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職場 > 工作總結

民工技術培訓考察工作報告範文二篇


 

農民工培訓涉及多個行業與部門,培訓機構眾多,需要各部門的密切配合。以下是本站收錄的一些範文,希望能為大家提供幫助。

民工技術培訓考察工作報告範文二篇

農民培訓工作考察報告範文一

為汲取周邊地區農民培訓工作的先進經驗,為我縣進一步做好農民培訓工作提供借鑑, 年2月26日-28日,縣委辦副主任、縣農辦主任帶領農辦、財政、人勞及各定點培訓學校負責人一行13人,赴市區、縣,市縣等地考察學習農民培訓工作,重點考察農民培訓規範化建設、資金管理機制及工作措施等。

根據安排,我們先後考察了市區鎮農技站、農民科技教育培訓中心、職業技能培訓學校,縣新型農民培訓學校和市縣西造紙中專等培訓基地。同時,聽取了各地農民培訓工作的經驗介紹,我們對、等地的農民培訓的創新與特色有了一個較完整、較深刻的認識,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區、縣及縣農民培訓基本情況

1、區農民培訓基本情況。市區位於省西南部,是市政府駐地。全區總人口38萬人,其中農業人口25.3萬人。耕地面積16.98萬畝,人均耕地0.67畝。去年,全區全年農業總產值16.32億元,農民人均收入6402元。該區從年開始實施農民培訓工程,通過整合培訓資源、完善培訓機制、創新培訓模式等舉措,農村勞動力素質及農民收入有了顯著提高。該區外出人口從年的4.6萬人增加到年的5.96萬人,勞務收入從年的1.62億元增加到年的3.21億元,年平均遞增18個百分點以上,農民培訓工程在該區產生了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2、縣農民培訓基本情況。市縣地處西南山區,是一個欠發達的山區縣。全縣總人口10.8萬人,農村勞動力5.87萬人。支柱產業是木製玩具和香菇種植。該縣年以來實施農民培訓工程。培訓重點以結合當地香菇產業,推廣香菇種植為主。他們在培訓過程中實行了“統一組織領導、統一制定實施培訓規劃、統一培訓教材、統一培訓師資、統一資金管理”的“五統一”戰略,有效地克服了分散培訓、重複培訓、低效能培訓等弊病。該縣精心打造的“師傅”培訓品牌已聞名大江南北。

3、縣農民培訓基本情況。市縣地處省中西部,全縣總人口41萬人,農業人口36.49萬人,佔全縣總人口89.02%。該縣將實施“萬名農民素質培訓工程”作為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龍頭工程”來抓,方法到位,措施有力。該縣著力培育的“保姆”,也是“保姆”的發源地,已成為全省知名的勞務品牌,為促進當地農村剩餘勞動力增收致富發揮了重要作用。

二、考察情況

1、認識深刻。考察始末,我們感受最深的是市區、縣及市縣等地的黨委政府,對農民培訓思想認識非常到位,主要認識有三點:一是他們認為農民培訓將使農民在有其田、有其權的基礎上有其能,農民素質培訓將是解放50多年來中國農民第三次生產力的解放;二是加強農民培訓工作的力度和投入與黨的執政能力建設、鞏固黨的執政地位息息相關;三是落實樹立科學發展觀、正確的政績觀及牢固的群眾觀的具體行動。因此農民培訓在、不僅是一項經濟工作、社會工作,而且是一項重要的文化工作和政治任務。在當地黨委政府的廣泛動員下,各方面力量積極參與農民培訓,使這種深刻認識化為現實力量。

2、領導重視。各地均建立了由農辦、人勞、財政、農業、教育、經貿、婦聯、團委等組成的農民培訓工作領導小組,並在農辦設立辦公室,機構健全,發揮作用明顯。兩地黨委政府參與農民培訓工作的熱情十分高漲。市的“市委書記推銷保姆”故事盡人皆知,當地政府官員、百姓至今仍津津樂道。市縣從年起,每年都召開關於農民培訓工作的專題總結表彰會議。今年縣委縣政府對農民培訓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深化宣傳、強化管理、優化服務、提升檔次。市縣黨委政府對農民培訓也同樣非常重視,最有效的舉措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整合培訓資源。由縣委縣政府牽頭,對全縣各部門涉及培訓專案進行了有效整合,所有培訓專案、培訓資金由縣農培辦統一管理,該縣農培辦目前專職人員5人,由原農業局黨委書記全面負責這項工作。通過資源整合,管理更加到位,資金效益更加顯著。另一方面是強化責任考核。在全縣各鄉鎮配備了專職分管領導及專職工作人員,人數在1-3人不等。他們每年年初制定年度培訓計劃,分解到各培訓學校和鄉鎮,並列入對鄉鎮的目標責任制考核。根據培訓進展情況,每月進行一次綜合考評和通報,對位列末三位的鄉鎮予以扣分,以此推動這項工作的有效開展。

3、措施有力。兩地農民培訓重點突出、形式多樣、措施有力。主要表現在:

一是針對性強。市縣充分結合當地香菇支柱產業,精心打造“師傅”品牌。目前該縣經認定的“師傅”已達500多人,出現供不應求的局面。市縣在全縣範圍內開展了一次農村勞動力基本情況調查,調查分年齡、特長、文化結構、就業狀況、培訓意向等。在摸清全縣農民基本情況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制定合理的培訓計劃。該縣根據自發形成的專業村現狀,加以引導、培訓,提升技能,培育了多個專業村,如打井專業村、水電安裝專業村等。個別農民通過培訓當上了創業老闆,年收入100萬元以上的已為數不少。

二是善於創新。市縣緊緊圍繞縣域農業主導產業,在全縣範圍開展了“筍竹知識農民讀書競賽活動”,不僅使參與讀書活動的2000多名種竹大戶學到了較為系統的筍竹兩用林栽培技術知識,更重要的是由此在農村大地營造了一種農民主動求知識、自覺學技術的良好氛圍,深受廣大農民群眾的歡迎。該縣擁有竹林40萬畝,竹區農民人均年收入6210元,其中,竹業收入佔80%,以筍竹加工為主的規模企業和專業鄉鎮、村發展勢頭迅猛,是全國聞名的水煮筍和竹板材加工的集散地,去年被評為全國30個“中國竹子之鄉”之一,排名全國第六位。開展“筍竹知識農民讀書競賽活動”,前後歷時三個月,通過編寫知識讀本、開展宣傳發動、幹部送書到戶、農民在家自學、集中輔導培訓、書面知識測試、組織知識競賽等環節,可謂全民發動、聲勢浩大。值得一提的是,這項工作得到了當地主要領導的高度重視,全縣統一競賽當,縣委書記親臨現場進行監考,進一步鼓舞了農民參與培訓的熱情,也在當地掀起了新一輪的培訓高潮。

三是管理嚴格。農民培訓工作量大、涉及面廣,尤其是培訓班管理責任重、難度大。、兩地也在不斷探索行之有效的管理機制和方法。市區著重開展培訓機構培訓能力的調查,重點調查培訓師資、場地、專業設定等,在此基礎上,綜合確定培訓學校。同時,他們發動財政、人勞等部門參與培訓班的抽查、暗訪等工作,加強對培訓過程的管理。此外,該區培訓牽頭部門每年年初與各培訓學校簽訂目標管理責任書,要求各培訓學校按責任書開展培訓。責任書規定對沒有完成年度目標任務或雖完成目標任務但培訓質量達不到要求、帳建立不完整的,在扣除培訓經費的同時取消下年度培訓資格,真正做到任務明確、責任到位。市縣為了加強對培訓資金的管理,推行培訓券制度,農民根據意願領取培訓券,培訓結束後,由培訓學校上報縣素質工程綜合辦稽核,確認後予以補助。

三、啟示與建議

通過考察,我們深受啟發,作為欠發達山區,自始至終要重視農民培訓工作。首先,黨委政府主要領導要重視農民培訓,這是推動工作開展的重要基礎;其次,各級部門要在思想上形成共識,共同推進這項工作;第三,要進一步完善以政府財投入為主的激勵性的多元化投入機制,這是農民培訓紮實開展的重要保障。我們認為縣應當從上述三方面進一步加強我縣的農民教育培訓工作,以適應我縣新農村建設的迅速發展。為此,我們建議:

1、整合各級資源。建議將全縣各級部門涉及培訓專案進行整合,資金納入農民素質培訓範疇,由縣農培辦統一管理,減少重複培訓、經費重複支出等,扭轉各類培訓多頭管理的局面。

2、加強工作力量。目前,縣農培辦設在縣農辦,掛靠經濟發展科,人員編制緊缺。而農民培訓工作,涉及學員稽核、日常管理、考試考核鑑定等,年培訓班次在100期以上,工作量非常大,由於精力有限,管理難以保證到位。建議建立農民教育培訓管理中心,管理中心設縣農辦或縣人勞局,落實人員編制,具體負責農民培訓的實施和對各類培訓基地的認定、培育、日常管理、監督等工作。

3、加大財政投入。縣財政年安排160萬元農民培訓經費,年預算不足年的一半,培訓經費相對不足。同時,縣財政未安排農民培訓工作經費,對正常開展工作帶來一定影響。建議縣裡每年安排培訓經費不少於150萬元,並安排一定的工作經費,確保這項工作紮實有效開展。

4、強化培訓管理。

一是建立健全培訓管理機制,制訂培訓計劃,落實培訓物件,按照“提高農民、轉移農民、富裕農民、減少農民”的總體要求,採取“實用化、小班化、訂單化”的做法。

二是嚴格培訓考核機制,對有培訓任務的部門,實行年度工作目標考核。通過對培訓學員基本資訊、培訓考試、培訓滿意程度和就業意向的檢查考核,確保農民培訓工作取得實效。

三是充分發揮農村黨員幹部遠端教育平資源共享、系統開放、形象直觀、內容豐富的優勢,逐步形成課堂教育、實踐教育和網路教育有機結合、優勢互補的培訓體系。

農民工培訓工作調研報告二

一、農民工基本情況

(一)農村勞動力及農民工素質狀況

綿陽市轄六縣兩區一市(縣級),20xx年全市總人口521萬人,其中農業人口424.11萬人。農村適齡勞動力227.16萬人。其文化程度構成:國小及國小以下67.55萬人,佔29.74%;初中文化123.48萬人,佔54.39%;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34.65萬人,佔15.25%。全市農村富餘勞動力134.20萬人左右。

20xx年全市從事非農產業人數111.02萬人,其中外出務工人員總數88.86萬人(省外務工53.33萬人,省內務工35.53萬人)。外出務工人員文化素質國中文化程度居多,低層次和高層次的較少,其構成為:文盲半文盲佔2.4%、國小文化佔17.4%、國中文化佔55.5%、高中文化佔 14.6%、中專及以上佔10.1%。外出務工人員年齡分佈上青年壯年居多。20歲以下佔10%,20-30歲佔30%,30-40歲佔50%,40歲以上佔10%。

(二)農民工就業分佈和收入情況

通過本次調查發現,我市外出務工人員主要從業領域分佈在建築施工、加工製造業以及餐飲商貿等行業。其中:二產業從員601583人,三產業人員 414074人。從事建築業295428人,佔農民工總數26.61%;從事加工製造業262856人,佔農民工總數23.68%;從事裝飾、裝修、餐飲、家政服務、商貿、運輸等行業551916人,佔農民工總數49.71%。20xx年全市農民工勞務收入37.71億元,農民人平增收834元,佔整個年收入的1/3以上。農民工外出務工主要分佈在廣東、深圳、江浙沿海和北京、上海、新疆、西藏等省(市、區)。通過調查還發現,文化程度越高的農民工所從事的職業和收入,比文化程度低的要好、要高。如我市遊仙區玉河鎮,全鎮5471戶,總人口17921人,其中農村勞動力10701人,常年在外務工人數 7485人,全年勞務總收入3342萬元,外出務工人員人平4465元。國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務工人員年人均勞務收入在平均數以下,尚差35元;國中文化年人均勞務收入在6000元,高中文化以上在8000元左右。分別超過平均數34%和79%,同時,通過我們的調查和用工單位反饋的資訊表明,參加過技能培訓和文化程度高的農民工,更能適應新的工作崗位,其文化程度和掌握的技能與勞務收入成一定的正比例關係。

農村富餘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進城務工經商,不僅推動了農村城鎮化的步伐,也促進了當地農村經濟建設,為農民增收,企業增效,地方財政增長髮揮了積極的作用。

二、我市農民工培訓工作進展情況

(一)農民工教育培訓資源狀況

我市農民工培訓教學資源較為豐富。現有大、專院校4所,高等職業技術學院和農業中等專業學校各1所,各類中等職業技術學校45所,民辦教育培訓機構 104個,鎮(鄉)成人學校137所,市、縣勞動就業培訓中心12個,已建立勞務用工龍頭企業47個,20xx年龍頭企業使用農民工3720人。20xx 年,我市市縣共建立勞務培訓基地72個。各類培訓機構共培訓農民工88389人,培訓輸出71004人。

(二)開展農民工培訓的主要措施和經驗

1、各級黨委、政府領導重視,是農民工培訓工作的重要保證。

重視農村成人職業教育與培訓,提高農村勞動者素質,是把我市農村沉重的人口負擔儘快轉化為人才資源優勢的最基本途徑。市委、市府從2001年起就提出了在我市農村實施“人才工程”、“科教興農”戰略,充分發揮我市科技、教育力量雄厚的優勢,依託各類培訓機構和用人單位、行業組織開展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的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截止目前為止,我市從市到縣(市、區)都成立了由分管市長、縣長掛帥,農業、教育、建設、勞動保障、財政、科技、計劃等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農民工勞務開發工作領導小組,負責領導、協調農民工培訓、就業與服務等工作。各縣(市、區)還將勞務開發列為各鎮(鄉)年底工作目標考核。初步形成了“政府引導、部門協作、面向市場、服務企業”的農民工培訓格局。

2、開展形式多樣的培訓、就業指導、管理與服務工作。

不同區域、不同行業對農民工的需求不同。我市在開展農民工培訓中,著重根據當地勞動力素質現狀和省內外勞務市場的需求,不同的培訓物件採用不同的培訓形式,注重實效。如我市梓潼縣、北川縣在本縣培訓機構力量相對較薄弱的情況下,在實施“工業強縣,以工促農,城鄉互融”的發展戰略中,一方面加大招商引資力度,一方面與綿陽農校、四川建築學校等簽訂富餘勞動力轉移培訓協議,學校定期到本縣與新建企業聯合舉辦職業技能培訓。近兩年來,就地安排剩餘勞動力2000餘人,同時採取“公司+基地+農民”帶動1500餘農戶走上了脫貧致富的道路;而培訓資源相對豐富的涪城、遊仙等區(縣)則將培訓安排到各鎮(鄉),在每年冬春之際民工返鄉與外出之前,聘請綿陽大中專院校的學者、企業的專家到各鄉鎮開展農民工基本權益保護、法律知識、城市生活常識、尋找崗位技巧等方面知識的引導性培訓;二是與各廠礦、企業、學校建立長期合作關係,聯合舉辦上崗技能培訓,採取“招生—培訓—薦業”一條龍服務方式,開展委託培訓、定向培訓和定單培訓,有序向外輸送民工。

為了使農民工培訓與就業同步。我市各縣(市、區)的市級和縣級培訓基地都成立了農民工就業服務中心,各鎮(鄉)組建了勞務開發辦公室或勞務保障所,負責農民工的就業指導與服務工作。一些鎮(鄉)還建立了外出務工人員培訓制度與聯絡制度。部分鎮(鄉)配備了專門的電腦,建立勞務資訊跟蹤平臺。如遊仙區玉河鎮專門找有關技術人員開發安裝了勞務開發軟體,對外出務工人員進行了適時管理與指導,製作了農村富餘勞動力務工檔案卡和人才登記表,為求職人員提供就業資訊、培訓、擇業指導和職業介紹等一條龍服務。

(三)農民工培訓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近年來,隨著農業新技術、新品種的推廣運用,農村富餘勞動力大量增加,農民外出務工逐年出現上升趨勢,我市需要轉移的農村富餘勞動就業壓力大,但由於農村勞動力素質普遍較差,文化水平不高,無專門的技能,使得許多外出務工者擇業受限制,常常從事城市居民不願接受的苦、髒、累、險且工資待遇低的勞力型工作,在城市就業不具備競爭力,很大程度上制約了農村勞動力的有效轉移。現階段我市勞務輸出的組織化程度不高,門路不寬、資訊不靈、渠道不暢,外出務工人員絕大多數依靠親友、熟人介紹或自己尋找工作崗位。從根本上講,目前農民工對外輸出還處於一種盲目的無序狀態,同其他地區相比有一定距離,還存在以下問題:

1、對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仍然存在認識不到位,引導扶持不力的問題。

抓好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培訓是解決“三農”問題的一項重要內容,理應是各級政府和職能部門的重要職責。但在實際工作中,一些領導和部門對農民工培訓的重要性認識不夠,對農民工培訓工作僅停 留在口頭上,涉及具體問題落不到實處。有些基層領導認為農民外出務工培訓是農民自己的事,可有可無。相關的政策、措施不到位,運轉不靈,農民工培訓還處於一種比較鬆散的狀態。

2、培訓經費投入不足,缺乏必要的經費作支撐。

由於認識上存在偏差,在農民工培訓經費的投入上隨意性很大,即使有也是杯水車薪,有些縣由於財力緊張,基本無專門的經費投入,培訓資金缺乏保障,相關職能部門和培訓機構心有餘而力不足,培訓單位積極性不高。現有的培訓規模小、檔次低,遠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農村富餘勞動力市場和用工單位的需要,對農民工培訓僅限於眼前,缺乏系統性的長遠規劃。

3、對農民工的管理不力,就業指導資訊服務不夠。

農民工培訓、就業的組織管理目前還未理順,政出多門,責任不落實,與此有關的部門間缺少溝通,配合力差,還未建立起管理、培訓、指導、服務等功能協調的專門機構。表現為目前外出的農民工基本上是各自為陣,一盤散沙。用工資訊、就業指導與跟蹤服務措施跟不上,農民工培訓與管理缺乏制度化、規範化、系統化。

4、多數培訓機構基礎條件較差,缺乏培訓所需設施、裝置和高水平的培訓教師隊伍。對培訓機構的考核與監督不力,農民工培訓質量無保證。

三、對進一步加強農村富餘勞動力的轉移培訓的對策與建議

根據我市未來農村富餘勞動力市場和農民工自身素質的特點,在開展農民工培訓工作時,應以提高農村勞動者素質,培養一技之長,促進農民收入增加為目的,合理配置農村勞動力資源為重點,以內轉、外輸為基本途徑,以市場經濟為導向,提供優質服務為保障,全面開創我市農民工培訓就業新局面。

(一)強化政府行為,建立長效培訓機制

農民工培訓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的面寬、量大,行業和工種眾多。僅僅依靠幾個政府職能部門和培訓機構及社會辦學力量是難以完成這項使命的。必須納入各級黨委、政府的工作日程,切實加強領導。特別是各級政府要制定長期穩定的農民工培訓與就業政策,建議國家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把農民工的培訓作為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並在開展深入調研的基礎上制定農民工培訓長遠規劃。同時,建立一套有利於農民工培訓的政策措施,努力營造農民科技培訓和技能鑑定的良好環境。通過政策引導、技能培訓與服務,推動我市農村富餘勞動力的合理、有序地向非農產業轉移。

(二)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切實保證農民工培訓工作正常開展

農民工培訓,按照我國農村的實際和國際通行做法,國家是農民工培訓投入的主體。為使農民工培訓工作落到實處,建議國家成立“農民工培訓基金”,中央、省、市、縣每年按農業人口從財政資金中提取一定比例的經費構成“農民工培訓基金”作為專項培訓經費,把農民工培訓當作一項公益性事業來做。同時發揮社會力量、企業籌資參與農民工培訓,建立多元化的農民工培訓投資體系。而不應搞成社會辦學形式,以免加重農民負擔。

(三)建立培訓體系,健全執行機制

農民工培訓涉及多個行業與部門,培訓機構眾多,需要各部門的密切配合。應明確培訓主體,逐步形成政府統籌,農業部門牽頭,財政、教育、勞動保障、建設、科技、計劃等相關部門協作配合,社會辦學力量廣泛參與,運轉靈活的培訓體系。嚴格考核與認證各類農民工培訓機構。建議由各級農民工培訓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把關,實行一年一度的培訓質量資格認證評審制度,對不按要求、弄虛作假的培訓機構取消其培訓資格,嚴把農民工培訓質量關,建立培訓、管理與服務三結合的勞務開發網路服務體系。疏通就業輸出渠道,拓展就業空間,要加強對勞動力市場及中介服務機構的管理,規範中介行為。要有專門機構負責做好勞務輸出法律援助和民工救助工作,解決勞務糾紛和拖欠民工工資等問題。切實保護農民工的合法權益。

(四)創新培訓模式,樹立新的培訓觀念

對於農民工培訓,要樹立以人為本,突出技能,注重實效的培訓理念。

建議實行全國統一印製和頒發農民外出務工證或崗前技能培訓證書。各用人單位必須堅持憑技能等級證書和外出務工證才能錄用的原則,二是降低農民工技能培訓辦理的技術等級證書費用,以促進農民工培訓工作的開展。同時在培訓方式上,要採取學員分散學與集中學相結合,在教材開發上,既要講究規範、統一,又要立足於農民自身的實際和行業崗位要求來編寫一些以卡通式、操作說明式、流程圖示等農民一看就懂、一學就會、一干就靈的“鄉土”教材;在培訓與考核的評價體系上,要按照融培訓標準和考核標準於一體的崗位能力標準,重點考核學員對實踐技能的掌握,多實踐操作,少理論學習。同時培訓與考核相分離,以保證考核評價的客觀公正性。

(五)建立完善的農民工培訓激勵機制

一是建立農民工培訓獎勵基金,用於激勵調動培訓、用人單位企業開展農民工培訓就業的積極性;二是對參加培訓的農民工實行困難補貼或獎勵;三是在農村普通中學、職業中學中開設就業轉移技能培訓課程,並把技術等級證書評定結合起來,實行“先培訓後就業”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