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演講稿

教師師德師風建設應該學習哪些方面

演講稿1.52W

摘要:當提到“師德建設”這個命題時,大多數人都會下意識將目光投向教師的一言一行之中,覺得“師德”就是對教師這類全體的道德要求,誠然,這種理解並非錯誤,但實際上卻並不全面,因為“師德”所要求的物件是教師,但並不是屬於社會公民這個身份的教師,那種所屬的應該是社會公德,所以“師德”二字所限定就是教師面對學生時所應具有的道德情操,這與其作為公民所應具有的社會公德有關係,但比之則要求得更高、更有針對性,因為“師德”建設的程度關係著屬於教師教書育人、立德樹人的“師魂”是否會存在。

教師師德師風建設應該學習哪些方面

關鍵詞:師德;素養;師魂

一、學“藝”先學德

在對教師的教學提出“立德樹人”的要求之下,屬於教師個人的道德建設確實是首當其衝需要在意的問題,在電視劇《打狗棍》中有一句經典臺詞是“學藝先學德”,而這也一直是中國文化傳統中極為重視的一個問題,古代選人才所採用的“察舉制”就是一個典型體現,即使在現代,不管是在讀書階段還是進入各個工作領域,德行也都是一個重要參考。就如踏上教師這一工作崗位之前的各種考察也都在檢測身為教師是否具有師德與奉獻精神一樣,教師的職業道德規範對教師提出了“終身學習”的要求並不僅限於學習教學技能與知識,還包括道德素養的學習與不斷提升,師德的建設不應當只停留在教師踏上三尺講臺之初,而應當充斥在方方面面、貫穿於整個職業生涯,讓“終身學習”既是職業道德的一部分,又成為職業道德建設的方向指引。

近代著名教育家葉聖陶曾言:“一個學校的教師都能為人師表,有好的品德,就會影響學生,帶動學生,使整個學校形成一個好校風,這樣就有利於學生的德、智、體全面發展,對學生的成長大有益處。”“學藝先學德”這句話之於教師而言,所指的就是教師教學技能與道德素質的雙方平衡,一名教師的教學能力、教學經驗固然重要,但倘若他沒有身為教育工作者的責任感與奉獻精神,那不止他所具有的教學水平不能得以充分發揮,甚至會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的思想道德發展帶來不好的影響。針對這一問題,其實最根本的應對方法應當在於教師自身思想建設,在成為一名教師之前,所有人都會接受思想與道德的考核,這就已經是在發出一種訊號:希望想要成為教師的人能具有高尚的道德素質與投身教育事業的奉獻精神,所以“師德”建設有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師本身的思想與覺悟,但這一點對於現實情況而言又確實不好把控,我們可以期望每一位教師對待學生的出發點都是好的,但卻不能保證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是否會有變化,所以在對教師對自身道德修養提出要求的同時,還應當以學生、家長的監督、德才兼備教師的表彰等形式對其施以外力的輔助,使得教師在工作之中能時刻在意自身的一言一行,提升自己的專業修養。

二、無靈魂不團隊

針對某一方面的教學而言,教師可以作為個體而存在,一位教師道德素質的提升能影響到他所任教的班級,但對於整個教育領域,或者說對於一所學校來說,教師同樣是一個團隊,整體“師德”的建設需要個體與團隊的共同努力。

就以本校為例,“師德”建設確實離不開教師隊伍的整體建設,因為只有一個團隊具有靈魂,那團隊的氛圍才能是積極向上的,從而才能在影響著每一位成員的同時還能追尋更高的發展,所以從學校的角度出發,進行整體教師隊伍道德素質培養是學校德育工作的應有之義。面對教師隊伍道德素質培育這一項工作,首先要重視的就是對黨的指導思想的學習,黨的十九大報告就新時代如何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加快教育現代化、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建設教育強國提出了明確要求,也為新時代師德師風建設指明瞭方向,今年年初出臺的《關於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也明確提出了要“著力提升思想政治素質,全面加強師德師風建設”這都要求教師隊伍的建設要緊跟黨和政府的步伐,將全面從嚴治黨的要求落實到教師隊伍之中,黨員教師嚴格要求自身,以黨員帶動群眾,讓每一位教師在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十九大報告思想等指導思想的學習時都能嚴肅認真、積極思考並反省自身,用思想“武裝”自己,為教師隊伍創設正能量的思想氛圍。

在此之外還可以對教師進行文化薰陶與榜樣教育,文化薰陶就是從中國傳統的優秀文化中汲取營養,比如鼓勵教師一通學習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有教無類”的教育思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付出意識,還有“傳道授業解惑”與“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的為師態度等等都可以是對教師進行文化滲透的優秀思想。而至於榜樣教育,其作用就更加直觀了,前有如孔子一般先秦時期的教育家所擁有的“學高為師,身正為範”的榜樣,後有如感動中國的教師支月英一般紮根身上、無私奉獻的榜樣,再加上對本校內部德藝雙馨的優秀教師的表彰,這些榜樣都可以成為教師隊伍道德素質的建設的動力。

思想、文化、榜樣還有多種形式的“多管齊下”使得教師對於這個教育教學團隊更加具有歸屬感,氛圍一旦形成,那整個教師隊伍就容易形成互相鼓勵、互相鼓勵、互相監督的良性迴圈,團隊有了正能量的靈魂,“師德”建設自然能得以發展。

三、一切為了學生

前兩個問題還是更多地在從教師自身發展的角度來思考,但屬於教師的“師德”與屬於社會公民的“社會公德”最明顯的不同就是在於有沒有學生的參與,“師德”不僅僅是對教師的要求,更多地體現著教師如何對待學生的態度。

教師的職業道德規範對教師提出了六項要求。分別是“愛國守法”“愛崗敬業”“關愛學生”“教書育人”“為人師表”與“終身學習”,而這六點拋開對教師自身發展的考慮落實到具體的與學生的接觸交流中可以概括為對學生學習的關心與對學生學習外綜合素質發展的關係兩部分,“師德”的建設看似與第二部分的聯絡更加緊密,實際上與學生科學文化知識的學習中也一樣有內在聯絡,所以“師德”建設其實是囊括了學生接受教育的全部內容,也因此我們在“師德”建設的過程中要具有“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一切”的態度。

在學生科學文化知識學習層面,教師不但需要認真完成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學目標,更應該具有謙虛、謹慎的為師態度,教師的知識與閱歷雖然在整體上高於學生,但這並不代表教學是教師的一言堂,教師的道德素質要求教師尊重每一位學生的想法,就如韓愈在《師說》中“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所言的那樣,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時刻保持“三人行,必有我師”的清醒,與學生共同學習、共同進步。而在學生科學文化知識的學習之外,教師對學生的關心與在意依然不能減少,甚至需要更加細化,比如以長輩的身份對學生身體以及心理健康的關心,當學生因為身體不適或者情緒不好等原因無法投入學習時教師需要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為他們提供適時的關心與幫助,讓學生體會到愛的存在。再比如教師需要時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在學生面前展現自己美好的一面,對待學生做到誠實守諾、公平公正、誨人不倦,不是每一位學生都有超高的自制力與學習的主動性,因此教師需要有耐心、會引導,將教育融匯在與學生日常相處的點滴之中,言傳身教,以身作則,為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提供幫助與支援。

總而言之,“師德”不是存在於檔案、報告、論文中的口號,孫中山說過:“要有良好的社會,必先有良好的個人,要有良好的個人,就要先有良好的教育。”教育是國家建設發展的根,而教師的道德與素質則與新一代人才的培育密不可分,因此從國家的大政方針到學校的德育建設,從教師隊伍的和諧發展,到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師德”建設都是充斥在各個環節的重要內容,只有從各方面弘揚高尚師德,教育立德樹人的目標才能真正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