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觀後感

尋路觀後心得體會

觀後感2.17W

  尋路觀後心得體會

這不僅是用鮮血換來的鬥爭經驗,也是奠定了中國共產黨最後勝利的基調。路,的確是人走出來的,但尋找路徑的千辛萬苦也不能忘記。以下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尋路觀後心得體會資料,提供參考,希望對你有幫助,歡迎你的閱讀。

尋路觀後心得體會

尋路觀後心得體會一

張多福執導的革命題材電視劇《尋路》,聚焦了1927年”4.12”大屠殺至1932年10月寧都會議五年的時間裡,毛澤東和他的戰友們在鬥爭摸索革命新道路的艱苦歷程。《尋路》不是照本宣科式的歷史劇集,也沒有把歷史人物書面化,劇集中塑造人物的手法更加生動,革命領袖毛澤東、周恩來也有大悲大喜的情緒波動,讓觀眾看到在殘酷鬥爭的歲月中,革命先輩是如何闖出一條走向勝利的道路。

在以往的影視劇《長征》、《大轉折》《大決戰》等等作品中,我們只是能看到中國共產黨在成立新中國之前與國民黨的殊死較量,但對於1927年蔣介石背叛大革命的歷史,影視劇中介紹詳細的並不多。《尋路》是在影視作品中豐富這段歷史,電視劇開篇,就從蔣介石聯合北伐軍與上海灘的青幫一起,密謀除掉上海的工人糾察隊,因為糾察隊是由共產黨領導,在上海得逞之後,蔣介石分共的計劃遂發展到了全國,共產黨人面臨著自1921年成立以來的最嚴峻考驗。

《尋路》的精彩之處在於一開場就扣人心絃,眾多熟悉的歷史人物紛紛出場,毛澤東、周恩來、趙世炎、鄧穎超逐步登場,他們在大時代中開始施展自己的抱負。劇集中角色的年輕化也會吸引到年輕觀眾,畢竟這段革命歷史距離今天已經很遙遠,歷史中的點點滴滴已經被大眾遺忘,在電視劇中重溫,並且瞭解當時很多鮮為人知的內幕,會讓觀眾重新認識歷史,和更瞭解革命勝利的來之不易。

電視劇《尋路》的特點就是以小見大,過去影視劇中的革命領袖人物往往就是高大全,在本劇中的毛澤東、周恩來當時的年紀不大,他們處於青年時代也會有年少氣盛的一面,也會面臨各種失敗的挫折,但領袖之所以能成為領袖,在於他們能夠不被失敗擊倒,一次次重新站起換得幾十年後的勝利,這種韌勁自然非常人可比。

劇名《尋路》就是講述毛澤東在1927~1932年革命最艱苦時期,通過一次次的嘗試總結出“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這條勝利法則,不要小看這十二個字的總結,這不僅是用鮮血換來的鬥爭經驗,也是奠定了中國共產黨最後勝利的基調。路,的確是人走出來的,但尋找路徑的千辛萬苦也不能忘記。

尋路觀後心得體會二

無論你加入黨的歷史有多早、貢獻有多大,但不能代表今天或明天你是最革命的。無論你經歷革命鬥爭有多麼艱苦、走過的道路有多麼曲折,但不能保證你永不叛黨。

……

《尋路》進入30集後,上海的白色恐怖活動異常猖狂,中共在上海總部的首腦機關也面臨極大威脅。一大批中共人士及重要人物被捕入獄,有的慘遭槍決,有的叛變投敵。

慘遭槍決的中共人士中,他們用鋼鐵般的信仰和意志,身拖沉重的鎖鏈,拭去身上的血跡走向刑場,用高喊的口號掩蓋了瘋狂的槍聲……。拭淚中,一種對烈士的敬佩,頃刻變成為周身熱血沸騰的力量,同時,也無限惋惜而暢想到,如果他們中有人能活下來,或許他們中不泛擁有更為優秀傑出的人物,中國的革命就會有更多的火種撒佈大地,成功的燎原大勢會早一天到來。

而面對那些叛變投敵者,令人鄙視的同時,更讓人思考一道十分嚴肅的問題,為什麼這些人、甚至像黨的早期領袖向忠發、擁有重要權力和地位顧順章等人,會幡然投敵、變節人性,讓他們手中的地位和權力,變成葬送革命成果的幫凶,並讓一大批中共人士相繼被捕,成為一幕幕可歌可泣的悲劇。同時,更讓人捫心自問,面對黨的誓言和義務,當自己身處其中時,會像他們一樣做軟骨頭嗎?

在提示第二問題的本質背後,當時,負責上海中共首腦工作的周恩來同志作了深刻的回答,革命的叛徒往往是從不注重個人生活小節開始的。

共產黨人的變節,源自個人生活的小節。這的確讓人振耳發饋,令人警醒。

這道答案至今仍具有十分重要的警示意義。

今天的中國共產黨人中,如果面對上述兩類典型,自己應該屬於哪一類,答案只有自己知道了。

尋路觀後心得體會三

一個共同的理想和信念把他們緊緊地凝結在了一起。不論前方是荊棘叢生,還是眼花繚亂的誘惑,都不能動搖他們的信念,在這條路上,他們義無反顧地探尋……

觀看了革命電視劇《尋路》,一些耳熟能詳的名字又迴盪在耳邊——毛澤東、周恩來、朱德、陳毅、陳賡、惲代英、蔡和森、蔣介石……雖然在課本、教材、圖書、連環畫等地方都有了解,但都不如走進他們生活的電視劇給人的印象深刻。那一個個鮮活的形象深深地印在腦海裡,彷彿就發生在昨天。

尤其是毛委員在故事的結尾處那一句發人深省的話——“讓人們認識真理,光有正面的經驗是不夠的,還要有反面的教訓。”真是言已盡,而意無窮啊!中國的革命道路正是經歷了無數的經驗與教訓才走向了光明。

往往真理就在我們周圍,就在我們身邊,可是我們卻未必能發現,就是被發現,我們也未必能接受,更談不上認同,這也許就是睿智與平庸最大的區別吧!我們的黨之所以能取得革命的勝利,豈能少得了偉大的毛澤東——毛主席過人的智慧與領導。他不僅有敏銳的洞察力,更有常人無法具備的毅力與胸懷。

在革命發展的道路上,那麼多飽學之士都沒有發現的道路——以農村包圍城市,卻被毛委員發現了。就是面對眾多權威的反對,他也毫不動搖。歷史早已證明了他的高屋建瓴,可我們打心底依然萬分崇尚與敬仰他。在戰場上,他總能積聚智慧,想出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妙招,化解一次又一次的革命危機,正如朱德所言“朱毛不分家,分家畢打敗仗”。

可見,毛委員的軍事指揮對於朱德又是何等的重要!在打仗之餘,他更是一位了不起的詩人,詞人。不論欣喜、不論煩惱與困惑,都是他著作的源泉。在那樣顛沛流離的日子裡,絲毫沒有減少他創作的激情,他不僅寫下許多詩詞,還給戰士們吟誦,不僅鼓舞了士氣,也記載了千古難忘的時刻,更抒發了他豪邁的情懷,誰能在戰火紛飛的日子裡,能如此淡定,沉穩,深謀遠慮,唯有我們偉大的領袖毛主席啊!

如果說跟敵人征戰沙場凶多吉少,那麼在白色恐怖之下的“地下”工作同樣危險重重。為了明確敵人的動向,為了給蘇區的紅軍準確的情報,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分佈在各大城市的地下工作者們,他們隨時都有暴露被抓的危險,可是他們很少有人退縮,尤其是各方調節,發展壯大地下黨工作的周恩來,大家親切地稱他“恩來”,哪裡需要他,他都毫不猶豫奔向哪裡。地下工作雖紛繁複雜,但每當有他精心安排,總能辦得妥帖。

蔣介石不惜重金收買、要挾、緝拿他,可他絲毫沒有動搖自己的信念,更沒有被白色恐怖所嚇倒。還有他身邊的陳賡,錢壯飛,蔡和森,還有我們的大文人魯迅等都與蔣介石的白色恐怖統治進行著英勇而機智的鬥爭。潛入敵人資訊要害的錢壯飛同志,用他的智慧為蘇區紅軍提供了一個又一個準確的情報,最讓我佩服的是在他知道顧順章已經叛變的時候,還依然堅守崗位。

在他撤離的時候,錢壯飛留下便條給陳立夫的親信,讓他不要動自己的家人,否則把他的醜事全部張揚出去,這是多麼智慧的鬥爭策略啊,敵人在上海火車站佈滿爪牙,可他壓根兒就不在那裡下車,讓敵人撲空一場!看了真是大快人心!我覺得戰爭有犧牲不可避免,可是既能智慧的跟敵人鬥爭,取得勝利,還能保全自己,這樣的智舉更讓我敬佩。

在和平的今天更應如此,光有吃苦耐勞、任勞任怨的精神是不夠的,更多時候,是需要我們智慧而敏捷地去工作,既能出色完成工作任務,也能讓自己身心愉悅。工作不再是負擔,而是實現自我價值的需求與鍛鍊!從而彰顯一個人的才智與能力。這才是工作的最高境界吧!

再看看那些不能堅守革命信念,做了叛徒和走狗的人,沒有一個能善終,永遠被後人唾棄,他們苟且偷生,他們的心會安嗎?他們要擔心蔣介石不把自己當人,更擔心革命同志不原諒自己,他們整天都生活在恐懼裡,過著似人非人的日子,他們活著跟那行屍走肉又有何區別呢!當然這也是他們罪有應得。這也警示後人,如若跟這些叛徒一樣貪生怕死,都不會有什麼好下場,因此,為人,定要有自己堅定的追求、信念、意志。萬不能苟且。

不論鬥爭多麼激烈,殘酷,過程多麼複雜,犧牲多麼巨大,都隨時間化作一段歷史,但前輩們走過的足跡卻深深地烙在了祖國大地上,刻在每一位愛國公民的心坎裡,我們將沿著革命先輩的足跡,繼續走下去,去探尋、去開拓讓祖國繁榮富強的希望之路。

尋路觀後心得體會四

電視劇集《尋路》7月2日萬播出第21集,這一集中講述了毛澤東、朱德、陳毅領導的紅軍第四軍1929年1月離開景崗山後,遭遇了國民黨軍劉士毅率領的第15旅兩個團的追擊。為了擺脫干擾和在贛南站穩腳跟,毛澤東決定在瑞金縣北部的大柏地進行一場伏擊戰,力爭把第15旅完全消滅。

這場大柏地之戰是全片的重頭戲,從場面上來說,導演張多福調集了上千名群眾演員來完成這場戰爭戲,紅軍居高臨下打伏擊戰也是險象環生,畢竟面對裝備精良的國民黨軍隊,彈藥不足是紅軍的最大難題。所幸在軍事天才朱德的指揮下,紅軍部隊憑藉人手一顆的手榴彈也打出了恢弘的其實,上千人在敵軍進入伏擊圈後集體投擲手榴彈,驚天動地的場景一下子就擊潰了國民黨軍隊的心理防線。

大柏地戰鬥是毛澤東率領的紅軍離開景崗山後打的第一場重要戰鬥,這場戰鬥不僅徹底擊垮了追擊的軍隊,也為紅軍在贛南一帶建立根據地提供了先決條件。同時,也讓身處白區的同志們看到了紅軍頑強的作戰力量,堅定了他們為最後勝利而奮鬥的決心。

在電視劇集《尋路》之前,較少有影視劇反應這場大柏地之戰,畢竟它與之後的百團大戰、三大戰役比起來似乎不足道,但參與這場戰鬥的領導者包括了毛澤東、朱德、陳毅、羅榮桓等日後的領導人,並且大柏地之戰也是在大革命失敗之後打出的一場經典戰鬥,直接挫敗了蔣介石消滅紅軍的陰謀,其戰略意義不容忽視。

《尋路》的可看之處在於劇集展現了毛澤東、朱德、周恩來這一批領導人的青年時代,導演沒有拘泥於過往一些影視作品對於領導人的模式化塑造,而是通過藝術化手法的處理,讓青年領導者們的形象更加鮮活。並且在故事情節和戰鬥場面上推陳出新,每一集都有相應的高潮戲份,即使兩人的簡單對話中也暗藏殺機,編導把每一集的扣子都扣得很好,結束時留下了足夠的懸念。

在戰鬥場面上,除了有千人蔘與的大戰實拍,還配上電腦特效來增加慘烈程度,在傳統的故事中注入新的技術來渲染,這樣增強了劇集的可看性。《尋路》不是說教式的電視劇,而是通過藝術化的手法處理,將1920年代風起雲湧的革命事蹟搬上銀幕,那個時代的真實的歷史其實比影視劇還要精彩,拍成電視劇之後是更符合觀眾的審美要求。

大柏地之戰雖然已經過去了75年,但深遠的影響意義並未消褪,通過在熒屏上的重現再度把觀眾帶回到那個戰火紛飛的歲月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