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職場 > 工作計劃

颱風知識與防災減災的措施

   為更好地保障大家人身安全,在災害發生前我們應該做好準備防範工作,在災害發生後的的第一時間緊急應對。那我們知道有哪些嗎?以下是本站和大家分享相關的颱風知識與防災減災的措施參考資料,提供參考,歡迎你的參閱。
 
颱風知識與防災減災的措施

一、關於颱風知識

颱風的形成原因

颱風發源於熱帶海面,那裡溫度高,大量的海水被蒸發到了空中,形成一個低氣壓中心。隨著氣壓的變化和地球自身的運動,流入的空氣也旋轉起來,形成一個逆時針旋轉的空氣漩渦,這就是熱帶氣旋。只要氣溫不下降,這個熱帶氣旋就會越來越強大,最後形成了颱風。

颱風的利弊

颱風好處:

在我國沿海地區,幾乎每年夏秋兩季都會或多或少地遭受颱風的侵襲,因此而遭受的生命財產損失也不小。作為一種災害性天氣,可以說,提起颱風,沒有人會對它表示好感。然而,凡事都有兩重性,颱風是給人類帶來了災害,但假如沒有颱風,人類將更加遭殃。科學研究發現,颱風對人類起碼有如下幾大好處:

其一,颱風為人們帶來了豐沛的淡水。颱風給中國沿海、日本海沿岸、印度、東南亞和美國東南部帶來大量的雨水。

其二,靠近赤道的熱帶、亞熱帶地區受日照時間最長,乾熱難忍,如果沒有颱風來驅散這些地區的熱量,那裡將會更熱,地表沙荒將更加嚴重。同時寒帶將會更冷,溫帶將會消失。我國將沒有昆明這樣的春城,也沒有四季長青的廣州,“北大倉”、內蒙古草原亦將不復存在。

其三,颱風最高時速可達200公里以上,所到之處,摧枯拉朽。這巨大的能量可以直接給人類造成災難,但也全憑著這巨大的能量流動使地球保持著熱平衡,使人類安居樂業,生生不息。

其四,颱風還能增加捕魚產量。每當颱風吹襲時翻江倒海,將江海底部的營養物質捲上來,魚餌增多,吸引魚群在水面附近聚集,漁獲量自然提高。

颱風除了給登陸地區帶來暴風雨等嚴重災害外,也有一定的好處。

據統計,包括我國在內的東南亞各國和美國,颱風降雨量約佔這些地區總降雨量的1/4以上,因此如果沒有颱風這些國家的農業困境不堪想象;此外颱風對於調劑地球熱量、維持熱平衡更是功不可沒,眾所周知熱帶地區由於接收的太陽輻射熱量最多,因此氣候也最為炎熱,而寒帶地區正好相反。由於颱風的活動,熱帶地區的熱量被驅散到高緯度地區,從而使寒帶地區的熱量得到補償,如果沒有颱風就會造成熱帶地區氣候越來越炎熱,而寒帶地區越來越寒冷,自然地球上溫帶也就不復存在了,眾多的植物和動物也會因難以適應而將出現滅絕,那將是一種非常可怕的情景。

颱風災害:

颱風是一種破壞力很強的災害性天氣系統,但有時也能起到消除乾旱的有益作用。其危害性主要有三個方面:

①大風。熱帶氣旋達颱風級別的中心附近最大風力為12級以上。

②暴雨。颱風是帶來暴雨的天氣系統之一,在臺風經過的地區,可能產生150300mm降雨,少數颱風能直接或間接產生1000mm以上的特大暴雨,如(間接)1975年第3號熱帶氣旋登陸後倒槽在河南南部產生的特大暴雨,打破了部分地區的降雨記錄(河南75.8事件)

③風暴潮。一般颱風能使沿岸海水產生增水,江蘇省沿海最大增水可達3m。“9608”和“9711”號颱風增水,使江蘇省沿江沿海出現超歷史的高潮位。

颱風過境時常常帶來狂風暴雨天氣,引起海面巨浪,嚴重威脅航海安全。颱風登陸後帶來的風暴增水可能摧毀莊稼、各種建築設施等,造成人民生命、財產的巨大損失。

二、防災減災的措施

一、制訂預案,常備不懈

通過在國家、省、市、區以及企事業單位、社群、學校等制訂與演練應急預案,形成預防和減輕自然災害有條不紊、有備無患的局面。應急預案應包括對自然災害的應急組織體系及職責、預測預警、資訊報告、應急響應、應急處置、應急保障、調查評估等機制,形成包含事前、事發、事中、事後等各環節的一整套工作執行機制。

二、以人為本,避災減災

以人為本,把保障公眾生命財產安全作為防災減災的首要任務,最大程度地減少自然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和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危害。

三、監測預警,依靠科技

在防災減災中堅持“預防為主”的基本原則,把災害的監測預報預警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並高度重視和做好面向全社會,包括社會弱勢群體的預警資訊釋出。加強災害性天氣的短時、臨近預報,加強突發氣象災害預警訊號製作工作,加強氣象預警資訊釋出工作,是提高防災減災水平的重要科技保障。如新一代天氣雷達和自動氣象站、移動氣象臺,以及氣象衛星等現代化探測手段,提高了對臺風的最新動態進行實時監測的能力。

四、防災意識,全民普及

社會公眾是防災的主體。增強憂患意識,防患於未然,防災減災需要廣大社會公眾廣泛增強防災意識、瞭解與掌握避災知識。在自然災害發生時,普通群眾能夠知道如何處置,全國最大的大學聯考資源網 end#災害情況,如何保護自己,幫助他人。政府與社會團體應組織和宣傳災害知識,培訓災害專業人員或志願者。有關部門通過圖書、報刊、音像製品和電子出版物、廣播、電視、網路等,廣泛宣傳預防、避險、自救、互救、減災等常識,增強公眾的憂患意識、社會責任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

五、應急機制,快速響應

政府、相關部門需要建立“統一指揮、反應靈敏、功能齊全、協調有序、運轉高效”的應急管理機制。“快速響應、協同應對”是應急機制的核心。

六、分類防災,針對行動

不同災種對人類生活、社會經濟活動的影響差異很大,防災減災的重點、措施也不同。

對臺風災害,重點是防禦強風、暴雨、高潮位對沿海船隻、沿海居民的影響,強霧、雪災則對航空、交通運輸形成很大影響,沙塵暴災害主要影響空氣質量。根據不同災種特點以及對社會經濟的影響特徵,採取針對性應對措施。

七、人工影響,力助減災

人工影響天氣已成為一種重要的減災科技手段。在合適的天氣形勢下,組織開展人工增雨、人工消雨、人工防雹、人工消霧等作業,可以有效抵禦和減輕乾旱、洪澇、雹災、霧災等氣象災害的影響和損失。

八、風險評估,未雨綢繆

自然災害風險指未來若干年內可能達到的災害程度及其發生的可能性。開展災害風險調查、分析與評估,瞭解特定地區、不同災種的發生規律,瞭解各種自然災害的致災因子對自然、社會、經濟和環境所造成的影響,以及影響的短期和長期變化方式,並在此基礎上採取行動,降低自然災害風險,減少自然災害對社會經濟和人們生命財產所造成的損失。

標籤:減災 防災 颱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