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勵志 > 讀書勵志

讀《破解幸福密碼》有感


讀《破解幸福密碼》有感

最近我讀了一本書,書名是《破解幸福密碼》,讀過之後使我受益匪淺。我感覺自己離幸福近了。這本書是作者20**年應“百家講壇”邀請錄製的20集關於幸福話題的講座稿。由於她的個人經歷職業比較豐富,她在西藏阿里,面壁雪山,當過11年兵;做過內科主治醫師,手起刀落,救多許多人的生命;是國家一級作家,著有《畢淑敏文集》十卷,代表作《紅處方》,曾被改編成電視劇,從醫生的角度講了什麼是毒品及它毒害人的機理,作品曾獲國內外各種文學大獎三十餘次;前幾年又開了心理診所,作為心理諮詢師為許多人解決了心理疾病和痛苦,在她的部落格中,我看到網友這樣的留言:她的書能治病。她就是大家熟知的畢淑敏。

由於不同的經歷和職業,使她對人生、幸福、生命、死亡有了更深的理解,她在自序中有這樣一段話:很多東西,都會因為歲月流轉漸漸地褪去他們生動的顏色,唯有對幸福的追求,讓我們體驗到人生的意義,感受到人生價值的尊嚴。當我們一己的生命,和一個遼闊的宇宙相聯絡的時候,我們渺小的存在,就變得深厚和燦爛。是啊,無論是古代人近代人還是現代人,對於幸福的追求從未停止過,生活本身的目的就是獲得幸福,追求幸福讓眾生殊途同歸。

那麼到底什麼是幸福呢?是不是有錢就幸福呢?現在有一種說法,用國民幸福總值替代GDP,但近幾年中國的GDP高速增長,卻很少聽到國人說自己的幸福感獲得了同步增長,那到底什麼是衡量我們生存質量的標準?說了一個小故事:在喜馬拉雅山的崇山峻嶺中有一個不丹國,他為世界指明瞭一個新的方向。不丹認為:社會發展的目標,應該提高國民幸福總值,如果單純追求國民生產總值,就會帶來一個的悖論—物質豐富了,收入提高了,人卻沒有相應地感到幸福。伴隨著GDP的增長,帶來了環境汙染、工作壓力、犯罪增多、失業威脅、社會衝突、人際疏離、貧富差距加大等一系列的弊病。說明收入增加不一定幸福。

作者說幸福是“一種持續時間較長的對生活的滿足和感到生活有巨大興趣並希望持久保持的愉快心情。”也就是說幸福是一種情緒一種感覺,其次幸福不是短暫之旅,而是長久一生。快樂是短暫的幸福,而幸福是長遠的快樂。

所以作者說:真正幸福的人,不僅僅指的是她生活中的每一個時刻都是快樂的,而是指他的整個生命狀態,即使有經歷痛苦的時刻,但他明白這些痛苦的真實意義,他知道這些痛苦過後依然指向幸福。

中國人對待幸福的四種類型:可能中國是農耕社會,作者以食物作比喻。

一:飲鳩止渴型:

二:黃連糰子型:

三:餿餡餅型:

四:幸福的包子:

在這本書裡,作者還講了許多個疏導個人情緒,解決個人心理問題的文章:如《不要活在過往,生活從現在開始》《放下包袱,持花而行》《我們的生命,不因別人的喜歡而存在》《悲傷只是生活的一面,我們要尋找她的幸福面》等等,很受啟發。 孫樹東

20**.12.2

標籤:有感 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