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觀後感

觀看《家風》觀後感500字

觀後感3.24W

 觀看《家風》觀後感500字



觀看《家風》觀後感500字


名物典故、風土人情和現代教育融為一體。下面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 觀看《家風》觀後感500字文章,提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紀錄片《家風》上下集在央視播出之後,引發了人們廣泛關注。這部紀錄片夾敘夾議,巧妙地將名物典故、風土人情和現代教育融為一體,為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塑造新時代的公民意識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和有益的借鑑。觀眾若悉心品味《家風》的文化內涵,逐步感受從“孕育”到“傳承”的生命氣息,反求諸己,躬身踐行,自可提升人生境界。

儒家講求修身之道,是活潑潑的富有生活色彩的“百姓日用之道” ,而不是虛無縹緲、莫可名狀的談玄說妙。 《家風》上集以“孕育”作為題目,向觀眾講述《曾國藩家書》中的平實道理,採用類似山水畫中的“平遠”透視法,突出儒家聖賢終身堅持不懈的“自得”工夫。士人君子修身力行,務求平實,切忌好高騖遠。無論富足安康,還是顛沛流離,士人君子都要尊道而行。孟子曰: “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則居之安;居之安,則資之深: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
        ( 《孟子·離婁下》 )誠如片中陳述的那樣,曾國藩教育子侄家人,從不誘以功名利祿,而是告誡大家掌握生存技能,磨礪意志,學以明理,報效國家。傳統社會孕育出“天人合一”的思想。曾國藩在耕讀傳家的文化氛圍裡洞察到“萬物並育而不害”的勃勃生機,在鄉野村夫的生產活動中體會到“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的深刻涵義。從孔子“多能鄙事”到漢儒躬耕自養,從吳與弼“手自簸谷”到顏元“甘艱苦勞動” ,再到曾國藩寫信敦促家人種蔬養魚養豬,儒家文化一直在“平實”的道路上不斷前進。

誠信經營,鑄就高尚情操。

        宋明以來, “尊德性”與百姓日用緊密結合,產生了能夠滿足當時社會需求的民間儒學。民間儒者一方面能夠信守儒學的真精神和真價值,另一方面能夠密切關注普通民眾的生存狀況,不失時機地闡發儒家的道義進而滿足普通民眾的精神需求。民間儒學構成了增進民族心理認同和公共生活規則的基礎。由此產生了一大批身份普通、德行卓越的平民儒者。良知當下呈現,自利利他,每一個普通人都可以成為聖人。時至今日,許多普通人依然記得“君子以成德為行” 、“聖人可學可至” 、 “人無信不立”等古訓,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成就聖賢品格。《家風》下集中講述了重慶市江津區中山古鎮“方家藥鋪九齡堂”的職業操守,扶危濟困,施藥救人,誠信經營,惠及鄰里。方聯海是方家藥鋪第十二代傳人,身上擔荷著懸壺濟世、童叟無欺的家業。縱覽古今,無論是大宅門的“炮製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 ,還是川黔交界的禁售發水米的碑文,無不展示誠信經營的恆久魅力。

忠孝傳家久。

        《家風》下集以“傳承”作為題目,通過採訪社會賢達、收集名人軼事、探求社會治理的古老智慧,引導人們傳承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片中的亮點之一就是京劇譚門第七代人物譚正巖的講述,他提到祖上以“百行孝為先”作為訓誡後人的格言警句,培養兒孫的規矩意識,從生活細節入手,做一個有“家德”的人。長輩撫養晚輩,晚輩回報長輩。人倫情懷縈繞其間,無法割捨。孝道,不僅要求奉養長輩,而且強調尊敬長輩。從個體的心靈感受而言,孝道要求道德主體的反省與自覺,為孝行提供真切的心理支撐,而不能將孝行流於形式,即所謂“忠者,其孝之本與! ” ( 《大戴禮記·曾子本孝》 )古人將這裡的“忠”解釋為“敬” 。敬是孝的根本。真正的孝應當是孝敬。
        片中,譚孝曾帶領譚正巖等人去看望譚元壽,接受家族傳統的薰陶-- “孝和義,於家表現為相親相愛,尊老愛幼,於國那就是報效祖國,國比天大” 。兩千多年來,士人君子“移孝為忠” ,使得家庭家族這個“小家”與國家興亡這個“大家”休慼與共,息息相關,開明的統治者“求忠臣於孝子之門” ,將家庭倫理延伸到國家治理技藝,早已成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和社會共識。今天,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指引下,我們應當繼承其中符合時代主旋律的有益成分,引領社會思潮、凝聚社會共識,促進文化綜合創新。

廉潔奉公,警示後人。

       古人遵行孝道,旨在維繫家庭倫理。在家國同構的格局中, “熟人社會”勢必要求廣大成員廉潔奉公,更好地維護家族和國家的利益。毋庸諱言,古人遵循“學而優則仕”的教誨,認為躋身仕途可以光耀門楣。然而古人更看到貪汙腐化的巨大危害,主張“臨財毋苟得” ,反對唯利是圖;主張“以義制利” ,反對見利忘義;“以財發身” ,反對為富不仁,賄賂營私。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事。士人君子信奉“富潤屋,德潤身”的準則,當面對個體之利與個體之義發生衝突時,理應成全後者。正如孔子所言:“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 ( 《論語·述而》 )清末名臣曾國藩為教育後代,將其在雙峰荷葉堂所建的住宅命名為“八本堂” ,教導子女“居官以不要錢為本” 。

傳承家風,挺立道德主體,求名當求萬世名,計利當計天下利。片中列舉了吳越王錢鏐的後人如何在《錢氏家訓》的感召下取得令人矚目的輝煌成就,僅在宋朝就出現了三百五十名進士,近代以來在五十多個國家有將近兩百位院士。家訓猶如祖宅珍寶,亙古彌珍。
         在傳統社會中,家風是指一個家庭或家族傳承延續的美好風尚。它潛移默化,深入人心,早已成為中華民族強大的精神基因。在探尋中國歷史和社會治理的演進軌跡時,我們不難發現,家風的孕育和傳承,不僅可以為個人的健康成長提供切實保障,更能促成一個家庭、家族甚至地區的持續繁榮。家風不同於宗教誡命和國家法律。它不必藉助強力手段,就能達到善世化俗的效果。

今天,我們更應正視理解“國有國法,家有家規”的時代價值,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精神動力、智力支援和制度保證。 “家風”是“人文化成”的重要組成部分。古人云: “上所化曰風,下所習為俗” 。 “風俗”不是強制灌輸,而是引領時尚,開啟風氣。曾國藩有言: “風俗之於人之心,始乎微,而終乎不可御者也。 ”這也正是《家風》這部紀錄片引發強烈反響的根源所在。