提下,重點發展蕎麥、糜子、穀子、莜麥和食用胡麻油等精深加工,開發蕎麵、糜、谷面等特色保健食品,提高產品的知名度和附加值;
配套建設市場服務體系,大力發展珍珠雞、黑山羊等特色種養殖精深加工業,做大做強小秋雜糧和特色種養殖加工業,爭創“西吉小雜糧”、“西吉胡麻油”等國家知名品牌。

5、加快建設新能源新建材示範(園)區。充分利用我縣風能、太陽能資源,加快實施融信華創西吉偏城樑風電等專案,爭取實施華電國際寧夏新能源風力發電三、四期工程和光伏發電、江蘇愛康實業集團光伏電站等新能源專案。引進風機、風葉製造企業,探索發展新能源產業配套裝備製造業。積極培育發展保溫地磚、3d環保建材、sw節能建築結構體系等國家現階段支援推廣的節能環保新型材料,對現有空心磚、加氣砼砌塊等傳統建材加工企業進行技術改造,滿足建材行業尤其農村建房多樣化需求。

6、加快建設油用牡丹科技示範(園)區。依託20萬畝油用牡丹種植基地,適時啟動建設油用牡丹科技示範(園)區,發展集種植、精深加工、產品研發、觀光旅遊等適宜產業,提高牡丹油等產品加工轉化率和產品附加值,不斷延伸產業鏈,引進龍頭企業發展牡丹籽食用油、精油提煉等精深加工,積極與科研機構合作,建立產品研發中心,開展日化用品、保健產品及醫用膠囊等高階產品研發。積極探索本地胡麻油等地方特色農產品在高附加值、高科技保健品和醫用等其它領域的推廣應用,培育拓展工業經濟發展新領域。

——力促現代服務業壯大提質提速。全面落實國家、自治區關於引導支援服務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加快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建設,優化服務業發展環境,著力構建與新型工業化相配套、與新型城鎮化相協調、與民生需求相吻合、與對外開放相適應的現代服務業體系,促進服務業總量擴大、結構優化、就業增加、活力增強,切實發揮對經濟增長的“半邊天”作用。

1、加快做大現代物流業。堅持開放發展理念,主動融入“一帶一路”倡議,充分利用固原至西吉高速公路、西吉至郭家溝二級公路、省道202線西吉至毛家溝一級公路等縣域東西向、南北向骨幹交通路網建成創造的較為通暢便捷的交通優勢,在縣城沿賓河路依託現有基礎,加快建設西吉縣綜合商貿物流園,重點建設以家居、建材、五金等銷售為主的家電建材營銷集散區、建設以汽車、農用車、農用機械營銷為主的汽車(農用車)商貿集散區。依託閩寧產業園區發展積極配套以輕工產品、食品等為主的輕工類集散物流園區。加快實施冷涼蔬菜冷鏈物流集散交易中心(市場)、葫蘆河川道區氣調庫等重點特色農產品物流專案,確保特色農產品集散營銷物流順暢。實施“物流快遞下鄉”工程,加強鄉村物流基礎能力建設,引進一批區內外知名物流企業,發展專業物流和第三方物流,力爭將西吉縣建成區域性特色綜合物流中心,打造寧夏絲綢之路經濟帶上重要物流節點,不斷擴充套件對外經貿新空間,以物流業發展帶動現代服務業快速發展。

2、提升做強特色旅遊業。圍繞打造“丹霞震湖、紅色聖地、原始生態、民俗文化”西吉特色旅遊業品牌,加快精品旅遊景點和旅遊線路建設,積極主動融入固原市域旅遊環線,推進與周邊地區旅遊主線融合接軌。堅持“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原則,繼續對火石寨國家地質公園森林公園及國家級丹霞地貌自然保護區、黨家岔(震湖)地震滑坡堰塞湖遺址及自治區級溼地自然保護區基礎設施進行配套建設,爭取建設火石寨五星級旅遊度假村和震湖休閒旅遊度假區,舉辦火石寨山花節等旅遊節會,提升西吉特色旅遊的知名度,爭創火石寨國家5a級景區。實施將臺堡、單家集等縣域紅色革命遺址保護維修工程、紅色中國夢之旅概念性旅遊專案、將臺紅色百林街專案,加快紅色革命遺址旅遊開發。加快火家集城址(羊牧隆城)遺址遺蹟旅遊開發,修繕維護移民遷出區舊址,發展觀光休閒旅遊。高標準建設一批星級賓館、飯店和農家樂,著力提升服務水平和接待能力,積極發展“吃住行”、“遊購娛”等配套產業。繼續依託龍泉灣、聶家河等實施鄉村旅遊富民工程、張家咀頭水庫等溼地生態旅遊專案,建設20萬畝油用牡丹觀光旅遊景觀帶,全力打造“西部吉祥地、國色天香城”,不斷提升西吉特色旅遊業品牌,力爭將我縣建設成國內外知名的原生態休閒避暑旅遊度假基地。

3、改造提升商貿餐飲住宿業。全面改造提升縣城帝豪廣場、富力城等重點骨幹商貿企業消費環境及服務水平,加快縣城城市綜合體中科廣場建設,積極引進知名企業在東、西街區合理佈局建設大型購物中心、綜合商廈,發展連鎖經營。依託新建成街道(區)開發建設適宜當地不同消費層次的精品特色商業街,加快改善消費環境,輻射帶動提升城鄉商貿流通服務檔次。加快建成西吉賓館等重點綜合性餐飲住宿專案,提升餐飲、住宿、娛樂等傳統服務業接待能力和服務水平。依託我縣旅遊景點,加快發展較大規模和較高檔次“農家樂”餐飲住宿專案。改(擴)建鄉鎮綜合農貿及特色農產品市場,不斷健全完善全覆蓋、多層次、多功能的城鄉商貿流通網路。積極引導“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向“物流連鎖超市”轉型,改造現有鄉村超市和農家店,大力發展連鎖經營、農超對接,改善農村消費環境,拓展農村消費領域。合理佈局建設和改造提升糧油、肉類蔬菜等專業批發市場,著力保障和改善城鄉居民基本生活。

4、加快發展健康及養老服務業。深入貫徹國務院和自治區關於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實施西吉縣城中心敬老院二期工程、西吉縣農村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西吉縣社群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等重點專案,加強城鄉、社群養老服務設施建設。以政府為主導,支援社會力量舉辦養老機構,滿足多樣化養老服務需求,確保人人享有基本養老服務。統籌發展居家養老、機構養老和其他多種形式的養老,切實加強農村養老服務,加快建設以現代居家養老為基礎、社群養老為重點、機構養老為依託的功能完善、規模適度、檔次有別、覆蓋城鄉的養老服務體系。加快推進醫療機構與養老機構的合作,加強醫療衛生服務支撐,為社群老年人提供日常護理、慢性病管理、康復、健康諮詢、中醫保健等服務,發展社群內日間照料、全託、半托等多種形式的老年人照料服務,讓老年人享受相應醫療、康復、護理、生活照料等基本服務,實現全民老有所養、老有所醫,促進健康服務業與養老服務業融合發展。

第四節全力推進環境綜合整治,不斷改善城鄉面貌,

優化提升發展環境

堅決打贏環境整治戰,全面深化改革,積極穩妥推進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積極化解體制機制障礙,擴大對內對外開放,加快開放西吉建設,不斷優化提升發展環境,增強經濟發展活力。

——繼續全方位推進城鄉環境整治。深入開展城鄉環境整治,加強環境汙染防治,不斷改善城鄉環境面貌,積極開展城鄉環境衛生整潔行動,建立自治區衛生縣城,加快建設美麗西吉。採取集中整治、疏堵結合、規範引導、強化監管的辦法,建立健全多部門聯動環境整治長效機制,培養城鄉居民良好衛生習慣和文明行為,以縣城、鄉鎮政府駐地、國省縣三級主幹道路、美麗村莊為重點,按照“整治見成效、管理上水平、環境大改觀”的總體要求,嚴格落實網格化管理,嚴厲打擊“三違”建設,徹底解決城鄉環境“髒亂差”等問題,實現縣城街區環境衛生和經營秩序不斷好轉,積極探索其它村莊日常保潔長效辦法和機制,全力打造“乾淨整潔、生態優美、規範有序、文明和諧”城鄉環境,不斷改善城鄉環境面貌。加大城鎮及農村環境汙染治理,全面實施農村環境連片整治示範專案、農膜回收利用、馬鈴薯澱粉廢水綜合治理、鄉(鎮)所在地汙水及垃圾收集處理等專案,推進城鎮垃圾、汙水資源化、無害化處理。加強農村飲用水水源地保護,積極開展土壤汙染防治,強化農村面源汙染防治。爭取建立農村生活汙水收集處理設施,積極實施葫蘆河及其它主要河流水環境汙染防治,提高農村生活汙水綜合處理能力,建立環境優美鄉村。

——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及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深化農村改革,全面完成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工作,開展農村“三資”管理、土地流轉交易、農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進一步探索農業集約化經營模式。積極推進水資源管理體制及水價改革,提高水資源利用率。健全重大事項科學決策、民主決策、依法決策機制,進一步推進政務資訊公開、辦事公開,加強電子政務和行政服務中心建設,完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實行全面規範、公開透明的預算管理制度,建立政府債務風險評估和預警機制。深化投融資改革,完善貸款擔保融資機制,建立信用監測、評價和懲戒體系,完善社會徵信系統。統籌推進行政審批、投資審批、職業資格、收費管理、商事制度、教科文體、醫藥衛生等領域改革,全面清理和取消非行政許可審批事項,建立清單管理新模式,切實推進寧夏投資專案線上審批監管平臺系統應用,健全企業投資專案備案和網上並聯核准制度,做好行政審批專案的落實和銜接,加強事中事後監管;
清理規範行政事業收費,實行收費目錄清單管理;
深化落實註冊資本登記制度改革方案,積極推進“三證合一”,簡化和完善企業登出流程,構建和完善全信用資訊公示系統,建立嚴重違法和失信企業名單制度。

——提高開放發展水平。堅持開放發展理念,主動融入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充分發揮閩寧合作平臺,積極承接東部地區產業轉移,繼續加強園區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園區承載力,加快構建開放平臺。深化體制機制改革,繼續打造“兩優”環境,進一步優化投資環境,提高服務水平,結合我縣特色產業和豐富勞動力等資源優勢,走出去、請進來,加強區域合作交流,開展重大專案、先進技術、創新人才等方面的招商引資,引進燕北薯業、愛康集團等一批投資規模大、技術含量高、帶動能力強的企業和專案,力爭在“招大引強、招新引優、招才引智”等方面實現新突破。積極組織企業、協會參加區、內外商貿洽談會,繼續籌辦寧夏(西吉)馬鈴薯節、西吉芹菜節等各類推介節會,挖掘“國”字牌優勢,開展多方位、寬領域的交流合作,積極開拓國內外市場,構築互動合作、內外聯動、互利共贏的開放性經濟新格局,加快開放西吉建設,增強經濟發展活力。

第五節全力推進重大專案建設,力促固定資產投資

保持較大規模,持續改善發展條件

堅決打贏專案大會戰,堅持重點工作專案化、專案建設責任化,正確把握投資導向,鼓勵引導激發社會投資活力,做好專案謀劃、對接爭取、落地實施,全力抓好重大專案建設,以大專案帶動大投資,推動大發展。“十三五”期間,力爭全縣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13%。

——著力抓好專案論證謀劃。專案建設是拉動貧困地區發展的硬支撐和主引擎。根據新一輪西部大開發、中央民族工作會議、六盤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寧夏空間戰略發展規劃、寧夏清水河城鎮產業帶發展規劃等相關規劃及產業政策和縣域經濟社會發展實際,按照中央和區、市“十三五”時期新思路、新政策,立足縣域經濟社會發展實際,著眼西吉長遠發展,在廣泛深入地開展專案調研論證的基礎上,全面建立西吉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三五”規劃重大專案庫,科學謀劃農林水牧、精準扶貧、產業發展、交通運輸、電力資訊、商貿流通、城鎮基礎設施、社會事業等方面重大專案。積極建立重大專案滾動更新、動態管理機制,爭取一批投資規模大、關聯度高、帶動效應強的產業專案、基礎設施專案和民生專案列入國家、自治區“十三五”規劃及相關專項規劃。紮實建立政府投資專案儲備庫,編制好三年滾動投資計劃,對已納入專案儲備庫的專案,根據擬建專案輕重緩急和建設的可行性,及時委託具備相應資質等級的規劃設計單位編制專案可研報告、建設方案等,確保擬建專案前期工作紮實充分,為專案爭取實施奠定堅實基礎。

——著力抓好專案對接爭取。緊盯國家、自治區重點支援領域和階段性投資方向,研究政策,及時跟進,緊緊圍繞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統籌城鄉發展、完善公共服務等發展目標任務和實際,以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條件改善、精準扶貧、生態環境建設、社會事業發展、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和改善民生等方面為著力點和突破口,積極主動加強與自治區有關部門的溝通銜接和跟蹤落實,準確掌握有關專案資訊動態,紮實做好專案爭取工作,努力將各項扶持政策用足、用活、用到位,爭取重點擬建專案陸續納入自治區專案建設年度計劃。

——著力抓好專案落地實施。深入開展專案建設“無冬閒計劃”,紮實推進規劃設計、審查批覆、徵地拆遷、招標投標、資金籌集等專案前期準備工作,認真解決專案落地過程中的障礙。建立全縣重點專案工作、縣級領導重點工作、鄉鎮重點工作、部門重點工作“四個清單”,繼續實行重點專案“月督查、季觀摩、年考核”制度,紮實開展專案建設大會戰活動,督促專案單位嚴格按照“四制”管理,優化施工組織,全力加快專案建設進度,力促固定資產投資保持較大規模。切實加大招商引資力度,依託閩寧合作平臺,充分發揮政策機遇和自身優勢的疊加效應,不斷優化招商引資環境,積極主動的找專案、招專案,廣泛開展多層次、多形式、多渠道的招商引資活動,爭取引進一批對縣域經濟社會發展有強力帶動作用、核心競爭力強的大企業、大專案;
不斷做好招商引資專案後續跟蹤服務,千方百計提高專案履約落戶率,力促新簽約專案儘早落地建設,確保已落地專案儘早建成充分發揮投資效益。

第六節全力推進勞動力素質提升,全面提高勞動技能,不斷增強就業創業能力

深入實施勞動力素質提升工程,把提高勞動力素質作為脫貧的治本之策,推行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整合各類培訓資源,加大職業技能培訓,加快提升城鄉勞動力綜合素質,激發廣大群眾的創造動力,為精準脫貧夯實堅實基礎。

——整合資源創新培訓機制。按照“渠道不變、用途不變、統籌安排”的原則,整合各類培訓資源、培訓專案及培訓資金,積極組織實施以取得國家職業資格證書為目標的職業技能培訓。採取統一招標機構、統一培訓標準、統一培訓時限、統一培訓教材、統一培訓大綱、統一培訓備案“六統一”培訓模式,建立健全部門共同參與、各負其責的培訓機制。積極開展“兩個帶頭人”(基層黨組織帶頭人、致富帶頭人)工程培訓、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和科技型人才培訓計劃、就業技能培訓、崗位技能提升培訓及創業培訓,努力形成農村勞動力從初級工、中級工、高階工到技師、高階技師的成長通道。把職業競賽活動作為職業技能培訓的一種形式,大力開展各類技能競賽活動,通過競賽活動,達到以賽促訓、以賽促學的目的,不斷提高城鄉勞動力學技術、提技能的積極性。

——嚴格標準強化培訓質量。嚴格按照國家規定的標準開展培訓,嚴把培訓質量關,將具有培訓資質的培訓機構向社會公開,接受社會各界監督,培訓機構教師每年到企業參加一定時間的實踐鍛鍊,提高師資隊伍實踐教學能力。完善培訓物件實名制管理,建立全縣統一的培訓學員資訊庫,明確勞動者個人資訊、培訓機構、培訓專案、培訓職業(工種)、培訓起止時間、獲證情況和培訓後的就業狀況等資訊,及時動態掌握培訓效果。“十三五”期間,以全縣35歲以下勞動力為重點,深入開展技能培訓,至少讓3.3萬人取得國家職業資格證書,力爭五年任務三年完成,年均培訓1萬人以上。對農村“兩個帶頭人”、對未被高、中職錄取,也未復讀的普通高、國中畢業生、生態移民、自發移民做到全員培訓,通過全員培訓,提高綜合技能,力爭使取得國家職業資格證書人員就業率達到90%以上。

——各方參與形成培訓合力。通過向上級業務部門積極爭取和縣財政安排每年設立專項培訓基金,全力支援培訓工作。對取得國家職業資格證書的人員給予一定金額獎勵;
鼓勵外出務工人員參加當地各類技能培訓,對取得國家職業資格證書者參照上述辦法給予獎勵。設立勞動力素質提升培訓資金專戶,把勞動力素質提升培訓納入績效考核內容,將取得國家職業資格證書人數和就業率作為考核培訓效果的主要內容。鼓勵企業根據企業崗位技能特點,自行組織實施員工崗位技能提升培訓。對符合職業技能鑑定標準的,可申請職業技能鑑定考試。經鑑定合格,取得國家職業資格證書的,可按規定的標準向企業發放培訓補貼。鼓勵民辦培訓機構等社會力量參與到勞動力素質提升培訓工作中來。選擇辦學條件好、培訓質量優、社會信譽度高的培訓單位作為創業培訓、就業技能培訓的定點機構。注重加強培訓師資隊伍建設。

——突出重點精準定向培訓。緊緊圍繞全縣精準扶貧暨整村推進脫貧村,集中培訓資源、資金,優先進行技能培訓、優先幫助轉移就業、優先促進收入增長。以青壯年勞動力、新成長勞動力、“兩後生”、農村致富帶頭人為重點,優先進行職業技能提升培訓,實現技能和收入“兩提高”;
立足勞動力對培訓的實際需求,堅持群眾自主選擇與政府引導相結合,創新培訓形式,開展針對性的集中培訓、技能提升培訓、技能等級鑑定培訓,對未入學的普通高、國中畢業生採取先就業後培訓或先培訓後就業的辦法,參加企業職工崗位技能提升培訓;
對農村“兩個帶頭人”的培訓按照市委組織部相關規定由縣委組織部組織實施;
對具備一定創業條件的勞動者開展創業技能培訓,並提供創業專案支援、擔保貸款、稅費減免等服務。

——深入開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牢固樹立創新發展理念,紮實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依託規劃建設的“一園五區”和高效農業示範園(區),積極搭建創業平臺,拓寬創業領域,提高創業層次,擴大創業規模。開展新一輪大學生創業引領計劃,鼓勵失業人員、失地農民和返鄉農民工採取靈活多樣的方式自主創業、興辦各類經濟實體,激發創業活力,促進創業帶動就業,千方百計穩定和擴大就業。加快科技型企業的扶持培育,引導支援“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提升創新實力,示範帶動更多企業創新。積極推進業態創新,支援馬鈴薯主糧化、特色蔬菜深加工等產業叢集和精品農業、觀光農業、科技農業的快速發展,大力培育一批新的創新、創業主體,不斷拓展發展新空間,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第七節全力推進“兩個帶頭人”工程,通過帶頭人言傳身教,示範引領群眾脫貧致富

深入實施“兩個帶頭人”工程,把選拔培養農村黨組織帶頭人、農村致富帶頭人作為引領貧困村脫貧攻堅的重要抓手,為村域經濟社會發展奠定堅強的組織保證和人才支撐,推動農村經濟社會加快發展。

——培養選拔好農村黨組織帶頭人。堅持黨性觀念強、擔當精神強、致富能力強、服務本領強、規矩意識強“五強”標準,加快選拔培養一批思想政治素質好、帶頭致富能力強、群眾工作能力強的農村黨組織帶頭人隊伍,努力把他們培養成理想信念堅定,宗旨觀念較強,認真貫徹執行黨的方針政策,自覺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辦事公道、廉潔自律的帶頭人;
培養成有知識、有見識,思路寬、點子多,懂經營、會管理,能團結帶領黨員群眾共同致富的帶頭人;
培養成熱愛農村、對農民有感情,善於運用民主、法律、示範和服務的方法做群眾工作,妥善處理矛盾,維護農村和諧穩定的帶頭人;
引導農村基層黨組織圍繞農業農村發展和農民增收致富開展工作,不斷增強村級黨組織的政治功能、發展功能和服務功能。

——培養樹立好農村致富帶頭人。堅持思想素質好、致富產業好、遵紀守法好、帶富效果好、群眾評價好“五好”標準,著力培養一大批思想品質好、創業致富好、示範帶動好的農村黨員致富帶頭人,努力把他們培養成理想信念堅定,責任心強,是非分明,堅持原則,道德高尚,遵紀守法,文明從業,誠信經營的帶頭人;
培養成在轄區內從事種植、養殖、林業、勞務輸出、營銷、來料加工等方面合法經營和誠實勞動的帶頭人;
培養成在當地農村經濟發展中做出突出業績和示範帶動作用明顯的帶頭人,帶領群眾發家致富奔小康。

——加強農村“兩個帶頭人”政策支援。建立部門包抓、政策引導、專案支援聯動機制,加大“兩個帶頭人”政策支援,尤其在婦女小額擔保貸款、青年就業創業小額貸款及安排“一事一議”、農業發展和扶貧開發專案時,要加大對“兩個帶頭人”工程的扶持力度;
在農村黨員、入黨積極分子創辦企業或各類經濟實體的土地徵用、費用徵收、稅費減免等方面按照有關規定,儘可能給予優惠。要鼓勵和扶持有一定經濟實力的農民黨員帶頭投資創業、盤活集體閒置資產,發展產業規模較大、前景好、帶富輻射面廣的示範服務專案。搶抓國家、自治區把青年農民納入實用人才培養計劃的機遇,整合各類培訓資源,開展有針對性的“兩個帶頭人工程”專題培訓。

第八節全力推進民生改善,健全完善社會保障體系,著力增強人民福祉

深入實施民生改善工程,全面落實各項促進民生改善政策措施,加快建設覆蓋城鄉、功能完善、佈局合理、管理有效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各項公共服務指標達到或基本達到國家、自治區標準,進一步建立健全城鄉社會保障體系,努力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不斷提升群眾幸福指數。

——不斷提升醫療衛生服務水平。深入推進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全面貫徹落實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實行醫療、醫藥、醫保聯動,推進醫藥分開,管辦分開,建立覆蓋城鄉的基本衛生醫療制度,逐步實現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合理配置醫療資源,完善縣、鄉一體化分級診療模式。完成西吉中醫醫院遷建,爭取實施縣人民醫院兒科婦科綜合樓、中醫院醫藥康復保健中心、婦幼保健計生服務中心住院部、鄉鎮醫療衛生體系建設等重點專案,加強縣、鄉、村三級醫療衛生基礎設施建設,改善治療條件,不斷滿足群眾基本醫療衛生需求。全面推進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破除“以藥補醫”逐利機制。完善中醫藥事業發展政策和機制,鼓勵發展民營醫療機構,允許醫師多點執業。積極推進人口健康資訊、醫保報銷結算、遠端診療服務等資訊化建設,加強鄉村醫生隊伍建設,加快提升醫療衛生服務水平。抓好肺結核等重大傳染病、地方病預防控制,不斷提高處置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

——著力抓好人口和計劃生育事業。嚴格落實國家、區、市人口和計劃生育目標管理責任制及計劃生育政策,全面實施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政策,促進人口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進一步強化利益導向機制,深入推進“少生快富”、優生優育、出生缺陷干預等工程及措施,強化節育措施落實,繼續嚴格控制政策外生育。填平補齊和全面提升縣、鄉、村計劃生育服務設施,加強計劃生育人才隊伍建設和流動人口資訊管理,做好婦幼健康服務和出生缺陷綜合防治,不斷提高計劃生育服務水平。全面實施《西吉縣婦女兒童發展綱要》,健全婦幼衛生服務體系,關愛農村留守婦女和兒童,依法加強婦女兒童權益保護,促進婦女兒童事業全面健康發展。“十三五”末,力爭全縣總人口控制在51.9萬人以內,自然增長率控制在9.25‰以內。

——健全完善社會保障救助和養老服務體系。堅持城鄉統籌發展,完善城鄉社會保險體系,建立完善工傷保險、被徵地農民養老保險和農村獨女戶夫婦養老保險制度,全面實施機關單位養老保險制度,積極推進“五險合一”經辦管理體制改革,實現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醫療、生育、失業、工傷保險全覆蓋。完善城鄉基本醫療保障制度,爭取適度提高醫保補助標準,推進城鄉居民大病保險試點和推廣,擴大城鄉居民特重大疾病醫療保障覆蓋面。健全完善城鄉社會救助體系,加強孤兒、五保供養工作,爭取建設流浪乞討人員救助中心、殘疾人康復中心、社群老年日間照料中心、光榮院等,積極鼓勵引導民間資金建設、經營、管理綜合福利院,實現全縣特困群眾救助全覆蓋。積極推行殯儀改革,加快西吉縣回漢公墓建設。全面落實各項撫卹優待政策,發展社會福利事業,增強公共保障能力。繼續對縣城、農村養老服務體系進行建設完善,進一步完善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成功能完善、規模適度、覆蓋城鄉的養老服務體系。

——保障生活必需品市場供給充裕和食品安全。加快公益性菜籃子和糧食應急體系建設,逐步推進農超對接、生活必需品市場供需資訊、冷鏈、物流配送體系建設,保障市場供給充裕。完善價格形成機制,強化價格監測和預警分析,做好市場糧油、蔬菜、肉類等民生價格監測,加強市場物價監督檢查,不斷提高市場監管綜合執法水平,維護市場價格秩序。完善並適時落實臨時物價補貼政策,實施低收入群體價格補貼與物價上漲聯動機制,保持物價總水平基本穩定,保障低收入群體基本生產生活。深入開展自治區級食品安全示範縣建立,建立食品、藥品、餐飲衛生安全監管預警系統,強化食品藥品安全監管,建立健全食品藥品安全責任制和責任追究制度,嚴厲查處食品藥品違法違規行為,保障人民群眾飲食用藥安全。

——加快危房改造和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繼續推進農村危房改造工程,不斷改善農民居住條件。加大土地、資金等方面的保障力度,在完成現有8204套保障性住房入住的基礎上,積極探索保障性住房實物配租、租售並舉、共建共營等模式,加大棚戶區改造等各類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力度,加快構建以保障性住房、城中村改造、棚戶區改造、商品房等為一體的多元化住房保障體系,基本解決城鎮低收入群體和農民工住房困難問題。完善住房公積金制度,改進完善住房公積金提取、使用、監管機制。“十三五”期間,力爭完成棚戶區改造4797戶122.4萬平方米,2017年底完成全縣所有農村危房改造目標,基本全面解決低收入群體住房困難問題。

第九節全力推進金融扶貧,拓寬支援服務領域,

進一步增強金融保障能力

深入實施金融扶貧工程,以加大金融扶貧為突破口,充分發揮財政、金融和產業政策的疊加效應及財政資金的引導與槓桿作用,拓寬金融扶貧服務領域,降低貸款門檻和利率,加大扶貧投入力度,為實現我縣貧困人口脫貧、貧困村銷號、貧困縣摘帽和建成小康社會目標提供有力的金融保障。

——加大金融扶貧力度。把金融扶貧作為政府力量、市場力量、群眾力量的有機結合點,紮實落實《西吉縣金融扶貧實施方案》,堅持“鄉鎮主體不變、部門職能不變、爭取渠道不變、資金用途不變”及“資金目標接近、資金投放方式類同、資金管理方式相近”的原則,按照“整合資金、擔保放大、融資貸款、信用管理和風險防控”的實施路徑,推動“財政+金融+產業+扶貧”聯動,建立“一平臺、一模式、一協會、一體系”(擔保放大平臺、信用貸款模式、信用協會、風險防控體系)的金融扶貧機制,扶持建檔立卡貧困戶、農業經營主體發展致富產業。積極爭取引進建設銀行、工商銀行、交通銀行、保險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金融或相關機構在我縣設立分支機構,有序發展民營銀行、村鎮銀行,鼓勵金融機構在鄉(鎮)、村增設基層網點和分支機構,努力實現金融基本服務鄉鎮全覆蓋。協調金融機構增加金融信貸規模,降低貸款門檻和利率,引導支援金融機構開發金融產品和服務,不斷加大對中、小微企業和“三農”支援力度。引導金融機構擴大擔保抵押物範圍,實施林權、養殖產權、房屋產權抵押貸款試點工作。創新農業保險機制,擴大特色農業發展保險覆蓋面,提高保險水平。2016年整合資金總規模1億元以上,擔保放大銀行貸款規模不少於8億元,根據每年信貸需求情況,努力實現整合資金規模、擔保放大信貸規模雙增長和金融扶貧貸款全覆蓋。

——建立擔保放大投融資平臺。成立縣政府控股的融資性擔保公司和扶貧開發投融資公司(或利用現有國有資產經營公司成立),作為扶貧融資擔保的主體和承接政策性貸款、產業引導基金的扶貧開發投融資平臺。將多渠道整合的各類資金作為政府出資的“擔保資金池”,設立扶貧產業擔保基金,基金不少於1億元。按照“集中管理、分賬核算、統一排程”的原則,由縣財政部門、擔保公司和合作銀行三方簽訂協議,在合作銀行設立擔保專戶,專項管理使用,保證扶貧貸款擔保需要。擔保專戶中的資金按協議存款最高利率計息,利息收入併入擔保基金滾動使用。由擔保公司用擔保基金提供擔保,執行不超過年1.5%的優惠擔保費率,由合作銀行按5—10倍的放大比例授信貸款,支援建檔立卡貧困戶和具有扶貧示範帶動作用的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發展種植、養殖和加工等優勢特色產業。每年根據相關政策,在保證資金用途不變的情況下,動態調整投入“擔保資金池”中的各項整合資金規模,建立“逐年投放、合理退出、滾動使用”機制,做大做實“擔保資金池”,形成“多個渠道進水、一個池子蓄水、一個龍頭出水”的資金整合執行方式,建立全縣統一的貸款擔保放大投融資平臺。

——構築風險防控體系。以建檔立卡貧困戶為扶持主體,發揮政府推動、金融橇動、市場牽動、能人帶動、貧困戶聯動的綜合作用,採取分類支援的方式,建立“資金跟著窮人走、窮人跟著能人走、能人跟著產業走、產業跟著市場走”的效益聯結機制,不斷增強貧困戶的生產發展能力。充分利用國家農業保險政策,建立農村保險體系,全面開展政策性農業保險,採取國家補助和農戶自繳的方式,建立農業災害風險防範和化解機制,提高保險標準,增強農民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為產業發展提供保障。建立扶貧小額貸款風險補償金,專項用於建檔立卡貧困戶貸款損失補償。建立監督管理體系,加強對支農再貸款流向、優惠利率政策落實情況和貸款用途的監管;
加大對涉農貸款考核和金融風險監管,確保支農貸款增速高於上年貸款增速,確保不發生區域性風險。充分利用人民銀行支農再貸款“定向支援、利率優惠、額度傾斜”的政策,加強與人民銀行、農行、信用社的合作,由縣人民銀行向農行、信用社提供利率優惠的支農再貸款定向支援。加強與金融機構合作,由擔保公司提供擔保,銀行按優惠利率發放貸款,重點支援專業合作社和龍頭企業。

第十節全力推進社會治理,切實加快依法治縣程序,營造良好發展環境

深入實施社會治理工程,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方式方法,全面推進依法治縣,加強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深化“平安西吉”建設,紮實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建立,健全公共安全體系,為建設“四個西吉”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全面實施依法治縣。深入貫徹落實全面推進依法治縣實施方案,紮實開展“七五”普法活動,推進法律進農村、機關、學校、企業、社會組織、宗教場所“六進”活動,提高全民法律素質和法制意識。認真貫徹自治區人民政府就依法行政等印發施行的“三部規章”,堅持依法執政,加快建立行政權力清單、權力執行責任清單和行政審批負面清單“三個清單”制度,加快法治政府建設程序。推進依法行政,全面推進行政審批事項集中、簡化、高效依規辦理,推行政務資訊公開,強化對行政權力的制約和監督。深化司法體制改革,保證司法公正,提高司法公信力。完善覆蓋城鄉的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體系,依法維護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全面推進依法治縣程序。

——不斷深化“平安西吉”建設。進一步加強基層綜治維穩組織體系建設,推進星級黨組織和村民自治制度建設,落實“四項制度”。進一步健全完善“三調聯動”工作機制,大力開展矛盾糾紛排查化解,認真落實信訪條例,健全完善信訪工作機制,完善社會矛盾調處化解綜合機制,暢通社情民意表達訴求渠道。加強禁毒力度,建設標準化社群戒毒(康復)場所。實施治安、交通等管理“天網”工程,紮實推進農村“電話平安聯防”工作,進一步規範刑滿釋放和社群矯正人員安置幫教,加大涉眾犯罪打擊力度,進一步健全完善社會治理防控體系,增強群眾安全感。鞏固拓展“全國雙擁模範縣”成果,推動軍民融合深度發展。加快建立政府主導、社會廣泛參與的社群社會工作服務推進機制,形成多元參與、共治共享的和諧社群新格局。

——加強安全生產和應急救助體系建設。繼續開展新安全生產法宣貫活動,深入推進安全生產網格化管理,紮實開展安全生產10大專項行動,嚴格落實安全生產“一票否決”制度,安全生產主要控制指標控制在區、市下達的控制指標以內。加強應急救助體系和防汛、消防、地質災害、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等應急監測系統建設,組建應急救援專業隊伍,加強應急物資儲備,建設應急避難場所。

第十一節全力推進凝心聚力,加強幹部作風及人才

隊伍建設,匯聚發展巨大合力

深入實施凝心聚力工程,加強幹部作風及人才隊伍建設,全面提升宣傳思想文化水平,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繁榮發展文化事業,不斷提升發展軟實力,凝心聚力推動發展。

——加強幹部作風及人才隊伍建設。深入推進學習型黨組織和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樹立正確的政績觀,踐行“三嚴三實”,進一步轉變工作作風,嚴格執行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加快推進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建設,樹立為民、務實、清廉的良好形象。開展駐村扶貧幫困活動,創新聯絡服務群眾載體,發揮各級黨員幹部的表率和示範作用,發揮各級幹部的表率和示範作用,凝心聚力形成加快發展的巨大合力。堅持正確用人導向,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好乾部“20字”標準,注重在工作實績中選拔、檢驗和考察幹部,激發幹事創業的活力。高度重視實用科技人才培養,加快高階管理、高新技術、複合型等緊缺、專業技術人才的培養和引進力度,為建設“四個西吉”提供強有力人才保障。全面落實雙擁優撫安置政策,鞏固全國雙擁模範縣榮譽,完善國防動員體系,加強人民武裝、人民防空、交通戰備和國民經濟動員能力建設,增強平戰轉換能力。

——全面提升宣傳思想文化水平。緊緊圍繞縣委、政府中心工作,繼續開展“重點媒體進西吉”“網路媒體西吉行”等活動,邀請區、市主流媒體宣傳報道西吉,營造良好的宣傳思想文化環境,充分利用“天南地北西吉人”、“尋找最美西吉人”等節目,在全縣努力營造熱愛家鄉、讚美家鄉、建設家鄉的濃厚氛圍,增強宣傳思想牽引力,突出對內、對外宣傳,提振民眾精氣神;
強化“四位一體”文化主陣地作用,加強網際網路等新興媒體建設、應用和管理,完善網路輿情監督管理,提高輿論引導水平,迴應社會關切,弘揚新風正氣,營造良好的宣傳思想文化環境,形成建設“四個西吉”正能量。

——創新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開展“中國夢”等宣傳教育。紮實開展精神文明建立活動,傳承中華傳統美德,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不斷提升發展軟實力。加強誠信體系和民風建設,開展好學雷鋒志願服務、道德講堂、道德模範、西吉好人等評樹活動,弘揚“西吉精神”,繼續抓好文明村鎮、文明單位建立提升活動,推進“講道德、樹新風,爭做文明西吉人”專項行動,推動形成良好的社會風尚。

——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大力實施文化裝置配送工程,引導文化資源向鄉鎮和農村傾斜。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文藝匯演,不斷豐富群眾文化活動。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爭取實施西吉縣文化館、圖書館、展覽館和群眾文化活動中心,新建縣城影劇院、縣廣播電視臺服務中心等重點專案,加快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新建集農民培訓學習、娛樂、電影電視展播、圖書閱覽為一體的村級文化室,著力構建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立西吉文學藝術創作基地,設立文化藝術獎勵基金,整理出版西吉文學、書畫、史話、旅遊、民俗等具有濃厚地域特色精品書籍,著力保護與傳承文化遺產,提升西吉“文學之鄉”品牌。培育發展文化骨幹企業和創意文化產業,實施文化精品創作工程,培育延伸產業鏈條,打造西吉歷史文化、民俗文化展示長廊,培育做靚文化產業。新建西吉縣檔案館,提高檔案保管和服務能力。

——紮實開展民族團結進步模範縣建立。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民族工作方針政策,深入推進民族團結進步模範縣建立活動。依法加強宗教事務管理,強化民族宗教工作聯絡會議制度,規範宗教集會活動,認真貫徹西吉縣參加大型宗教活動“八不準”要求,提升宗教教職人員水平,積極開展“民族團結月”等活動,推動各民族和睦相處,進一步鞏固民族團結、宗教和順、社會和諧良好局面。“十三五”期間,努力實現民族團結進步模範縣建立目標。

第五章“十三五”期間區域發展總體佈局

全面貫徹落實國家主體功能區規劃、寧夏空間發展戰略規劃、清水河城鎮產業帶總體規劃功能定位,結合產業發展和縣域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及未來發展潛力等,強化空間規劃佈局銜接,進一步優化區域發展佈局,統籌推進葫蘆河川道經濟核心區、西北部黃土丘陵溝壑區、東北部土石山區“三區”建設,著力促進區域經濟一體化協調發展新格局。

第一節葫蘆河川道經濟核心區

葫蘆河川道區地勢平坦,是全縣庫井灌區主要分佈區及主要糧食產地,“十三五”期間,重點打造以縣城為中心、閩寧產業園(寧夏吉德慈善園)為重點、馬鈴薯加工迴圈經濟產業(園)區、牛羊肉加工產業(園)區、新能源新建材示範(園)區為支撐、葫蘆河沿線川道區為主軸的全縣經濟發展核心區。加快寧南山區大縣城建設和興隆、將臺、新營、硝河、什字、馬蓮等重點集鎮建設步伐,積極承接東部地區產業轉移,力促產業集聚功能和輻射帶動能力不斷提升。產業發展方面,全力打造以佳立公司馬鈴薯脫毒種薯繁育基地、馬鈴薯產業迴圈示範園為核心的西北最大的馬鈴薯種薯繁育、種植加工基地和主糧化研發基地、以華林公司冷涼蔬菜設施園區為核心的寧南山區特色冷涼蔬菜生產基地,建成以興隆鎮為中心輻射周邊鄉(鎮)的肉牛、肉羊養殖示範區、牛羊定點屠宰場、精深加工園區。積極培育發展迴圈農業和休閒農業。不斷改善投資環境,積極培育發展將臺張家嘴頭溼地生態觀光旅遊、將臺、單家集紅色旅遊等新興鄉村旅遊扶貧產業,加快農產品加工業提升改造,積極培育發展商貿旅遊業,示範推動縣域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

第二節西北部黃土丘陵溝壑區

西北部黃土丘陵溝壑區地貌以黃土樑狀丘陵為主,水土流失嚴重,“十三五”期間,重點將西北部黃土丘陵溝壑區打造成西部黃土丘陵區生態文明示範區。產業發展方面,重點發展馬鈴薯、養殖(黑山羊、珍珠雞、肉驢及生豬養殖)和小秋雜糧等特色農產品種養業,調整種植結構,建設集中連片、初具規模的小秋雜糧種植和精深加工基地;
建設震湖小雜糧及特色養殖加工(園)區;
大力實施月亮山水源生態修復工程、震湖溼地開發保護、濫泥河流域綜合治理等重大生態環境建設和保護修復工程,積極探索發展興平聶家河、張家窪移民遷出區等生態休閒旅遊業,加快建設地貌多樣性保護區、水源保護區、黃土丘陵溝壑治理區、生態修復區等重要生態功能區,著力構建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典型示範區和西部重要生態屏障。

第三節東北部土石山區

東北部土石山丘山高坡陡,為天然牧區、清水河灌區分佈區和地下水主要補給區的地貌特點,“十三五”期間,重點將東北部土石山區打造成東北部生態環境保護區。產業發展方面,重點發展勞務產業、養殖業和特色旅遊業,發展馬鈴薯及小雜糧,通過不斷擴大人工種草和林間帶草面積,建立規模化養殖基地,大力發展以肉牛、肉羊為主的養殖業;
大力發展以華電風電和光伏發電、融信風電為核心的寧南山區新能源基地,繼續實施水源涵養生態修復工程,加強區域水源地保護,立足火石寨旅遊等資源,抓好基礎設施配套建設,加強與國、內外文化旅遊主線融合接軌,全力打造精品旅遊線路,積極發展“吃住行”、“遊購娛”等配套產業,著力打造集觀光旅遊、休閒避暑度假為一體的面向區內外獨具特色的文化旅遊目的地。

第六章“十三五”規劃實施保障措施

第一節進一步明確規劃實施職責

“十三五”規劃是今後五年我縣經濟社會發展的行動綱領,要切實加強規劃實施的組織、協調和督導,各部門、各鄉(鎮)要緊緊圍繞規劃提出的目標任務,建立聯絡協調機制,健全逐級抓督辦、層層抓推進、件件抓落實的責任制度,明確責任分工,細化工作任務,強化工作措施,逐項落實重點任務,推動“十三五”規劃綱要順利實施。

第二節全面貫徹落實各項扶持政策

搶抓各項政策機遇,積極爭取國家、自治區大力支援,在扶貧開發攻堅、特色產業發展、城鄉基礎設施、生態環境建設、民生改善等方面論證儲備和爭取實施一批既利當前又益長遠、符合產業轉型升級和夯實發展後勁等方面的重大專案,同時爭取國家、自治區繼續加大對西吉縣在地方財政轉移支付和優惠政策等方面的傾斜扶持力度,助推西吉縣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力爭2020年與全區、全國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會。

第三節健全完善規劃實施評價機制

建立健全和完善規劃實施動態監測機制,自覺接受縣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對規劃實施情況的監督檢查,落實促進規劃實施的各項政策措施,加強對規劃實施情況的跟蹤分析,對規劃確定的預期性和約束性主要指標完成情況、重點專案和政策措施落實情況等進行階段性評估總結。經評估或者因其它原因需要對規劃進行調整修訂,提出調整修訂意見,按照規定程式審定報批和公佈。

第四節不斷強化規劃實施督查考核

結合縣上對各項重點工作年度進行考核考評,將規劃綱要確定的重點任務及時分解落實到各部門(單位),完善規劃實施監督機制,對規劃實施情況進行績效考核。各部門(單位)要切實增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和責任意識,按照各自職責各負其責,加強協調,密切配合,千方百計跑專案、爭資金,力爭擬建專案得到實施,重點任務和發展措施全面落實,確保“十三五”規劃目標任務全面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