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觀後感

關於電影《永不消逝的電波》觀後感範文四篇

觀後感1.02W

電影《永不消逝的電波》是由王萍執導的麻將輸了中共黨員李俠為了革命事業而付出自己寶貴生命的故事。以下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關於電影《永不消逝的電波》觀後感範文四篇相關參考資料,提供參考,歡迎你的參閱。
 

關於電影《永不消逝的電波》觀後感範文四篇

 

《永不消逝的電波》觀後感1

昨天晚上,我和媽媽一起看了電影《永不消逝的電波》,電影是黑白的,沒有顏色,而且有時候會一閃一閃的,媽媽說是因為影片拍攝的年代太久了,當時的攝影技術也很有限,但我還是看得津津有味。有些地方我不太理解,媽媽就給我解說。

電影講述了抗日戰爭時期,紅軍戰士李俠被派到上海,進行地下黨的活動,把敵人的情況用電報的形式發給組織的故事。李俠到了上海,和一個女戰士假裝成一家人,利用各種職業做掩護。他白天是畫家,是賣糖果的;到了晚上,他就給我們的黨組織發很多重要的情報。雖然沒有槍林彈雨,但他們依然危險重重,經常有日本特務來查戶口。後來,日本人發現了他們的電波訊號,追蹤到了他們家,在一個晚上,從他們家搜到了電臺,把他們兩個都抓了起來。李俠在日本人的監獄裡受了很多酷刑,日本人把他折磨的死去活來,他暈過去後又用冷水潑醒,繼續審問。可是他始終沒有屈服,只是說自己是一箇中國人!再後來,日本人以為他是國民黨,就把他放了,可是他並沒有回到安全的地方,而是繼續待在上海,進行地下情報工作。

終於,由於日本人的情報經常洩露,他們懷疑到了李俠。於是,日本人由一個叛徒領著,在一個黑夜,向李俠家撲來,李俠並沒有慌張,也沒有逃走,他讓自己的太太帶著孩子先走了,他鎮定自若的繼續傳送電報,“嘀嘀嘀”的發報聲在寂靜的夜裡顯得格外清晰,當那群凶神惡煞的日本人闖進來的時候,他從容地把一顆毒藥放到了嘴裡,併發送了最後一條電報:“同志們,永別了。”同志們收到這條電報,知道他肯定犧牲了,都悲痛地流下了眼淚。我看到這裡,也很傷心,李俠已經知道自己將要犧牲的時候,還是如此的坦然,這真的讓我敬佩啊!

媽媽說,如果沒有像李俠這樣許許多多的革命戰士,也許我們現在還生活在日本人的控制之下,也許已經成了亡國奴,是因為千千萬萬普通而又偉大戰士們的犧牲,才換來我們今天安寧幸福的生活啊!我看過《建黨偉業》,也看了《建國大業》,看了很多激烈的戰爭場面。場面很慘烈,我也很害怕,可能不能體會到戰爭時期的恐怖,但我深深地知道,我們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應該珍惜。我希望世界和平,永遠不要再有戰爭!

《永不消逝的電波》觀後感2

看了《永不消逝的電波》這部電影,我深有感觸。

這部影片描述紅軍出身的地下報務員李俠在抗日和解放戰爭中,在上海出生入死與日本特務巧妙周旋,冒著生命危險,堅持發出重要情報,最後在上海解放前夕壯烈犧牲的故事。

看完這部電影,我已經被李俠的英雄事蹟感動得熱淚盈眶。為了國家和人民,他不顧自身安危,堅持發電報,以驚人的毅力和過人的膽識和敵人鬥智鬥勇,把一份份價值極高的電報發給延安。被捕後,在牢獄裡他受盡了嚴刑拷打,但始終不向敵人屈服。為了不讓敵人得到祕密電臺的資訊,他毅然把紙條吞進肚子,他用他的機智保護了組織。我終於知道為什麼叫《永不消逝的電波》,因為,人雖然犧牲了,但他的精神將永遠激勵我們。想想,如果沒有英雄們的付出和犧牲,革命怎會成功?現在的'快樂生活是老一輩革命家用鮮血換來的,我們要更加的珍惜。

以後我要好好學習,長大後做一個對祖國有用的人。

《永不消逝的電波》觀後感3

在看這部電視劇之前,有必要先去重溫一下那部同名的經典影片。重溫之後,我們還要思考一個問題,在電影《永不消逝的電波》當中,孫道臨飾演的李俠,王心剛飾演的姚葦,在這些人物形象身上的哪些特徵足以支撐他們渡過漫長的、動盪的歲月之後,還依然常駐我們心中?

重溫經典之後,我們再去看這部剛剛播出完畢的電視劇,我們會發現,儘管故事還是那個故事,角色還是那些角色,電視劇的創作者也在無論演員方面還是場景、服裝方面,都儘可能地還原歷史的質感,但最終的效果卻還是差強人意。問題出在哪裡呢?

拍攝一部歷史題材的影視作品的時候,能否再現那個時代的人身上的獨特氣質,往往會成為最關鍵的問題所在。因為場景空間可以再造,服裝道具可以再造,但人的氣質的再造卻不是那樣簡單,它需要創作者對那個時代的人為何會呈現那樣一種特定的氣質有深入的理解和表現的能力。那麼具體到《永不消逝的電波》那些角色的氣度究竟應該是什麼樣的呢?

第一,理想主義。從1912年中華民國建立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這短短37年的時間當中,我們這個國家連年戰火、動盪不安,但正是在這樣一個時期卻湧現了整整一代甘於為國家的獨立、富強而拋頭顱撒熱血的中國人,儘管他們會選擇不同的信仰和人生道路,但他們對理想的忠貞程度卻是極為一致的。《潛伏》為什麼會那樣打動人心,關鍵一點就是它抓住了“信仰”這個最為關鍵的主題。電視劇《永不消逝的電波》很多方面有仿照《潛伏》的痕跡,劇本故事也提供了一定的表現空間,但可惜在具體的細節方面以及很多戲的處理方式上卻顯得浮躁而草率。這種浮躁和草率不屬於民國時代,而恰恰是我們這個時代人的通病。

第二,從容淡定的人生態度。一個有信仰、有理想的人,一個甘於為自己所信奉的主義而犧牲的人,他的人生態度一定是從容而淡定的。具體到電視劇《永不消逝的電波》來看,我們在它處理一些人物關係的時候,顯得非常急切。學過戲劇的人都知道,戲劇衝突的感染力一定要由內而外的散發出來,是需要基於人物關係和人物的情感的狀態來合理體現,而不應僅僅是將一個外部的衝突強加到人物的身上。還是以《潛伏》為例,如果細心觀察你會發現,在很多矛盾衝突非常強烈的情節當中,人物的狀態反而是很鬆弛的,或者乾脆沒有多麼強烈的反應,表情木然。可在觀眾看來,這表面的平靜背後蘊含著多麼波瀾壯闊的內心情感!這是一種非常高超的“外鬆內緊”的表現方式,而電視劇《永不消逝的電波》的很多情節表現上,卻是“外緊內鬆”,我們會發現在大量的時候,演員將角色人物的內心活動進行強烈外在化表現,試圖依靠拙劣的表演將戲劇感強行推高,彷彿生怕觀眾感受不到刺激繼而換臺似的。這種弄巧成拙和極不自信的表現又怎麼能與那個時代人們從容淡定的人生態度相契合呢?

還是說回到那部經典電影《永不消逝的電波》吧,它拍攝於1958年,那時候新中國剛剛成立還不到十年的時間,拍攝電影的那些人,以及電影中的那些角色全都是從民國時期過來的人,儘管他們的身份不同、信仰不同,但無一例外都還會有那個時代濃重的烙印,這種民國的氣質也自然而然就會被他們帶入到影片當中。而當今天我們再回望那個年代的時候,就更會意識到,這種民國範兒在很多民國人物身上都那樣鮮明而凸出的體現著。其實也不僅是那些革命志士、文化精英會如此。很多普通人,哪怕是一個小市民或者鄉村教師都會在日常生活中體現一種彬彬有禮、從容不迫的處世的風格,這是上千年儒家文化薰陶和教化的結果。電波可以永不消失,但“民國範兒”卻幾乎已經消失殆盡。這或許可以作為一部文藝作品之所以失敗的藉口之一吧。

《永不消逝的電波》觀後感4

前幾天我看了一部電影,名字叫《永不消逝的電波》。

電影講的是抗日戰爭中,為了革命事業,有兩名戰士假扮夫妻,潛入敵人內部為共產黨總部延安傳送情報,他們一個叫李俠,一個叫何蘭芬。一開始,何蘭芬不適應他們所在地的環境,但有李俠在她身邊的支援,她慢慢地也適應了。李俠為了能安全的發電報,經常藏到樓頂上去發。可有一天,敵人發現了李俠的行動,就祕密把他和何蘭芬抓了起來。

在牢獄裡他們受盡了嚴刑拷打,但始終不向敵人屈服。後來,何蘭芬被放了出來,她回家以後,自己非常艱難地生活著,直到李俠也被放出來,於是他們又在一起幸福地生活且有了自己的孩子。有一次,一個漢奸讓李俠把一些電報發給敵人,李俠沒有辦法,只好按照漢奸的安排把電報發了出去,同時,他趁漢奸不注意,順便給延安也發去了一份,這充分體現了李俠的機智和勇敢。然而沒過多久,敵人還是發現了李俠的行動,於是便準備逮捕他,由於他早得到了訊息,趕緊逃走了。但最後敵人還是發現了他,並殘忍的把他殺害了。

通過觀看這部電影,我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教育,我們要好好學習,長大後把祖國建設得更美好,以不辜負為我們犧牲的那些戰士們對我們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