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觀後感

觀後大浪淘沙心得感想

觀後感7.74K

  觀後大浪淘沙心得感想

一個個情節證明了一個偉大的道理並大為讚揚,那就是“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以此說明靳恭綬作為勞動人民的代表,天生覺悟就那麼高,用刀子去處理債務糾紛。以下是本站為大家整理的觀後大浪淘沙心得感想資料,提供參考,希望對你有所幫助,歡迎你的閱讀。

觀後大浪淘沙心得感想

觀後大浪淘沙心得感想一

這部電影也許很多人都看過,是以前珠江電影製片廠的《大浪淘沙》,電影裡的主人公叫靳恭綬,是民國時山東的一個農民青年。電影剛開始的時候,正是他逃命在外之日。

原來他的父親和當地的地主有某種債務糾紛,因他父親到期未還,和地主發生了爭執,也許是地主要債要得急了點,也許是靳老爹心路窄了點,到了晚上靳老爹居然上吊死了。氣得靳恭綬撫屍大哭。“我也不是好惹的!”電影裡靳恭綬向朋友們回憶往事時咬牙切齒地說道:“當晚我就去地主家放了一把火,還把地主一家給殺了。”

從此他浪跡江湖,結識了幾個類似的江湖朋友,悠閒之中還認識了謝暉、劉芬等漂亮MM。經謝暉介紹,幾兄弟一同去濟南報考了軍閥張宗昌的公費師範學校。張宗昌雖說是大字不識的軍閥,卻對知識分子格外敬重,學費全免外,還全額資助師範生讀書。說來也怪,這種學校不僅連我們現在政治 審查都沒有,連身份證都不看,根本不管考生是不是在逃殺人犯就錄取了這些人。

按說靳恭綬等殺人犯被張宗昌收留,有吃有喝有錢花,擺脫了流浪生活,總該對人家感恩戴德了吧。可是恰恰相反,靳恭綬業餘時間除了和漂亮MM謝暉談情說愛——“談人生,談理想,談宇宙”以外,都花在各種反對軍閥的政治活動上,甚至多次組織參與反對當局的油行四威,每當與前來驅散“不明真相的群眾”的警察搏鬥的時候,他總是衝鋒在前。最後這幾個人還嫌鬧得不解氣,乾脆一跺腳去了湖南報考軍校,穿上軍裝扛起槍,痛痛快快地幹起了大事業,直到跟著毛上了井崗山。

影片從未對靳恭綬因債務糾紛殺人的事情有過任何指責和歧視,也不提倡什麼“殺人償命”、“依法治國”、“普法教育 ”,更未象現在某些自以為自己多麼理性網友那樣,動不動就很麻木地樣子說什麼:“凡是生命都應該珍惜”,“為什麼不去尋求法律 途徑解決啊?”要求被壓迫者單方面去體諒壓迫者,以換取所謂的“和諧”。相反,這部影片卻用這樣一個個情節證明了一個偉大的道理並大為讚揚,那就是“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以此說明靳恭綬作為勞動人民的代表,天生覺悟就那麼高,用刀子去處理債務糾紛,去報仇,處理得很對!

觀後大浪淘沙心得感想二

電影主要講述四個結拜兄弟在歷史 洪流中分別走入不同的道路的故事 。電影開始,給劉冠雄第一個特寫的時候我就知道這位有問題。大陸電影很多都是看臉的,劉冠雄的臉有點清瘦而且膚色偏白,身份是因為包辦婚姻而出逃。根據成份理論,這個出身就不好而且動機不純,看看於洋扮演的靳恭綬,則是反抗壓迫並殺死壞人的通緝犯,一個地地道道的無產階級。另一個楊如寬則比較虛,隨著現實的殘酷,自然 做了逃兵。主角靳恭綬為什麼會死心塌地走上革命道路,還和支援國民黨的同學打起來且成了死敵,說服力不夠,電影裡也是口號 先行,表演略誇張。

導演伊琳的遺孀說過,這部電影拍攝的時候就遭到諸多困難,一邊拍一邊改,還有不少鏡頭因為人為干預而重拍,在拍攝完畢後,剪輯方面也是困難重重,最後總算完成了。但是來了,這部電影立即成為大毒草,直到1978年才上映,而且老人說上映的版本和原來伊琳導演的相差很大,她一直反映希望能上映原來的版本,但無人理睬。

最後說一下電影插曲。有兩首曲子反覆出現多次,一首是工農兵聯合起來,另一首是打倒軍閥(也就是兩隻老鼠的旋律)。片頭曲和片尾曲都是大江東去浪淘沙,中間還有一首插曲是琴聲悠悠唱濟南。獨唱王音旋,廣州樂團演奏併合唱,指揮楊樺,領唱羅榮鉅去接受重體力的勞動改造。直到1972年的秋天,伊琳才得以返回廠裡,但廠裡堅決拒絕接收組織關係,其檔案只好暫時放在省文化 廳。情形有所好轉後,伊琳強烈地表示在廠工作的願望,並親自主抓了描寫葉挺的《白馬將軍》和《革命母親李麗英》、《橫空出世》等劇本,都因各方面的排斥。

觀後大浪淘沙心得感想三

《大浪淘沙》這部電影很古老了,但是很經典。影片通過四位結拜兄弟的不同道路,真實地反映了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的歷史。

故事的大概內容是:1925年,知識青年靳恭綬、顧達明、楊如寬因不滿黑暗現實,逃離家鄉尋求出路。途中他們救起逃婚的餘巨集奎,四人結盟為兄弟,來到濟南進了山東第一師範學校。靳恭綬認識了共產黨員趙錦章老師,而餘巨集奎得到了國民黨員薛健白老師的賞識。他們四人在老師的啟發教導下,時常祕密在一起,讀進步書籍,談革命道理,開始接觸革命活動。在這期間,他們還結識了兩個女學生:謝輝和劉芬。隨著革命高潮的到來,趙錦章同他的愛人、共產黨員宋珠萍一起轉移南方,參加了北伐軍。靳恭綬等六位同學在濟南積極聲援北伐。一次在與反動軍警的搏鬥中,靳恭綬表現得很勇敢,餘巨集奎則十分怯懦。北伐軍攻克武漢後,六位青年懷著激情趕到武昌。在大革命浪潮的衝擊下,由於出身、經歷和志向不同,他們各自走上了不同的道路。餘巨集奎投靠了在35軍當參謀的薛健白,楊如寬為了個人的藝術愛好 ,參加了北伐宣傳隊,靳恭綬、顧達明、謝輝和劉芬投考了中央軍事 政治學校。不久,靳恭綬、顧達明被分派到長沙軍分校受訓,與他們的老師,現任軍分校教官的趙錦章重逢。

1927年5月,上海“四?一二”反革命政變的烏雲刮到長沙、武漢,一貫偽裝革命的國民黨右派薛健白帶著餘巨集奎等潛往長沙策反。一天,餘巨集奎遇到顧達明、靳恭綬,他想利用顧的忠厚,摸清軍分校共產黨的情況,遭到了對方的斥責。顧達明和靳恭綬立即將情況報告 趙錦章。趙預感到反革命將有行動,一再向領導提出積極防禦的建議,都遭到了右傾投降主義的反對。反革命叛亂的馬日事變終於在長沙發生了。反動分子也在軍分校製造事端,企圖清洗軍分校的革命力量,他們大肆搜捕軍分校的共產黨員。已經加入共產黨的靳恭綬、顧達明奮不顧身救出趙老師。他們牢記趙錦章臨死時的囑咐,懷著滿腔悲憤回到武昌,通過宋珠萍找到了黨組織,與謝輝、劉芬一起,在黨的領導下,經受住了嚴峻的考驗。而楊如寬在北伐失敗以後,於悲觀失望中當了逃兵。1927年7月,武漢反革命叛亂的前夕,彙集在武漢的革命力量在黨的領導下轉移農村,消滅了攔路截擊的反動武裝。靳恭綬、顧達明槍決了叛徒餘巨集奎,跟隨革命隊伍,參加了同志領導的秋收起義,走與工農相結合的道路,在革命的風浪中繼鍛鍊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